CN213217328U - 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17328U
CN213217328U CN202022131998.2U CN202022131998U CN213217328U CN 213217328 U CN213217328 U CN 213217328U CN 202022131998 U CN202022131998 U CN 202022131998U CN 213217328 U CN213217328 U CN 2132173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nasal cavity
plate
retractor
threa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3199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栋梁
刘强
孙亮
李广学
刘波
周景儒
焦风
范存刚
李放
丁虎
刘如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king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02213199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173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173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173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其包括鼻腔牵开板,操作手柄和用于调整鼻孔撑开程度的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手柄设置在鼻腔牵开板的上端,操作手柄与鼻腔牵开板组合连接;所述调节结构设置在操作手柄的上半部分且与操作手柄组合连接。通过将操作手柄与鼻腔牵开板组合连接,使操作手柄与鼻腔牵开板组合为一个整体,然后通过调节结构调节操作手柄的间距,也就同步调节了鼻腔牵开板的间距,从而实现将鼻孔撑开至合适的大小以便于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
背景技术
经鼻蝶入路手术已经发展了一个世纪。哈维·库欣(Harvey Cushing)在其鼻内手术的普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当时他是Schloffer和Halstead的外科医生。在颅骨手术初期,经蝶骨手术实际上将库欣置于探索脑部手术的边缘。通过手术技术及器械的改进,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已成为目前神经外科重要的手术方式。
20年来,随着医学科技及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经鼻经蝶神经内镜手术以戏剧般的速度发展,并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与传统的经鼻蝶手术比较,神经内镜经鼻蝶手术是一个概念性的革新,它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点,如更接近手术目标,避免对脑组织的牵拉和损伤,减少术后疼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95%的鞍区病变都可以通过常规的经蝶内镜入路手术切除。近年来,内镜手术的适应证已经扩大到了整个颅底中线区的病变,即前到额窦,后达齿状突区域,以前认为通过内镜手术不可能切除这个区域的肿瘤和其他病变,现在都有可能通过扩大的内镜经鼻入路得到切除。同时,颅底重建技术的发展,使得脑脊液漏这个一直困扰着神经外科医生的难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与传统经蝶入路显微手术的重要区别和优势是其创伤小,能最大限度地保护鼻腔-蝶窦的正常结构。手术主要利用鼻腔的自然空间,形成手术通路,由于内镜的光学照明特点和内镜角度便于近距离观察,增加了手术中的观察范围,能清楚地辨别重要的解剖标志,手术中可清晰显示手术目标,可最大限度地切除病变组织或肿瘤、保护正常组织,降低副损伤,提高手术质量。由于手术创伤小,止血彻底,手术后不需要填塞鼻腔,手术后病人无鼻腔填塞的不适感,病人术后反应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手术后1~2天可下地活动,第3~5天就可以出院。
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双人四手经双鼻孔操作成为经鼻蝶入路手术的主流,由于术中神经内镜、吸引器、取瘤钳等器械需反复出入鼻腔,无法避免对鼻腔粘膜的损害,同时鼻粘膜也会弄脏神经内镜镜头,导致术野不清,尤其是对于鼻甲肥大的患者,术中为了增加视野必须使用鼻腔牵开器,但目前仅有单鼻孔的牵开器,若双侧鼻腔操作时,需使用两个牵开器,或一侧用,另一侧不用,尚无一种可以同时撑开双侧鼻腔的牵开器。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
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其包括鼻腔牵开板,操作手柄和用于调整鼻孔撑开程度的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手柄设置在鼻腔牵开板的上端,操作手柄与鼻腔牵开板组合连接;所述调节结构设置在操作手柄的上半部分且与操作手柄组合连接。通过将操作手柄与鼻腔牵开板组合连接,使操作手柄与鼻腔牵开板组合为一个整体,然后通过调节结构调节操作手柄的间距,也就同步调节了鼻腔牵开板的间距,从而实现将鼻孔撑开至合适的大小以便于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的目的。
进一步,设置两个所述鼻腔牵开板。使用时,一个鼻孔内插入一个鼻腔牵开板。
进一步,所述鼻腔牵开板的前端为首先进入患者鼻孔的一端,后端为靠近手术医生的一端,鼻腔牵开板的宽度由后端至前端逐渐减小。此种设置的鼻腔牵开板符合鼻腔的生理解剖结构。
进一步,所述鼻腔牵开板设置为符合鼻腔形状的弧形板,鼻腔牵开板的前端向鼻中隔方向倾斜。此种设置的鼻腔牵开板与鼻腔的生理结构符合,顺应鼻腔以避免损伤正常组织。
进一步,所述鼻腔牵开板的长度设置为6cm或7cm或8cm,鼻腔牵开板后端的宽度设置为1.0cm或1.5cm或2.0cm。不同规格的鼻腔牵开板适用于不同鼻腔情况的患者。
进一步,所述鼻腔牵开板的边缘圆滑。此种设置避免鼻腔牵开板损伤鼻腔。
进一步,所述操作手柄包括手柄一和手柄二,手柄一与手柄二铰接,手柄一设置在其中一个鼻腔牵开板的上端,手柄二设置在另一个鼻腔牵开板的上端。
进一步,所述操作手柄与鼻腔牵开板通过连接结构组合连接。
进一步,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鼻腔牵开板后端外侧壁上的连接板,连接板上设置螺纹孔,螺纹孔内设置螺纹把手;在手柄一和手柄二的对应位置设置与螺纹孔同圆心的螺孔,螺孔的尺寸与螺纹把手匹配,螺纹把手从连接板的螺纹孔进入至手柄一或手柄二的螺孔,手柄一通过螺纹把手与其中一个鼻腔牵开板组合连接,手柄二通过螺纹把手与另一个鼻腔牵开板组合连接。使用时,先将一个鼻腔牵开板插入患者的鼻腔,然后将另一个鼻腔牵开板插入另一侧鼻腔,最后将手柄一与其中一个鼻腔牵开板组合连接,手柄二与另一个鼻腔牵开板组合连接。
进一步,所述连接板的底部与鼻腔牵开板的后端外侧壁一体连接,连接板向上伸出。此种设置能够实现操作手柄与鼻腔牵开板的良好连接。
进一步,所述螺纹把手设置为“L”形螺纹把手。此种设置能够徒手安装和拆卸螺纹把手。
进一步,所述两个鼻腔牵开板的结构相同。
进一步,在手柄一和手柄二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各设置一伸出板,伸出板上设置圆形螺孔,圆形螺孔内设置螺钉,手柄一和手柄二通过螺钉铰接。此种设置使得手柄一和手柄二能够通过螺钉转动,从而实现鼻腔牵开板的间距调整。
进一步,所述调节结构包括螺纹杆和用于拧紧或松动螺纹杆的操作把手,操作把手与螺纹杆一体连接。使用时,施力于操作把手从而使螺纹杆转动,实现撑开鼻腔牵开板的目的。
进一步,在所述手柄一和手柄二上设置与螺纹杆匹配的螺纹贯穿孔,螺纹贯穿孔贯穿手柄一和手柄二的左侧壁和右侧壁,螺纹杆从手柄一或手柄二的螺纹贯穿孔进入,从手柄二或手柄一的螺纹贯穿孔穿出。通过顺时针旋转螺纹杆,使两侧鼻腔牵开板之间的距离增大,逆时针旋转螺纹杆使两侧鼻腔牵开板之间的距离减小。
进一步,在所述螺纹杆穿出的螺纹贯穿孔开口处设置一螺帽,螺帽与手柄一或手柄二一体连接,螺帽的内径等于螺纹贯穿孔的直径。此种设置保证了螺纹杆转动时,手柄一和手柄二之间的间距持续变化。
与现有技术的鼻腔牵开器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在内镜引导下先后在两侧鼻孔插入鼻腔牵开板,实现两侧鼻孔同时牵开的目的,为手术医生提供了良好的手术视野,有助于双人四手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首先,手术医生将其中一个鼻腔牵开板在内镜引导下插入患者鼻腔,然后在内镜引导下将另一个鼻腔牵开板插入患者另一侧鼻腔,最后,通过螺纹把手将手柄一与其中一侧鼻腔牵开板组合连接,手柄二与另一侧鼻腔牵开板组合连接,通过调节结构的操作把手顺时针旋转螺纹杆,使两侧鼻腔牵开板之间的距离增大,逆时针旋转螺纹杆使两侧鼻腔牵开板之间的距离减小,将鼻腔牵开板调整至合适的间距也就实现了将患者的鼻腔撑开至合适的大小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的前面观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的操作手柄与鼻腔牵开板连接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的调节结构与操作手柄连接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的鼻腔牵开板插入患者两侧鼻孔的示意图;
图中,1、鼻腔牵开板;11、连接板;12、螺纹把手;2、操作手柄;21、手柄一;211、螺帽;22、手柄二;23、伸出板;231、螺钉;3、调节结构;31、螺纹杆;32、操作把手;4、鼻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
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其包括鼻腔牵开板1,操作手柄2和用于调整鼻孔4撑开程度的调节结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手柄2设置在鼻腔牵开板1的上端,操作手柄2与鼻腔牵开板1组合连接;所述调节结构3设置在操作手柄2的上半部分且与操作手柄2组合连接。通过将操作手柄2与鼻腔牵开板1组合连接,使操作手柄2与鼻腔牵开板1组合为一个整体,然后通过调节结构3调节操作手柄2的间距,也就同步调节了鼻腔牵开板1的间距,从而实现将鼻孔4撑开至合适的大小以便于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的目的。
设置两个所述鼻腔牵开板1。使用时,一个鼻孔4内插入一个鼻腔牵开板1。
所述鼻腔牵开板1的前端为首先进入患者鼻孔4的一端,后端为靠近手术医生的一端,鼻腔牵开板1的宽度由后端至前端逐渐减小。此种设置的鼻腔牵开板1符合鼻腔的生理解剖结构。
所述鼻腔牵开板1设置为符合鼻腔形状的弧形板,鼻腔牵开板1的前端向鼻中隔方向倾斜。此种设置的鼻腔牵开板1与鼻腔的生理结构符合,顺应鼻腔以避免损伤正常组织。
所述鼻腔牵开板1的边缘圆滑。此种设置避免鼻腔牵开板1损伤鼻腔。
所述操作手柄2包括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手柄一21与手柄二22铰接,手柄一21设置在其中一个鼻腔牵开板1的上端,手柄二22设置在另一个鼻腔牵开板1的上端。
所述操作手柄2与鼻腔牵开板1通过连接结构组合连接。
所述两个鼻腔牵开板1的结构相同。
在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各设置一伸出板23,伸出板23上设置圆形螺孔,圆形螺孔内设置螺钉231,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通过螺钉231铰接。此种设置使得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能够通过螺钉231转动,从而实现鼻腔牵开板1的间距调整。
所述调节结构3包括螺纹杆31和用于拧紧或松动螺纹杆31的操作把手32,操作把手32与螺纹杆31一体连接。使用时,施力于操作把手32从而使螺纹杆31转动,实现撑开鼻腔牵开板1的目的。
在所述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上设置与螺纹杆31匹配的螺纹贯穿孔,螺纹贯穿孔贯穿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的左侧壁和右侧壁,螺纹杆31从手柄一21或手柄二22的螺纹贯穿孔进入,从手柄二22或手柄一21的螺纹贯穿孔穿出。通过顺时针旋转螺纹杆31,使两侧鼻腔牵开板1之间的距离增大,逆时针旋转螺纹杆31使两侧鼻腔牵开板1之间的距离减小。
实施例2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
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其包括鼻腔牵开板1,操作手柄2和用于调整鼻孔4撑开程度的调节结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手柄2设置在鼻腔牵开板1的上端,操作手柄2与鼻腔牵开板1组合连接;所述调节结构3设置在操作手柄2的上半部分且与操作手柄2组合连接。通过将操作手柄2与鼻腔牵开板1组合连接,使操作手柄2与鼻腔牵开板1组合为一个整体,然后通过调节结构3调节操作手柄2的间距,也就同步调节了鼻腔牵开板1的间距,从而实现将鼻孔4撑开至合适的大小以便于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的目的。
设置两个所述鼻腔牵开板1。使用时,一个鼻孔4内插入一个鼻腔牵开板1。
所述鼻腔牵开板1的前端为首先进入患者鼻孔4的一端,后端为靠近手术医生的一端,鼻腔牵开板1的宽度由后端至前端逐渐减小。此种设置的鼻腔牵开板1符合鼻腔的生理解剖结构。
所述鼻腔牵开板1设置为符合鼻腔形状的弧形板,鼻腔牵开板1的前端向鼻中隔方向倾斜。此种设置的鼻腔牵开板1与鼻腔的生理结构符合,顺应鼻腔以避免损伤正常组织。
所述鼻腔牵开板1的长度设置为6cm,鼻腔牵开板1后端的宽度设置为1.0cm。
所述鼻腔牵开板1的边缘圆滑。此种设置避免鼻腔牵开板1损伤鼻腔。
所述操作手柄2包括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手柄一21与手柄二22铰接,手柄一21设置在其中一个鼻腔牵开板1的上端,手柄二22设置在另一个鼻腔牵开板1的上端。
所述操作手柄2与鼻腔牵开板1通过连接结构组合连接。
所述两个鼻腔牵开板1的结构相同。
在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各设置一伸出板23,伸出板23上设置圆形螺孔,圆形螺孔内设置螺钉231,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通过螺钉231铰接。此种设置使得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能够通过螺钉231转动,从而实现鼻腔牵开板1的间距调整。
所述调节结构3包括螺纹杆31和用于拧紧或松动螺纹杆31的操作把手32,操作把手32与螺纹杆31一体连接。使用时,施力于操作把手32从而使螺纹杆31转动,实现撑开鼻腔牵开板1的目的。
在所述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上设置与螺纹杆31匹配的螺纹贯穿孔,螺纹贯穿孔贯穿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的左侧壁和右侧壁,螺纹杆31从手柄一21或手柄二22的螺纹贯穿孔进入,从手柄二22或手柄一21的螺纹贯穿孔穿出。通过顺时针旋转螺纹杆31,使两侧鼻腔牵开板1之间的距离增大,逆时针旋转螺纹杆31使两侧鼻腔牵开板1之间的距离减小。
在所述螺纹杆31穿出的螺纹贯穿孔开口处设置一螺帽211,螺帽211与手柄一21或手柄二22一体连接,螺帽211的内径等于螺纹贯穿孔的直径。此种设置保证了螺纹杆31转动时,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之间的间距持续变化。
实施例3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
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其包括鼻腔牵开板1,操作手柄2和用于调整鼻孔4撑开程度的调节结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手柄2设置在鼻腔牵开板1的上端,操作手柄2与鼻腔牵开板1组合连接;所述调节结构3设置在操作手柄2的上半部分且与操作手柄2组合连接。通过将操作手柄2与鼻腔牵开板1组合连接,使操作手柄2与鼻腔牵开板1组合为一个整体,然后通过调节结构3调节操作手柄2的间距,也就同步调节了鼻腔牵开板1的间距,从而实现将鼻孔4撑开至合适的大小以便于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的目的。
设置两个所述鼻腔牵开板1。使用时,一个鼻孔4内插入一个鼻腔牵开板1。
所述鼻腔牵开板1的前端为首先进入患者鼻孔4的一端,后端为靠近手术医生的一端,鼻腔牵开板1的宽度由后端至前端逐渐减小。此种设置的鼻腔牵开板1符合鼻腔的生理解剖结构。
所述鼻腔牵开板1设置为符合鼻腔形状的弧形板,鼻腔牵开板1的前端向鼻中隔方向倾斜。此种设置的鼻腔牵开板1与鼻腔的生理结构符合,顺应鼻腔以避免损伤正常组织。
所述鼻腔牵开板1的长度设置为7cm,鼻腔牵开板1后端的宽度设置为1.5cm。
所述鼻腔牵开板1的边缘圆滑。此种设置避免鼻腔牵开板1损伤鼻腔。
所述操作手柄2包括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手柄一21与手柄二22铰接,手柄一21设置在其中一个鼻腔牵开板1的上端,手柄二22设置在另一个鼻腔牵开板1的上端。
所述操作手柄2与鼻腔牵开板1通过连接结构组合连接。
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鼻腔牵开板1后端外侧壁上的连接板11,连接板11上设置螺纹孔,螺纹孔内设置螺纹把手12;在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的对应位置设置与螺纹孔同圆心的螺孔,螺孔的尺寸与螺纹把手12匹配,螺纹把手12从连接板11的螺纹孔进入至手柄一21或手柄二22的螺孔,手柄一21通过螺纹把手12与其中一个鼻腔牵开板1组合连接,手柄二22通过螺纹把手12与另一个鼻腔牵开板1组合连接。使用时,先将一个鼻腔牵开板1插入患者的鼻腔,然后将另一个鼻腔牵开板1插入另一侧鼻腔,最后将手柄一21与其中一个鼻腔牵开板1组合连接,手柄二22与另一个鼻腔牵开板1组合连接。
所述连接板11的底部与鼻腔牵开板1的后端外侧壁一体连接,连接板11向上伸出。此种设置能够实现操作手柄2与鼻腔牵开板1的良好连接。
所述两个鼻腔牵开板1的结构相同。
在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各设置一伸出板23,伸出板23上设置圆形螺孔,圆形螺孔内设置螺钉231,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通过螺钉231铰接。此种设置使得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能够通过螺钉231转动,从而实现鼻腔牵开板1的间距调整。
所述调节结构3包括螺纹杆31和用于拧紧或松动螺纹杆31的操作把手32,操作把手32与螺纹杆31一体连接。使用时,施力于操作把手32从而使螺纹杆31转动,实现撑开鼻腔牵开板1的目的。
在所述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上设置与螺纹杆31匹配的螺纹贯穿孔,螺纹贯穿孔贯穿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的左侧壁和右侧壁,螺纹杆31从手柄一21或手柄二22的螺纹贯穿孔进入,从手柄二22或手柄一21的螺纹贯穿孔穿出。通过顺时针旋转螺纹杆31,使两侧鼻腔牵开板1之间的距离增大,逆时针旋转螺纹杆31使两侧鼻腔牵开板1之间的距离减小。
在所述螺纹杆31穿出的螺纹贯穿孔开口处设置一螺帽211,螺帽211与手柄一21或手柄二22一体连接,螺帽211的内径等于螺纹贯穿孔的直径。此种设置保证了螺纹杆31转动时,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之间的间距持续变化。
实施例4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
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其包括鼻腔牵开板1,操作手柄2和用于调整鼻孔4撑开程度的调节结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手柄2设置在鼻腔牵开板1的上端,操作手柄2与鼻腔牵开板1组合连接;所述调节结构3设置在操作手柄2的上半部分且与操作手柄2组合连接。通过将操作手柄2与鼻腔牵开板1组合连接,使操作手柄2与鼻腔牵开板1组合为一个整体,然后通过调节结构3调节操作手柄2的间距,也就同步调节了鼻腔牵开板1的间距,从而实现将鼻孔4撑开至合适的大小以便于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的目的。
设置两个所述鼻腔牵开板1。使用时,一个鼻孔4内插入一个鼻腔牵开板1。
所述鼻腔牵开板1的前端为首先进入患者鼻孔4的一端,后端为靠近手术医生的一端,鼻腔牵开板1的宽度由后端至前端逐渐减小。此种设置的鼻腔牵开板1符合鼻腔的生理解剖结构。
所述鼻腔牵开板1设置为符合鼻腔形状的弧形板,鼻腔牵开板1的前端向鼻中隔方向倾斜。此种设置的鼻腔牵开板1与鼻腔的生理结构符合,顺应鼻腔以避免损伤正常组织。
所述鼻腔牵开板1的长度设置为8cm,鼻腔牵开板1后端的宽度设置为2.0cm。
所述鼻腔牵开板1的边缘圆滑。此种设置避免鼻腔牵开板1损伤鼻腔。
所述操作手柄2包括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手柄一21与手柄二22铰接,手柄一21设置在其中一个鼻腔牵开板1的上端,手柄二22设置在另一个鼻腔牵开板1的上端。
所述操作手柄2与鼻腔牵开板1通过连接结构组合连接。
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鼻腔牵开板1后端外侧壁上的连接板11,连接板11上设置螺纹孔,螺纹孔内设置螺纹把手12;在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的对应位置设置与螺纹孔同圆心的螺孔,螺孔的尺寸与螺纹把手12匹配,螺纹把手12从连接板11的螺纹孔进入至手柄一21或手柄二22的螺孔,手柄一21通过螺纹把手12与其中一个鼻腔牵开板1组合连接,手柄二22通过螺纹把手12与另一个鼻腔牵开板1组合连接。使用时,先将一个鼻腔牵开板1插入患者的鼻腔,然后将另一个鼻腔牵开板1插入另一侧鼻腔,最后将手柄一21与其中一个鼻腔牵开板1组合连接,手柄二22与另一个鼻腔牵开板1组合连接。
所述连接板11的底部与鼻腔牵开板1的后端外侧壁一体连接,连接板11向上伸出。此种设置能够实现操作手柄2与鼻腔牵开板1的良好连接。
所述螺纹把手12设置为“L”形螺纹把手12。此种设置能够徒手安装和拆卸螺纹把手12。
所述两个鼻腔牵开板1的结构相同。
在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各设置一伸出板23,伸出板23上设置圆形螺孔,圆形螺孔内设置螺钉231,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通过螺钉231铰接。此种设置使得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能够通过螺钉231转动,从而实现鼻腔牵开板1的间距调整。
所述调节结构3包括螺纹杆31和用于拧紧或松动螺纹杆31的操作把手32,操作把手32与螺纹杆31一体连接。使用时,施力于操作把手32从而使螺纹杆31转动,实现撑开鼻腔牵开板1的目的。
在所述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上设置与螺纹杆31匹配的螺纹贯穿孔,螺纹贯穿孔贯穿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的左侧壁和右侧壁,螺纹杆31从手柄一21或手柄二22的螺纹贯穿孔进入,从手柄二22或手柄一21的螺纹贯穿孔穿出。通过顺时针旋转螺纹杆31,使两侧鼻腔牵开板1之间的距离增大,逆时针旋转螺纹杆31使两侧鼻腔牵开板1之间的距离减小。
在所述螺纹杆31穿出的螺纹贯穿孔开口处设置一螺帽211,螺帽211与手柄一21或手柄二22一体连接,螺帽211的内径等于螺纹贯穿孔的直径。此种设置保证了螺纹杆31转动时,手柄一21和手柄二22之间的间距持续变化。
所述鼻腔牵开板1和操作手柄2均采用医用不锈钢制作。此种设置的鼻孔4牵开器能够消毒后多次循环使用,减少医疗成本。
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其包括鼻腔牵开板,操作手柄和用于调整鼻孔撑开程度的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手柄设置在鼻腔牵开板的上端,操作手柄与鼻腔牵开板组合连接;所述调节结构设置在操作手柄的上半部分且与操作手柄组合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鼻腔牵开板的前端为首先进入患者鼻孔的一端,后端为靠近手术医生的一端,鼻腔牵开板的宽度由后端至前端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鼻腔牵开板设置为符合鼻腔形状的弧形板,鼻腔牵开板的前端向鼻中隔方向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鼻腔牵开板的长度设置为6cm或7cm或8cm,鼻腔牵开板后端的宽度设置为1.0cm或1.5cm或2.0c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手柄包括手柄一和手柄二,手柄一与手柄二铰接,手柄一设置在其中一个鼻腔牵开板的上端,手柄二设置在另一个鼻腔牵开板的上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手柄与鼻腔牵开板通过连接结构组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鼻腔牵开板后端外侧壁上的连接板,连接板上设置螺纹孔,螺纹孔内设置螺纹把手;在手柄一和手柄二的对应位置设置与螺纹孔同圆心的螺孔,螺孔的尺寸与螺纹把手匹配,螺纹把手从连接板的螺纹孔进入至手柄一或手柄二的螺孔,手柄一通过螺纹把手与其中一个鼻腔牵开板组合连接,手柄二通过螺纹把手与另一个鼻腔牵开板组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柄一和手柄二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各设置一伸出板,伸出板上设置圆形螺孔,圆形螺孔内设置螺钉,手柄一和手柄二通过螺钉铰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结构包括螺纹杆和用于拧紧或松动螺纹杆的操作把手,操作把手与螺纹杆一体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手柄一和手柄二上设置与螺纹杆匹配的螺纹贯穿孔,螺纹贯穿孔贯穿手柄一和手柄二的左侧壁和右侧壁,螺纹杆从手柄一或手柄二的螺纹贯穿孔进入,从手柄二或手柄一的螺纹贯穿孔穿出。
CN202022131998.2U 2020-09-25 2020-09-25 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 Active CN2132173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31998.2U CN213217328U (zh) 2020-09-25 2020-09-25 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31998.2U CN213217328U (zh) 2020-09-25 2020-09-25 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17328U true CN213217328U (zh) 2021-05-18

Family

ID=75878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31998.2U Active CN213217328U (zh) 2020-09-25 2020-09-25 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173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05690A (en) Speculum for dilating a body cavity
US10758273B2 (en) Uterine manipulator device with cutting element
US9247949B2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access to sinuses and treatment of sinusitis
US20120101341A1 (en) Surgical access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s of use
US6960166B1 (en) Speculum having ultrasound probe
Leibovitch et al. Paediatric endoscopic endo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y in congenital naso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CN213217330U (zh) 一种新型鼻腔手术牵开器
Meyer et al. Sialendoscopy: a new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tool
CN213217328U (zh) 一种新型双侧鼻孔牵开器
CN213217331U (zh) 一种经蝶入路双侧鼻孔牵开器
CN213217329U (zh) 一种经鼻内镜手术双侧鼻孔牵开器
CN115553960A (zh) 口腔根尖手术用牵引式撑开器
CN206324842U (zh) 一种具有同步吸液和冲洗功能的椎板咬骨钳
CN214968431U (zh) 一种耳鼻喉科用诊疗装置
RU201241U1 (ru) Щипцы для эндоназальной кистэктомии
CN205084186U (zh) 一种妇科使用的扩阴器
CN210408371U (zh) 一种多功能肛门镜
CN212015657U (zh) 一种经椎管镜入路微创操作系统
CN107468308B (zh) 一种鼻内窥镜鼻窦开放引流术辅助装置
CN209789815U (zh) 一种椎管内视镜系统
CN209490040U (zh) 能够扩大空间的pph辅助器械
CN2381274Y (zh) 可调式管状自动脑牵开器
RU2228718C1 (ru) Способ малоинвазивного хирургического лечения больших и гигантских опухолей основания черепа эндо-экстраселлярной локализации
CN220089654U (zh) 一种多功能开口器支架
CN214414854U (zh) 一种经口腔手术鞍底黏膜撑开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