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204185U - 一种深基坑排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深基坑排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204185U
CN213204185U CN202022120694.6U CN202022120694U CN213204185U CN 213204185 U CN213204185 U CN 213204185U CN 202022120694 U CN202022120694 U CN 202022120694U CN 213204185 U CN213204185 U CN 2132041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box body
foundation pit
side wall
drainag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2069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华良
徐嵩山
禹业鑫
段宏伟
付俊飞
方高奎
吴仕成
陈向前
申培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212069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2041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2041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2041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深基坑排水结构,有效解决基坑排水时容易堵塞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开挖在基坑底部的蓄水池,蓄水池内放置有吸水组件,吸水组件包括箱体,箱体的内部经竖直的隔板分为左右两个腔室,箱体的左右两侧壁均为滤网状,箱体的左右两侧壁上均安装有单向阀,左右两个腔室的内部均安装有竖直的吸水管;蓄水池的上方放置有水泵,水泵经管道连接有四通球阀,四通球阀中其中两个接头经软管与吸水管连接;水泵能从两个软管中任意一个进行吸水;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交替工作实现滤网的定时自动清理,避免了滤网的堵塞,提高了排水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深基坑排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深基坑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基坑积水形成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地表层降水或者地表排水下沉形成基坑底部积水,另外一种是地下水的上升,即基坑涌水。无论哪种方式造成的基坑积水都会严重影响施工,如果不处理好这部分沉降水的排水工作就会导致基坑周边滑坡甚至坍塌,出现严重的施工事故,或者造成基坑底部大面积积水,因基坑底面远低于四周高度,易形成底部积水现象的发生。地上水沉降造成的基坑积水容易出现塌方、产生淤泥、基坑被浸泡后不能施工,承载力及土质均不符合设计要求。基坑积水会使基坑内持力层强度遭受破坏。
由于基坑为露天环境,并且基坑的四周为边坡,因此基坑一旦积水,水中便会含有较多的石子、土块等杂物,这些杂物会影响排水时水泵的正常工作,因此在对基坑进行排水时,需要进行适当的过滤,防止杂物进入到水泵的内部;因此目前需要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深基坑排水结构,可有效解决基坑排水时容易堵塞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开挖在基坑底部的蓄水池,蓄水池内放置有吸水组件,吸水组件包括箱体,箱体的内部经竖直的隔板分为左右两个腔室,箱体的左右两侧壁均为滤网状,箱体的左右两侧壁上均安装有单向阀,左右两个腔室的内部均安装有竖直的吸水管;蓄水池的上方放置有水泵,水泵经管道连接有四通球阀,四通球阀中其中两个接头经软管与吸水管连接;水泵能从两个软管中任意一个进行吸水。
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交替工作实现滤网的定时自动清理,避免了滤网的堵塞,提高了排水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吸水组件的主视剖面图。
图3为四通球阀的俯视剖面图(状态一)。
图4为四通球阀的俯视剖面图(状态二)。
图5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至图5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开挖在基坑底部的蓄水池1,蓄水池1内放置有吸水组件2,吸水组件2包括箱体3,箱体3的内部经竖直的隔板分为左右两个腔室,箱体3的左右两侧壁均为滤网状,箱体3的左右两侧壁上均安装有单向阀4,左右两个腔室的内部均安装有竖直的吸水管5;蓄水池1的上方放置有水泵6,水泵6经管道连接有四通球阀7,四通球阀7中其中两个接头经软管与吸水管5连接;水泵6能从两个软管中任意一个进行吸水。
为了更好的实现对箱体3内部的杂物的排出,所述的单向阀4由开设在箱体3侧壁上的通孔,以及铰接在通孔外侧的挡板组成,挡板的铰接点处连接有扭簧,挡板的内侧面上安装有橡胶垫。
为了使吸水组件2能够沉入水底,所述的箱体3的上方安装有配重块8。
为了能够更好的吸水,所述的吸水管5的下端距离箱体3的底部2cm。
为了实现两个吸水管5轮流进行吸收,所述的四通球阀7共有前后左右四个接头,前侧和后侧的接头分别经软管连接至两个吸水管5;左侧的接头连接至水泵6的进水口,右侧的接头空置。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首先将吸水组件2放入到蓄水池1的内部,并保持吸水组件2竖向放置,由于箱体3的上方安装有配重块8,因此箱体3的低于可以与蓄水池1的底部接触,继而在排水时能够将所有的水都排走。
当基坑内积水后,目前基坑内的蓄水池1一般会沿着基坑的四周或者中间进行多个设置,并在基坑的一角开挖一个最大的蓄水池1,将其他蓄水池1内的积水经水渠引入到最大的蓄水池1中,而本装置的吸水组件2便放置于最大的蓄水池1内,从而可以在一个地方进行抽水即可。
当需要进行排水时,只需要打开水泵6,此时四通球阀7的状态如附图3所示,即水泵6与其中一个吸水管5连接,以水泵6与右侧的吸水管5连接为例进行说明,此时由于箱体3的左右两侧壁均为滤网状,因此蓄水池1的水可以顺利的经滤网进入到箱体3的右侧腔室内,并经吸水管5被水泵6排出;通过滤网的阻挡,蓄水池1内的杂物会被阻挡在滤网的外侧,只有一小部分细小的颗粒会穿过箱体3进入到箱体3的内部;同时在抽吸的过程中,由于水流由箱体3的外侧向箱体3的内侧流动,因此单向阀4处于关闭的状态。
在抽吸一定的时间后,水中的杂物会逐渐的增多,此时只需要顺时针转动四通球阀790度,参见附图4,此时水泵6会从左侧的吸水管5开始吸水,同时右侧的吸水管5会与空气相通;在水的重力的作用下,管道内的水会反向流动,在水的动力势能的作用下,水流冲刷滤网,使滤网被充分的反洗,不在堵塞。同时当水流由箱体3的内部向外流动时,单向阀4会被打开,使箱体3内部残留的一下小颗粒杂物能够顺利的排出,保持箱体3内不留杂物。
以上述方式进行重复,每次均顺时针转动四通球阀790度,也可以逆时针转动,便可以使水泵6从另外一侧的吸水管5进行吸水,并且利用管道内的水流的冲刷,可以使滤网被反冲,避免滤网的堵塞。
本装置通过将箱体3的内部分为左右两个腔室,利用交替来进行抽吸的作用,实现了当一侧进行抽吸时,另一侧进行清洗的目的,避免了滤网长时间工作被堵塞。
本装置巧妙地利用了四通球阀7的特性,使当一侧的吸水管5与水泵6相连进行抽吸时,另一侧的吸水管5可以与空气接通,继而利用水的自重,使水流冲刷滤网,得到了自动冲刷的目的。

Claims (5)

1.一种深基坑排水结构,包括开挖在基坑底部的蓄水池(1),其特征在于,蓄水池(1)内放置有吸水组件(2),吸水组件(2)包括箱体(3),箱体(3)的内部经竖直的隔板分为左右两个腔室,箱体(3)的左右两侧壁均为滤网状,箱体(3)的左右两侧壁上均安装有单向阀(4),左右两个腔室的内部均安装有竖直的吸水管(5);蓄水池(1)的上方放置有水泵(6),水泵(6)经管道连接有四通球阀(7),四通球阀(7)中其中两个接头经软管与吸水管(5)连接;水泵(6)能从两个软管中任意一个进行吸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基坑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阀(4)由开设在箱体(3)侧壁上的通孔,以及铰接在通孔外侧的挡板组成,挡板的铰接点处连接有扭簧,挡板的内侧面上安装有橡胶垫。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基坑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3)的上方安装有配重块(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基坑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水管(5)的下端距离箱体(3)的底部2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基坑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四通球阀(7)共有前后左右四个接头,前侧和后侧的接头分别经软管连接至两个吸水管(5);左侧的接头连接至水泵(6)的进水口,右侧的接头空置。
CN202022120694.6U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深基坑排水结构 Active CN2132041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20694.6U CN213204185U (zh)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深基坑排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20694.6U CN213204185U (zh)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深基坑排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204185U true CN213204185U (zh) 2021-05-14

Family

ID=75822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20694.6U Active CN213204185U (zh) 2020-09-24 2020-09-24 一种深基坑排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2041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01946U (zh) 雨水分离回收装置
CN213204185U (zh) 一种深基坑排水结构
CN112267547A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边坡虹吸排水系统和方法
CN208219620U (zh) 一种软土地基加固处理集水强排水管结构
CN116378752A (zh) 强降雨条件下岩溶隧道大型溶洞自动泄水降压装置及方法
CN216041365U (zh) 应用于地库抗浮的泄水减压构造
CN113502804A (zh) 一种边坡岩土用高效吸排水装置
CN212774191U (zh) 一种增加水下灌注桩清孔效率的装置
CN110424427B (zh) 一种用于基坑内的排水沟及施工方法
CN108824616B (zh) 一种箱式变电站事故油池排水装置
CN211036962U (zh) 一种迎坑面兼有降水功能的地下连续墙
CN112376575A (zh) 一种陡坡地段桥墩基坑开挖的坡面支护结构
CN210562507U (zh) 一种新型排水管
CN209798710U (zh) 沃柑种植地灌溉用蓄水装置
CN211230849U (zh) 一种水利工程施工排水装置
CN217001954U (zh) 一种煤层瓦斯抽采支管排渣放水装置
CN201347549Y (zh) 刚性排水桩的透水改良结构
CN212104148U (zh) 一种建筑施工基坑水节水结构
CN220099961U (zh) 一种基坑降水减压施工结构
CN205839942U (zh) 一种雨水过滤储存渗漏一体罐
CN215781941U (zh) 一种基坑内排水设施
CN216555968U (zh) 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水利管道
CN214993959U (zh) 一种岩土工程边坡排水结构
CN217105375U (zh) 一种自冲洗易养护抗淤堵仰斜排水管
CN219568929U (zh) 一种地铁车站土建施工基坑排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