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41745U - 一种污泥循环减量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污泥循环减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141745U
CN213141745U CN202021494783.0U CN202021494783U CN213141745U CN 213141745 U CN213141745 U CN 213141745U CN 202021494783 U CN202021494783 U CN 202021494783U CN 213141745 U CN213141745 U CN 2131417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oxic
communicated
tank
contact oxidation
slu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9478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东宸
国墨杰
王海海
马海军
李天昊
韩振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Water Affai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Water Affai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Water Affai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Water Affai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9478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1417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1417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1417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泥循环减量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集水井、沉砂池、缺氧机构、氧化机构和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分别与所述缺氧机构和所述氧化机构反向连通;其中,所述集水井的底部靠近污水入口处设有格栅基础,且沿污水流入方向,所述格栅基础上依次平行设置有格栅组。在本实用新型的污泥循环减量系统中,通过依次连通的集水井、沉砂池、缺氧机构、氧化机构和沉淀池,可显著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产泥量,进而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此外,沉淀池与缺氧机构、氧化机构反向连通,由此可将沉淀池底部的污泥再次经过缺氧机构和氧化机构处理,进而使大部分污泥经多级微生物降解处理后而被高效去除。

Description

一种污泥循环减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泥循环减量系统。
背景技术
生活污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排出的废水,主要来源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如住宅、机关、学校、医院、商店、公共场所及工业企业卫生间等。生活污水所含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物和大量病原微生物。存在于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极不稳定,容易腐化而产生恶臭。细菌和病原体以生活污水中有机物为营养而大量繁殖,可导致传染病蔓延流行。因此,生活污水排放前必须进行处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生活污水的收集与处理普遍采用的是集中收集与处理的方式,但是远离城镇、偏僻的工矿企业建造的住宅小区,由于远离城镇污水处理厂,无法通过新建管网输送至远端污水处理厂,其产生的生活污水多采用中小型水质净化站对其进行收集处理。经水质净化站处理后,产生的剩余污泥量大约为日处理水量的0.3-0.5%,其含水率一般为98-99%,而剩余污泥仍需投加药剂后脱水,脱水后仍需填埋或焚烧等后继处理,因其特殊性,产泥量虽不如传统污水处理厂,但也需要清掏处理。
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水质净化处理站存在产泥量高、处理效率低、操作不方便的问题,并且,处理不当也将对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泥循环减量系统,该减量系统可显著降低产泥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泥循环减量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集水井、沉砂池、缺氧机构、氧化机构和沉淀池;
所述沉淀池分别与所述缺氧机构、所述氧化机构反向连通;
其中,所述集水井的底部靠近污水入口处设有格栅基础,且沿污水流入方向,所述格栅基础上依次平行设置有格栅组。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水质净化处理站存在产泥量高、后期处理成本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生活污水减量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集水井、沉砂池、缺氧机构、氧化机构和沉淀池,其中,集水井底部靠近污水入口处设有格栅基础,而为了提高对污水中漂浮物和悬浮物的去除率,沿污水流入方向,格栅基础上依次平行设置有格栅组,格栅组的设置可显著提高污水中漂浮物的去除率,进而降低后处理机构的工作负荷;经集水井处理后的污水进入沉砂池中,由沉砂池进一步去除污水中密度小于3kg/m3的无机颗粒;排除污水中的颗粒物质后,污水进入缺氧机构,在缺氧机构中,可将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进而提高污水在氧化机构中的可生化性;当污水由缺氧机构进入氧化机构中后,在充氧条件下,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不断被微生物降解;最终,氧化机构中的污水被排入沉淀池中,并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后排放。而为进一步降低产泥量,沉淀池分别与缺氧机构和氧化机构反向连通,即沉淀池底部的污泥被再次输送至缺氧机构和氧化机构,以使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被微生物充分降解而被去除。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污泥循环减量系统可显著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产泥量,进而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进一步,所述氧化机构包括至少一级接触氧化池,所述接触氧化池分别与所述缺氧机构、所述沉淀池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污泥循环减量系统中,氧化机构包括至少一级接触氧化池,即可根据所处理污水中待处理污泥的含量设置一级或多级接触氧化池,当设置多级接触氧化池时,每级所述接触氧化池依次串联连通,而缺氧机构与第一级接触氧化池连通,最后一级接触氧化池与沉淀池连通。
进一步,所述缺氧机构包括至少一级缺氧池,所述缺氧池分别与所述沉砂池、所述接触氧化池连通。
同理,缺氧机构也可以设置一级或多级,当设置多级时,每级缺氧池依次串联连通,而沉砂池与第一级缺氧池连通,最后一级缺氧池与第一级接触氧化池连通。研究表明,对于小型水质净化站来说,可直接选用一级缺氧池和两级接触氧化池依次串联使用,其处理效率最高、产泥量最低。
进一步,所述沉砂池的顶部与所述缺氧池的底部连通;所述缺氧池的顶部与所述接触氧化池的底部连通;
每相邻两级所述缺氧池之间,上一级所述缺氧池的顶部与下一级所述缺氧池的底部连通;
每相邻两级所述接触氧化池之间,上一级所述接触氧化池的顶部与下一级所述接触氧化池的底部连通。
为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沉砂池的顶部与缺氧池的底部连通,缺氧池的顶部与接触氧化池的底部连通,而对于多级缺氧池和多级接触氧化池的污泥循环减量系统,每相邻两级缺氧池之间,上一级缺氧池的顶部与下一级缺氧池的底部连通,每相邻两级接触氧化池之间,上一级接触氧化池的顶部与下一级接触氧化池的底部连通,即污水均由缺氧池和接触氧化池的底部进入,而出口又设置在顶部,均匀配水和集水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污水处理效果,而且在后池低于前池的前提下,即可通过重力溢流的作用实现依次流动,既提高了处理效率,又降低了处理成本。
进一步,沿池底至池顶的方向,所述接触氧化池内依次平行设置多层波纹支架;
每层所述波纹支架上均布设有附着有好氧微生物的软性填料。
为提高污水与微生物的接触面积和作用时间,沿池底至池顶的方向,接触氧化池内依次平行设置多层波纹支架,而每层波纹支架上均布设有附着有好氧微生物的软性填料。多层软性填料的设置方式,不仅从横向上起到了截留过滤作用,而且在竖向上各填料层也形成了各优势的生物膜,进而大大提高了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
进一步,所述软性填料为多层海绵结构。
海绵结构的软性填料,可进一步增加污水与微生物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处理效果。
进一步,所述沉淀池底部布设有多个锥形污泥收集槽;
所述污泥收集槽分别与所述缺氧池、所述接触氧化池的底部连通,且连通的通路上均设置有提升泵、止回阀和调节阀。
沉淀池底部布设有多个锥形污泥收集槽,锥形结构的收集槽便于污泥的富集。此外,污泥收集槽分别与缺氧池、接触氧化池的底部连通,且连通的通路上均设置有提升泵、止回阀和调节阀,以便于污泥再次被输送至缺氧池和接触氧化池,以进一步对污泥进行减量化处理。
进一步,所述集水井的底部与所述沉砂池的顶部连通,且连通的通路上设置有提升泵、止回阀和调节阀。
经集水井处理后的污水,由集水井的底部被提升泵提升至沉砂池,并由沉砂池的上部流入,由沉砂池去除密度大于3kg/m3的无机颗粒。
进一步,所述格栅组包括粗格栅和细格栅,所述粗格栅的孔径为10-40mm,所述细格栅的孔径为1.5-10mm。
为实现污水中漂浮物及悬浮物的分级处理,根据生活污水的特点,粗格栅的孔径为10-40mm,粗格栅的孔径为10-40mm。
进一步,所述沉淀池的上部设置有污水出口。
污水出口设置在沉淀池的上部,以便于上层的澄清液被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污泥循环减量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在本实用新型的污泥循环减量系统中,通过依次连通的集水井、沉砂池、缺氧机构、氧化机构和沉淀池,可显著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产泥量,进而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2、本实用新型的污泥循环减量系统中,沉淀池与缺氧机构、氧化机构反向连通,由此可将沉淀池底部的污泥再次经过缺氧机构和氧化机构处理,进而使大部分污泥经多级微生物降解处理后而被高效去除;
3、集水井内设置的粗格栅和细格栅可初步去除污水中较大的漂浮物及悬浮物,即保证了减量系统的正常运行,又降低了后继处理的负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污泥循环减量系统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污泥循环减量系统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污泥循环减量系统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集水井;2:沉砂池;3:缺氧池;4:接触氧化池;5:沉淀池;6:格栅基础;7:波纹支架;8:污泥收集槽;9:提升泵;10:止回阀;11:调节阀;12:粗格栅;13:细格栅;14:污水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坚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3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泥循环减量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集水井1、沉砂池2、缺氧机构、氧化机构和沉淀池5;所述沉淀池5分别与所述缺氧机构、所述氧化机构反向连通;其中,所述集水井1的底部靠近污水入口处设有格栅基础6,且沿污水流入方向,所述格栅基础6上依次平行设置有格栅组。
在本实用新型的污泥循环减量系统中,污水依次经集水井1、沉砂池2、缺氧机构、氧化机构和沉淀池5处理后可直接排放,并且产泥量大大降低,无需再进行清掏处理,大大降低了污水的处理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所述氧化机构包括至少一级接触氧化池4,所述接触氧化池4分别与所述缺氧机构、所述沉淀池5连通。
根据待处理污水的品质,氧化机构包括一级或多级接触氧化池4,当接触氧化池4为多级时,每级接触氧化池4依次串联连通,并且缺氧机构与第一级接触氧化池4连通,最后一级接触氧化池4与沉淀池5连通,这样经缺氧机构处理的污水,可依次进入多级接触氧化池4,大大提高了微生物对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这里的多级接触氧化池4还可以以并联形式连通,即通过多级并联的接触氧化池4分担由缺氧机构排出的污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缺氧机构包括至少一级缺氧池3,所述缺氧池3分别与所述沉砂池2、所述接触氧化池4连通。
同理,缺氧机构包括一级或多级缺氧池3,每级缺氧池3依次串联连通,沉砂池2与第一级缺氧池3连通,最后一级缺氧池3与第一级接触氧化池4连通。这里的多级缺氧池3也可以以并联形式连通,即污水由多级并联的缺氧池3处理后,可依次对应进入多级并联的接触氧化池4。
在上述优选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所述沉砂池2的顶部与所述缺氧池3的底部连通;所述缺氧池3的顶部与所述接触氧化池4的底部连通;每相邻两级所述缺氧池3之间,上一级所述缺氧池3的顶部与下一级所述缺氧池3的底部连通;每相邻两级所述接触氧化池4之间,上一级所述接触氧化池4的顶部与下一级所述接触氧化池4的底部连通。
为提高污水与缺氧池3、接触氧化池4内部微生物的接触面积,延长作用时间,沉砂池2的顶部与缺氧池3的底部连通,缺氧池3的顶部与接触氧化池4的底部连通,并且,每相邻两级缺氧池3之间,上一级缺氧池3的顶部与下一级缺氧池3的底部连通;每相邻两级接触氧化池4之间,上一级接触氧化池4的顶部与下一级接触氧化池4的底部连通。
在上述优选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更为优选地,沿池底至池顶的方向,所述接触氧化池4内依次平行设置多层波纹支架7;每层所述波纹支架7上均布设有附着有好氧微生物的软性填料;所述软性填料为多层海绵结构。
为提高接触氧化池4内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在接触氧化池4内自下而上依次平行设置有多层波纹支架7,而每层波纹支架7上均布设有附着有好氧微生物的软性填料,这里的软性填料优选为多层海绵结构。由此,软性填料在充氧的条件下,不断的产生微生物种群的适应、淘汰、优选、增殖等过程,从而培育、驯化、诱导出与原污水适应的优势微生物种群,而这些微生物可大大提高对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多层海绵结构的软性填料通过多层波纹支架7固定在接触氧化池4中,不仅在横向上起到了截留过滤作用,而且在竖向上各层海绵层还可形成不同生长优势的生物膜,梯度设置的生物膜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为进一步增加污泥停留时间,延长污泥与微生物的反应时间,所述沉淀池5底部布设有多个锥形污泥收集槽8;所述污泥收集槽8分别与所述缺氧池3、所述接触氧化池4的底部连通,且连通的通路上均设置有提升泵9、止回阀10和调节阀11。
在上述优选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所述集水井1的底部与所述沉砂池2的顶部连通,且连通的通路上设置有提升泵9、止回阀10和调节阀11。
为提高集水井1对污水中漂浮物及悬浮物的去除效率,降低后继处理机构的工作负荷,所述格栅组包括粗格栅12和细格栅13,所述粗格栅12的孔径为10-40mm,所述细格栅13的孔径为1.5-10mm。如粗格栅12的孔径为20mm,细格栅13的孔径为5mm。
在上述优选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更为优选地,所述沉淀池5的上部设置有污水出口14。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污泥循环减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集水井(1)、沉砂池(2)、缺氧机构、氧化机构和沉淀池(5);
所述沉淀池(5)分别与所述缺氧机构、所述氧化机构反向连通;
其中,所述集水井(1)的底部靠近污水入口处设有格栅基础(6),且沿污水流入方向,所述格栅基础(6)上依次平行设置有格栅组;
所述氧化机构包括至少一级接触氧化池(4),所述接触氧化池(4)分别与所述缺氧机构、所述沉淀池(5)连通;
所述缺氧机构包括至少一级缺氧池(3),所述缺氧池(3)分别与所述沉砂池(2)、所述接触氧化池(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循环减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砂池(2)的顶部与所述缺氧池(3)的底部连通;所述缺氧池(3)的顶部与所述接触氧化池(4)的底部连通;
每相邻两级所述缺氧池(3)之间,上一级所述缺氧池(3)的顶部与下一级所述缺氧池(3)的底部连通;
每相邻两级所述接触氧化池(4)之间,上一级所述接触氧化池(4)的顶部与下一级所述接触氧化池(4)的底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泥循环减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池底至池顶的方向,所述接触氧化池(4)内依次平行设置多层波纹支架(7);
每层所述波纹支架(7)上均布设有附着有好氧微生物的软性填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泥循环减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软性填料为多层海绵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泥循环减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5)底部布设有多个锥形污泥收集槽(8);
所述污泥收集槽(8)分别与所述缺氧池(3)、所述接触氧化池(4) 的底部连通,且连通的通路上均设置有提升泵(9)、止回阀(10)和调节阀(11)。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污泥循环减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1)的底部与所述沉砂池(2)的顶部连通,且连通的通路上设置有提升泵(9)、止回阀(10)和调节阀(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泥循环减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组包括粗格栅(12)和细格栅(13),所述粗格栅(12)的孔径为10-40mm,所述细格栅(13)的孔径为1.5-10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泥循环减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5)的上部设置有污水出口(14)。
CN202021494783.0U 2020-07-24 2020-07-24 一种污泥循环减量系统 Active CN2131417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94783.0U CN213141745U (zh) 2020-07-24 2020-07-24 一种污泥循环减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94783.0U CN213141745U (zh) 2020-07-24 2020-07-24 一种污泥循环减量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141745U true CN213141745U (zh) 2021-05-07

Family

ID=75733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94783.0U Active CN213141745U (zh) 2020-07-24 2020-07-24 一种污泥循环减量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1417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84080C2 (ru) Биореактор с захватом фотонов для очистки воды и способ его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CN102531187B (zh) 一种层叠式垂直流-水平潜流组合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方法
US11827539B2 (en) Near-zero maintenance membrane-based integrated purification device for drinking water supply of villages and towns and a method for treating source water thereof
CN210150899U (zh) 一种医院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13141745U (zh) 一种污泥循环减量系统
CN215712488U (zh) 一种适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复合工艺处理系统
CN106145356A (zh) 一体式污水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CN203307185U (zh) 一种污水生物膜处理系统
CN213388254U (zh) 一体式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CN113912248A (zh) 一种适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复合工艺处理系统
CN215627425U (zh) 一种基于mbr膜反应器的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06014597U (zh)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CN213865851U (zh)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站
CN107162197A (zh) 三阶o/a分散式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和方法
CN211644956U (zh) 污水处理系统
CN210711193U (zh) 用于生活污水处理的多级跌水曝气型生物膜反应装置
CN203307110U (zh) 一种具有平板膜组件的污水生物处理装置
CN206955755U (zh) 三阶o/a分散式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CN206014512U (zh) 一体式污水处理装置
CN205473230U (zh) 一种提高了处理效率的膜生物反应装置
CN104692596A (zh) 微动力高效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CN110668659A (zh) 一体化污水净化设备
CN218435287U (zh) 一种水平管沉淀集成系统与高效过滤联用污水处理设备
CN215249833U (zh) 一种箱式污水处理设备
CN212476474U (zh) 一种降解火电厂循环水排污水生化指标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