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122529U -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122529U
CN213122529U CN202022058187.4U CN202022058187U CN213122529U CN 213122529 U CN213122529 U CN 213122529U CN 202022058187 U CN202022058187 U CN 202022058187U CN 213122529 U CN213122529 U CN 2131225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film
groove
blue
quant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5818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5818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1225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1225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1225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表面设有透光槽;发光件,设于所述透光槽的槽底,用于发射蓝光;量子膜,设于所述透光槽内并与所述透光槽的槽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量子膜与所述发光件相对设置;蓝光膜,设于所述透光槽内,且位于所述量子膜与所述发光件之间;遮光件,设于所述透光槽的槽壁且所述遮光件具有通光区域,所述遮光件连接于所述量子膜或所述蓝光膜,所述量子膜覆盖所述通光区域,以使所述蓝光穿过所述通光区域并经过所述蓝光膜与所述量子膜后投射出去。上述背光模组避免了发光件发射的蓝光从透光槽的槽壁与量子膜之间的间隙射出,避免了背光模组显示区四周发蓝的现象。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微型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的背光模组具有节能、轻薄化、宽色域、超高对比度、精细动态分区等优点。在微型LED背光模组的现有架构中,通常包含蓝光微型LED芯片(Mini LED Blue chip)搭配荧光胶、蓝光微型LED芯片搭配量子膜的架构,在这两种架构当中,针对较大尺寸的微型LED,蓝光微型LED芯片搭配荧光胶的架构存在荧光胶封胶不均的问题,从而导致芯片发出的蓝光不能均匀通过荧光粉转化为白光,而量子膜搭配蓝光微型LED芯片的架构则可较好解决大尺寸产品封胶不均的弊端。
目前,在量子膜搭配蓝光微型LED芯片的架构中,通常将量子膜放置在蓝光微型LED芯片的表面,将蓝光膜放置在量子膜和蓝光微型LED芯片之间。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由于量子膜和蓝光膜均与膜片槽的槽壁之间会预留一定间隙以保证膜材的自由胀缩,在此情况下,蓝光微型LED芯片发射的蓝色光线会从量子膜与膜片槽的槽壁之间的间隙射出,从而导致背光产品显示区周边发蓝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出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一表面设有透光槽;
发光件,设于所述透光槽的槽底,用于发射蓝光;
量子膜,设于所述透光槽内并与所述透光槽的槽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量子膜与所述发光件相对设置;
蓝光膜,设于所述透光槽内,且位于所述量子膜与所述发光件之间;
遮光件,设于所述透光槽的槽壁且所述遮光件具有通光区域,所述遮光件连接于所述量子膜或所述蓝光膜,所述量子膜覆盖所述通光区域,以使所述蓝光穿过所述通光区域并经过所述蓝光膜与所述量子膜后投射出去。
上述背光模组通过将遮光件设于透光槽的槽壁,并将遮光件与量子膜或蓝光膜连接,避免了发光件发射的蓝光从透光槽的槽壁与量子膜之间的间隙射出的情况,发光件发射的蓝光全部经过量子膜转化,避免了背光模组显示区四周发蓝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量子膜设于所述遮光件背离所述发光件的一侧,沿光路方向,所述量子膜在所述透光槽的槽底的投影与所述遮光件在所述透光槽的槽底的投影部分重叠。
如此,遮光件承载量子膜,在量子膜与遮光件连接的情况下,量子膜与透光槽的槽壁之间仍然存在间隙,该间隙保证了量子膜的自由胀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蓝光膜固定于所述量子膜靠近所述发光件的一侧,且与所述发光件之间存在间隙,所述蓝光膜与所述遮光件之间在间隙。
如此,量子膜与蓝光膜连接成为一体,蓝光膜与发光件之间存在间隙,通过量子膜的厚度的韧性,避免了蓝光膜在可靠性试验过程以及受到发光件发热而导致材料褶皱的情况;蓝光膜与遮光件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保证了蓝光膜的自由胀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蓝光膜设于所述遮光件背离所述发光件的一侧且覆盖所述通光区域,沿光路方向,所述蓝光膜在所述透光槽的槽底的投影与所述遮光件在所述透光槽的槽底的投影部分重叠,所述蓝光膜与所述透光槽的槽壁之间存在间隙。
如此,蓝光膜和量子膜均设于遮光件背离发光件的一侧,完全避免了蓝光膜在可靠性试验过程以及受到发光件发热而导致材料褶皱的情况;同时,蓝光全部经过蓝光膜与量子膜后投射出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件沿光路方向在所述透光槽的槽底的投影与所述遮光件在所述透光槽的槽底的投影部分重叠。
如此,发光件被遮光件挡住,避免了发光件向上起翘挤压膜片的情况,同时降低了发光件与透光槽槽底分离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
底板;及
侧板,围设于所述底板的周侧,所述透光槽由所述底板与所述侧板围设形成,所述发光件设于所述底板,所述发光件与所述侧板的内侧面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遮光件设于所述侧板的内侧面。
如此,通过底板与侧板的分体式结构,可以采用倒装发光件的方式组装背光模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光件包括:
胶框,设于所述透光槽的槽壁;及
第一遮光胶,连接于所述胶框与所述量子膜或所述蓝光膜之间。
如此,通过第一遮光胶连接胶框与量子膜或蓝光膜,第一遮光胶吸收发光件发射的蓝光,完全避免了发光件发射的蓝光从遮光件与量子膜或蓝光膜之间射出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
扩散膜,设于所述透光槽内,且位于所述量子膜背离所述发光件的一侧;及
增亮膜,设于所述透光槽内,且位于所述扩散膜背离所述量子膜的一侧。
如此,通过扩散膜起到雾化光线、打散光线、柔化光线的作用,通过增亮膜起到聚集光线,增加亮度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件包括:
电路板,设于所述透光槽的槽底;及
光源,设于所述电路板,且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用于发射蓝光。
如此,通过电路板设于透光槽的槽底,保证发光件与透光槽的槽底的稳定连接。
本申请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及
显示屏,设于所述壳体的一侧,且封盖所述透光槽。
上述显示面板的量子膜或蓝光膜与遮光件连接,避免了发光件发射的蓝光从透光槽的槽壁与量子膜或蓝光膜的间隙中射出的情况,避免了显示面板显示区四周发蓝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出的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出的显示面板中壳体与遮光件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出的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显示面板 100、200
背光模组 10
壳体 11
透光槽 111、2111
底板 112
侧板 113
发光件 12、212
电路板 121
光源 122
封胶 123
量子膜 13、213
蓝光膜 14、214
遮光件 15、215
胶框 151、2151
第一遮光胶 152、2152
通光区域 153
扩散膜 16
增亮膜 17
光学胶 18、218
双面胶 19
显示屏 20
偏光片 30
第二遮光胶 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见图1,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包括背光模组10和显示屏20,显示屏20包括但不限于液晶显示屏、发光二极管(LED)显示屏。
背光模组10至少包括壳体11、发光件12、量子膜13、蓝光膜14及遮光件15。
壳体11的一表面设有透光槽111。发光件12设于透光槽111的槽底,用于发射蓝光。量子膜13设于透光槽111内并与透光槽111的槽壁之间存在间隙,量子膜13与发光件12相对设置。蓝光膜14设于透光槽111内,且位于量子膜13与发光件12之间。遮光件15设于透光槽111的槽壁且遮光件15具有通光区域153,遮光件15连接于量子膜13,量子膜13覆盖通光区域153,以使蓝光穿过通光区域153并经过蓝光膜14与量子膜13后投射出去。
上述背光模组10通过将遮光件15设于透光槽111的槽壁,并将遮光件15与量子膜13连接,通过遮光件15封盖住量子膜13与透光槽111的槽壁之间的间隙,避免了发光件12发射的蓝光从量子膜13与透光槽111的槽壁之间的间隙射出,如此,发光件12发射的蓝光可全部经过量子膜13转化,避免了背光模组10显示区四周发蓝的现象。
壳体11大致为柱体,壳体11还具有其他表面,“一表面”和“其他表面”一起共同组成壳体11的外表面。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1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发光件12、量子膜13、蓝光膜14及遮光件15作出适应性变化。
壳体11包括底板112及侧板113,侧板113围设于底板112的周侧,透光槽111由底板112与侧板113围设形成。
其中,发光件12通常采用双面胶19固定于底板112,发光件12与侧板113的内侧面之间存在间隙,方便底板112与发光件12组装后再与侧板113进行组装,遮光件15设于侧板113的内侧面。发光件12与侧板113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大致为0.1mm,方便发光件12与底板112进行组装。底板112与侧板113可以采用卡接的方式进行组装。
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将发光件12通过双面胶19固设于底板112上,接着,将侧板113卡紧在底板112上,即从背光模组10或显示面板100的背光面卡入发光件12,本实施例中,背光面为背光模组10或显示面板100相对于发光件12远离光源122的一侧。在其他实施例中,由于遮光件15具有挡住发光件12的功能,避免发光件12起翘挤压膜片的情况,可以取消发光件12边缘位置的双面胶19,仅保留中间位置的双面胶19,如此,可以达到节省双面胶19的目的。
发光件12沿光路方向在透光槽111的槽底的投影与遮光件15在透光槽111的槽底的投影部分重叠。
发光件12包括电路板121和光源122,光源122用于发射蓝光,光源122采用封胶123设于电路板121上,电路板121通常采用双面胶19粘接在透光槽111的槽底。
在本实施例中,发光件12为蓝光微型LED芯片,蓝光微型LED芯片发射蓝光,量子膜13为量子黄膜。蓝光微型LED芯片发出的蓝光在遇到量子黄膜时,激发量子黄膜发射出黄光,然后蓝光微型LED芯片发射的蓝光再和量子黄膜发射出的黄光混合产生白光并到达显示屏20。
量子膜13设于遮光件15背离发光件12的一侧,沿光路方向,量子膜13在透光槽111的槽底的投影与遮光件15在透光槽111的槽底的投影部分重叠。
蓝光膜14用于减少量子黄膜的黄光产生的散射和反射,并最终增加白光亮度,使用蓝光膜14之后,白光亮度通常能提升45%左右。
蓝光膜14通常采用光学胶18粘接于量子膜13的一侧,且与发光件12之间存在间隙,蓝光膜14与发光件12之间的间隙大于遮光件15与发光件12之间的间隙。
在量子膜13搭配蓝光微型LED芯片的常规架构设计中,蓝光膜14紧挨着蓝光微型LED芯片,蓝光微型LED芯片在工作情况下会发热,热量会直接传导到蓝光膜14上,在可靠性试验过程中,较薄的蓝光膜14受到蓝光微型LED芯片的热量及可靠性试验条件的影响,易出现褶皱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量子膜13与蓝光膜14连接成为一体,通过量子膜13的厚度的韧性,避免了蓝光膜14在可靠性试验过程以及受到发光件12发热而导致材料褶皱的情况。
请一并参见图2,遮光件15大致为环形,环形区域即为通光区域153,用于通过发光件12发射的蓝光。蓝光膜14位于遮光件15的通光区域153内,遮光件15大致与发光件12、量子膜13及蓝光膜14平行设置。
遮光件15包括胶框151及第一遮光胶152,胶框151设于透光槽111的槽壁,第一遮光胶152连接于胶框151与量子膜13之间,发光件12发射到侧边的蓝光被胶框151挡住或者被第一遮光胶152吸收,如此,发光件12发射的蓝光将全部透过量子膜13进行转化。
遮光件15用于承载量子膜13,遮光件15封盖住了量子膜13与透光槽111的槽壁之间的间隙,量子膜13与透光槽111的槽壁之间仍然可以存在间隙,该间隙保证了量子膜13的自由胀缩;同时,沿光路方向,蓝光膜14在透光槽111的槽底的投影与遮光件15在透光槽111的槽底的投影存在间隙,即蓝光膜14与遮光件15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同样保证了蓝光膜14的自由胀缩。发光件12被遮光件15挡住,避免了发光件12向上起翘或发光件12在跌落试验过程中向上起翘从而挤压膜片的情况,同时,降低了发光件12与透光槽111的槽底分离的风险。
遮光件15为量子膜13提供连接所需要的搭接面积,沿光路方向,量子膜13在透光槽111的槽底的投影与胶框151在透光槽的槽底的投影的重叠宽度大于等于0.3mm,胶框151的宽度大于等于0.4mm,第一遮光胶152与胶框151的搭接宽度大于等于0.3mm,便于第一遮光胶152与胶框151粘合紧密,剩余的0.1mm作为第一遮光胶152与透光槽111的槽壁的间隙。然而,第一遮光胶152与胶框151的搭接宽度小于0.3mm时,第一遮光件152与胶框151就存在粘合不紧密的情况。
第一遮光胶152与量子膜13的搭接宽度大于等于0.25mm,以保证第一遮光胶152与量子膜13紧密粘合。然而,第一遮光胶152与量子膜13的搭接宽度小于0.25mm时,第一遮光胶152与量子膜13就存在粘合不紧密的情况。
发光件12沿光路方向在透光槽111的槽底的投影与胶框151在透光槽的槽底的投影的重叠宽度大于等于0.3mm,以便于胶框151挡住发光件12,避免发光件12反弹起翘。
蓝光膜14与量子膜13在单侧的宽度差值大于等于0.37mm,沿光路方向,胶框151或第一遮光胶152在透光槽111的槽底的投影与蓝光膜14在透光槽111的槽底的投影的间隙为0.12mm,即胶框151或第一遮光胶152与蓝光膜14的预留间隙为0.12mm,该间隙保证了蓝光膜14的自由胀缩。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胶框151的宽度不能太大,胶框151的宽度太大,一方面会进到显示可视区里面,另一方面会挡住发光件12的发射光。
背光模组10还包括扩散膜16和增亮膜17。
扩散膜16设于透光槽111内,且位于量子膜13背离发光件12的一侧;增亮膜17设于透光槽111内,且位于扩散膜16背离量子膜13的一侧。量子膜13、扩散膜16、增亮膜17大致平行设置,且两两之间存在间隙。在背光模组10或显示面板100中,通过扩散膜16起到雾化光线、打散光线、柔化光线的作用,通过增亮膜17起到聚集光线,增加亮度的作用,以使经过扩散膜16散射之后的光线集中到70°以内的角度发射。
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偏光片30和第二遮光胶40,偏光片3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于显示屏20的相对的两侧面,两个偏光片30中的一者与背光模组10通过第二遮光胶40连接。如此,显示面板100通过偏光片30起到产生偏振光的作用,通过第二遮光胶40起到避免漏光的作用。
上述显示面板100通过将遮光件15设于透光槽111的槽壁,并将遮光件15与量子膜13连接,避免了发光件12发射的蓝光从量子膜13与透光槽111的槽壁之间的间隙射出的情况,发光件12发射的蓝光全部经过量子膜13转化,避免了显示面板100显示区四周发蓝的现象。
请参见图3,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显示面板200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的结构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面板200中蓝光膜214设于遮光件215背离发光件212的一侧,即蓝光膜214通过第一遮光胶2152与胶框2151连接,蓝光膜214位于遮光件215的上方,蓝光膜214通过光学胶218与量子膜213固定连接,且蓝光膜214与量子膜213的尺寸相同。蓝光膜214沿光路方向在透光槽2111的槽底的投影与遮光件215在透光槽2111的槽底的投影部分重叠,蓝光膜214与透光槽2111的槽壁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保证了蓝光膜214的自由胀缩。
上述显示面板200通过将蓝光膜214设于遮光件215远离发光件212的一侧,避免了发光件12发射的蓝光从蓝光膜214与透光槽2111的槽壁之间的间隙射出的情况,同时完全避免了蓝光膜214在可靠性试验过程以及受到发光件212发热而导致材料褶皱的情况;同时,蓝光全部穿过蓝光膜214与量子膜213后投射出去。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一表面设有透光槽;
发光件,设于所述透光槽的槽底,用于发射蓝光;
量子膜,设于所述透光槽内并与所述透光槽的槽壁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量子膜与所述发光件相对设置;
蓝光膜,设于所述透光槽内,且位于所述量子膜与所述发光件之间;
遮光件,设于所述透光槽的槽壁且所述遮光件具有通光区域,所述遮光件连接于所述量子膜或所述蓝光膜,所述量子膜覆盖所述通光区域,以使所述蓝光穿过所述通光区域并经过所述蓝光膜与所述量子膜后投射出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膜设于所述遮光件背离所述发光件的一侧,沿光路方向,所述量子膜在所述透光槽的槽底的投影与所述遮光件在所述透光槽的槽底的投影部分重叠。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蓝光膜固定于所述量子膜靠近所述发光件的一侧,且与所述发光件之间存在间隙,所述蓝光膜与所述遮光件之间存在间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蓝光膜设于所述遮光件背离所述发光件的一侧且覆盖所述通光区域,沿光路方向,所述蓝光膜在所述透光槽的槽底的投影与所述遮光件在所述透光槽的槽底的投影部分重叠,所述蓝光膜与所述透光槽的槽壁之间存在间隙。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件沿光路方向在所述透光槽的槽底的投影与所述遮光件在所述透光槽的槽底的投影部分重叠。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底板;及
侧板,围设于所述底板的周侧,所述透光槽由所述底板与所述侧板围设形成,所述发光件设于所述底板,所述发光件与所述侧板的内侧面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遮光件设于所述侧板的内侧面。
7.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件包括:
胶框,设于所述透光槽的槽壁;及
第一遮光胶,连接于所述胶框与所述量子膜或所述蓝光膜之间。
8.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扩散膜,设于所述透光槽内,且位于所述量子膜背离所述发光件的一侧;及
增亮膜,设于所述透光槽内,且位于所述扩散膜背离所述量子膜的一侧。
9.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件包括:
电路板,设于所述透光槽的槽底;及
光源,设于所述电路板,且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用于发射蓝光。
10.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及
显示屏,设于所述壳体的一侧,且封盖所述透光槽。
CN202022058187.4U 2020-09-18 2020-09-18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Active CN2131225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58187.4U CN213122529U (zh) 2020-09-18 2020-09-18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58187.4U CN213122529U (zh) 2020-09-18 2020-09-18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122529U true CN213122529U (zh) 2021-05-04

Family

ID=75664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58187.4U Active CN213122529U (zh) 2020-09-18 2020-09-18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12252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59590A (zh) * 2021-10-13 2021-12-0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59590A (zh) * 2021-10-13 2021-12-0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13759590B (zh) * 2021-10-13 2023-04-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47678B (zh) 包含顯示模組之無邊框顯示裝置
EP3287689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device
KR102096436B1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9301912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9958594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7467911U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JP2012155999A (ja) 照明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KR20190005951A (ko) 백라이트 모듈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13122529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CN114200719A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JP3236201U (ja)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表示装置
JP2008166175A (ja) 表示装置用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6906774B2 (en) Packaging case-encased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device
CN217112995U (zh) 显示模组和电子装置
CN215067625U (zh) 电子设备
WO2019095421A1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组
JP2000231096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3759590A (zh) 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KR20170127709A (ko) 양자점 시트와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152055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WO2016169072A1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KR101918127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20079230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408571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219609390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