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92067U - 侧入式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侧入式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92067U
CN213092067U CN202020826304.4U CN202020826304U CN213092067U CN 213092067 U CN213092067 U CN 213092067U CN 202020826304 U CN202020826304 U CN 202020826304U CN 213092067 U CN213092067 U CN 2130920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light source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2630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解晓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dium Asia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Leia Inc
Original Assignee
Radium Asia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Lei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adium Asia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Leia Inc filed Critical Radium Asia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2630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920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920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920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导光板,从所述光源发出的光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面入射到所述导光板,并且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光源之间具有间隙;以及位于所述导光板一个表面上的功能膜,所述功能膜具有邻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且对应所述间隙,其中所述功能膜的第一部分用于将所述光源发出的、从所述间隙出射的一部分光反射到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面,所述功能膜的第二部分用于吸收从所述间隙出射的另一部分光。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可以在解决漏光问题的前提下提高光耦合效率。

Description

侧入式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的功能是为显示器提供充足并且均匀分布的光源,以使得显示器。例如,在液晶显示器中,由于液晶面板本身是不发光的,因此可以利用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器提供光源。类似地,在数码相框、电子纸等显示装置中也可以使用背光模组提供光源。背光模组主要包括直下式背光模组和侧入式背光模组两种类型。目前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存在光耦合效率不高以及漏光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能够在解决漏光问题的前提下提高光耦合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导光板,从所述光源发出的光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面入射到所述导光板,并且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光源之间具有间隙;以及位于所述导光板一个表面上的功能膜,所述功能膜具有邻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且对应所述间隙,其中所述功能膜的第一部分用于将所述光源发出的、从所述间隙出射的一部分光反射到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面,所述功能膜的第二部分用于吸收从所述间隙出射的另一部分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从所述间隙出射的光无法直接耦合进所述导光板,所述功能膜的第一部分用于将无法直接耦合进导光板但经过反射能够抵达导光板入光侧面的一部分光反射到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面,所述功能膜的第二部分用于吸收无法直接耦合进导光板并且也无法通过所述功能膜的表面反射到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面的另一部分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邻接处与所述光源之间的距离不小于临界距离,并且不大于所述间隙的宽度,其中,所述临界距离是使得导光板能够回收被反射的一部分光的临界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临界位置是指示光源发出的光能够被最大限度地回收到导光板内部的临界光线在所述功能膜上的反射点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临界距离是基于所述间隙、所述光源的高度、所述导光板的厚度、所述功能膜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间隔宽度、以及所述光源的反光挡墙的厚度确定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临界距离被确定为:X=d-d*h/(2*h+l-w-e);其中X表示所述临界距离,d表示所述间隙,h表示所述功能膜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间隔宽度,l表示所述导光板厚度,w表示所述光源的反光挡墙的厚度,e表示所述光源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邻接处与所述光源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临界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邻接处与所述光源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间隙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功能膜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或同时位于导光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其中所述上表面是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述下表面与所述上表面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功能膜的第一部分形成为反光材料,第二部分形成为吸光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功能膜是通过在反射膜上附着吸光材料或者通过在吸光膜上附着反光材料而形成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功能膜是通过拼接反光材料和吸光材料形成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光材料是对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光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光材料是白反射膜或银反射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光材料是黑色油墨、黑色聚酯薄膜或黑色聚碳酸酯薄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是LED光源或CSP光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的材质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玻璃。
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利用功能膜将从光源和导光板之间的缝隙出射的一部分光反射回导光板,另一部分光吸收,可以在解决漏光问题的同时提高光耦合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以下附图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示意性的结构图;
图2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一种示意性的结构图;
图2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另一种示意性的结构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功能膜的示意性的结构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一种示意性的结构;以及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另一种示意性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本文所使用的,冠词“一个”旨在具有其在专利领域中的普通含义,即“一个或多个”。此外,本文中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上”、“下”、“前”、“后”、“第一”、“第二”、“左”或“右”的任何引用并不意味着在此进行限制。在此,术语“约”在应用于某个值时通常意味着在用于产生该值的设备的公差范围内,或者在一些示例中意味着正或负10%、或正或负5 %、或正或负1%,除非另有明确说明。此外,本文使用的术语“基本上”是指大部分、或几乎全部、或全部、或在约51%至约100%的范围内的量。并且,本文的示例仅仅是旨在说明性的,并且是为了讨论的目的而不是为了限制。
依据光源的位置不同,背光模组可以被分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和侧入式背光模组两种类型。直下式背光模组指的是光源直接被安装在出光面的下方的背光模组,光源发出的光经过扩散板的扩散和混合后成为面光源。侧入式背光模组指的是光源被安装在背光模组的侧面的背光模组,光源发出的光射至导光板内,之后经过扩散板使导光板射出的光线扩散。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为了解决侧入式背光模组中光耦合效率不高以及漏光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可以用于任何类型的显示器,包括二维显示器、三维显示器或多视图显示器中的任何一种。
这里,“光源”被定义为光的来源(例如,被配置为产生并发射光的光学发射器)。例如,光源可以包括光学发射器,例如在激活或开启时发射光的发光二极管。具体地,这里,光源可以基本上是任何光源或者基本上包括任何光学发射器,包含但不限于发光二极管(LED)、激光器、有机发光二极管 (OLED)、聚合物发光二极管、基于等离子体的光学发射器、荧光灯、荧光光源、等离子共振器、纳米粒子共振器、白炽灯以及几乎任何其他光源中的一个或多个。光源产生的光可以具有颜色(即,可以包含特定波长的光),或者可以是一定波长范围(例如,白光)。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可以包括多个光学发射器。例如,光源可以包含一套或一组光学发射器,其中至少一个光学发射器产生具有与由该套或该组中的至少一个其他光学发射器产生的光的颜色或波长不同的颜色或等效波长的光。例如,不同的颜色可以包括原色(例如,红、绿、蓝)。更一般地,光源可以产生具有比由荧光多束元件的荧光发射的光的波长更短的波长(更高的频率)的光。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是单色的或基本上是单色的,例如蓝色或紫外光。
“二维显示器”或“2D显示器”被定义为配置为不管从哪个方向观看图像 (即,在2D显示器的预定义视角或范围内),都提供基本上相同的图像的视图的显示器。智能手机和计算机显示器中的传统液晶显示器(LCD)就是 2D显示器的示例。“多视图显示器”被定义为被配置为在不同的视图方向上或从不同的视图方向上提供多视图图像的不同视图的电子显示器或显示系统。特别地,不同的视图可以表示多视图图像的场景或对象的不同透视视图。适用于本文描述的多视图图像的显示的多视图背光体和多视图显示器的用途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电话(例如,智能电话)、手表、平板电脑、移动计算机(例如,笔记本电脑)、个人计算机和计算机显示器、汽车显示控制台、相机显示器,以及各种其他移动以及基本上非移动的显示应用和设备。
根据各种实施例,导光板被配置为使用或根据全内反射对被引导的光进行引导。具体而言,导光板可以是包含光学透明介电材料的延伸的、基本上平坦的片或板。导光板可以包含多种不同的光学透明材料中的任何一种,包括但不限于各种类型的玻璃,例如石英玻璃、碱式硅铝酸盐玻璃、硼硅酸盐玻璃,以及基本上光学透明的塑料或聚合物,例如但不限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丙烯酸玻璃和聚碳酸酯。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导可以包括在光导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的包覆层(未示出),以进一步便于全内反射。
在一些情况下,由于安装和结构限制,在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结构中的光源和导光板之间存在间隙。由于光源发射的光线可能具有较大(例如,接近 180°)的出射角,光源发射的光线可能从间隙中射出,从而造成漏光现象。
可以通过在间隙处设置吸收片来吸收从间隙射出的光线,然而这样的设置会影响光源和导光板之间的光耦合效率。为了提高光源和导光板之间的光耦合效率,现有技术中采用反射的方式回收从间隙射出的光线。
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示意性的结构图。在图1 示出的背光模组中包括光源1、导光板2以及反射膜3。反射膜3设置在导光板2的正面,导光板的背面也设置有反射元件(未示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1可以包括被配置为产生具有由特定颜色表示的窄带光谱的基本单色光的光学发射器。具体地,单色光的颜色可以是特定颜色空间或颜色模型(例如,红-绿-蓝(RGB)颜色模型)的原色。在其它示例中,光源1可以是被配置为提供基本上宽带或多色光的基本上宽带的光源。例如,光源1可以提供白光。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1可以包括被配置为提供不同颜色的光的多个不同的光学发射器。不同的光学发射器可以被配置为提供具有与不同颜色的光中的每一个对应的被引导光的不同的、颜色特定的、非零传播角的光。
如前所述,在侧入式背光模组中,光源被放置在导光板的侧面,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导光板的侧面进入导光板内部,然后再从导光板正面射出。如图 1所示,光源1发射的光线经过光源1和导光板2之间的间隙进入导光板2。例如,图1中示出的光线12通过间隙并从导光板的侧面进入导光板2。光源1发射的一部分光线会从光源1和导光板2之间的间隙射出,如图1中示出的光线11和13。
在图1示出的结构中,利用设置在导光板2正面的反射膜3将从间隙射出的光线反射回来。如图1所示,通过反射膜3的反射,光线13到达导光板2的侧面并进入导光板2。
在一些情况下,反射膜3和导光板2的正面之间存在间隙,部分光线经过反射膜3反射后到达导光板2的正面,如图1中示出的光线13。如图1 所示,光线13通过导光板2的正面进入导光板内部后,被设置在导光板背面的反射元件反射后,由于光路传播特性,从导光板正面入射的光线13将从导光板正面射出。因此,图1中示出的结构尽管提高了光源和导光板之间的光耦合效率,但仍然会导致漏光现象。
为了解决漏光问题并提高光源和导光板之间的光耦合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结构。
图2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一种示意性的结构图。在图2A示出的背光模组中,光源210位于导光板230的入光侧面,光源210和导光板230之间具有间隙。从光源210发出的光通过间隙到达导光板230入光侧面231,并从导光板的入光侧面231入射到导光板内部。
光源210包括发光主体211和反光挡墙213。发光主体211产生光线并从光源的有效发光区212射出,反光挡墙213用于对发光主体211产生的光线进行反射,从而使得所产生的光线能够从有效发光区212射出。光源210 连接到线路板240。线路板240用于实现对光源210的供电和控制。
光源210可以实现为LED光源或芯片尺寸封装(CSP)光源。导光板 230可以包括2D显示用导光板和/或3D显示用导光板。导光板230的材质可以是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玻璃等任何导光材质。在此不限制导光板的具体结构。
功能膜220位于导光板230的一个表面,其中功能膜220具有邻接的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并对应于光源和导光板之间的间隙。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膜220可以覆盖上述间隙。功能膜220的第一部分221用于将光源发出的、从间隙出射的一部分光反射到导光板230的入光侧面,使得这部分光可以从导光板230的入光侧面231入射到导光板230的内部。功能膜220的第二部分222用于吸收从间隙出射的另一部分光,以避免这另一部分光线再次进入导光板并最终从导光板正面出射导致显示屏正面产生光源端亮线。也就是说,避免在显示屏设置有光源的一端的边缘产生亮线。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功能膜220对应于光源和导光板之间的间隙也可以指的是功能膜220覆盖光源对侧的导光板和显示设备的框架之间的间隙。从而使得功能膜220的第一部分221可以将从光源对侧的间隙出射的一部分光反射回导光板230内部,功能膜220的第二部分222用于吸收从光源对侧的间隙出射的另一部分光,以避免这另一部分光线再次进入导光板并最终从导光板正面出射导致显示屏的光源端对侧的边缘产生亮线。
功能膜220可以位于导光板23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也就是说,功能膜可以位于导光板230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或同时位于导光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如图2A所示,功能膜220位于导光板230的上表面,而线路板240位于导光板与上表面相对的下表面。其中导光板230的上表面是导光板的出光面。经过导光板230的扩散、折射和反射,光线可以从图2A中导光板的上表面射出用于背光照明。
图2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另一种示意性的结构图。在图2B示出的背光模组中,光源210位于导光板230的入光侧面,光源210和导光板230之间具有间隙。从光源210发出的光通过间隙到达导光板230入光侧面231,并从导光板的入光侧面231入射到导光板内部。
光源210包括发光主体211和反光挡墙213。发光主体211产生光线并从光源的有效发光区212射出。
在图2B示出的实施例中,功能膜220位于导光板的下表面,用于向光源210提供电源和控制信号的线路板240位于导光板与上表面相对的上表面。经过导光板230的扩散、折射和反射,光线可以从图2B中导光板的上表面射出用于背光照明。
类似地,图2B中示出的功能膜具有邻接的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 222并对应于光源和导光板之间的间隙。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膜220可以覆盖上述间隙。功能膜220的第一部分221用于将光源发出的、从间隙出射的一部分光反射到导光板230的入光侧面,使得这部分光可以从导光板230 的入光侧面231入射到导光板230的内部。功能膜220的第二部分222用于吸收从间隙出射的另一部分光,以避免再次进入导光板并最终从导光板正面出射导致显示屏正面产生光源端亮线。
利用图2A和2B中示出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可以将从间隙出射的部分光线反射回导光板中,另一部分光线吸收,从而能够在解决漏光的同时提高了光源和导光板之间的光耦合效率。下文中将以图2A中示出的结构为例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情况下,下文中描述的内容也可以同样应用于图2B中示出的结构。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功能膜的示意性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功能膜可以包括具有不同用途的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邻接,并形成邻接处223。其中图3中的左侧示出的第一部分221可以形成为反光材料,右侧示出的第二部分222可以形成为吸光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反射膜上附着吸光材料形成功能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吸光膜上附着反光材料形成功能膜。反射材料可以是对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光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如白反射膜、银反射膜等。吸光材料可以是黑色油墨、黑色聚酯(PET)薄膜、黑色聚碳酸酯(PC)薄膜等材料。可以通过印刷、喷涂、黏贴等方式将吸光材料附着到反射膜上,或将反光材料附着到吸光膜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拼接反光材料和吸光材料形成功能膜。
尽管图3中以矩形形状示出了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以直线示出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邻接处22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功能膜的进行任意裁剪和设置,以使得功能膜的形状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邻接处与光源之间的距离不小于临界距离,并且不大于光源与导光板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也就是说,吸光材料的边缘与光源的有效发光区之间的距离不小于临界距离,并且不大于间隙的宽度。其中临界距离指的是使得导光板能够回收被反射的一部分光的临界位置。也就是说,在临界位置处,导光板能够最大限度地回收被反射的光线。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邻接处与光源之间的距离等于临界距离。在另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邻接处与光源之间的距离等于光源和导光板之间的间隙的宽度。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邻接处与光源之间的距离可以是大于上述临界距离并小于上述间隙的宽度的任何值。
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邻接处平行于光源的有效发光区212的情况下,上述邻接处与光源之间的距离可以是邻接处上任意一点与光源之间的距离。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邻接处不平行于光源的有效发光区212的情况下,上述邻接处与光源之间的距离可以是邻接处上的点与光源之间的最小距离、最大距离、平均距离中的任意一种。事实上,可以将邻接处上的点与光源之间的距离的任何形式的统计量确定为上述邻接处与光源之间的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第二部分的吸光材料与光源之间的距离过小,则原本能够反射到导光板入光侧面的一些光线会被吸光材料吸收,导致光源和导光板之间的光耦合效率变低。如果第二部分的吸光材料与光源之间的距离过大,则可能导致更多的光线被反射后从导光板的正面入射。为了防止这部分光线产生光源端亮线,可能需要在导光板的正面设置更大范围的吸光材料,这样的设计可能会导致显示器的边框更宽,不利于窄边框的显示设备的设计。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一种示意性的结构。在图4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部分210和第二部分220的邻接处223与光源之间的距离可以是光源210与导光板230之间的距离d。如图4所示,在间隙之间抵达功能膜220的光线可以被反射。例如,光线41可以被反射到导光板230的入光侧面。如果光线在射出间隙并超过导光板的入光侧面之后抵达功能膜220,那么这样的光线不可能被反射回导光板230的入光侧面。
因此,可以将邻接处223与光源之间的距离设置成光源210与导光板 230之间的距离d。即,第二部分220的边缘与导光板230的入光侧面基本对齐。
利用图4中示出的结构,可以方便地确定功能膜220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位置,并同时实现保证光源和导光板之间的光耦合效率并减少漏光的效果。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另一种示意性的结构。在图5示出的背光模组中,光源210位于导光板230的入光侧面,光源210 和导光板230入光侧面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为d。光源210中的反光挡墙213 的厚度为w。光源210与线路板240之间通过焊锡相连接,在这里由于焊锡的厚度很薄,因此在计算过程中可以对焊锡的厚度忽略不计。导光板230和线路板之间通过灯前胶进行黏合,胶厚可以表示为t。
此外,如图5所示,导光板230的厚度为l,功能膜220和导光板之间的间隔宽度为h。
图5中示出了光源发出的能够反射回导光板侧面的临界光线51。如图5 所示,光源的上边缘发射出的光线51经过功能膜220的第一部分的反射,可以反射到导光板入光侧面的上边缘。光线51在功能膜220上的反射点与光源210之间的距离X是临界距离。在该条临界光线能够被回收的情况下,光源发出的光能够被最大限度地回收到导光板内部,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光源和导光板之间的光耦合效率最高。
可以基于光源的高度e、导光板厚度l、功能膜与导光板之间的间隔宽度h、以及所述光源的反光挡墙的厚度w确定上述临界距离。
可以基于反射原理确定X的值。基于反射原理,图5中示出的角度α和β相等。基于图5中示出的几何关系,tanα=X/(h+l+t-w-e),tanβ=(d- X)/h。由于α和β相等,可知tanα=tanβ。因此基于X/(h+l+t-w-e)=(d- X)/h可得,X=d-d*h/(2*h+l+t-w-e)。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当胶厚t远小于导光板的厚度l的情况下,在计算 tanα的过程中可以省略胶厚t,即tanα=X/(h+l-w-e)。在这种近似的情况下可得,X=d-d*h/(2*h+l-w-e)。
利用图5中示出的背光模组,可以在解决漏光的前提下实现光源和导光板之间的耦合效率最大化,因此有助于实现窄边框显示设备的实现。除非另有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共同理解的相同含义。还应当理解,诸如在通常字典里定义的那些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这里明确地这样定义。
上面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而不应被认为是对其的限制。尽管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示例性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容易地理解,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新颖教学和优点的前提下可以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许多修改。因此,所有这些修改都意图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应当理解,上面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而不应被认为是限于所公开的特定实施例,并且对所公开的实施例以及其他实施例的修改意图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限定。

Claims (17)

1.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光源;
导光板,从所述光源发出的光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面入射到所述导光板,并且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光源之间具有间隙;以及
位于所述导光板一个表面上的功能膜,所述功能膜具有邻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且对应所述间隙,
其中所述功能膜的第一部分用于将所述光源发出的、从所述间隙出射的一部分光反射到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面,所述功能膜的第二部分用于吸收从所述间隙出射的另一部分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从所述间隙出射的光无法直接耦合进所述导光板,所述功能膜的第一部分用于将无法直接耦合进导光板但经过反射能够抵达导光板入光侧面的一部分光反射到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面,所述功能膜的第二部分用于吸收无法直接耦合进导光板并且也无法通过所述功能膜的表面反射到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面的另一部分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邻接处与所述光源之间的距离不小于临界距离,并且不大于所述间隙的宽度,
其中,所述临界距离是使得导光板能够回收被反射的一部分光的临界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临界位置是指示光源发出的光能够被最大限度地回收到导光板内部的临界光线在所述功能膜上的反射点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临界距离是基于所述间隙、所述光源的高度、所述导光板的厚度、所述功能膜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间隔宽度、以及所述光源的反光挡墙的厚度确定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临界距离被确定为:
X=d-d*h/(2*h+l-w-e);
其中X表示所述临界距离,d表示所述间隙,h表示所述功能膜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间隔宽度,l表示所述导光板厚度,w表示所述光源的反光挡墙的厚度,e表示所述光源的高度。
7.如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邻接处与所述光源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临界距离。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邻接处与所述光源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间隙的宽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膜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或同时位于导光板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其中所述上表面是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述下表面与所述上表面相对。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膜的第一部分形成为反光材料,第二部分形成为吸光材料。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膜是通过在反射膜上附着吸光材料或者通过在吸光膜上附着反光材料而形成的。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膜是通过拼接反光材料和吸光材料形成的。
13.如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材料是对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光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材料是白反射膜或银反射膜。
15.如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材料是黑色油墨、黑色聚酯薄膜或黑色聚碳酸酯薄膜。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是LED光源或CSP光源。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材质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玻璃。
CN202020826304.4U 2020-05-18 2020-05-18 侧入式背光模组 Active CN2130920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26304.4U CN213092067U (zh) 2020-05-18 2020-05-18 侧入式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26304.4U CN213092067U (zh) 2020-05-18 2020-05-18 侧入式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92067U true CN213092067U (zh) 2021-04-30

Family

ID=75601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26304.4U Active CN213092067U (zh) 2020-05-18 2020-05-18 侧入式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920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2915B (zh) 背光单元和显示装置
US9069108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2332243B1 (ko) 반사형 확산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150253484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8121114B (zh) 具有二向色滤光器的显示装置
CN109283746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1604497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20140226073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device
JPWO2011077866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12161155A1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215867453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093434A (zh) 一种显示装置
EP2530375B1 (en) Light guide design for edge-illumination in a backlight unit
WO2023160643A1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170059764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CN115176197B (zh)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064301A (zh) 一种显示装置
KR101651887B1 (ko) 색편차를 개선하는 도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백라이트 장치
CN213092067U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
US11215745B1 (en) Back 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CN107884986B (zh) 具有量子点单元的显示装置
US11307459B2 (en)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switchable diffuser and a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a first region and a second region, and a mobile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US11360255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5407550B (zh) 一种显示装置
EP3594566A1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light guide plat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