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79471U - 一种碳氮氧共渗生产线后清洗吸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碳氮氧共渗生产线后清洗吸风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3079471U CN213079471U CN202021235111.8U CN202021235111U CN213079471U CN 213079471 U CN213079471 U CN 213079471U CN 202021235111 U CN202021235111 U CN 202021235111U CN 213079471 U CN213079471 U CN 2130794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bonitriding
- air suction
- production line
- shape
- clea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ste-Gas Treatment And Other Accessory Devices For Furna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氮氧共渗工艺吸风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碳氮氧共渗生产线后清洗吸风装置,包括F形通风管道,F形通风管道的上端贯通连接有风机,F形通风管道下端的两个进风口上连接有同一个L形外罩,L形外罩上任意面板上均设置有多个吸风口吸风口。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合理,结构紧凑,解决了现有的氮碳氧共渗过程冷却降温产生的水蒸气不能有效排出导致车间内水气较大,潮湿较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简单的结构组合提高了吸烟的效果,同时采用普通的风机即可快速的吸走烟气,吸烟气的效率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氮氧共渗工艺吸风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氮氧共渗生产线后清洗吸风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氮碳氧共渗过程中,其中一道工序为:将热处理后的半成品整炉投入到后清洗系统中进行冷却、清洗等,由于产品刚热处理完,温度非常高,进入水池的瞬间,使清洗池中的水气化成水蒸气,造成大量的浓烟,也是环保所不允许的。
水蒸气长时间弥漫在空气中,不能有效的排出,使得生产现场变得潮湿,生产现场的电器、线路、生产设备等故障率变高,设备自身寿命和产能相对降低,且对安全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普通吸风外罩吸风口多为整体设计,会造成风量过度分散,要在短时间吸走大量水蒸气,就需使用较大功率的风机,且效果不理想。
市面现有的排风、吸风装置,因生产现场操作条件限制,不能很好的满足使用需求,且要在一瞬间吸走大量烟气需选用大功率的吸风机,投入大,预期效果仍然不好。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碳氮氧共渗生产线后清洗吸风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碳氮氧共渗生产线后清洗吸风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合理,结构紧凑,解决了现有的氮碳氧共渗过程冷却降温产生的水蒸气不能有效排出导致车间内水气较大,潮湿较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简单的结构组合提高了吸烟的效果,同时采用普通的风机即可快速的吸走烟气,吸烟气的效率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碳氮氧共渗生产线后清洗吸风装置,包括F形通风管道,F形通风管道的上端贯通连接有风机,所述F形通风管道下端的两个进风口上连接有同一个L形外罩,L形外罩上任意面板上均设置有多个吸风口吸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L形外罩上任意面板上吸风口的数量不少于两个,且该面板上的多个吸风口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F形通风管道与风机之间通过法兰盘相互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F形通风管道下端的两个进风口上均设置有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L形外罩通过螺丝与清洗系统水池相互连接,且清洗系统水池与生产线主体设备贯通连接。
进一步的,吸风口采用漏斗型设计。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碳氮氧共渗生产线后清洗吸风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将外罩设计为L型并固定在清洗池上方,在保证吸风装置能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不影响正常的加工生产,同时设计成L型能够从两个方向同时吸风能够提高吸风效果。
2、通过传统的风机即可满足吸走大量烟气的效果,提高吸烟气的效率。
3、通过将L形外罩面板上设计有呈漏斗型分离吸风口,能够减小水蒸气与吸风口的接触面积,使风量更聚集,且会在L形外罩的上下端存在温差会造成水蒸气微弱的对流与循环,增强吸风效果。
4、L形外罩与后清洗池采用螺纹固定,方便安装、拆卸与清理。
5、L形外罩与风机之间通过通风管道、法兰盘等连接,方便安装、检修、拆卸与清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吸风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吸风装置1、F形通风管道1.1、L形外罩1.2、吸风口1.3、风机1.4、阀门1.5、法兰盘1.6、生产线主体设备2、清洗系统水池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附图1-2,一种碳氮氧共渗生产线后清洗吸风装置,包括F形通风管道1.1,F形通风管道1.1的上端贯通连接有风机1.4,所述F形通风管道1.1下端的两个进风口上连接有同一个L形外罩1.2,L形外罩1.2的两个面板上均设置有多个吸风口漏斗型分离吸风口1,通过将外罩设计为L型并固定在清洗池上方,在保证吸风装置能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不影响正常的加工生产,同时设计成L型能够从两个方向同时吸风能够提高吸风效果,同时上下两个方向会产生温差会造成水蒸气微弱的对流与循环,增强吸风效果。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L形外罩1.2上任意面板上吸风口1.3的数量不少于两个,且该面板上的多个吸风口1.3平行设置,通过设置多个吸风口1.3能够提高吸烟的效果,更好的排出烟气。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F形通风管道1.1与风机1.4之间通过法兰盘1.6相互连接,提高密封效果,防止烟气从连接处溢出,影响车间环境。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F形通风管道1.1下端的两个进风口上均设置有阀门1.5,能够控制吸风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L形外罩1.2通过螺丝与清洗系统水池3相互连接,且清洗系统水池3与生产线主体设备2贯通连接,方便安装、同时方便拆卸与清理。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吸风口1.3采用漏斗型设计,采用漏斗型设计能够减小水蒸气与吸风口的接触面积,使风量更聚集,提高吸烟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6)
1.一种碳氮氧共渗生产线后清洗吸风装置,包括F形通风管道,F形通风管道的上端贯通连接有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F形通风管道下端的两个进风口上连接有同一个L形外罩,L形外罩上任意面板上均设置有多个吸风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氮氧共渗生产线后清洗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外罩上任意面板上吸风口的数量不少于两个,且该面板上的多个吸风口平行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氮氧共渗生产线后清洗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F形通风管道与风机之间通过法兰盘相互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氮氧共渗生产线后清洗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F形通风管道下端的两个进风口上均设置有阀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氮氧共渗生产线后清洗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外罩通过螺丝与清洗系统水池相互连接,且清洗系统水池与生产线主体设备贯通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氮氧共渗生产线后清洗吸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口采用漏斗型设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35111.8U CN213079471U (zh) | 2020-06-29 | 2020-06-29 | 一种碳氮氧共渗生产线后清洗吸风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235111.8U CN213079471U (zh) | 2020-06-29 | 2020-06-29 | 一种碳氮氧共渗生产线后清洗吸风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3079471U true CN213079471U (zh) | 2021-04-30 |
Family
ID=75621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235111.8U Active CN213079471U (zh) | 2020-06-29 | 2020-06-29 | 一种碳氮氧共渗生产线后清洗吸风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3079471U (zh) |
-
2020
- 2020-06-29 CN CN202021235111.8U patent/CN21307947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0177301A1 (zh) | 带有新风组件的空调器室内机 | |
CN108386312A (zh) | 组合式室内换新风机和风力发电系统 | |
CN208502943U (zh) | 组合式室内换新风机和风力发电系统 | |
CN213079471U (zh) | 一种碳氮氧共渗生产线后清洗吸风装置 | |
CN212691995U (zh) | 一种多功能水洗式新风净化机 | |
CN208704041U (zh) | 一种基于新风系统的空气净化改善装置 | |
CN210179840U (zh) | 一种新风结构及风管机 | |
CN210197571U (zh) | 一种具有净化空气的通风装置 | |
CN209726411U (zh) | 一种具备高防护性的冷气机 | |
CN219914149U (zh) | 一种机械通风冷却塔进风导流装置 | |
CN208765181U (zh) | 一种利用新风的微型机房系统 | |
CN207963032U (zh) | 一种组合式防水型消声通风系统 | |
CN211526577U (zh) | 一种具有制氧加湿功能的新风设备 | |
CN112484138A (zh) | 一种家用天然气供热系统 | |
CN211510249U (zh) | 家禽孵化用一体式空调机组 | |
CN204968338U (zh) | 一种statcom装置的冷却系统及使用该冷却系统的装置 | |
CN219283528U (zh) | 一种高效节能的全新风换气机 | |
CN108887037A (zh) | 一种温室大棚换气系统 | |
CN111265991A (zh) | 垃圾焚烧发电的烟气脱酸净化装置 | |
CN209639178U (zh) | 一种空调蒸汽管道改造装置 | |
CN212157440U (zh) | 一种旁通装置及除湿器 | |
CN211876263U (zh) | 一种室外空气加热器 | |
CN218107225U (zh) | 一种节能环保的铝电解焦粒焙烧烟气回收装置 | |
CN212108869U (zh) | 用于变频风机的风机热回收通风装置 | |
CN219300928U (zh) | 一种新型加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Zhu Wei Inventor after: Li Yuanhui Inventor after: Ren Xiaofan Inventor after: Wang Liang Inventor after: Chang Shoujun Inventor before: Chang Shouj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