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70582U - 带音隧的阮 - Google Patents

带音隧的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70582U
CN213070582U CN202021739890.5U CN202021739890U CN213070582U CN 213070582 U CN213070582 U CN 213070582U CN 202021739890 U CN202021739890 U CN 202021739890U CN 213070582 U CN213070582 U CN 2130705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panel
bottom plate
sound
tu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3989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海鸥
吴念博
何新喜
朱信智
李碧英
杨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Liyue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Liyue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Liyue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Liyue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3989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705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705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705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带音隧的阮,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包括面板、底板和侧板;面板的下表面上设有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两沟槽在面板的下表面上呈十字交叉并且相互贯通,将面板的下表面等分成四块上部共鸣区域;第一沟槽与第二沟槽分别在面板的下表面上形成上横向音隧和上纵向音隧。本实用新型将阮的面板由以往的自由振动模式改变为现在的规范振动模式,从振动、共鸣、发声的角度解决了阮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的问题,实践证明该改进设计方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并且获得了明显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带音隧的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弹拨乐器,具体涉及一种带音隧的阮。所述阮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
背景技术
阮是一种汉族传统乐器,为阮咸的简称。相传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四弦有柱,形似月琴。始于唐代,元代时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喜爱的弹拨乐器,有着广阔的音域和丰富的表现力。
如图1、2所示,阮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山口、琴品、琴码、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其中,琴身是一个呈扁圆形的共鸣箱20,由面板21、底板22和框板23胶合而成。在面板21上胶有琴品并开有出音孔24。弦轴有4个,琴弦通常使用丝弦、肠衣弦或金属弦。
阮的音域通常为四个半八度,其中,高音区约占阮音域的四分之一,中音区约占阮音域的二分之一,低音区约占阮音域的四分之一。目前阮由于受到传统音梁设计的限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不佳,没有发挥出阮应有音色效果。具体表现是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的阮的共鸣箱无法满足从高音区到低音区之间良好的宽频振动,即不能同时适应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较宽频率变化共鸣和振动。进一步研究表明共鸣箱中影响宽频振动的因素较多,除了面板和底板而外,主要是传统音梁设计问题。而现有共鸣箱20的音梁25设计不合理(如图3、4),不利于共鸣箱20发挥从高音区到低音区之间良好声波共鸣和振动。比如,音梁25在共鸣箱20内呈“八”字形固定在面板21底面,没有发挥出很好的声学作用。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便成为本实用新型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音隧的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音隧的阮,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包括面板、底板和侧板;
所述面板的下表面上设有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第一沟槽与第二沟槽在面板的下表面上呈十字交叉并且相互贯通,交叉点位于面板的中心,进而将面板的下表面等分成四块上部共鸣区域;
所述第一沟槽与所述第二沟槽分别在面板的下表面上形成上横向音隧和上纵向音隧。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三沟槽和第四沟槽,所述第三沟槽与所述第四沟槽在底板的上表面上呈十字交叉且相互贯通,交叉点位于底板的中心,进而将底板的上表面等分成四块下部共鸣区域;
所述第三沟槽与所述第四沟槽分别在底板的上表面上形成下横向音隧和下纵向音隧。
2.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沟槽与第二沟槽在面板的下表面上呈十字交叉并且相互贯通”,所述“第三沟槽与第四沟槽在底板的上表面上呈十字交叉并且相互贯通”,有助于将琴弦的振动通过沟槽形成的十字形音隧(即声音的隧道)迅速向面板、底板的四周传递。
3.上述方案中,第一沟槽与第二沟槽交叉点位于面板的中心,第三沟槽与第四沟槽交叉点位于底板的中心,借此设计可提升共鸣箱的音质、音色。
4.上述方案中,所述面板和所述底板从发音频段区分均包括外围的高音区、中段的中音区以及中心的低音区;其中,所述面板和所述底板的壁厚均由外至内逐渐增厚,构成低音区的壁厚大于中音区的壁厚,中音区的壁厚大于高音区的壁厚;
借此设计,通过将较厚的低音区设置于接近中心的位置,可使得频率较低、振幅较大的低频振动在面板、底板的低音区发出更为浑厚、圆润的低音;通过将较薄的高音区设置于远离中心的位置,可使得频率较高、振幅较小的高频振动在面板、底板的高音区发出更为通透、明亮的高音,进而令阮在全频段产生的音色、音质均得到有效提升。
5.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沟槽、所述第二沟槽、所述第三沟槽及所述第四沟槽均为弧形槽,可以使得面板、底板在厚度上尽量减少厚薄突变,避免影响面板、底板的共鸣和振动。
6.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沟槽及所述第二沟槽的长度均小于所述面板的宽度,所述第三沟槽及所述第四沟槽的长度均小于所述底板的宽度;
所述第一沟槽及所述第二沟槽的外端与面板的下表面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所述第三沟槽及所述第四沟槽的外端与底板的上表面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种带音隧的阮,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包括面板、底板和侧板;面板的下表面上设有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两沟槽在面板的下表面上呈十字交叉并且相互贯通,将面板的下表面等分成四块上部共鸣区域;第一沟槽与第二沟槽分别在面板的下表面上形成上横向音隧和上纵向音隧。
相比现有技术而言,为了解决现有阮无法兼顾高、中、低音区同时具备良好共鸣音色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对现有阮,特别是阮的面板设计进行了改进。具体通过在面板上开设十字形沟槽,从而在面板上形成十字形音隧。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阮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的问题,对阮的设计及发声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找出了现有阮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面板设计不合理所致。据此,发明人打破了以往阮组成设计的束缚,大胆提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设计方案,这种改进设计方案将面板由以往的自由振动模式改变为现在的规范振动模式,从振动、共鸣、发声的角度解决了阮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的问题,实践证明该改进设计方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并且获得了明显的技术效果。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阮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面板的下表面上开设有十字形沟槽,该十字形沟槽在面板的下表面上实际形成十字形音隧,振动由面板的中心收集,并通过十字形音隧(即声音的隧道)迅速向面板的四周边缘传递,这对改善低音区以及高音区的音色和音质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样的设计构思亦适用于对底板的改良,即,可通过在底板上开设十字形沟槽对改善阮的音色和音质起到辅助作用。
2. 本实用新型通过十字形沟槽的设计,在面板上等分出四块共鸣区域。当阮演奏时琴弦的振动先传递到面板的中心区域,然后通过音隧传递至各共鸣区域,并产生共鸣和振动,以此将弦声放大为面板的共鸣声。改进前阮演奏时只能产生四个声波量,即在共鸣腔内,面板对应区域为一个共鸣区域,底板对应的区域为一个共鸣区域,每个共鸣区域产生一个声波量,加上一个弦波量,再加上一个击发波量,共计四个声波量。而改进后本实用新型阮演奏时可以产生七个声波量,其中,面板的四个共鸣区域产生四个声波量,底板的一个声波量,加上一个弦波量,再加上一个击发波量,共计七个声波量。
如若在底板上也开设十字形沟槽,通过在底板上等分出四块共鸣区域,则改进后本实用新型阮演奏时可以产生十个声波量,其中,面板的四个共鸣区域产生四个声波量,底板的四个共鸣区域产生四个声波量,加上一个弦波量,再加上一个击发波量,共计十个声波量。
声波量即声波的数量,对于具体共鸣箱的击弦乐器来说,除了一个弦波量和一个击发波量而外,主要取决于共鸣箱内的共鸣区域数量,通常情况下乐器在演奏时每个共鸣区域产生一个声波量,有多少个共鸣区域就会产生多少个声波量。另外,声波量直接影响乐器的音色、穿透力和音量。因此本发明设计能够明显改善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增加高音区和低音区的穿透力。
3.本实用新型各沟槽均采用弧形槽,可以使得面板在厚度上尽量减少厚薄突变,避免影响面板的共鸣和振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现有阮的外观示意图一(正面);
附图2为现有阮的外观示意图二(侧面);
附图3为现有阮面板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图3的仰视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阮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图5的仰视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阮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图7的仰视图。
以上附图中:1.面板;1a.上部共鸣区域;2.底板;2a.下部共鸣区域;4.上音梁组件;4a.第一条状音梁构件;4b.上连接梁;5.下音梁组件;5a.第二条状音梁构件;5b.下连接梁;6.第一沟槽;7.第二沟槽;9.第三沟槽;10.第四沟槽;20.琴身;21.面板;22.底板;23.框板;24.出音孔;25.音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以下将以图式及详细叙述对本案进行清楚说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案的实施例后,当可由本案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案的精神与范围。
本文的用语只为描述特定实施例,而无意为本案的限制。单数形式如“一”、“这”、“此”、“本”以及“该”,如本文所用,同样也包含复数形式。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案,其仅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连接”或“定位”,均可指二或多个组件或装置相互直接作实体接触,或是相互间接作实体接触,亦可指二或多个组件或装置相互操作或动作。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包含”、“包括”、“具有”等,均为开放性的用语,即意指包含但不限于。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词(terms),除有特别注明外,通常具有每个用词使用在此领域中、在本案内容中与特殊内容中的平常意义。某些用以描述本案的用词将于下或在此说明书的别处讨论,以提供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有关本案描述上额外的引导。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上”、“下”为方向性用词,在本案中仅为说明各结构之间位置关系,并非用以限定本案保护方案及实际实施时的具体方向。
参见附图5~8所示,一种带音隧的阮,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包括面板1、底板2和侧板。
其中,所述面板1的下表面上设有第一沟槽6和第二沟槽7,第一沟槽6与第二沟槽7在面板1的下表面上呈十字交叉并且相互贯通,交叉点位于面板1的中心,进而将面板1的下表面等分成四块上部共鸣区域1a。
所述面板1下表面中部固设有上音梁组件4,所述上音梁组件4包括多根第一条状音梁构件4a,所述第一条状音梁构件4a成对设置于第一沟槽6的两侧以及第二沟槽7的两侧。
所述第一沟槽6与所述第二沟槽7分别在面板1的下表面上形成上横向音隧和上纵向音隧。
其中,所述底板2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三沟槽9和第四沟槽10,所述第三沟槽9与所述第四沟槽10在底板2的上表面上呈十字交叉且相互贯通,交叉点位于底板2的中心,进而将底板2的上表面等分成四块下部共鸣区域2a。
所述底板2上表面中部固设有下音梁组件5,所述下音梁组件5包括多根第二条状音梁构件5a,所述第二条状音梁构件5a成对设置于第三沟槽9的两侧以及第四沟槽10的两侧。
所述第三沟槽9与所述第四沟槽10分别在底板2的上表面上形成下横向音隧和下纵向音隧。
优选的,相邻两所述第一条状音梁构件4a之间设有上连接梁4b,所述上连接梁4b横跨于所述第一沟槽6、所述第二沟槽7的上方,构成所述上音梁组件4呈井字形;且各所述上连接梁4b均位于所述面板1下表面的中心区域。通过四根上连接梁4b构成一“口”字形加强结构,可对面板1中心的低音区进一步加强,以达到对阮低音区音质的进一步提升。
优选的,相邻两所述第二条状音梁构件5a之间设有下连接梁5b,所述下连接梁5b横跨于第三沟槽9、所述第四沟槽10的上方,构成所述下音梁组件5呈井字形;且各所述下连接梁5b均位于所述底板2上表面的中心区域。通过四根下连接梁5b构成一“口”字形加强结构,可对底板2中心的低音区进一步加强,以达到对阮低音区音质的进一步提升。
其中,所述上音梁组件4和所述下音梁组件5在上下方向上对位设置。
优选的,所述面板1和所述底板2从发音频段区分均包括外围的高音区、中段的中音区以及中心的低音区;其中,所述面板1和所述底板2的壁厚均由外至内逐渐增厚,构成低音区的壁厚大于中音区的壁厚,中音区的壁厚大于高音区的壁厚。借此设计,通过将较厚的低音区设置于接近中心的位置,可使得频率较低、振幅较大的低频振动在面板1和底板2的低音区发出更为浑厚、圆润的低音;通过将较薄的高音区设置于远离中心的位置,可使得频率较高、振幅较小的高频振动在面板1和底板2的高音区发出更为通透、明亮的高音。所述上音梁组件4、所述下音梁组件5均位于低音区,可进一步提升面板1和底板2的中部区域载荷。
优选的,所述上音梁组件4及所述下音梁组件5的内端厚度均大于外端厚度。借此设计,可实现对面板1、底板2的中央区域进行加强。
优选的,所述第一沟槽6、所述第二沟槽7、所述第三沟槽9及所述第四沟槽10均为弧形槽。可以使得面板1、底板2在厚度上尽量减少厚薄突变,避免影响面板1、底板2的共鸣和振动。
其中,所述第一沟槽6及所述第二沟槽7的长度均小于所述面板1的宽度,所述第三沟槽9及所述第四沟槽10的长度均小于所述底板2的宽度;所述第一沟槽6及所述第二沟槽7的外端与面板1的下表面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以便振动更为均匀地传递至面板1的周部;所述第三沟槽9及所述第四沟槽10的外端与底板2的上表面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以便振动更为均匀地传递至底板2的周部。
下面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情况以及结构变化作如下说明:
1.以上实施例中,虽然是针对大阮的共鸣箱给出的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可以是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等。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图示的阮仅作为举例说明之用,其结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其它类似结构的阮若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2.以上实施例中,所述上音梁组件4、所述下音梁组件5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一组,也可以是多组并列或其他有助于加强面板1、底板2中部载荷的设计,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3.以上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条状音梁构件4a或所述第二条状音梁构件5a可以如图中所示是直条状,两两呈90度组合,并成对设置于沟槽的两侧。
或者,所述第一条状音梁构件4a或所述第二条状音梁构件5a也可以具有一弧度并包括两直边,通过相邻两条状音梁构件的直边成对设置于沟槽的两侧。
4.以上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沟槽6、第二沟槽7、第三沟槽9和第四沟槽10均为弧形槽。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可以将沟槽设计成其它形状,比如V形、U形、W形等凹形结构。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5.以上实施例中,从共鸣箱的横截面上观察,上音梁组件4与下音梁组件5在上下方向上位置呈对应布置(见图3)。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可以不对齐布置,具体可以根据共鸣箱调试音色和音质时来确定。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6.以上实施例中,上音梁组件4和下音梁组件5的形状和尺寸大小相同。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上音梁组件4和下音梁组件5的形状和尺寸大小也可以不相同。具体可以根据共鸣箱调试音色和音质时来确定。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阮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的问题,对阮的设计及发声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找出了现有阮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面板设计不合理所致。据此,发明人打破了以往阮组成设计的束缚,大胆提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设计方案,这种改进设计方案将面板由以往的自由振动模式改变为现在的规范振动模式,从振动、共鸣、发声的角度解决了阮高音区亮不出来,而低音区浑厚圆润不够的问题,实践证明该改进设计方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并且获得了明显的技术效果。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带音隧的阮,其特征在于:
包括共鸣箱,该共鸣箱包括面板(1)、底板(2)和侧板;
所述面板(1)的下表面上设有第一沟槽(6)和第二沟槽(7),第一沟槽(6)与第二沟槽(7)在面板(1)的下表面上呈十字交叉并且相互贯通,交叉点位于面板(1)的中心,进而将面板(1)的下表面等分成四块上部共鸣区域(1a);
所述第一沟槽(6)与所述第二沟槽(7)分别在面板(1)的下表面上形成上横向音隧和上纵向音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音隧的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的上表面上设有第三沟槽(9)和第四沟槽(10),所述第三沟槽(9)与所述第四沟槽(10)在底板(2)的上表面上呈十字交叉且相互贯通,交叉点位于底板(2)的中心,进而将底板(2)的上表面等分成四块下部共鸣区域(2a);
所述第三沟槽(9)与所述第四沟槽(10)分别在底板(2)的上表面上形成下横向音隧和下纵向音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音隧的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1)从发音频段区分为外围的高音区、中段的中音区以及中心的低音区;
其中,所述面板(1)壁厚由外至内逐渐增厚,构成低音区的壁厚大于中音区的壁厚,中音区的壁厚大于高音区的壁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音隧的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从发音频段区分为外围的高音区、中段的中音区以及中心的低音区;
其中,所述底板(2)壁厚由外至内逐渐增厚,构成低音区的壁厚大于中音区的壁厚,中音区的壁厚大于高音区的壁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音隧的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沟槽(6)、所述第二沟槽(7)、所述第三沟槽(9)及所述第四沟槽(10)均为弧形槽。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音隧的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沟槽(6)及所述第二沟槽(7)的长度均小于所述面板(1)的宽度,所述第三沟槽(9)及所述第四沟槽(10)的长度均小于所述底板(2)的宽度;
所述第一沟槽(6)及所述第二沟槽(7)的外端与面板(1)的下表面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所述第三沟槽(9)及所述第四沟槽(10)的外端与底板(2)的上表面之间均设置有圆滑过渡面。
CN202021739890.5U 2020-08-19 2020-08-19 带音隧的阮 Active CN2130705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39890.5U CN213070582U (zh) 2020-08-19 2020-08-19 带音隧的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39890.5U CN213070582U (zh) 2020-08-19 2020-08-19 带音隧的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70582U true CN213070582U (zh) 2021-04-27

Family

ID=75553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39890.5U Active CN213070582U (zh) 2020-08-19 2020-08-19 带音隧的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705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202915A1 (en) Sound board with sound beams and sound tunnels in grand piano
CN213070582U (zh) 带音隧的阮
CN212541873U (zh) 一种三角钢琴中带音梁及音隧的音板
CN212434227U (zh) 一种带音梁及音隧的全频段高音质扬琴
CN212541883U (zh) 一种带音梁及音隧的全频段高音质阮
CN213070584U (zh) 带音梁的阮
CN212434226U (zh) 带环形整体式音梁的阮
CN213070583U (zh) 带环形分段式音梁的阮
US20230368752A1 (en) A kind of double-bars violin family without sound post
WO2022036965A1 (zh) 一种带音梁及音隧的全频段高音质扬琴
WO2022036963A1 (zh) 一种立式钢琴中带音梁及音隧的音板
CN111951763A (zh) 一种带音梁及音隧的全频段高音质阮
CN212434216U (zh) 一种立式钢琴中带音梁及音隧的音板
CN218602099U (zh) 带音隧的扬琴
CN218602076U (zh) 三角钢琴中带音梁的音板
CN111951764A (zh) 带环形整体式音梁的阮
CN218602077U (zh) 立式钢琴中带音梁的音板
CN213070587U (zh) 带音梁的扬琴
CN218631342U (zh) 三角钢琴中带音隧的音板
CN111951762A (zh) 一种双音梁柳琴
CN218631344U (zh) 立式钢琴中带音隧的音板
CN213070588U (zh) 带环形分段式音梁的扬琴
CN212434220U (zh) 一种无音柱双音梁提琴
CN213070575U (zh) 钢琴中带环形分段式音梁的音板
CN218602075U (zh) 钢琴中带环形整体式音梁的音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