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62202U - 一种适用于河道循环、补水和排涝的地下泵站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河道循环、补水和排涝的地下泵站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62202U
CN213062202U CN202021358089.6U CN202021358089U CN213062202U CN 213062202 U CN213062202 U CN 213062202U CN 202021358089 U CN202021358089 U CN 202021358089U CN 213062202 U CN213062202 U CN 2130622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river course
wall
channel
ri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5808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鸿斌
赵乐军
冷晓东
吴以朋
李鹏
杨丽丽
胡作鹏
荣梅
杨海涛
葛小利
张云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Tianj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02135808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622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622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622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20Controlling water pollution; Waste water treatment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河道循环、补水和排涝的地下泵站系统,包括设置在河道中上游河道、下游河道和明渠交汇岔口并与河道边缘齐平的外墙,所述外墙之间设置有分割河道的第一分隔墙,第一分隔墙与一侧外墙之间设置有节制闸,第一分隔墙与另一侧外墙之间设置有位于上游河道一侧的水泵间,以及位于下游河道一侧用于分割下游河道与明渠的第二分隔墙;所述第二分隔墙将引水渠分割为与下游河道连通的第一引水渠,以及与明渠连通的第二引水渠,第一引水渠和第二引水渠均设置有节制闸;所述水泵间内设置有控制水泵间两侧水流流向的水泵。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适用于地势高差小的河道,具有循环、补水和排涝一体化功能的地下泵站系统。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河道循环、补水和排涝的地下泵站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河道循环、补水和排涝的地下泵站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的内部河道多依赖自然水补给、地势高差自然流动进行循环,当自然补给水量下降时,会导致整个河道的水流动速度变缓甚至成为死水,逐渐形成黑臭水体。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面积的快速扩张,城市排水压力逐渐增大,特别是在雨季,依靠自然循环的城市内部河道因无法向外排出多余的水,易发生内涝。
泵站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意义的泵站一般只具有河道循环、防洪排涝等单一功能。然而,面对水体黑臭、城市内涝等严峻问题,单一功能的泵站已经无法满足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需求。因此,现急需一种适用于地势高差小,具有循环、补水和排涝一体化功能的地下泵站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旨在提供一种适用于地势高差小的河道,具有循环、补水和排涝一体化功能的地下泵站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适用于河道循环、补水和排涝的地下泵站系统,包括设置在河道中上游河道、下游河道和明渠交汇岔口并与河道边缘齐平的外墙,所述外墙之间设置有分割河道的第一分隔墙,第一分隔墙与一侧外墙之间设置有节制闸,第一分隔墙与另一侧外墙之间设置有位于上游河道一侧的水泵间,以及位于下游河道一侧用于分割下游河道与明渠的第二分隔墙;所述第二分隔墙将引水渠分割为与下游河道连通的第一引水渠,以及与明渠连通的第二引水渠,第一引水渠和第二引水渠均设置有节制闸;所述水泵间内设置有控制水泵间两侧水流流向的水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隔墙外筑设有从上游河道一侧至下游河道一侧引流的第一导流墩,所述第二分隔墙外筑设有位于引水渠内引流的第二导流墩。
进一步的,所述水泵间朝向上游河道一侧设置有第一通水池,水泵间朝向引水渠一侧设置有第二通水池,水泵间内的水泵设置有两个以上时,各通水池内均设置有根据水泵数量等分通水池的隔离墙。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水池的隔离墙与第一分隔墙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一格栅井,所述第二通水池的隔离墙与外墙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二格栅井,第一格栅井和第二格栅井内均设置有提升式格栅。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为在河道岔口上设置泵站,通过调节水泵的流向,使得城市河道内的水循环流动,实现城市河道与外部河流的连通,完成外部河流向上游河道和下游河道的补水,上游河道和下游河道向外部河道的排涝。并利用分隔墙配合节制闸来分割河道节制水流,在河道水位过高时,可将上游河道和下游河道的水流同时引入泵站中再排向明渠,排放至外部河流中,形成一体化功能的泵站系统。本实用新型不仅有助于解决水体黑臭、城市内涝的问题,而且能够缩短泵的闲置周期,减少泵站个数及占地面积,方便集中运行管理,降低养管费用,节约工程投资。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均位于地下,可有效降低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河道岔口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节制闸,2-第一引水渠,3-第一分隔墙,4-排水贯流泵,5-双向贯流泵,6-第一导流墩,7-第一格栅井,8-第一通水池,9-水泵间,10-取水贯流泵,11-第二通水池,12-第二格栅井,13-第二引水渠,14-明渠,15-第二分隔墙,16-第二导流墩,17-下游河道,18-上游河道,19-隔离墙,20-外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适用于河道循环、补水和排涝的地下泵站系统,包括设置在河道中上游河道18、下游河道17和明渠14交汇岔口并与河道边缘齐平的外墙20,所述外墙之间设置有分割上游河道18与下游河道17连通处的第一分隔墙3,第一分隔墙3与一侧外墙20之间设置有节制闸1,第一分隔墙3与另一侧外墙20之间设置有位于上游河道18一侧的水泵间9,以及位于下游河道17一侧用于分割下游河道17与明渠14的第二分隔墙15;所述第二分隔墙15将引水渠分割为与下游河道17连通的第一引水渠2,以及与明渠14连通的第二引水渠13,第一引水渠2和第二引水渠13均设置有节制闸1;所述水泵间9内设置有控制水泵间9两侧水流流向的水泵;所述第一分隔墙3外筑设有从上游河道18一侧至下游河道17一侧引流的第一导流墩6,所述第二分隔墙15外筑设有位于引水渠内引流的第二导流墩16;所述水泵间9朝向上游河道18一侧设置有第一通水池8,水泵间9朝向引水渠一侧设置有第二通水池11,水泵间9内的水泵设置有两个以上时,各通水池内均设置有根据水泵数量等分通水池的隔离墙19;所述第一通水池8的隔离墙19与第一分隔墙3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一格栅井7,所述第二通水池11的隔离墙19与外墙1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二格栅井12,第一格栅井7和第二格栅井12内均设置有提升式格栅。
本实施例中,水泵间中共设置排水贯流泵4、双向贯流泵5和取水贯流泵10三台调节水流流向的贯流泵,其中排水贯流泵4为单向贯流泵,其流向固定为由第一通水池8向第二通水池11,用以实现河道循环和排涝;取水贯流泵10为单向贯流泵,其流向固定为由第二通水池11向第一通水池8,用以实现河道的补水;双向贯流泵5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流向。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格栅井7和第二格栅井12中设置有提升式格栅,以便于废物的清理,提升截污效果,保护水泵间9内的各贯流泵。在双向贯流泵5更改流向时,可提升出水一侧格栅井的提升式格栅,起到减少水流阻力改善水力条件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一)河道循环功能
河道循环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功能之一,通过控制水泵的启闭和节制闸的开闭,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城市河道的内部循环,以维持水质。
当城市河道流速过低时,开启排水贯流泵4,取水贯流泵10和双向贯流泵5关闭,外墙20与第一分隔墙3之间的节制闸1关闭,第二引水渠13的节制闸1关闭,第一引水渠2的节制闸1打开。上游河道18内的水受排水贯流泵4引流,依次通过第一格栅井7、第一通水池8、水泵间9、第二通水池11、第二格栅井12和第一引水渠2,最终流入下游河道17。其中,第二格栅井12中的格栅可进行提升,降低出水一侧的流水阻力。外墙20与第一分隔墙3之间的节制闸1保持关闭,可避免出现短流,保障河水由上游河道18向下游河道17流动。
当排水贯流泵4出现故障或需加大循环水量时,可开启双向贯流泵5并将其流向设置为由第一通水池8向第二通水池11。
(二)补水功能
河道补水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功能之一,通过控制水泵的启闭和节制闸的开闭,本实用新型可从外部河流取水,向城市河道进行补水。
当城市河道水位过低时,取水贯流泵10开启,排水贯流泵4和双向贯流泵5关闭,外墙20与第一分隔墙3之间的节制闸1打开,第一引水渠2的节制闸1关闭,第二引水渠13的节制闸1打开。外部河流内的水受取水贯流泵10引流,依次经过明渠14、第二引水渠13、第二格栅井12、第二通水池11、水泵间9、第一格栅井7和第一通水池8,最终流入上游河道18。其中,第一格栅井7中的格栅可进行提升,降低出水一侧的流水阻力。外墙20与第一分隔墙3之间的节制闸1保持打开,可让水流经过外墙20与第一分隔墙3之间的河段流入下游河道17中,实现明渠14向下游河道17和上游河道18同时补水。
当取水贯流泵10发生故障或需加大取水量时,可开启双向贯流泵5并将其流向设置为由第二通水池11向第一通水池8。
(三)防洪排涝功能
防洪排涝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功能之一,通过控制水泵的启闭和节制闸的开闭,本实用新型可向外部河流排水,排出超出城市河道接纳的雨水。
当城市河道水位过高时,排水贯流泵4开启,取水贯流泵10和双向贯流泵5关闭,外墙20与第一分隔墙3之间的节制闸1打开,第一引水渠2的节制闸1关闭,第二引水渠13的节制闸1打开。上游河道18内的水由排水贯流泵4引流依次通过第一格栅井7、第一通水池8、水泵间9、第二通水池11、第二格栅井12、第二引水渠13和明渠14,最终排入与明渠14相连通的外部河流。其中,第二格栅井12中的格栅可进行提升,降低出水一侧的流水阻力。外墙20与第一分隔墙3之间的节制闸1保持打开,可使下游河道17的水流经外墙20与第一分隔墙3之间的河段,与上游河道18内的水流交汇后引入第一通水池8中,最终经过明渠14排向外部河流,同时实现排涝。
当排水贯流泵4出现故障或需加大排水量时,可开启双向贯流泵5并将其流向设置为由第一通水池8向第二通水池1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适用于河道循环、补水和排涝的地下泵站系统,包括设置在河道中上游河道、下游河道和明渠交汇岔口并与河道边缘齐平的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墙之间设置有分割河道的第一分隔墙,第一分隔墙与一侧外墙之间设置有节制闸,第一分隔墙与另一侧外墙之间设置有位于上游河道一侧的水泵间,以及位于下游河道一侧用于分割下游河道与明渠的第二分隔墙;所述第二分隔墙将引水渠分割为与下游河道连通的第一引水渠,以及与明渠连通的第二引水渠,第一引水渠和第二引水渠均设置有节制闸;所述水泵间内设置有控制水泵间两侧水流流向的水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河道循环、补水和排涝的地下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墙外筑设有从上游河道一侧至下游河道一侧引流的第一导流墩,所述第二分隔墙外筑设有位于引水渠内引流的第二导流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河道循环、补水和排涝的地下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间朝向上游河道一侧设置有第一通水池,水泵间朝向引水渠一侧设置有第二通水池,水泵间内的水泵设置有两个以上时,各通水池内均设置有根据水泵数量等分通水池的隔离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河道循环、补水和排涝的地下泵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水池的隔离墙与第一分隔墙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一格栅井,所述第二通水池的隔离墙与外墙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二格栅井,第一格栅井和第二格栅井内均设置有提升式格栅。
CN202021358089.6U 2020-07-10 2020-07-10 一种适用于河道循环、补水和排涝的地下泵站系统 Active CN2130622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58089.6U CN213062202U (zh) 2020-07-10 2020-07-10 一种适用于河道循环、补水和排涝的地下泵站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58089.6U CN213062202U (zh) 2020-07-10 2020-07-10 一种适用于河道循环、补水和排涝的地下泵站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62202U true CN213062202U (zh) 2021-04-27

Family

ID=75571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58089.6U Active CN213062202U (zh) 2020-07-10 2020-07-10 一种适用于河道循环、补水和排涝的地下泵站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622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14723B (zh)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处理和应用系统
CN204001088U (zh) 一种楼宇雨水及生活废水中水回用系统
CN114775510B (zh) 一种分合可控的生态河湖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CN213062202U (zh) 一种适用于河道循环、补水和排涝的地下泵站系统
CN115075200B (zh) 一种水力自动启闭闸门
CN111535262B (zh) 虹吸式智能闸门
CN215290018U (zh) 一种生态放流洞和鱼道结合的结构
CN210857472U (zh) 一种地埋式分散调蓄池系统
CN209277121U (zh) 泵闸双层排水结构
CN210917247U (zh) 一种通过闸门平移切换实现双向抽水的多功能水闸
CN110468796B (zh) 一种通过闸门平移切换实现双向抽水的多功能水闸
CN209975479U (zh) 一种新型输水建筑物
CN209493909U (zh) 一种输水管道跨水库分取水结构
CN214940919U (zh) 市政排水管网中下开式液压闸
CN219825451U (zh) 一种随水位变化的河道取水系统
CN109371921B (zh) 一种泵闸双层排水结构
CN220100120U (zh) 一种内置拍门的限流截流井
CN217949273U (zh) 用于离线调蓄池实现削减雨峰及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的结构
CN215977638U (zh) 利用潮汐实现节能运行的排海泵站
CN220225672U (zh) 用于实现多点进水雨水调蓄池高位离线运行的结构
CN216041005U (zh) 一种泵闸组合结构
CN220486659U (zh) 基于智能分流井的合流制排水改造系统
CN216892706U (zh) 一种浮动调节堰板截流井
CN219410775U (zh) 大坝渗漏集水井的布置结构
CN218813572U (zh) 一种基于拦蓄潜水实现水田节水并减少水田面源污染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00051 No. 239, Yingkou Road, Heping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after: Tianj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051 No. 239, Yingkou Road, Heping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