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41053U - 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41053U
CN213041053U CN202021306799.4U CN202021306799U CN213041053U CN 213041053 U CN213041053 U CN 213041053U CN 202021306799 U CN202021306799 U CN 202021306799U CN 213041053 U CN213041053 U CN 2130410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liquid separation
heat
direct
mass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0679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谢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Songchuan Ain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Songchuan Ain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Songchuan Ain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Songchuan Ain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0679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410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410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410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包括直接制冷填料箱、布水器、储水箱以及控制器,其中,直接制冷填料箱包括设置在第一侧的热质交换区和设置在第二侧的气液分离区,热质交换区内安装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湿度传感器,气液分离区内安装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湿度传感器;布水器设置于直接制冷填料箱的上方,且布水器完全覆盖热质交换区和气液分离区;储水箱设置于直接制冷填料箱下方,储水箱与布水器通过第一管道相连,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进水泵;控制器与传感器相连并控制第一进水泵的开闭。本实用新型一种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具有稳定性好的优点。

Description

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能源控制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人民在天气炎热时开始使用制冷装置,包括对环境温度的调节以及满足货物储藏需要,而对于气候比较干燥的城市,丰富可再生的干空气能为制冷装备提供了足够的原料。而在蒸发制冷技术中,直接蒸发制冷是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蒸发的效率对机组的出风温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有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常采用布水器从上至下对直接蒸发制冷装置进行布水,在水流重力和气流风力的双重作用下,布水器施加到直接蒸发制冷装置的水的流向会发生偏移,影响机组制冷效果。
为解决现有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制冷效果差的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制冷效果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包括:
直接制冷填料箱,所述直接制冷填料箱的第一侧面对进风侧,所述直接制冷填料箱的第二侧面对出风侧,所述直接制冷填料箱包括设置在第一侧的热质交换区和设置在第二侧的气液分离区,所述热质交换区内安装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湿度传感器,所述气液分离区内安装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湿度传感器;
布水器,所述布水器设置于所述直接制冷填料箱的上方,且所述布水器完全覆盖热质交换区和气液分离区;
储水箱,所述储水箱设置于所述直接制冷填料箱下方,所述储水箱与所述布水器通过第一管道相连,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进水泵;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传感器相连并控制所述第一进水泵的开闭。
优选地,所述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布水器和所述储水箱,所述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二进水泵,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进水泵的开闭。
优选地,所述直接制冷填料箱内的填料为pvc六角蜂窝填料。
优选地,所述布水器上开设有多个朝向所述直接制冷填料箱的布水孔,多个布水孔间隔均匀且对称设置于所述布水器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热质交换区背离所述气液分离区的侧面,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气液分离区背离所述热质交换区的侧面。
优选地,所述直接制冷填料箱内的填料为整体单层填料。
优选地,所述直接制冷填料箱内的填料为上下两层填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包括:位于直接制冷填料箱上方的布水器将水流向喷淋实现布水,同时进风口的气流对左侧的热质交换区进行吹拂,使水流和气流在热质交换区进行热质交换,在进风口气流吹拂作用下,部分水流向右发生偏移,右侧的气液分离区对偏移水流进行阻挡,避免偏移水流进入热质交换后续工序,影响制冷效果。将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整合为一体,结构紧凑,减少设备占用空间。另外,控制器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一湿度传感器、第二湿度传感器感应数据实时调整第一进水泵和第二进水泵的开闭幅度,根据进风口的气流大小调整布水器的进水大小,使气流向右的压力与水流自身重力双重作用下达到平衡,减少偏移水流量,提高机组制冷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一种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一种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94476912000002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9447691200000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的描述以图1和图2中所示的方位为基准,仅用于解释在图1和图2所示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对应地随之改变。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质交换区11与气液分离区12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热质交换区11与气液分离区12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包括直接制冷填料箱10、布水器20、储水箱30以及控制器(图未示),其中,直接制冷填料箱10的第一侧面对进风侧,直接制冷填料箱10的第二侧面对出风侧,直接制冷填料箱10包括设置在第一侧的热质交换区11和设置在第二侧的气液分离区12,热质交换区11内安装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11和第一湿度传感器112,气液分离区12内安装有第二温度传感器211和第二湿度传感器212;布水器20设置于直接制冷填料箱10的上方,且布水器20完全覆盖热质交换区11和气液分离区12;储水箱30设置于直接制冷填料箱10下方,储水箱30与布水器20 通过第一管道31相连,第一管道31上设置有第一进水泵311;控制器与传感器相连并控制第一进水泵311的开闭。热质交换区11与气液分离区12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二管道,第二管道32两端分别连接布水器20和储水箱30,第二管道32上设置有第二进水泵321,控制器控制第二进水泵321的开闭。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位于直接制冷填料箱10上方的布水器20将水流向喷淋实现布水,同时进风口的气流对左侧的热质交换区11进行吹拂,使水流和气流在热质交换区 11进行热质交换,在进风口气流吹拂作用下,部分水流向右发生偏移,右侧的气液分离区12 对偏移水流进行阻挡,避免偏移水流进入热质交换后续工序,影响制冷效果。将热质交换区11与气液分离区12整合为一体,结构紧凑,减少设备占用空间。另外,控制器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111、第二温度传感器211、第一湿度传感器112、第二湿度传感器212感应数据实时调整第一进水泵311和第二进水泵321的开闭幅度,根据进风口的气流大小调整布水器20 的进水大小,使气流向右的压力与水流自身重力双重作用下达到平衡,减少偏移水流量,提高机组制冷效果。
进一步地,直接制冷填料箱10内的填料为pvc六角蜂窝填料。布水器20上开设有多个朝向直接制冷填料箱10的布水孔21,多个布水孔21间隔均匀且对称设置于布水器20上。第一温度传感器111和第一湿度传感器112设置于热质交换区11背离气液分离区12的侧面,第二温度传感器211和第二湿度传感器212设置于气液分离区12背离热质交换区11的侧面。
如图1和图2所示,六角蜂窝状的制冷填料相互交错,布水器20上的水能更加均匀喷淋到制冷填料上,热质交换更加充分,有利于提高制冷效果,并且pvc材质化学稳定性好,具有更好的耐酸耐碱耐腐蚀性,使用寿命更长。多个均匀设置的布水孔21能更充分实现喷淋,而设置于直接制冷填料箱10左侧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11和第一湿度传感器112和设置于直接制冷填料箱10右侧的第二温度传感器211和第二湿度传感器212在完成湿度和温度感应的同时,避免布水器20的水流直接喷淋到传感器上,损坏传感器。
进一步地,一实施例中,直接制冷填料箱10内的填料为整体单层填料。在进风口气流不大的使用场景,整体单层填料式的直接制冷填料箱10可以基本满足较少水流偏移量。另一实施例中,直接制冷填料箱10内的填料为上下两层填料,在进风口气流较大时,增大布水器 20的喷淋水流不能平衡气流,将上层填料和下层填料沿气流方向倾斜设置,使偏移水流仍在气液分离区12可阻挡范围内。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7)

1.一种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包括:
直接制冷填料箱,所述直接制冷填料箱的第一侧面对进风侧,所述直接制冷填料箱的第二侧面对出风侧,所述直接制冷填料箱包括设置在第一侧的热质交换区和设置在第二侧的气液分离区,所述热质交换区内安装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湿度传感器,所述气液分离区内安装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湿度传感器;
布水器,所述布水器设置于所述直接制冷填料箱的上方,且所述布水器完全覆盖热质交换区和气液分离区;
储水箱,所述储水箱设置于所述直接制冷填料箱下方,所述储水箱与所述布水器通过第一管道相连,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进水泵;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传感器相连并控制所述第一进水泵的开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布水器和所述储水箱,所述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二进水泵,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进水泵的开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接制冷填料箱内的填料为pvc六角蜂窝填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器上开设有多个朝向所述直接制冷填料箱的布水孔,多个布水孔间隔均匀且对称设置于所述布水器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一湿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热质交换区背离所述气液分离区的侧面,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湿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气液分离区背离所述热质交换区的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一种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接制冷填料箱内的填料为整体单层填料。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一种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接制冷填料箱内的填料为上下两层填料。
CN202021306799.4U 2020-07-07 2020-07-07 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 Active CN2130410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06799.4U CN213041053U (zh) 2020-07-07 2020-07-07 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06799.4U CN213041053U (zh) 2020-07-07 2020-07-07 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41053U true CN213041053U (zh) 2021-04-23

Family

ID=75524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06799.4U Active CN213041053U (zh) 2020-07-07 2020-07-07 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410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997635A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vaporative cooling
CN106052418B (zh) 空冷散热器开闭可切换空冷凉水复合式冷却塔
CN213041053U (zh) 热质交换区与气液分离区合为一体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
CN110299678A (zh) 一种智能紧凑型温控地埋式变电站
CN212851531U (zh) 一种集装箱空调机组及安装有该空调机组的集装箱
CN112964083A (zh) 一种节水消雾自然通风冷却塔
CN208639053U (zh) 一种计算机连锁调节安全储粮仓
CN105843291A (zh) 一种基于热管技术的平房粮仓散热温控系统
CN213280438U (zh) 数据中心冷却系统及大平层数据中心机房
CN210007236U (zh) 一种紧凑型温控地埋式变电站
CN113028484B (zh) 一种生物质供暖火墙与新风空调一体化系统
CN205383912U (zh) 换热器
CN101307942B (zh) 改进的蒸发制冷空调机
CN208671309U (zh) 一种新型翻板
CN202406583U (zh) 一种立筒粮仓仓内环流均衡温湿度储粮技术配套设施
CN207751360U (zh) 一种复合式节水密闭型冷却塔
CN206959630U (zh) 节能回收型冷却塔
CN201837270U (zh) 冷却塔排气口防雾收水装置
CN206866565U (zh) 一种调味料快速冷却装置
CN101806477B (zh) 新风雾化调温调湿分体空调
CN205939486U (zh) 分段式直接水蒸发冷却系统
CN116301244B (zh) 一种内循环式计算机主机机箱
JP2961049B2 (ja) 容量制御装置付冷却塔
CN110277743A (zh) 一种智能风冷型紧凑式箱式变电站
CN214791501U (zh) 机架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