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19947U - 新风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19947U
CN213019947U CN202021403609.0U CN202021403609U CN213019947U CN 213019947 U CN213019947 U CN 213019947U CN 202021403609 U CN202021403609 U CN 202021403609U CN 213019947 U CN213019947 U CN 2130199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er
fresh air
air
room
new tr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0360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聪慧
赵继斌
李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0360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199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199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199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器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新风空调器。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新风空调器的换热系统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空调器包括空调壳体,空调壳体内部设有新风装置和换热装置,对应于新风装置的空调壳体上设有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对应于换热装置的空调壳体上设有室风入口和室风出口,新风空调器还包括混风装置,混风装置与空调壳体相连接,混风装置设置在室风出口和新风出口的出风路径上,使由新风出口排出的新风和由室风出口排出的经过换热的室风通过混风装置进行混合换热后进入室内,新风出口与室风入口位于空调壳体的不同侧面。采用室内空气与换热装置进行换热,温度波动小,延长了空调器换热系统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新风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新风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家用电器,一般具有制冷和制热的效果,一般空调器在开启时都需要关闭门窗,便容易使室内空气质量变差,因此,现有技术中在空调内部一侧集成了新风装置,以使室内引入新鲜空气。
当带有新风装置的空调器运行时,室外的新鲜空气经过新风装置除尘等处理后被引入室内,在新风被引入室内的同时,由于新风的气流流动,新风往往会由空调器上的换热系统入口进入到空调器内部与换热系统进行换热,然而此种情况下,由于新风与换热系统的温差相较于室内空气与换热系统的温差大,在室内外温差较大的情况下,长期开关新风容易引起换热系统冷热交替频繁,温度波动大,进而降低新风空调器换热系统的使用寿命。
相应的,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新风空调器来解决现有新风空调器的换热系统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新风空调器的换热系统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空调器,包括空调壳体,所述空调壳体内部设有新风装置和换热装置,对应于所述新风装置的所述空调壳体上设有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对应于所述换热装置的所述空调壳体上设有室风入口和室风出口,所述新风空调器还包括混风装置,所述混风装置与所述空调壳体相连接,所述混风装置设置在所述室风出口和所述新风出口的出风路径上,以使由所述新风出口排出的新风和由所述室风出口排出的经过换热的室风通过所述混风装置进行混合换热后进入室内,其中,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室风入口位于所述空调壳体的不同侧面。
在上述新风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新风出口位于所述空调壳体的下侧面,所述室风入口位于所述空调壳体的上侧面。
在上述新风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新风装置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新风装置分别位于所述空调壳体的相对的两个侧面。
在上述新风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混风装置包括竖摆叶,所述竖摆叶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室风出口处。
在上述新风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混风装置包括导板和支撑杆,所述导板和所述支撑杆相连,所述导板设置于所述室风和所述新风的出风路径上,所述支撑杆与所述空调壳体枢转连接。
在上述新风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板的表面积大于等于所述室风出口和所述新风出口的面积之和。
在上述新风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混风装置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支撑杆上设有枢转轴,所述空调壳体上设有与所述枢转轴相适配的枢转孔,所述枢转轴穿过所述枢转孔与驱动电机连接,所述驱动电机固定于所述空调壳体上。
在上述新风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混风装置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设置在所述新风出口上且远离所述室风出口的一侧,所述导风板与所述空调壳体枢转连接,以调整所述新风出口的出风角度和出风量。
在上述新风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室风出口位于所述空调壳体的同一侧面上。
在上述新风空调器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室风出口并排设置。
本领域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新风空调器包括空调壳体,空调壳体内部设有新风装置和换热装置,对应于新风装置的空调壳体上设有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对应于换热装置的空调壳体上设有室风入口和室风出口,新风空调器还包括混风装置,混风装置与空调壳体相连接,混风装置设置在室风出口和新风出口的出风路径上,以使由新风出口排出的新风和由室风出口排出的经过换热的室风通过混风装置进行混合换热后进入室内,其中,新风出口与室风入口位于空调壳体的不同侧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进入新风入口的新风为室外侧的新风,进入室风入口的室风为室内侧的空气。
与传统的新风空调器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空调器的换热模式为,由新风出口排出的新风不经过换热装置换热,而是与已经经过制冷或制热的室风进行热量交换,由于室外新风相较于室内空气过冷或者过热,因此在制冷或者制热模式下,室内空气与换热装置的温差小于室外新风与换热装置的温差,因此,本实用新型仅采用室内空气与换热装置进行换热,进行换热时的温度波动较小,从而可以延长新风空调器换热系统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空调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空调壳体;11-新风入口;12-新风出口;13-室风入口;14-室风出口;2-新风装置;3-换热装置;4-混风装置;41-竖摆叶;42-导板;43-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尽管说明书中混风装置4使以导板42和支撑杆43进行描述的,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可以采用其他各种形式,例如,混风装置4可以为一个四叉型管道,四叉型管道分别与新风出口12和室风出口14连通,只要能将新风和换热后的室风混合后排出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为解决现有新风空调器的换热系统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空调器包括空调壳体1,空调壳体1内部设有新风装置2和换热装置3,对应于新风装置2的空调壳体1上设有新风入口11和新风出口12,对应于换热装置3的空调壳体1上设有室风入口13和室风出口14,新风空调器还包括混风装置4,混风装置4与空调壳体1相连接,混风装置4设置在室风出口14和新风出口12的出风路径上,以使由新风出口12排出的新风和由室风出口14排出的经过换热的室风通过混风装置4进行混合换热后进入室内,其中,新风出口12与室风入口13位于空调壳体1的不同侧面。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新风由室外侧进入空调壳体1中,经过新风装置2排至室内侧,在室内侧与已经制冷或制热的室风进行热量交换,与传统的新风空调器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空调器的换热模式为,由新风出口12排出的新风不经过换热装置3换热,而是与已经经过制冷或制热的室风进行换热,一方面,使新风空调器送风更加舒适,避免空调直吹时造成的过冷或者过热的现象出现,可以达到送风凉而不冷,暖而不燥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室外新风相较于室内空气过冷或者过热,因此在制冷或者制热模式下,室内空气与换热装置3的温差小于室外新风与换热装置3的温差,因此,本实用新型仅采用室内空气与换热装置3进行换热,进行换热时的温度波动较小,从而可以延长新风空调器换热系统的使用寿命,此外,将新风出口12与室风入口13设置在空调壳体1的不同侧面上,能够使由新风出口12排出的新风尽量不进入室风入口13内进行换热。
继续参照图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新风出口12位于空调壳体1的下侧面,室风入口13位于空调壳体1的上侧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上侧面是指常规壁挂式空调器安装完成后靠近室内屋顶的一侧,下侧面是指靠近地面的一侧。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将新风出口12和室风入口13设置在相对的两侧,使其相距距离较远,新风不易流入室风入口13,将新风出口12位于下侧面,能将经过混合的室风在下侧的送风途径中直接输送给用户,达到快速换热的效果。
继续参照图1和图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新风装置2设置有多个,多个新风装置2分别位于空调壳体1的相对的两个侧面。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一是,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空调器提高了新风的进风量,即可以由多个新风装置2为室内供给新鲜空气,从而使室外进入室内的新鲜空气量增大,可以满足大型密闭场所的新风供给,尤其在高铁上等人员密集的场所,不仅能够满足车内的新鲜空气,而且与传统的只设有单侧新风装置2的新风空调器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双侧新风装置2的对称设置还有利于维持火车平衡,对于对平衡性有要求的场所尤为适用,比如公共汽车等场所;二是,由于多个新风装置2设置在两侧,也使得新风的来源可以是室内空间的不同侧方向,也避免了室内机的单侧安装多组新风装置2空间不足,以及墙壁外侧在单个墙壁上安装多组新风管路位置不足的问题。
继续参照图1和图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混风装置4包括竖摆叶41,竖摆叶41可转动的设置于新风出口12和室风出口14处。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通过竖摆叶41的设置,可以调整新风出口12和室风出口14的出风方向,从而可以调整到一个新风和室风路径能够相遇的角度,从而更有利于使新风和经过换热的室风的混合,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继续参照图1和图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混风装置4包括导板42和支撑杆43,导板42和支撑杆43相连,导板42设置于室风和新风的出风路径上,支撑杆43与空调壳体1枢转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导板42和支撑杆43之间可以固定连接,也可以枢转连接。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通过导板42的设置,可以将室风和新风在导板42处进行混合换热,然后通过导板42的导流作用,将混合后的室风输送进入室内,其中,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导板42角度,实现对混合后的出风角度进行调整,已达到送风舒适的目的,此外,支撑杆43的设置,可以使室风和新风在混合前具有适当的流动行程,使其在行程中就能够达到一定的混合,并在导板42处形成紊流,使其混合更加均匀。
继续参照图1和图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导板42的表面积大于等于室风出口14和新风出口12的面积之和。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此种设置方式可以提高导板42的混风以及导流效果,使导板42能够覆盖住新风和室风的出风路径,从而使其充分混合,避免新风未与换热后的室风混合而直接排入室内,从而导致室内温度分布不均匀,进而影响客户体验。
继续参照图1和图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混风装置4还包括驱动电机,支撑杆43上设有枢转轴,空调壳体1上设有与枢转轴相适配的枢转孔,枢转轴穿过枢转孔与驱动电机连接,驱动电机固定于空调壳体1上。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通过驱动电机的设置,可以带动支撑杆43进行旋转,从而实现导板42角度的调整,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导板42角度的调节。
继续参照图1和图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混风装置4包括导风板(图中未示出),导风板设置在新风出口12上且远离室风出口14的一侧,导风板与空调壳体1枢转连接,以调整新风出口12的出风角度和出风量。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通过导风板的设置,可以调整新风和换热后室风的出风角度,从而可以使其在送风路径上相遇,以使其充分混合,此外,将导风板设置在新风出口12上且远离室风出口14的一侧,即新风的出风路径朝向室风出口14的一侧,有利于实现新风和换热后室风的混合,提高换热效率。
继续参照图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新风出口12与室风出口14位于空调壳体1的同一侧面上。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将新风出口12和室风出口14位于同一侧面上,更有利于实现新风和换热后的室风的混合换热,避免了在不同侧面上出风路径过于曲折,而导致新风和换热后的室风不能充分混合或者新风外泄进入室内的现象出现。
继续参照图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新风出口12与室风出口14并排设置。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新风出口12和室风出口14并排设置,使新风出口12和室风出口14相邻,新风和换热后的室风仅需小角度调整就能够实现大量混合,从而可以提高混合换热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室内空气与换热装置3进行换热,与室外新风和换热装置3进行换热相比,换热时的温度波动较小,从而可以延长新风空调器换热系统的使用寿命,因此,本实用新型新风出口12排出的新风不经过室风入口13与换热装置3换热,而是与换热后的室风进行换热,还能够提高送风舒适度,由此,本实用新型通过新风和换热后室风的出风角度调整,或者在导板42处混合,能够使其混合更加充分,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新风空调器还能够加大新风的供给量,尤其适用于大型封闭场合的使用,有利于维持平衡,且避免了室内机的单侧安装多组新风装置2空间不足以及墙壁外侧在单个墙壁上安装多组新风管路位置不足的问题的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仅仅用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旨在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条件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上述结构进行调整,以便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例如,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新风出口12和室风出口14可以在同一侧面上交错设置,此时,可以在新风出口12和室风出口14处分别设置竖摆叶41和横摆叶,或者在新风出口12和室风出口14处设置导流板,使新风和换热后室风导流后进行混合,只要能将新风和换热后的室风混合即可,这些都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因此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例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新风出口12和室风入口13可以分别位于空调壳体1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只要能避免由新风出口12排出的新风未与换热后的室风混合换热就进入室风入口13中即可,这些都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因此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例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杆43可以与空调壳体1固定连接,只要能将新风和换热后的室风在导板42处混合即可,这些都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因此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例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混风装置4可以为一个四叉型管道,四叉型管道分别与新风出口12和室风出口14连通,只要能将新风和换热后的室风混合后排出即可,这些都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因此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例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杆43可以与空调壳体1只通过轴进行阻尼连接,只要能使导板42进行旋转即可,这些都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因此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空调器包括空调壳体,所述空调壳体内部设有新风装置和换热装置,对应于所述新风装置的所述空调壳体上设有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对应于所述换热装置的所述空调壳体上设有室风入口和室风出口,所述新风空调器还包括混风装置,所述混风装置与所述空调壳体相连接,所述混风装置设置在所述室风出口和所述新风出口的出风路径上,以使由所述新风出口排出的新风和由所述室风出口排出的经过换热的室风通过所述混风装置进行混合换热后进入室内,其中,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室风入口位于所述空调壳体的不同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口位于所述空调壳体的下侧面,所述室风入口位于所述空调壳体的上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装置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新风装置分别位于所述空调壳体的相对的两个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风装置包括竖摆叶,所述竖摆叶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室风出口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风装置包括导板和支撑杆,所述导板和所述支撑杆相连,所述导板设置于所述室风和所述新风的出风路径上,所述支撑杆与所述空调壳体枢转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的表面积大于等于所述室风出口和所述新风出口的面积之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风装置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支撑杆上设有枢转轴,所述空调壳体上设有与所述枢转轴相适配的枢转孔,所述枢转轴穿过所述枢转孔与驱动电机连接,所述驱动电机固定于所述空调壳体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风装置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设置在所述新风出口上且远离所述室风出口的一侧,所述导风板与所述空调壳体枢转连接,以调整所述新风出口的出风角度和出风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室风出口位于所述空调壳体的同一侧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室风出口并排设置。
CN202021403609.0U 2020-07-16 2020-07-16 新风空调器 Active CN2130199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03609.0U CN213019947U (zh) 2020-07-16 2020-07-16 新风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03609.0U CN213019947U (zh) 2020-07-16 2020-07-16 新风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19947U true CN213019947U (zh) 2021-04-20

Family

ID=75503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03609.0U Active CN213019947U (zh) 2020-07-16 2020-07-16 新风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199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88692B (zh) 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冷热源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13019945U (zh) 新风空调器
CN210638189U (zh) 用于空调室外机的送风组件及空调室外机
CN107355883A (zh) 风管机和壁挂机
CN115388465A (zh)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299229U (zh) 一种双冷凝双模式储能式移动空调
CN210267517U (zh) 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冷热源新风装置
CN209026954U (zh) 一种能上下出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8124466U (zh) 一种竖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019947U (zh) 新风空调器
CN210345666U (zh) 房间空气环境调控系统
CN215765589U (zh) 一种新风环境一体机
CN215808860U (zh) 立式新风空调室内机
CN216244597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2378064B (zh) 风道结构、控制方法及空调柜机
CN212299347U (zh) 全热交换器
CN208025676U (zh) 立式空调设备
CN209512168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08154760U (zh) 空调器
CN207122988U (zh) 风管机和壁挂机
CN207094796U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205102300U (zh) 一种环保空调机组
CN21723580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76540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672390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