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019575U - 蒸汽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蒸汽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019575U
CN213019575U CN202021614803.3U CN202021614803U CN213019575U CN 213019575 U CN213019575 U CN 213019575U CN 202021614803 U CN202021614803 U CN 202021614803U CN 213019575 U CN213019575 U CN 2130195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steam generator
gasification
cavity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1480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亮
许智波
吴慧民
郑博文
朱广清
肖伏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1480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0195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0195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0195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蒸汽发生器,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发热件,所述第一管路上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第一管路内具有第一气化腔,所述第一气化腔从所述入口延伸到所述出口,且所述第一气化腔分别连通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所述第二管路套在所述第一管路外侧,且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发热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蒸汽发生器发热效率低,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从而提高蒸汽发生器的气化效率及环保性。

Description

蒸汽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加热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电蒸汽发生器。
背景技术
目前蒸汽烹饪技术是时下迎合大众健康的烹饪技术,其中蒸汽发生器是作为蒸汽类产品的核心模块,目前主要有不锈钢锅炉式、压铸铝涵道式、不锈钢管压铸式等,但都存在结构复杂、发热效率不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蒸汽发生器,该蒸汽发生器的第一管路内具有气化腔,并在第一管路外周设置发热件,可以简化结构并提高能源利用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发生器,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发热件,所述第一管路上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第一管路内具有第一气化腔,所述第一气化腔从所述入口延伸到所述出口,且所述第一气化腔分别连通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所述第二管路套在所述第一管路外侧,且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发热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发生器,第一管路内具有气化腔,并在第一管路外周设置发热件,可以简化结构并提高能源利用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发生器还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沿所述第一管路的轴线方向延伸,且所述容纳腔的两端由密封件密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上连接有朝远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延伸的防护套,所述发热件的接线端从所述密封件穿出,且所述防护套包裹所述接线端的穿出所述密封件的部分。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均伸出所述第二管路,且所述第一管路的入口和出口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包括:所述发热件包括发热丝,所述发热丝设于所述容纳腔内;进一步地,所述发热件还包括导热绝缘介质,所述导热绝缘介质填充于所述容纳腔内;进一步地,所述导热绝缘介质隔开所述发热丝与所述第一管路,且所述导热绝缘介质隔开所述发热丝与所述第二管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丝与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中任一个的间距均不小于5毫米。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丝环绕所述第一管路并沿所述第一管路的轴线方向螺旋延伸。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蒸汽发生器还包括: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套在所述第二管路的外侧,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形成第二气化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化腔与所述第二气化腔连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路的两端的端沿均设有向所述第二管路外延伸的翻边,所述第三管路的两端的端沿分别连接所述翻边的外边沿,所述第二管路的外周面,所述翻边的内侧面、所述第三管路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气化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发热件。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结构的爆炸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第三管路。
图8是图7的爆炸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结构的第三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蒸汽发生器1,第一管路11,第一气化腔12,第二管路13,容纳腔14,第三管路15,第二气化腔16,发热件17,密封件18,防护套19,入口111,出口112,翻边131,出蒸汽口151,发热丝171,导热绝缘介质17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1,包括: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3、发热件17。第一管路11可以用于通入待气化的液体以及输出蒸汽,发热件17可以提供气化热源,第二管路13可以对发热件17提供防护。
具体而言,第一管路11上具有入口111和出口112,第一管路11内形成第一气化腔12,第一气化腔12提供了将液体加热气化成为蒸汽的场所。第一气化腔12从入口111延伸到出口112,且第一气化腔12分别连通入口111和出口112,液体可以从入口111进入到第一气化腔12内,并在第一气化腔12内将液体加热气化后从出口112送出。
第二管路13套在第一管路11外侧,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3之间具有间隙,第二管路13与第一管路11之间的间隙形成了容纳腔14,发热件17设于容纳腔14内,发热件17用于对第一管路11的气化腔进行加热。换言之,发热件17包裹第一管路11形成的第一气化腔12,发热件17工作时,热量可以快速的传递给第一气化腔12,所产生的热量不会流失或扩散,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当液体从第一管路11的入口111进入第一气化腔12后,容纳腔14内的发热件17的热量传递给第一管路11内的气化腔,从而使第一气化腔12的液体被加热,第一气化腔12内的液体在第一气化腔12内流通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加热气化,最后从从第一管路11的出口112处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1,由于第一管路11内的流体在流通过程中,发热件17可以通过容纳腔14的热传递快速的对第一管路11进行加热,发热件17包裹第一管路11,从而使热量不会流失或扩散。因此,蒸汽发生器1可以快速地将液体气化以产生蒸汽,从而有效地提高管路热导率及能源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之间可形成连续的或不连续的容纳腔,也就是说,容纳腔可以形成为沿第一管路11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形式,也可以将容纳腔设置成沿第一管路11的轴线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空腔。另外,容纳腔还可以设置成环绕第一管路11设置的螺旋形式、环绕第一管路11设置的多个空腔等形式,本实用新型主要以容纳腔14沿第一管路11的轴线方向延伸为例进行说明,但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14沿第一管路11的轴线方向延伸,容纳腔14充分的包裹第一管路11,起到充分传递热量的效果。容纳腔14的两端由密封件18密封,具体而言,第一管路11的内表面与第二管路13的外表面间隔开,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3之间间隔开形成容纳腔14,此时第一管路1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管路13的两端形成开口,换言之,如图3所示,第一管路11的左端与第二管路13的左端之间形成开口,第一管路11的右端与第二管路的右端之间形成开口。也就是说容纳腔14两端具有开口,可以在容纳腔两端的开口处设置密封件14,因此通过密封件18将容纳腔14的两端封闭,以达到绝缘和保存热量不散失的效果。密封件18可以采用硅胶等材质,硅胶的密封及绝缘效果好且易于获取,可以提高蒸汽发生器的能源利用率以及气化效率。
当然,将密封件设置为硅胶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例如,还可以使用玻璃胶或其他有绝缘作用的胶体将容纳腔14两端密封,也可以通过在容纳腔14两端安装盖子来进行密封,其中安装方式可以是过盈配合,盖子的材质可以选用密封性好且达到绝缘效果的材质,还可以将容纳腔14的两端采用不密封的方式等。
另外,容纳腔14也可以采用其他密封方式,例如将第一管路11的两端与第二管路13的两端对应地焊接在一起,实现封闭容纳腔14的目的。
可选地,密封件18上连接有朝远离容纳腔14的方向延伸的防护套19,发热件17的接线端从密封件18穿出,且防护套19包裹接线端的穿出密封件18的部分。防护套19包裹接线端,可以避免触电风险,提升蒸汽发生器1的安全性。防护套19可以与密封件18一体构成,也可以将防护套19与密封件18分体成型并将防护套19安装于密封件18上。
当然,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不设置防护套19。
可选地,第一管路11的两端均伸出第二管路13,且第一管路11的入口111和出口112分别设于第一管路11的两端。也就是说,第一管路11的入口111和出口112均设置在伸出第二管路13的位置,因此液体可以直接进入第一管路11,蒸汽可以直接从第一管路11排出,不需要经过第二管路13,便于向第一管路11内通入流体以及流体从第一管路11流出,简化了蒸汽发生器1的结构。这样的设置也为生产和安装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3提供了便捷。
当然,本实用新型也可以设置成第一管路11的至少一端不伸出第二管路13,例如,将第一管路11的一端设置成与第二管路13的对应端齐平,甚至可以将第一管路11的一端设置在第二管路13内。其中,可以通过其他管路(例如软管等)连接第一管路11,还可以设置连接管接通第一管路11并穿出第二管路13。
本实用新型中的发热件可以具有不同的形式,仅需要实现对气化腔进行加热即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更高的加热效率的发热件结构。
如图2,发热件17包括:发热丝171、导热绝缘介质172,发热丝171设于容纳腔14内。导热绝缘介质172填充于容纳腔14内,导热绝缘介质172隔开发热丝171与第一管路11,且导热绝缘介质172隔开发热丝171与第二管路13。也就是说,发热丝171位于容纳腔14中间部位,发热丝171周围由导热绝缘介质172包裹,所以第一管路11与第二管路13均没有直接接触发热丝171。由于导热绝缘介质172具有较高的导热性能,能够迅速的把发热丝171产生的热量传递到第一管路表面,解决了发热丝171导热不及时的问题。同时导热绝缘介质172又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发热丝171与第一管路11通过导热绝缘介质172绝缘,提高了蒸汽发生器的安全性。
其中,导热绝缘介质172可以为氧化镁粉末。氧化镁粉末在具有前述优势的同时,还具有更好的阻燃性,从而可以极大的提高蒸汽发生器1的安全性能。当然,也可以选用其它材料作为导热绝缘介质,例如氧化铝粉体,氧化硅粉体等,由于粉体自身导热率不同,也可以根据实际的导热需要,将不同粉体进行搭配以达到良好的导热效果。
可选地,发热丝171与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3中任一个的间距均不小于5毫米。发热丝171通过导热绝缘介质172与第一管路11的第一气化腔12和第二管路13的容纳腔14隔开绝缘安全距离不小于5毫米,此距离有利于均匀导热,并且提高了该装置的安全性。
例如,发热丝171与管路(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3中的任一个)的间距可以设置为5毫米、10毫米、15毫米等。另外,发热丝171与管路(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3中的任一个)的间距也可以设置为小于5毫米,例如,将发热丝171与管路之间的距离设置为2毫米、3毫米等。
可选地,发热丝171环绕第一管路11并沿第一管路11的轴线方向螺旋环绕延伸。将发热丝171螺旋环绕延伸布置,有利于增加或减少发热丝171布置的长度,可以选择环绕的紧密或稀疏,提高加热效果,使加热更均匀。也可以将加热丝围绕第一管路11布置多条,发热丝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被构造成其他形状,如具有一定宽度的发热条或者配合第一管路11形状而设计的具有一定弧度的发热片等,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可选地,气化腔的入口111端位置可以略微高于出口112端,产生重力势能,以便进入的液体受到向下的力自然的向第一管路11延伸方向流淌。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中气化腔为直线型流通管路,第一管路11的入口111与出口112处延液体进入方向与气化液体排出的方向分别延伸出一段具有一定长度的管路,入口111与出口112所延伸出的管路分别垂直于第一管路11的两端,且入口111的进液体方向与出口112排出蒸汽的方向相同。出口112的方向可以设置为向上,由于液体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密度小于外部空气,出口112向上设置能够避免蒸汽损失,从出口112排出的气化液体直接上升至特定位置。本实用新型中的入口111和出口112也可以构造成其他的形状,例如,入口111的进液体方向与出口112的排出蒸汽方向设置成相反等。
当然,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管路11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例如将第一管路11设置成沿曲线方向延伸的弯管形状等。
可选地,出口112处的管路由两段构成,出口112处管路的两段管具有一定的夹角,这样出口112处的两段管之间形成了折弯结构。出口112处管路的两段管的夹角可以是90度或其他角度。其中,出口112管路的两段相接处的弯折部分可以设置为平滑过渡,有利于被气化的液体均匀从出口112排出。
可选地,出口112的通流面积可以小于入口111的通流面积,用以提高流体在第一管路11内被加热的时间,提高气化效率,有利于蒸汽排出。将第一管路11如此设置能够使进入的液体被加热件充分加热气化,提高气化管路热导率。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的蒸汽发生器1可以设置为沿直线方向延伸的直管状,也可以根据实际安装时的预留空间适当调整形式,以便于安装。例如,在一些设备中,由于安装空间的限制,预留给蒸汽发生器1的安装空间可能是圆弧型状,此时,可以将蒸汽发生器1设置为圆弧型管状。
其中,可以将第二管路设置成低导热率或适于反射热量的形式,例如,将第二管路设置成保温泡沫等,从而可以避免发热件的热量散失,并将更多地热量提供给第一气化腔。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二管路的外侧也设置气化腔,这样,可以充分地利用发热件的热量,在降低热量散失的同时,有效的提高蒸汽生产量或蒸汽温度,此时,第二管路可以设置成高导热的形式。
如图4-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蒸汽发生器1,该蒸汽发生器1除了包括前述实施例外,还可以包括:第三管路15,第三管路15套在第二管路13的外侧,第三管路15与第二管路13之间形成第二气化腔16。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第二管路13外围设置第三管路15。第一气化腔16和第二气化腔共用发热件,可以通过发热件同时对第一气化腔和第二气化腔内的介质进行加热。因此,通过一个加热件可以同时加热两条气化腔,这种双气化腔的设置,使能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蒸汽发生器1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其中,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气化腔和第二气化腔可以设置成相互独立的形式,也就是说,分别独立地向第一气化腔和第二气化腔内通入待气化的液体,从而可以提供更多的蒸汽,有效的提高蒸汽发生器的蒸汽产生速率,甚至可以向第一气化腔和第二气化腔通入不同的液体,从而通过第一气化腔和第二气化腔生成不同类型的蒸汽。当然,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气化腔和第二气化腔也可以组合形成为一个气化腔,也就是说,将第一气化腔和第二气化腔并联或串联,将第一气化腔并联可以通过该蒸汽发生器生成更多的蒸汽,而将第一气化腔和第二气化腔串联,可以实现更快速地提供蒸汽或提供温度更高地蒸汽。
可选地,第一气化腔12与第二气化腔16连通。其中,第一气化腔12与第二气化腔16可以为串联,串联时双气化腔使能源充分利用。具体而言,可以将第一气化腔地出口与第二气化腔地接入口接通,液体进入第一气化腔地入口111后,先经过第一气化腔12,被加热件加热后流体进入到第二气化腔16继续加热后由出蒸汽口151排出。液体经过第一气化腔12和第二气化腔16后,可以提高蒸汽的生成量,另外,如果液体在第一气化腔12内气化后再通入第二气化腔16,可以提高蒸汽的温度,从而生成过热蒸汽。当然,也可以将第一气化腔12的入口与第二气化腔16接通,也就是说,液体先经过第二气化腔后在进入第一气化腔。
第一气化腔12与第二气化腔16之间可以通过连通管连通,具体而言,连通管的一端与第一气化腔12的出口112相连,且连通管的另一端连通第二气化腔16,连通管构造出U型形状,且连通管的折弯处平滑过渡。另外,第三管路15上远离所述连通管的端部上设有出蒸汽口151,可选的,出蒸汽口151设于第三管路15的周壁上。
另外,第一气化腔12和第二气化腔16也可以为并联连接,第一气化腔12和第二气化腔16并联时,可以同时向第一气化腔12和第二气化腔16内通入液体,并同时进行气化,提高气化效率。
可选地,第二管路13的两端的端沿均设有向第二管路13外延伸的翻边131,第三管路15的两端的端沿分别连接翻边131的外边沿,第二管路13的外周面,翻边131的内侧面、第三管路15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第二气化腔16。翻边131还可以使第二管路13与第三管路15互相连接更密合,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定位方便。另外,也可以将第二管路13设置为内翻边,第三管路15为外翻边用以使第二管路13与第三管路15互相连接更密合,或其他不同翻边形式,如水平翻边或垂直翻边,或者将第二管路13与第三管路15设置成卡扣连接等方式。
当然,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管路13与第三管路15之间的密封形式,也可以设置成与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3之间的密封形式相同,例如,将第二管路13的外表面与第三管路15的内表面间隔开,并通过密封结构,将第二管路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三管路15的两端通过密封结构密封。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三管路15外侧同样可以设置加热结构;或者将蒸汽发生器设置成具有由内而外设置的多个气化腔,并在气化腔之间设置加热结构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上”、“下”、“内”、“外”、“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上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第一管路内具有第一气化腔,所述第一气化腔从所述入口延伸到所述出口,且所述第一气化腔分别连通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
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套在所述第一管路外侧,且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之间形成容纳腔;
发热件,所述发热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沿所述第一管路的轴线方向延伸,且所述容纳腔的两端由密封件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上连接有朝远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延伸的防护套,所述发热件的接线端从所述密封件穿出,且所述防护套包裹所述接线端的穿出所述密封件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均伸出所述第二管路,且所述第一管路的入口和出口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件包括发热丝,所述发热丝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件还包括导热绝缘介质,所述导热绝缘介质填充于所述容纳腔内;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绝缘介质隔开所述发热丝与所述第一管路,且所述导热绝缘介质隔开所述发热丝与所述第二管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丝与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中任一个的间距均不小于5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丝环绕所述第一管路并沿所述第一管路的轴线方向螺旋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还包括:
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套在所述第二管路的外侧,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形成第二气化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化腔与所述第二气化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的两端的端沿均设有向所述第二管路外延伸的翻边,所述第三管路的两端的端沿分别连接所述翻边的外边沿,所述第二管路的外周面,所述翻边的内侧面、所述第三管路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气化腔。
CN202021614803.3U 2020-08-05 2020-08-05 蒸汽发生器 Active CN2130195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14803.3U CN213019575U (zh) 2020-08-05 2020-08-05 蒸汽发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14803.3U CN213019575U (zh) 2020-08-05 2020-08-05 蒸汽发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019575U true CN213019575U (zh) 2021-04-20

Family

ID=75463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14803.3U Active CN213019575U (zh) 2020-08-05 2020-08-05 蒸汽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0195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013107609A (ru) Высокоэффективный, генерирующий горячую воду и устанавливаемый на легковом автомобиле обогреватель с внутренним проточным каналом для жидкости
CN213019576U (zh) 蒸汽发生器和蒸汽发生装置
CN105953407B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CN108019933A (zh) 一种防爆型电加热器
WO2011003267A1 (zh) 一种液体加热单元
CN213019575U (zh) 蒸汽发生器
CN113218230A (zh) 燃气换热器、换热结构及换热翅片
KR20120033509A (ko) 순간 전기 온수 보일러
CN207703037U (zh) 一种改进的暖风芯体
CN205481706U (zh) 等温度场电加热管
CN114606729A (zh) 水加热装置
CN103712332B (zh) 水电独立的双核电磁感应速热式热水器
CN210485864U (zh) 一种热交换系统
CN208583326U (zh) 一种防止电加热反应釜导热油变质的装置
CN211738376U (zh) 一种气源管道出口防爆伴热器
WO2014026643A1 (en) A device for heating and/or vaporizing a fluid such as water
CN114302513B (zh) 一种适用多种介质的直热返流式电加热器
CN215213671U (zh) 水箱散热器
CN218066073U (zh) 一种改进型的气化加热器
CN114060786B (zh) 蒸汽发生器和蒸汽发生装置
CN220818083U (zh) 气体加热器和镀膜设备
CN218270348U (zh) 一种双筒体管壳式换热器
CN213984015U (zh) 即热式电热水器
CN216523330U (zh) 燃气换热器、换热结构及换热翅片
CN216024805U (zh) 一种用于裂解釜的加热底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