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70155U -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970155U CN212970155U CN202021041183.9U CN202021041183U CN212970155U CN 212970155 U CN212970155 U CN 212970155U CN 202021041183 U CN202021041183 U CN 202021041183U CN 212970155 U CN212970155 U CN 21297015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uit
- magnetic field
- generating element
- field generating
- power supp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第一电源电路、加热补偿电路、输电补偿电路和磁场发生元件,其中,加热补偿电路、输电补偿电路均分别连接第一电源电路和磁场发生元件;输电补偿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电感,电感分别与第一电源电路和磁场发生元件连接,且第一电容与磁场发生元件并联连接;磁场发生元件用于产生交变磁场,在第一电源电路通过加热补偿电路连通磁场发生元件的情况下,磁场发生元件作为加热元件;在第一电源电路通过输电补偿电路连通磁场发生元件的情况下,磁场发生元件作为无线输电的发射端。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的电磁加热装置能够实现加热和无线输电,且无线输电的副边实现恒压输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加热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电磁加热装置进行物体加热,如采用电磁炉对食物进行加热,以成为日益普遍的生活方式。电磁加热装置的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即交变电流通过线圈产生方向不断改变的交变磁场,处于交变磁场中的导体中载流子运动,使得导体的内部出现涡旋电流,涡旋电流的焦耳热效应使导体升温,从而实现加热。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市面上大多电磁加热装置的功能比较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装置,能够实现加热和无线输电,且无线输电的副边实现恒压输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第一电源电路、加热补偿电路、输电补偿电路和磁场发生元件,其中,加热补偿电路、输电补偿电路均分别连接第一电源电路和磁场发生元件;输电补偿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电感,电感分别与第一电源电路和磁场发生元件连接,且第一电容与磁场发生元件并联连接;磁场发生元件用于产生交变磁场,在第一电源电路通过加热补偿电路连通磁场发生元件的情况下,磁场发生元件作为加热元件;在第一电源电路通过输电补偿电路连通磁场发生元件的情况下,磁场发生元件作为无线输电的发射端。
其中,输电补偿电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者:第一电容组和第二电容组;第一电容组包括串联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电容,电感通过第一电容组与磁场发生元件连接,第一电容并联连接在第一电容组和磁场发生元件组成的串联电路的两端;第二电容组包括串联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三电容,电感通过第二电容组与第一电源电路连接。
其中,输电补偿电路中的至少一个电容为加热补偿电路中的电容。
其中,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选择电路和控制电路,第一选择电路连接于第一电源电路与加热补偿电路、输电补偿电路之间,或者连接于磁场发生元件与加热补偿电路、输电补偿电路之间;第一选择电路用于响应于控制电路输出的模式控制信号,使第一电源电路通过加热补偿电路或输电补偿电路连接同一磁场发生元件。
其中,第一选择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电路,连接于第一电源电路与加热补偿电路之间,或者连接于加热补偿电路与磁场发生元件之间;第二开关电路,连接于第一电源电路与输电补偿电路之间,或者连接于输电补偿电路与磁场发生元件之间;第三开关电路,连接于第一电容与磁场发生元件之间。
其中,加热补偿电路中的元件均作为输电补偿电路中的元件,第一选择电路包括第四开关电路和第五开关电路,第四开关电路连接于第一电容与磁场发生元件之间,其中,第五开关电路连接于第一电源电路与加热补偿电路之间,且加热补偿电路串联于电感与磁场发生元件之间;或者,第五开关电路连接于磁场发生元件与加热补偿电路之间,且加热补偿电路串联于电感与第一电源电路之间。
其中,电磁加热装置包括两个第一电源电路,磁场发生元件包括第一磁场发生元件和第二磁场发生元件,加热补偿电路分别连接其中一个第一电源电路和第一磁场发生元件,输电补偿电路分别连接另一个第一电源电路和第二磁场发生元件;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相互连接的控制电路和第二选择电路,第二选择电路连接于两个第一电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用于响应于控制电路输出的模式控制信号,选择至少一个第一电源电路获得输入电源。
其中,第二选择电路包括:第六开关电路,连接于其中一个第一电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第七开关电路,连接于另一个第一电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
其中,开关电路包括受控开关元件。
其中,还包括第二电源电路,其中,第二电源电路为整流电路,第一电源电路为逆变电路;磁场发生元件为线盘;加热补偿电路包括至少一个电容;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与控制电路连接的用户交互电路,控制电路用于响应于用户交互电路的输入信号生成模式控制信号,以控制第一电源电路通过加热补偿电路或输电补偿电路使磁场发生元件产生交变磁场,其中,用户交互电路包括以下至少一者:按键、触摸屏、通信电路和语音输入电路。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的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第一电源电路、加热补偿电路、输电补偿电路和磁场发生元件,加热补偿电路、输电补偿电路均分别连接第一电源电路和磁场发生元件,在第一电源电路通过加热补偿电路连通磁场发生元件的情况下,磁场发生元件作为加热元件,实现加热,在第一电源电路通过输电补偿电路连通磁场发生元件的情况下,磁场发生元件作为无线输电的发射端,实现无线输电,从而本申请的电磁加热装置即能够实现加热,也能够实现无线输电;其次,输电补偿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电感,电感分别与第一电源电路和磁场发生元件连接,且第一电容与磁场发生元件并联连接,通过该输电补偿电路可以实现无线输电的接收端(副边)恒压输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电磁加热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电磁加热装置第二实施例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电磁加热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电磁加热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电磁加热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电磁加热装置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电磁加热装置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电磁加热装置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电磁加热装置第八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电磁加热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第一电源电路11、加热补偿电路12、输电补偿电路13和磁场发生元件14。电磁加热装置可以但不限为电磁炉。
第一电源电路11分别与加热补偿电路12和输电补偿电路13连接,以通过加热补偿电路12或输电补偿电路13为磁场发生元件14提供交变信号。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源电路11用于产生能够使得后端电路正常工作的交流电压信号。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磁场发生元件14在加热模式下的工作电压与在无线输电模式下所需的工作电压可以不同,所以第一电源电路11可以在不同工作模式时,转换并输出不同的交流电压,以得到对应不同工作模式下磁场发生元件14的所需工作电压,从而使得磁场发生元件14在不同工作电压的作用下产生对应的交变磁场,以实现加热或无线输电。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电磁加热装置在加热模式时磁场发生元件14的工作电压与无线输电模式时磁场发生元件14的工作电压也可以相同。
具体地,第一电源电路11可以是交流电压转换电路,例如,第一电源电路11可接入市电电压,并将接入的外部市电电压转换为能使后端电路能够正常工作的交流电压。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电源电路11还可以与其他电源电路配合实现将外部电压转换成能使后端电路能够正常工作的交流电压。例如,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第二电源电路,第二电源电路用于将外部交流电压转出成直流电压,第一电源电路11用于将第二电源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转换成能使后端电路能够正常工作的交流电压。在一具体应用中,第二电源电路为整流电路,第一电源电路11为逆变电路。整流电路用于将接收到的交流电压转变为直流电压。逆变电路用于将整流电路输出的直流电压转变为磁场发生元件14工作所需的交流电压。可选地,整流电路可以是桥式整流电路,例如为全桥式整流电路或者半桥式整流电路。其中全桥整流电路例如是二极管整流桥。可选地,逆变电路可以是全桥式逆变电路、逆变式整流电路、推挽式逆变电路和单管晶体管逆变电路,还可以是其他形式的逆变电路,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电源电路11的具体电路结构可为任意能够输出交流电压的电路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加热补偿电路12分别连接第一电源电路11和磁场发生元件14。可选地,加热补偿电路12包括至少一个电容,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补偿电路12还可以包括电感或其他元件,在此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加热补偿电路12可以实现对加热模式下的磁场发生元件14进行补偿,以实现利用磁场发生元件14进行加热,在一些情况下还可使得加热效果更好。
输电补偿电路13分别连接第一电源电路11和磁场发生元件14。输电补偿电路13包括电感131和第一电容132。其中,电感131分别与第一电源电路11和磁场发生元件14连接,且第一电容132与磁场发生元件14并联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输电补偿电路13,可以实现无线输电的接收端(副边)输出电压负载无关性,即在相同的电路参数下,接收端接不同的负载,输出的电压可以保持相同,也即恒压输出。其中,不同的负载可以是不同阻值的阻性负载。可以理解的是,输电补偿电路13还可包括其他元件,例如,电感131与磁场发生元件14之间还串联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二电容,其中第一电容132并联连接在磁场发生元件14与该至少一个第二电容串联连接部分的两端,即第一电容132的一端与电感131的一端连接,第一电容132的另一端连接在磁场发生元件14不与第二电容连接的一端。又例如,电感131与第一电源电路11之间还串联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三电容。可以理解,输电补偿电路13可均包括上述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另外,为节省元件成本,输电补偿电路13中的部分元件可以为加热补偿电路12中的元件,以实现元件的复用。例如,加热补偿电路12包括电容,该电容可作为上述第二电容或第三电容等。
磁场发生元件14用于产生交变磁场。可选地,磁场发生元件14可以是线盘等其他可产生交变磁场的元件。在第一电源电路11通过加热补偿电路12连通磁场发生元件14的情况下,即第一电源电路11能够通过加热补偿电路12向磁场发生元件14提供交变信号,此时,磁场发生元件14作为加热元件。具体地,交变电流通过磁场发生元件14产生方向不断改变的交变磁场,处于交变磁场中的导体中载流子运动,使得导体的内部出现涡旋电流,涡旋电流的焦耳热效应使导体升温,从而实现加热。在第一电源电路11通过输电补偿电路13连通磁场发生元件14的情况下,即第一电源电路11能够通过输电补偿电路13向磁场发生元件14提供交变信号,此时,磁场发生元件14作为无线输电的发射端。磁场发生元件14作为初级线圈,无线输电的接收端中设置有次级线圈,当次级线圈和通电的初级线圈相互靠近时,可以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电能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实现无线输电。
在本实施例中,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第一电源电路、加热补偿电路、输电补偿电路和磁场发生元件,加热补偿电路、输电补偿电路均分别连接第一电源电路和磁场发生元件,在第一电源电路通过加热补偿电路连通磁场发生元件的情况下,磁场发生元件作为加热元件,实现加热,在第一电源电路通过输电补偿电路连通磁场发生元件的情况下,磁场发生元件作为无线输电的发射端,实现无线输电,本申请的电磁加热装置即能够实现加热,也能够实现无线输电;其次,输电补偿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电感,电感分别与第一电源电路和磁场发生元件连接,且第一电容与磁场发生元件并联连接,可以实现无线输电的接收端(副边)输出电压负载无关性,即恒压输出。
请参阅图2至图3,图2是本申请电磁加热装置第二实施例的一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电磁加热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第一电源电路21、加热补偿电路22、输电补偿电路23、磁场发生元件24、第一选择电路25和控制电路26。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源电路21为逆变电路21,且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连接在逆变电路21前端的整流电路27。加热补偿电路22包括一电容C热。输电补偿电路23包括电感231和第一电容232。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电源电路21、加热补偿电路22、输电补偿电路23、磁场发生元件24、控制电路26和整流电路27的阐述可以参考电磁加热装置一实施例相应位置的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输电补偿电路23还包括第一电容组233和第二电容组23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输电补偿电路23还可以只包括第一电容组233或第二电容组234。当输电补偿电路23只包括电感231和第一电容232时,输电补偿电路23为CL电路。当输电补偿电路23包括电感231和第一电容232,以及第一电容组233和第二电容组234其中一个时,输电补偿电路23为CLC电路。当输电补偿电路23包括电感231、第一电容232、第一电容组233和第二电容组234时,输电补偿电路23为CLCC电路。其中,CL电路、CLC电路和CLCC电路都可以实现无线输电的接收端(副边)输出电压负载无关性。本实施例,将以CLCC电路为例进行阐述。
如图2所示,第一电容组233包括串联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电容,即第一电容组233可包括一个第二电容或两个以上的第二电容,当包括两个以上的第二电容时,该两个以上的第二电容串联连接。电感231通过第一电容组233与磁场发生元件24连接。第一电容232并联连接在第一电容组233和磁场发生元件24组成的串联电路的两端。第二电容组234包括串联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三电容,即第二电容组234可包括一个第三电容或两个以上的第三电容,当包括两个以上的第三电容时,该两个以上的第三电容串联连接。电感231通过第二电容组234与第一电源电路21连接。
如图3所示,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容组233包括一个第二电容C2。电感L1通过第二电容C2与磁场发生元件24连接。第一电容C1并联连接在第二电容C2和磁场发生元件24组成的串联电路的两端。第二电容组234包括一个第三电容C3,电感L1通过第三电容C3与第一电源电路21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关于第一电源电路21、加热补偿电路22、输电补偿电路23的具体电路结构仅为示范性举例,可采用本文所提及或现有其他相关电路结构来得到上述电路。
本实施例中,加热补偿电路22和输电补偿电路23共用一个磁场发生元件24,故通过第一选择电路25选择加热补偿电路22或输电补偿电路23与磁场发生元件24连接。具体如,控制电路26与第一选择电路25相互连接,用于输出模式控制信号,控制第一选择电路25选择第一电源电路21通过加热补偿电路22或输电补偿电路23与磁场发生元件24导通。具体地,第一电源电路21、加热补偿电路22和磁场发生元件24之间串联连接组成的电路为加热电路20A,第一电源电路21、输电补偿电路23和磁场发生元件24之间串联连接组成的电路为输电电路20B。第一选择电路25连接与加热电路20A和输电电路20B一些位置上,以使得第一选择电路能控制加热电路20A和输电电路20B的通断。本实施例中,第一选择电路25连接于第一电源电路21与加热补偿电路22、输电补偿电路23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选择电路25也可连接于磁场发生元件24与加热补偿电路22、输电补偿电路23之间,或是,第一选择电路25也可连接在加热补偿电路22和输电补偿电路23中的一些位置上。第一选择电路25用于响应于控制电路26输出的模式控制信号,使第一电源电路21通过加热补偿电路22或输电补偿电路23连接磁场发生元件24。
如图3所示,第一选择电路25可以包括第一开关电路251、第二开关电路252和第三开关电路253。第一开关电路251可串联于加热电路20A中,即第一开关电路251与第一电源电路21、加热补偿电路22和磁场发生元件24串联连接,因而可以用于控制所述加热电路20A的通断。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电路251连接于第一电源电路21与加热补偿电路22之间。可选地,第一开关电路251还可以连接于加热补偿电路22与磁场发生元件24之间,或者串联在加热补偿电路22中。第二开关电路252可串联于输电电路20B中,即第二开关电路252与第一电源电路21、输电补偿电路23和磁场发生元件24串联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关电路252连接于第一电源电路21与输电补偿电路23之间。可选地,第二开关电路252还可以连接于输电补偿电路23与磁场发生元件24之间,或者串联在输电补偿电路23中。第三开关电路253连接于第一电容232与磁场发生元件24之间。第二开关电路252和第三开关电路253用于控制输电电路20B的通断。当电磁加热装置为加热模式时,控制电路26输出加热模式控制信号,以控制第一开关电路251闭合、第二开关电路252和第三开关电路253断开,第一电源电路21的输出电压通过加热补偿电路22输入到磁场发生元件24,磁场发生元件24作为加热元件。当电磁加热装置为无线输电模式时,控制电路26输出无线输电模式控制信号,以控制第二开关电路252和第三开关电路253闭合,第一开关电路251断开,第一电源电路21的输出电压通过输电补偿电路23输入到磁场发生元件24,磁场发生元件24作为无线输电的发射端。本实施例利用不同开关电路分别控制加热补偿电路和输电补偿电路的通断,可实现加热功能和输电功能的选择,而且,加热补偿电路与输电补偿电路之间的元件不涉及复用,可延长元件寿命,而且可减低元件选择的难度。
本文所述的开关电路可以为任何能够实现电路通断的电路,例如为上述受控开关元件,或者为利用三极管、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OS管)等半导体元件组成的开关电路。本实施例以开关电路为受控开关元件进行举例,如图3所示,第一开关电路251包括一第一开关K1,第二开关电路252包括一第二开关K2,第三开关电路253包括一第三开关K3。当电磁加热装置为加热模式时,控制电路26输出加热模式控制信号,以控制第一开关K1闭合,第二开关K2和第三开关K3断开,第一电源电路21的输出电压通过加热补偿电路22输入到磁场发生元件24,磁场发生元件24作为加热元件。当电磁加热装置为无线输电模式时,控制电路26输出无线输电模式控制信号,以控制第二开关K2和第三开关K3闭合,第一开关电路251断开,第一电源电路21的输出电压通过输电补偿电路23输入到磁场发生元件24,磁场发生元件24作为无线输电的发射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补偿电路的元件可复用作输电补偿电路中的元件。例如,加热补偿电路包括电容,加热补偿电路中的电容可复用作输电补偿电路中的电容,例如作为上述第一电容232、第一电容组233或第二电容组234中的电容。由此可实现电容复用,而且,还可以减低第一选择电路25的结构复杂度,例如,相比于上述第一选择电路25的结构,可减少开关电路的使用。下面结合参阅图2、图4至图8进行举例说明,其中,图4至图8是本申请电磁加热装置不同实施例的一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第一电源电路21、加热补偿电路22、输电补偿电路23、磁场发生元件24、第一选择电路25、控制电路26和整流电路27。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电源电路21、加热补偿电路22、输电补偿电路23、磁场发生元件24、第一选择电路25、控制电路26和整流电路27的阐述可以参考电磁加热装置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相应位置的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第一选择电路25包括第四开关电路254和第五开关电路255。第四开关电路254连接于第一电容232与磁场发生元件24之间。第五开关电路255串联于加热电路20A中,且与电感231并联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本文所述的第五开关电路255与电感231并联连接,可以是与第五开关电路255并联的电路只包含电感231,或者除包含电感231以外还包括输电充电电路中的其他元件,例如第五开关电路255可以与电感231和第一电容组233并联连接,或者还可以与电感231和第二电容组234并联连接,又或者还可以与电感231和第一电容232并联连接。
因此,当第五开关电路255闭合时,输电补偿电路23中与第五开关电路255并联的电路部分短路,第一电源电路21输出的信号不经过输电补偿电路23中被短路的电路部分,而直接通过第五开关电路255以及加热补偿电路22输入至磁场发生元件24,进而实现加热。当第五开关电路255断开时,第一电源电路21输出的信号经过输电补偿电路23中与第五开关电路255并联的电路部分以及加热补偿电路22输入至磁场发生元件24,进而实现无线输电,此时输电补偿电路23包括加热补偿电路22的元件以及与第五开关电路255并联的电路部分。其中,加热补偿电路22的元件以及并联电路部分组成的电路结构可为本文所述的输电补偿电路23结构,例如LC、LCC或CLCC等结构。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实现加热补偿电路22与输电补偿电路23的元件复用。为便于说明,下面以将加热补偿电路22中的元件作为CLCC结构的输电补偿电路23中的元件的例子进行示范性说明。本实施例采用两个开关电路即可实现了输电功能与加热功能的选择。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补偿电路22可串联于电感231与磁场发生元件24之间,第五开关电路255可连接于第一电源电路21与加热补偿电路22之间,即第五开关电路255并联连接于输电补偿电路23中位于第一电源电路21与加热补偿电路22之间的电路部分。当第五开关电路255断开时,电感231输出的信号通过加热补偿电路22输入至磁场发生元件24,故加热补偿电路22的元件均作为输电补偿电路23的元件。如图4所示,加热补偿电路22中的电容C热为第一电容组233中的电容,即作为第二电容。第五开关K5的第一端连接在电容C热和电感231之间,第五开关K5的第二端连接在第一电源电路21和第三电容C3之间,以使得加热补偿电路22中的电容C热复用为输电补偿电路23中的第二电容,因此电感L1、第一电容C1、电容C热和第三电容C3组成输电补偿电路23。上述方式,电磁加热装置减少了一个电容,能够简化电路结构,节约成本。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补偿电路22可串联于电感231与第一电源电路21之间,第五开关电路255可连接于磁场发生元件24与加热补偿电路22之间,即第五开关电路255并联连接于输电补偿电路23中位于磁场发生元件24与加热补偿电路22之间的电路部分。当第五开关电路255断开时,第一电源电路21输出的信号通过加热补偿电路22输入至电感231,故加热补偿电路22的元件均作为输电补偿电路23的元件。如图5所示,当加热补偿电路22中的电容C热为第二电容组234的电容,即作为第三电容,第五开关K5的第一端连接在电感L1与电容C热之间,第五开关K5的第二端连接在磁场发生元件24和第二电容C2之间,以使得加热补偿电路22中的电容C热复用为输电补偿电路23中的第三电容,因此电感L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和电容C热组成输电补偿电路23。上述方式,为电磁加热装置减少了一个电容,能够简化电路结构,节约成本。
在又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加热补偿电路22也可位于输电补偿电路23中的其他位置,第五开关电路255可串联在加热补偿电路22中。具体地,第五开关电路255并联连接于电感L1和第一电容C1组成的串联电路的两端,即第五开关电路255的一端连接在第三电容和电感L1之间,另一端连接在第四开关电路254和第一电容之间。当第五开关电路255断开时,第一电源电路21输出的信号通过加热补偿电路22输入至磁场发生元件24,故加热补偿电路22的元件均作为输电补偿电路23的元件。如图6所示,当加热补偿电路22中的电容C热为第一电容C1、第一电容组233和第二电容组234的电容,即作为第一电容C热1,第二电容C热2和第三电容C热3,第五开关K5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一电容C热1和第四开关K4之间,第五开关K5的第二端连接在逆变电路21和电感L1之间,以使得加热补偿电路22中的电容C热1、C热2和C热3复用为输电补偿电路23中第一电容C热1、第二电容C热2和第三电容C热3。上述方式,为电磁加热装置减少了一个电容,能够简化电路结构,节约成本。
在再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与图4对应的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加热补偿电路22中的电容C热为第一电容组233中的电容,第一电容组233包括两个电容,即第二电容C2和第四电容C热。电容C热串联在第二电容C2与磁场发生元件24之间。如图7所示,第五开关K5的第一端连接在电容C热和第二电容之间,第五开关K5的第二端连接在逆变电路21和第三电容C3之间,以使得加热补偿电路22中的电容C热作为输电补偿电路23中第一电容组的元件。因此电感L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热组成输电补偿电路23。
在再又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与图4对应的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加热补偿电路22中的电容C热为第二电容组234中的电容,第一电容组234包括两个电容,即第二电容C2和第四电容C热。电容C热串联在逆变电路21和第三电容C3之间。如图8所示,第五开关K5的连接于磁场发生元件24与第四电容之间,且第四电容串联于电感L1与逆变电路212之间,以使得加热补偿电路22中的电容C热作为输电补偿电路23中的元件。第五开关K5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二电容C2和磁场发生元件24之间,第五开关K5的第二端连接在电容C热和第三电容C3之间,以使得加热补偿电路22中的电容C热作为输电补偿电路23中第二电容组的元件。因此电感L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热组成输电补偿电路23。
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电磁加热装置第八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电磁加热装置包括第一电源电路31、加热补偿电路32、输电补偿电路33、磁场发生元件34,第一选择电路35、控制电路36和第二电源电路37。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源电路31为逆变电路31。第二电源电路37为整流电路。输电补偿电路33包括电感331和第一电容332。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电源电路31、加热补偿电路32、输电补偿电路33、磁场发生元件34、第一选择电路35、控制电路36和第二电源电路37的阐述可以参考电磁加热装置上述实施例相应位置的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加热补偿电路32和输电补偿电路33对应不同的磁场发生元件24,故电磁加热装置可以实现同时进行加热和无线传输。
如图9所示,电磁加热装置包括两个第一电源电路31。两个第一电源电路31的其中一个第一电源电路31连接在第二选择电路38和加热补偿电路32之间,另一个第一电源电路31连接在第二选择电路38和输电补偿电路33之间。磁场发生元件34包括第一磁场发生元件341和第二磁场发生元件342。加热补偿电路32分别连接其中一个第一电源电路31和第一磁场发生元件341,输电补偿电路33分别连接另一个第一电源电路31和第二磁场发生元件342。
控制电路36与第二选择电路38相互连接。第二选择电路38连接于两个第一电源电路31的电源输入端,用于响应于控制电路36输出的模式控制信号,选择至少一个第一电源电路31获得输入电源。第二选择电路38包括第六开关电路381和第七开关电路382。第六开关电路381连接于其中一个第一电源电路31的电源输入端。第七开关电路382连接于另一个第一电源电路31的电源输入端。可选地,控制电路36与用户交互电路39连接。控制电路36用于响应于用户交互电路39的输入信号生成模式控制信号,以控制第一电源电路31通过加热补偿电路32或输电补偿电路33使磁场发生元件产生交变磁场。其中,用户交互电路39包括以下至少一者:按键、触摸屏、通信电路和语音输入电路。可以理解的是,用户交互电路也可以设置于其他实施例的电磁加热装置中,如图2所示的电磁加热装置,用户交互电路可以与控制电路26连接,实现用于响应于用户交互电路的输入信号生成模式控制信号,以控制第一电源电路21通过加热补偿电路22或输电补偿电路23使磁场发生元件产生交变磁场。
可以理解的是,电磁加热装置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一电源电路31、加热补偿电路32、输电补偿电路33和磁场发生元件34。具体连接方式,类似的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例如,多个第一电源电路31、加热补偿电路32和磁场发生元件34可以组成多个加热电路,多个加热电路能够单独工作,且可以同时工作;多个第一电源电路31、输电补偿电路33和磁场发生元件34可以组成多个输电电路,多个输电电路能够单独工作,且可以同时工作。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实现通过多个磁场发生元件34共同工作实现加热或无线传输,提高加热效率或传输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源电路、加热补偿电路、输电补偿电路和磁场发生元件,其中,
所述加热补偿电路、所述输电补偿电路均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源电路和所述磁场发生元件;所述输电补偿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电感,所述电感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电路和所述磁场发生元件连接,且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磁场发生元件并联连接;
所述磁场发生元件用于产生交变磁场,在所述第一电源电路通过所述加热补偿电路连通所述磁场发生元件的情况下,所述磁场发生元件作为加热元件;在所述第一电源电路通过所述输电补偿电路连通所述磁场发生元件的情况下,所述磁场发生元件作为无线输电的发射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电补偿电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者:第一电容组和第二电容组;
所述第一电容组包括串联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电容,所述电感通过第一电容组与所述磁场发生元件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并联连接在所述第一电容组和所述磁场发生元件组成的串联电路的两端;
所述第二电容组包括串联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三电容,所述电感通过第二电容组与所述第一电源电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电补偿电路中的至少一个电容为所述加热补偿电路中的电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选择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第一选择电路用于响应于所述控制电路输出的模式控制信号,使所述第一电源电路通过所述加热补偿电路或所述输电补偿电路连接同一所述磁场发生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选择电路包括:
第一开关电路,串联于所述第一电源电路、所述加热补偿电路与所述磁场发生元件形成的加热电路中,用于控制所述加热电路的通断;
第二开关电路,串联于所述第一电源电路、所述输电补偿电路与所述磁场发生元件形成的输电电路中;
第三开关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磁场发生元件之间,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和第三开关电路用于控制所述输电电路的通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补偿电路中的元件均作为所述输电补偿电路中的元件,所述第一选择电路包括第四开关电路和第五开关电路,所述第四开关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磁场发生元件之间,所述第五开关电路串联于所述第一电源电路、所述加热补偿电路与所述磁场发生元件形成的加热电路中,且与所述电感并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补偿电路串联于所述电感与所述磁场发生元件之间,且所述第五开关电路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源电路与所述加热补偿电路之间;或者,所述加热补偿电路串联于所述电感与所述第一电源电路之间,且所述第五开关电路连接于所述磁场发生元件与所述加热补偿电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装置包括两个第一电源电路,所述磁场发生元件包括第一磁场发生元件和第二磁场发生元件,所述加热补偿电路分别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电源电路和第一磁场发生元件,所述输电补偿电路分别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一电源电路和第二磁场发生元件;
所述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相互连接的控制电路和第二选择电路,所述第二选择电路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一电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用于响应于所述控制电路输出的模式控制信号,选择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电源电路获得输入电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选择电路包括:
第六开关电路,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电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
第七开关电路,连接于另一个所述第一电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电源电路,其中,所述第二电源电路为整流电路,所述第一电源电路为逆变电路;
所述磁场发生元件为线盘;
所述加热补偿电路包括至少一个电容;
所述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与控制电路连接的用户交互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响应于所述用户交互电路的输入信号生成模式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电源电路通过所述加热补偿电路或输电补偿电路使磁场发生元件产生交变磁场,其中,所述用户交互电路包括以下至少一者:按键、触摸屏、通信电路和语音输入电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041183.9U CN212970155U (zh) | 2020-06-08 | 2020-06-08 |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041183.9U CN212970155U (zh) | 2020-06-08 | 2020-06-08 |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970155U true CN212970155U (zh) | 2021-04-13 |
Family
ID=75385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041183.9U Active CN212970155U (zh) | 2020-06-08 | 2020-06-08 |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970155U (zh) |
-
2020
- 2020-06-08 CN CN202021041183.9U patent/CN21297015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83532B (zh) | 用于高压输电线路上的感应取电装置 | |
WO2019128405A1 (zh) | 无线充电接收装置、无线充电方法及设备 | |
EA027919B1 (ru) |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последовательным резонансным преобразователем постоянного тока в постоянный | |
EP2056438A2 (en) | Switching power supply | |
CN103219877A (zh) | 一种电容放电电路及变换器 | |
Huang et al. | Simplified resonant parameter design of the asymmetrical CLLC-type DC transformer in the renewable energy system via semi-artificial intelligent optimal scheme | |
US6373725B1 (en) | Reconfigurable converter for multiple-level input-line voltages | |
JPWO2009011091A1 (ja) |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 |
CN114204693A (zh) |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及方法 | |
CN109906538A (zh) | 功率发射器以及用于无线地传输功率的方法 | |
JP4460572B2 (ja) | 高力率を有するアーク溶接用発電機 | |
CN114649944A (zh) | 谐振槽电路、宽电压输入输出电源和电子设备 | |
Shi et al. | A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with inverse coupled current doubler rectifier for high-output current applications | |
CN109818494B (zh) | 一种高增益电压型准y源直流-直流变换器 | |
CN213243835U (zh) | 一种半桥双向隔离式ac-dc变换器 | |
Khatroth et al. | Cascaded full‐bridge resonant inverter configuration for different material vessel induction cooking | |
CN113162170B (zh) | 一种无线充电电路 | |
CN110247563A (zh) | 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和方法以及充电器 | |
CN213990182U (zh) | 无线充电电路、电子设备和无线充电系统 | |
CN212970155U (zh) |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 |
CN111697859B (zh) | 一种升降压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 |
KR20220142796A (ko) | 충전 장치 | |
CN112753151B (zh) | 用于将电力传输到电负载的系统 | |
Pratap Singh et al. | A voltage lift‐based high‐gain DC‐DC converter with low input current ripple | |
Singh et al. | Power corrected bridgeless converter based switched mode power supply fact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