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62050U - 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962050U CN212962050U CN202021693817.9U CN202021693817U CN212962050U CN 212962050 U CN212962050 U CN 212962050U CN 202021693817 U CN202021693817 U CN 202021693817U CN 212962050 U CN212962050 U CN 2129620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esh air
- cold source
- temperature cold
- section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包括进风段、过滤段、表冷段以及风机段,进风段设置有新风进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风机段上连接有风机盘管;还包括低温冷源、高温冷源、新风管道以及回风管道,低温冷源与表冷段相连,高温冷源与风机盘管相连,新风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新风进风口,新风管道的另一端延伸至室外环境内,回风管道的一端连接于室内回风口,回风管道的另一端延伸至调湿新风系统所在的环境内。即通过回风管道连接至室内回风管,使得进风段与室内环境连通,从而在进风段处增加室内回风,并与新风管道输送的新风进行混合,以增大进风段的进风量,保证调湿新风系统的除湿运行,使得调湿新风系统的运行冷负荷减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酒店、医院、办公场所等一般采用新风系统与分散式末端的系统,比如,在分散式末端采用中、高温系统时,新风系统则承担室内调湿的任务,而在新风系统的除湿能力不能适应湿负荷的变化,导致新风量不能满足除湿运行,加大了新风系统的运行冷负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旨在减小新风系统的运行冷负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进风段、过滤段、表冷段以及风机段,所述进风段设置有新风进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所述风机段上连接有风机盘管;
所述调湿新风系统还包括:
低温冷源,所述低温冷源与所述表冷段相连;
高温冷源,所述高温冷源与所述风机盘管相连;
新风管道,所述新风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新风进风口,所述新风管道的另一端延伸至室外环境内;
回风管道,所述回风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室内回风口,所述回风管道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调湿新风系统所在的环境内。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调湿新风系统还包括:
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设于所述调湿新风系统所在的环境。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调湿新风系统还包括:
第一电动调节阀,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阀设于所述新风管道上,且与所述第一检测装置电连接。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调湿新风系统还包括:
第二电动调节阀,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阀设于所述回风管道上,且与所述检测装置电连接。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风机段设置有送风口,所述调湿新风系统还包括:
送风管道,所述送风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送风口,所述送风管道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调湿新风系统所在的环境内。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调湿新风系统还包括:
第一防火阀,所述第一防火阀设于所述送风管道上。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调湿新风系统还包括:
第二防火阀,所述第二防火阀设于所述回风管道上。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高温冷源的进口温度为10℃~16℃,所述高温冷源的出口温度为15℃~21℃;所述低温冷源的进口温度为4℃~10℃,所述低温冷源的出口温度为9℃~15℃。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进风段、过滤段、表冷段以及风机段,所述进风段设置有新风进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所述风机段上连接有风机盘管;还包括低温冷源、高温冷源、新风管道以及回风管道,所述低温冷源与所述表冷段相连,所述高温冷源与所述风机盘管相连,所述新风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新风进风口,所述新风管道的另一端延伸至室外环境内,所述回风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室内回风口,所述回风管道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调湿新风系统所在的环境内。即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调湿新风系统的所述进风段处增设所述室内回风管,并通过所述回风管道连接至所述室内回风管,使得所述进风段与室内环境连通,从而在所述进风段处增加室内回风,并与所述新风管道输送的新风进行混合,以增大所述进风段的进风量,保证所述调湿新风系统的除湿运行,使得调湿新风系统的运行冷负荷减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示例性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示例性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调湿新风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进风段10、过滤段20、表冷段30以及风机段40,所述进风段10设置有新风进风口A以及室内回风口B,所述风机段40上连接有风机盘管(图未示)。其中,所述进风段10为所述调湿新风系统的进风面板或者进风框等进风结构;所述过滤段20为所述调湿新风系统的过滤网等,且所述过滤段20还可包括除尘装置、除臭装置等,以对所述进风段10处通入的气流进行过滤、除尘以及除臭等;所述表冷段30用于对过滤后的气流进行降温除湿,并经所述风机段40通入所述调湿新风系统所在的环境,即通入室内环境中。
具体地,所述调湿新风系统还包括低温冷源C、高温冷源D、新风管道50以及回风管道60,所述低温冷源C与所述表冷段30相连,所述高温冷源D与所述风机盘管相连,所述新风管道5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新风进风口A,所述新风管道50的另一端延伸至室外环境内,所述回风管道6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室内回风口B,所述回风管道60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调湿新风系统所在的环境内。即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调湿新风系统的所述进风段10处增设所述室内回风管B,并通过所述回风管道60连接至所述室内回风管B,使得所述进风段10与室内环境连通,从而在所述进风段10处增加室内回风,并与所述新风管道50输送的新风进行混合,以增大所述进风段10的进风量,保证所述调湿新风系统的除湿运行,使得调湿新风系统的运行冷负荷减小。
可选地,所述高温冷源D的进口温度为10℃~16℃,所述高温冷源D的出口温度为15℃~21℃。本实施例中所述高温冷源D的进口温度为16℃,所述高温冷源D的出口温度为19℃。
可选地,所述低温冷源C的进口温度为4℃~10℃,所述低温冷源C的出口温度为9℃~15℃。本实施例中所述低温冷源C的进口温度为7℃,所述低温冷源C的出口温度为12℃。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低温冷源C和所述高温冷源D的进口温度、出口温度并不限定与本实施例中设置的数值,还可以为其他数值,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进风段10、过滤段20、表冷段30以及风机段40,所述进风段10设置有新风进风口A以及室内回风口B,所述风机段40上连接有风机盘管;还包括低温冷源C、高温冷源D、新风管道50以及回风管道60,所述低温冷源C与所述表冷段30相连,所述高温冷源D与所述风机盘管相连,所述新风管道5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新风进风口A,所述新风管道50的另一端延伸至室外环境内,所述回风管道6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室内回风口B,所述回风管道60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调湿新风系统所在的环境内。即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调湿新风系统的所述进风段10处增设所述室内回风管B,并通过所述回风管道60连接至所述室内回风管B,使得所述进风段10与室内环境连通,从而在所述进风段10处增加室内回风,并与所述新风管道50输送的新风进行混合,以增大所述进风段10的进风量,保证所述调湿新风系统的除湿运行,使得调湿新风系统的运行冷负荷减小。
进一步地,为了能够调节所述进风段10的新风进风量以及室内回风量,本实施例所述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还包括第一电动调节阀51以及第二电动调节阀61,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阀51设于所述新风管道50上,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阀61设于所述回风管道60上。即通过调节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阀51的开度,可以调节所述新风管道50内的新风进风量,以及通过调节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阀61的开度,可以调节所述回风管道60的室内回风量。
进一步地,结合图2所示,所述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还包括检测装置70,所述检测装置70设于所述调湿新风系统所在的环境,并与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阀51以及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阀61连接。即所述检测装置70用于检测所述调湿新风系统所在的环境内的空气品质数据,并根据检测到的空气品质数据控制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阀51以及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阀61的开度,以调节所述进风段10的进风量。
进一步地,所述风机段40设置有送风口(图未示),所述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还包括送风管道80,所述送风管道8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送风口,所述送风管道80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调湿新风系统所在的环境内。即通过所述风机段40将所述表冷段30降温除湿后的空气传输至所述调湿新风系统所在的环境内,即室内环境。其中,所述调湿新风系统所在的环境内可以为办公区域、商业房等,在此并不限定。
进一步地,所述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还包括第一防火阀81以及第二防火阀62,所述第一防火阀81设于所述送风管道80上,所述第二防火阀62设于所述回风管道60上。其中,所述第一防火阀81以及所述第二防火阀62用于在所述调湿新风系统所在环境发生火灾时,控制管道内烟气流动,以避免火势蔓延。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进风段10、过滤段20、表冷段30以及风机段40,所述进风段10设置有新风进风口A以及室内回风口B,所述风机段40上连接有风机盘管;还包括低温冷源C、高温冷源D、新风管道50以及回风管道60,所述低温冷源C与所述表冷段30相连,所述高温冷源D与所述风机盘管相连,所述新风管道5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新风进风口A,所述新风管道50的另一端延伸至室外环境内,所述回风管道60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室内回风口B,所述回风管道60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调湿新风系统所在的环境内。即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调湿新风系统的所述进风段10处增设所述室内回风管B,并通过所述回风管道60连接至所述室内回风管B,使得所述进风段10与室内环境连通,从而在所述进风段10处增加室内回风,并与所述新风管道50输送的新风进行混合,以增大所述进风段10的进风量,保证所述调湿新风系统的除湿运行,使得调湿新风系统的运行冷负荷减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进风段、过滤段、表冷段以及风机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段设置有新风进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所述风机段上连接有风机盘管;
所述调湿新风系统还包括:
低温冷源,所述低温冷源与所述表冷段相连;
高温冷源,所述高温冷源与所述风机盘管相连;
新风管道,所述新风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新风进风口,所述新风管道的另一端延伸至室外环境内;
回风管道,所述回风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室内回风口,所述回风管道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调湿新风系统所在的环境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湿新风系统还包括:
第一电动调节阀,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阀设于所述新风管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湿新风系统还包括:
第二电动调节阀,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阀设于所述回风管道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湿新风系统还包括:
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设于所述调湿新风系统所在的环境,并与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阀以及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阀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段设置有送风口,所述调湿新风系统还包括:
送风管道,所述送风管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送风口,所述送风管道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调湿新风系统所在的环境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湿新风系统还包括:
第一防火阀,所述第一防火阀设于所述送风管道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湿新风系统还包括:
第二防火阀,所述第二防火阀设于所述回风管道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冷源的进口温度为10℃~16℃,所述高温冷源的出口温度为15℃~21℃;所述低温冷源的进口温度为4℃~10℃,所述低温冷源的出口温度为9℃~1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693817.9U CN212962050U (zh) | 2020-08-13 | 2020-08-13 | 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693817.9U CN212962050U (zh) | 2020-08-13 | 2020-08-13 | 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962050U true CN212962050U (zh) | 2021-04-13 |
Family
ID=75352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693817.9U Active CN212962050U (zh) | 2020-08-13 | 2020-08-13 | 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962050U (zh) |
-
2020
- 2020-08-13 CN CN202021693817.9U patent/CN21296205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059850U (zh) | 独立通风笼具环境控制装置 | |
CN107990428B (zh) | 家用壁挂式空调器 | |
CN111795464A (zh) | 一种厨房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8042334U (zh) | 温湿度独立控制的节能型组合式空调机组 | |
CN212962050U (zh) | 应用于双温冷源的调湿新风系统 | |
CN205878496U (zh) | 一种新风自交换再热四管制空气处理机组 | |
CN2849539Y (zh) | 网络家电系统 | |
CN108240680A (zh) | 一种变风量自动节能净化空调系统 | |
CN110594874A (zh) | 户式空调 | |
CN207865534U (zh) | 一种可自由组合的模块化空气品质处理机组 | |
CN210740564U (zh) | 洁净室通风空调除湿系统 | |
CN212057544U (zh) | 热回收新风除湿机 | |
CN201100727Y (zh) | 空气调节设备 | |
JPH04281138A (ja) | 空調換気装置 | |
CN209569843U (zh) | 被动房超低能耗住宅新风冷暖一体系统 | |
JPH04161754A (ja) | 換気空調設備 | |
CN201575541U (zh) | 一种壁炉空调器 | |
CN208025649U (zh) | 一种多功能新风空调系统集成技术 | |
CN217817213U (zh) | 一种高效调节室内空气质量的新风机 | |
CN205481427U (zh) | 一种被动式低能耗绿色建筑专用柜式新风空调一体设备 | |
JP4657530B2 (ja) | 高温高湿用空調システム | |
CN211503018U (zh) | 一种新风除湿系统 | |
CN109579166A (zh) | 被动房超低能耗住宅新风冷暖一体系统 | |
CN216244587U (zh) | 温湿度独立调节的空调器及其室内机和室外机 | |
CN210373891U (zh) | 适用于南方建筑内区的多联机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