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29505U - 一种柔性中空塑料板材 - Google Patents

一种柔性中空塑料板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29505U
CN212929505U CN202020957698.7U CN202020957698U CN212929505U CN 212929505 U CN212929505 U CN 212929505U CN 202020957698 U CN202020957698 U CN 202020957698U CN 212929505 U CN212929505 U CN 2129295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vc
flexible hollow
hollow plastic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5769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小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Dulun Composite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Dulun Composite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Dulun Composite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Dulun Composite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5769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295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295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295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柔性中空塑料板材,包括位于中间的缓冲层、对称贴合于所述缓冲层两侧的中空层及贴合于所述中空层外侧的平面层,所述中空层为PVC层,其设有均匀分布的自其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若干凹槽,相邻的两个所述凹槽之间形成三角形空腔,一对对称的所述三角形空腔形成菱形状空腔,所述平面层为PVC片材或者PVC/ABS片材中的任一种。本实用新型采用具有若干凹槽的PVC层作为中空层,相邻的两个凹槽之间形成三角形空腔,增强中空层的承载力,保证其不容易产生形变,采用PVC片材或者PVC/ABS片材中的任一种作为平面层,重量减低的前提下不改变其承载性,具有轻量化、高承载性、低成本以及无污染的特点;设置缓冲层,增加此板材的柔韧性。

Description

一种柔性中空塑料板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承载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柔性中空塑料板材。
背景技术
汽车材料的轻量化在汽车设计、生产中具有节能、减排、环保等的意义。实验证明,传统汽车整车重量每降低10%,燃油效率就可提高6%-8%;运动部件每减轻1%,可节油2%;汽车整车质量每减少100公斤,百公里油耗可降低0.3升-0.6升。对于年产2000多万辆的中国汽车业来说,轻量化理所当然成为节能减排的最重要的“法宝”之一。目前,汽车轻量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代替钢材等金属材料,对于塑料产品的轻量化尚在起步阶段。目前塑料产品为增强刚性,均采用了实心的设计,但是,成本高,无法匹配整车厂日益增加的成本压力。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柔性中空塑料板材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柔性中空塑料板材,具有轻量化、高承载性、低成本且环保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柔性中空塑料板材,其包括位于中间的缓冲层、对称贴合于所述缓冲层两侧的中空层以及贴合于所述中空层外侧的平面层,所述中空层为PVC层,其是PVC板经过真空吸塑所形成,其设有均匀分布的自其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若干凹槽,相邻的两个所述凹槽之间形成三角形空腔,一对对称的所述三角形空腔形成菱形状空腔,所述平面层为PVC片材或者PVC/ABS片材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所述凹槽包括凹槽底面,所述缓冲层贴合于所述凹槽底面。
进一步,所述缓冲层设置为海绵。
进一步,所述PVC层的克重为180-300g/m2
进一步,所述PVC片材的克重为180-300g/m2
进一步,所述PVC/ABS片材的克重为180-300g/m2
进一步,所述柔性中空塑料板材还包括贴合于所述平面层外侧的装饰层。
进一步,所述装饰层为无纺布或者皮革中的任一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柔性中空塑料板材的有益效果:采用具有若干凹槽的PVC层作为中空层,相邻的两个凹槽之间形成三角形空腔,增强中空层的承载力,保证其不容易产生形变,采用PVC片材或者PVC/ABS片材中的任一种作为平面层,重量减低的前提下不改变其承载性,具有轻量化、高承载性、低成本以及无污染的特点;设置缓冲层,增加此板材的柔韧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柔性中空塑料板材,请参看图1,其包括位于中间的缓冲层1、对称贴合于缓冲层1两侧的中空层2以及贴合于中空层2外侧的平面层3,中空层2为PVC层,其是PVC板经过真空吸塑所形成,其设有均匀分布的自其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若干凹槽21,相邻的两个凹槽21之间形成三角形空腔22,一对对称的三角形空腔22形成菱形状空腔23,增强中空层2的承载力,保证其不容易产生形变,平面层3为PVC片材或者PVC/ABS片材中的任一种。采用具有若干凹槽21的PVC层作为中空层,相邻的两个凹槽21之间形成三角形空腔22,采用PVC片材或者PVC/ABS片材中的任一种作为平面层,重量减低的前提下不改变其承载性,具有轻量化、高承载性、低成本以及无污染的特点;设置缓冲层,增加此板材的柔韧性。
具体的,凹槽21包括凹槽底面211,缓冲层1贴合于凹槽底面211。
具体的,缓冲层1设置为海绵,成本低,易于与中空层2贴合。
具体的,中空层2的克重为180-300g/m2。采用轻克重的中空层,实现轻量化。
具体的,PVC片材的克重为180-300g/m2。采用轻克重的PVC片材,实现轻量化。
具体的,PVC/ABS片材的克重为180-300g/m2。采用轻克重的PVC/ABS片材,实现轻量化;采用PVC/ABS片材作为平面层,抗冲击性好,耐酸碱、抗腐蚀。
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一种柔性中空塑料板材,请参看图2,其与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其还包括贴合于平面层3外侧的装饰层4。设置装饰层4,满足客户的不同商品外观性能的需求。
具体的,装饰层4为无纺布或者皮革中的任一种。
本实用新型一种柔性中空塑料板材,重量减低的前提下不改变其承载性,具有轻量化、高承载性、低成本以及无污染的特点;设置缓冲层,增加此板材的柔韧性。
当然,本技术领域内的一般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上述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上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柔性中空塑料板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位于中间的缓冲层、对称贴合于所述缓冲层两侧的中空层以及贴合于所述中空层外侧的平面层,所述中空层为PVC层,其是PVC板经过真空吸塑所形成,其设有均匀分布的自其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的若干凹槽,相邻的两个所述凹槽之间形成三角形空腔,一对对称的所述三角形空腔形成菱形状空腔,所述平面层为PVC片材或者PVC/ABS片材中的任一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中空塑料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凹槽底面,所述缓冲层贴合于所述凹槽底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中空塑料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设置为海绵。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中空塑料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PVC层的克重为180-300g/m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中空塑料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PVC片材的克重为180-300g/m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中空塑料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PVC/ABS片材的克重为180-300g/m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中空塑料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中空塑料板材还包括贴合于所述平面层外侧的装饰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柔性中空塑料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层为无纺布或者皮革中的任一种。
CN202020957698.7U 2020-06-01 2020-06-01 一种柔性中空塑料板材 Active CN2129295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57698.7U CN212929505U (zh) 2020-06-01 2020-06-01 一种柔性中空塑料板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57698.7U CN212929505U (zh) 2020-06-01 2020-06-01 一种柔性中空塑料板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29505U true CN212929505U (zh) 2021-04-09

Family

ID=75318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57698.7U Active CN212929505U (zh) 2020-06-01 2020-06-01 一种柔性中空塑料板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295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265992U (zh) 复合塑料地板
CN212929505U (zh) 一种柔性中空塑料板材
CN205310951U (zh) 一种复合金属材料结构
CN201154563Y (zh) 一种蜂窝板
CN208914714U (zh) 一种耐腐蚀的新型彩钢板
CN2787431Y (zh) 瓦楞蜂窝复合纸板
CN208021618U (zh) 一种三轮摩托车车斗
CN201257789Y (zh) 双层塑料蜂窝双轴向玻璃纤维加强玻璃钢复合板
CN202573912U (zh) 一种汽车行李箱地毯
CN201794243U (zh) 一种不锈钢镜面装饰板
CN202106621U (zh) 一种不饱和聚酯树脂玻璃钢复合板
CN200964682Y (zh) 实木复合地板
CN203409114U (zh) 一种夹芯板的底、面板与侧板扣接成型装置
CN206031490U (zh) 一种汽车底盘骨架
CN2908088Y (zh) 纵横竹木复合板
CN212555680U (zh) 一种不等厚叉车轮辋
CN213768544U (zh) 一种普快列车真空袋压玻璃钢侧顶板结构
CN203345403U (zh) 一种缓冲纸
CN216231052U (zh) 一种高强度轻质蜂窝芯复合板
CN216804790U (zh) 一种高强度复合瓦楞纸板
CN218906530U (zh) 一种耐腐蚀双金属复合板
CN212097868U (zh) 一种适用于手机tp前屏的三层复合板材
CN202811319U (zh) 纸浆泵后衬板
CN203158082U (zh) 一种承载式车身
CN202806260U (zh) 货运加长电动三轮车车厢转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