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74603U - 一种电池箱及其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箱及其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74603U
CN212874603U CN202021671483.5U CN202021671483U CN212874603U CN 212874603 U CN212874603 U CN 212874603U CN 202021671483 U CN202021671483 U CN 202021671483U CN 212874603 U CN212874603 U CN 2128746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film
battery module
battery
hole
wea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7148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俊
刘汉祥
吴云川
侯守林
曹海月
付卫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zhou Yutong Group Co ltd
Zhengzhou Shenlan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ngzhou Yutong Group Co ltd
Zhengzhou Shenlan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zhou Yutong Group Co ltd, Zhengzhou Shenlan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ngzhou Yuto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7148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746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746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746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箱及其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包括电芯,沿前后方向堆叠;端板,布置在电芯组的前后两端;加热膜布置在电芯组的左侧面、右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上,用于加热电芯;加热膜上设置有薄弱部分,薄弱部分上设有贯穿加热膜两侧的孔或缝;或者薄弱部分上设有减薄膜厚的减薄凹陷;薄弱部分沿垂直于电芯的排列方向延伸,且与两相邻电芯的堆叠位置相对。加热膜上的薄弱部分更容易变形,从而在加热膜受到外力时会使加热膜中位于薄弱部分两侧的部分相互远离,通过薄弱部分的拉长变形来减弱交变膨胀力对加热膜的影响,使加热膜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更容易变形,在不更换加热膜材料的前提下能够提高加热膜的变形能力,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箱及其电池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箱及其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新能源汽车是以随车安装的电池箱为能源,电池箱中的电芯放电以驱动新能源汽车的电动机运转。而现有的电池箱在使用时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以锂离子电池为例,低温下,电池放电能力极差,即使满电情况,车辆的驱动能力也会大打折扣;另外,低温充电十分影响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因为在低温下,电池内部带电离子的传导能力差,电荷在负极材料结构内部的转移和嵌入能力也差。如果低温正常电流充电,大量锂离子堆积到负极表面无法嵌入,电子沉积在电极表面会形成锂单质堆积;而锂金属又非常容易发生晶体不均匀生长的现象,枝晶生长到足够规模,就可能刺穿隔膜,造成正负极之间直接连通而在电芯中形成内短路。
为解决电池箱受外界环境温度干扰而影响运行的问题,技术人员提出了在电池箱内的电池模组中增加能够向电芯提供热量的加热膜。加热膜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在电芯的侧面上,通电时自身发热能够将热量传递至电芯,以提高电芯的工作温度。但是在电芯自身充放电时,会发生对应的热膨胀,粘接在模组上的加热膜会受到模组膨胀力带来的交变拉扯,以至于加热膜在受到交变拉扯时会被拉长,当交变拉扯力大于加热膜的承受极限时,加热膜会被拉断,产生安全隐患。现阶段,为解决加热膜在交变拉扯力作用下易损坏的问题,技术人员会使用强度高、弹性形变能力强度的材料来制作加热膜,但是这种方式会提高电池箱及电池模组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以解决现有电池模组中采用高强度的加热膜来保证其弹性形变能力而导致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另外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该电池模组的电池箱,具有生产成本低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池模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电池模组,包括:
电芯,设置多个,多个电芯沿前后方向堆叠形成电芯组;
端板,布置在电芯组的前后两端;
加热膜,布置在电芯组的左侧面、右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上,用于加热电芯;
加热膜上设置有上下延伸的薄弱部分,所述薄弱部分上设有贯穿加热膜两侧的孔或缝;或者薄弱部分上设有减薄膜厚的减薄凹陷;
所述薄弱部分沿垂直于电芯的排列方向延伸,且与两相邻电芯的堆叠位置相对。
其有益效果在于:电芯在充放电时,相邻的两电芯会沿着相互远离方向膨胀,因为电芯的侧面与加热膜相对固定,当交变膨胀力传递至薄弱部分处时,因为孔或缝在加热膜上形成的开口能够变大、减薄凹陷使膜厚变薄而更容易变形,从而在加热膜受到外力时会使加热膜中位于薄弱部分两侧的部分相互远离,通过薄弱部分的拉长变形来减弱交变膨胀力对加热膜的影响,使加热膜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更容易变形,在不更换加热膜材料的前提下能够提高加热膜的变形能力,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有至少一对在电芯排列方向上相邻的薄弱部分满足: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上设置,另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下设置。
其有益效果在于:相邻的薄弱部分满足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上设置,另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下设置,当加热膜受到交变膨胀力的影响时,加热膜靠上的部位变形量与加热膜靠下的部位的变形量相对均衡,避免出现加热膜被拉伸呈梯形或倒梯形等形状,以及在加热膜中出现应力集中而使加热膜意外断裂,提高加热膜抵抗交变膨胀力的强度。
进一步的,在电芯排列方向上相邻的两薄弱部分均满足: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上设置,另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下设置。
其有益效果在于:相邻的薄弱部分满足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上设置,另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下设置,当加热膜受到交变膨胀力的影响时,加热膜靠上的部位变形量与加热膜靠下的部位的变形量相对均衡,避免出现加热膜被拉伸呈梯形或倒梯形等形状,以及在加热膜中出现应力集中而使加热膜意外断裂,提高加热膜抵抗交变膨胀力的强度。
进一步的,电芯组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设置有加热膜,左侧的加热膜和右侧的加热膜上与同一对相邻电芯堆叠位置相对的两个薄弱部分中,一个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上设置,另一个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下设置。
其有益效果在于:这样布置能够使电芯左侧的加热膜与电芯右侧的加热膜被交变膨胀力拉开变形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错开,避免出现电芯在上下方向上一端紧绷,另一端放松的情况,使加热膜能够承受更高的交变膨胀力。
进一步的,加热膜与电芯粘接固定。
其有益效果在于:加热膜与电芯粘接固定,无需其他辅助连接的结构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通过粘接实现两者固定,操作效率高,省时省力。
进一步的,加热膜上的薄弱部分与相邻电芯堆叠位置之间存在间隔,薄弱部分上的孔或者缝与所述间隔相通。
其有益效果在于:加热膜上的薄弱部分与相邻电芯堆叠位置之间存在间隔,此处无需另外专门注入粘接剂,可以采用机械涂胶的方式来完成加热膜与电芯的粘接固定,进而提高装配效率。
进一步的,相邻的电芯之间粘接固定。
其有益效果在于:电芯之间粘接固定,无需其他辅助连接的结构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通过粘接实现电芯固定,操作效率高,省时省力。
进一步的,薄弱部分中的缝或孔在垂直于电芯排列方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具有圆弧边缘,以防止加热膜在该端部撕裂。
其有益效果在于:在孔或缝中设置圆弧过渡的圆弧边缘,在加热膜被拉拽变形时,卸圆弧过渡段没有尖锐边角,能够有效防止加热膜在孔或缝对应位置处撕裂,提高加热膜抵抗交变膨胀力的能力。
进一步的,加热膜与电芯组粘接固定,加热膜前后两端中至少一端为可动端,加热膜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两端的端板上,连接件具有限制加热膜端部向远离电芯组方向移动的挡止结构,与可动端连接的端板为可动端连接端板;
可动端和/或可动端连接端板上设有与连接件在前后方向上滑动配合的长孔或者长槽,以使可动端与可动端连接端板能够沿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
有益效果:加热膜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两端的端板上,连接件上的挡止结构能够防止可动端翘曲,提高加热膜的固定效果,挡止结构能够与可动端挡止配合,使加热膜端部不翘曲,同时可动端或者挡板上的长孔使可动端与端板能够相对移动,便于安装且能够适应电芯膨胀时可动端连接端板的移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池箱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电池箱,包括:
箱体;
电池模组,安装在箱体内,电池模组包括:
电芯,设置多个,多个电芯沿前后方向堆叠形成电芯组;
端板,布置在电芯组的前后两端;
加热膜,布置在电芯组的左侧面、右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上,用于加热电芯;
加热膜上设置有上下延伸的薄弱部分,所述薄弱部分上设有贯穿加热膜两侧的孔或缝;或者薄弱部分上设有减薄膜厚的减薄凹陷;
所述薄弱部分沿垂直于电芯的排列方向延伸,且与两相邻电芯的堆叠位置相对。
其有益效果在于:电芯在充放电时,相邻的两电芯会沿着相互远离方向膨胀,因为电芯的侧面与加热膜相对固定,当交变膨胀力传递至薄弱部分处时,因为孔或缝在加热膜上形成的开口能够变大、减薄凹陷使膜厚变薄而更容易变形,从而在加热膜受到外力时会使加热膜中位于薄弱部分两侧的部分相互远离,通过薄弱部分的拉长变形来减弱交变膨胀力对加热膜的影响,使加热膜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更容易变形,在不更换加热膜材料的前提下能够提高加热膜的变形能力,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有至少一对在电芯排列方向上相邻的薄弱部分满足: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上设置,另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下设置。
其有益效果在于:相邻的薄弱部分满足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上设置,另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下设置,当加热膜受到交变膨胀力的影响时,加热膜靠上的部位变形量与加热膜靠下的部位的变形量相对均衡,避免出现加热膜被拉伸呈梯形或倒梯形等形状,以及在加热膜中出现应力集中而使加热膜意外断裂,提高加热膜抵抗交变膨胀力的强度。
进一步的,在电芯排列方向上相邻的两薄弱部分均满足: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上设置,另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下设置。
其有益效果在于:相邻的薄弱部分满足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上设置,另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下设置,当加热膜受到交变膨胀力的影响时,加热膜靠上的部位变形量与加热膜靠下的部位的变形量相对均衡,避免出现加热膜被拉伸呈梯形或倒梯形等形状,以及在加热膜中出现应力集中而使加热膜意外断裂,提高加热膜抵抗交变膨胀力的强度。
进一步的,电芯组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设置有加热膜,左侧的加热膜和右侧的加热膜上与同一对相邻电芯堆叠位置相对的两个薄弱部分中,一个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上设置,另一个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下设置。
其有益效果在于:这样布置能够使电芯左侧的加热膜与电芯右侧的加热膜被交变膨胀力拉开变形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错开,避免出现电芯在上下方向上一端紧绷,另一端放松的情况,使加热膜能够承受更高的交变膨胀力。
进一步的,加热膜与电芯粘接固定。
其有益效果在于:加热膜与电芯粘接固定,无需其他辅助连接的结构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通过粘接实现两者固定,操作效率高,省时省力。
进一步的,加热膜上的薄弱部分与相邻电芯堆叠位置之间存在间隔,薄弱部分上的孔或者缝与所述间隔相通。
其有益效果在于:加热膜上的薄弱部分与相邻电芯堆叠位置之间存在间隔,此处无需另外专门注入粘接剂,可以采用机械涂胶的方式来完成加热膜与电芯的粘接固定,进而提高装配效率。
进一步的,相邻的电芯之间粘接固定。
其有益效果在于:电芯之间粘接固定,无需其他辅助连接的结构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通过粘接实现电芯固定,操作效率高,省时省力。
进一步的,薄弱部分中的缝或孔在垂直于电芯排列方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具有圆弧边缘,以防止加热膜在该端部撕裂。
其有益效果在于:在孔或缝中设置圆弧过渡的圆弧边缘,在加热膜被拉拽变形时,卸圆弧过渡段没有尖锐边角,能够有效防止加热膜在孔或缝对应位置处撕裂,提高加热膜抵抗交变膨胀力的能力。
进一步的,加热膜与电芯组粘接固定,加热膜前后两端中至少一端为可动端,加热膜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两端的端板上,连接件具有限制加热膜端部向远离电芯组方向移动的挡止结构,与可动端连接的端板为可动端连接端板;
可动端和/或可动端连接端板上设有与连接件在前后方向上滑动配合的长孔或者长槽,以使可动端与可动端连接端板能够沿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
有益效果:加热膜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两端的端板上,连接件上的挡止结构能够防止可动端翘曲,提高加热膜的固定效果,挡止结构能够与可动端挡止配合,使加热膜端部不翘曲,同时可动端或者挡板上的长孔使可动端与端板能够相对移动,便于安装且能够适应电芯膨胀时可动端连接端板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模组具体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模组具体实施例1的可动端连接端板与加热膜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模组具体实施例1中加热膜相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模组具体实施例1的加热膜在电芯堆叠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模组具体实施例1中加热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模组具体实施例1中加热膜与可动端连接端板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模组具体实施例2中加热膜相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电芯;11-倒角;12-内凹空间;20-端板;201-可动端连接端板;202-固定端连接端板;21-卡孔;22-卡扣;221-膨胀套;222-固定螺钉;223-挡帽;30-加热膜;31-卸载孔;32-卸载缝;341-定位固定端;342-可动端;35-长孔;36-薄弱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电池箱及其电池模组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模组的实施例1:如图1至图6所示,电池模组主要包括电芯10、端板和加热膜30。其中,电芯10有多个,沿着电芯10的厚度方向堆叠设置以形成电芯组,各电芯10之间通过胶粘的方式相对固定。电芯堆叠的方向为前后方向,加热膜30的前后两端分别为定位固定端341和可动端342。端板20有两个,分别为可动端连接端板201和固定端连接端板202,可动端连接端板201和固定端连接端板202分别布置在电芯组的前端和后端。
本实施例中,对应于一个电芯组的加热膜30有两个,通过0.1mm厚的粘接剂以胶粘的方式固定在电芯10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上。当加热膜30通电后会将热量传递至电芯10,以提高电芯10的工作环境温度。
本实施例中,电芯组的左右两侧面均粘接固定有加热膜30,加热膜30呈长条形并前后方向延伸,加热膜30包括膜体和固定在膜体内的加热丝(图5中虚线表示加热丝走线区),加热丝的两接线端分别处于加热膜的前后两端,本实施例中,两个加热膜通过可动端342的两个接线端子串联。其他实施例中,左右两侧面的加热膜可以一体设置,此时加热膜整体呈U形。其他实施例中,加热膜上可以设置多个加热丝,比如加热丝的数量与电芯数量一一对应,此时每一个加热丝均有两个接线端,此时加热丝的两个接线端设置在上侧,各加热丝的接线端集成在一起,便于安装。
加热膜30呈长条形,因为电芯10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交变膨胀力,交变膨胀力会在电芯10排列方向即前后方向上拉拽加热膜30,所以,本实用新型中的加热膜30上设置容易在受到外力时变形的薄弱部分,且在薄弱部分上设置有卸载孔31,卸载孔31在加热膜30厚度方向上贯通设置,卸载孔31的形状为长圆孔,卸载孔31的腰沿着垂直于电芯10排列的方向即图中电芯10的高度方向延伸。
本实施例中,沿着加热膜30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薄弱部分,每个薄弱部分中仅设置一个卸载孔31,各卸载孔31在加热膜30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当加热膜30受到沿前后方向的交变膨胀力影响时,加热膜30会对应在前后方向上拉伸,此时交变膨胀力传递至卸载孔31处时,卸载孔30变形,薄弱部分36上处于卸载孔两侧的部分相互远离,使加热膜30适应电芯组的形变。其他实施例中,卸载孔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比如在一个薄弱部分设置两个卸载孔,两个卸载孔上下设置。
因为卸载孔31的形状为长圆孔,卸载孔31的两端都具有圆弧过渡段,在加热膜30被拉拽变形时,卸载孔31两端的圆弧过渡段没有尖锐边角,能够有效防止加热膜30在卸载孔31端部撕裂。
如图1和图4所示,电芯壳体上下延伸的棱边处加工有倒角11,在两电芯10堆叠时两倒角11处围成形成了一个内凹空间12,加热膜30在与电芯10粘接固定后,在该内凹空间12未涂注粘接剂,而加热膜30上的薄弱部分36在左右方向上正对内凹空间12,使加热膜30薄弱部分36与电芯10堆叠位置之间存在间隔。
卸载孔31所在的位置与电芯组中相邻两电芯10的堆叠位置正对,两电芯10的堆叠位置就是两电芯10的相互粘接的部位,使相邻两电芯10分别与加热膜30上处于卸载孔31左右两侧的部分粘接固定。电芯10在充放电膨胀时,相邻两电芯10相对的一面鼓起,相邻电芯10之间的间隔变大,将卸载孔31设置在两电芯10的堆叠位置处,加热膜30的薄弱部分36更容易变形,能够适应相邻电芯10之间间距的变化,从而保持加热膜30仍与电芯10粘接固定强度。
同时,加热膜30的薄弱部分36与电芯10堆叠位置正对且二者之间存在间隔,在电池模组组装时无需向间隔内注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内凹空间中注入粘接剂。
各卸载孔31设置在对应的相邻电芯10堆叠的位置处,同一个加热膜30上相邻的薄弱部分36中,卸载孔31在前后方向上以一上一下的方式交替布置,即一个薄弱部分36中的卸载孔31由加热膜30的中部向上延伸,卸载孔31靠上设置,一个薄弱部分36中的卸载孔31由加热膜30的中部向下延伸,卸载孔31靠下设置。当加热膜30受到交变膨胀力的影响时,加热膜30靠上的部位变形量与加热膜30靠下的部位的变形量相对均衡,避免出现加热膜30被拉伸呈梯形或倒梯形等形状,使加热膜30中出现应力集中而断裂。
本实施例中,电芯组的左右两侧均粘接固定有加热膜30,左侧的加热膜30和右侧的加热膜30上,与同一对相邻电芯10的堆叠位置相对的两个薄弱部分36中,一个薄弱部分36上的卸载孔31靠上设置,另一个薄弱部分36上的卸载孔31靠下设置,本实施例中有两种分布形式:一种是左侧加热膜30上的卸载孔31由加热膜30的中部向下延伸,而右侧加热膜30上的卸载孔31由加热膜30的中部向上延伸,另一种是左侧加热膜30上的卸载孔由加热膜30的中部向上延伸,右侧加热膜30上的卸载孔由加热膜30的中部向下延伸。
电芯在充放电过程中,电芯10膨胀收缩,产生交变膨胀力,在电芯10的堆叠方向上,电芯10的膨胀力相互叠加,加热膜30在前后方向上受到电芯10的拉拽作用力,加热膜端部由于受力不均衡容易翘曲变形,加剧电芯10与定位固定端341、可动端342的分离,为了改善加热膜30的固定效果,本实施例中在可动端342设置有长孔35,长孔35的长腰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可动端连接端板201上设有与长孔35对应的卡孔21,可动端连接端板201上还设有柱状的卡扣22,卡扣22穿过长孔35和卡孔21后卡在可动端连接端板201上,卡扣22与长孔35在固定前沿前后方向上能够滑动配合,使可动端342与可动端连接端板201在固定前沿前后方向上能够相对移动,以便于安装。卡扣22安装后将可动端342压在可动端连接端板201上,可动端与可动端连接端板之间有一定的压力,但是在电芯膨胀后,可动端和可动端连接端板在受到沿前后方向的作用力,该作用力在大于二者之间最大静摩擦力的作用力时,可动端与可动端连接端板能够沿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
本实施例中,卡扣22包括膨胀套221和固定螺钉222,膨胀套221插装在卡孔内,固定螺钉222拧入膨胀套221后使膨胀套221与卡孔卡持固定。本实施例中加热膜的定位固定端341设置圆孔,固定端连接端板202上也设置圆孔,通过卡扣将加热膜的定位固定板与固定端连接端板202固定在一起。保证加热膜前后两端均不会翘曲变形。固定端连接端板和加热膜上的圆孔形成与卡扣定位的定位孔。
使用时先通过卡扣将加热膜的定位固定端341固定,然后在通过卡扣压住可动端342,避免加热膜中间出现褶皱,也便于加热膜的安装。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定位固定端的也可以是固定螺栓、带有挡帽的定位销等。其他实施例中,加热膜的两端也可以均为可动端,两端也可以均为固定端。
固定螺钉222端部设置有挡帽223,挡帽223设置在卡扣22远离端板20的一端,挡帽223朝向加热膜30的侧面与加热膜30挡止配合,限制加热膜30向远离电芯10的方向移动,在挡帽223的作用下,加热膜30不容易翘曲,加热膜30与电芯10之间的粘接位置也不容易脱胶,使加热膜30固定效果更好。即使加热膜即使脱胶,加热膜不翘曲,也不会影响其与模组接触面积,加热膜能正常对电芯进行加热。本实施例中的卡扣构成连接加热膜前后两端与端板的连接件,挡帽构成限制加热膜端部向远离电芯组方向移动的挡止结构。
当然,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池模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1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采用如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模组的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加热膜上设置有替代实施例1中卸载孔的卸载缝,如图7所示,加热膜30上通过机械冲切的方式加工有卸载缝32,卸载缝32沿着垂直于电芯堆叠的方向延伸,加热膜30在卸载缝32处断开,在加热膜30受到交变膨胀力拉伸时,卸载缝32处的开口被拉大,使加热膜30具有更大的变形程度。同时卸载缝32的两端冲裁有圆孔,圆孔的孔边沿圆滑过渡,能够防止加热膜在此处撕裂。需要说明是,本实施例中卸载缝仅形状与实施例1中卸载孔不同,卸载缝的位置与卸载孔的位置相同。
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模组的实施例3: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于实施例1中卸载孔的位置设置有代替卸载孔的卸载槽,卸载槽作为能够减薄膜厚的减薄凹陷,由加热膜的背离电芯的外侧面凹向加热膜的靠近电芯的内侧面,卸载槽虽没有在加热膜厚度方向上贯通设置,但是加热膜中卸载槽所在的位置处其膜厚要小于其他部位的膜厚,使加热膜在此处更容易拉伸变形,在不改变加热膜材料的前提下提供加热膜的形变能力。
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模组的实施例4: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卸载孔在加热膜上,沿着电芯排列方向间隔布置,同一加热膜上所有的卸载孔都处于同一高度,并不局限于采用将卸载孔上下交替布置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模组的实施例5: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电芯左右两侧的卸载孔也处于同一高度方向上,并不局限于采用一上一下布置的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模组的实施例6: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卸载孔的形状为方孔,方孔的孔沿具有尖锐边角,在加热膜受到交变膨胀力而被拉伸时,可能在尖锐边角处撕裂,从而使加热膜的长度变长,能够适应因热膨胀而变长的电芯组。
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模组的实施例7: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加热膜上沿着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薄弱部分,其中,两个相邻的薄弱部分为一对,这一对薄弱部分中的卸载孔都是靠上布置的,与该对薄弱部分相邻的另一对薄弱部分中,卸载孔都是靠下布置的,此时满足有至少一对在电芯排列方向上相邻的薄弱部分满足: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上设置,另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下设置,并不局限于与同一对相邻电芯堆叠位置相对的两个薄弱部分中,一个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上设置,另一个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下设置。
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模组的实施例8: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为与端板焊接固定的连接螺柱,可动端固定后在连接螺柱上设置螺母,螺母构成挡止结构,通过螺母限制可动端向远离电芯组方向上移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可以为固定螺栓,固定螺栓螺纹固定在端板上,通过固定螺栓的螺栓头限制加热膜端部背向电芯运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也可以固定在端板上的销钉,销钉的一端设置挡帽,限制与销钉分离。
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模组的实施例9: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不仅包括前后两端的端板,还包括对电芯组的左右两侧进行保护的侧板,侧板与端板连接能够形成一个围绕电芯组前后左右四个侧面的框架,而加热膜布置在侧板与电芯组之间,在侧板与端板连接时能够将加热膜压紧在电芯组的侧面上,使加热膜能够对电芯进行加热,所以并不局限于采用粘接的方式来实现加热膜与电芯的相对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利用侧板与端板组成的框架来在前后方向上箍紧电芯,实现电芯之间的相对固定,并不局限于采用粘接的方式实现电芯之间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模组的实施例10: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在可动端连接端板上也设置有前后延伸的长孔。
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模组的实施例11: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加热膜前后两端均为可动端,可动端和可动端连接端板上设有与连接件在前后方向上滑动配合的长孔,以使可动端与可动端连接端板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其他实施例中,可动端和可动端连接端板上设有与连接件在前后方向上滑动配合的长槽,此时需要在可动端增加固定板,将长槽设置在固定板上。
本实用新型中电池箱的实施例:电池箱包括箱体,在箱体中布置有至少两个电池模组,这些电池模组之间通过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连接,电池模组的结构与上述电池模组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相同,而箱体属于现有技术常用的传统结构,因此关于本实用新型中电池箱的实施例不再重复说明。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电池模组,包括:
电芯,设置多个,多个电芯沿前后方向堆叠形成电芯组;
端板,布置在电芯组的前后两端;
加热膜,布置在电芯组的左侧面、右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上,用于加热电芯;
其特征在于,
加热膜上设置有上下延伸的薄弱部分,所述薄弱部分上设有贯穿加热膜两侧的孔或缝;或者薄弱部分上设有减薄膜厚的减薄凹陷;
所述薄弱部分沿垂直于电芯的排列方向延伸,且与两相邻电芯的堆叠位置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有至少一对在电芯排列方向上相邻的薄弱部分满足: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上设置,另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在电芯排列方向上相邻的两薄弱部分均满足: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上设置,另一个薄弱部分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下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电芯组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设置有加热膜,左侧的加热膜和右侧的加热膜上与同一对相邻电芯堆叠位置相对的两个薄弱部分中,一个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上设置,另一个上的孔或缝或减薄凹陷靠下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加热膜与电芯粘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加热膜上的薄弱部分与相邻电芯堆叠位置之间存在间隔,薄弱部分上的孔或者缝与所述间隔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电芯之间粘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薄弱部分中的缝或孔在垂直于电芯排列方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具有圆弧边缘,以防止加热膜在该端部撕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加热膜与电芯组粘接固定,加热膜前后两端中至少一端为可动端,加热膜的前后两端分别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两端的端板上,连接件具有限制加热膜端部向远离电芯组方向移动的挡止结构,与可动端连接的端板为可动端连接端板;
可动端和/或可动端连接端板上设有与连接件在前后方向上滑动配合的长孔或者长槽,以使可动端与可动端连接端板能够沿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
10.电池箱,包括:
箱体;
电池模组,安装在箱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为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
CN202021671483.5U 2020-08-12 2020-08-12 一种电池箱及其电池模组 Active CN2128746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71483.5U CN212874603U (zh) 2020-08-12 2020-08-12 一种电池箱及其电池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71483.5U CN212874603U (zh) 2020-08-12 2020-08-12 一种电池箱及其电池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74603U true CN212874603U (zh) 2021-04-02

Family

ID=75222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71483.5U Active CN212874603U (zh) 2020-08-12 2020-08-12 一种电池箱及其电池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7460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71809A (zh) * 2021-07-15 2021-10-29 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和车辆
CN114335866A (zh) * 2021-12-22 2022-04-12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阻隔热失控蔓延的电池模组
WO2023024988A1 (zh) * 2021-08-27 2023-03-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及用电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71809A (zh) * 2021-07-15 2021-10-29 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和车辆
WO2023024988A1 (zh) * 2021-08-27 2023-03-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4335866A (zh) * 2021-12-22 2022-04-12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阻隔热失控蔓延的电池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874603U (zh) 一种电池箱及其电池模组
CN207781834U (zh) 一种具有新型电池采集系统的动力电池模组
US11398663B2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bus bar and battery pack
US11705575B2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CN110998906B (zh) 电池模块和装备该电池模块的车辆
EP3930088B1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US20210119288A1 (en) Top cover assembly, battery cell, battery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for
EP3930025A1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CN114079100A (zh) 电池箱及其电池模组
CN204407399U (zh) 软包锂电池极耳连接装置
CN104241673A (zh) 蓄电模块、及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
CN114079101A (zh) 具有加热功能的电池模组及电池箱
KR100649211B1 (ko) 이차 전지 모듈
CN213340515U (zh) 能加热的电池模组及电池箱
CN212434720U (zh) 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电池模组及电池箱
CN213816290U (zh) 一种电池包
CN214123991U (zh) 锂离子电池模组
CN212848665U (zh) 一种软包电池模组
CN105914334B (zh) 一种极耳连接装置、动力电池和汽车
CN211045492U (zh) 一种电池模组集成盖板
CN219575832U (zh) 一种电池模组结构
CN219329292U (zh) 电极组件
CN105591143B (zh) 燃料电池
CN217405578U (zh) 电池模组
CN110945680A (zh) 电池模块和配备有该电池模块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