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70279U - 一种光伏太阳能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太阳能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70279U
CN212870279U CN202023058379.1U CN202023058379U CN212870279U CN 212870279 U CN212870279 U CN 212870279U CN 202023058379 U CN202023058379 U CN 202023058379U CN 212870279 U CN212870279 U CN 2128702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ground
panel
support
channel st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5837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骆阳
路永胜
张志强
梁秀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qingneng Oasis (Beijing)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Cce Oasis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ce Oasis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Cce Oasis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to CN20202305837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702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702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702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7Mountings or track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伏太阳能支架,包括太阳能面板、斜支撑梁、紧固安装组件;紧固安装组件用于将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太阳能面板并最终固定在所述斜支撑梁上;紧固安装组件包括L型支撑片、槽钢支撑架、面板底支撑板以及面板顶搭接板、第一螺栓、第二螺栓和第三螺栓、第四螺栓;利用上述紧固安装组件的巧妙结构设计,实现了软质地面上两个相邻太阳能面板与斜支撑梁的稳固可靠连接保障了光伏太阳能支架的稳定性。同时其支架的主体均采用镀锌铝镁层的防腐镀层设计,提升了防腐性能,节省了大型光伏项目施工的防腐工作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光伏太阳能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伏太阳能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太阳能支架。
背景技术
太阳能光伏支架(或称光伏组件支架)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为了摆放、安装、固定太阳能面板设计的特殊的支架。常见的一般材质有铝合金、碳钢及不锈钢。随着太阳能发电应用越来越普及,市场上光伏太阳能支架形态越来越多。
但是,市场上传统太阳能光伏支架的使用性能相近,没有适应特定应用场景以及特定地面工况下使用的产品;传统技术中的太阳能光伏支架大多固定在普通地面上,且其一般只能适应较小型的太阳能光伏面板的支撑;但是随着光伏面板的发展,研究人员随后设计了重量较重的大型光伏面板,然而在这种的新的技术要求下,传统的太阳能光伏支架的太阳能面板支撑连接可靠性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考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太阳能支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太阳能支架,包括太阳能面板、斜支撑梁、紧固安装组件;所述紧固安装组件用于将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太阳能面板,并最终固定在所述斜支撑梁上;所述紧固安装组件包括L型支撑片、槽钢支撑架、面板底支撑板以及面板顶搭接板、第一螺栓、第二螺栓和第三螺栓、第四螺栓;
其中,所述L型支撑片包括第一基板部和与所述第一基板部垂直的第二基板部;
所述槽钢支撑架包括槽钢顶支撑面,槽钢侧面和槽钢底支撑面;
所述面板底支撑板包括支撑基板,设置在所述支撑基板的底面的第一凹槽部,设置在所述支撑基板的顶面两端处向上凸起的端部卡舌,靠近所述支撑基板的顶面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限位挡板;
所述槽钢支撑架与所述L型支撑片相对设置,所述槽钢支撑架用于从三个方向上分别连接面板底支撑板、L型支撑片以及斜支撑梁;所述槽钢顶支撑面贴合连接在所述面板底支撑板的第一凹槽部内;所述槽钢侧面则贴合连接所述L型支撑片的第一基板部上,所述槽钢底支撑面则贴合连接在所述斜支撑梁的顶面上,所述L型支撑片的第二基板部连接贴合所述斜支撑梁的顶面上;
相邻的两块所述太阳能面板端面相对连接,且所述太阳能面板的两个端部的底部都设置有便于所述端部卡舌插入配合的卡槽部(图中未示出);所述太阳能面板的卡槽部到其最近的端部的水平距离与所述面板底支撑板上的所述端部卡舌到与所述端部卡舌相近的所述挡板的水平距离一致;
所述面板顶搭接板包括U形本体,设置在所述U形本体的顶部两端向外水平延伸的搭接部;所述面板顶搭接板设置在相邻对接的两块所述太阳能面板之间,所述面板顶搭接板上两端的所述搭接部分别压合相邻对接的两块所述太阳能面板的端部顶面;所述第一螺栓沿着竖向依次贯穿穿过U形本体、所述面板底支撑板以及所述槽钢顶支撑面上的安装孔实现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螺栓沿着横向依次穿过所述槽钢侧面和所述L型支撑片的第一基板部上的安装孔实现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螺栓沿着竖向依次穿过槽钢底支撑面以及所述斜支撑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螺栓沿着竖向依次穿过所述L型支撑片的第二基板部以及所述斜支撑梁固定连接。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光伏太阳能支架还包括主支架柱体、前立杆、后立杆、抱箍、前斜撑杆、后斜撑杆;其中,所述抱箍套接在所述主支架柱体的顶部;所述前立杆的底端以及所述后立杆的底端分别沿着所述主支架柱体的长度方向贴合,并连接在所述抱箍上,且所述前立杆的顶端以及所述后立杆的顶端分别连接在所述斜支撑梁的底部位置处;
且所述前斜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斜支撑梁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前斜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抱箍固定连接;所述后斜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斜支撑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后斜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抱箍固定连接。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斜支撑梁、所述前立杆、所述后立杆、所述前斜撑杆、所述后斜撑杆的表面设置有防腐镀层;所述防腐镀层为镀锌铝镁层。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主支架柱体的底部还可拆卸有承重座箱体。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搭接部为横截面呈三角形的基板部。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承重座箱体包括圆柱形承重箱本体,设置在所述圆柱形承重箱本体内的圆柱形配重块,设置在所述圆柱形承重箱本体的圆周壁处且沿着所述圆柱形承重箱本体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分布的地面扎固组件;所述地面扎固定组件上至少存在两个可调节的扎地点用于对松软地面实施扎入固定。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地面扎固定组件包括第一转动臂、第一扎地杆、第二转动臂和第二扎地杆;所述第一转动臂与所述第二转动臂间接连接成V型形状的展臂机构;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一端与所述圆柱形承重箱本体的圆周壁处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一端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扎地杆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臂与所述第二转动臂的连接处的轴承的安装孔,所述第二转动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扎地杆固定连接。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第一扎地杆以及所述第二扎地杆的底端均为尖端;所述第一扎地杆为固定长度的扎地杆;所述第二扎地杆为伸缩杆,且所述第一扎地杆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扎地杆的最小伸展长度。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第一扎地杆与所述第二扎地杆的底部圆周壁处均设置有倒钩,所述倒钩的尖端方向为竖直向上;所述倒钩为C形倒钩或是V形倒钩。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所述第一扎地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扎地杆的直径,且同一根所述第一扎地杆、所述第二扎地杆上的倒钩结构相同,尺寸不同;在同一根扎地杆上,从所述扎地杆的底端向顶端方向上所述倒钩的尺寸逐渐变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发现,由于新型的太阳能面板的重量较重,这就要求任意两个太阳能面板之间需要紧固可靠的连接件;然而,传统单一螺栓配合单一L形支架方式并不能满足这样的可靠连接要求。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伏太阳能支架,其包括太阳能面板、斜支撑梁、紧固安装组件;紧固安装组件用于将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太阳能面板并最终固定在斜支撑梁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计的紧固安装组件主要包括以下构件:L型支撑片、槽钢支撑架、面板底支撑板以及面板顶搭接板、第一螺栓、第二螺栓和第三螺栓、第四螺栓;其中,L型支撑片包括第一基板部和与第一基板部垂直的第二基板部;槽钢支撑架包括槽钢顶支撑面,槽钢侧面和槽钢底支撑面;面板底支撑板包括支撑基板,设置在支撑基板的底面的第一凹槽部,设置在支撑基板的顶面两端处向上凸起的端部卡舌,靠近支撑基板的顶面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限位挡板;
上述紧固安装组件在具体连接时,槽钢支撑架与L型支撑片相对设置,槽钢支撑架用于从三个方向上分别连接面板底支撑板、L型支撑片以及斜支撑梁;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很好地增强L型支撑片、槽钢支撑架、面板底支撑板以及斜支撑梁这四者之间的连接紧固性;相邻的两块太阳能面板端面相对连接,且太阳能面板的两个端部的底部都设置有便于端部卡舌插入配合的卡槽部(图中未示出);太阳能面板的卡槽部到其最近的端部的水平距离与面板底支撑板上的端部卡舌到与端部卡舌相近的挡板的水平距离一致,通过上述配合方式实现面板底支撑板与太阳能面板之间的配合紧固性;
面板顶搭接板包括U形本体,设置在U形本体的顶部两端向外水平延伸的搭接部;面板顶搭接板设置在相邻对接的两块太阳能面板之间,面板顶搭接板上两端的搭接部分别压合相邻对接的两块太阳能面板的端部顶面;第一螺栓沿着竖向依次贯穿穿过U形本体、面板底支撑板以及槽钢顶支撑面上的安装孔实现固定连接,通过上述连接方式实现面板底支撑板、太阳能面板与槽钢支撑架的连接紧固性;
上述第二螺栓沿着横向依次穿过槽钢侧面和L型支撑片的第一基板部上的安装孔实现固定连接;第三螺栓沿着竖向依次穿过槽钢底支撑面以及斜支撑梁固定连接;第四螺栓沿着竖向依次穿过L型支撑片的第二基板部以及斜支撑梁固定连接。利用上述紧固安装组件的巧妙结构设计,实现了软质地面上两个相邻太阳能面板与斜支撑梁的稳固可靠连接保障了光伏太阳能支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太阳能支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太阳能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太阳能支架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3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太阳能支架中的紧固安装组件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太阳能支架中的紧固安装组件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太阳能支架的中的L型支撑片的零件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太阳能支架的中的槽钢支撑架的零件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太阳能支架的中的面板底支撑板的零件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太阳能支架的中的面板顶搭接板的零件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太阳能支架安装承重座箱体后的完整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承重座箱体局部结构示意;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太阳能支架具有另外一种倒钩形式的第二扎地杆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10-太阳能面板;20-斜支撑梁;30-紧固安装组件;31-L型支撑片;311-第一基板部;312-第二基板部;32-槽钢支撑架;321-槽钢顶支撑面;322-槽钢侧面;323-槽钢底支撑面;33-面板底支撑板;331-第一凹槽部;332-端部卡舌;333-限位挡板;34-面板顶搭接板;341-U形本体;342-搭接部;35-第一螺栓;36-第二螺栓;37-第三螺栓;38-第四螺栓;40-主支架柱体;51-前立杆;52-后立杆;53-抱箍;54-前斜撑杆;55-后斜撑杆;60-承重座箱体;601-圆柱形承重箱本体;602-地面扎固组件;6021-第一转动臂;6022-第一扎地杆;6023-第二转动臂;6024-第二扎地杆;6025-轴承;6026-倒钩。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实施例中的条件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做进一步的调整,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的方法简单改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太阳能支架,包括太阳能面板10、斜支撑梁20、紧固安装组件30(另参见图3-图5);上述紧固安装组件30用于将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太阳能面板10,并最终固定在斜支撑梁20上;上述紧固安装组件30包括L型支撑片31、槽钢支撑架32、面板底支撑板33以及面板顶搭接板34、第一螺栓35、第二螺栓36和第三螺栓37、第四螺栓38;
其中,L型支撑片31包括第一基板部311和与第一基板部垂直的第二基板部312(另参见图6);
上述槽钢支撑架32包括槽钢顶支撑面321,槽钢侧面322和槽钢底支撑面323(另参见图7);
上述面板底支撑板33包括支撑基板,设置在支撑基板的底面的第一凹槽部331,设置在支撑基板的顶面两端处向上凸起的端部卡舌332,靠近支撑基板的顶面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限位挡板333(另参见图8);
上述槽钢支撑架32与L型支撑片31相对设置,槽钢支撑架32用于从三个方向上分别连接面板底支撑板33、L型支撑片31以及斜支撑梁20;槽钢顶支撑面321贴合连接在面板底支撑板33的第一凹槽部331内;槽钢侧面322则贴合连接L型支撑片的第一基板部311上,槽钢底支撑面则贴合连接在斜支撑梁20的顶面上,L型支撑片的第二基板部312连接贴合斜支撑梁20的顶面上;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槽钢顶支撑面,槽钢侧面和槽钢底支撑面合围成C字形支撑架或称“[”字形支撑架;槽钢支撑架32的槽钢顶支撑面,槽钢侧面和槽钢底支撑面则分别用于稳固连接三个部件,对应分别是面板底支撑板33、L型支撑片31以及斜支撑梁20;
相邻的两块太阳能面板10端面相对连接,且太阳能面板10的两个端部的底部都设置有便于端部卡舌332插入配合的卡槽部(图中未示出);太阳能面板10的卡槽部到其最近的端部的水平距离与面板底支撑板33上的端部卡舌332到与端部卡舌332相近的挡板333的水平距离一致;
上述面板顶搭接板34包括U形本体341,设置在U形本体的顶部两端向外水平延伸的搭接部342(另参见图9);上述面板顶搭接板34设置在相邻对接的两块太阳能面板10之间,面板顶搭接板34上两端的搭接部342分别压合相邻对接的两块太阳能面板10的端部顶面;第一螺栓35沿着竖向依次贯穿穿过U形本体341、面板底支撑板33以及槽钢顶支撑面321上的安装孔实现固定连接;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连接紧固好后,U形本体341的两侧则可以紧紧贴合着两个固定好的太阳能面板10的端面壁处;
上述第二螺栓36沿着横向依次穿过槽钢侧面322和L型支撑片的第一基板部311上的安装孔实现固定连接;第三螺栓37沿着竖向依次穿过槽钢底支撑面323以及斜支撑梁20固定连接;第四螺栓38沿着竖向依次穿过L型支撑片的第二基板部312以及斜支撑梁20固定连接。
分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太阳能支架的主要结构可知,其包括太阳能面板、斜支撑梁、紧固安装组件;紧固安装组件用于将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太阳能面板并最终固定在斜支撑梁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计的紧固安装组件主要包括以下构件:L型支撑片、槽钢支撑架、面板底支撑板以及面板顶搭接板、第一螺栓、第二螺栓和第三螺栓、第四螺栓;
其中,L型支撑片包括第一基板部和与第一基板部垂直的第二基板部;槽钢支撑架包括槽钢顶支撑面,槽钢侧面和槽钢底支撑面;面板底支撑板包括支撑基板,设置在支撑基板的底面的第一凹槽部,设置在支撑基板的顶面两端处向上凸起的端部卡舌,靠近支撑基板的顶面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限位挡板;
上述紧固安装组件在具体连接时,槽钢支撑架与L型支撑片相对设置,槽钢支撑架用于从三个方向上分别连接面板底支撑板、L型支撑片以及斜支撑梁;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很好地增强L型支撑片、槽钢支撑架、面板底支撑板以及斜支撑梁这四者之间的连接紧固性;相邻的两块太阳能面板端面相对连接,且太阳能面板的两个端部的底部都设置有便于端部卡舌插入配合的卡槽部(图中未示出);太阳能面板的卡槽部到其最近的端部的水平距离与面板底支撑板上的端部卡舌到与端部卡舌相近的挡板的水平距离一致,通过上述配合方式实现面板底支撑板与太阳能面板之间的配合紧固性;
上述面板顶搭接板包括U形本体,设置在U形本体的顶部两端向外水平延伸的搭接部;面板顶搭接板设置在相邻对接的两块太阳能面板之间,面板顶搭接板上两端的搭接部分别压合相邻对接的两块太阳能面板的端部顶面;第一螺栓沿着竖向依次贯穿穿过U形本体、面板底支撑板以及槽钢顶支撑面上的安装孔实现固定连接,通过上述连接方式实现面板底支撑板、太阳能面板与槽钢支撑架的连接紧固性;
第二螺栓沿着横向依次穿过槽钢侧面和L型支撑片的第一基板部上的安装孔实现固定连接(槽钢侧面和L型支撑片的第一基板部上均设置有安装孔);第三螺栓沿着竖向依次穿过槽钢底支撑面以及斜支撑梁固定连接(槽钢底支撑面以及斜支撑梁设置有安装孔);第四螺栓沿着竖向依次穿过L型支撑片的第二基板部以及斜支撑梁固定连接(L型支撑片的第二基板部以及斜支撑梁设置有安装孔)。利用上述紧固安装组件的巧妙结构设计,实现了软质地面上两个相邻太阳能面板与斜支撑梁的稳固可靠连接保障了光伏太阳能支架的稳定性。实际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计的紧固安装组件的巧妙结构设计主要核心在于两点设计:第一点主要设计是:槽钢支撑架用于从三个方向上分别连接面板底支撑板、L型支撑片以及斜支撑梁;第二点主要设计是:槽钢支撑架、面板底支撑板以及面板顶搭接板、太阳能面板之间的限位以及卡槽配合设计。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太阳能支架的具体结构以及具体技术效果做一下详细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上述光伏太阳能支架还包括主支架柱体40、前立杆51、后立杆52、抱箍53、前斜撑杆54、后斜撑杆55;其中,抱箍53套接在主支架柱体40的顶部;前立杆51的底端以及后立杆52的底端分别沿着主支架柱体40的长度方向贴合,并连接在抱箍53上,且前立杆51的顶端以及后立杆52的顶端分别连接在斜支撑梁20的底部位置处;
且上述前斜撑杆54的一端与斜支撑梁20的前端固定连接,前斜撑杆54的另一端与抱箍53固定连接;后斜撑杆55的一端与斜支撑梁20的后端固定连接,后斜撑杆55的另一端与抱箍53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上述抱箍53至少为两组,并均设置在主支架柱体40的顶部。上述搭接部342为横截面呈三角形的基板部。
在具体技术方案中,上述抱箍53需要至少设计成两组;例如:上述抱箍53具体为两组抱箍53设置在主支架柱体40的顶部,并且沿着主支架柱体40的周壁的不同高度位置处(即上下两个位置)安装,从而实现两个位置点的抱箍锁紧;另外,上述搭接部342为横截面呈三角形的基板部,即搭接部342的远端呈扁平状,上述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保障搭接部压合在相邻对接的两块太阳能面板10的端部顶面压力适中,保障压合力不必过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光伏支架,其在太阳能面板与斜支撑杆之间还设计了多种加强筋或者加强檩条组成的加强件,对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上述斜支撑梁20、前立杆51、后立杆52、前斜撑杆54、后斜撑杆55的表面设置有防腐镀层;本实施例中斜支撑梁20、前立杆51、后立杆52、前斜撑杆54、后斜撑杆55涂覆的防腐镀层优选使用镀锌铝镁层。
需要说明的是,研发人员发现现有光伏太阳能支架一般采用热镀锌涂层,热镀锌材料是将已清洗洁净的铁件,经由助镀剂的润湿作用,浸入锌浴中,使钢铁与熔融锌反应生成一合金化的皮膜,保护钢铁紧固件基体免受腐蚀。上述热镀锌涂层形成的光伏支架适用于各种环境的地面电站,使用范围广。但是上述传统光伏支架采用热镀锌镀层,受热镀锌镀层材料价格及用量影响,支架成本在整个光伏项目中占比较大,直接影响项目的前期成本。由于镀锌层镀膜不均或脱落,项目后期光伏支架运维防腐养护费用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太阳能支架,其适合大型地面光伏电站使用,采用镀锌铝镁的涂层光伏支架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大大提高了材料的耐腐蚀性能,相较于传统热镀锌结构件,应用于大型地面光伏电站项目有巨大的优势。同时其可大幅节约钢材重量,降低整个光伏项目前期成本(即因后期无须镀膜或涂抹,可大幅降低现场防锈补漆等支架运维防腐养护费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镀锌铝镁的镀层是由锌(Zn)、铝(Al)、镁(Mg)高温固化形成,其显微结构由Zn、Al和Mg的致密三元共晶组织构成,从而使钢板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有效防止腐蚀因子穿透的屏障。
相较于传统热镀锌材料,镀锌铝镁层涂覆形成的光伏支架(主要涂覆在斜支撑梁20、前立杆51、后立杆52、前斜撑杆54、后斜撑杆55结构上)具有如下优势:1、超强耐腐蚀性:表面生成致密的保护膜,镀层附着量少,耐腐蚀性出色,是热镀锌钢板的5-10倍左右。2、自修复能力:切割面周边的镀层成分不断溶出,形成致密的保护膜,具有断面及划痕修复能力,不需要后浸镀后加工的工序,平滑美观。3、长寿命:由于超强耐腐蚀性及切割断面的耐腐蚀自我愈合功效,相同涂层下,镀镁铝锌使用寿命可以达到30年以上。4、易加工:镀层更加致密,在冲压加工时,不易产生剥离现象。镀层硬度较高,具有卓越的耐损伤性。5、成本优越性:镀锌铝镁光伏支架因其强度高,加工成本低,采用镀锌铝镁材料的光伏支架每兆瓦可节约钢材重量约15%-20%。且不须后期镀膜或涂抹,即便经过钻孔破坏表面处理层,也无需再上漆修护,大幅降低现场防锈补漆等成本。
如图10所示,上述主支架柱体40的底部还可拆卸有承重座箱体60;承重座箱体60的内部设置有电源装置以及控制面板,控制面板设置有处理器、GPS定位模块和GPRS通信模块;电源装置与控制面板电连接实施供电;主支架柱体的内部为空腔(通过图2可以看出主支架柱体40为内部空腔),该主支架柱体的空腔内设置有斜度传感器;斜度传感器与控制面板上的处理器有线方式电性连接,且处理器还分别与GPS定位模块、GPRS通信模块集成方式电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也是围绕本实施例中主要的解决光伏支架承重较重太阳能面板而设计的强化技术方案。
上述主支架柱体40的底部可拆卸连接有承重座箱体60;同时,承重座箱体60的内部设置有电源装置以及控制面板,控制面板设置有处理器、GPS定位模块和GPRS通信模块;上述斜度传感器用来检测主支架柱体40的倾斜程度;当太阳能光伏支架在软质地面经过一段时间发生倾斜时,上述处理器可以通过斜度传感器及时发现主支架柱体有倾斜迹象,则处理器会进行倾斜角度判断,如果实时检测的倾斜角度超过标准倾斜角度阈值则会识别当前GPS定位模块中的当前主支架柱体的位置信息,通过处理器将位置信息由GPRS通信模块发送给远程服务器,实现远程报警。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上述承重座箱体60包括圆柱形承重箱本体601,设置在圆柱形承重箱本体内的圆柱形配重块(且圆柱形配重块与圆柱形承重箱本体同心设置实现稳固可靠的固定,上述圆柱形配重块图中未示出),设置在圆柱形承重箱本体601的圆周壁处且沿着圆柱形承重箱本体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分布的地面扎固组件602;上述地面扎固定组件602上至少存在两个可调节的扎地点用于对松软地面实施扎入固定;地面扎固组件602的结构设计也是围绕本实施例中主要的解决光伏支架承重较重太阳能面板而设计的强化技术方案。
在传统的太阳能光伏支架的太阳能面板支撑连接可靠性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考验的同时,光伏支架整体支撑安全同样也受到了考验。如果将其安装放置在软质地面上,整个太阳能光伏支架的可靠性能将会非常差,对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设计了适用软质地面安装以及适应较重太阳能面板而设计的且有利于整体支架的支撑安全的承重座箱体,该承重座箱体上配合有地面扎固组件;上述地面扎固定组件上至少存在两个可调节的扎地点用于对松软地面实施扎入固定。
如图11所示,上述地面扎固定组件602包括第一转动臂6021、第一扎地杆6022、第二转动臂6023和第二扎地杆6024;第一转动臂6021与第二转动臂6023间接连接成V型形状的展臂机构;第一转动臂6021的一端与圆柱形承重箱本体601的圆周壁处转动连接,第一转动臂6021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动臂6023的一端之间通过轴承6025转动连接(轴承6025结构图中简易示出),且第一扎地杆6022设置在第一转动臂与第二转动臂的连接处的轴承的安装孔(因此说第一扎地杆一方面相当于一个转动轴的作用,然而另一方面其可以形成一个扎地点),第二转动臂6023的另一端与第二扎地杆6024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方案中,由第一转动臂、第一扎地杆、第二转动臂和第二扎地杆构成的地面扎固定组件,可以任意转动选择扎地点的位置,这也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创新技术点之一;因为软质地面上部分位置点软质过软扎地可靠性不强,部分位置点则可能有积石也不利于作为扎地点。对此设计了由第一转动臂、第一扎地杆、第二转动臂和第二扎地杆构成的地面扎固定组件,上述第一转动臂、第二转动臂连接形成一个V型形状的展臂机构,该V型形状的展臂机构上有两个扎地点,这两个扎地点的位置都可以根据地面实际测试情况进行调整改变,从而选择更合适的位置点,最后将第一扎地杆以及第二扎地杆扎进地面下(上述第一扎地杆可以形成内圈固定点,多个第二扎地杆环绕则可以形成外圈固定点)。
如图11所示,上述第一扎地杆6022以及第二扎地杆6024的底端均为尖端;第一扎地杆6022为固定长度的扎地杆;第二扎地杆6024为伸缩杆,且第一扎地杆6022的长度小于第二扎地杆6024的最小伸展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方案中,第一扎地杆为固定长度的扎地杆,该第一扎地杆的长度不宜过长,因为其第一扎地杆的扎地位置点与圆柱形承重箱本体位置相近,过长的杆体固定没有必要,这样将会造成成本浪费;同时上述第二扎地杆为伸缩杆,且第一扎地杆的长度小于第二扎地杆的最小伸展长度,这样可以保障第二扎地杆具有较长的可伸展长度,最终提升外圈固定点的固定作用。
如图11所示,第一扎地杆6022与第二扎地杆6024的底部圆周壁处均设置有倒钩6026,上述倒钩6026的尖端方向为竖直向上;上述倒钩6026为C形倒钩或是V形倒钩。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方案中,上述第一扎地杆以及第二扎地杆的底部位置的外表面焊接有倒钩;设置倒钩的扎地杆能够保障扎地杆扎入地面后很好的与土质层实施爪和作用。
经过研究发现,如果使用C形倒钩或是V形倒钩可进一步增强扎地杆与地下层软组织稳定抓和,提高了扎地杆的结构稳定性;由此可知,这样利用上述C形倒钩或是V形倒钩对软质地面进行扎地固定,提升光伏太阳能支架的稳定使用性。
如图12所示,第一扎地杆6022的直径大于第二扎地杆6024的直径,且同一根第一扎地杆、第二扎地杆上的倒钩结构相同,尺寸不同;如图12所示,在同一根扎地杆上,从扎地杆的底端向顶端方向上倒钩6026的尺寸逐渐变大。因为在扎地杆扎进地面后,越靠近底部的倒挂将会对扎地杆周围的土层实施一定程度的破坏,最终影响到抓和土质的能力,对此可以设计成在同一根扎地杆上,从扎地杆的底端向顶端方向上倒钩的尺寸逐渐变大,这样就可以克服上述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伏太阳能支架具有承重能力强悍(面板加固及支撑方式更可靠),安装方便,适应特殊地面安装等技术优势,同时其防腐成本低廉,适合广泛推广,其他方面的技术优势对此不再赘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光伏太阳能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太阳能面板、斜支撑梁、紧固安装组件;所述紧固安装组件用于将连接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太阳能面板,并最终固定在所述斜支撑梁上;所述紧固安装组件包括L型支撑片、槽钢支撑架、面板底支撑板以及面板顶搭接板、第一螺栓、第二螺栓和第三螺栓、第四螺栓;
其中,所述L型支撑片包括第一基板部和与所述第一基板部垂直的第二基板部;
所述槽钢支撑架包括槽钢顶支撑面,槽钢侧面和槽钢底支撑面;
所述面板底支撑板包括支撑基板,设置在所述支撑基板的底面的第一凹槽部,设置在所述支撑基板的顶面两端处向上凸起的端部卡舌,靠近所述支撑基板的顶面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限位挡板;所述槽钢支撑架与所述L型支撑片相对设置,所述槽钢支撑架用于从三个方向上分别连接面板底支撑板、L型支撑片以及斜支撑梁;所述槽钢顶支撑面贴合连接在所述面板底支撑板的第一凹槽部内;所述槽钢侧面则贴合连接所述L型支撑片的第一基板部上,所述槽钢底支撑面则贴合连接在所述斜支撑梁的顶面上,所述L型支撑片的第二基板部连接贴合所述斜支撑梁的顶面上;
相邻的两块所述太阳能面板端面相对连接,且所述太阳能面板的两个端部的底部都设置有便于所述端部卡舌插入配合的卡槽部;所述太阳能面板的s所述卡槽部到其最近的端部的水平距离与所述面板底支撑板上的所述端部卡舌到与所述端部卡舌相近的所述挡板的水平距离一致;
所述面板顶搭接板包括U形本体,设置在所述U形本体的顶部两端向外水平延伸的搭接部;所述面板顶搭接板设置在相邻对接的两块所述太阳能面板之间,所述面板顶搭接板上两端的所述搭接部分别压合相邻对接的两块所述太阳能面板的端部顶面;所述第一螺栓沿着竖向依次贯穿穿过U形本体、所述面板底支撑板以及所述槽钢顶支撑面上的安装孔实现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螺栓沿着横向依次穿过所述槽钢侧面和所述L型支撑片的第一基板部上的安装孔实现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螺栓沿着竖向依次穿过槽钢底支撑面以及所述斜支撑梁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螺栓沿着竖向依次穿过所述L型支撑片的第二基板部以及所述斜支撑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太阳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太阳能支架还包括主支架柱体、前立杆、后立杆、抱箍、前斜撑杆、后斜撑杆;其中,所述抱箍套接在所述主支架柱体的顶部;所述前立杆的底端以及所述后立杆的底端分别沿着所述主支架柱体的长度方向贴合,并连接在所述抱箍上,且所述前立杆的顶端以及所述后立杆的顶端分别连接在所述斜支撑梁的底部位置处;
且所述前斜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斜支撑梁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前斜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抱箍固定连接;所述后斜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斜支撑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后斜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抱箍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太阳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支撑梁、所述前立杆、所述后立杆、所述前斜撑杆、所述后斜撑杆的表面设置有防腐镀层;所述防腐镀层为镀锌铝镁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太阳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接部为横截面呈三角形的基板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太阳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架柱体的底部还可拆卸有承重座箱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太阳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座箱体包括圆柱形承重箱本体,设置在所述圆柱形承重箱本体内的圆柱形配重块,设置在所述圆柱形承重箱本体的圆周壁处且沿着所述圆柱形承重箱本体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分布的地面扎固组件;所述地面扎固定组件上至少存在两个可调节的扎地点用于对松软地面实施扎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太阳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扎固定组件包括第一转动臂、第一扎地杆、第二转动臂和第二扎地杆;所述第一转动臂与所述第二转动臂间接连接成V型形状的展臂机构;所述第一转动臂的一端与所述圆柱形承重箱本体的圆周壁处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臂的一端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一扎地杆设置在所述第一转动臂与所述第二转动臂的连接处的轴承的安装孔,所述第二转动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扎地杆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太阳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扎地杆以及所述第二扎地杆的底端均为尖端;所述第一扎地杆为固定长度的扎地杆;所述第二扎地杆为伸缩杆,且所述第一扎地杆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扎地杆的最小伸展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伏太阳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扎地杆与所述第二扎地杆的底部圆周壁处均设置有倒钩,所述倒钩的尖端方向为竖直向上;所述倒钩为C形倒钩或是V形倒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伏太阳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扎地杆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扎地杆的直径,且同一根所述第一扎地杆、所述第二扎地杆上的倒钩结构相同,尺寸不同;在同一根扎地杆上,从所述扎地杆的底端向顶端方向上所述倒钩的尺寸逐渐变大。
CN202023058379.1U 2020-12-17 2020-12-17 一种光伏太阳能支架 Active CN2128702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58379.1U CN212870279U (zh) 2020-12-17 2020-12-17 一种光伏太阳能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58379.1U CN212870279U (zh) 2020-12-17 2020-12-17 一种光伏太阳能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70279U true CN212870279U (zh) 2021-04-02

Family

ID=75201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58379.1U Active CN212870279U (zh) 2020-12-17 2020-12-17 一种光伏太阳能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702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38323A (zh) * 2021-06-08 2021-09-03 中广核新能源蚌埠有限公司 一种水面光伏电站的桩基础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38323A (zh) * 2021-06-08 2021-09-03 中广核新能源蚌埠有限公司 一种水面光伏电站的桩基础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20048351A1 (en) Solar panel racking assembly
CN212870279U (zh) 一种光伏太阳能支架
CN215519879U (zh) 一种薄壁高强度的轻量化架子管结构
CN205407672U (zh) 一种非焊接连接的光伏支架
JP6604526B1 (ja) ソーラーパネル用の架台支柱の固定具、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CN114499366A (zh) 一种抗变形的可调双桩支撑光伏支架
CN113309335A (zh) 一种薄壁高强度的轻量化架子管结构
JP2005098058A (ja) 太陽電池パネルの取付け構造
CN210201764U (zh) 一种用于彩钢瓦屋顶背阴面的光伏支架
CN207906769U (zh) 逆变器的安装结构及逆变器支架
CN210640652U (zh) 一种穿梁电气桥架预埋装置
CN207063353U (zh) 一种光伏车棚阵列防水结构
CN219606699U (zh) 一种应用于彩钢瓦屋面的逆变器固定支架
CN216340148U (zh) 一种环保型建筑钢结构
CN217545935U (zh) 悬索式海上倾斜光伏发电装置
CN208670541U (zh) 一种逆变器支撑架
CN220908889U (zh) 一种高强度耐腐蚀的钢梁
CN220673687U (zh) 一种光伏柔性支架拉锚固定结构
CN213927070U (zh) 一种高强度防腐钢结构网架屋顶
CN215759591U (zh) 一种钢结构柱脚防腐结构
CN217923511U (zh) 一种用于海上悬索光伏的套筒式桩索连接结构
CN215186579U (zh) 一种抗风振高耐腐的光伏发电设备
CN213806323U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建筑外架
CN217233392U (zh) 一种海上光伏用玻璃钢平台防腐装置
CN205972489U (zh) 一种港口用料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806

Address after: 101318 No. 116, jinmayuan 2nd Street, Gaoliying Tow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Zhongqingneng Oasis (Beijing)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2628 room 272, 1 / F, unit A3, building 1, No.18 Keyuan Road,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CCE OASIS TECHNOLOGY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