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46297U - 补光装置及监控设备 - Google Patents

补光装置及监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46297U
CN212846297U CN202022104195.8U CN202022104195U CN212846297U CN 212846297 U CN212846297 U CN 212846297U CN 202022104195 U CN202022104195 U CN 202022104195U CN 212846297 U CN212846297 U CN 2128462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rray
lens
lamp
lamp b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0419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友清
吴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Uniview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Uniview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Uniview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Uniview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0419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462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462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462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补光装置及监控设备,该装置包括:补光灯本体和透镜组件,补光灯本体包括第一灯珠阵列和第二灯珠阵列,透镜组件包括补光透镜阵列及偏光透镜阵列;补光透镜与第一灯珠阵列的灯珠一一对应设置,补光透镜阵列用于发出第一出射光束,第一出射光束在第一目标区域具有第一光照强度;偏光透镜与第二灯珠阵列的灯珠一一对应设置,偏光透镜阵列背离第二灯珠阵列的一侧设有偏折面,偏折面用于对第二灯珠阵列发出的光线进行偏转,发出第二出射光束,第二出射光束在第二目标区域具有第二光照强度,第二光照强度小于第一光照强度。本实用新型通过补光透镜与偏光透镜的组合,分配补光灯发出的光强,改善监控补光效果。

Description

补光装置及监控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控补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补光装置及监控设备。
背景技术
视频监控系统是安防系统中应用最多的系统之一,视频监控系统通常采用摄像机获取实时图像信息,摄像机成像的好坏受环境光照因素影响,通过增设补光装置与摄像机配合使用,提升监控场景的照度,改善监控效果。
补光装置通常采用大功率白光LED灯与补光透镜的组合结构,使得补光装置的出射光线达到预设发光角度,形成中间亮边缘暗的圆形光斑,该补光装置适配具有相同视场角的摄像机,实现智能交通监控。
现有的智能交通监控通常采用一个补光装置对特定区域内的机动车车牌抓拍、非机动车抓拍及人脸抓拍进行补光,便于进行车牌识别及人脸识别,其存在的缺点在于,人脸识别对补光强度的需求较高,而车牌识别对补光强度的需求较低,若增大补光强度使得补光装置满足人脸识别需求,则在进行车牌抓拍时,补光强度过高会导致车牌位置发生严重的反光现象,造成车牌图像过曝,车牌信息采集不完整,影响车牌识别的准确性;若降低补光强度使得补光装置满足车牌识别需求,则在进行人脸抓拍时,人脸位置的补光亮度不足,会造成摄像机抓拍的人脸信息存在模糊现象,影响人脸识别的准确性,难以兼顾人脸识别及车牌识别的补光效果,影响监控信息准确性。
现有的智能交通监控还可通过设置多个补光装置对特定区域内的机动车车牌抓拍、非机动车抓拍及人脸抓拍进行补光,其存在的技术问题是,补光装置数量增加会导致监控系统的成本增加,多个补光装置之间的间距及补光装置与摄像机之间的间距受到严格控制,固定补光装置所需的支架长度更高,增加了施工难度,在窄车道区域,多个补光装置的方案受到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补光装置,解决了现有补光装置无法兼顾人脸识别及车牌识别补光效果的问题,兼容高光强度需求和低光强需求的应用场景。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补光装置,包括:补光灯本体和罩设于所述补光灯本体上的透镜组件,所述补光灯本体包括多个灯珠组成的灯珠阵列,所述灯珠阵列包括第一灯珠阵列和第二灯珠阵列,所述透镜组件包括补光透镜阵列及偏光透镜阵列;所述补光透镜阵列中的补光透镜与所述第一灯珠阵列的灯珠一一对应设置,所述补光透镜阵列的入光面朝向所述第一灯珠阵列一侧,所述补光透镜阵列用于对所述第一灯珠阵列发出的光线进行会聚,发出第一出射光束,所述第一出射光束的光轴朝向第一目标区域的中心点,所述第一出射光束在第一目标区域具有第一光照强度;所述偏光透镜阵列中的偏光透镜与所述第二灯珠阵列的灯珠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偏光透镜阵列背离所述第二灯珠阵列的一侧设有偏折面,所述偏折面用于对所述第二灯珠阵列发出的光线进行偏转,发出第二出射光束,所述第二出射光束在第二目标区域具有第二光照强度,所述第二光照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光照强度。
可选地,所述偏折面设有多个锯齿形结构,所述锯齿形结构用于将所述第二出射光束的光轴沿背离所述第二目标区域的中心点的方向偏转。
可选地,所述第二出射光束的光轴的偏光方向为朝向所述第一目标区域的中心点的方向,所述第二出射光束的偏光角度Δ等于预设角度值。
可选地,所述灯珠阵列与所述第一目标区域形成的连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灯珠阵列与第二目标区域形成的连线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形成纵向夹角γ,所述纵向夹角γ、所述第二出射光束的偏光角度Δ及第一出射光束的发光角度φ满足:
Figure BDA0002696773490000031
可选地,所述第一目标区域距离地面具有第一垂直高度,所述第二目标区域距离地面具有第二垂直高度,所述第一垂直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垂直高度;所述第一目标区域与所述补光装置之间具有第一水平距离,所述第二目标区域与所述补光装置之间具有第二水平距离,所述第一水平距离等于所述第二水平距离。
可选地,所述透镜组件呈矩形阵列结构,所述矩形阵列结构的长宽比为16:9或者4:3,所述矩形阵列结构的长边沿水平方向设置,所述矩形阵列结构的短边沿垂直方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补光透镜阵列及所述偏光透镜阵列采用沿垂直方向上下分布结构、沿水平方向并排分布结构或者不规则分布结构中的任意一种。
可选地,所述透镜组件包括M*N个出光面直径相同的透镜,在沿水平方向上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具有第一间距x,在沿垂直方向上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具有第二间距y,其中,M,N,x,y满足:
Figure BDA0002696773490000032
或者,M,N,x,y满足:
Figure BDA0002696773490000041
其中,M为沿水平方向排布的透镜数量,N为沿垂直方向排布的透镜数量,M和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D为透镜的出光面直径。
可选地,所述沿水平方向排布的透镜数量M为5,所述沿垂直方向排布的透镜数量N为4,第一行透镜及第二行透镜为补光透镜,第三行透镜及第四行透镜为偏光透镜。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监控设备,包括摄像机及上述补光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补光装置及监控设备,设置多个灯珠组成的灯珠阵列和罩设于补光灯本体上的透镜组件,补光灯本体包括多个灯珠组成的灯珠阵列,灯珠阵列包括第一灯珠阵列和第二灯珠阵列,透镜组件包括补光透镜阵列及偏光透镜阵列,补光透镜与第一灯珠阵列的灯珠一一对应设置,补光透镜阵列用于对第一灯珠阵列发出的光线进行会聚,发出第一出射光束,第一出射光束在第一目标区域具有第一光照强度,偏光透镜阵列背离第二灯珠阵列的一侧设有偏折面,偏折面用于对第二灯珠阵列发出的光线进行偏转,发出第二出射光束,第二出射光束在第二目标区域具有第二光照强度,第二光照强度小于第一光照强度,实现了对同一光源发出的光照强度进行分配,解决了现有补光装置无法兼顾人脸识别及车牌识别补光效果的问题,兼容高光强度需求和低光强需求的应用场景,改善监控补光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补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A-A'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偏光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补光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补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监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补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沿图1中A-A'的剖面图,本实施例适用于在不增加补光灯数量、不改变安装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同一光源对特定监控位置提供不同光照强度的补光光线的应用场景。
参考图1和图2所示,该补光装置01包括:补光灯本体10和罩设于补光灯本体上的透镜组件20,补光灯本体10包括多个灯珠组成的灯珠阵列,灯珠阵列包括第一灯珠阵列110和第二灯珠阵列120。
其中,灯珠可为贴片型白光LED灯珠。
本实施例中,对第一灯珠阵列110的阵列结构及第二灯珠阵列120的阵列结构不作具体限制,典型地,可设置第一灯珠阵列110和第二灯珠阵列120为结构相同的矩形阵列结构、错位排布阵列结构、环形阵列结构或者其他不规则阵列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一灯珠阵列110中灯珠的发光亮度和第二灯珠阵列120中灯珠的发光亮度可设置为相同或者不同,例如,可设置第一灯珠阵列110中灯珠的发光亮度等于第二灯珠阵列120中灯珠的发光亮度,或者,第一灯珠阵列110中灯珠的发光亮度大于第二灯珠阵列120中灯珠的发光亮度,对此不作限制。
继续参考图1和图2所示,透镜组件20包括补光透镜阵列210及偏光透镜阵列220;补光透镜阵列210中的补光透镜201与第一灯珠阵列110的灯珠一一对应设置,补光透镜阵列210的入光面朝向第一灯珠阵列110一侧,补光透镜阵列210用于对第一灯珠阵列110发出的光线进行会聚,发出第一出射光束,第一出射光束的光轴L朝向第一目标区域001的中心点P,第一出射光束在第一目标区域001具有第一光照强度;偏光透镜阵列220中的偏光透镜202与第二灯珠阵列120的灯珠一一对应设置,偏光透镜阵列220背离第二灯珠阵列120的一侧设有偏折面,偏折面用于对第二灯珠阵列120发出的光线进行偏转,发出第二出射光束,第二出射光束的光轴L'偏离第二目标区域002的中心点P',第二出射光束在第二目标区域002具有第二光照强度,第二光照强度小于第一光照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目标区域001可为人脸识别区域,第二目标区域002可为车牌识别区域,可设置第一出射光束的光轴朝向第一目标区域001,第二出射光束的光轴偏离第二目标区域002的中心点,使得第二目标区域002落入第二出射光束的边缘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透镜组件20可采用PC(Polycarbonate,聚碳酸脂)材料或者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材料中的任意一种制作而成,透镜组件20的折射率由透镜组件20的制作材料决定,对此不作限制。
具体地,补光透镜阵列210对第一灯珠阵列110发出的光线进行折射处理,使得第一灯珠阵列110发出的光线会聚形成第一出射光束,第一出射光束的光轴L穿过第一目标区域001的中心点P,使得第一出射光束的中央区域集中照射第一目标区域001,典型地,第一目标区域001可为人脸识别区域,偏光透镜阵列220对第二灯珠阵列120发出的光线进行折射及偏转处理,使得第二出射光束的光轴L'偏离第二目标区域002的中心点P',第二目标区域002落入第二出射光束的边缘区域,典型地,第二目标区域002可为车牌识别区域,光束中央区域的光照亮度大于光束边缘区域的光照亮度,使得第二目标区域002具有的第二光照强度小于第一目标区域001具有的第一光照强度。
可选地,补光透镜阵列210及偏光透镜阵列220采用沿垂直方向上下分布结构、沿水平方向并排分布结构或者不规则分布结构中的任意一种,对此不作限制。
其中,补光透镜阵列210及偏光透镜阵列220的分布结构与第一目标区域及第二目标区域的相对位置关系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补光装置,设置多个灯珠组成的灯珠阵列和罩设于补光灯本体上的透镜组件,补光灯本体包括多个灯珠组成的灯珠阵列,灯珠阵列包括第一灯珠阵列和第二灯珠阵列,透镜组件包括补光透镜阵列及偏光透镜阵列,补光透镜与第一灯珠阵列的灯珠一一对应设置,补光透镜阵列用于对第一灯珠阵列发出的光线进行会聚,发出第一出射光束,第一出射光束在第一目标区域具有第一光照强度,偏光透镜阵列背离第二灯珠阵列的一侧设有偏折面,偏折面用于对第二灯珠阵列发出的光线进行偏转,发出第二出射光束,第二出射光束在第二目标区域具有第二光照强度,第二光照强度小于第一光照强度,实现了对同一光源发出的光照强度进行分配,解决了现有补光装置无法兼顾人脸识别及车牌识别补光效果的问题,兼容高光强度需求和低光强需求的应用场景,改善监控补光效果。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偏光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可选地,参考图3所示,偏光透镜阵列220的偏折面设有多个锯齿形结构,该锯齿形结构用于将第二出射光束的光轴L'沿背离所述第二目标区域的中心点的方向偏转,典型地,可沿朝向第一目标区域001的中心点P的方向向上偏转,或者沿背离第一目标区域001的中心点P的方向向下偏转,第二目标区域002落入第二出射光束的边缘区域,第二出射光束的偏光角度Δ等于预设角度值。
可选地,第二出射光束的光轴L'的偏光方向可为朝向第一目标区域的中心点P的方向,第二出射光束的偏光角度Δ等于预设角度值,使得第一出射光束的光轴L穿过第一目标区域001的中心点P。
其中,第二出射光束的偏光角度Δ与偏折面的具体结构有关,偏折面配置有预设角度值,使得出射光线发生偏转,光线的偏光角度Δ等于预设角度值。
示例性地,预设角度值可为15°,30°,45°或者60°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施例中,锯齿形结构在偏光透镜阵列220的偏折面形成棱状突起,该棱状突起可为直角三角形形状,由于偏光透镜阵列220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入射光线照射在具有特定倾斜角度的棱状突起上发射折射,且出射角大于入射角度,使得出射光线发生偏转,棱状突起的倾斜度越大,产生的偏光角度越大。
具体地,第二出射光束的边缘区域的光照强度小于第二出射光束的中央区域的光照亮度,第二出射光束偏转预设角度值Δ后,使得第二目标区域002落入第二出射光束的边缘区域,从而,降低第二目标区域的光照强度。
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锯齿形结构的方向可以调整第二出射光束的光轴的偏转方向,通过将第二出射光束的光轴沿朝向第一目标区域001的中心点P的方向偏转,增大第一目标区域的光照强度,改善补光效果。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补光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适用于将补光装置设置于交通道口的应用场景,本实施例中,补光装置中的所有灯珠的发光强度相等。其中,图4的实施例示出了补光装置与第一目标区域及第二目标区域的相对位置关系。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将补光装置01固定安装目标位置的支撑架上,该支撑架的垂直高度为H。
可选地,结合参考图2和图4所示,灯珠阵列与第一目标区域001形成的连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灯珠阵列与第二目标区域002形成的连线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形成纵向夹角γ,纵向夹角γ、第二出射光束的偏光角度Δ及第一出射光束的发光角度φ满足:
Figure BDA0002696773490000091
可选地,结合参考图2和图4所示,第一目标区域001距离地面具有第一垂直高度h1,第二目标区域002距离地面具有第二垂直高度h2,第一垂直高度h1大于第二垂直高度h2;第一目标区域001与补光装置之间具有第一水平距离L1,第二目标区域002与补光装置之间具有第二水平距离L2,第一水平距离L1等于第二水平距离L2。
结合参考图4所示,该交通道口包括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定义沿机动车道向非机动车道延伸的方向为第一方向X,沿补光装置01向目标区域的水平延伸方向为第二方向Y,垂直地面方向为第三方向Z,第一目标区域001的中心点P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第二目标区域002的中心点P'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β,可根据如下所示的公式一计算夹角α,根据如下所示的公式二计算夹角β:
Figure BDA0002696773490000101
Figure BDA0002696773490000102
其中,在第二方向Y上,可定义第一目标区域001的中心点P与补光装置之间的第一水平距离L1等于L,且第二目标区域002的中心点P'与补光装置之间的第二水平距离L2等于L。
参考图2及图4所示,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形成的纵向夹角γ可等效为夹角α及夹角β的差值,由此,可根据如下所示的公式三计算第二出射光束的偏光角度Δ:
Figure BDA0002696773490000103
其中,φ为灯珠的光衰值为η%时,第一出射光束的发光角度,由此,可根据补光装置的使用场景对光照强度的需求对灯珠的光衰值及偏光透镜202的偏光角度Δ进行匹配调整,达到对同一光源发出的光照强度进行分配的目的,有利于同时优化人脸识别及车牌识别的补光效果。
可选地,透镜组件20呈矩形阵列结构,矩形阵列结构的长宽比为16:9或者4:3,矩形阵列结构的长边沿水平方向设置,矩形阵列结构的短边沿垂直方向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补光装置可配合监控设备的摄像机使用,现有的摄像机的视场角的长宽比通常设置为16:9或4:3,可设置透镜组件20与摄像机的外形尺寸相匹配,设置透镜组件20呈矩形阵列结构,矩形阵列结构的长宽比为16:9或者4:3,有利于透镜组件20的发光角度与摄像机的视场角匹配,改善补光效果。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补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可选地,结合参考图5所示,透镜组件20包括M*N个出光面直径相同的透镜,在沿水平方向上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具有第一间距x,在沿垂直方向上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具有第二间距y,其中,M,N,x,y满足如下所示的公式四:
Figure BDA0002696773490000111
或者,M,N,x,y满足如下所示的公式五:
Figure BDA0002696773490000112
其中,M为沿水平方向排布的透镜数量,N为沿垂直方向排布的透镜数量,M和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D为透镜的出光面直径。
在本实施例中,可设置偏光透镜202及补光透镜201的出光面直径相等,通过调整偏光透镜202及补光透镜201的出光面直径D、第一间距x及第二间距y,使得透镜排布满足长宽比为16:9或4:3,该长宽比与摄像机视场角的长宽比相等。
可选地,结合参考图5所示,沿水平方向排布的透镜数量M可设置为5,沿垂直方向排布的透镜数量N可设置为4,第一行透镜及第二行透镜为补光透镜201,第一行及第二行透镜构成补光透镜阵列210,第三行透镜及第四行透镜为偏光透镜202,第三行及第四行透镜构成偏光透镜阵列220。
本实施例中,补光透镜阵列210及偏光透镜阵列220采用沿垂直方向上下分布结构,偏光透镜阵列220的偏光方向可为向上偏折,使得第二出射光束的光轴沿朝向第一目标区域001的中心点P的方向偏转,第二出射光束的光轴落入第一目标区域001,实现降低第二目标区域002的光照强度,同时提高第一目标区域的光照强度,典型地,第一目标区域001可为人脸区域,第二目标区域002可为车牌区域,有利于改善补光效果。
当然,偏光透镜阵列220的偏光方向还可为向第二目标区域的下方或者两侧方向偏转,对此不作限制,使得第二出射光束的光轴L'偏离第二目标区域002的中心点P',降低第二目标区域002的光照强度。
可选地,第一灯珠阵列110发出的光线具有第三光照强度,第二灯珠阵列120发出的光线具有第四光照强度,第三光强度大于等于第四光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可设置第一灯珠阵列110与第二灯珠阵列120具有不同光照强度,采用第一驱动电流或第一驱动电压驱动第一灯珠阵列110的灯珠工作,采用第二驱动电流或第二驱动电压驱动第二灯珠阵列120的灯珠工作,第一驱动电流大于第二驱动电流,第一驱动电压大于第二驱动电压,使得第一灯珠阵列110的光照强度大于第二灯珠阵列120的光照强度。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监控设备。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监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监控设备100包括摄像机02及上述补光装置01,补光装置01及摄像机02具有相同的视场角。
在本实施例中,摄像机02与补光装置01采用紧固结构固定在支撑架上,将支撑架设置在预设位置,用于实现目标监控。
典型地,监控设备100可设置在交通道口,摄像机02用于对第一目标区域001及第二目标区域002进行监控,补光装置01用于对摄像机02进行补光,优化行人及车辆的监控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监控设备,设置补光装置,该补光装置设置多个灯珠组成的灯珠阵列和罩设于补光灯本体上的透镜组件,补光灯本体包括多个灯珠组成的灯珠阵列,灯珠阵列包括第一灯珠阵列和第二灯珠阵列,透镜组件包括补光透镜阵列及偏光透镜阵列,补光透镜与第一灯珠阵列的灯珠一一对应设置,补光透镜阵列用于对第一灯珠阵列发出的光线进行会聚,发出第一出射光束,第一出射光束在第一目标区域具有第一光照强度,偏光透镜阵列背离第二灯珠阵列的一侧设有偏折面,偏折面用于对第二灯珠阵列发出的光线进行偏转,发出第二出射光束,第二出射光束在第二目标区域具有第二光照强度,第二光照强度小于第一光照强度,实现了对同一光源发出的光照强度进行分配,解决了现有补光装置无法兼顾人脸识别及车牌识别补光效果的问题,兼容高光强度需求和低光强需求的应用场景,改善监控补光效果。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补光灯本体和罩设于所述补光灯本体上的透镜组件,所述补光灯本体包括多个灯珠组成的灯珠阵列,所述灯珠阵列包括第一灯珠阵列和第二灯珠阵列,所述透镜组件包括补光透镜阵列及偏光透镜阵列;
所述补光透镜阵列中的补光透镜与所述第一灯珠阵列的灯珠一一对应设置,所述补光透镜阵列的入光面朝向所述第一灯珠阵列一侧,所述补光透镜阵列用于对所述第一灯珠阵列发出的光线进行会聚,发出第一出射光束,所述第一出射光束的光轴朝向第一目标区域的中心点,所述第一出射光束在第一目标区域具有第一光照强度;
所述偏光透镜阵列中的偏光透镜与所述第二灯珠阵列的灯珠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偏光透镜阵列背离所述第二灯珠阵列的一侧设有偏折面,所述偏折面用于对所述第二灯珠阵列发出的光线进行偏转,发出第二出射光束,所述第二出射光束的光轴偏离第二目标区域的中心点,所述第二出射光束在第二目标区域具有第二光照强度,所述第二光照强度小于所述第一光照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折面设有多个锯齿形结构,所述锯齿形结构用于将所述第二出射光束的光轴沿背离所述第二目标区域的中心点的方向偏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射光束的光轴的偏光方向为朝向所述第一目标区域的中心点的方向,所述第二出射光束的偏光角度Δ等于预设角度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珠阵列与所述第一目标区域形成的连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灯珠阵列与第二目标区域形成的连线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形成纵向夹角γ,所述纵向夹角γ、所述第二出射光束的偏光角度Δ及第一出射光束的发光角度φ满足:
Figure FDA0002696773480000021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目标区域距离地面具有第一垂直高度,所述第二目标区域距离地面具有第二垂直高度,所述第一垂直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垂直高度;所述第一目标区域与所述补光装置之间具有第一水平距离,所述第二目标区域与所述补光装置之间具有第二水平距离,所述第一水平距离等于所述第二水平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组件呈矩形阵列结构,所述矩形阵列结构的长宽比为16:9或者4: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光透镜阵列及所述偏光透镜阵列采用沿垂直方向上下分布结构、沿水平方向并排分布结构或者不规则分布结构中的任意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组件包括M*N个出光面直径相同的透镜,沿水平方向上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具有第一间距x,沿垂直方向上相邻两个透镜之间具有第二间距y,其中,M,N,x,y满足:
Figure FDA0002696773480000022
或者,M,N,x,y满足:
Figure FDA0002696773480000023
其中,M为沿水平方向排布的透镜数量,N为沿垂直方向排布的透镜数量,M和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D为透镜的出光面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补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沿水平方向排布的透镜数量M为5,所述沿垂直方向排布的透镜数量N为4,第一行透镜及第二行透镜为补光透镜,第三行透镜及第四行透镜为偏光透镜。
10.一种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摄像机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补光装置。
CN202022104195.8U 2020-09-23 2020-09-23 补光装置及监控设备 Active CN2128462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04195.8U CN212846297U (zh) 2020-09-23 2020-09-23 补光装置及监控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04195.8U CN212846297U (zh) 2020-09-23 2020-09-23 补光装置及监控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46297U true CN212846297U (zh) 2021-03-30

Family

ID=75149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04195.8U Active CN212846297U (zh) 2020-09-23 2020-09-23 补光装置及监控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4629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62238A (zh) * 2021-12-06 2022-01-21 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补光光源及识别码扫描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62238A (zh) * 2021-12-06 2022-01-21 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补光光源及识别码扫描装置
CN113962238B (zh) * 2021-12-06 2023-11-28 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补光光源及识别码扫描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344900C (en) Optic lens cell and illuminated signage having a cell array
CN102112804B (zh) 照明装置
US6386720B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optical apparatus
KR100602893B1 (ko) 광지향 장치 및 광지향 방법
KR100499133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CN1105852C (zh) 具有发光二极管的信号灯
KR101019820B1 (ko) 면광원장치
US5659409A (en) Light source apparatus using a cone-like material and an applied apparatus thereof
JP6123678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を有する表示装置
CN102686934A (zh) 照明设备以及具备该照明设备的照明装置
CN101790701A (zh) 液晶背光以及使用该液晶背光的液晶显示装置
US11821602B2 (en) Vehicle external illumination device
US20050024845A1 (en) Plan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EP2741140B1 (en) System of laser projector and speckle noise reducing screen
US20120154713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212846297U (zh) 补光装置及监控设备
CN101175946A (zh) 背光装置、液晶显示装置和光偏转片
JP2006092485A (ja) 信号灯
JP2006072874A (ja) 信号灯
JPH09211451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並びに当該装置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液晶テレビ及びビューファインダ
WO2020182131A1 (zh) 一种照明装置及汽车照明系统
WO2020063333A1 (zh) 一种led显示屏光学透镜及其显示屏
KR101681327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06267156A (ja) 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照明装置
KR20150131762A (ko) 발광소자 패키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