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41901U - 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41901U
CN212841901U CN202021870381.6U CN202021870381U CN212841901U CN 212841901 U CN212841901 U CN 212841901U CN 202021870381 U CN202021870381 U CN 202021870381U CN 212841901 U CN212841901 U CN 2128419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accommodating cavity
assembly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7038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高敏
陈珠秀
蔡金钊
邹先进
黄江江
孙小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187038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419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419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419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多个容纳腔,多个容纳腔间隔地设置,各容纳腔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多个容纳腔中至少两个相邻的容纳腔之间设置有中部通道,中部通道与其中一个容纳腔连通地设置,各容纳腔内均设置有一个风机部;引流筒,引流筒的第一端与中部通道连通地设置,引流筒的第二端与多个容纳腔中的一个容纳腔的出风口并排地设置;其中,位于容纳腔内的风机部作业时,外界气流在风机部的作用下,从各容纳腔的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然后通过各容纳腔的出风口、以及从引流筒的第二端排出壳体外。能够增加风机部将气流吹出壳体组件外的送风距离。

Description

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制热舒适性是家用空调的痛点之一,现有技术中的分布式送风空调产品,通过搭载能上下送风的风道结构,较好的解决了制热舒适性的问题,但当空调产品置于不同客户的室内时,因房间的空间布局不同,在较远处能吹到的冷风不多。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蜗壳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将蜗壳盖板盖设于蜗壳底板上,通过在蜗壳底板上设置连接部以缩短蜗壳盖板与蜗壳底板的连接距离,避免了在蜗壳盖板与蜗壳底板之间设置细长的螺钉柱造成蜗壳组件之间连接强度低、安装不稳定的问题。现有技术公开了采用蜗壳盖板与蜗壳底板实现风道出风的方案,但未具体说明中风口如何实现导流送风。
现有技术中还公开了一种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将中风机的风机出风方向设置成与第一风机和第三风机出风方向相同,但出风口未设置在同一平面,解决了中间风机的出风与第一、第三风机出风干涉的问题。即现有技术只提供了风道中风机出风口及出风方式,但未进一步考虑如何减少送风过程中的风量衰减、保证送风距离、降低噪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器送风距离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多个容纳腔,多个容纳腔间隔地设置,各容纳腔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多个容纳腔中至少两个相邻的容纳腔之间设置有中部通道,中部通道与其中一个容纳腔连通地设置,各容纳腔内均设置有一个风机部;引流筒,引流筒的第一端与中部通道连通地设置,引流筒的第二端与多个容纳腔中的一个容纳腔的出风口并排地设置;其中,位于容纳腔内的风机部作业时,外界气流在风机部的作用下,从各容纳腔的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然后通过各容纳腔的出风口、以及从引流筒的第二端排出壳体外。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蜗壳,多个容纳腔沿竖直方向间隔地开设于蜗壳的第一表面上,中部通道的出口端开设于蜗壳的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上,引流筒与蜗壳的第二表面相连接;蜗壳盖,蜗壳盖与蜗壳的第一表面相连接,蜗壳盖与蜗壳之间围设成各容纳腔的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
进一步地,多个容纳腔包括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第一容纳腔位于第二容纳腔的上方,中部通道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之间并与第二容纳腔相连通,第一容纳腔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出风口,第二容纳腔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出风口,引流筒的第二端形成第三出风口,第三出风口与第一出风口相平齐地设置。
进一步地,引流筒的内壁面为光滑平面结构。
进一步地,引流筒的横截面呈多边形、椭圆形或圆形。
进一步地,引流筒与中部通道的连接处为光滑平面过度设置,引流筒与中部通道的连接处采用止口密封。
进一步地,引流筒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凸缘,引流筒通过连接凸缘与蜗壳相连接。
进一步地,壳体组件还包括:导流罩,导流罩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且导流罩位于中部通道与第二容纳腔的腔壁面连接处,以将位于第二容纳腔内的部分气流导至中部通道内。
进一步地,风机部包括:第一风机组件,第一风机组件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第二风机组件,第二风机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其中,第一风机组件的风机叶片的型线与第二风机组件的风机叶片的型线相同地设置,和/或第一风机组件的风机叶片的数目与第二风机组件的风机叶片的数目相同地设置,和/或第一风机组件的风机的轴向高度与第二风机组件的风机的轴向高度不同地设置,和/或第一风机组件的风机的直径与第二风机组件的风机的直径不同地设置。
进一步地,风机部包括第一风机组件和第二风机组件,第一风机组件的风机的轴向高度比第二风机组件的风机的轴向高度小10mm,和/或,第一风机组件的风机的直径比第二风机组件的风机的直径小10mm,第一风机组件的风机叶片的数目和第二风机组件的风机叶片的数目均为72片。
进一步地,引流筒与中部通道一体设置,引流筒的风道的横截面的面积与中部通道的风道的横截面的面积不同地设置。
进一步地,引流筒的风道的横截面的面积沿引流筒的出风方向相同地设置,中部通道的风道的横截面的面积沿中部通道的出风方向逐渐增加地设置。
进一步地,壳体组件还包括:挡风板,挡风板与蜗壳相连接,引流筒位于蜗壳与挡风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为上述的壳体组件。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引流筒,能够增加风机部将气流吹出壳体组件外的送风距离。而且,直接采用引流筒与中部通道相连通,气流从中部通道流出后,直接流入引流筒实现送风,不会向其他方向流动,保证了部分风量不会损失。因此,可以避免采用提高风机电机转速提升风量的方法实现增大送风距离,采用该结构的壳体组件的空调器,能够间接的降低了空调器的噪音。该壳体组件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且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蜗壳;12、蜗壳盖;13、挡风板;
20、中部通道;
30、风机部;31、第一风机组件;32、第二风机组件;
40、引流筒;41、连接凸缘;42、第三出风口;
51、第一容纳腔;511、第一出风口;52、第二容纳腔;521、第二出风口;
60、导流罩。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
具体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10、中部通道20、风机部30和引流筒40。壳体10具有多个容纳腔,多个容纳腔间隔地设置,各容纳腔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多个容纳腔中至少两个相邻的容纳腔之间设置有中部通道20。中部通道20与其中一个容纳腔连通地设置,各容纳腔内均设置有一个风机部30。引流筒40的第一端与中部通道20连通地设置。引流筒40的第二端与多个容纳腔中的一个容纳腔的出风口并排地设置。其中,位于容纳腔内的风机部30作业时,外界气流在风机部30的作用下,从各容纳腔的进风口进入壳体10内,然后通过各容纳腔的出风口、以及从引流筒40的第二端排出壳体10外。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引流筒,能够增加风机部将气流吹出壳体组件外的送风距离。而且,直接采用引流筒与中部通道20相连通,气流从中部通道20流出后,直接流入引流筒实现送风,不会向其他方向流动,保证了部分风量不会损失。因此,可以避免采用提高风机电机转速提升风量的方法实现增大送风距离,采用该结构的壳体组件的空调器,能够间接的降低了空调器的噪音。该壳体组件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且稳定性好。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10包括蜗壳11和蜗壳盖12。多个容纳腔沿竖直方向间隔地开设于蜗壳11的第一表面上。中部通道20的出口端开设于蜗壳11的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上。引流筒40与蜗壳11的第二表面相连接。蜗壳盖12与蜗壳11的第一表面相连接,蜗壳盖12与蜗壳11之间围设成各容纳腔的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这样设置能够提高引流筒40的安装稳定性。
如图1所示,多个容纳腔包括第一容纳腔51和第二容纳腔52。第一容纳腔51位于第二容纳腔52的上方。中部通道2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51和第二容纳腔52之间并与第二容纳腔52相连通。第一容纳腔51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出风口511。第二容纳腔52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出风口521,引流筒40的第二端形成第三出风口42,第三出风口42与第一出风口511相平齐地设置。这样设置能够使得第二容纳腔52内的部分气流从第一出风口511的方向吹出,有效地提高了第一出风口511和第三出风口42处的送风距离。
优选地,引流筒40的内壁面为光滑平面结构。这样设置能够减小气流的风阻,减小了风量的损失。其中,引流筒40的横截面呈多边形、椭圆形或圆形。引流筒40与中部通道20的连接处为光滑平面过度设置,引流筒40与中部通道20的连接处采用止口密封。这样设置能够提高引流筒40与中部通道20连接处的密封性。其中,引流筒40可以采用内部风道出口端的横截面不变的设置方式,这样能够提高出风端压力的稳定性,保证送风距离。
如图2所示,引流筒40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凸缘41,引流筒40通过连接凸缘41与蜗壳 11相连接。这样设置能够增加引流筒40的安装稳定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组件还包括导流罩60。导流罩60设置于第二容纳腔52内,且导流罩60位于中部通道20与第二容纳腔52的腔壁面连接处,以将位于第二容纳腔52内的部分气流导至中部通道20内。
进一步地,风机部30包括第一风机组件31和第二风机组件32。第一风机组件31设置于第一容纳腔51内。第二风机组件32设置于第二容纳腔52内。其中,第一风机组件31的风机叶片的型线与第二风机组件32的风机叶片的型线相同地设置。第一风机组件31的风机叶片的数目与第二风机组件32的风机叶片的数目相同地设置。第一风机组件31的风机的轴向高度与第二风机组件32的风机的轴向高度不同地设置。第一风机组件31的风机的直径与第二风机组件32的风机的直径不同地设置。优选地,第一风机组件31的风机的轴向高度比第二风机组件32的风机的轴向高度小10mm。第一风机组件31的风机的直径比第二风机组件32的风机的直径小10mm,第一风机组件31的风机叶片的数目和第二风机组件32的风机叶片的数目均为72片。
现有技术中,壳体包括蜗壳盖,蜗壳盖有上、下两个进风口,蜗壳有上、下两个容纳腔,容纳腔与蜗壳盖的两个进风口对应设置。上容纳腔有一个上出风口、下容纳腔有一个中出风口和一个下出风口。其中:上出风口、中出风口的气流向上输送,下风口的气流向下输送。导流罩装配在蜗壳的中间位置,与蜗壳的中出风口过渡衔接设置,能够将从蜗壳盖下进风口吸入的气流引导至蜗壳的中出风口。现有技术中还包括一个上风机组件和一个下风机组件。上风机组件安装在蜗壳的上部容纳腔中,上离心风叶运转时能够将气流从蜗壳盖上进风口吸入,并送至上出风口。同理,下风机组件安装在蜗壳的下端容纳腔中,一部分气流在下离心风机做功作用下,从下出风口流出,另一部分气流经过导流罩从中出风口流出。蜗壳盖、蜗壳、导流罩、上风机组件、下风机组件共同组成风道部件。现有技术中,壳体组件还包括一个挡风板,挡风板盖设在蜗壳上,挡风板两侧与蜗壳两侧分别通过螺钉进行紧固密封。蜗壳与挡风板装配后形成内部风腔,气流可在内部风腔内流动。
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壳体组件存在以下问题:
在风道内部,中风口以上的一段行程是由蜗壳与挡风板构成的上半段腔体空间。从中出风口流出的高速气流进入该上半段空间,气流经过的横截面骤然变大,导致流速减慢,后续送风距离不够远。同时,上半段腔体内包含的蜗壳上半段、以及挡风板的上半段,因为结构功能及装配需要,设计有很多凸出或凹陷的结构,导致气流通过的路径不够平滑顺畅,在此段空间容易形成很多小的旋涡,造成风量衰减。此外,由于蜗壳与挡风板形成的腔体较长,从中风口吹出的大部分气流不仅会通过上半段腔体,还有部分气流会流向中风口左右两端,以及向下流动,这部分风量对整机不能起到送风作用,也会损失部分风量。因此,现有技术的结构布局会导致风量损失。为了保证整机的风量达标,通常会提高风叶的电机转速,从而导致噪音也升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结构的壳体组件,采用本申请的壳体组件,风量相比之前,气流流过的横截面不会骤然变大,气流流速不会有大的突变,能够保证送风距离。气流从中部通道20的出风端流出后,直接流进引流筒,流过的路径平滑顺畅,不会因遇到各种凹凸结构的阻碍造成明显的风量衰减。引流筒结构直接与中出风口对接,气流从中出风口流出后,直接流入引流筒向上送风,不会向其他方向流动,保证了部分风量不会损失。因此,可以避免采用提高风机电机转速提升风量的方法,间接的降低了噪音。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组件包括蜗壳盖,蜗壳盖包含上、下共两个进风口,蜗壳有上、下两个容纳腔,容纳腔与蜗壳盖的两个进风口对应设置。上容纳腔有一个上出风口、下容纳腔有一个中出风口和一个下出风口。其中:上出风口、中出风口的气流向上输送,下风口的气流向下输送。导流罩设置在蜗壳中间位置,与蜗壳的中出风口过渡衔接。下容纳腔构成的风道结构中,部分气流从下容纳腔生成送出时,先经过导流罩将气流引出至中部通道20。上风机组件包括上安装板、直流电机、电机支架、离心风叶、止转垫片、带垫螺母。所述上风机组件作为一个整体,安装在蜗壳的上容纳腔中,通电后直流电机带动风叶旋转。
下风机组件包括下安装板、直流电机、电机支架、离心风叶、止转垫片、带垫螺母;下风机组件作为一个整体,安装在蜗壳的下容纳腔中,通电后直流电机带动风叶旋转。引流筒设置在蜗壳与挡风板构成的上半段腔体空间。引流筒的下端与蜗壳的中出风口过渡衔接,两者在过渡口处采用折弯的止口,两者可贴合进行密封。引流筒的上端设计成直筒,直筒出风口方向朝上,出风口端部与蜗壳的上出风口端部平齐。
具体地,引流筒的两侧可以通过打六个螺钉与蜗壳进行固定。挡风板13盖设在蜗壳上,挡风板两侧与蜗壳两侧分别通过螺钉进行紧固密封。即在蜗壳与挡风板构成的上半段腔体空间,增设一个引流筒。
具体地,该壳体组件包括蜗壳盖,蜗壳盖包含上、下共两个进风口;进风口都呈圆形,风道工作时,空气从这2个进风口分别进入上、下容纳腔。蜗壳包含上、下共两个容纳腔,上容纳腔有一个方向朝上的上出风口。空调运行时,上容纳腔的风口对着空调头部,从壳体组件的顶部吹出。
下容纳腔有一个方向朝上的中出风口(即中部通道20的出口端)和一个出口朝下的下出风口,下容纳腔的中出风口的风量向上吹,通过引流筒将气流引导至空调头部,从空调头部吹出。两个上、下容纳腔的蜗壳型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导流罩设置在蜗壳中间位置,与蜗壳的中出风口过渡衔接。下容纳腔构成的风道结构中,气流从下容纳腔生成送出时,一部分经过导流罩引导,送至中风口,另一部分气流会从下出风口送出。上风机组件包括上安装板、上直流电机、电机支架、上离心风叶、止转垫片、带垫螺母。上风机组件作为一个整体,安装在蜗壳的上容纳腔中,通电后直流电机带动风叶旋转。下风机组件包括下安装板、下直流电机、电机支架、下离心风叶、止转垫片、带垫螺母;所述下风机组件作为一个整体,安装在蜗壳的下容纳腔中,通电后直流电机带动风叶旋转。上离心风机与下离心风机的区别点在于:两个离心风机叶片的型线相同,其中,叶片的型线为机翼性,且叶片数量均为七十二片。但两个风机的高度、直径不同,下离心风机直径比上离心风机的直径大10mm,高度比上离心风机高10mm。
引流筒包含过渡部分和直管部分。过渡部分含有进风口,进风口与蜗壳的中出风口正对着安装连接。过渡部分进风口周围设置有折弯止口,可与蜗壳中出风口处的折弯止口衔接配合,起到密封作用。引流筒的两侧通过打螺钉与蜗壳两侧进行固定。引流筒上端的出风口与蜗壳上出风口平齐。挡风板13盖设在蜗壳上,挡风板两侧与蜗壳两侧分别通过螺钉进行紧固密封。
在本申请中,可以将引流筒40与中部通道20一体设置,引流筒40的风道的横截面的面积与中部通道20的风道的横截面的面积不同地设置。具体地,引流筒40的风道的横截面的面积沿引流筒40的出风方向相同地设置,中部通道20的风道的横截面的面积沿中部通道20 的出风方向逐渐增加地设置。这样设置能够提高引流筒40送风的稳定性。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多个容纳腔,多个所述容纳腔间隔地设置,各所述容纳腔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多个所述容纳腔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容纳腔之间设置有中部通道(20),所述中部通道(20)与其中一个所述容纳腔连通地设置,各所述容纳腔内均设置有一个风机部(30);
引流筒(40),所述引流筒(40)的第一端与所述中部通道(20)连通地设置,所述引流筒(40)的第二端与多个所述容纳腔中的一个所述容纳腔的出风口并排地设置;
其中,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的所述风机部(30)作业时,外界气流在所述风机部(30)的作用下,从各所述容纳腔的进风口进入所述壳体(10)内,然后通过各所述容纳腔的出风口、以及从所述引流筒(40)的第二端排出所述壳体(10)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包括:
蜗壳(11),多个所述容纳腔沿竖直方向间隔地开设于所述蜗壳(11)的第一表面上,所述中部通道(20)的出口端开设于所述蜗壳(11)的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上,所述引流筒(40)与所述蜗壳(11)的第二表面相连接;
蜗壳盖(12),所述蜗壳盖(12)与所述蜗壳(11)的第一表面相连接,所述蜗壳盖(12)与所述蜗壳(11)之间围设成各所述容纳腔的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容纳腔包括第一容纳腔(51)和第二容纳腔(52),所述第一容纳腔(51)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52)的上方,所述中部通道(20)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51)和所述第二容纳腔(52)之间并与所述第二容纳腔(52)相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51)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出风口(511),所述第二容纳腔(52)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出风口(521),所述引流筒(40)的第二端形成第三出风口(42),所述第三出风口(42)与所述第一出风口(511)相平齐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筒(40)的内壁面为光滑平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筒(40)的横截面呈多边形、椭圆形或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筒(40)与所述中部通道(20)的连接处为光滑平面过度设置,所述引流筒(40)与所述中部通道(20)的连接处采用止口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筒(40)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凸缘(41),所述引流筒(40)通过所述连接凸缘(41)与所述蜗壳(11)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
导流罩(60),所述导流罩(60)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52)内,且所述导流罩(60)位于所述中部通道(20)与所述第二容纳腔(52)的腔壁面连接处,以将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52)内的部分气流导至所述中部通道(20)内。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部(30)包括:
第一风机组件(31),所述第一风机组件(31)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51)内;
第二风机组件(32),所述第二风机组件(32)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52)内;
其中,所述第一风机组件(31)的风机叶片的型线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32)的风机叶片的型线相同地设置,和/或
所述第一风机组件(31)的风机叶片的数目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32)的风机叶片的数目相同地设置,和/或
所述第一风机组件(31)的风机的轴向高度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32)的风机的轴向高度不同地设置,和/或
所述第一风机组件(31)的风机的直径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32)的风机的直径不同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部(30)包括第一风机组件(31)和第二风机组件(32),所述第一风机组件(31)的风机的轴向高度比所述第二风机组件(32)的风机的轴向高度小10mm,和/或,所述第一风机组件(31)的风机的直径比所述第二风机组件(32)的风机的直径小10mm,所述第一风机组件(31)的风机叶片的数目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32)的风机叶片的数目均为72片。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筒(40)与所述中部通道(20)一体设置,所述引流筒(40)的风道的横截面的面积与中部通道(20)的风道的横截面的面积不同地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1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筒(40)的风道的横截面的面积沿所述引流筒(40)的出风方向相同地设置,所述中部通道(20)的风道的横截面的面积沿所述中部通道(20)的出风方向逐渐增加地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
挡风板(13),所述挡风板(13)与所述蜗壳(11)相连接,所述引流筒(40)位于所述蜗壳(11)与所述挡风板(13)之间。
14.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为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
CN202021870381.6U 2020-08-31 2020-08-31 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ctive CN2128419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70381.6U CN212841901U (zh) 2020-08-31 2020-08-31 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70381.6U CN212841901U (zh) 2020-08-31 2020-08-31 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41901U true CN212841901U (zh) 2021-03-30

Family

ID=75142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70381.6U Active CN212841901U (zh) 2020-08-31 2020-08-31 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419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84718A2 (en) Air Conditioner
CN209689057U (zh) 空调室内机的风道部件及空调室内机
CN108709250A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EP3604937B1 (en) Housing assembly of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CN210601937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5546647A (zh) 轴流柜机
CN104358696A (zh) 风机系统及空调器
CN212841901U (zh) 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1928342A (zh) 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005241018A (ja) 一体形空気調和機
KR100676919B1 (ko) 복합식 환풍기
CN210320313U (zh) 一种风道系统和空调器
CN206626682U (zh) 壁挂式空调一体机
CN214250055U (zh) 空调辅助风道及空调器
CN112555994B (zh) 立柜式空调器
WO2018235947A1 (ja) 空調室内機
JPH0593523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10164670U (zh) 离心式换气扇
CN114087754A (zh) 风道部件、室内机及空调器
WO2017049447A1 (zh) 一种空调混合出风室内机
CN209340172U (zh) 一种带空气净化功能的柱式风扇
CN205478469U (zh) 一种风机以及呼吸机
CN211316362U (zh) 整体式空调
CN109114678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976565U (zh) 供暖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