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15854U - 用于建筑开口的覆盖物的上梁及覆盖物 - Google Patents

用于建筑开口的覆盖物的上梁及覆盖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15854U
CN212815854U CN202020862477.1U CN202020862477U CN212815854U CN 212815854 U CN212815854 U CN 212815854U CN 202020862477 U CN202020862477 U CN 202020862477U CN 212815854 U CN212815854 U CN 2128158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rail
section
upper beam
rail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6247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粘肇纮
李文宇
叶静芳
陈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en Made Enterpri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en Made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en Made Enterpri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en Made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6247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158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158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158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建筑开口的覆盖物的上梁及覆盖物,上梁其包含有:一框架及一固定件。框架,定义有一长轴,且框架沿该长轴方向形成有一第一架体及一第二架体;以及固定件选择性地设于框架,且当固定件设于框架且同时跨接第一架体及第二架体时,第一架体及第二架体彼此对接固定。借此,本实用新型得以有效提升包装的便利性,并降低运送的成本。

Description

用于建筑开口的覆盖物的上梁及覆盖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建筑开口的窗帘,更特别涉及一种可分段拆卸及组装的上梁结构,及具有该上梁结构的窗帘。
背景技术
按,目前常见用于建筑开口的覆盖物在结构方面至少包含有一上梁及一帘面,帘面大多是由软性或具有可挠性的材料所制成,因此帘面可因应不同的包装需求而通过卷曲或折叠等方式进行收纳,有效减少运送的材积;然而,为了承载帘面及其他结构的重量,一般的上梁无可避免地必须选用刚性材料来制作,借此获得较大的承载强度,但此等上梁也因此无法如同前述帘面可通过卷曲或折叠的方式进行收纳,换言之,刚性的上梁将无法因应不同包装方式的需求来进行相对应的调整,特别是大尺寸的覆盖物,过长的上梁对于包装及搬运有着极大的不便性,显见其仍有改善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缘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建筑开口的覆盖物的上梁及覆盖物,其上梁具有可分段拆卸及组装的结构,因而能因应不同包装需求进行调整,有效减少运送的材积。
为了达成前述及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建筑开口的覆盖物的上梁,其包含有:一框架及一固定件;该框架定义有一长轴,且该框架沿该长轴方向形成有一第一架体及一第二架体;以及,该固定件选择性地设于该框架,且当该固定件设于该框架且同时跨接该第一架体及该第二架体时,该第一架体及该第二架体彼此对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固定件包含有一第一固定部及一第二固定部,当该固定件跨接该第一架体及该第二架体且使该第一架体及该第二架体彼此对接固定时,该第一固定部固设于该第一架体,该第二固定部固设于该第二架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架体包含有一第一顶板,该第二架体包含有一第二顶板,该第一固定部设于该第一顶板且该第二固定部设于该第二顶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更包含有一连接件,该连接件设于该框架的内壁且跨接该第一架体及该第二架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框架的顶面形成有一勾部,该固定件的底面具有一限位部,当该固定件跨接该第一架体及该第二架体且使该第一架体及该第二架体彼此对接固定时,该限位部勾卡于该勾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固定部具有一凹部,该第二固定部具有一凸接块,该凸接块可对应地嵌入该凹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凸接块以可拆卸的方式对应地嵌入该凹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更包含有一滑轨组设置于该框架内部,且该滑轨组包含有一滑轨及一衔接杆,该滑轨包含有一第一轨段及一第二轨段,且该第一轨段及该第二轨段沿该长轴方向相邻配置,该衔接杆设于该滑轨且连接于该第一轨段及该第二轨段之间,以使该第一轨段及该第二轨段对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轨段与该第二轨段相对接的端面分别形成有一插槽,该衔接杆插设于该插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轨段及该第二轨段的插槽的断面形状与该衔接杆的断面形状相互对应且为非圆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轨段与该第二轨段分别具有一本体,且该第一轨段与该第二轨段相邻处分别形成有一插槽及一延伸段,该衔接杆包含有一插接段及二杆部,该二杆部分别自该插接段两端延伸而出,并分别与该第一轨段的该插槽及该第二轨段的该插槽对应设置,该插接段的断面形状与各该延伸段的断面形状相对应;当该第一轨段、第二轨段及该衔接杆组设在一起时,该衔接杆的二杆部分别对应插设于一该插槽,且该插接段与各该延伸段结合处所形成的断面形状与该第一轨段的本体或该第二轨段的本体的断面形状概呈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更包含有一滑轨支撑件,可拆卸地设置于该框架;该滑轨支撑件包含有一承接部,当该滑轨支撑件设置于该框架时,该承接部的一端承接于该滑轨组。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滑轨支撑件包含一固持部,该承接部接设于该固持部,该滑轨支撑件通过该固持部而可拆卸地设置于该框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框架界定出一容置空间及一开口连通于该容置空间,该框架包含有一底板,且该底板开设有该开口,该滑轨支撑件的固持部嵌卡于该底板。
根据另一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建筑开口的覆盖物。所述覆盖物包含有前述的上梁。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通过框架及固定架的配合,让使用者可依照需求选择将框架的第一架体与第二架体进行组装或拆卸,进而提升包装或搬运的便利性。
有关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建筑开口的覆盖物的上梁及覆盖物,将于后续的说明中予以描述。然而,在本实用新型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能了解,该等详细说明以及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列举的特定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3为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4A为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放大图,主要显示框架、固定件及连接件的结构;
图4B为图4A所示一些实施例的框架沿4B-4B连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4C为图4A所示一些实施例的框架沿4C-4C连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沿5-5连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一些实施例的滑轨组的局部立体分解放大图,其中第一轨段为透视图,借以揭露其第一插槽的结构;
图7为图6所示一些实施例的剖视图,主要显示滑轨组组装后,滑轨与衔接杆连接处的剖示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为图8所示另一些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8所示另一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图8所示另一些实施例的固定件的立体图,其中第一固定部为透视图,借以揭露其凹部;
图12为图8所示另一些实施例的滑轨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图12所示另一些实施例的滑轨组的分解图;
图14为图13所示另一些实施例沿14-14连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15为图12所示另一些实施例沿15-15连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16为图12所示另一些实施例沿16-16连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17为图8所示另一些实施例沿17-17连线方向所见的视图;
图18为图8所示另一些实施例的滑轨支撑件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
1 覆盖物
2 上梁 4 帘面
6 帘面控制机构 7 调整杆
8 滑车组
10 框架
102 顶板 104 侧板
106 底板 108 勾部
12 容置空间 14 开口
16 第一架体
162 第一顶板 164 第一侧板
166 第一底板
18 第二架体
182 第二顶板 184 第二侧板
186 第二底板
20 固定件
202 限位部 22 第一固定部
24 第二固定部
30 连接件
40 滑轨组 42 滑轨
44 第一轨段
442 第一端面 444 第一插槽
46 第二轨段
462 第二端面 464 第二插槽
48 衔接杆
10’ 框架
104’ 侧板 106’ 底板
12’ 容置空间 14’ 开口
16’ 第一架体 18’ 第二架体
20’ 固定件
22’ 第一固定部 222’ 凹部
24’ 第二固定部 242’ 凸接块
40’ 滑轨组
42’ 滑轨 44’ 第一轨段
442’ 第三本体 444’ 第三插槽
446’ 第三延伸段 448’ 第三端面
46’ 第二轨段
462’ 第四本体 464’ 第四插槽
466’ 第四延伸段 468’ 第四端面
48’ 衔接杆
482’ 插接段 484’ 杆部
50 滑轨支撑件
52 承接部 522 承载凹部
54 固持部 542 挡件
544 嵌卡件
A 长轴
具体实施方式
兹以下文并配合图式来更充分地描述用于建筑开口的覆盖物的上梁及覆盖物的各种特征、态样或其类似者,在图式中将示出及描述上梁及覆盖物的一或多个态样。可理解的,下文中各种特征、态样或其类似者可彼此独立地或彼此结合来使用。此外,如本文中揭示的上梁及覆盖物可体现为许多不同的形式且不应被理解为限制于本文中陈述的具有所呈现的所有特征的实施例。在图式中,除非另外指出,否则相同的元件符号始终指代相同的元件。
此外,必须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特征不限于实施方式所描述的特定结构、用途以及其应用。说明内容使用的用语皆为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能理解的例示性描述用语,本说明书内容所提及的“前”、“后”、“上”、“下”、“左”、“右”、“顶”、“底”、“内”,以及“外”等方向性形容用语,也只是以正常使用方向为基准的例示性描述用语,并非作为限制主张范围的用意。
再者,如同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中所使用单数形式的“一”、“一个”以及“该”等数量值都包括复数的涵义。因此,例如对“一元件”的说明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元件,而且包括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已知的等同替换。在类似状况下所使用的所有连接词也应当理解为最宽广的意义,说明内容中所描述的特定形状以及结构特征或技术用语同样应被理解为包括特定结构或技术用语所能达成的功能的等同替换结构或技术用语。
请参阅图1至图3,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建筑开口的覆盖物1,其中,所述的建筑开口可包含但不限于有诸如窗、门、拱门及类似物等,而该覆盖物1包含有:一上梁2、一帘面4及一帘面控制机构6,此帘面控制机构6包含有一调整杆7及一滑车组8,此滑车组8可操作地连接于调整杆7,帘面4可操作地悬吊于滑车组8,使用者可借由操作调整杆7以带动滑车组8作动,进而使帘面4进行相对应的展开、收合或偏摆的动作。由于,前述的帘面4及帘面控制机构6的配置及作动方式,非为本实用新型所请标的,于此不另赘述。但必须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覆盖物1及其上梁2虽以立式百叶帘为例,但并不应被理解具有限制性,于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覆盖物及其上梁亦可应用于横式百叶帘或其他任何具有上梁的帘。
请参阅图2至图5,于一些实施例中,该上梁2包含有一框架10及一固定件20,此框架10可由但不限于刚性材料(如,金属、合金或复合材料等)所制成,且此框架10可为但不限于大致呈中空的长方体,并界定出一容置空间12及一开口14连通于该容置空间12,容置空间12供滑车组8设置于内,此外,框架10定义有一长轴A通过该框架10的左右两端,沿着该长轴A的方向,框架10由一第一架体16及一第二架体18对接组设而成。
前述的固定件20同样可由但不限于刚性材料(如,金属、合金或复合材料等)所制成,此固定件20设于框架10,且于第一架体16及第二架体18呈对接时,借由固定件20跨接第一架体16及第二架体18,可使对接的第一架体16及第二架体18相互抵接而不分离。
请再参阅图1、图3至图5,于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20可为一体式结构,其包含有一第一固定部22及一第二固定部24,此第一固定部22固设于第一架体16,第二固定部24固设于第二架体18。其中,第一固定部22及第二固定部24通过螺锁方式分别可拆卸的固设于第一架体16及第二架体18,于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固设手段亦可选择但不限于焊接、黏固、铆接、卡榫等可拆卸或不可拆卸的方式完成。
可以理解的是,框架10于第一架体16及第二架体18对接处的强度较为脆弱,因此,于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20所选用的材料硬度可高于第一架体16及第二架体18的硬度,借以提升框架10在第一架体16及第二架体18对接处的强度。此外,须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框架10并不限于拆分为第一架体16及第二架体18两段,于其他可能实施例中,框架10亦可依照需求拆分成更多架体,亦即该框架10可由三段以上的架体组设而成,并通过前述以各架体的端面与其相邻架体的端面彼此对接的组接方式,再利用固定件跨接两两相互对接的架体并加以固定即可。
此外,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所示,框架10包含有一顶板102、二侧板104及一底板106,二侧板104位于顶板102及底板106之间,各板围设而构成前述的容置空间12,且底板106上开设有前述的开口14连通容置空间12。更详细区分的话,顶板102还可区分为一第一顶板162及一第二顶板182,侧板104可区分为一第一侧板164及一第二侧板184,底板106可区分为一第一底板166及一第二底板186;前述的第一架体16则由第一顶板162、二第一侧板164及第一底板166所组成,第二架体18则由第二顶板182、二第二侧板184及第二底板186所组成。
为了美观或组装便利性等原因,于一些实施例中,固定件20的第一固定部22可设于第一顶板162的顶面,第二固定部24则可对应地设于第二顶板182的顶面,亦即固定件20整体设于框架10的顶板102的顶面并跨接第一顶板162的顶面及第二顶板182的顶面,借此可让固定件20受到框架10的遮挡而不易被使用者直视,以维持整体外观的一致性(如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于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固定件20亦可设置于框架10的其他位置,诸如侧板104、底板106,或顶板102的底面等(图中未示)。
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前述的固定件20除了可为一体式结构的实施态样外,于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也可为分体式结构。如图8至图11所示,固定件20’亦可由二或二以上的元件组设而成,此固定件20’的第一固定部22’与第二固定部24’彼此固接,且较佳地,第一固定部22’与第二固定部24’以可拆卸的方式彼此连接;于此态样中,第一固定部22’自邻接第二固定部24’的端面朝向远离第二固定部24’的方向形成有一凹部222’(如图11所示),第二固定部24’具有一对应该凹部222’的凸接块242’,当使用者欲将第一架体16’及第二架体18’彼此对接以组成完整的框架10’时,仅需将第二固定部24’的凸接块242’插设于第一固定部22’的凹部222’,即可使第一架体16’及第二架体18’彼此相接;若为确保二者不会轻易分离,之后可再借由螺锁或其他固设手段将凹部222’及凸接块242’二者固定住即可。
再请参阅图3至图5,于一些实施例中,框架10的顶板102顶面可进一步形成有一对勾部108,分别由顶板102顶面向上延伸一段距离后再分别朝向框架10的前后两侧延伸,其断面概呈二相背的倒L状,此外,勾部108可为但不限于沿该长轴A方向而延伸布设于顶板102的整个长度;固定件20具有一对限位部202,其轮廓概呈向下向外延伸一段距离后再朝内侧相向地延伸,即其断面概成二开口相向设置的弯钩(或左右相反但开口相对的C字形),当该固定件20跨接该第一架体16及该第二架体18且使该第一架体16及该第二架体18彼此对接固定时,该限位部202勾卡于该勾部108。通过前述的勾部108及限位部202的勾卡配合,可有效提升固定件20对第一架体16及第二架体18的连接强度。
再者,如图3至图5所示,为了更进一步提升框架10的第一架体16与第二架体18的连接强度,上梁2更可包含有但不限于至少一连接件30,此连接件30概呈长方体,设于框架10的内壁且跨接第一架体16及第二架体18,亦即连接件30设于框架10的容置空间12内。于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30的两端可分别连接于第一底板166的内壁及第二底板186的内壁,但亦可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将该等连接件30用于跨接第一侧板164的内壁及第二侧板184的内壁(图中未示),当然该等连接件30还可用于跨接框架10的其他位置,诸如框架10的外壁等,同样可达成提升连接强度的功效;再者,连接件30的数量也可有其他选择,实际上,连接件30的数量为一,即可达到提升连接强度的功效;同样地,连接件30的形状及其与框架10的固接方式也可依照产品规格而进行调整,于此不加以限定。
再请参阅图3、图5至图7,于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上梁2更包含有一滑轨组40,此滑轨组40设置于框架10的容置空间12中,并沿着平行于长轴A的方向配置,且可操作地连接于调整杆7;滑车组8可滑移地连接于滑轨组40,并可受调整杆7的操控,进而带动帘面4进行展开、收合或偏转等动作。其中,滑轨组40包含有一滑轨42及一衔接杆48,配合框架10,该滑轨42沿长轴A方向形成有一第一轨段44及一第二轨段46,衔接杆48设于滑轨42且连接于第一轨段44及第二轨段46之间,以使第一轨段44及第二轨段46彼此对接固定。于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轨段44的长度可与前述的第一架体16的长度相近似,第二轨段46的长度可与前述的第二架体18的长度相近似,但实际应用并不以此为限,此外,框架10分拆的数量与滑轨42的分拆数量并不需要相同,举例来说,使用者可依照需求将框架分拆成三个架体,但滑轨则分拆成四个轨段。此外,滑轨组40的第一轨段44、第二轨段46及衔接杆48之间的连结关系是可根据使用需求来选择可拆卸或不可拆卸的方式完成连接,于此不加以限制。
再请搭配图6及图7,图6是滑轨组40的滑轨42及衔接杆48尚未组设时的立体分解图,图7则是滑轨组40组装后,于滑轨42的第一轨段44或第二轨段46与衔接杆48连接处的剖视图。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轨段44在邻接于第二轨段46的第一端面442形成有一向内凹陷的第一插槽444,第二轨段46在邻接于第一轨段44的第二端面462形成有一向内凹陷的第二插槽464,通过将衔接杆48的两端分别插设于第一插槽444及第二插槽464的方式,以使第一轨段44及第二轨段46对接固定。为了减少第一轨段44及第二轨段46自衔接杆48脱离的可能性,衔接杆48的外表面可设有高低起伏的纹路或凸点(图中未示),借以增加衔接杆48与第一、第二插槽444、464的槽壁的摩擦力,于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衔接杆48的杆径可稍大于第一及第二插槽444、464的内径(图中未示),通过紧配合的方式同样可增加衔接杆48与第一及第二插槽444、464的摩擦力。
须说明的是,由于滑轨组40通过旋转方式来驱动滑车组8,进而带动帘面4偏转,因此滑轨组40的第一轨段44、第二轨段46及衔接杆48之间的扭力传输就相当重要,为了使滑轨组40的扭力传输得以顺畅且稳定,第一轨段44的第一插槽444及第二轨段46的第二插槽464的断面形状与衔接杆48的断面形状相互对应且非圆形者,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插槽444及第二插槽464的断面形状及衔接杆48的断面形状为六边形(如图6及7所示),但于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亦可根据加工条件及成本考虑选用不同的断面形状,诸如半圆形、三角形、四边形或五边形等。
于另一些实施例中,滑轨组还可具有不同的配置关系,如图12至图16所示,滑轨组40’的第一轨段44’具有一第三本体442’、一第三插槽444’及一第三延伸段446’,该第三插槽444’自一第三端面448’朝该第三本体442’方向凹陷形成,该第三延伸段446’自该第三端面448’朝远离该第三本体442’方向延伸而出,相对应地,该滑轨组40’的第二轨段46’具有一第四本体462’、一第四插槽464’及一第四延伸段466’,该第四插槽464’自一第四端面468’朝该第四本体462’方向凹陷形成,该第四延伸段466’自该第四端面468’朝远离该第四本体462’方向延伸而出,该滑轨组40’的衔接杆48’包含有一插接段482’及二杆部484’,该二杆部484’分别自该插接段482’两端向外延伸而出并分别对应于第一轨段44’的第三插槽444’及第二轨段46’的第四插槽464’,且该插接段482’的断面形状与该第三延伸段446’的断面形状及第四延伸段466’的断面形状相对应;当该第一轨段44’、第二轨段46’及该衔接杆48’组设在一起时,该衔接杆48’的二杆部484’分别插设于该第一轨段44’的第三插槽444’及该第二轨段46’的第四插槽464’,而该衔接杆48’的插接段482’与该第三延伸段446’及第四延伸段466’组接在一起后,该插接段482’与该第三延伸段446’及/或该第四延伸段466’结合处所形成的断面形状,与该第一轨段44’的第三本体442’的断面形状及该第二轨段46’的第四本体462’的断面形状概呈相同。
更具体地说明,如图12至图16所示,于一些实施例中,该滑轨组40’选用四角轴的态样,其第一轨段44’的第三本体442’及第二轨段46’的第四本体462’的断面形状概成具有横平段及竖直段的”十”字形状(如图16所示),此时,该插接段482’的断面形状可选用”十”字中的横平段”-”(如图15所示)或竖直段”|”(图中未示),而该第三延伸段446’及该第四延伸段466’的断面形状则选用”十”字中除却该插接段482’以外的部分(如图15所示)。可理解的是,前述的搭配方式并非唯一选择,使用者可根据加工条件和成本进行调整,同样地,滑轨组40’也可采用非四角轴的态样,但其衔接杆48’与第一、第二轨段44’、46’的连接方式仍不脱前述的技术手段;而于本实施例中,当衔接杆48’与第一、第二轨段44’、46’组接后,从其组接处的断面视之,插接段482’的部分与第三或/及第四延伸段446’、466’的部分采环状间隔交错的方式排列(如图15所示)。
请再参阅图8至图10,于实际组装时,因框架10’的第一架体16’、第二架体18’及固定件20’的结构是外露的元件,故第一架体16’及第二架体18’的对接组装作业较容易进行,然而,由于滑轨组40’设置于框架10’的容置空间12’内,因此使用者在对接组装滑轨组40’时,仅能通过将手部伸入该框架10’的开口14’处进行,导致该滑轨组40’的对接组装较为困难。为了降低该滑轨组40’的组装的困难性,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至10、图17至1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上梁更包含有至少一滑轨支撑件50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于框架10’,此滑轨支撑件50包含有一承接部52及一固持部54,承接部52的顶端承接于滑轨组40’,承接部52的底端接设于固持部54,且固持部54以可拆卸的方式嵌卡于底板106’及/或侧板104’,借以使滑轨支撑件50可以固定于框架10’;较佳地可以选用至少二滑轨支撑件50分别设置于第一架体16’及第二架体18’,并利用其承接部52限制滑轨组40’的转动,以辅助使用者在对接第一架体16’及第二架体18’时,得以不需用手固定滑轨组40’即可稳定且角度正确地对接滑轨组40’。
以下具体说明滑轨支撑件50的一种实施态样。于一实施例中,固持部54的两端形成有向上延伸的挡件542,各挡件542的内壁分别抵接于一侧板104’的外壁,此外该固持部54的中段还形成有一向上延伸的嵌卡件544,该嵌卡件544与所对应的挡件542配合以对底板106’进行夹持,借此使该滑轨支撑件50能固定于该框架10’上。此外,于一些实施例中,承接部52的顶端形成有一承载凹部522,此承载凹部522的内缘的形状与滑轨组40’的滑轨42’的底缘及/或侧缘的形状相对应,因而可以提供滑轨42’适当的支撑力,使第一、第二轨段44’、46’位于相同的高度,并避免滑轨组42’的第一、第二轨段44’、46’产生相对转动,让组装前的第一轨段44’及第二轨段46’受限于一默认的待组装位置,减少第一轨段44’及第二轨段46’于对接组装时的对位不准的情况。
总括来说,本实用新型的上梁及覆盖物至少具有下列的优点:
1.通过框架与固定架的配合,让使用者可依照需求选择将框架的第一架体与第二架体进行组装或拆卸,以利于包装及搬运的便利性,有效减少整体材积并降低运送成本。
2.通过滑轨及衔接杆的配合,让使用者可依照需求选择将滑轨组的第一轨段与第二轨段进行组装或拆卸;此外,于该滑轨及该衔接杆组装后,该滑轨组还具有将调整杆的扭力确实地传输至滑车组以带动帘面进行作动的功效。
3.当使用者欲将分拆的上梁进行组装时,通过滑轨支撑件的设置,可让滑轨组的第一轨段及第二轨段预先受限于一待组装位置及角度,因而可有效降低第一轨段与第二轨段于对接组装过程时的对位难度,并减少组装作业的时间。
4.本实用新型借由固定架及衔接杆来衔接各该架体及各该轨段,因此,各该架体及各该轨段实际上系可与幅宽较小的覆盖物的架体及轨段通用,换言之,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架体及轨段可通用于不同幅宽的覆盖物,故能减少库存品的种类及库存成本。
最后,必须再次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于前述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构成元件仅为举例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举凡未超脱本实用新型精神所作的简易结构润饰或变化,或与其他等效元件的更替,仍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涵盖的范畴。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建筑开口的覆盖物的上梁,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一框架及一固定件;
该框架,定义有一长轴,且该框架沿该长轴方向形成有一第一架体及一第二架体;以及
该固定件选择性地设于该框架,且当该固定件设于该框架且同时跨接该第一架体及该第二架体时,该第一架体及该第二架体彼此对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梁,其特征在于,该固定件包含有一第一固定部及一第二固定部,当该固定件跨接该第一架体及该第二架体且使该第一架体及该第二架体彼此对接固定时,该第一固定部固设于该第一架体,该第二固定部固设于该第二架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梁,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架体包含有一第一顶板,该第二架体包含有一第二顶板,该第一固定部设于该第一顶板且该第二固定部设于该第二顶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梁,其特征在于,其更包含有一连接件,该连接件设于该框架的内壁且跨接该第一架体及该第二架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梁,其特征在于,该框架的顶面形成有一勾部,该固定件的底面具有一限位部,当该固定件跨接该第一架体及该第二架体且使该第一架体及该第二架体彼此对接固定时,该限位部勾卡于该勾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梁,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部具有一凹部,该第二固定部具有一凸接块,该凸接块能对应地嵌入该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梁,其特征在于,该凸接块以能拆卸的方式对应地嵌入该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梁,其特征在于,其更包含有一滑轨组,该滑轨组设置于该框架内部,且该滑轨组包含有一滑轨及一衔接杆,该滑轨包含有一第一轨段及一第二轨段,且该第一轨段及该第二轨段沿该长轴方向相邻配置,该衔接杆设于该滑轨且连接于该第一轨段及该第二轨段之间,以使该第一轨段及该第二轨段对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上梁,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轨段与该第二轨段相对接的端面分别形成有一插槽,该衔接杆插设于该插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上梁,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轨段及该第二轨段的插槽的断面形状与该衔接杆的断面形状相互对应且为非圆形。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上梁,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轨段与该第二轨段分别具有一本体,且该第一轨段与该第二轨段相邻处分别形成有一插槽及一延伸段,该衔接杆包含有一插接段及二杆部,该二杆部分别自该插接段两端延伸而出,并分别与该第一轨段的该插槽及该第二轨段的该插槽对应设置,该插接段的断面形状与各该延伸段的断面形状相对应;当该第一轨段、第二轨段及该衔接杆组设在一起时,该衔接杆的二杆部分别对应插设于一该插槽,且该插接段与各该延伸段结合处所形成的断面形状与该第一轨段的本体或该第二轨段的本体的断面形状概呈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上梁,其特征在于,其更包含有一滑轨支撑件,能拆卸地设置于该框架;该滑轨支撑件包含有一承接部,当该滑轨支撑件设置于该框架时,该承接部的一端承接于该滑轨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上梁,其特征在于,该滑轨支撑件包含一固持部,该承接部接设于该固持部,该滑轨支撑件通过该固持部而能拆卸地设置于该框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上梁,其特征在于,该框架界定出一容置空间及一开口连通于该容置空间,该框架包含有一底板,且该底板开设有该开口,该滑轨支撑件的固持部嵌卡于该底板。
15.一种用于建筑开口的覆盖物,其特征在于,包含有: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上梁。
CN202020862477.1U 2020-05-21 2020-05-21 用于建筑开口的覆盖物的上梁及覆盖物 Active CN2128158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62477.1U CN212815854U (zh) 2020-05-21 2020-05-21 用于建筑开口的覆盖物的上梁及覆盖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62477.1U CN212815854U (zh) 2020-05-21 2020-05-21 用于建筑开口的覆盖物的上梁及覆盖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15854U true CN212815854U (zh) 2021-03-30

Family

ID=75167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62477.1U Active CN212815854U (zh) 2020-05-21 2020-05-21 用于建筑开口的覆盖物的上梁及覆盖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158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871156A2 (en) Slidable locking system for disengageable panels
US6915616B2 (en) Frame member for electrical distribution cabinets
CA2417400C (en) Door panel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SK9252003A3 (sk) Podlahové dosky a spôsoby ich výroby a inštalácie
US6053591A (en) Cabinet having a tambour door and an attachment mechanism
BE1019701A5 (nl) Deur, alsmede meubel dat dergelijke deur bevat.
CN212815854U (zh) 用于建筑开口的覆盖物的上梁及覆盖物
US20030154675A1 (en) Modular connection system
KR20170135552A (ko) 도어 조립구조
TWM601774U (zh) 用於建築開口之覆蓋物的上樑及覆蓋物
AU2020204195B2 (en) Opening covering for building opening and headrail thereof
US20210404251A1 (en) Opening covering for building opening and headrail thereof
US6782939B2 (en) Plastic panel door construction
GB2596389A (en) Opening covering for building opening and headrail thereof
NL2026095B1 (en) Opening covering for building opening and headrail thereof
EP2978979B1 (en) Frame connector assembly for large portable frameworks
GB2596353A (en) Opening covering for building opening and headrail thereof
CN209064292U (zh) 一种转角连接件、转角拼接结构及转角龙骨包覆结构
CN203060734U (zh) 可折叠框架
JP7025483B2 (ja) 建築物の開口に用いる遮蔽物のヘッドボックス及びそれを含む遮蔽物
WO2023245831A1 (zh) 一种百叶篷用无焊接篷架固定结构
KR200490980Y1 (ko) 가구 도어틀용 가구 모서리 결합구
US20050086867A1 (en) Access door
KR970006071Y1 (ko) 소품가구의 지지틀 결합구조
JP3790584B2 (ja) 無目と方立との結合装置及び結合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