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807711U - 一种一体化取样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一体化取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807711U
CN212807711U CN202021717396.9U CN202021717396U CN212807711U CN 212807711 U CN212807711 U CN 212807711U CN 202021717396 U CN202021717396 U CN 202021717396U CN 212807711 U CN212807711 U CN 2128077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cavity
sampling
connecting end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1739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宏铎
罗达圣
陈天蓝
董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Diqifurui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Diqifurui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Diqifurui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Diqifurui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1739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8077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8077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8077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体化取样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取样件、取样件容置件、检测试剂容置件以及导出件;所述取样件容置件、检测试剂容置件以及导出件内分别设有用于容置取样件的第一容腔、用于预存检测试剂的第二容腔以及用于导出检测样本的第三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相互隔离或连通;所述第二容腔和第三容腔相互隔离或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依次连接的取样件、取样件容置件、检测试剂容置件以及导出件,同时实现待检测样品的采集、待检测样品与检测试剂混合后制成检测样本以及检测样本的导出,便于快速制作检测样本。

Description

一种一体化取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取样器采集待检测样品后,需要将待测样品与检测试剂进行混合,使待测样品中的被测定物与检测试剂发生反应或结合、生成特定的产物,再通过检测特定产物的含量对被测定物进行测定。而为防止样品中的被测定物在采样之后、检测之前发生例如挥发、变质、凝固等变化,影响检测精度,可能需要在采集样品后的短时间内将待测样品与检测试剂混合、制作成性质更加稳定的检测样本。
目前,制备检测样本需要用到多个装置,比如采用吸液管/刮勺、密封袋/密封盒、吸液管/移液管、试管、烧杯等装置分别进行待测样品的采集、密封、转移,检测试剂的取出、滴加,待检测样品与检测试剂的混合等步骤。而且,在检测样本制备完成后,需要将检测样本导出进行检测,这个步骤还需要使用额外的装置,例如取样管/取样针。多个装置相对独立,不仅携带和操作不方便,而且难以整理和保持清洁,易于丢失。因此,设计一种集采集待检测样品、混合待检测样品与检测试剂以及导出检测样本于一体的取样装置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一体化取样装置,集采集待检测样品、混合待检测样品与检测试剂混合后制成检测样本以及导出检测样本于一体,便于快速制作检测样本。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一体化取样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取样件、取样件容置件、检测试剂容置件以及导出件;所述取样件容置件、检测试剂容置件以及导出件内分别设有用于容置取样件的第一容腔、用于预存检测试剂的第二容腔以及用于导出检测样本的第三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相互隔离或连通;所述第二容腔和第三容腔相互隔离或连通。
进一步地,当所述一体化取样装置处于待用状态时,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相互隔离,所述第二容腔和第三容腔相互隔离;当所述一体化取样装置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相互连通,所述第二容腔和第三容腔相互连通。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取样件包括连接部和取样部;所述取样件容置件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检测试剂容置件包括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所述导出件包括第五连接端和导出端;所述取样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取样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端活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端与所述第五连接端活动地连接;所述导出端用于导出检测样本;所述第二连接端具有封闭状态和开放状态,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相互隔离或连通;所述第四连接端具有封闭状态和开放状态,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容腔和第三容腔相互隔离或连通。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连接端包括第二开口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内部的第一薄膜;所述第三连接端包括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插入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薄膜具有完整状态和刺破状态;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第四连接端包括第四开口以及设置在第四开口内部的第二薄膜;所述第五连接端包括第五开口;所述第四开口插入所述第五开口,与所述第五开口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薄膜具有完整状态和刺破状态。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三连接端还包括围设在所述第三开口内部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高度低于第三开口侧壁的高度;所述第一侧壁在θ1角度范围内、沿着轴向凸设有第一穿刺部,0<θ1<360°;所述第一穿刺部的高度高于第一侧壁的高度,低于第三开口的侧壁高度;所述检测试剂容置件沿着取样件容置件轴向进行移动,带动所述第一穿刺部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第一穿刺部移动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穿刺部与第一薄膜间隔设置;当所述第一穿刺部移动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穿刺部刺破所述第一薄膜;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五连接端还包括围设在所述第五开口内部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的高度低于第五开口侧壁的高度;所述第二侧壁在θ2角度范围内、沿着轴向凸设有第二穿刺部,0<θ2<360°;所述第二穿刺部的高度高于第二侧壁的高度,低于第五开口的侧壁高度;所述导出件沿着检测试剂容置件轴向进行移动,带动所述第二穿刺部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第二穿刺部移动第五位置时,所述第二穿刺部与第二薄膜间隔设置;当所述第二穿刺部移动第六位置时,所述第二穿刺部刺破所述第二薄膜。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面与第三开口的内侧面围成的容纳空间和第二开口的形状适配,与所述第二开口过盈配合;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侧壁的外侧面与第五开口的内侧面围成的容纳空间用和第四开口的形状适配,与所述第四开口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化取样装置还包括第一限向机构;所述第一限向机构包括围设在第三开口内部侧壁上的第一单向拨片以及围设在第二开口外部侧壁上的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单向拨片与所述第一限位块配合,控制所述检测试剂容置件相对所述取样件容置件沿着单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一体化取样装置还包括第二限向机构,所述第二限向机构包括围设在第五开口内部侧壁上的第二单向拨片以及围设在第四开口外部侧壁上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单向拨片与所述第二限位块配合,控制所述导出件相对所述检测试剂容置件沿着单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容腔内预存有进行灭活处理和/或裂解处理的第一试剂;所述取样件沿着取样件容置件轴向进行移动时,带动所述取样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取样部移动到第一位置时,所述取样部与所述第一试剂间隔设置;当所述取样部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所述取样部浸入所述第一试剂。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连接部密封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密封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端与所述第四连接端密封连接。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连接部包括操作端和连接端;所述操作端用于手动操作;所述连接端用于连接所述取样部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包括第一开口;所述连接端插入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可拆卸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连接端和操作端之间的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导出端包括与所述第三容腔连通的导出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试剂容置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检测试剂容置件依次连接在取样件容置件和导出件之间,相邻两个检测试剂容置件活动连接,且相邻两个检测试剂容置件的第二容腔相互隔离或连通;所述多个检测试剂容置件的第二容腔内分别预存有不同种类的检测试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依次连接的取样件、取样件容置件、检测试剂容置件以及导出件,同时实现待检测样品的采集、待检测样品与检测试剂混合后制成检测样本以及检测样本的导出,便于快速制作检测样本;通过控制取样件容置件与检测试剂容置件的连通状态,控制待检测样品与检测试剂的混合时间,避免取样件未采集样本时,取样件与检测试剂进行接触;通过控制检测试剂容置件与导出件的连通状态,控制检测样本的导出时间,避免检测试剂混合待检测样本之前进行导出。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连接端处于封闭状态或开放状态,控制取样件容置件与检测试剂容置件相互隔离或连通;通过控制第四连接端处于封闭状态或开放状态,控制检测试剂容置件与导出件相互隔离或连通。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薄膜处于完整状态或刺破状态,控制连接端处于封闭状态或开放状态。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穿刺部的移动,控制穿刺部与薄膜隔离设置或刺破薄膜,进而实现薄膜处于完整状态或刺破状态。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限向机构限制取样件容置件和检测试剂容置件相对转动的方向,实现取样件容置件和检测试剂容置件之间的单向密封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限向机构限制检测试剂容置件和导出件相对转动的方向,实现检测试剂容置件和导出件之间的单向密封连接。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容腔中预存第一试剂,对待检测样品进行灭活和裂解处理,便于提取待检测样品;通过取样部的移动,控制取样部与第一试剂的接触时间,避免取样部未采集样本时,取样部与第一试剂进行接触。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端和第一连接端的密封连接,第二连接端和第三连接端的密封连接以及第四连接端和第五连接端的密封连接,保证取样部、第一试剂以及检测试剂与外界隔离,同时保证检测样本在导出前与外界隔离,降低被污染的风险。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连接端与控制端之间设置密封圈,保证连接端和第一连接端的密封连接;通过第一侧壁的外侧面与第三开口的内侧面围成的容纳空间和第二开口过盈配合,保证第二连接端和第三连接端的密封连接;通过第二侧壁的外侧面与第五开口的内侧面围成的容纳空间用和第四开口过盈配合,保证第四连接端和第五连接端的密封连接。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检测试剂容置件,实现待检测试剂与多种检测试剂进行混合,便于实现联合检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体化取样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体化取样装置的纵向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体化取样装置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取样件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取样件,110-连接部,111-连接端,1111-第一外螺纹,1112-第一防滑纹,112-操作端,1121-第一防滑纹,120-取样部, 130-密封圈,200-取样件容置件,210-第一连接端,211-第一开口,2111- 第一内螺纹,220-第二连接端,221-第二开口,2211-第二外螺纹,222-第一薄膜,230-第一容腔,240-第一片状凸起,300-检测试剂容置件,310- 第三连接端,311-第三开口,3111-第二内螺纹,3112-第二防滑纹,312- 第一侧壁,3121-第一穿刺部,320-第四连接端,321-第四开口,3211-第三外螺纹,322-第二薄膜,330-第二容腔,340-第二片状凸起,400-导出件,410-第五连接端,411-第五开口,4111-第三内螺纹,4112-第三防滑纹,412-第二侧壁,4121-第二穿刺部,420-导出端,421-导出通道,440- 第三片状凸起,510-第一限位机构,511-第一单向拨片,512-第一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一种一体化取样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取样件100、取样件容置件200、检测试剂容置件300以及导出件400;取样件100包括连接部110以及取样部120;连接部110包括与取样件容置件200可拆卸地连接的连接端111以及用于手动操作的操作端112;取样部120装配在连接端 111,与连接端111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用于采集待检测样品;取样件容置件200内预先存储有对待检测样品进行灭活处理和裂解处理的第一试剂,包括与连接端111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一连接端210以及与检测试剂容置件300活动连接的第二连接端220;检测试剂容置件300内预先存储有用于与待检测样品混合的检测试剂,包括与第二连接端220活动连接的第三连接端310以及与导出件400活动连接的第四连接端320;导出件400包括与第四连接端320活动连接的第五连接端410以及用于导出检测样本的导出端420;第二连接端220和第三连接端310活动连接指第二连接端220和第三连接端310相对彼此可以沿着轴向相对移动地连接;第四连接端320 和第五连接端410活动连接是指第四连接端320和第五连接端410相对彼此可以沿着轴向相对移动地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210处于开放状态,用于与连接端111密封连接,使连接部110和取样件容置件200共同形成第一容腔230,第一试剂存储在第一容腔230底部,取样部120位于第一容腔230内部;第二连接端220具有封闭状态和开放状态;第三连接端310处于开放状态,用于与第二连接端220密封连接,使取样件容置件200和检测试剂容置件300共同形成第二容腔330,检测试剂存储在第二容腔330内部,检测试剂的液面高度低于第二容腔330的高度;第四连接端320具有封闭状态(初始状态,检测试剂容置件300与导出件400相互隔离)和开放状态(使用状态,检测试剂容置件300与导出件400相互连通);第五连接端410处于开放状态,用于与第四连接端320密封连接,使检测试剂容置件300与导出件 400共同形成第三容腔430;导出端420处于开放状态,用于导出进入第三容腔430的检测样本。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连接端220处于封闭状态,即初始状态时,第一容腔230与第二容腔330相互隔离,即取样件容置件200与检测试剂容置件300处于隔离状态;当第二连接端220处于开放状态,即使用状态时,第一容腔230与第二容腔330相互连通,取样件容置件200与检测试剂容置件300处于连通状态;当第四连接端320处于封闭状态,即初始状态时,第二容腔330与第三容腔430相互隔离,检测试剂容置件300与导出件400 处于隔离状态;当第四连接端320处于开放状态,即使用状态时,第二容腔330与第三容腔430相互连通,检测试剂容置件300与导出件400处于连通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容腔230和第二容腔330相互隔离时,取样件容置件200内部的第一试剂和检测试剂容置件300内部的检测试剂无法混合;当第一容腔230和第二容腔330相互连通时,取样件容置件200内部的第一试剂和检测试剂容置件300内部的检测试剂相互混合,形成检测样本;当第二容腔330和第三容腔430相互隔离时,检测试剂容置件300内部的试剂无法进入导出件400;第二容腔330和第三容腔430相互连通时,检测试剂容置件300内部的试剂可以进入导出件400,由导出件400导出。
在本实施例中,取样件100与取样件容置件200进行可拆卸连接的过程中,取样部120可以相对取样件容置件2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二位置相比第一位置更靠近取样件容置件200;当取样部120移动到第一位置(初始位置)时,取样部120超出第一试剂的液面,与第一试剂隔离设置,并未接触;当取样部120移动到第二位置(使用位置)时,取样部120的头部浸入第一试剂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当一体化取样装置处于待用状态时,取样件100与取样件容置件200可拆卸地连接,且取样部120处于第一位置,取样部120 始终装配在第一容腔230内部,与外界隔离,第二连接端220处于封闭状态(即第一容腔230和第二容腔330相互隔离),第四连接端320处于封闭状态(即第二容腔330和第三容腔430相互隔离);当一体化取样装置处于使用状态时,从取样件容置件200内取出取样件100,通过取样部120 采集待检测样品,再将取样件100与取样件容置件200可拆卸地连接,且取样件100移动到第二位置,取样部120采集的待检测样品与第一容腔230 内的第一试剂进行混合,之后,第二连接端220由封闭状态变为开放状态,第一容腔230内部的混合试剂(由待检测样品和第一试剂混合而成)与检测试剂进行混合,形成检测样本,之后,第四连接端320由封闭状态变为开放状态,第二容腔330内部的检测样本进入第三容腔430,最终由导出端 420导出,进行下一步检测。
如图2,4所示,连接端111和操作端112具有与第一连接端210的内腔适配的外形;第一连接端210包括第一开口211;连接端111与第一连接端210通过第一螺纹机构可拆卸地连接;第一螺纹机构包括设在连接端111 外部侧壁的第一外螺纹1111以及设在第一开口211内部侧壁的第一内螺纹 2111;取样件100与取样件容置件200进行螺纹连接时,取样件100沿着取样件容置件200轴向进行移动。
如图2,4所示,取样件100还包括套设在连接端111和操作端112之间的密封圈130,密封圈130用于保证取样件100和取样件容置件200的密封连接;第一内螺纹2111设在与第一开口211的边沿间隔一定距离的位置;当取样件100与取样件容置件200进行螺纹连接时,取样部120插入第一容腔230,连接端111的第一外螺纹1111与第一连接端210的第一内螺纹211接触,取样部120和连接端111位于取样件容置件200内部,操作端 112的至少一端位于取样件容置件200外部,拧动操作端112,使连接端111 与第一连接端210进行螺纹连接,取样部120沿着取样件容置件200轴向进行移动,直至到达第一位置处或第二位置处。
由于待检测样品包括液态、固态和半固态;根据不同的检测需要,取样部120可以采用不同的采样工具,比如拭子或刮勺或吸液管等;其中,拭子通过具有吸收能力的材料(比如棉花),采集液态或者半固态的待检测样品;刮勺采集液态、固态或者半固态的待检测样品;吸液管通过毛细作用采集液态样品。
在本实施例中,待检测样品为咽部和扁桃体的分泌物,取样部120采用咽拭子;取样件容置件200内部预先存储的第一试剂由灭活剂和裂解液配制而成;灭活剂用于使病毒蛋白的高级结构受到破坏,蛋白不再有生理活性,进而病毒失去感染,致病和繁殖能力,但是不损害病毒体内有用抗原;裂解液用于破坏细胞膜、病毒外壳,裂解释放细胞、病毒中的核酸,便于后续核酸与蛋白质、多糖、脂肪等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
如图2,3所示,取样件容置件200的第二连接端220包括第二开口221 以及设置在第二开口221内部的第一薄膜222;检测试剂容置件300的第三连接端310包括第三开口311以及围设在第三开口311内部的第一侧壁312;第二连接端220与第三连接端310通过第二螺纹机构进行活动连接;第二螺纹机构包括设在第二开口221外部侧壁上的第二外螺纹2211以及设在第三开口311内部侧壁上的第二内螺纹3111;第一薄膜222具有完整状态(第二连接端220处于封闭状态)和刺破状态(第二连接端220处于开放状态),用于控制第二连接端220处于封闭状态或开放状态;第一侧壁312的高度低于第三开口311侧壁的高度,第一侧壁312的外侧面和第三开口311的内侧面围成的容纳空间用于容纳第二开口221的侧壁,与第二开口221过盈配合,保证第二连接端220和第三连接端310密封连接,第一侧壁312 内侧面围成的容纳空间为第二容腔330的一部分;第一侧壁312在θ1(0 <θ1<360°)角度范围内、沿着轴向凸设有第一穿刺部3121,第一穿刺部3121的高度高于第一侧壁331,低于第三开口311的侧壁高度;检测试剂容置件300与取样件容置件200进行螺纹连接时,检测试剂容置件300 沿着取样件容置件200轴向进行移动,带动第一穿刺部3121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当第一穿刺部3121移动第三位置(初始位置)时,第一穿刺部3121与第一薄膜222间隔设置,第一薄膜222处于完整状态;当第一穿刺部3121移动第四位置(使用位置)时,第一穿刺部3121刺破第一薄膜222,第一薄膜222处于刺破状态。
如图2,3所示,一体化取样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取样件容置件200和检测试剂容置件300之间的第一限向机构510,第一限向机构510包括围设在第三开口311内部侧壁上的第一单向拨片511以及围设在第二开口221外部侧壁上的第一限位块512;第一单向拨片511比第二内螺纹3111靠近第三开口311的边沿,第一限位块512比第二外螺纹2211远离第二开口221 的边沿;第一单向拨片511仅能沿着一个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为顺时针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为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一限位块512用于与第一单向拨片511配合,限制取样件容置件200和检测试剂容置件300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进行转动连接,如果朝向相反方向转动,第一限位块512与第一单向拨片511抵接,限制转动。
如图2,3所示,检测试剂容置件300的第四连接端320包括第四开口 321以及设置在第四开口321内部的第二薄膜322;导出件400的第五连接端410包括第五开口411以及围设在第五开口411内部的第二侧壁412;第四连接端320与第五连接端410通过第三螺纹机构进行活动连接;第三螺纹机构包括设在第四开口321外部侧壁上的第三外螺纹3211以及设在第五开口411内部侧壁上的第三内螺纹4111;第二薄膜322具有完整状态(第四连接端320处于封闭状态)和刺破状态(第四连接端320处于开放状态),用于控制第四连接端320处于封闭状态或开放状态;第二侧壁412的高度低于第五开口411侧壁的高度,第二侧壁412的外侧面和第五开口411的内侧面围成的容纳空间用于容纳第四开口321的侧壁,并与第四开口321 过盈配合,保证第四连接端320和第五连接端410密封连接,第二侧壁412 的内侧面围成的容纳空间为第三容腔430的一部分;第二侧壁412在θ2(0 <θ2<360°)角度范围内、沿着轴向凸设有第二穿刺部4121,第二穿刺部4121的高度高于第二侧壁412,低于第五开口411的侧壁高度;导出件 400与检测试剂容置件300进行螺纹连接时,导出件400沿着检测试剂容置件300轴向进行移动,带动第二穿刺部4121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移动;当第二穿刺部4121移动第五位置(初始位置)时,第二穿刺部4121 与第二薄膜322间隔设置,第二薄膜322处于完整状态;当第二穿刺部4121 移动第六位置(使用位置)时,第二穿刺部4121刺破第二薄膜322,第二薄膜322处于刺破状态。如图2所示,导出件400的导出端420内部沿着轴向设有与第三容腔430导通的导出通道421,导出通道421用于将进入第三容腔430的检测样本导出。
在本实施例中,0<θ1<90°,0<θ2<90°。
如图1,2,3所示,控制端112的外部侧壁上设有第一防滑纹1112,第三连接端310的外部侧壁上设有第二防滑纹3112,第五开口端410的外部侧壁上设有第三防滑纹4112;第一防滑纹1112、第二防滑纹3112以及第三防滑纹4112均为沿着轴向设置的条状凸起,用于防滑。
如图1,2,3所示,取样件容置件200的外部侧壁上对称设有一对第一片状凸起240,第一片状凸起240形成转动操作部,取样人员通过转动第一片状凸起240,转动取样件容置件200;第三连接端310的外部侧壁上对称设有一对第二片状凸起340,第二片状凸起340形成转动操作部,取样人员通过转动第二片状凸起340,转动检测试剂容置件300;第五连接端410的外部侧壁上对称设有一对第三片状凸起440,第三片状凸起440形成转动操作部,取样人员通过转动第三片状凸起440,转动导出件400。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一体化取样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检测试剂容置件300和导出件400之间的第二限向机构,第二限向机构包括围设在第五开口内部侧壁上的第二单向拨片以及围设在第四开口外部侧壁上的第二限位块;第二单向拨片比第三内螺纹3111靠近第五开口411的边沿,第二限位块比第三外螺纹2211远离第四开口221的边沿;第二单向拨片仅能沿着一个方向转动,第二限位块用于与第二单向拨片配合,限制检测试剂容置件300和导出件400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进行转动连接,如果朝向相反方向转动,第二限位块与第二单向拨片抵接,限制转动。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连接在取样件容置件200 和导出件400之间的检测试剂容置件300的数量为多个,相邻两个检测试剂容置件300活动连接;第一个检测试剂容置件300的第三连接端310与取样件容置件200的第二连接端220活动连接;相邻两个检测试剂容置件 300进行连接时,后一个检测试剂容置件300的第三连接端310与前一个检测试剂容置件300的第四连接端320活动连接;最后一个检测试剂容置件 300的第四连接端320与导出件400的第五连接端410活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试剂容置件300的第四连接端320的外部侧壁上围设有限位块;相邻两个检测试剂容置件300进行连接时,后一个检测试剂容置件300的第三连接端310内部的第一单向拨片511与前一个检测试剂容置件300的第四连接端320外部侧壁上的限位块进行配合,限制检测试剂容置件300仅能单向转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一体化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取样件、取样件容置件、检测试剂容置件以及导出件;所述取样件容置件、检测试剂容置件以及导出件内分别设有用于容置取样件的第一容腔、用于预存检测试剂的第二容腔以及用于导出检测样本的第三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相互隔离或连通;所述第二容腔和第三容腔相互隔离或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一体化取样装置处于待用状态时,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相互隔离,所述第二容腔和第三容腔相互隔离;当所述一体化取样装置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相互连通,所述第二容腔和第三容腔相互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样件包括连接部和取样部;所述取样件容置件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检测试剂容置件包括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所述导出件包括第五连接端和导出端;所述取样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取样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端活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端与所述第五连接端活动连接;所述导出端用于导出检测样本;所述第二连接端具有封闭状态和开放状态,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相互隔离或连通;所述第四连接端具有封闭状态和开放状态,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容腔和第三容腔相互隔离或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化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端包括第二开口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内部的第一薄膜;所述第三连接端包括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插入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薄膜具有完整状态和刺破状态;
和/或,所述第四连接端包括第四开口以及设置在第四开口内部的第二薄膜;所述第五连接端包括第五开口;所述第四开口插入所述第五开口,与所述第五开口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薄膜具有完整状态和刺破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化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端还包括围设在所述第三开口内部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高度低于第三开口侧壁的高度;所述第一侧壁在θ1角度范围内、沿着轴向凸设有第一穿刺部,0<θ1<360°;所述第一穿刺部的高度高于第一侧壁的高度,低于第三开口的侧壁高度;所述检测试剂容置件沿着取样件容置件轴向进行移动,带动所述第一穿刺部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第一穿刺部移动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一穿刺部与第一薄膜间隔设置;当所述第一穿刺部移动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一穿刺部刺破所述第一薄膜;
和/或,所述第五连接端还包括围设在所述第五开口内部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的高度低于第五开口侧壁的高度;所述第二侧壁在θ2角度范围内、沿着轴向凸设有第二穿刺部,0<θ2<360°;所述第二穿刺部的高度高于第二侧壁的高度,低于第五开口的侧壁高度;所述导出件沿着检测试剂容置件轴向进行移动,带动所述第二穿刺部在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第二穿刺部移动第五位置时,所述第二穿刺部与第二薄膜间隔设置;当所述第二穿刺部移动第六位置时,所述第二穿刺部刺破所述第二薄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化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面与第三开口的内侧面围成的容纳空间和第二开口的形状适配,与所述第二开口过盈配合;
和/或,所述第二侧壁的外侧面与第五开口的内侧面围成的容纳空间用和第四开口的形状适配,与所述第四开口过盈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化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取样装置还包括第一限向机构;所述第一限向机构包括围设在第三开口内部侧壁上的第一单向拨片以及围设在第二开口外部侧壁上的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单向拨片与所述第一限位块配合,控制所述检测试剂容置件相对所述取样件容置件沿着单向转动;
和/或,所述一体化取样装置还包括第二限向机构,所述第二限向机构包括围设在第五开口内部侧壁上的第二单向拨片以及围设在第四开口外部侧壁上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单向拨片与所述第二限位块配合,控制所述导出件相对所述检测试剂容置件沿着单向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化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腔内预存有进行灭活处理和/或裂解处理的第一试剂;所述取样件沿着取样件容置件轴向进行移动时,带动所述取样部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取样部移动到第一位置时,所述取样部与所述第一试剂间隔设置;当所述取样部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所述取样部浸入所述第一试剂。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化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连接部密封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密封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端与所述第四连接端密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化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操作端和连接端;所述操作端用于手动操作;所述连接端用于连接所述取样部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包括第一开口;所述连接端插入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可拆卸地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体化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连接端和操作端之间的密封圈。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化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出端包括与所述第三容腔连通的导出通道。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一体化取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试剂容置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检测试剂容置件依次连接在取样件容置件和导出件之间,相邻两个检测试剂容置件活动连接,且相邻两个检测试剂容置件的第二容腔相互隔离或连通;所述多个检测试剂容置件的第二容腔内分别预存有不同种类的检测试剂。
CN202021717396.9U 2020-08-17 2020-08-17 一种一体化取样装置 Active CN2128077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17396.9U CN212807711U (zh) 2020-08-17 2020-08-17 一种一体化取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17396.9U CN212807711U (zh) 2020-08-17 2020-08-17 一种一体化取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807711U true CN212807711U (zh) 2021-03-26

Family

ID=75084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17396.9U Active CN212807711U (zh) 2020-08-17 2020-08-17 一种一体化取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8077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29105A (zh) 一种一体化取样装置
EP2132576B1 (en) Adaptor for sample vial
EP3320974B1 (en) Specimen collection container assembly
EP1778470A2 (en) Biological specimen collection, transportation, and dispensing system
US20070025886A1 (en) Biological specimen collection, transportation, and dispensing system
CN110075939A (zh) 生物流体微样本管理装置
JPH039736B2 (zh)
CN109843436B (zh) 用于给样本施加试剂的系统
US4781700A (en) Device for taking from a vein samples of blood to be tested
WO2011100595A2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sample collection, treatment and dispensing
JP2019534449A (ja) サンプルを調製するシステム
CN212807711U (zh) 一种一体化取样装置
AU2022201260A1 (en) Infection detec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JPH039737B2 (zh)
JP2018526077A (ja) 生体液採取装置
KR102458777B1 (ko) 생물학적 유체 수집 및 안정화 시스템
CN217521168U (zh) 一种收集样本并添加样本的样本收集瓶
CN217543121U (zh) 一种具有盖体的样本收集瓶
CN218381835U (zh) 一种带穿刺功能的吸头
CN213787526U (zh) 一种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筛查稀释混样检测的多样本采样装置
CN115125117A (zh) 一种核酸便捷检测装置
CN114933962A (zh) 一种核酸检测装置
CN116142622A (zh) 一种滴定部件、试液瓶、涂敷装置及方法
CN117715703A (zh) 毛细血管血液采集装置
CN112316997A (zh) 组合式样本采检装置及其采样管、检测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