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99749U - 反渗透装置和海水淡化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反渗透装置和海水淡化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99749U
CN212799749U CN202021331042.0U CN202021331042U CN212799749U CN 212799749 U CN212799749 U CN 212799749U CN 202021331042 U CN202021331042 U CN 202021331042U CN 212799749 U CN212799749 U CN 2127997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verse osmosis
annular
shaft
sealing cover
filter membr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3104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安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Aofan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Gaoy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Gaoy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Gaoy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3104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997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997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997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24Water desalination
    • Y02A20/131Reverse-osmosi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反渗透装置和海水淡化设备,反渗透装置包括RO反渗透滤膜、滤筒、第一封盖、第二封盖和中心轴,滤筒套接在RO反渗透滤膜上,第一封盖和第二封盖可拆卸地套设密封在滤筒的两端,第一封盖和第二封盖的端面分别开设有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RO反渗透滤膜的第一固定轴和第二固定轴分别位于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内,中心轴贯穿RO反渗透滤膜的轴孔设置且分别贯穿第一封盖和第二封盖向外延伸,中心轴的第一端面开设有轴向内凹的淡水流道,中心轴径向开设有转接孔,第一间隙通过转接孔与淡水流道相连通,滤筒分别开设有径向贯穿的进水开口和出水开口。反渗透装置的拆装操作简单快捷,方便更换反渗透滤膜且检修效率高。

Description

反渗透装置和海水淡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水淡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反渗透装置和具有该反渗透装置的海水淡化设备。
背景技术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方便海上作业用水,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
现有海水淡化设备一般体积比较大,安装占用空间大,重量较重,携带困难,需要使用专用运输设备运送。大体积的海水淡化设备不适宜安装在一些较小的船体上,对于小型船体,本身即不能携带太多的淡水,因此在小型船体上安装可以直接饮用的海水淡化设置不仅仅涉及资源的再利用,很多时候还能够营救人员的生命。
反渗透淡化技术是目前海水淡化设备的主流技术之一,是利用高压装置将海水加压,使其压力达到所需的操作压力,加压后的海水流入反渗透装置中,透过反渗透膜净化成为淡水,而未透过反渗透膜的废水则带着高压排出。由于反渗透膜排出的废水余压高达5MPa左右,若不能很好的加以利用必将造成能量浪费,倘若将这部分能量加以利用,则可以大大降低海水淡化设备的能耗。找到合适的能量回收装置,是降低海水淡化设备能耗的关键,但现有能量回收装置的整体结构庞大,操作流程较为复杂,成本高,运行维护难度大,而且能量回收不彻底。
此外,反渗透装置的反渗透膜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当污染达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对反渗透膜进行清洗或者更换。现有反渗透装置的反渗透膜需要进行离线清洗或更换时,需要借助专用的更换工具,从而不能快速高效地把反渗透膜从膜筒内取出来,并且容易损伤膜筒和膜,造成更换难度大且检修时间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方便更换反渗透滤膜、拆装操作简单快捷且检修效率高的反渗透装置。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反渗透装置的海水淡化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反渗透装置,包括RO 反渗透滤膜、滤筒、第一封盖、第二封盖和中心轴,滤筒套接在RO反渗透滤膜上,第一封盖可拆卸地套设密封在滤筒的第一端,第二封盖可拆卸地套设密封在滤筒的第二端,第一封盖靠近RO反渗透滤膜的端面开设有第一固定孔,第二封盖靠近RO反渗透滤膜的端面开设有第二固定孔,RO 反渗透滤膜的两端在轴心位置分别凸出设置有第一固定轴和第二固定轴,第一固定轴的自由端位于第一固定孔内,第二固定轴的自由端位于第二固定孔内,中心轴贯穿RO反渗透滤膜的轴孔设置,中心轴的第一端贯穿第一封盖向外延伸,中心轴的第二端贯穿第二封盖向外延伸,中心轴的外周壁与RO反渗透滤膜的轴孔内周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中心轴的第一端面开设有轴向内凹的淡水流道,中心轴径向开设有与淡水流道相连通的转接孔,第一间隙通过转接孔与淡水流道相连通,第一封盖、滤筒和RO反渗透滤膜之间形成废水腔,第二封盖、滤筒和RO反渗透滤膜之间形成海水腔,滤筒分别开设有径向贯穿的进水开口和出水开口,进水开口与海水腔相连通,出水开口与废水腔相连通。
由以上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反渗透装置的第一封盖和第二封盖不需要借助更换工具即可安装和拆卸,拆装操作简单快捷,方便更换反渗透滤膜,大大提高反渗透装置的检修效率,同时第一封盖和第二封盖安装至滤筒两端的紧密性好,大大提高反渗透装置的工作质量。
进一步的方案是,滤筒的内周壁凸出设置有环壁,环壁的内周壁与RO 反渗透滤膜之间具有第二间隙,RO反渗透滤膜套设有密封套,密封套位于环壁靠近第二封盖的一端,且密封套的外周壁抵靠在滤筒的内周壁上。
进一步的方案是,密封套靠近环壁的端面倾斜设置。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固定孔的内周壁开设有第一环槽,第一环槽内嵌设有第一密封环。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封盖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圆台和第一轴柱,第一圆台与第一轴柱邻接的端面抵压在滤筒的第一端面上,第一轴柱插入滤筒的第一端口内,第一固定孔开设在第一轴柱内,第一轴柱的外周壁开设有第二环槽,第二环槽内嵌设有第二密封环。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固定孔的内周壁开设有第三环槽,第三环槽内嵌设有第三密封环。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封盖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二圆台和第二轴柱,第二圆台与第二轴柱邻接的端面抵压在滤筒的第二端面上,第二轴柱插入滤筒的第二端口内,第二固定孔开设在第二轴柱内,第二轴柱的外周壁开设有第四环槽,第四环槽内嵌设有第四密封环。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反渗透装置还包括第一法兰螺母和第二法兰螺母,第一法兰螺母螺纹配合地套接在中心轴的第一端,且第一法兰螺母的法兰端抵压在第一封盖远离第二封盖的端面上,第二法兰螺母螺纹配合地套接在中心轴的第二端,且第二法兰螺母的法兰端抵压在第二封盖远离第一封盖的端面上。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封盖远离第二封盖的端面开设有与第一法兰螺母对应设置的第五环槽,第五环槽内嵌设有第五密封环,第二封盖远离第一封盖的端面开设有与第二法兰螺母对应设置的第六环槽,第六环槽内嵌设有第六密封环。
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海水淡化设备,包括反渗透装置,反渗透装置为上述的反渗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中海水淡化装置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中反渗透装置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中反渗透装置的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中反渗透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中增压装置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中增压装置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中增压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中增压装置的第三视角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中增压装置的第四视角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中增压装置的第五视角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中增压装置的第六视角剖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中增压装置的第七视角剖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中换向阀的分解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中控制阀的局部分解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中球阀的结构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中球阀的剖视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中增压装置在第一工作位置的第一视角剖视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中增压装置在第一工作位置的第二视角剖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中增压装置在第二工作位置的第一视角剖视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实施例中增压装置在第二工作位置的第二视角剖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3,海水淡化设备1包括容纳箱3和海水淡化装置2,容纳箱3包括箱盖31和主箱体32,箱盖31与主箱体32铰接并可盖合在主箱体32的敞口端321,主箱体32的敞口端321开设有限位槽322。海水淡化装置2可放置于主箱体32内,海水淡化装置2包括安装板2、隔膜泵4、不锈钢过滤器5、增压装置6以及反渗透装置7,安装板2位于限位槽322内,隔膜泵4、不锈钢过滤器5、增压装置6和反渗透装置7固定在安装板2远离箱盖31的侧面上。隔膜泵4和不锈钢过滤器5相连通并在隔膜泵4的延伸方向上并排设置,增压装置6位于隔膜泵4和反渗透装置7之间,隔膜泵4、不锈钢过滤器5、增压装置6和反渗透装置7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设置,增压装置6分别与不锈钢过滤器5和反渗透装置7 相连通。隔膜泵4用于将海水的压力提升至增压装置6的入口压力,不锈钢过滤器5用于净化海水达到反渗透装置7的进水水质要求,增压装置6 用于增压海水达到反渗透装置7的进水压力要求,反渗透装置7用于通过反渗透滤膜生产淡水,反渗透装置7产生的高压废水送至增压装置6进行能量回收后变为低压废水并排出。
本实施例主箱体32的敞口端321凸出设置有环檐323,箱盖31靠近主箱体32的端面开设有环槽311,环檐323可嵌入该环槽311内,从而提高箱盖31与主箱体32之间配合的可靠性和密封性。优选地,容纳箱3可为行李箱,该行李箱具有滑轮和拉杆,使得海水淡化设备1易于方便携带。
本实施例海水淡化设备1还包括第一压力表215、第二压力表216和两个提手214,第一压力表215安装在安装板2靠近箱盖31的侧面上,第一压力表215用于监测增压装置6的入口压力。第二压力表216安装在安装板2靠近箱盖31的侧面上,第二压力表216用于监测增压装置6增压后海水的压力。两个提手214安装在安装板2靠近箱盖31的侧面上,且两个提手214在垂直于隔膜泵4的延伸方向上分别位于安装板2的中部,两个提手214在隔膜泵4的延伸方向上分别位于安装板2的两端。安装板 2开设有贯穿设置的海水进入口212、淡水排出口213和废水排出口211,海水进入口212、淡水排出口213和废水排出口211在垂直于隔膜泵4的延伸方向上并排设置且位于增压装置6的一端。海水进入口212通过管道分别接入海水和隔膜泵4,淡水排出口213通过管道接出反渗透装置7生产的淡水,废水排出口211通过管道排出增压装置6进行能量回收后的低压废水。具体地,第一压力表215和第二压力表216并排分别位于增压装置6的两侧,且第一压力表215和第二压力表216位于安装板2与远离海水进入口212的一端。
参见图4至图6,反渗透装置7包括RO反渗透滤膜76、滤筒71、第一封盖72、第二封盖77、中心轴73、第一法兰螺母74和第二法兰螺母 79,滤筒71套接在RO反渗透滤膜76上。第一封盖72可拆卸地套设密封在滤筒71的第一端,第二封盖77可拆卸地套设密封在滤筒71的第二端,第一封盖72靠近RO反渗透滤膜76的端面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未标示),第二封盖77靠近RO反渗透滤膜76的端面开设有第二固定孔773,RO反渗透滤膜76的两端在轴心位置分别凸出设置有第一固定轴761和第二固定轴762,第一固定轴761的自由端位于第一固定孔内,第二固定轴762 的自由端位于第二固定孔773内。
中心轴73贯穿RO反渗透滤膜76的轴孔设置,中心轴73的第一端贯穿第一封盖72向外延伸,中心轴73的第二端贯穿第二封盖77向外延伸,中心轴73的外周壁与RO反渗透滤膜76的轴孔内周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716,中心轴73的第一端面开设有轴向内凹的淡水流道731,中心轴73 径向开设有与淡水流道731相连通的转接孔732,第一间隙716通过转接孔732与淡水流道731相连通,且淡水流道731的出口端通过管道与安装板2上的淡水排出口213相连通。第一封盖72、滤筒71和RO反渗透滤膜 76之间形成废水腔713,第二封盖77、滤筒71和RO反渗透滤膜76之间形成海水腔712,滤筒71分别开设有径向贯穿的进水开口714和出水开口 715,进水开口714与海水腔712相连通,出水开口715与废水腔713相连通,且进水开口714和出水开口715分别通过管道与增压装置6相连通。
具体地,滤筒71的内周壁凸出设置有环壁711,环壁711的内周壁与 RO反渗透滤膜76之间具有第二间隙763。RO反渗透滤膜76套设有密封套 78,密封套78位于环壁711靠近第二封盖77的一端,且密封套78的外周壁抵靠在滤筒71的内周壁上。其中,本实施例密封套78靠近环壁711 的端面倾斜设置。
第一固定孔的内周壁开设有第一环槽(未标示),第一环槽内嵌设有第一密封环720。第一封盖72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圆台721和第一轴柱 722,第一圆台721与第一轴柱722邻接的端面抵压在滤筒71的第一端面上,第一轴柱722插入滤筒71的第一端口内,第一固定孔开设在第一轴柱722内,第一轴柱722的外周壁开设有第二环槽(未标示),第二环槽内嵌设有第二密封环718。本实施例第一环槽、第一密封环720、第二环槽和第二密封环718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环槽在第一固定孔的轴向上并排设置,两个第二环槽在第一轴柱722的轴向上并排设置,一个第一密封环720适配一个第一环槽,一个第二密封环718适配一个第二环槽,从而提高第一封盖72与滤筒71和RO反渗透滤膜76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第二固定孔773的内周壁开设有第三环槽(未标示),第三环槽内嵌设有第三密封环726。第二封盖77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二圆台771和第二轴柱772,第二圆台771与第二轴柱772邻接的端面抵压在滤筒71的第二端面上,第二轴柱772插入滤筒71的第二端口内,第二固定孔773开设在第二轴柱772内,第二轴柱772的外周壁开设有第四环槽,第四环槽内嵌设有第四密封环728。本实施例第三环槽、第三密封环726、第四环槽和第四密封环728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三环槽在第二固定孔773的轴向上并排设置,两个第四环槽在第二轴柱772的轴向上并排设置,一个第三密封环726适配一个第三环槽,一个第四密封环728适配一个第四环槽,从而提高第二封盖77与滤筒71和RO反渗透滤膜76之间连接的密封性。
第一法兰螺母74螺纹配合地套接在中心轴73的第一端,且第一法兰螺母74的法兰端抵压在第一封盖72远离第二封盖77的端面上。第二法兰螺母79螺纹配合地套接在中心轴73的第二端,且第二法兰螺母79的法兰端抵压在第二封盖77远离第一封盖72的端面上。第一封盖72远离第二封盖77的端面开设有与第一法兰螺母74对应设置的第五环槽723,第五环槽723内嵌设有第五密封环717。第二封盖77远离第一封盖72的端面开设有与第二法兰螺母79对应设置的第六环槽(未标示),第六环槽内嵌设有第六密封环725。
增压装置6增压后的高压海水通过滤筒71的进水开口714进入到海水腔712内,海水腔712内的高压海水经过RO反渗透滤膜76过滤生产淡水,淡水进入中心轴73的外周壁与RO反渗透滤膜76的轴孔内周壁之间的第一间隙716内并通过转接孔732流至中心轴73第一端的淡水流道731 内,之后,淡水从淡水流道731的出口端通过管道从安装板2上的淡水排出口213向外排出。同时,RO反渗透滤膜76在过滤时所产生的高压废水进入废水腔713内并通过出水开口715流回增压装置6,增压装置6对高压废水进行能量回收后变为低压废水并向外排出。
参见图7至图14,增压装置6包括第一缸体61、第二缸体62、连接块63、活塞杆610、两个活塞69、控制阀67、换向阀68、固定块64、第一端盖65和第二端盖66,第一缸体61和第二缸体62分别安装在连接块 63的相对两侧并形成密封连接,活塞杆610可移动地贯穿连接块63设置,两个活塞69分别位于第一缸体61和第二缸体62内并连接在活塞杆610 的两端,一个活塞69分隔第一缸体61形成第一内腔611和第二内腔612,另一个活塞69分隔第二缸体62形成第三内腔613和第四内腔614,第二内腔612和第三内腔613与连接块63的相对两侧邻接。连接块63的第一端开设有海水进水口631、海水出水口632、第一外接口633和第二外接口634,第一外接口633与第一内腔611相连通,第二外接口634与第四内腔614相连通,海水进水口631与不锈钢过滤器5相连通,以便接入不锈钢过滤器5供给的海水。其中,海水进水口631与第一外接口633可相连通地设置有第一单向阀616,海水进水口631与第二外接口634可相连通地设置有第二单向阀618,海水出水口632与第一外接口633可相连通地设置有第三单向阀617,海水出水口632与第二外接口634可相连通地设置有第四单向阀619。
固定块64安装在连接块63的第二端面上,第一端盖65和第二端盖 66在活塞杆610的轴向上分别位于固定块64的相对两侧并形成密封连接。控制阀67设置在连接块63的第二端,换向阀68设置在固定块64上,换向阀68与控制阀67相连通,两个活塞69可分别控制控制阀67迫使换向阀68换向,固定块64开设有废水回收口642和废水排放口641,废水回收口642和废水排放口641分别与换向阀68相连通,且第二内腔612和第三内腔613分别与换向阀68相连通。在第一工作位置,第一外接口633 与海水进水口631相连通,第二内腔612与废水排放口641相连通,第三内腔613与废水回收口642相连通,第二外接口634与海水出水口632相连通。在第二工作位置,第一外接口633与海水出水口632相连通,第二内腔612与废水回收口642相连通,第三内腔613与废水排放口641相连通,第二外接口634与海水进水口631相连通。其中,固定块64开设有沿活塞杆610轴向贯穿设置的第一限位孔(未标示),连接块63的第二端开设有沿活塞杆610轴向贯穿设置的第二限位孔(未标示)
参见图15,换向阀68包括第一阀套682和第一阀芯681,第一阀套 682位于第一限位孔内,第一阀套682径向贯穿开设有第一排贯通孔6821、第二排贯通孔6822、第三排贯通孔6823、第四排贯通孔6824和第五排贯通孔6825,第一排贯通孔6821、第二排贯通孔6822、第三排贯通孔6823、第四排贯通孔6824和第五排贯通孔6825在第一阀套682的轴向上并排设置,第一排贯通孔6821靠近第二内腔612。第一阀芯681可移动地位于第一阀套682的轴孔内,第一阀芯681的外周壁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6811、第二环形凹槽6812和第三环形凹槽6813,第一环形凹槽6811、第二环形凹槽6812和第三环形凹槽6813在第一阀芯681的轴向上并排设置,第一环形凹槽6811靠近第二内腔612。第一阀芯681靠近第二内腔612的一端、第一端盖65的第一内凹槽和第一阀套682的轴孔一端之间形成第一换向腔651,第一阀芯681靠近第三内腔613的一端、第二端盖66的第二内凹槽和第一阀套682的轴孔另一端之间形成第二换向腔661。本实施例第一阀芯681的两端面分别外凸设置有第一顶杆6814和第二顶杆6815,第一顶杆6814可抵压在第一内凹槽的内凹面上,第二顶杆6815可抵压在第二内凹槽的内凹面上。
在第一工作位置,控制阀67与第二换向腔661相连通并迫使第一阀芯681靠近第二内腔612的一端抵压在第一内凹槽的内凹面上,第一换向腔651与废水排放口641相连通,第二内腔612通过第四排贯通孔6824、第五排贯通孔6825和第三环形凹槽6813与废水排放口641相连通,第三内腔613通过第二排贯通孔6822、第三排贯通孔6823和第二环形凹槽6812与废水回收口642相连通。在第二工作位置,控制阀67与第一换向腔651 相连通并迫使第一阀芯681靠近第三内腔613的一端抵压在第二内凹槽的内凹面上,第二换向腔661与废水排放口641相连通,第二内腔612通过第三排贯通孔6823、第四排贯通孔6824和第二环形凹槽6812与废水回收口642相连通,第三内腔613通过第一排贯通孔6821、第二排贯通孔6822 和第一环形凹槽6811与废水排放口641相连通。
参见图16,控制阀67包括第二阀套671和第二阀芯673,第二阀套 671位于第二限位孔内,第二阀套671径向贯穿开设有第一排连通孔6711、第二排连通孔6712、第三排连通孔6713、第四排连通孔6714和第五排连通孔6715,第一排连通孔6711、第二排连通孔6712、第三排连通孔6713、第四排连通孔6714和第五排连通孔6715在第二阀套671的轴向上并排设置,第一排连通孔6711靠近第二内腔612,第四排连通孔6714与海水进水口631相连通。第二阀芯673可移动地位于第二阀套671的轴孔内,第二阀芯673的外周壁开设有第一环形过槽6731、第二环形过槽6732和第三环形过槽6733,第一环形过槽6731、第二环形过槽6732和第三环形过槽6733在第二阀芯673的轴向上并排设置,第一环形过槽6731靠近第二内腔612。
在第一工作位置,位于第二缸体62内的活塞69迫使第二阀芯673远离第三内腔613移动并抵压在连接块63邻接第三内腔613的侧面上,第四排连通孔6714、第五排连通孔6715和第三环形过槽6733相连通,第一换向腔651和第三环形凹槽6813分别与第三环形过槽6733相连通,第一环形过槽6731通过第一排连通孔6711、第一排贯通孔6821和第一环形凹槽6811与废水排放口641相连通,第二环形过槽6732通过第二排连通孔 6712和第三排连通孔6713与第二换向腔661相连通。在第二工作位置,位于第一缸体61内的活塞69迫使第二阀芯673远离第二内腔612移动并抵压在连接块63邻接第二内腔612的侧面上,第二环形过槽6732通过第三排连通孔6713和第四排连通孔6714与第一换向腔651相连通,第三环形过槽6733通过第五排连通孔6715、第五排贯通孔6825和第三环形凹槽 6813与废水排放口641相连通,第二换向腔661通过第一排连通孔6711、第一环形过槽6731、第二排连通孔6712和第一环形凹槽6811与废水排放口641相连通。
本实施例控制阀67还包括第一轴套676、第二轴套677、第一联动杆 674和第二联动杆675,第一轴套676和第二轴套677分别位于第二限位孔的两开口端内,第一轴套676邻接第二内腔612。第一联动杆674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轴肩6741,第二联动杆675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轴肩 6751,第一轴肩6741位于第一轴套676和第二阀芯673之间并可插入第二阀套671的轴孔内,第一联动杆674的第二端可移动地贯穿第一轴套676 并延伸至第二内腔612内,位于第一缸体61内的活塞69可抵压在第一联动杆674的第二端。第二轴肩6751位于第二轴套677和第二阀芯673之间并可插入第二阀套671的轴孔内,第二联动杆675的第二端可移动地贯穿第二轴套677并延伸至第三内腔613内,位于第二缸体62内的活塞69 可抵压在第二联动杆675的第二端。
具体地,活塞杆610、第一阀芯681和第二阀芯673的轴线相互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阀套682的外周壁开设有第一环形通道6830、第二环形通道6829、第三环形通道6828、第四环形通道6827和第五环形通道6826,在第一阀套682的径向上,第一环形通道6830与第一排贯通孔 6821对应设置,第二环形通道6829与第二排贯通孔6822对应设置,第三环形通道6828与第三排贯通孔6823对应设置,第四环形通道6827与第四排贯通孔6824对应设置,第五环形通道6826与第五排贯通孔6825对应设置。第二阀套671的外周壁开设有第六环形通道6720、第七环形通道 6719、第八环形通道6718、第九环形通道6717和第十环形通道6716,在第二阀套671的径向上,第六环形通道6720与第一排连通孔6711对应设置,第七环形通道6719与第二排连通孔6712对应设置,第八环形通道6718 与第三排连通孔6713对应设置,第九环形通道6717与第四排连通孔6714 对应设置,第十环形通道6716与第五排连通孔6715对应设置。
第一阀套682的外周壁开设有第一环形嵌槽6831、第二环形嵌槽 6832、第三环形嵌槽6833、第四环形嵌槽6834、第五环形嵌槽6835和第六环形嵌槽6836,在第一阀套682的轴向上,第一环形嵌槽6831、第一排贯通孔6821、第二环形嵌槽6832、第二排贯通孔6822、第三环形嵌槽 6833、第三排贯通孔6823、第四环形嵌槽6834、第四排贯通孔6824、第五环形嵌槽6835、第五排贯通孔6825和第六环形嵌槽6836依次并排设置,第一环形嵌槽6831、第二环形嵌槽6832、第三环形嵌槽6833、第四环形嵌槽6834、第五环形嵌槽6835和第六环形嵌槽6836内分别套设有第一密封圈(未标示)。第二阀套671的外周壁开设有第七环形嵌槽6721、第八环形嵌槽6722、第九环形嵌槽6723、第十环形嵌槽6724、第十一环形嵌槽6725和第十二环形嵌槽6726,在第二阀套671的轴向上,第七环形嵌槽6721、第一排连通孔6711、第八环形嵌槽6722、第二排连通孔6712、第九环形嵌槽6723、第三排连通孔6713、第十环形嵌槽6724、第四排连通孔6714、第十一环形嵌槽6725、第五排连通孔6715和第十二环形嵌槽 6726依次并排设置,第七环形嵌槽6721、第八环形嵌槽6722、第九环形嵌槽6723、第十环形嵌槽6724、第十一环形嵌槽6725和第十二环形嵌槽 6726内分别套设有第二密封圈(未标示)。
参见图17和图18,本实施例第一单向阀616、第二单向阀618、第三单向阀617和第四单向阀619均为球阀8,球阀8包括阀座83、阀套82、 O型密封套81、弹簧85和钢球84,阀座83为一具有敞口端的中空柱状体,钢球84位于阀座83的圆柱腔831内。阀套82位于敞口端,阀套82的一端凸出设置有凸台821,凸台821插入敞口端内,阀套82开设有贯穿设置的进水通道822,凸台821的外端面开设有与进水通道822相连通的锥形孔823,锥形孔823的最大直径大于钢球84的直径。弹簧85的两端分别抵压在阀座83远离敞口端的限位端和钢球84之间,钢球84远离弹簧85 的一端可抵压在锥形孔823的环壁上,限位端开设有与圆柱腔831相连通的出水通道832。具体地,阀套82的另一端开设有圆环配合槽(未标示), O型密封套81嵌入在圆环配合槽内。阀座83的圆环壁开设有多个开槽833,每一个开槽833在阀座83的轴向上贯穿阀座83的限位端设置,每一个开槽833在阀座83的径向上与阀座83的圆柱腔831相连通。
参见图19和图20,海水淡化设备1处于第一工作位置,位于第二缸体62内的活塞69迫使控制阀67的第二阀芯673远离第三内腔613移动并抵压在连接块63邻接第三内腔613的侧面上,第二阀芯673的第二环形过槽6732内的海水在第二阀芯673移动的推压下通过第二排连通孔6712和第三排连通孔6713流入第二换向腔661内,第二换向腔661内的海水推动换向阀68的第一阀芯681向左移动,第一环形过槽6731内的海水经过第一环形凹槽6811从废水排放口641通过管道从安装板2上的废水排出口211向外排出,同时第一换向腔651内的海水经过第三环形过槽 6733流至第三环形凹槽6813内,之后,第三环形凹槽6813内的海水从废水排放口641通过管道从安装板2上的废水排出口211向外排出。当换向阀68的第一阀芯681向左移动至极限位置时,第二内腔612内的低压废水流入第三环形凹槽6813并从废水排放口641通过管道从安装板2上的废水排出口211向外排出,同时反渗透装置7产生的高压废水通过废水回收口642进入第二环形凹槽6812并流入第三内腔613内。
第三内腔613内的高压废水推动位于第二缸体62内的活塞69向右移动,同时第四内腔614的高压海水依次通过第二外接口634、第四单向阀 619和海水出水口632进入反渗透装置7内,此时海水进水口631与第二外接口634之间的第二单向阀618关闭。而且,海水出水口632与第一外接口633之间的第三单向阀617关闭,海水进水口631与第一外接口633 之间的第一单向阀616打开,海水通过第一外接口633流入第一内腔611,从而在第一内腔611的海水和第三内腔613内的高压废水共同作用下,活塞杆610带动两个活塞69一起向右移动,从而实现换向。
参见图21和图22,当海水淡化设备1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位于第一缸体61内的活塞69迫使第二阀芯673远离第二内腔612移动并抵压在连接块63邻接第二内腔612的侧面上,海水经过海水进水口631并通过第二环形过槽6732流入第一换向腔651内,第一换向腔651内的海水推动换向阀68的第一阀芯681向右移动,第三环形过槽6733内的海水经过第三环形凹槽6813从废水排放口641通过管道从安装板2上的废水排出口211向外排出,同时第二换向腔661内的海水通过第一环形过槽6731 流到第一环形凹槽6811,之后,第一环形凹槽6811内的海水从废水排放口641通过管道从安装板2上的废水排出口211向外排出。当换向阀68 的第一阀芯681向右移动至极限位置时,第三内腔613内的低压废水流入第一环形凹槽6811并从废水排放口641通过管道从安装板2上的废水排出口211向外排出,同时反渗透装置7产生的高压废水通过废水回收口642 进入第二环形凹槽6812并流入第二内腔612内。
第二内腔612内的高压废水推动位于第一缸体61内的活塞69向左移动,同时第一内腔611的高压海水依次通过第一外接口633、第三单向阀 617和海水出水口632进入反渗透装置7内,此时海水进水口631与第一外接口633之间的第一单向阀616关闭。而且,海水进水口631与第二外接口634之间的第二单向阀618打开,海水通过第二外接口634流入第四内腔614内,从而在第四内腔614的海水和第二内腔612内的高压废水共同作用下,活塞杆610带动两个活塞69一起向左移动,从而实现换向。
上述第一工作和第二工作过程往复进行,可实现海水淡化设备1中反渗透装置7产生的高压废水的能量回收,从而达到降低海水淡化设备1能耗的目的。
以上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Claims (10)

1.反渗透装置,包括RO反渗透滤膜和滤筒,所述滤筒套接在所述RO反渗透滤膜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渗透装置还包括第一封盖、第二封盖和中心轴,所述第一封盖可拆卸地套设密封在所述滤筒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封盖可拆卸地套设密封在所述滤筒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封盖靠近所述RO反渗透滤膜的端面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封盖靠近所述RO反渗透滤膜的端面开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RO反渗透滤膜的两端在轴心位置分别凸出设置有第一固定轴和第二固定轴,所述第一固定轴的自由端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内,所述第二固定轴的自由端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孔内;
所述中心轴贯穿所述RO反渗透滤膜的轴孔设置,所述中心轴的第一端贯穿所述第一封盖向外延伸,所述中心轴的第二端贯穿所述第二封盖向外延伸,所述中心轴的外周壁与所述RO反渗透滤膜的轴孔内周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中心轴的第一端面开设有轴向内凹的淡水流道,所述中心轴径向开设有与所述淡水流道相连通的转接孔,所述第一间隙通过所述转接孔与所述淡水流道相连通;
所述第一封盖、所述滤筒和所述RO反渗透滤膜之间形成废水腔,所述第二封盖、所述滤筒和所述RO反渗透滤膜之间形成海水腔,所述滤筒分别开设有径向贯穿的进水开口和出水开口,所述进水开口与所述海水腔相连通,所述出水开口与所述废水腔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筒的内周壁凸出设置有环壁,所述环壁的内周壁与所述RO反渗透滤膜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所述RO反渗透滤膜套设有密封套,所述密封套位于所述环壁靠近所述第二封盖的一端,且所述密封套的外周壁抵靠在所述滤筒的内周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套靠近所述环壁的端面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孔的内周壁开设有第一环槽,所述第一环槽内嵌设有第一密封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封盖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圆台和第一轴柱,所述第一圆台与所述第一轴柱邻接的端面抵压在所述滤筒的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一轴柱插入所述滤筒的第一端口内,所述第一固定孔开设在所述第一轴柱内,所述第一轴柱的外周壁开设有第二环槽,所述第二环槽内嵌设有第二密封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固定孔的内周壁开设有第三环槽,所述第三环槽内嵌设有第三密封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封盖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二圆台和第二轴柱,所述第二圆台与所述第二轴柱邻接的端面抵压在所述滤筒的第二端面上,所述第二轴柱插入所述滤筒的第二端口内,所述第二固定孔开设在所述第二轴柱内,所述第二轴柱的外周壁开设有第四环槽,所述第四环槽内嵌设有第四密封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渗透装置还包括第一法兰螺母和第二法兰螺母,所述第一法兰螺母螺纹配合地套接在所述中心轴的第一端,且所述第一法兰螺母的法兰端抵压在所述第一封盖远离所述第二封盖的端面上;
所述第二法兰螺母螺纹配合地套接在所述中心轴的第二端,且所述第二法兰螺母的法兰端抵压在所述第二封盖远离所述第一封盖的端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封盖远离所述第二封盖的端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法兰螺母对应设置的第五环槽,所述第五环槽内嵌设有第五密封环;
所述第二封盖远离所述第一封盖的端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法兰螺母对应设置的第六环槽,所述第六环槽内嵌设有第六密封环。
10.海水淡化设备,包括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渗透装置为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中的反渗透装置。
CN202021331042.0U 2020-07-08 2020-07-08 反渗透装置和海水淡化设备 Active CN2127997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31042.0U CN212799749U (zh) 2020-07-08 2020-07-08 反渗透装置和海水淡化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31042.0U CN212799749U (zh) 2020-07-08 2020-07-08 反渗透装置和海水淡化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99749U true CN212799749U (zh) 2021-03-26

Family

ID=75100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31042.0U Active CN212799749U (zh) 2020-07-08 2020-07-08 反渗透装置和海水淡化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997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44357B2 (en) Pumps for filtration systems
CN214457187U (zh) 一种ro膜复合滤芯
CN201161955Y (zh) 一种移动式海水淡化装置
CN112225293A (zh) 一种便携式微型手动海水淡化装置
CN212799749U (zh) 反渗透装置和海水淡化设备
CN212799890U (zh) 海水淡化设备
CN212799891U (zh) 增压装置和海水淡化设备
CN201085999Y (zh) 一种超滤膜滤芯组件
CN211799193U (zh) 一种自封式吸油过滤器
CN215516863U (zh) 一种用于纯净水的反向冲洗系统
CN218653888U (zh) 一种外压管式微滤膜
CN201132785Y (zh) 纯浓水二合一的压力储水罐
CN217873234U (zh) 一种自增压能量回收高压泵
CN109026627B (zh) 一种隔膜泵的排气结构及其排气方法
CN106139905A (zh) 一种使用低压纳滤膜的便携式净水器
CN217323473U (zh) 一种低压多通道过滤膜分离组合设备
CN110953133B (zh) 可回收废弃流体中压力能的曲轴连杆型径向活塞泵
CN219701580U (zh) 纳滤膜污水处理器
CN211753974U (zh) 一种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组件
CN217650952U (zh) 一种单兵型便携式海水淡化装置
CN2818463Y (zh) 反渗透纯水装置的超滤预处理装置
CN110422911A (zh) 一种具有分离式泄压阀增压泵的集成式净水机及其集成方法
CN215886556U (zh) 一种单兵型便携式海水淡化装置
CN110872154B (zh) 一种增压泵集成式净水机及其装配使用方法
CN213569639U (zh) 一种可降低头杯水tds值的ro滤芯及净水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06

Address after: Area C3, 3rd floor, No.26, Jinheng 2nd Road, Jin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Tangjiawan Town, high tech Zone, Zhuhai, Guangdong 519000

Patentee after: Zhuhai Aof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706, unit 3, building 3, Jinxiu Ningxi, 388 Jinning Road, Xiangzhou District,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9000

Patentee before: Zhuhai Gaoyi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