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90774U - 一种便于充分氧化石灰的石灰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于充分氧化石灰的石灰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790774U CN212790774U CN202021508706.6U CN202021508706U CN212790774U CN 212790774 U CN212790774 U CN 212790774U CN 202021508706 U CN202021508706 U CN 202021508706U CN 212790774 U CN212790774 U CN 21279077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me
- fixedly connected
- frame
- aeration
- plat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xers Of The Rotary Stirring Typ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污染物处理配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充分氧化石灰的石灰池。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石灰池溶解混料效果不好,石灰容易结块凝结,导致石灰的使用率和脱硫反应的参与率不高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充分氧化石灰的石灰池,包括架体,所述架体的顶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池体。该装置通过空压机的气泡冲动效果增强水体中石灰粉末的离散率,配合搅拌杆的搅拌动作,使得石灰粉末与水体接触溶解更加充分,不容易结块,间接的提升了石灰乳参与脱硫反应的反应效果,且该动作使得石灰乳始终保持良好的流动状态,减少石灰乳在石灰池池体内壁的凝结量,提升了石灰的使用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污染物处理配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充分氧化石灰的石灰池。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采用碳酸钙粉运送至石灰池内部加水搅拌混合形成石灰乳,并将石灰乳输送至脱硫塔内部通过碳酸根置换出亚硫酸根和硫酸根,实现脱硫效果。
在实际作业操作中,发明人发现现有石灰池设备在使用时存在一些问题:1、常规的搅拌设计使得石灰粉末与水混合不完全,混合后的石灰乳中存在大量的结块现象,结块的石灰乳在与水溶的含亚硫酸根和硫酸根溶液混合时接触效果不好,使得石灰对脱硫反应的参与率不高,反应效果不理想;2、由于石灰池内搅拌不够均匀,石灰池内的石灰乳不能始终保持流动的状态,使得局部的石灰乳浓度偏高,容易凝结粘附在石灰池池体内壁,造成原料浪费,实际使用率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充分氧化石灰的石灰池,解决了现有石灰池溶解混料效果不好,石灰容易结块凝结,导致石灰的使用率和脱硫反应的参与率不高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便于充分氧化石灰的石灰池,包括架体,所述架体的顶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池体,所述池体的底部为斗状,所述池体顶部的左右侧均固定连接有架板,所述架板为L形,左右侧的所述架板对称设置,两个所述架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底面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载板,所述载板的顶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搅拌装置。
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固定连接在载板的顶面,所述搅拌电机的机轴向下贯穿载板,所述搅拌电机的机轴固定连接有曲轴,所述曲轴表面的偏心轴位置固定套接有衔接环,所述衔接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搅拌叶,所述搅拌叶为倾斜设置,所述曲轴表面与搅拌叶的相反侧固定连接有配重块。
所述曲轴的底端旋转连接有定位架,所述定位架的底端固定连接在池体的内壁的底部。
所述架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曝气装置。
所述曝气装置包括传输管,所述传输管的数目为四个,四个所述传输管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所述架板底面的前后侧,左右侧的所述传输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曝气管,前后侧的所述曝气管之间通过联通管固定连接并相通。
左前方的所述传输管的顶端贯穿左侧的架板的底面并延伸至其顶部,左前方的所述传输管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导入气管,所述导入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空压机,所述空压机固定连接在左侧的架板的顶面。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池体的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进料管,所述池体的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出料管。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数目为四个,四个所述支撑杆均分为两组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架板的顶面,四个所述支撑杆构成梯台状。
进一步优选的,四个所述伸缩杆的尺寸规格均相同,四个所述伸缩杆的输入和输出端分别并联在一起。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曲轴由一个中心杆、四个偏心轴和四对平行板组成,中心杆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搅拌电机和定位架相连,偏心轴固定连接在每对平行板之间,四对平行板等间距串联在中心杆的中部,四对平行板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错位且在中心杆表面成螺旋状,相邻两对平行板在同一水平面映射阴影的夹角为90°。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曝气管的表面开设有曝气通孔,曝气通孔的轴线朝向池体的顶部的水平中线。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充分氧化石灰的石灰池,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装置通过空压机的气泡冲动效果增强水体中石灰粉末的离散率,配合搅拌杆的搅拌动作,使得石灰粉末在水体内更加容易分散,与水体接触溶解更加充分,不容易结块,石灰乳浓度更加均衡,也间接的提升了石灰乳参与脱硫反应的反应效果。
(2)、该装置通过空压机和搅拌杆配合动作,使得该石灰池池体内部的石灰乳始终保持良好的流动状态,减少石灰的沉降聚集,减少石灰乳在石灰池池体内壁的凝结量,提升石灰实际参与脱硫反应的量,提升了石灰的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正剖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曲轴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曝气管的仰视图。
图中:1架体、2池体、3架板、4支撑杆、5顶板、6伸缩杆、7载板、8搅拌装置、801搅拌电机、802曲轴、803衔接环、804搅拌叶、805配重块、806定位架、9曝气装置、901传输管、902曝气管、903联通管、904导入气管、905空压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充分氧化石灰的石灰池,包括架体1,架体1的顶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池体2,池体2的底部为斗状,池体2的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进料管,池体2的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出料管,进料管和出料管的管口均会浸没在池体2内侧溶液的液面之下,池体2顶部的左右侧均固定连接有架板3,架板3为L形,左右侧的架板3对称设置,两个架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4,支撑杆4的数目为四个,四个支撑杆4均分为两组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架板3的顶面,四个支撑杆4构成梯台状,构成梯台状的结构能够实现对搅拌电机801的良好的支撑效果,支撑杆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5,顶板5的底面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6,四个伸缩杆6的尺寸规格均相同,四个伸缩杆6的输入和输出端分别并联在一起,保障伸缩杆6的动作的同步性,且在进行维护和检修时搅拌装置8能够稳定抬升,从池体2内移出,伸缩杆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载板7,载板7的顶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搅拌装置8。
搅拌装置8包括搅拌电机801,搅拌电机801固定连接在载板7的顶面,搅拌电机801的机轴向下贯穿载板7,搅拌电机801的机轴固定连接有曲轴802,曲轴802由一个中心杆、四个偏心轴和四对平行板组成,中心杆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搅拌电机801和定位架806相连,偏心轴固定连接在每对平行板之间,四对平行板等间距串联在中心杆的中部,四对平行板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错位且在中心杆表面成螺旋状,相邻两对平行板在同一水平面映射阴影的夹角为90°,曲轴802表面的偏心轴位置固定套接有衔接环803,衔接环80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搅拌叶804,搅拌叶804为倾斜设置,曲轴802表面与搅拌叶804的相反侧固定连接有配重块805,搅拌电机启动时,搅拌叶804旋转使得从曝气管902内部逸出的气泡能够被打散变小,增强气泡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增强气泡对石灰粉末的冲散效果,同时搅拌叶804带动,与此同时,搅拌叶804能够将并将池体2内的溶液向下进行推送,使得溶液裹挟气泡向下进行流动,延缓气泡在溶液内驻留的时间,增强打散效果。
曲轴802的底端旋转连接有定位架806,定位架806的底端固定连接在池体2的内壁的底部。
架板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曝气装置9。
曝气装置9包括传输管901,传输管901的数目为四个,四个传输管901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架板3底面的前后侧,左右侧的传输管90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曝气管902,曝气管902的表面开设有曝气通孔,曝气通孔的轴线朝向池体2的顶部的水平中线,前后侧的曝气管902之间通过联通管903固定连接并相通。通过曝气管902鼓气的效果,高压气泡能够使池体2内部溶液保持乱序流动的状态,并且通过高压气泡能够增强石灰粉末加入池体2内溶液时的离散效果,使得石灰粉末与溶液混合时接触面积更大,不容易结块,也不容易沉淀。
左前方的传输管901的顶端贯穿左侧的架板3的底面并延伸至其顶部,左前方的传输管90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导入气管904,导入气管90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空压机905,空压机905固定连接在左侧的架板3的顶面。
工作原理:石灰粉末加入池体2内溶液时,空压机905启动,通过导入气管904和传输管901向曝气管902的内部供给高压空气,高压空气从曝气管902逸出并在池体2的溶液内以气泡的形态从下向上进行移动,搅拌电机801启动带动曲轴802和搅拌叶804偏转转动,搅拌叶804对气泡进行打散并且带动溶液裹挟气泡由上向下移动,延缓气泡的逸散时间,增强对石灰粉末的冲散效果,增强石灰乳的流动效果,实现物料的均匀混合,保持物料的流动状态,减少结块,避免凝结,增强石灰的使用率和石灰乳对脱硫反应的参与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6)
1.一种便于充分氧化石灰的石灰池,包括架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1)的顶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池体(2),所述池体(2)的底部为斗状,所述池体(2)顶部的左右侧均固定连接有架板(3),所述架板(3)为L形,左右侧的所述架板(3)对称设置,两个所述架板(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4),所述支撑杆(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5),所述顶板(5)的底面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6),所述伸缩杆(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载板(7),所述载板(7)的顶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搅拌装置(8);
所述搅拌装置(8)包括搅拌电机(801),所述搅拌电机(801)固定连接在载板(7)的顶面,所述搅拌电机(801)的机轴向下贯穿载板(7),所述搅拌电机(801)的机轴固定连接有曲轴(802),所述曲轴(802)表面的偏心轴位置固定套接有衔接环(803),所述衔接环(80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搅拌叶(804),所述搅拌叶(804)为倾斜设置,所述曲轴(802)表面与搅拌叶(804)的相反侧固定连接有配重块(805);
所述曲轴(802)的底端旋转连接有定位架(806),所述定位架(806)的底端固定连接在池体(2)的内壁的底部;
所述架板(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曝气装置(9);
所述曝气装置(9)包括传输管(901),所述传输管(901)的数目为四个,四个所述传输管(901)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所述架板(3)底面的前后侧,左右侧的所述传输管(90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曝气管(902),前后侧的所述曝气管(902)之间通过联通管(903)固定连接并相通;
左前方的所述传输管(901)的顶端贯穿左侧的架板(3)的底面并延伸至其顶部,左前方的所述传输管(90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导入气管(904),所述导入气管(90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空压机(905),所述空压机(905)固定连接在左侧的架板(3)的顶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充分氧化石灰的石灰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2)的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进料管,所述池体(2)的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出料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充分氧化石灰的石灰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4)的数目为四个,四个所述支撑杆(4)均分为两组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个架板(3)的顶面,四个所述支撑杆(4)构成梯台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充分氧化石灰的石灰池,其特征在于:四个所述伸缩杆(6)的尺寸规格均相同,四个所述伸缩杆(6)的输入和输出端分别并联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充分氧化石灰的石灰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曲轴(802)由一个中心杆、四个偏心轴和四对平行板组成,中心杆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搅拌电机(801)和定位架(806)相连,偏心轴固定连接在每对平行板之间,四对平行板等间距串联在中心杆的中部,四对平行板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错位且在中心杆表面成螺旋状,相邻两对平行板在同一水平面映射阴影的夹角为9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充分氧化石灰的石灰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902)的表面开设有曝气通孔,曝气通孔的轴线朝向池体(2)的顶部的水平中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508706.6U CN212790774U (zh) | 2020-07-27 | 2020-07-27 | 一种便于充分氧化石灰的石灰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508706.6U CN212790774U (zh) | 2020-07-27 | 2020-07-27 | 一种便于充分氧化石灰的石灰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790774U true CN212790774U (zh) | 2021-03-26 |
Family
ID=75104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508706.6U Active CN212790774U (zh) | 2020-07-27 | 2020-07-27 | 一种便于充分氧化石灰的石灰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79077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74901A (zh) * | 2021-05-14 | 2021-08-20 | 程全德 | 一种可避免搅拌流体中颗粒结块的生石灰搅拌装置 |
-
2020
- 2020-07-27 CN CN202021508706.6U patent/CN21279077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74901A (zh) * | 2021-05-14 | 2021-08-20 | 程全德 | 一种可避免搅拌流体中颗粒结块的生石灰搅拌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292746U (zh) | 一种多重搅动的污水处理用曝气池 | |
CN106807267A (zh) | 一种便于排料的锂离子电池正极粉体材料的混合釜 | |
CN212790774U (zh) | 一种便于充分氧化石灰的石灰池 | |
CN103418328B (zh) | 双行星搅拌机 | |
CN101259390A (zh) | 燃煤与节煤添加剂混合搅拌输送机 | |
CN207789315U (zh) | 一种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搅拌设备 | |
CN108274638A (zh) | 一种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搅拌设备 | |
CN206415017U (zh) | 一种便于排料的粉尘加湿装置 | |
CN111361037A (zh) | 一种双体式节能型物料混合器 | |
CN207838748U (zh) | 一种全自动卧式饲料混合机 | |
CN207357073U (zh) | 一种食品级添加剂吐温20生产用搅拌装置 | |
CN206391933U (zh) | 一种混合机 | |
CN206273558U (zh) | 一种农建筑使用的新型砂浆机 | |
CN212352511U (zh) | 一种双体式节能型物料混合器 | |
CN205914070U (zh) | 一种用于农药制剂的搅拌装置 | |
CN203400716U (zh) | 双行星式搅拌机 | |
CN110152541A (zh) | 一种用于化工生产的减水剂加工设备 | |
CN203400658U (zh) | 一种双行星搅拌机 | |
CN203469892U (zh) | 一种行星真空搅拌机 | |
CN103464072B (zh) | 一种双行星搅拌机 | |
CN208878461U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加工用混料装置 | |
CN207324801U (zh) | 一种新型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制备专用反应釜 | |
CN203400661U (zh) | 行星式搅拌机 | |
CN218637201U (zh) | 一种混合均匀的立式搅拌器 | |
CN206778264U (zh) | 一种高效化工原料用搅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