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78154U - 一种基于压力调节的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压力调节的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778154U CN212778154U CN202021468228.0U CN202021468228U CN212778154U CN 212778154 U CN212778154 U CN 212778154U CN 202021468228 U CN202021468228 U CN 202021468228U CN 212778154 U CN212778154 U CN 21277815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heat exchange
- pipeline
- cycle
- coo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基于压力调节的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包括第一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第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和循环水池,第一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换热设备、第一循环泵组、第一供水管道和第一回水管道,第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包括第二换热设备、第二循环泵组、第二供水管道和第二回水管道,第一供水管道与第二供水管道之间联通有备用管道,备用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动调节阀,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个循环水泵组成的循环泵组来将循环水池中的冷却水泵进换热设备,可以满足换热设备对于水压高要求的同时,通过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阀与第一循环泵组中的备用水泵的灵活调度,有效节省耗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循环冷却水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压力调节的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即为通过循环水泵将循环水池中的冷却水(一般为自来水)经管道送至车间热交换设备,经过与车间热交换设备进行热交换升温后的废水通过管道回流至冷却水塔冷却降温后重新进入循环水池进行下一次的循环热交换。而目前的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多为多系统互相独立并联设置,共同为车间设备进行热交换,其热交换效率不高,且所需设备多,占用空间大,且不能同时满足车间温度置换需求以及供水压力的高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于压力调节的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主要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于压力调节的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包括第一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第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和循环水池,所述第一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换热设备、第一循环泵组、第一供水管道和第一回水管道,所述第一换热设备的冷却水进口端与所述第一供水管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供水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循环泵组的出水端,所述第一循环泵组的进水端与所述循环水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一回水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设备的冷却水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一回水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循环水池连接,所述第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包括第二换热设备、第二循环泵组、第二供水管道和第二回水管道,所述第二换热设备的冷却水进口端与所述第二供水管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供水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循环泵组的出水端连接,所述第二循环泵组的进水端与所述循环水池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换热设备的冷却水出口端与所述第二回水管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回水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循环水池连接,所述第一供水管道与所述第二供水管道之间联通有备用管道,所述备用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动调节阀。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循环泵组包括3个第一循环水泵,其中1个所述第一循环水泵为备用水泵。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循环泵组包括3个第二循环水泵,且3个所述第二循环水泵均在工作状态中。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设备上设置有第一压力变送器,所述第二换热设备上设置有第二压力变送器。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供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一电动调节阀,所述第二供水管道上设置有手动截止阀。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供水管道靠近所述第一循环泵组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压力表,所述第二供水管道靠近所述第二循环泵组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压力表。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回水管道、第二回水管道与所述循环水池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截止阀。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循环水池内设置有若干个凉水塔,所述凉水塔内设置有冷却风机,所述凉水塔的出水端与所述循环水池联通,所述凉水塔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回水管道、第二回水管道连接,所述凉水塔用于将冷却完的废水进行冷却重新回收利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个循环水泵组成的循环泵组来将循环水池中的冷却水泵进换热设备,可以满足换热设备对于水压高要求的同时,通过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阀与第一循环泵组中的备用水泵的灵活调度,有效节省耗能,并通过第二电动调节阀灵活调控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的供水压力以及供水量,巧妙的利用了第一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的供压与供水富余,满足车间设备换热需求、有效提高冷却水的换热效率,联通的双系统还可以有效节省设备使用,减小占地空间,降低企业成本,间接提高车间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管道线路示意图;
其中:11、第一压力变送器;12、第二压力变送器;21、第一换热设备;22、第二换热设备;31、第一供水管道;32、第二供水管道;41、第一回水管道;42、第二回水管道;61、第一电动调节阀;62、第二电动调节阀;71、第一循环泵组;711、第一循环水泵;712、第二循环水泵;8、循环水池;91、第一压力表;92、第二压力表;100、凉水塔;101、截止阀。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说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参照图1,一种基于压力调节的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包括第一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第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和循环水池8,所述第一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换热设备21、第一循环泵组71、第一供水管道31和第一回水管道41,所述第一换热设备21的冷却水进口端与所述第一供水管道3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供水管道3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循环泵组71的出水端,所述第一循环泵组71的进水端与所述循环水池8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一回水管道4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设备21的冷却水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一回水管道41的另一端与所述循环水池8连接,所述第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包括第二换热设备22、第二循环泵组、第二供水管道32和第二回水管道42,所述第二换热设备22的冷却水进口端与所述第二供水管道3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供水管道3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循环泵组的出水端连接,所述第二循环泵组的进水端与所述循环水池8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换热设备22的冷却水出口端与所述第二回水管道4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回水管道42的另一端与所述循环水池8连接,所述第一供水管道31与所述第二供水管道32之间联通有备用管道,所述备用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动调节阀62。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案,所述第一循环泵组71包括3个第一循环水泵711,其中1个所述第一循环水泵711为备用水泵。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案,所述第二循环泵组包括3个第二循环水泵712,且3个所述第二循环水泵712均在工作状态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案,所述第一换热设备21上设置有第一压力变送器11,所述第二换热设备22上设置有第二压力变送器12。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案,所述第一供水管道31上设置有第一电动调节阀61,所述第二供水管道32上设置有手动截止阀101。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案,所述第一供水管道31靠近所述第一循环泵组7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压力表91,所述第二供水管道32靠近所述第二循环泵组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压力表92。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案,所述第一回水管道41、第二回水管道42与所述循环水池8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截止阀。101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案,所述循环水池8内设置有若干个凉水塔100,所述凉水塔100内设置有冷却风机,所述凉水塔100的出水端与所述循环水池8联通,所述凉水塔100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回水管道41、第二回水管道42连接,所述凉水塔100用于将冷却完的废水进行冷却重新回收利用。
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在所述第一循环泵组71只启用2个循环水泵时便可以稳定调压在0.12-0.14MPa之间进而满足车间换热设备需求,所述第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可以稳定调压在0.10MPa以上,也可以满足车间换热设备需求,当系统用水量过大导致供水压力不足时,可开启所述第一循环泵组71中的备用循环水泵,并通过所述备用管道及第二电动调节阀62的调控选择性地向其中一个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或者两个系统一起补水增加供水压力。
同时,在第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不增加新泵、不更换旧泵的情况下,利用增加的备用管道,让所述备用水泵长期偏低压力运行为所述第二循环冷却水系统压力提升到基本满足车间生产需求,也可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方法主要通过如下方式:由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阀62来控制所述备用管道的开启、断开与开度,所述第一压力变送器11通过实时压力联锁控制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阀61的开度,所述第二压力变送器12通过实时压力联锁控制所述第二电动调节阀62的开度,所述压力表用于监测管道供水压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个循环水泵组成的循环泵组来将循环水池8中的冷却水泵进换热设备,可以满足换热设备对于水压高要求的同时,通过所述第一电动调节阀61与第一循环泵组71中的备用水泵的灵活调度,有效节省耗能,并通过第二电动调节阀62灵活调控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的供水压力以及供水量,巧妙的利用了第一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的供压与供水富余,满足车间设备换热需求、有效提高冷却水的换热效率,联通的双系统还可以有效节省设备使用,减小占地空间,降低企业成本,间接提高车间生产效率。
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基于压力调节的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第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和循环水池(8),所述第一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换热设备(21)、第一循环泵组(71)、第一供水管道(31)和第一回水管道(41),所述第一换热设备(21)的冷却水进口端与所述第一供水管道(3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供水管道(3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循环泵组(71)的出水端,所述第一循环泵组(71)的进水端与所述循环水池(8)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一回水管道(4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设备(21)的冷却水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一回水管道(41)的另一端与所述循环水池(8)连接,所述第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包括第二换热设备(22)、第二循环泵组、第二供水管道(32)和第二回水管道(42),所述第二换热设备(22)的冷却水进口端与所述第二供水管道(3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供水管道(3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循环泵组的出水端连接,所述第二循环泵组的进水端与所述循环水池(8)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换热设备(22)的冷却水出口端与所述第二回水管道(4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回水管道(42)的另一端与所述循环水池(8)连接,所述第一供水管道(31)与所述第二供水管道(32)之间联通有备用管道,所述备用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电动调节阀(6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压力调节的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泵组(71)包括3个第一循环水泵(711),其中1个所述第一循环水泵(711)为备用水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压力调节的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泵组包括3个第二循环水泵(712),且3个所述第二循环水泵(712)均在工作状态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压力调节的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设备(21)上设置有第一压力变送器(11),所述第二换热设备(22)上设置有第二压力变送器(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压力调节的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水管道(31)上设置有第一电动调节阀(61),所述第二供水管道(32)上设置有手动截止阀(10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压力调节的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水管道(31)靠近所述第一循环泵组(7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压力表(91),所述第二供水管道(32)靠近所述第二循环泵组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压力表(9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压力调节的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水管道(41)、第二回水管道(42)与所述循环水池(8)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截止阀(101)。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压力调节的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池(8)内设置有若干个凉水塔(100),所述凉水塔(100)内设置有冷却风机,所述凉水塔(100)的出水端与所述循环水池(8)联通,所述凉水塔(100)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回水管道(41)、第二回水管道(42)连接,所述凉水塔(100)用于将冷却完的废水进行冷却重新回收利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68228.0U CN212778154U (zh) | 2020-07-23 | 2020-07-23 | 一种基于压力调节的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468228.0U CN212778154U (zh) | 2020-07-23 | 2020-07-23 | 一种基于压力调节的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778154U true CN212778154U (zh) | 2021-03-23 |
Family
ID=75027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468228.0U Active CN212778154U (zh) | 2020-07-23 | 2020-07-23 | 一种基于压力调节的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778154U (zh) |
-
2020
- 2020-07-23 CN CN202021468228.0U patent/CN21277815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24472B (zh) | 生产设备水冷却系统 | |
CN113923937B (zh) | 数据中心节能冷却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214581900U (zh) | 一种用于燃机电厂的空调冷热源系统 | |
CN212778154U (zh) | 一种基于压力调节的双循环冷却水换热系统 | |
CN213207975U (zh) | 一种空压机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 |
CN116202128B (zh) | 一种利用压缩空气储能压缩热余热供暖的方法 | |
CN201302325Y (zh) | 生产设备水冷却系统 | |
CN217210021U (zh) | 一种空分预冷系统 | |
CN217160295U (zh) | 一种双冷源数据中心供冷系统 | |
CN113739245A (zh) | 一种基于兆瓦级氢储能电站的热量回收系统 | |
CN209704652U (zh) | 一种扩大母管制运行方式的闭式工业水循环系统 | |
CN207365260U (zh) | 一种节能型冰蓄冷空调系统 | |
CN213873293U (zh) | 冷水机组 | |
CN115218267B (zh) | 一种冷却水塔参与调节的高背压供热方法 | |
CN217686702U (zh) | 循环水系统 | |
CN219014432U (zh) | 一种凝结水供采暖系统 | |
CN216366667U (zh) | 一种负压精馏系统 | |
CN218627826U (zh) | 一种低能耗的节能分布式循环水系统 | |
CN217490429U (zh) | 一种利用空压机余热提高反渗透进水温度的装置 | |
CN212409440U (zh) | 一种尾气余热多重利用系统 | |
CN219063582U (zh) | 一种利用水泵-水轮机的供热机组 | |
CN216985824U (zh) | 一种灭菌器及其水循环系统 | |
CN221322957U (zh) | 液压泵站液压油降温装置 | |
CN221630496U (zh) | 一种用于糖化升温的余热回收装置 | |
CN219890179U (zh) | 生产车间用冷却水循环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511458 No.9 Huanshi Avenue North, Nansha street,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office building only) Patentee after: Jiantao (Guangzhou) electronic material manufactu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511458 No.9 Huanshi Avenue North, Nansha street,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office building only) Patentee before: Jiantao (Guangzhou) High-tech New Materials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