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66481U - 一种车身结构及平头货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身结构及平头货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66481U
CN212766481U CN202021107817.6U CN202021107817U CN212766481U CN 212766481 U CN212766481 U CN 212766481U CN 202021107817 U CN202021107817 U CN 202021107817U CN 212766481 U CN212766481 U CN 2127664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vehicle body
absorbing
body structure
collision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0781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欢
谢庆发
王金锋
吴元
邓武
王鹏
牛胜福
张海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uanch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uanch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uanch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uancheng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0781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664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664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6648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身结构及平头货车。该车身结构包括:车身骨架;前围组件,其位于车身骨架的前方;碰撞吸能组件,碰撞吸能组件位于车身骨架和前围组件之间并分别与其相连接,碰撞吸能组件中至少部分结构凸出前围组件设置。该车身结构的碰撞吸能组件布置于车身骨架的最前方,当碰撞开始时,碰撞吸能组件先进行碰撞,利用碰撞吸能组件的溃缩变形,用于抵消冲击,以为驾驶室提供吸能效果,从而保护驾驶员及乘客的生存空间。通过碰撞吸能组件位于车身骨架和前围组件之间并分别与其相连接,碰撞力通过碰撞吸能组件传递到车身骨架和前围组件上,使得大部分冲击由车身骨架和前围组件承担,减少驾驶室变形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车身结构及平头货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及平头货车。
背景技术
汽车诸多性能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碰撞安全,在设计阶段各大主机厂都会为了保证整车的碰撞性能而进行结构的加强,但是对于平头货车而言,结构特性注定了平头货车是不具备长头货车所拥有的吸能空间和碰撞加强结构,因此当平头货车发生碰撞时,只能依靠驾驶室的变形来吸能,这就会直接威胁到驾驶员及副驾的生存空间。
现有传统的碰撞结构采用提升关键部位的材料牌号以及大量的使用支撑梁的方式,这样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支撑及吸能作用,但是对于重量的增加也是非常巨大的,不利于轻量化的需求,且生产成本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及平头货车,可以在较低的成本及增重下,有效为驾驶室提供吸能作用,从而保护驾驶员及乘客的生存空间。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身结构,包括:
车身骨架;
前围组件,其位于所述车身骨架的前方;
碰撞吸能组件,所述碰撞吸能组件位于所述车身骨架和所述前围组件之间并分别与其相连接,所述碰撞吸能组件中至少部分结构凸出所述前围组件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车身骨架包括:
前部骨架组件,其连接于所述碰撞吸能组件;
底部骨架组件,其位于所述前部骨架组件的下方;
骨架连接梁,其设置于所述前部骨架组件和所述底部骨架组件之间并连接于所述碰撞吸能组件。
作为优选,所述前部骨架组件包括:
前部骨架横梁,其连接于所述碰撞吸能组件;
前纵梁,所述前纵梁相对于所述前部骨架横梁垂直设置并与其相连接,所述前纵梁连接于所述骨架连接梁。
作为优选,所述底部骨架组件包括:
底部骨架横梁,其连接于所述骨架连接梁;
底部骨架纵梁,所述底部骨架纵梁相对于所述底部骨架横梁垂直设置并与其相连接,所述底部骨架纵梁连接于所述前围组件。
作为优选,所述前围组件包括:前围纵梁、第一前围横梁及第二前围横梁,所述前围纵梁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碰撞吸能组件,另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前围横梁、所述第二前围横梁及所述底部骨架纵梁,所述第一前围横梁和所述第二前围横梁分别设置于所述前围纵梁的两侧。
作为优选,所述碰撞吸能组件包括:
第一前防撞梁,其设置于所述前围纵梁和所述骨架连接梁之间并连接于所述前部骨架横梁;
第二前防撞梁,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前防撞梁的顶面上,所述第一前防撞梁和所述第二前防撞梁均相对于所述前围组件凸出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碰撞吸能组件还包括前防撞梁封板,所述前防撞梁封板封堵于所述第一前防撞梁的前端面和所述第二前防撞梁的前端面并分别与其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碰撞吸能组件还包括:
前防撞梁加强梁,其设置于所述前围纵梁和所述骨架连接梁之间;
前防撞梁支撑梁,其设置于所述前防撞梁加强梁和所述第一前防撞梁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前防撞梁支撑梁相对于所述前防撞梁加强梁倾斜设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平头货车,包括上述的车身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结构,通过设置碰撞吸能组件中至少部分结构凸出前围组件设置,使得碰撞吸能组件布置于车身骨架的最前方,当碰撞开始时,碰撞吸能组件先进行碰撞,利用碰撞吸能组件的溃缩变形,用于抵消冲击,以为驾驶室提供吸能效果,从而保护驾驶员及乘客的生存空间。通过碰撞吸能组件位于车身骨架和前围组件之间并分别与其相连接,碰撞力通过碰撞吸能组件传递到车身骨架和前围组件上,用于分散冲击力,使得大部分冲击由车身骨架和前围组件承担,减少驾驶室变形的风险。在车身骨架、前围组件及碰撞吸能组件的配合作用下,在起到了支撑和吸能作用的同时,整体质量较小,满足轻量化的需求,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平头货车,包括上述的车身结构。通过设置车身结构,使得平头货车具备长头货车所拥有的吸能空间和碰撞加强结构,以提高平头货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车身骨架;2、前围组件;3、碰撞吸能组件;
11、前部骨架组件;12、底部骨架组件;13、骨架连接梁;
111、前部骨架横梁;112、前纵梁;
121、底部骨架横梁;122、底部骨架纵梁;
21、前围纵梁;22、第一前围横梁;23、第二前围横梁;
31、第一前防撞梁;32、第二前防撞梁;33、前防撞梁封板;34、前防撞梁加强梁;35、前防撞梁支撑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如图1所示,该车身结构包括车身骨架1、前围组件2及碰撞吸能组件3,车身骨架1起到了整体支撑的作用,前围组件2位于车身骨架1的前方,前围组件2起到了防护的作用。碰撞吸能组件3位于车身骨架1和前围组件2之间并分别与其相连接,碰撞吸能组件3中至少部分结构凸出前围组件2设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结构,通过设置碰撞吸能组件3中至少部分结构凸出前围组件2设置,使得碰撞吸能组件3布置于车身骨架1的最前方,当碰撞开始时,碰撞吸能组件3先进行碰撞,利用碰撞吸能组件3的溃缩变形,用于抵消冲击,以为驾驶室提供吸能效果,从而保护驾驶员及乘客的生存空间。通过碰撞吸能组件3位于车身骨架1和前围组件2之间并分别与其相连接,碰撞力通过碰撞吸能组件3传递到车身骨架1和前围组件2上,用于分散冲击力,使得大部分冲击由车身骨架1和前围组件2承担,减少驾驶室变形的风险。在车身骨架1、前围组件2及碰撞吸能组件3的配合作用下,在起到了支撑和吸能作用的同时,整体质量较小,满足轻量化的需求,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车身骨架1包括前部骨架组件11、底部骨架组件12及骨架连接梁13,前部骨架组件11连接于碰撞吸能组件3,底部骨架组件12位于前部骨架组件11的下方,骨架连接梁13设置于前部骨架组件11和底部骨架组件12之间并连接于碰撞吸能组件3,骨架连接梁13起到了中间连接的作用,用于将前部骨架组件11和底部骨架组件12连接成整体结构。通过设置前部骨架组件11、底部骨架组件12及骨架连接梁13,形成空间立体框架结构,以保证较佳的支撑效果。
具体地,前部骨架组件11包括前部骨架横梁111和前纵梁112,前部骨架横梁111也可以称为前部地板横梁,前部骨架横梁111的顶面用于支撑地板,前部骨架横梁111连接于碰撞吸能组件3。前纵梁112相对于前部骨架横梁111垂直设置并与其相连接,前纵梁112连接于骨架连接梁13。前部骨架横梁111和前纵梁112采用交叉设置,以保证前部骨架组件11在横向和纵向的连接稳定性。
具体地,底部骨架组件12包括底部骨架横梁121和底部骨架纵梁122,底部骨架横梁121连接于骨架连接梁13,底部骨架纵梁122相对于底部骨架横梁121垂直设置并与其相连接,底部骨架纵梁122连接于前围组件2。底部骨架横梁121和底部骨架纵梁122采用交叉设置,以保证底部骨架组件12在横向和纵向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前围组件2包括前围纵梁21、第一前围横梁22及第二前围横梁23,前围纵梁21、第一前围横梁22及第二前围横梁23相互连接,形成倒T形结构。前围纵梁21的一端连接于碰撞吸能组件3,另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前围横梁22、第二前围横梁23及底部骨架纵梁122,第一前围横梁22和第二前围横梁23分别设置于前围纵梁21的两侧,前围纵梁21起到了中间支撑和连接的作用。通过第一前围横梁22和第二前围横梁23分别设置于前围纵梁21的两侧,以保证在前围组件2在横向方向的防护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碰撞吸能组件3包括第一前防撞梁31和第二前防撞梁32,第一前防撞梁31设置于前围纵梁21和骨架连接梁13之间并连接于前部骨架横梁111,第二前防撞梁32设置于第一前防撞梁31的顶面上,第一前防撞梁31和第二前防撞梁32均相对于前围组件2沿纵向凸出设置。采用第一前防撞梁31和第二前防撞梁32叠加设置,提高了在碰撞时吸能和防撞效果。
由于第一前防撞梁31和第二前防撞梁32沿纵向设置,使得两个前防撞梁的端部断面外露,影响美观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碰撞吸能组件3还包括前防撞梁封板33,前防撞梁封板33封堵于第一前防撞梁31的前端面和第二前防撞梁32的前端面并分别与其相连接,前防撞梁封板33起到遮盖第一前防撞梁31和第二前防撞梁32的端部断面的作用,实现端部断面的隐藏,美观性好。同时,前防撞梁封板33用于第一前防撞梁31和第二前防撞梁32的中间连接,进一步保证了第一前防撞梁31和第二前防撞梁3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碰撞吸能组件3还包括前防撞梁加强梁34和前防撞梁支撑梁35,前防撞梁加强梁34设置于前围纵梁21和骨架连接梁13之间,前防撞梁加强梁34起到了加强作用。前防撞梁支撑梁35设置于前防撞梁加强梁34和第一前防撞梁31之间,进一步保证了结构强度。
优选地,前防撞梁支撑梁35相对于前防撞梁加强梁34倾斜设置,前防撞梁支撑梁35用于支撑第一前防撞梁31,前防撞梁支撑梁35采用倾斜设置,增强碰撞吸能组件3的结构强度。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结构中各个梁结构之间优选采用焊接的方式相连接,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生产成本较低。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平头货车,包括上述的车身结构。通过设置车身结构,使得平头货车具备长头货车所拥有的吸能空间和碰撞加强结构,以提高平头货车的安全性。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骨架(1);
前围组件(2),其位于所述车身骨架(1)的前方;
碰撞吸能组件(3),所述碰撞吸能组件(3)位于所述车身骨架(1)和所述前围组件(2)之间并分别与其相连接,所述碰撞吸能组件(3)中至少部分结构凸出所述前围组件(2)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骨架(1)包括:
前部骨架组件(11),其连接于所述碰撞吸能组件(3);
底部骨架组件(12),其位于所述前部骨架组件(11)的下方;
骨架连接梁(13),其设置于所述前部骨架组件(11)和所述底部骨架组件(12)之间并连接于所述碰撞吸能组件(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骨架组件(11)包括:
前部骨架横梁(111),其连接于所述碰撞吸能组件(3);
前纵梁(112),所述前纵梁(112)相对于所述前部骨架横梁(111)垂直设置并与其相连接,所述前纵梁(112)连接于所述骨架连接梁(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骨架组件(12)包括:
底部骨架横梁(121),其连接于所述骨架连接梁(13);
底部骨架纵梁(122),所述底部骨架纵梁(122)相对于所述底部骨架横梁(121)垂直设置并与其相连接,所述底部骨架纵梁(122)连接于所述前围组件(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组件(2)包括:前围纵梁(21)、第一前围横梁(22)及第二前围横梁(23),所述前围纵梁(2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碰撞吸能组件(3),另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前围横梁(22)、所述第二前围横梁(23)及所述底部骨架纵梁(122),所述第一前围横梁(22)和所述第二前围横梁(23)分别设置于所述前围纵梁(21)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吸能组件(3)包括:
第一前防撞梁(31),其设置于所述前围纵梁(21)和所述骨架连接梁(13)之间并连接于所述前部骨架横梁(111);
第二前防撞梁(32),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前防撞梁(31)的顶面上,所述第一前防撞梁(31)和所述第二前防撞梁(32)均相对于所述前围组件(2)凸出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吸能组件(3)还包括前防撞梁封板(33),所述前防撞梁封板(33)封堵于所述第一前防撞梁(31)的前端面和所述第二前防撞梁(32)的前端面并分别与其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吸能组件(3)还包括:
前防撞梁加强梁(34),其设置于所述前围纵梁(21)和所述骨架连接梁(13)之间;
前防撞梁支撑梁(35),其设置于所述前防撞梁加强梁(34)和所述第一前防撞梁(31)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防撞梁支撑梁(35)相对于所述前防撞梁加强梁(34)倾斜设置。
10.一种平头货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
CN202021107817.6U 2020-06-15 2020-06-15 一种车身结构及平头货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7664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07817.6U CN212766481U (zh) 2020-06-15 2020-06-15 一种车身结构及平头货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07817.6U CN212766481U (zh) 2020-06-15 2020-06-15 一种车身结构及平头货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66481U true CN212766481U (zh) 2021-03-23

Family

ID=75072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07817.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766481U (zh) 2020-06-15 2020-06-15 一种车身结构及平头货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664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85934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201165250Y (zh) 汽车车身的下部框架结构
CN207416972U (zh) 前地板总成及汽车车身
CN105292262B (zh) 前副车架
CN106005044A (zh) 电动汽车车身
CN107416042B (zh) 一种汽车地板前部的九宫格式骨架梁
CN203345037U (zh) 一种汽车车身骨架结构
CN108001538A (zh) 车身
CN204526875U (zh) 一种驾驶平台及使用该驾驶平台的客车
CN110282017B (zh) 一种车身前舱结构
JP4599017B2 (ja) 重なり合いを防止する衝撃吸収構造を有する自動車
CN106240642B (zh) 一种车架和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CN212766481U (zh) 一种车身结构及平头货车
CN106347405B (zh) 一种低地板轨道车辆用防爬器安装座
CN203211393U (zh) 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
CN211001573U (zh) 纯电动汽车前地板总成
CN204623580U (zh) 一种汽车中减少前围侵入的连接结构
CN208469942U (zh) 一种机舱前纵梁总成
CN103407499A (zh) 应用于车辆内部的地板加强装置及车身结构
CN216805599U (zh) 防撞前纵梁组件
CN114132383B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地板总成
CN110758562A (zh) 一种平台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平台车辆
CN202783408U (zh) 一种汽车车身后部结构
CN109204485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2975770B (zh) 汽车地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