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52413U - 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及车辆识别相机 - Google Patents

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及车辆识别相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52413U
CN212752413U CN202022091230.7U CN202022091230U CN212752413U CN 212752413 U CN212752413 U CN 212752413U CN 202022091230 U CN202022091230 U CN 202022091230U CN 212752413 U CN212752413 U CN 2127524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vehicle identification
heat
vehicle
j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9123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亮
李超
杨晓云
许福波
王宏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park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park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park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parking Science & Technology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09123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524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524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524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信息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及车辆识别相机。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包括内设容置腔的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与置于所述容置腔内的电路板相接触的散热凹陷台;所述本体上还密封穿设有防水接头,所述防水接头上设有连通所述容置腔与外部空间的穿线孔。车辆识别相机包括前述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通过防水接头,使接口等热源器件能够置于本体外,且不会增加对本体进行密封操作的难度,从而减少本体内部的热源器件;同时,电路板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凹陷台消散到空气中,减小了对本体内部空间的需求,实现了减小应用时占用位置的大小,提高了车辆识别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使用的便捷性。

Description

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及车辆识别相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信息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及车辆识别相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车辆识别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常见的有停车场管理、高速公路车辆管理和电子收费站等领域。随着人们对车辆识别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科技的逐步发展,用于实现车辆识别的各种元器件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例如,对于车辆识别技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相机,最初仅能完成拍照功能,在与芯片相结合后,现在已经能够完成拍照、识别等多种功能,也因此被命名为车辆识别相机。
传统的车辆识别相机,为保持密封性,需要尽量减少穿过壳体的传输电线的数量,所以接口都置于壳体内部,各接头的传输电线拧成一股通过壳体上设置的穿接孔伸入壳体内,传输电线与壳体的连接处再用胶粘结密封;为防止控制板等电路板和接口产生的热量对摄像头板上图像传感芯片的成像产生影响,采取在产生热量的电路板上设置风扇,并将控制板远离摄像头板的设计,使控制板和接口产生的热量在壳体内部空气流动的过程中逐渐消散;这种利用风扇和空气流动散热的方式通常需要壳体内部有足够大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申请人发现,现有的车辆识别相机利用风扇和壳体内部空气流动散热的方式要求壳体内有足够大的空间,因此,现有的车辆识别相机的体积通常较大,存在应用时需要占用较大位置的问题。所以,现有的车辆识别相机严重限制了车辆识别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使用的便捷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旨在提出一种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及车辆识别相机,通过设有防水接头和散热凹陷台的本体,使原来设置在本体内的接口等热源器件能够设置于本体外,且不会影响本体的密封性能,也不会增加对本体进行密封操作的难度,从而减少本体内部的热源器件;同时使电路板产生的热量通过该散热凹陷台传导到空气中,实现了减小对本体内部空间的需求,进而实现了减小应用时占用位置的大小,有效提高了车辆识别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使用的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包括内设容置腔的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与置于所述容置腔内的电路板相接触的散热凹陷台;所述本体上还密封穿设有防水接头,所述防水接头上设有连通所述容置腔与外部空间的穿线孔。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凹陷台的外侧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散热翅片;当所述散热翅片为多个时,各所述散热翅片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翅片的一端与所述散热凹陷台的外侧面相连接,所述散热翅片的另一端以波浪形路线向远离所述散热凹陷台的方向延伸;和/或,所述散热翅片的横截面为多边形、环形和螺旋形中的其中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凹陷台的外侧面呈槽形;所述散热翅片的一端连接于该槽形的散热凹陷台的槽底;所述散热翅片的另一端低于该槽形的散热凹陷台的槽口,或者,所述散热翅片的另一端与该槽形的散热凹陷台的槽口处于同一平面,或者所述散热翅片的另一端高于该槽形的散热凹陷台的槽口。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凹陷台的内侧面上设有弹性导热垫片,所述弹性导热垫片用于与置于所述容置腔内的电路板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导热垫片的材质为导热硅胶。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接头包括相互螺纹连接的接头本体和接头螺母;所述接头本体包括一体成型的螺纹部和抵接部,所述穿线孔贯穿所述螺纹部和所述抵接部;所述螺纹部穿过所述本体并与所述接头螺母螺纹连接;通过旋紧所述接头螺母,所述接头螺母和/或所述抵接部密封顶抵于所述本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接头螺母包括与所述本体对应顶抵的顶抵端面,所述顶抵端面与所述本体的壁面相匹配,旋紧所述接头螺母时,所述顶抵端面密封顶抵于所述本体上;和/或,
所述抵接部上设有与所述本体对应顶抵的肩部,所述肩部与所述本体的壁面相匹配且沿所述螺纹部的圆周设置,旋紧所述接头螺母时,所述肩部密封顶抵于所述本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螺纹部伸入所述容置腔并与所述接头螺母螺纹连接,所述肩部密封顶抵于所述本体的外壁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穿线孔沿着所述接头本体的轴线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上设有镜头孔和补光灯孔;所述镜头孔和所述补光灯孔上均覆设有透光板。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的外部安装能避免阳光直射所述镜头孔的遮阳板,所述遮阳板的后端部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遮阳板的上端面自所述遮阳板的后端部向所述遮阳板的前端部倾斜向下。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包括前壳和盖设于该前壳的开口上的后盖;所述散热凹陷台设置于所述后盖上。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的材质为铁、铝、铜和铁铝合金中的其中一种;所述壳体外覆有反光层。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识别相机,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的容置腔内的电路板,至少一个所述电路板与散热凹陷台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及车辆识别相机,采用在所述本体上设置所述防水接头,和在所述本体上设置用于与所述容置腔内的电路板相接触的散热凹陷台的设计;传输电线可以通过与所述防水接头的密封穿设实现密封穿过所述本体,保证了所述容置腔的密封性,也方便了将部分或全部接口置于所述本体外部,接口本身和接口需要的散热空间都减小了,有效减小了对所述容置腔体积的需求;再使所述容置腔内电路板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散热凹陷台散发到空气中,使所述容置腔内无需再设置散热风扇和预留空气流通空间,进一步减小了对所述容置腔体积的需求。所述防水接头和所述散热凹陷台相配合,从防水和散热两方面对本体进行改进,有效降低了对所述容置腔体积的需求,实现了缩小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的体积,增加了车辆识别相机使用的便利性,降低了安装的操作难度,有效提高了车辆识别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使用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立体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的仰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省略了遮阳板)。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的散热翅片与电路板相接触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的接头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剖视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的接头螺母的结构示意图(剖视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的前壳的结构示意图(从前壳的开口向前壳内部看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的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的后盖的内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的一种可能的后盖的外侧面的结构示意图(散热翅片横截面为四边形)。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的另一种可能的后盖的外侧面的结构示意图(散热翅片横截面为环形)。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的再一种可能的后盖的外侧面的结构示意图(散热翅片横截面为螺旋形)。
附图标记:
1-本体,101-容置腔,
11-散热凹陷台,111-散热翅片,112-弹性导热垫片,
12-前壳,121-镜头孔,122-补光灯孔,123透光板,12013-第二螺纹盲孔,124-第三螺纹盲孔,
13-后盖,131-穿接孔,13012-装配通孔,
14-遮阳板,1401-固定螺钉,
15-密封圈;
2-防水接头,
21-接头本体,211-穿线孔,212-螺纹部,213-抵接部,214-肩部,
22-接头螺母,221-顶抵端面;
3-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至图12是本申请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及车辆识别相机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该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及车辆识别相机的基本思想在于,在本体上设置向内凹陷的散热凹陷台,和在本体上密封穿设防水接头;防水接头使穿过本体的传输电线与本体间可以简单实现密封穿装,降低了传输电线与本体间密封穿装的操作难度,这就使得接口等置于本体的外部时,为保持容置腔密封性而进行的传输电线处的密封处理的操作难度不会增加,所以,防水接头的设计为减小容置腔的体积提供了密封保证;同时,该散热凹陷台可与容置腔内的电路板相接触,将电路板产生的热量经由散热凹陷台散发到空气中,为减小容置腔的体积提供了散热保证!密封与散热相配合,有效解决了现有车辆识别相机因散热需求而无法降低壳体体积的问题,有效提高了车辆识别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使用的便捷性。
如图1至图6所示,本申请提供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包括内设容置腔101的本体1;所述本体1上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与置于所述容置腔内的电路板3相接触的散热凹陷台11;所述本体1上还密封穿设有防水接头2;所述防水接头2上设有连通所述容置腔与外部空间的穿线孔211,该穿线孔211用于与传输电线密封穿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采用所述本体1上设置至少一个向所述容置腔101方向凹陷的散热凹陷台11的设计,使用时,所述散热凹陷台与电路板3相接触,电路板3上的热量经由所述本体1散发到所述本体1外部的空气中,该设计可以有效的将电路板3产生的热量传导到空气中,降低电路板3散热对所述容置腔101体积的需求,可以有效降低车辆识别相机的体积。尤其是,所述散热凹陷台11的壁厚与所述本体1的壁厚相同或基本相同,所述散热凹陷台11的壁厚不会影响散热有效保证了散热能力。而且该结构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有效提高了车辆识别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使用的便捷性。
本实施例中采取所述本体1上设置1个所述散热凹陷台11,该散热凹陷台11用于与所述容置腔101内的一个电路板3相接触;当然也可以选择在所述本体1上设置多个所述散热凹陷台11,各个所述散热凹陷台可分别与所述容置腔101内的一个电路板3相接触,也可以均与一个电路板相接触,所述散热凹陷台11主要吸收与其相接触的电路板上的热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在所述本体1上设置所述散热凹陷台11的数量,此处不再过多赘述。
如图10至图12所示,为了增加车辆识别相机的散热能力,加速对电路板3产生热量的散发,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散热凹陷台11的外侧面上设有一个散热翅片111、两个散热翅片111或者多个所述散热翅片111;当设置多个所述散热翅片111时,各所述散热翅片均匀分布。
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周知的,热交换面积越大、形成的流道越通畅,散热效率越好,所以所述散热翅片111的表面积越大,各散热翅片111之间及散热翅片111与所述散热凹陷台之间形成的流道越通畅,散热能力越好,而所述散热翅片111的横截面形状和延伸路线的形状均会影响其表面积。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翅片111的横截面积为矩形;当然所述散热翅片111的横截面积也可以为三角形或者其他多边形,甚至所述散热翅片111的横截面积也可以为如图11所示的环形或如图12所示的螺旋形。多边形具有加工简单和散热翅片111间易形成畅通的流道的优点,环形和螺旋形均具有散热面积较大的优点,所述散热翅片111的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翅片111的一端与所述散热凹陷台11的外侧面相连接,另一端以直线路线向远离所述凹陷台的方向延伸。当然也可以选择所述散热翅片111的另一端以波浪形路线向远离所述散热凹陷台11的方向延伸;以直线路线延伸的所述散热翅片111具有加工难度低的优点,而以波浪形路线延伸的所述散热翅片111具有散热面积大,散热效果明显的优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如图3至图4以及和图10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凹陷台11的外侧面呈槽形,所述散热翅片111的一端连接于该槽形的散热凹陷台11的槽底;所述散热翅片111的另一端低于该槽形的散热凹陷台11的槽口,即所述散热翅片111的该端距离该槽形的散热凹陷台11的槽底所在平面的距离小于槽口与槽底间的距离,也可以理解为所述散热翅片没有伸出该槽形的散热凹陷台11的槽口。所述散热翅片低于该槽形的散热凹陷台11的槽口可以防止所述散热翅片111被刮碰,造成所述散热翅片111从所述本体1上脱落甚至损坏所述本体1,且所述散热翅片111不需要占用该槽形的散热凹陷台11以外的空间,运输时不需要特意考虑所述散热翅片111,安装时也不用为所述散热翅片111特意预留安装空间,有效保持了本实用新型运输和使用的便利性。
当然,如果需要在所述散热翅片111的横截面积和布局位置一定的情况下,使所述散热翅片111有更好的散热效果,可以使所述散热翅片111的一端连接于该槽形的散热凹陷台11的槽底,而另一端高于该槽形的散热凹陷台11的槽口,即所述散热翅片111的该端距离槽形的槽底所在平面间的距离大于槽口与槽底间的距离,也可以理解为所述散热翅片111从槽形的散热凹陷台11的槽口伸出至该散热凹陷台11以外。使所述散热翅片111的另一端高于该槽形的散热凹陷台11的槽口的设计,增加了所述散热翅片111与外部空气的接触,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而且所述散热翅片111的长度越大越有利于增加散热速度。
进一步地,在所述散热翅片111的横截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既想尽可能地保持所述散热翅片111的散热能力,又想减少所述散热翅片111被刮碰的可能和占用外部空间的大小时,可以使所述散热翅片111的一端连接于该槽形的散热凹陷台11的槽底,所述散热翅片111的另一端与该槽形的散热凹陷台11的槽口处于同一平面。
所述散热凹陷台11与电路板3可以直接接触,但是为了增加向所述散热凹陷台11传输的热量,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采用在所述散热凹陷台11的内侧面上设置弹性导热垫片112,所述弹性导热垫片112用于与置于所述容置腔内的电路板3相接触。所述弹性导热垫片112的材质为导热硅胶。
为了确保所述本体1的强度、散热能力和抗腐蚀能力,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1的材质可以为银、铁、铝、铜和铁铝合金中的其中一种,也可以选择导热率的铜铝合金、银铜合金等,还可以选择导热率高于电路板3导热率的塑料、硅胶或其他高分子化学材料。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1的材质为铁。为了减少所述本体1吸收空气中的热量,采取在所述本体1外覆设反光层的设计,该反光层为金属漆或涂料,优选的,该金属漆或涂料的颜色为白色或银白色。在金属表面涂覆金属漆或涂料均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过多赘述。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上述散热结构的设计,使所述容置腔1内的电路板3产生的热量经过所述散热凹陷台11传导到所述本体1上,通过所述本体1将热量散发到外部,有效减少了所述主控板2散发到所述主控板2与所述摄像头板4之间间隙处的热量,实现了进一步缩小所述本体1的体积。
通过设有所述穿线孔211的所述防水接头2,可以增加传输电线穿设本体时与本体间的连接面积,以便保持传输电线与本体连接处的密封情况。所述防水接头的材质为硬质橡胶。所述防水接头与所述本体间可以通过过盈配合、胶粘或硫化焊接等方式实现密封连接,硫化焊接或胶水粘结等方式均为密封连接的常用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此次不再过多赘述。但是胶粘、过盈配合和硫化焊接等操作难度大,且装配后不易拆装,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与所述本体的密封连接操作简单且拆装方便的下述防水接头结构。
如图2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水接头2包括相互螺纹连接的接头本体21和接头螺母22;所述接头本体包括一体成型的螺纹部212和抵接部213,所述穿线孔211贯穿所述螺纹部212和所述抵接部213;所述螺纹部212穿过所述本体1并与所述接头螺母22螺纹连接;通过旋紧所述接头螺母22,所述接头螺母22和/或所述抵接部213密封顶抵于所述本体上。
本实施例中实现“所述接头螺母22和/或所述抵接部213密封顶抵于所述本体1上”具体为,如图2至图6所示,所述接头螺母包括与所述本体1对应顶抵的顶抵端面221,所述顶抵端面221与所述本体1的壁面相匹配,旋紧所述接头螺母22时,所述顶抵端面221密封顶抵于所述本体上;同时,所述抵接部213上设有与所述本体1对应顶抵的肩部214,所述肩部214与所述本体1的壁面相匹配且沿所述螺纹部21的圆周设置,即所述肩部214为平面且所述肩部214呈环形;旋紧所述接头螺母22时,所述肩部214密封顶抵于所述本体1上。当然,旋紧所述接头螺母时,所述肩部214或所述顶抵端面221中的任一方顶抵与所述本体上都能够实现所述防水接头2与所述本体的密封连接,因此,实现“所述接头螺母22和/或所述抵接部213密封顶抵于所述本体1上”也可以仅为“所述接头螺母包括与所述本体对应顶抵的顶抵端面,所述顶抵端面与所述本体的壁面相匹配,旋紧所述接头螺母时,所述顶抵端面密封顶抵于所述本体上”或者,仅为“所述抵接部上设有与所述本体对应顶抵的肩部,所述肩部与所述本体的壁面相匹配且沿所述螺纹部的圆周设置,旋紧所述接头螺母时,所述肩部密封顶抵于所述本体上”。值得注意的是,所述抵接部213和所述接头螺母22均与所述本体1密封顶抵连接的可以提高所述本体1与所述防水接头2密封连接的稳定性,当所述接头螺母22(或所述抵接部213)与所述本体1间的密封被破坏时,所述抵接部213(或所述接头螺母22)与所述本体1间的密封可以维持所述防水接头2与所述本体1连接处的密封状态。
如图10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上设有穿接孔131;所述接头本体21置于所述本体1外部,所述螺纹部212穿过所述穿接孔131伸入所述本体1,与所述本体1内的所述接头螺母22对应连接;所述肩部214压接于所述本体1的外侧面上,所述顶抵端面压接于所述本体1的内侧面上。当然也可以选择所述接头本体21置于所述本体1外部,所述螺纹部212穿过所述穿接孔131伸出所述本体1,与所述本体1外的所述接头螺母22对应连接。此时,所述接头本体21置于所述本体1内部或外部不影响所述防水接头2与所述本体1的密封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此次不再过多赘述。
本实施例中采用如上所述防水接头2密封穿设在所述本体1上,传输电线再与所述防水接头2密封穿设的设计,利用所述防水接头32的长度实现了传输电线密封穿设所述本体1,有效保障了所述本体1的密封性能,避免了因为传输电线可能带来的渗漏风险;且该防水接头2采用的所述接头本体21与所述接头螺母22相配合的方式也具有高效便捷的使所述防水接头2与所述本体1密封连接的特点。
如图1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1上设有镜头孔121和补光灯孔122;所述镜头孔和所述补光灯孔上均覆设有透光板123。本实施例中所述透光板123的材质为玻璃,当然也可以选择透明塑料或其他透明材料,此次不再过多赘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本体1的外部安装能避免阳光直射所述镜头孔121的遮阳板14,所述遮阳板14的后端部与所述本体1连接,所述遮阳板14的上端面自所述遮阳板14的后端部向所述遮阳板14的前端部倾斜向下。所述遮阳板14可以防止阳光直接照射入所述镜头孔121,造成所述镜头孔121后的摄像头板上感光器件损坏,而所述遮阳板14上端面的倾斜设计可以防止所述遮阳板14上落灰尘或者积水。本实施例中所述遮阳板14通过螺钉与盲孔相配合,将所述遮阳板14安装于所述本体1上,具体为:所述本体1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螺纹盲孔(图中未标识),所述遮阳板14上设有至少一个安装通孔(图中未标识),至少一个所述安装通孔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螺纹盲孔一一对应地通过固定螺钉1401连接,以使所述遮阳板14与所述本体1固定连接。
如图3以及图7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采用所述本体1包括前壳12和盖设于该前壳12的开口上的后盖13;沿所述前壳12的开口周向设有密封圈15,所述密封圈15垫设于所述前壳12与所述后盖13的连接处。所述散热凹陷台11设置于所述后盖13上。
如图7以及图10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前壳12内部边缘设有多个第二螺纹盲孔12013,所述后盖13上设有多个装配通孔13012,各所述装配通孔13012与各所述第二螺纹盲孔12013一一对应设置,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当螺栓穿过所述装配通孔13012与所述第二螺纹盲孔12013螺纹连接时,即可将所述后盖13固定安装于所述前壳12上。
为了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可以快捷地固定于安装位上,采取如图2所示的在所述前壳12的外壁面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本体1的第三螺纹盲孔124。所述第三螺纹盲孔124是标准螺纹孔,其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当然任意尺寸的标准螺纹孔均具有与其相匹配的标准螺栓,此为现有技术,此次不再过多赘述。通过与所述第三螺纹盲孔124相匹配的螺栓可以将应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的车辆识别相机固定于安装位上。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识别相机,该车辆识别相机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的容置腔内的电路板3,至少一个所述电路板3与所述散热凹陷台11相接触。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容置腔101内电路板3的排布方式,一个所述电路板3与所述散热凹陷台11相接触;当所述电路板3的排布方式改变时,也可以一个以上的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散热凹陷台11相接触,与所述散热凹陷台相接触的电路板3的数量根据所述散热凹陷台11的位置及电路板的排布方式确定,此处不再过多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提及的示例性实施例,基于一系列的步骤或者装置描述一些方法或系统。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步骤的顺序,也就是说,可以按照实施例中提及的顺序执行步骤,也可以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或者若干步骤同时执行。
本实用新型中,针对一个实施方式描述和/或例示的特征,可以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以相同方式或以类似方式使用,和/或与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相结合或代替其他实施方式的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设容置腔的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与置于所述容置腔内的电路板相接触的散热凹陷台;所述本体上还密封穿设有防水接头,所述防水接头上设有连通所述容置腔与外部空间的穿线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凹陷台的外侧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散热翅片;当所述散热翅片为多个时,各所述散热翅片均匀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的一端与所述散热凹陷台的外侧面相连接,所述散热翅片的另一端以波浪形路线向远离所述散热凹陷台的方向延伸;和/或,所述散热翅片的横截面为多边形、环形和螺旋形中的其中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凹陷台的外侧面呈槽形;所述散热翅片的一端连接于该槽形的散热凹陷台的槽底;所述散热翅片的另一端低于该槽形的散热凹陷台的槽口,或者,所述散热翅片的另一端与该槽形的散热凹陷台的槽口处于同一平面,或者所述散热翅片的另一端高于该槽形的散热凹陷台的槽口。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凹陷台的内侧面上设有弹性导热垫片,所述弹性导热垫片用于与置于所述容置腔内的电路板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导热垫片的材质为导热硅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接头包括相互螺纹连接的接头本体和接头螺母;所述接头本体包括一体成型的螺纹部和抵接部,所述穿线孔贯穿所述螺纹部和所述抵接部;所述螺纹部穿过所述本体并与所述接头螺母螺纹连接;通过旋紧所述接头螺母,所述接头螺母和/或所述抵接部密封顶抵于所述本体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螺母包括与所述本体对应顶抵的顶抵端面,所述顶抵端面与所述本体的壁面相匹配,旋紧所述接头螺母时,所述顶抵端面密封顶抵于所述本体上;和/或,
所述抵接部上设有与所述本体对应顶抵的肩部,所述肩部与所述本体的壁面相匹配且沿所述螺纹部的圆周设置,旋紧所述接头螺母时,所述肩部密封顶抵于所述本体上。
9.一种车辆识别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识别相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的容置腔内的电路板,至少一个所述电路板与散热凹陷台相接触。
CN202022091230.7U 2020-09-22 2020-09-22 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及车辆识别相机 Active CN2127524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91230.7U CN212752413U (zh) 2020-09-22 2020-09-22 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及车辆识别相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91230.7U CN212752413U (zh) 2020-09-22 2020-09-22 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及车辆识别相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52413U true CN212752413U (zh) 2021-03-19

Family

ID=74990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91230.7U Active CN212752413U (zh) 2020-09-22 2020-09-22 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及车辆识别相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524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82555A (en) Heat dissipating L.E.D. traffic light
US5785418A (en) Thermally protected LED array
EP3767156A1 (en) Lamp
KR101778869B1 (ko) 통용성 led 벌브 구성 방법과 스냅 링 렌즈 타입 led 벌브 및 led 램프
US20100264800A1 (en) Led lamp
US20160003454A1 (en) Led lens assemblies, led modules and led light fixtures
CN214664205U (zh) 一种汽车led大灯的散热结构
CN113513735A (zh) 灯具和车辆
CN102252235A (zh) 一种led路灯
CN212752413U (zh) 车辆识别相机的壳体及车辆识别相机
CN207350217U (zh) 一种led汽车前照灯及汽车灯总成
CN210107259U (zh) 一种灯具
CN210319753U (zh) Led路灯
JP2019003867A (ja) 照明具および照明装置
CN209569624U (zh) 一种led广告招牌灯
CN202125841U (zh) 一种led路灯
CN202452146U (zh) 球形灯泡及其散热装置
CN212752414U (zh) 车辆识别相机
CN210511193U (zh) 一种led草坪泛光灯
CN219530789U (zh) 一种新型led灯
CN217584197U (zh) 一种集鱼灯
CN214222829U (zh) Led路灯
CN215892279U (zh) 一种灯具驱动装置及灯具
CN209782502U (zh) 一种设有高效散热装置的led车灯
CN215674941U (zh) 一种led壁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