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29945U - 一种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29945U
CN212729945U CN202020373624.9U CN202020373624U CN212729945U CN 212729945 U CN212729945 U CN 212729945U CN 202020373624 U CN202020373624 U CN 202020373624U CN 212729945 U CN212729945 U CN 2127299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m
worm wheel
hole
slide bar
mount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7362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鹰
王钱龙
黄子毅
杨小平
赵康富
陆俊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nan Oubos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nan Oubos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nan Oubos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nan Oubos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7362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299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299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299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包括:至少2根滑杆。所述滑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位移机构。所述第一位移机构上依次安装有第二位移机构、第一转向机构、夹头滑动棒、克氏针夹头。所述滑杆上套设有沿滑杆移动的第三位移机构。所述第三位移机构上依次安装有第二转向机构、第三转向机构、夹头滑动棒、克氏针夹头。克氏针夹头用于加紧固定克氏针。本实用新型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可以实现对6个自由度方向的控制。

Description

一种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
背景技术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的一种病症,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为:通过设备或人工操作的方式使断裂的骨头复位拼接后,再通过固定装置固定断骨并配合药物进行康复治疗。
现有断骨复位技术存在以下问题:1、复位装置的功能过于单一,只能用于简单的撑开或收拢,即单一自由度的运动,断骨复位及定位还需要人工操作。2、复位过程中需要反复定位,在进行定位拍X光片时,医生总是需要往返于手术室内与手术室外,严重影响复位效率,提高复位成本。3、复位精准度难以得到保障,其基本依靠医生的操作经验。4、复位过程非常费力,给医护人员增加了额外的负担,有时还会增加病患的创伤程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包括:至少2根滑杆。所述滑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位移机构。所述第一位移机构上依次安装有第二位移机构、第一转向机构、夹头滑动棒、克氏针夹头。所述滑杆上套设有沿滑杆移动的第三位移机构。所述第三位移机构上依次安装有第二转向机构、第三转向机构、夹头滑动棒、克氏针夹头。克氏针夹头用于加紧固定克氏针。
所述第一位移机构控制第二位移机构在相邻滑杆之间位移。所述第二位移机构控制第一转向机构沿水平纵轴位移。所述第一转向机构控制夹头滑动棒沿水平横轴转动。
所述第三位移机构控制第二转向机构在相邻滑杆之间位移。所述第二转向机构控制第三转向机构沿竖直转轴转动。所述第三转向机构控制夹头滑动棒沿水平横轴转动。
所述克氏针夹头可拆卸滑动安装在夹头滑动棒的棒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位移机构包括:扇形的导轨和移动机构。所述导轨上设有齿带,所述导轨与滑杆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机构套设在导轨上,并与齿带齿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轨通过滑杆接头组件与滑杆可拆卸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滑杆接头组件包括:接头卡冒和抱箍。所述接头卡冒沿水平纵向一端设有导轨连接螺孔,另一端沿滑杆外表面围设有2片以上的卡片。相邻卡片之间设有0.1-2mm宽的卡片间隙。所述卡片靠近滑杆的一端设有抱箍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抱箍为环片结构,其环部与各卡片的抱箍凹槽所围成的环形凹槽相匹配,其两端分别为相互平行的片状结构。其中一片所述片状结构沿水平横向开设有通孔,另一片所述片状结构沿水平横向开设有螺纹孔,抱箍紧固螺钉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螺纹孔螺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轨在与滑杆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滑杆安装孔。滑杆固定螺钉穿过滑杆安装孔与导轨连接螺孔螺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传动杆、两片镜像设置并相互可拆卸固定连接的位移基座。所述位移基座设有与导轨相匹配的导轨槽,以及与传动杆相匹配的传动杆槽。所述传动杆槽与导轨槽连通。所述传动杆的两端分别套设有轴承后转动安装在传动杆槽位置处,其杆的一端延伸至传动杆槽和位移基座外部,并在端面上设有传动槽。所述导轨穿过所述导轨槽与传动杆齿接。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机构设有螺纹套安装槽。所述螺纹套安装槽内安装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上沿水平纵向开设有第一滑杆通孔和第一螺纹杆螺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位移机构包括:与第一滑杆通孔相匹配的第一水平导向滑杆、与第一螺纹杆螺孔相匹配的第一水平螺杆。所述第一水平导向滑杆与第一滑杆通孔滑动连接,其一端穿过第一滑杆通孔与第一支撑片紧固。所述第一水平螺杆与第一螺纹杆螺孔螺接,其一端穿过第一螺纹杆螺孔与第一支撑片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片在与第一水平导向滑杆对应位置处开设有水平导向滑杆安装孔,所述第一水平导向滑杆通过一根穿过水平导向滑杆安装孔的螺钉与第一支撑片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片在与第一水平螺杆对应位置处开设有第一轴承安装孔。所述第一水平螺杆面对第一轴承安装孔的一端设有与第一轴承安装孔相匹配的水平螺杆安装段。所述水平螺杆安装段通过水平螺杆轴承安装在第一轴承安装孔内,并设有旋钮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向机构包括:第一转向基座、第一蜗轮、第一蜗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向基座内相互垂直且相互连通的设有第一蜗杆空腔和第一蜗轮空腔。所述第一转向基座的外壁在第一蜗杆空腔的一端设有第一蜗杆安装槽,所述第一蜗杆安装槽与第一蜗杆空腔连通,所述第一转向基座在第一蜗杆安装槽同轴的对侧内壁上设有第一蜗杆轴承安装槽。所述第一转向基座的外壁在第一蜗轮空腔的一端设有第一蜗轮安装槽,所述第一蜗轮安装槽与第一蜗轮空腔连通,所述第一转向基座在第一蜗轮安装槽同轴的对侧内壁上设有第一蜗轮轴承安装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蜗轮的蜗轮轴部分,一端通过第一蜗轮轴承安装在第一蜗轮轴承安装槽上,另一端通过第二蜗轮轴承转动安装在第一蜗轮轴盖上,并穿过第一蜗轮轴盖伸至第一转向基座外部,与第一夹头滑动棒固定器固定。所述第一蜗轮轴盖与第一蜗轮安装槽通过固定螺钉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蜗杆的蜗杆轴部分,一端通过第一蜗杆轴承安装在第一蜗杆轴承安装槽上,另一端通过第二蜗杆轴承安装在第一蜗杆轴盖上,并延伸至第一蜗杆轴盖外部,于端面上设有蜗杆转动凹槽。所述第一蜗杆轴盖与第一蜗杆安装槽通过固定螺钉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头滑动棒固定器上设有第一夹头滑动棒固定接口,并在与第一蜗轮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一涡轮轴安装孔。第一蜗轮轴紧固螺钉的钉体穿过第一涡轮轴安装孔与第一蜗轮的蜗轮轴部分螺接。所述夹头滑动棒与第一夹头滑动棒固定接口插拔式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位移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分别套设在两组滑杆上的滑杆支撑臂。所述滑杆支撑臂之间设有第二水平导向滑杆和第二水平螺纹杆。所述第二水平导向滑杆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有第二水平导向滑杆螺孔。所述滑杆支撑臂在与第二水平导向滑杆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水平导向滑杆安装孔,在与第二水平螺纹杆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轴承安装孔。第二水平导向滑杆紧固螺钉的钉体穿过第二水平导向滑杆安装孔与第二水平导向滑杆螺接。第二水平螺纹杆的两端分别通过水平螺纹杆轴承与第二轴承安装孔连接,其一端的顶部穿过第二轴承安装孔,并设有螺纹杆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滑杆支撑臂上设有与滑杆相匹配的滑杆通孔,并在滑杆通孔侧壁设有上下两片相互平行且不相连的滑杆通孔夹片。所述两片滑杆通孔夹片上沿垂面线,同轴分别设置有夹片通孔。位于下方的滑杆通孔夹片底部,于夹片通孔处开设有固定块槽。夹片固定块安装在固定块槽内,并与夹片通孔同轴设置有夹片螺孔。夹片紧固螺钉穿过两个夹片通孔与夹片螺孔螺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转向机构包括:转向横向位移基座、第二转向基座、第二蜗轮、第二蜗杆。
进一步的,所述转向横向位移基座上设有与第二水平导向滑杆相配的第二滑杆通孔,与第二水平螺纹杆相配的第二螺纹杆螺孔,并面向第二转向基座设有转向基座安装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转向基座内相互垂直且相互连通的设有第二蜗杆空腔和第二蜗轮空腔。所述第二转向基座的外壁在第二蜗杆空腔的一端设有第二蜗杆安装槽,所述第二蜗杆安装槽与第二蜗杆空腔连通,并设有安装槽固定螺孔。所述第二转向基座在第二蜗杆安装槽同轴的对侧内壁上设有第二蜗杆轴承安装槽。所述第二转向基座的外壁在第二蜗轮空腔的一端设有第二蜗轮安装槽,所述第二蜗轮安装槽与第二蜗轮空腔连通,并设有安装槽固定螺孔。所述第二转向基座在第二蜗轮安装槽同轴的对侧内壁上设有第二蜗轮轴承安装槽。所述第二转向基座外壁,在与转向基座安装孔对应位置处设有移动基座安装螺孔。基座紧固螺钉穿过转向基座安装孔与移动基座安装螺孔螺接紧固。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蜗轮的蜗轮轴部分,一端通过第三蜗轮轴承转动安装在第二蜗轮轴承安装槽上,另一端通过第四蜗轮轴承转动安装在第二蜗轮轴盖上,并穿过第二蜗轮轴盖伸至第二转向基座外部,与第三转向机构固定。所述第二蜗轮轴盖与第二蜗轮安装槽通过固定螺钉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蜗杆的蜗杆轴部分,一端通过第三蜗杆轴承转动安装在第二蜗杆轴承安装槽上,另一端通过第四蜗杆轴承转动安装在第二蜗杆轴盖上,并延伸至第二蜗杆轴盖外部,于端面上设有蜗杆转动凹槽。所述第二蜗杆轴盖通过固定螺钉与第二蜗杆安装槽的安装槽固定螺孔螺接紧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转向机构包括:第三转向基座、第三蜗轮、第三蜗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转向基座内相互垂直且相互连通的设有第三蜗杆空腔和第三蜗轮空腔。所述第三转向基座的外壁在第三蜗杆空腔的一端设有第三蜗杆安装槽,所述第三蜗杆安装槽与第三蜗杆空腔连通。所述第三转向基座在第三蜗杆安装槽同轴的对侧内壁上设有第三蜗杆轴承安装槽。所述第三转向基座的外壁在第三蜗轮空腔的一端设有第三蜗轮安装槽,所述第三蜗轮安装槽与第三蜗轮空腔连通。所述第三转向基座在第三蜗轮安装槽同轴的对侧内壁上设有第三蜗轮轴承安装槽。所述第三转向基座在与第二转向机构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三涡轮轴安装孔。第二转向机构紧固螺钉穿过第三涡轮轴安装孔与第二转向机构的转动部分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蜗轮的蜗轮轴部分,一端通过第五蜗轮轴承转动安装在第三蜗轮轴承安装槽上,另一端通过第六蜗轮轴承转动安装在第三蜗轮轴盖上,并穿过第三蜗轮轴盖伸至第三转向基座外部,与第二夹头滑动棒固定器固定。所述第三蜗轮轴盖与第三蜗轮安装槽通过固定螺钉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蜗杆的蜗杆轴部分,一端通过第五蜗杆轴承转动安装在第三蜗杆轴承安装槽上,另一端通过第六蜗杆轴承转动安装在第三蜗杆轴盖上,并延伸至第三蜗杆轴盖外部,于端面上设有蜗杆转动凹槽。所述第三蜗杆轴盖通过固定螺钉与第三蜗杆安装槽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夹头滑动棒固定器上设有第二夹头滑动棒固定接口,并在与第三蜗轮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涡轮轴安装孔。第二蜗轮轴紧固螺钉的钉体穿过第二涡轮轴安装孔与第三蜗轮的蜗轮轴部分螺接。所述夹头滑动棒与第二夹头滑动棒固定接口插拔式固定。
本实用新型所述水平纵向、水平横向、竖直等方向性描述均为相对方向的描述而非绝对水平或竖直的描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般以断骨拟复位的骨头轴线为水平纵向,水平横向、竖直等方向基于该水平纵向相对变化。
本实用新型所述克氏针夹头采用后端设有棒孔,前端设有夹具的现有克氏针夹具。所述夹头滑动棒为与现有克氏针夹具的后端棒孔相匹配的圆棒。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之一:
1.本实用新型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可以实现对6个自由度方向的控制,控制自由度的组合更加丰富,可以很好的控制克氏针进行复位移动,从而带动断骨进行复位移动。
2.本实用新型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在各自由度的控制移动过程中均比较省力,有效节约了医生的体力,进而也提高了断骨复位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同时,转动机构的结构更加稳固简单,有效延长了转动机构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通过多自由度的控制系统控制克氏针的移动实现对断骨的控制复位,操作人员通过对于克氏针的观察,即可大概获知断骨的相对朝向和位置,极大的减少了复位过程中的X 光拍片频次。
4.本实用新型采用多臂设计,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在进行多自由度复位操作过程中更加稳定,一方面降低医生的操作难度,另一方面显著降低患者在复位过程中的痛苦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滑杆和滑杆接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位移机构和第二位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位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转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如图1所示,包括:2根滑杆1。所述滑杆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位移机构。所述第一位移机构上依次安装有第二位移机构4、第一转向机构5、夹头滑动棒9、克氏针夹头10。所述滑杆1上套设有沿滑杆1移动的第三位移机构6。所述第三位移机构6上依次安装有第二转向机构7、第三转向机构8、夹头滑动棒9、克氏针夹头10。克氏针夹头10用于加紧固定克氏针11。
所述第一位移机构控制第二位移机构4在相邻滑杆1之间位移。所述第二位移机构4控制第一转向机构5沿水平纵轴位移。所述第一转向机构5控制夹头滑动棒9沿水平横轴转动。
所述第三位移机构6控制第二转向机构7在相邻滑杆1之间位移。所述第二转向机构7控制第三转向机构8沿竖直转轴转动。所述第三转向机构8控制夹头滑动棒9沿水平横轴转动。
所述克氏针夹头10可拆卸滑动安装在夹头滑动棒9的棒体上。
该装置的使用过程为:首先根据X片,在需要复位的断骨上,于适当的位置的方向分别打入至少1枚克氏针。然后将通过夹头滑动棒9与第一转向机构连接的克氏针夹头10,夹住其中1根断骨的克氏针或克氏针组上。之后,通过调节第一位移机构、第二位移机构4、第一转向机构5、第三位移机构6、第二转向机构7、第三转向机构8,使第三转向机构8靠近另1根断骨的克氏针或克氏针组,并将通过夹头滑动棒9与第三转向机构8连接的克氏针夹头10,夹住该断骨上的克氏针或克氏针组。最后,通过调节第一位移机构、第二位移机构4、第一转向机构5、第三位移机构6、第二转向机构7、第三转向机构8,使两根断骨的接骨处相互匹配,并调节第二位移机构4使两组克氏针夹头10相互靠拢,进而带动断骨的两部分相互挤压,从而实现断骨复位操作。
相比“多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该装置采用了不同的结构,进而提供了不同自由度的控制,从而可以适应不同的使用要求。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所述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位移机构包括:扇形的导轨2和移动机构3。所述导轨2上设有齿带201,所述导轨2与滑杆1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机构3套设在导轨2上,并与齿带201 齿接。所述移动机构3包括:传动杆302、两片镜像设置并相互可拆卸固定连接的位移基座301。所述位移基座301设有与导轨2相匹配的导轨槽3012,以及与传动杆302相匹配的传动杆槽3011。所述传动杆槽3011与导轨槽3012连通。所述传动杆302的两端分别套设有轴承后转动安装在传动杆槽3011位置处,其杆的一端延伸至传动杆槽3011和位移基座301外部,并在端面上设有传动槽 3021。所述导轨2穿过所述导轨槽3012与传动杆302齿接。
此时,用与传动杆槽3011相匹配的起子插入传动杆槽3011内,然后通过转动传动杆302带动其涡轮齿转动,并在涡轮齿的带动下使与传动杆302转动连接且相互固定的位移基座301,沿导轨2上的齿带位移。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2所述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导轨2通过滑杆接头组件与滑杆1可拆卸固定连接。
所述滑杆接头组件包括:接头卡冒102和抱箍103。所述接头卡冒102沿水平纵向一端设有导轨连接螺孔,另一端沿滑杆1外表面围设有2片以上的卡片 1021。相邻卡片1021之间设有0.1-2mm,具体宽度根据使用要求调整,宽的卡片间隙1022。所述卡片1021靠近滑杆1的一端设有抱箍凹槽1023。
所述抱箍103为环片结构,其环部与各卡片1021的抱箍凹槽1023所围成的环形凹槽相匹配,其两端分别为相互平行的片状结构。其中一片所述片状结构沿水平横向开设有通孔,另一片所述片状结构沿水平横向开设有螺纹孔,抱箍紧固螺钉104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螺纹孔螺接。
所述导轨2在与滑杆1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滑杆安装孔202。滑杆固定螺钉穿过滑杆安装孔202与导轨连接螺孔螺接固定。
固定导轨2和滑杆1时,首先将导轨2固定在接头卡冒102上。然后将接头卡冒102的卡片端插套在滑杆1的杆体外部。最后将抱箍103卡入抱箍凹槽 1023内,并上紧抱箍紧固螺钉104,即可实现导轨2和滑杆1的固定,反之可将导轨2和滑杆1拆分。采用滑杆接头组件连接导轨2和滑杆1,可将导轨2与高强的滑杆1(如碳纤维增强滑杆等)相互固定,而无需在高强的滑杆1上专门开设安装螺孔,降低了加工难度(滑杆1本身不能太粗,否则装置总重过高不适合使用,而在较细的滑杆上开设螺孔的加工难度较大,且很容易出现次品)。结构简单的滑杆1也可以有效降低滑杆1的次品率,而滑杆接头组件本分加工难度不高,加工成本也很低,进而可以降低总生产成本,尤其是使用高强的滑杆1时。
实施例4
基于实施例2所述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如图3所示,所述移动机构3设有螺纹套安装槽3013。所述螺纹套安装槽3013内安装有螺纹套303。所述螺纹套303上沿水平纵向开设有第一滑杆通孔3031和第一螺纹杆螺孔3032。
所述第二位移机构4包括:与第一滑杆通孔3031相匹配的第一水平导向滑杆401、与第一螺纹杆螺孔3032相匹配的第一水平螺杆402。所述第一水平导向滑杆401与第一滑杆通孔3031滑动连接,其一端穿过第一滑杆通孔3031与第一支撑片403紧固。所述第一水平螺杆402与第一螺纹杆螺孔3032螺接,其一端穿过第一螺纹杆螺孔3032与第一支撑片403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片403在与第一水平导向滑杆401对应位置处开设有水平导向滑杆安装孔4031,所述第一水平导向滑杆401通过一根穿过水平导向滑杆安装孔4031的螺钉与第一支撑片40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片403在与第一水平螺杆402对应位置处开设有第一轴承安装孔4032。所述第一水平螺杆402面对第一轴承安装孔4032的一端设有与第一轴承安装孔4032相匹配的水平螺杆安装段4021。所述水平螺杆安装段4021通过水平螺杆轴承405安装在第一轴承安装孔4032内,并设有旋钮凹槽。
此时,用与旋钮凹槽相匹配的起子插入旋钮凹槽内,然后带动第一水平螺杆402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以一种第一螺纹杆螺孔3032及第一水平螺杆402的螺纹朝向为例,当第一水平螺杆402顺时针转动时,由于第一螺纹杆螺孔3032所在的螺纹套303相对位置固定,因此第一水平螺杆402会相对第一螺纹杆螺孔3032所在的螺纹套303进行水平向左位移。由于第一水平螺杆402 与第一支撑片403转动安装,因此当水平螺杆402向左位移时,会通过轴承抵押带动第一支撑片403向左位移,并进一步带动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撑片403上的第一水平导向滑杆401向左位移,从而带动与第一水平导向滑杆401固定连接的其他装置,如第一转向机构5向左运动。其中,第一水平导向滑杆401一方面起到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第一支撑片403和其他装置在第一水平螺杆402转动时,与第一水平螺杆402一起转动而非进行要求的水平位移。逆时针旋转时发生与上述过程相同的运动过程,运动方向为向右。
实施例5
基于实施例4所述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转向机构5包括:第一转向基座501、第一蜗轮506、第一蜗杆502。
所述第一转向基座501内相互垂直且相互连通的设有第一蜗杆空腔5011和第一蜗轮空腔。所述第一转向基座501的外壁在第一蜗杆空腔5011的一端设有第一蜗杆安装槽5012,所述第一蜗杆安装槽5012与第一蜗杆空腔5011连通,所述第一转向基座501在第一蜗杆安装槽5012同轴的对侧内壁上设有第一蜗杆轴承安装槽。所述第一转向基座501的外壁在第一蜗轮空腔的一端设有第一蜗轮安装槽,所述第一蜗轮安装槽与第一蜗轮空腔连通,所述第一转向基座501 在第一蜗轮安装槽同轴的对侧内壁上设有第一蜗轮轴承安装槽。
所述第一蜗轮506的蜗轮轴部分,一端通过第一蜗轮轴承507安装在第一蜗轮轴承安装槽上,另一端通过第二蜗轮轴承508转动安装在第一蜗轮轴盖509 上,并穿过第一蜗轮轴盖509伸至第一转向基座501外部,与第一夹头滑动棒固定器510固定。所述第一蜗轮轴盖509与第一蜗轮安装槽通过固定螺钉固定。
所述第一蜗杆502的蜗杆轴部分,一端通过第一蜗杆轴承503安装在第一蜗杆轴承安装槽上,另一端通过第二蜗杆轴承504安装在第一蜗杆轴盖505上,并延伸至第一蜗杆轴盖505外部,于端面上设有蜗杆转动凹槽。所述第一蜗杆轴盖505与第一蜗杆安装槽5012通过固定螺钉固定。
所述第一夹头滑动棒固定器510上设有第一夹头滑动棒固定接口5101,并在与第一蜗轮506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一涡轮轴安装孔5102。第一蜗轮轴紧固螺钉511的钉体穿过第一涡轮轴安装孔5102与第一蜗轮506的蜗轮轴部分螺接。所述夹头滑动棒9与第一夹头滑动棒固定接口5101紧固固定。
此时,首先将第一蜗轮506和第一蜗杆502安装至第一转向基座501的对应空腔内,安装完第一蜗轮506和第一蜗杆502后,仅需要动过起子插入第一蜗杆转动凹槽或其他辅助工具带动第一蜗杆502的蜗杆轴转动,进而带动与之固定的外螺纹转动,从而带动与外螺纹齿接的第一蜗轮506的涡轮齿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蜗轮506的蜗轮轴转动。第一蜗轮506的蜗轮轴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第一夹头滑动棒固定器510沿水平横轴转动,最终实现控制与第一夹头滑动棒固定器510固定的夹头滑动棒9,以第一夹头滑动棒固定器510为圆心,第一蜗轮506的轴线为转轴,在竖直平面进行转动。
实施例6
基于实施例1所述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如图5所示,所述第三位移机构6包括:分别套设在两个滑杆1上的滑杆支撑臂601。所述滑杆支撑臂 601之间设有第二水平导向滑杆602和第二水平螺纹杆603。所述第二水平导向滑杆602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有第二水平导向滑杆螺孔6021。所述滑杆支撑臂 601在与第二水平导向滑杆602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水平导向滑杆安装孔6012,在与第二水平螺纹杆603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轴承安装孔6011。第二水平导向滑杆紧固螺钉605的钉体穿过第二水平导向滑杆安装孔6012与第二水平导向滑杆602螺接。第二水平螺纹杆603的两端分别通过水平螺纹杆轴承604与第二轴承安装孔6011连接,其一端的顶部穿过第二轴承安装孔6011,并设有螺纹杆凹槽。
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转向机构7包括:转向横向位移基座701、第二转向基座702、第二蜗轮708、第二蜗杆704。
所述转向横向位移基座701上设有与第二水平导向滑杆602相配的第二滑杆通孔7011,与第二水平螺纹杆603相配的第二螺纹杆螺孔7012,并面向第二转向基座702设有转向基座安装孔7013。
所述第二转向基座702内相互垂直且相互连通的设有第二蜗杆空腔7021和第二蜗轮空腔7022。所述第二转向基座702的外壁在第二蜗杆空腔7021的一端设有第二蜗杆安装槽7025,所述第二蜗杆安装槽7025与第二蜗杆空腔7021连通,并设有安装槽固定螺孔7024。所述第二转向基座702在第二蜗杆安装槽7025 同轴的对侧内壁上设有第二蜗杆轴承安装槽。所述第二转向基座702的外壁在第二蜗轮空腔7022的一端设有第二蜗轮安装槽,所述第二蜗轮安装槽与第二蜗轮空腔7022连通,并设有安装槽固定螺孔。所述第二转向基座702在第二蜗轮安装槽同轴的对侧内壁上设有第二蜗轮轴承安装槽。所述第二转向基座702外壁,在与转向基座安装孔7013对应位置处设有移动基座安装螺孔7023。基座紧固螺钉703穿过转向基座安装孔7013与移动基座安装螺孔7023螺接紧固。
所述第二蜗轮708的蜗轮轴部分,一端通过第三蜗轮轴承709转动安装在第二蜗轮轴承安装槽上,另一端通过第四蜗轮轴承710转动安装在第二蜗轮轴盖711上,并穿过第二蜗轮轴盖711伸至第二转向基座702外部,与第三转向机构8固定。所述第二蜗轮轴盖711与第二蜗轮安装槽通过固定螺钉固定。
所述第二蜗杆704的蜗杆轴部分,一端通过第三蜗杆轴承705转动安装在第二蜗杆轴承安装槽上,另一端通过第四蜗杆轴承706转动安装在第二蜗杆轴盖707上,并延伸至第二蜗杆轴盖707外部,于端面上设有蜗杆转动凹槽。所述第二蜗杆轴盖707通过固定螺钉与第二蜗杆安装槽7025的安装槽固定螺孔 7024螺接紧固。
此时,用与螺纹杆凹槽相匹配的起子插入螺纹杆凹槽内,然后带动第二水平螺纹杆603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以一种第二螺纹杆螺孔7012及第二水平螺纹杆603的螺纹朝向为例,当第二水平螺纹杆603顺时针转动时,由于第二水平螺纹杆603所在的位置相对固定,因此第二螺纹杆螺孔7012所在的转向横向位移基座701会相对第二水平螺纹杆603进行水平向左位移。由于第二水平导向滑杆602的限制和导向作用,转向横向位移基座701只能在螺纹的带动下发生向左位移而非跟随第二水平导向滑杆602转动。逆时针旋转时发生与上述过程相同的运动过程,运动方向为向右。
转向横向位移基座701沿第二水平螺纹杆603的移动,会带动与之固定的第二转向基座702一起移动。将第二蜗轮708和第二蜗杆704安装至第二转向基座702的对应空腔内,安装完第二蜗轮708和第二蜗杆704后,仅需要动过起子插入蜗杆转动凹槽或其他辅助工具带动第二蜗杆704的蜗杆轴转动,进而带动与之固定的外螺纹转动,从而带动与外螺纹齿接的第二蜗轮708的涡轮齿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蜗轮708的蜗轮轴转动。第二蜗轮708的蜗轮轴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第三转向机构沿竖直轴转动。
实施例7
基于实施例6所述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如图5所示,所述滑杆支撑臂601上设有与滑杆1相匹配的滑杆通孔6013,并在滑杆通孔6013侧壁设有上下两片相互平行且不相连的滑杆通孔夹片6014。所述两片滑杆通孔夹片6014 上沿垂面线,同轴分别设置有夹片通孔6016。位于下方的滑杆通孔夹片6014底部,于夹片通孔6016处开设有固定块槽6017。夹片固定块6018安装在固定块槽6017内,并与夹片通孔6016同轴设置有夹片螺孔。夹片紧固螺钉606穿过两个夹片通孔6016与夹片螺孔螺接。
此时,将滑杆支撑臂601的滑杆通孔6013套设在滑杆1外表面。然后将紧固螺钉606旋紧,即可实现将滑杆支撑臂601紧固在滑杆1上。松开紧固螺钉 606即可使滑杆支撑臂601自滑杆1上松开,从而便于用于调节滑杆支撑臂601 在滑杆1上的相对位置。
实施例8
基于实施例1所述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如图7所示,所述第三转向机构8包括:第三转向基座801、第三蜗轮806、第三蜗杆802。
所述第三转向基座801内相互垂直且相互连通的设有第三蜗杆空腔8011和第三蜗轮空腔8012。所述第三转向基座801的外壁在第三蜗杆空腔8011的一端设有第三蜗杆安装槽8013,所述第三蜗杆安装槽8013与第三蜗杆空腔8011连通。所述第三转向基座801在第三蜗杆安装槽8013同轴的对侧内壁上设有第三蜗杆轴承安装槽。所述第三转向基座801的外壁在第三蜗轮空腔8012的一端设有第三蜗轮安装槽,所述第三蜗轮安装槽与第三蜗轮空腔8012连通。所述第三转向基座801在第三蜗轮安装槽同轴的对侧内壁上设有第三蜗轮轴承安装槽。所述第三转向基座801在与第二转向机构7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三涡轮轴安装孔8014。第二转向机构紧固螺钉8015穿过第三涡轮轴安装孔8014与第二转向机构7的转动部分固定。
所述第三蜗轮806的蜗轮轴部分,一端通过第五蜗轮轴承807转动安装在第三蜗轮轴承安装槽上,另一端通过第六蜗轮轴承808转动安装在第三蜗轮轴盖809上,并穿过第三蜗轮轴盖809伸至第三转向基座801外部,与第二夹头滑动棒固定器810固定。所述第三蜗轮轴盖809与第三蜗轮安装槽通过固定螺钉固定。
所述第三蜗杆802的蜗杆轴部分,一端通过第五蜗杆轴承803转动安装在第三蜗杆轴承安装槽上,另一端通过第六蜗杆轴承804转动安装在第三蜗杆轴盖805上,并延伸至第三蜗杆轴盖805外部,于端面上设有蜗杆转动凹槽。所述第三蜗杆轴盖805通过固定螺钉与第三蜗杆安装槽8013固定。
所述第二夹头滑动棒固定器810上设有第二夹头滑动棒固定接口8102,并在与第三蜗轮806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涡轮轴安装孔8101。第二蜗轮轴紧固螺钉811的钉体穿过第二涡轮轴安装孔8101与第三蜗轮806的蜗轮轴部分螺接。所述夹头滑动棒9与第二夹头滑动棒固定接口8102插拔式固定。
第三转向机构8的使用过程与实施例5所述第一转向机构5相似。
本实用新型所述水平纵向、水平横向、竖直等方向性描述均为相对方向的描述而非绝对水平或竖直的描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般以断骨拟复位的骨头轴线为水平纵向,水平横向、竖直等方向基于该水平纵向相对变化。
本实用新型所述克氏针夹头采用后端设有棒孔,前端设有夹具的现有克氏针夹具。所述夹头滑动棒为与现有克氏针夹具的后端棒孔相匹配的圆棒。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之一:
1.本实用新型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可以实现对6个自由度方向的控制,控制自由度的组合更加丰富,可以很好的控制克氏针进行复位移动,从而带动断骨进行复位移动。
2.本实用新型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在各自由度的控制移动过程中均比较省力,有效节约了医生的体力,进而也提高了断骨复位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同时,转动机构的结构更加稳固简单,有效延长了转动机构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通过多自由度的控制系统控制克氏针的移动实现对断骨的控制复位,操作人员通过对于克氏针的观察,即可大概获知断骨的相对朝向和位置,极大的减少了复位过程中的X光拍片频次。
4.本实用新型采用多臂设计,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在进行多自由度复位操作过程中更加稳定,一方面降低医生的操作难度,另一方面显著降低患者在复位过程中的痛苦程度。
应该注意到并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要求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上述详细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和改进。因此,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不受所给出的任何特定示范教导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2根滑杆(1);所述滑杆(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位移机构;所述第一位移机构上依次安装有第二位移机构(4)、第一转向机构(5)、夹头滑动棒(9)、克氏针夹头(10);所述滑杆(1)上套设有沿滑杆(1)移动的第三位移机构(6);所述第三位移机构(6)上依次安装有第二转向机构(7)、第三转向机构(8)、夹头滑动棒(9)、克氏针夹头(10);
所述第一位移机构控制第二位移机构(4)在相邻滑杆(1)之间位移;所述第二位移机构(4)控制第一转向机构(5)沿水平纵轴位移;所述第一转向机构(5)控制夹头滑动棒(9)沿水平横轴转动;
所述第三位移机构(6)控制第二转向机构(7)在相邻滑杆(1)之间位移;所述第二转向机构(7)控制第三转向机构(8)沿竖直转轴转动;所述第三转向机构(8)控制夹头滑动棒(9)沿水平横轴转动;
所述克氏针夹头(10)可拆卸滑动安装在夹头滑动棒(9)的棒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移机构包括:扇形的导轨(2)和移动机构(3);所述导轨(2)上设有齿带(201),所述导轨(2)与滑杆(1)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机构(3)套设在导轨(2)上,并与齿带(201)齿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2)通过滑杆接头组件与滑杆(1)可拆卸固定连接;
所述滑杆接头组件包括:接头卡冒(102)和抱箍(103);所述接头卡冒(102)沿水平纵向一端设有导轨连接螺孔,另一端沿滑杆(1)外表面围设有2片以上的卡片(1021);相邻卡片(1021)之间设有0.1-2mm宽的卡片间隙(1022);所述卡片(1021)靠近滑杆(1)的一端设有抱箍凹槽(1023);
所述抱箍(103)为环片结构,其环部与各卡片(1021)的抱箍凹槽(1023)所围成的环形凹槽相匹配,其两端分别为相互平行的片状结构;其中一片所述片状结构沿水平横向开设有通孔,另一片所述片状结构沿水平横向开设有螺纹孔,抱箍紧固螺钉(104)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螺纹孔螺接;
所述导轨(2)在与滑杆(1)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滑杆安装孔(202);滑杆固定螺钉穿过滑杆安装孔(202)与导轨连接螺孔螺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3)包括:传动杆(302)、两片镜像设置并相互可拆卸固定连接的位移基座(301);所述位移基座(301)设有与导轨(2)相匹配的导轨槽(3012),以及与传动杆(302)相匹配的传动杆槽(3011);所述传动杆槽(3011)与导轨槽(3012)连通;所述传动杆(302)的两端分别套设有轴承后转动安装在传动杆槽(3011)位置处,其杆的一端延伸至传动杆槽(3011)和位移基座(301)外部,并在端面上设有传动槽(3021);所述导轨(2)穿过所述导轨槽(3012)与传动杆(302)齿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3)设有螺纹套安装槽(3013);所述螺纹套安装槽(3013)内安装有螺纹套(303);所述螺纹套(303)上沿水平纵向开设有第一滑杆通孔(3031)和第一螺纹杆螺孔(3032);
所述第二位移机构(4)包括:与第一滑杆通孔(3031)相匹配的第一水平导向滑杆(401)、与第一螺纹杆螺孔(3032)相匹配的第一水平螺杆(402);所述第一水平导向滑杆(401)与第一滑杆通孔(3031)滑动连接,其一端穿过第一滑杆通孔(3031)与第一支撑片(403)紧固;所述第一水平螺杆(402)与第一螺纹杆螺孔(3032)螺接,其一端穿过第一螺纹杆螺孔(3032)与第一支撑片(403)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片(403)在与第一水平导向滑杆(401)对应位置处开设有水平导向滑杆安装孔(4031),所述第一水平导向滑杆(401)通过一根穿过水平导向滑杆安装孔(4031)的螺钉与第一支撑片(40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片(403)在与第一水平螺杆(402)对应位置处开设有第一轴承安装孔(4032);所述第一水平螺杆(402)面对第一轴承安装孔(4032)的一端设有与第一轴承安装孔(4032)相匹配的水平螺杆安装段(4021);所述水平螺杆安装段(4021)通过水平螺杆轴承(405)安装在第一轴承安装孔(4032)内,并设有旋钮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机构(5)包括:第一转向基座(501)、第一蜗轮(506)、第一蜗杆(502);
所述第一转向基座(501)内相互垂直且相互连通的设有第一蜗杆空腔(5011)和第一蜗轮空腔;所述第一转向基座(501)的外壁在第一蜗杆空腔(5011)的一端设有第一蜗杆安装槽(5012),所述第一蜗杆安装槽(5012)与第一蜗杆空腔(5011)连通,所述第一转向基座(501)在第一蜗杆安装槽(5012)同轴的对侧内壁上设有第一蜗杆轴承安装槽;所述第一转向基座(501)的外壁在第一蜗轮空腔的一端设有第一蜗轮安装槽,所述第一蜗轮安装槽与第一蜗轮空腔连通,所述第一转向基座(501)在第一蜗轮安装槽同轴的对侧内壁上设有第一蜗轮轴承安装槽;
所述第一蜗轮(506)的蜗轮轴部分,一端通过第一蜗轮轴承(507)安装在第一蜗轮轴承安装槽上,另一端通过第二蜗轮轴承(508)转动安装在第一蜗轮轴盖(509)上,并穿过第一蜗轮轴盖(509)伸至第一转向基座(501) 外部,与第一夹头滑动棒固定器(510)固定;所述第一蜗轮轴盖(509)与第一蜗轮安装槽通过固定螺钉固定;
所述第一蜗杆(502)的蜗杆轴部分,一端通过第一蜗杆轴承(503)安装在第一蜗杆轴承安装槽上,另一端通过第二蜗杆轴承(504)安装在第一蜗杆轴盖(505)上,并延伸至第一蜗杆轴盖(505)外部,于端面上设有蜗杆转动凹槽;所述第一蜗杆轴盖(505)与第一蜗杆安装槽(5012)通过固定螺钉固定;
所述第一夹头滑动棒固定器(510)上设有第一夹头滑动棒固定接口(5101),并在与第一蜗轮(506)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一涡轮轴安装孔(5102);第一蜗轮轴紧固螺钉(511)的钉体穿过第一涡轮轴安装孔(5102)与第一蜗轮(506)的蜗轮轴部分螺接;所述夹头滑动棒(9)与第一夹头滑动棒固定接口(5101)紧固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位移机构(6)包括:至少两个分别套设在两组滑杆(1)上的滑杆支撑臂(601);所述滑杆支撑臂(601)之间设有第二水平导向滑杆(602)和第二水平螺纹杆(603);所述第二水平导向滑杆(602)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有第二水平导向滑杆螺孔(6021);所述滑杆支撑臂(601)在与第二水平导向滑杆(602)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水平导向滑杆安装孔(6012),在与第二水平螺纹杆(603)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轴承安装孔(6011);第二水平导向滑杆紧固螺钉(605)的钉体穿过第二水平导向滑杆安装孔(6012)与第二水平导向滑杆(602)螺接;第二水平螺纹杆(603)的两端分别通过水平螺纹杆轴承(604)与第二轴承安装孔(6011)连接,其一端的顶部穿过第二轴承安装孔(6011),并设有螺纹杆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支撑臂(601)上设有与滑杆(1)相匹配的滑杆通孔(6013),并在滑杆通孔(6013)侧壁设有上下两片相互平行且不相连的滑杆通孔夹片(6014);所述两片滑杆通孔夹片(6014)上沿垂面线,同轴分别设置有夹片通孔(6016);位于下方的滑杆通孔夹片(6014)底部,于夹片通孔(6016)处开设有固定块槽(6017);夹片固定块(6018)安装在固定块槽(6017)内,并与夹片通孔(6016)同轴设置有夹片螺孔;夹片紧固螺钉(606)穿过两个夹片通孔(6016)与夹片螺孔螺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向机构(7)包括:横向位移基座(701)、第二转向基座(702)、第二蜗轮(708)、第二蜗杆(704);
所述横向位移基座(701)上设有与第二水平导向滑杆(602)相配的第二滑杆通孔(7011),与第二水平螺纹杆(603)相配的第二螺纹杆螺孔(7012),并面向第二转向基座(702)设有转向基座安装孔(7013);
所述第二转向基座(702)内相互垂直且相互连通的设有第二蜗杆空腔(7021)和第二蜗轮空腔(7022);所述第二转向基座(702)的外壁在第二蜗杆空腔(7021)的一端设有第二蜗杆安装槽(7025),所述第二蜗杆安装槽(7025)与第二蜗杆空腔(7021)连通,并设有安装槽固定螺孔(7024);所述第二转向基座(702)在第二蜗杆安装槽(7025)同轴的对侧内壁上设有第二蜗杆轴承安装槽;所述第二转向基座(702)的外壁在第二蜗轮空腔(7022)的一端设有第二蜗轮安装槽,所述第二蜗轮安装槽与第二蜗轮空腔(7022)连通,并设有安装槽固定螺孔;所述第二转向基座(702)在第二蜗轮安装槽同轴的对侧内壁上设有第二蜗轮轴承安装槽;所述第二转向基座(702)外壁,在与转向基座安装孔(7013)对应位置处设有移动基座安装螺孔(7023);基座紧固螺钉(703)穿过转向基座安装孔(7013)与移动基座安装螺孔(7023)螺接紧固;
所述第二蜗轮(708)的蜗轮轴部分,一端通过第三蜗轮轴承(709)转动安装在第二蜗轮轴承安装槽上,另一端通过第四蜗轮轴承(710)转动安装在第二蜗轮轴盖(711)上,并穿过第二蜗轮轴盖(711)伸至第二转向基座(702)外部,与第三转向机构(8)固定;所述第二蜗轮轴盖(711)与第二蜗轮安装槽通过固定螺钉固定;
所述第二蜗杆(704)的蜗杆轴部分,一端通过第三蜗杆轴承(705)转动安装在第二蜗杆轴承安装槽上,另一端通过第四蜗杆轴承(706)转动安装在第二蜗杆轴盖(707)上,并延伸至第二蜗杆轴盖(707)外部,于端面上设有蜗杆转动凹槽;所述第二蜗杆轴盖(707)通过固定螺钉与第二蜗杆安装槽(7025)的安装槽固定螺孔(7024)螺接紧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转向机构(8)包括:第三转向基座(801)、第三蜗轮(806)、第三蜗杆(802);
所述第三转向基座(801)内相互垂直且相互连通的设有第三蜗杆空腔(8011)和第三蜗轮空腔(8012);所述第三转向基座(801)的外壁在第三蜗杆空腔(8011)的一端设有第三蜗杆安装槽(8013),所述第三蜗杆安装槽(8013)与第三蜗杆空腔(8011)连通;所述第三转向基座(801)在第三蜗杆安装槽(8013)同轴的对侧内壁上设有第三蜗杆轴承安装槽;所述第三转向基座(801)的外壁在第三蜗轮空腔(8012)的一端设有第三蜗轮安装槽,所述第三蜗轮安装槽与第三蜗轮空腔(8012)连通;所述第三转向基座(801) 在第三蜗轮安装槽同轴的对侧内壁上设有第三蜗轮轴承安装槽;所述第三转向基座(801)在与第二转向机构(7)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三涡轮轴安装孔(8014);第二转向机构紧固螺钉(8015)穿过第三涡轮轴安装孔(8014)与第二转向机构(7)的转动部分固定;
所述第三蜗轮(806)的蜗轮轴部分,一端通过第五蜗轮轴承(807)转动安装在第三蜗轮轴承安装槽上,另一端通过第六蜗轮轴承(808)转动安装在第三蜗轮轴盖(809)上,并穿过第三蜗轮轴盖(809)伸至第三转向基座(801)外部,与第二夹头滑动棒固定器(810)固定;所述第三蜗轮轴盖(809)与第三蜗轮安装槽通过固定螺钉固定;
所述第三蜗杆(802)的蜗杆轴部分,一端通过第五蜗杆轴承(803)转动安装在第三蜗杆轴承安装槽上,另一端通过第六蜗杆轴承(804)转动安装在第三蜗杆轴盖(805)上,并延伸至第三蜗杆轴盖(805)外部,于端面上设有蜗杆转动凹槽;所述第三蜗杆轴盖(805)通过固定螺钉与第三蜗杆安装槽(8013)固定;
所述第二夹头滑动棒固定器(810)上设有第二夹头滑动棒固定接口(8102),并在与第三蜗轮(806)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二涡轮轴安装孔(8101);第二蜗轮轴紧固螺钉(811)的钉体穿过第二涡轮轴安装孔(8101)与第三蜗轮(806)的蜗轮轴部分螺接;所述夹头滑动棒(9)与第二夹头滑动棒固定接口(8102)紧固固定。
CN202020373624.9U 2020-03-23 2020-03-23 一种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 Active CN2127299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73624.9U CN212729945U (zh) 2020-03-23 2020-03-23 一种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73624.9U CN212729945U (zh) 2020-03-23 2020-03-23 一种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29945U true CN212729945U (zh) 2021-03-19

Family

ID=74984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73624.9U Active CN212729945U (zh) 2020-03-23 2020-03-23 一种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299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8847A (zh) * 2021-06-29 2021-09-24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一种锁合机构和电子设备保护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8847A (zh) * 2021-06-29 2021-09-24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一种锁合机构和电子设备保护装置
CN113438847B (zh) * 2021-06-29 2022-07-05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一种锁合机构和电子设备保护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541651B1 (en) Orthopaedic manipulator for reduction and external fixation
US8425519B2 (en) Robotic arms
US6010501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xternal fixation of small bones
CN109330686A (zh) 一种用于长骨骨折的机器人辅助复位系统
CN212729945U (zh) 一种多臂多向控制的骨折复位器
US11801101B2 (en) Spatial series-parallel pelvic fracture reduction robot
CN103598916A (zh) 一种颅面外科整形手术辅助装置
US10478362B2 (en) Device for repositioning bone fracture fragments
CN106691556B (zh) 骨折多方位复位外固定器
CN113712668A (zh) 手指模块、递送装置及介入手术机器人
CN104706421A (zh) 脊柱固定及手术辅助支撑装置
CN113456166A (zh) 使用方便的骨科假体固定用植入工具组件
CN111839694A (zh) 一种用于Ilizarov骨外固定器的定心旋转装置
CN111772800A (zh) 一种软性内窥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内窥镜整体旋转机构
CN113386107B (zh) 一种被动机械辅助肢体装置
CN108618845B (zh) 一种可固定于颅骨的并联脑外科微创手术机器人
CN212415891U (zh) 一种软性内窥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内窥镜整体旋转机构
CN110833447B (zh) 盆骨骨折外固定架
CN215740235U (zh) 一种骨科手术定位装置
CN211512012U (zh) 多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
CN111658173B (zh) 一种胸外科肋骨骨折正位固定装置
CN112472272A (zh) 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
CN211985640U (zh) 单臂多自由度骨折复位器
CN104758015A (zh) 一种皮肤牵伸装置
CN219000441U (zh) 一种可调式手术辅助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