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23297U - 线圈支撑结构、体线圈以及磁共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线圈支撑结构、体线圈以及磁共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23297U
CN212723297U CN202021196142.7U CN202021196142U CN212723297U CN 212723297 U CN212723297 U CN 212723297U CN 202021196142 U CN202021196142 U CN 202021196142U CN 212723297 U CN212723297 U CN 2127232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upport structure
cavity
coil support
magnetic reson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9614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威
徐烽
方福衣
吴敏
李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9614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232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232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232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圈支撑结构,线圈支撑结构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内表面形成容纳被测对象的检测腔体,外表面能够安装线圈本体;线圈支撑结构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开设腔体,腔体的开设位置对应线圈本体上的至少部分电子元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线圈支撑结构的体线圈以及磁共振系统。上述线圈支撑结构、体线圈以及磁共振系统,在线圈支撑结构中开设腔体,体线圈工作的过程中,腔体隔挡在发热的电子元件以及被测对象之间。能够大大增强整个线圈支撑结构的热阻,进而有效减缓甚至阻止热量由线圈支撑结构的外表面向内表面的传递。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支撑结构能够兼顾成像质量与被测对象舒适度及安全。

Description

线圈支撑结构、体线圈以及磁共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线圈支撑结构、体线圈以及磁共振系统。
背景技术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利用磁共振现象进行成像的一种技术。磁共振成像(MRI)系统通常包括主磁体、梯度线圈、体线圈以及局部线圈。梯度线圈环绕在主磁体内,体线圈一般位于梯度线圈内,局部线圈用于覆盖病人某个部位,如膝盖线圈、手腕线圈以及头颈线圈等。其中,体线圈既可以作为发射线圈,又可以作为接收线圈,局部线圈则主要作为接收线圈。
在磁共振系统中,由于需要产生均匀且与主磁场(B0场)垂直的B1场,体发射线圈需要很大的射频功率,从而导致体发射线圈中的电子器件大量发热,引起体发射线圈附近的温度迅速升高,同时体发射线圈发热导致与患者接触的设备表面温度很高,不仅造成被检测对象的不适,而且存在安全隐患。业界常用的做法是通过降低射频功率的方法来限制体发射线圈的发热,进而保证患者安全,但是这样做限制了系统B1磁场的最大值,不能发挥系统的最佳性能且影响B1场的均匀性,影响成像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体发射线圈无法兼顾成像质量与被测对象舒适度及安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兼顾成像质量与被测对象舒适度及安全的线圈支撑结构、体线圈以及磁共振系统。
一种线圈支撑结构,所述线圈支撑结构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内表面围设形成容纳被测对象的检测腔体,所述外表面能够安装线圈本体;所述线圈支撑结构的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外表面之间开设腔体,所述腔体的开设位置对应线圈本体上的至少部分电子元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支撑结构上开设所述腔体的位置为多个,多个所述腔体间隔分布,每个所述腔体分别对应线圈本体上的至少一个/一组电子元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支撑结构的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外表面之间开设的所述腔体延伸形成真空隔层,所述真空隔层的开设位置对应所述线圈支撑结构上安装线圈本体的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支撑结构包括玻璃钢材料或聚乙烯材料,且所述线圈支撑结构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填充蜂窝骨架材料,所述玻璃钢材料、所述蜂窝骨架材料共同形成环形筒状,或者所述聚乙烯材料、所述蜂窝骨架材料共同形成环形筒状;所述真空隔层沿所述线圈支撑结构的轴向和/或周向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腔体为封闭腔体,且所述封闭腔体位于所述线圈支撑结构的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外表面的中间位置,或者所述封闭腔体靠近所述内表面,或者所述封闭腔体靠近所述外表面。
一种体线圈,所述体线圈包括线圈本体以及线圈支撑结构;所述线圈支撑结构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内表面围设形成容纳被测对象的检测腔体,所述外表面能够安装线圈本体;所述线圈支撑结构的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外表面之间开设一个或多个腔体;
所述线圈本体安装于所述线圈支撑结构的外表面;所述线圈本体包括若干电子元件,所述线圈本体中的至少部分所述电子元件对应所述腔体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本体包括至少两个端环以及多个金属腿,两个所述端环间隔、平行设置于所述线圈支撑结构的外表面,多个所述金属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端环连接;所述端环和/或所述金属腿上具有多个/多组所述电子元件,多个/多组所述电子元件间隔和/或连续设置;所述腔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腔体分别对应至少一个/一组所述电子元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环上的多个/多组所述电子元件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所述腔体为封闭腔体,多个所述腔体分别对应至少一个/至少一组所述电子元件间隔分布,或者多个所述腔体沿圆周方向连续设置形成环形真空层,所述环形真空层对应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多组所述电子元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子元件为设置在所述端环或所述金属腿上的频率调谐电容;或者,
所述电子元件为与所述线圈本体连接的一个或多个开关二极管;或者,
所述电子元件为串联在所述端环或所述金属腿上的调谐/失谐电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腔体沿所述端环的回转方向以及所述金属腿的延伸方向连续设置形成桶状真空层,所述桶状真空层对应所述端环以及所述金属腿的安装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体线圈的类型包括鸟笼线圈、螺线管线圈以及鞍形线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体线圈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线圈本体外侧的屏蔽层,所述屏蔽层包裹所述线圈本体且在所述屏蔽层的端口设置弧形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层包括屏蔽线圈和与所述屏蔽线圈连接的电容器件,所述电容器件与所述电子元件在沿所述线圈支撑结构的径向方向上错开设置。
一种磁共振系统,包括磁体组件,所述磁体组件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安装孔,所述磁共振系统还包括上述方案任一项所述的体线圈,所述体线圈收容于所述磁体组件的安装孔中。
上述线圈支撑结构、体线圈以及磁共振系统,在线圈支撑结构中开设腔体,体线圈工作的过程中,腔体隔挡在发热的电子元件以及被测对象之间。安装在线圈支撑结构外侧的线圈本体在较高射频功率条件下工作时产生大量的热量;由于腔体具有真空隔热的作用,能够大大增强整个线圈支撑结构的热阻,进而有效减缓甚至阻止热量由线圈支撑结构的外表面向内表面的传递。本申请提供的线圈支撑结构能够在允许体线圈在较大功率下工作的同时,仍然维持检测腔体内处于合适的温度,有效避免了被检测对象因温度升高造成的不适,同时消除了因温度升高造成的安全隐患。本申请提供的线圈支撑结构、体线圈以及磁共振系统能够兼顾成像质量与被测对象舒适度及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间隔腔体的体线圈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具有真空隔层的体线圈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体线圈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线圈支撑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蜂窝骨架材料的一种多变形结构形式;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蜂窝骨架材料的另一种多变形结构形式;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体线圈外部设置屏蔽层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体线圈外部设置屏蔽层平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0、体线圈;100、线圈支撑结构;110、内表面;120、外表面;130、检测腔体;200、腔体;300、真空隔层;400、线圈本体;410、端环;420、金属腿;430、电子元件;50、屏蔽层;510弧形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磁共振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增大主磁体以及体线圈的运行功率能够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但同时伴随着梯度线圈在较高主磁场中产生较大的振动以及体线圈上的电子元件产生大量的热量。因此如何避免这些噪声以及热量对被测对象产生负面的影响显得尤为必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避免噪声以及热量对被测对象产生负面影响的线圈支撑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包含此种线圈支撑结构的体线圈和磁共振系统。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支撑结构还能够应用在其他磁性线圈中,比如主磁体、梯度线圈以及局部线圈中。同时,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支撑结构、体线圈和/或磁共振系统进行成像的被测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者其他能够使用磁共振成像的物质。以下以举例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支撑结构、体线圈以及磁共振系统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线圈支撑结构100,适用于磁共振系统,能够与线圈本体400进行装配形成具有射频场发射和/或射频场接收功能的线圈。所适用的磁共振系统可以是单模态磁共振扫描仪,或者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PET和核磁共振扫描仪结合的PET-MR设备。磁共振系统可包括磁体组件,磁体组件可形成沿轴向延伸的安装孔,线圈支撑结构100可设置在磁体组件的安装孔中。具体的,线圈支撑结构100具有相对的内表面110和外表面120,内表面110围设形成容纳被测对象的检测腔体130,外表面120能够安装线圈本体400,内表面110和外表面120之间可以填充均一材质的支撑材料或者非均一材质的支撑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线圈本体400的一部分或者整体是卡入线圈支撑结构100的外表面120以下,例如在线圈支撑结构100的外表面120上设置凹槽,仍在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外表面120能够安装线圈本体400”范围内。线圈支撑结构100的内表面110和外表面120之间开设腔体200,腔体200的开设位置对应线圈本体400上的至少部分电子元件430,即在本实施例中,线圈支撑结构100中的腔体200可以是开设在部分电子元件430对应的位置,也可以是开设在全部电子元件430对应的位置。并且可以理解的,在保证线圈支撑结构100整体强度的前提下,应当开设更多的腔体200进而保证可以对应全部的电子元件430。腔体200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形成:在线圈支撑结构100的内部开设一个或多个中空的腔体,该腔体可以形成封闭腔体或密闭腔体,该腔体内可填充空气、氮气、或者其他惰性气体。该腔体还可被抽真空以形成真空腔体。
电子元件430例如可以是频率调谐电容,该频率调谐电容可以设置线圈本体400上,以改变体线圈的谐振频率。电子元件430还可以是形成调谐/失谐电路的开关二极管、三极管或者交流/直流变换电路,该调谐/失谐电路连接线圈本体400,以对体线圈进行调谐失谐控制。在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线圈支撑结构100中,在线圈支撑结构100中开设腔体200,体线圈10工作的过程中,腔体200隔挡在发热的电子元件430以及被测对象之间。安装在线圈支撑结构100外侧的线圈本体400在较高射频功率条件下工作时产生大量的热量;由于腔体200具有真空隔热的作用,能够大大增强整个线圈支撑结构100的热阻,进而有效减缓甚至阻止热量由线圈支撑结构100的外表面120向内表面110的传递。本申请提供的线圈支撑结构100能够在允许体线圈10在较大功率下工作的同时,仍然维持检测腔体130内处于合适的温度,有效避免了被检测对象因温度升高造成的不适,同时消除了因温度升高造成的安全隐患。本申请提供的线圈支撑结构100、体线圈10以及磁共振系统能够兼顾成像质量与被测对象舒适度及安全。同时腔体200还具有对噪声的阻隔作用,能够有效阻挡梯度线圈产生的噪声向容纳被测对象(比如患者)的检测腔体130传播,保护了被扫描患者的听力,避免线圈在工作过程中对患者的听力造成损伤。
在线圈支撑结构100中开设腔体200能够有效降低电子元件430发热以及梯度线圈振动噪声对被测对象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是伤害。可以理解的,当在线圈支撑结构100中开设多个腔体200时,如图1所示,多个腔体200既可以是彼此间隔设置;如图2所示,也可以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多个腔体200之间彼此连通形成带状或者片状的真空隔层300。并且线圈本体400上的电子元件430一般也是多个,多个电子元件430既有可能是彼此间隔或者相邻设置,也有可能是几个电子元件430作为一组电子元件430出现,多组电子元件430之间相邻或者间隔设置。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腔体2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腔体200间隔分布,每个腔体200分别对应线圈本体400上的至少一个/一组电子元件430。在单个或者单组的电子元件430对应的位置分别开设腔体200,能够有针对性的阻断对应电子元件430产生的热量向检测腔体130内传递。同时间隔设置的腔体200也能对梯度线圈产生的噪声形成一定的阻断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腔体200以真空隔层300的方式隔档在电子元件430和检测腔体130之间。具体的,线圈支撑结构100的内表面110和外表面120之间开设的腔体200延伸形成真空隔层300,真空隔层300的开设位置对应线圈支撑结构100上安装线圈本体400的区域。真空隔层300能够整体隔断线圈本体400与检测腔体130中的患者,不仅使得线圈支撑结构100具有更高的整体热阻,同时对梯度线圈产生的噪声也具有更强的阻断,更加有效的保护检测腔体130内的患者免受高温和噪声的干扰甚至是伤害。进一步,线圈支撑结构100整体呈环形筒状,真空隔层300沿线圈支撑结构100的轴向和/或周向延伸。在本实用新型其它的实施例中,线圈支撑结构100还可以是呈方形、椭圆形或者其他形状的筒状。可以理解的,只要腔体200是开设在热源(线圈本体400上的电子元件430)以及噪声源(振动的梯度线圈或其他振动的线圈)与检测腔体130中的患者之间,腔体200就能起到隔热和降噪的功能。更进一步的,腔体200为封闭腔体,腔体200位于内表面110和外表面120的中间位置,或者腔体200靠近内表面110,或者腔体200靠近外表面120,可根据实际工况及加工条件确定腔体200相对于内表面110及外表面120的具体位置。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线圈支撑结构100可以用于各种类型、各种形状的发射线圈或者接收线圈。以下的几个实施例以体线圈10为例进行说明,该体线圈10可以适用于发射射频信号,或者同时发射射频信号、接收射频信号。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体线圈10,体线圈10包括线圈本体400以及上述各个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线圈支撑结构100,线圈本体400安装于线圈支撑结构100的外表面120。线圈本体400包括若干电子元件430,线圈本体400中的至少部分电子元件430对应腔体200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体线圈10中,在线圈支撑结构100中开设腔体200,体线圈10工作的过程中,腔体200隔挡在发热的电子元件430以及被测对象之间。安装在线圈支撑结构100外侧的线圈本体400在较高射频功率条件下工作时产生大量的热量;由于腔体200具有真空隔热的作用,能够大大增强整个线圈支撑结构100的热阻,进而有效减缓甚至阻止热量由线圈支撑结构100的外表面120向内表面110的传递。本申请提供的线圈支撑结构100能够在允许体线圈10在较大功率下工作的同时,仍然维持检测腔体130内处于合适的温度,有效避免了被检测对象因温度升高造成的不适,同时消除了因温度升高造成的安全隐患。本申请提供的线圈支撑结构100、体线圈10以及磁共振系统能够兼顾成像质量与被测对象舒适度及安全。同时腔体200还具有对噪声的阻隔作用,能够有效阻挡梯度线圈产生的噪声向容纳被测对象(比如患者)的检测腔体130传播,保护了被扫描患者的听力,避免线圈在工作过程中对患者的听力造成损伤。
可以理解的,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体线圈10并不限制具体的类型,可以是鸟笼线圈、螺线管线圈、鞍形线圈或者其他类型的体线圈10。以下实施例以鸟笼线圈为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以下各实施例中的方案经过常规的变化即可应用在螺线管线圈或者鞍形线圈上。如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体线圈10为鸟笼线圈。线圈本体400包括至少两个端环410以及多个金属腿420,两个端环410间隔、平行设置于线圈支撑结构100的外表面120,多个金属腿4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端环410连接。端环410和/或金属腿420上具有多个/多组电子元件430(比如电容、电感和/或二极管等),多个/多组电子元件430间隔和/或连续设置;腔体2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腔体200分别对应至少一个/一组电子元件430。对应的,端环410上的多个/多组电子元件430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腔体200为封闭腔体,多个腔体200分别对应至少一个/至少一组电子元件430间隔分布,或者多个腔体200沿圆周方向连续设置形成环形真空层,环形真空层对应沿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多组电子元件430。
在上述实施例中,腔体200可以是间隔、相邻或者彼此连通设置。在单个或者单组的电子元件430对应的位置分别开设腔体200,能够有针对性的阻断对应电子元件430产生的热量向检测腔体130内传递。同时间隔设置的腔体200也能对梯度线圈产生的噪声形成一定的阻断作用。同时环形真空层能够更大面积的隔断线圈本体400与检测腔体130中的患者,不仅使得体线圈10具有更高的整体热阻,同时对梯度线圈产生的噪声也具有更强的阻断,更加有效的保护检测腔体130内的患者免受高温和噪声的干扰甚至是伤害。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多个腔体200沿端环410的回转方向以及金属腿420的延伸方向连续设置形成桶状真空层,桶状真空层对应端环410以及金属腿420的安装区域。开设桶状真空层的线圈支撑结构100形成一个筒体三明治结构,能够整体隔断线圈本体400与检测腔体130中的患者,不仅使得线圈支撑结构100具有更高的整体热阻,同时对梯度线圈产生的噪声也具有更强的阻断,更加有效的保护检测腔体130内的患者免受高温和噪声的干扰甚至是伤害。
电子元件430可以为设置在端环410或金属腿420上的频率调谐电容。例如,频率调谐电容设置在金属腿420的中间,形成的体线圈10为低通型鸟笼线圈;再例如,频率调谐电容设置在端环410上,形成的体线圈10为高通型鸟笼线圈;还例如,频率调谐电容在端环410和金属腿420上都存在,形成的体线圈10为带通型鸟笼线圈。
电子元件430可以是与线圈本体400串联的一个或多个开关二极管,如PIN二极管,作为体线圈10的开关。当磁共振成像系统发射射频信号时,PIN二极管为正向电流供电,从而PIN二极管导通,体线圈10调谐;当磁共振成像系统接收射频信号时,体线圈10的PIN二极管为反向偏置,从而PIN二极管截止,体线圈10失谐。
电子元件430可以是调谐/失谐电路,该调谐/失谐电路可只串联在金属腿420上,也可只串联在端环410上,或者在金属腿420和端环410上同时分别串联。在一个实施例中,调谐/失谐电路可包括一个开关二极管和一个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当磁共振成像系统需要体线圈10调谐时,可提供直流电流信号作为控制信号,此时开关二极管导通,流经开关二极管的电流仅为直流电流信号;当体线圈10发送射频信号时,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可对输入射频发射信号进行分流后、整流处理,变成直流电并输出至开关二极管单元的正极。当磁共振成像系统需要体线圈10失谐时,磁共振成像系统提供直流电压信号作为控制信号,此时开关二极管截止。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磁共振系统,其包括磁体组件,磁体组件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安装孔,磁共振系统还包括上述各个实施例任一项所描述的体线圈10,该体线圈10设置在磁体组件的安装孔中。在本实施例所描述的磁共振系统中,在线圈支撑结构100中开设腔体200,体线圈10工作的过程中,腔体200隔挡在发热的电子元件430以及被测对象之间。安装在线圈支撑结构100外侧的线圈本体400在较高射频功率条件下工作时产生大量的热量;由于腔体200具有真空隔热的作用,能够大大增强整个线圈支撑结构100的热阻,进而有效减缓甚至阻止热量由线圈支撑结构100的外表面120向内表面110的传递。本申请提供的线圈支撑结构100能够在允许体线圈10在较大功率下工作的同时,仍然维持检测腔体130内处于合适的温度,有效避免了被检测对象因温度升高造成的不适,同时消除了因温度升高造成的安全隐患。本申请提供的线圈支撑结构100、体线圈10以及磁共振系统能够兼顾成像质量与被测对象舒适度及安全。同时腔体200还具有对噪声的阻隔作用,能够有效阻挡梯度线圈产生的噪声向容纳被测对象(比如患者)的检测腔体130传播,保护了被扫描患者的听力,避免线圈在工作过程中对患者的听力造成损伤。
线圈支撑结构可以采用玻璃钢材料或者聚乙烯材料,且可通过滚塑成型工艺制成。如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线圈支撑结构100的截面图。其中线圈支撑结构100包括玻璃钢材料,线圈支撑结构100的内表面110设置为玻璃钢蒙皮,线圈支撑结构100的外表面120同样设置为玻璃钢蒙皮,在线圈支撑结构100的内表面110和外表面120之间填充蜂窝骨架材料。现有的体线圈的支撑结构多采用实心结构,即沿径向方向从支撑结构多采用玻璃钢材料,这种结构会使得体线圈十分笨重,同时磁共振系统产生的噪音不能很好的被隔离,且因玻璃钢材料的导热系数限制,其隔热性能并不好。本申请中线圈支撑结构100的内表面110和外表面120之间填充蜂窝骨架材料可以作为上、下表面的支撑骨架,限制降低体线圈10的重量。同时由于骨架材料的内部镂空,线圈支撑结构100的导热系数降低、介电常数较低,隔热性能好,射频损耗低。当然可以理解的,线圈支撑结构100的外表面120和内表面110还可采用聚乙烯材料材料,具体可采用滚塑成型工艺制备,减轻设备的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蜂窝骨架材料可以设置呈如图5和6所示的多边形,以提高骨架材料的强度。在蜂窝骨架材料的内部开设如前所述的腔体200。
如图5所示,蜂窝骨架材料组成多个“井字”形单元,实际操作中可通过多根杆状结构穿插形成,减少焊接的节点数。如图6所示,蜂窝骨架材料组成多个“正六边”形,这种对称式结构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可提高线圈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体发射线圈10可适用于场强为5特斯拉、7特斯拉或者更高场强的情况,并且如图7-8所示,体发射线圈10的外部设置有一屏蔽层50。屏蔽层50可包括屏蔽线圈和与屏蔽线圈电气连接的电容器件,多个电容器件可环向设置,通过电容器件使得屏蔽层50在环向方向形成电流。在一实施例中,屏蔽层50的电容器件与电子元件430的位置可错开布置,例如屏蔽层50的电容器件与金属腿420的方向保持一致。
在一个实施例中,体发射线圈10可用于局部发射。如图7-8所示,屏蔽层50的端口具有弧形开口510,应用在头部扫描可以用于匹配患者的肩部轮廓。可选地,对于金属腿420所对应的开口位置的端环410,可以采用竖起接口,以优化Z方向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体线圈10可适用于场强为5特斯拉、7特斯拉或者更高场强的情况,并且如图7-8所示,体线圈10的外部设置有一屏蔽层50。屏蔽层50可包括屏蔽线圈和与屏蔽线圈电气连接的电容器件,多个电容器件可环向设置,通过电容器件使得屏蔽层50在环向方向形成电流。在一实施例中,屏蔽层50的电容器件与电子元件430的位置可错开布置,例如屏蔽层50的电容器件与金属腿420的方向保持一致。
在一个实施例中,体线圈10可用于局部发射或者局部收发一体。如图7-8所示,屏蔽层50的端口具有弧形开口510,应用在头部扫描可以用于匹配患者的肩部轮廓。可选地,对于金属腿420所对应的开口位置的端环410,可以采用树起接口,以优化Z方向空间。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线圈支撑结构,适用于磁共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支撑结构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内表面围设形成容纳被测对象的检测腔体,所述外表面能够安装线圈本体;所述线圈支撑结构的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外表面之间开设多个腔体,多个所述腔体间隔分布,每个所述腔体分别对应线圈本体上的至少一个/一组电子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支撑结构的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外表面之间开设的所述腔体延伸形成真空隔层,所述真空隔层的开设位置对应所述线圈支撑结构上安装线圈本体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支撑结构包括玻璃钢材料或聚乙烯材料,且所述线圈支撑结构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填充蜂窝骨架材料,所述玻璃钢材料、所述蜂窝骨架材料共同形成环形筒状,或者所述聚乙烯材料、所述蜂窝骨架材料共同形成环形筒状;所述真空隔层沿所述线圈支撑结构的轴向和/或周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为封闭腔体,且所述封闭腔体位于所述线圈支撑结构的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外表面的中间位置,或者所述封闭腔体靠近所述内表面,或者所述封闭腔体靠近所述外表面。
5.一种体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线圈本体以及线圈支撑结构;
所述线圈支撑结构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内表面围设形成容纳被测对象的检测腔体,所述外表面能够安装线圈本体;所述线圈支撑结构的所述内表面和所述外表面之间开设一个或多个腔体;
所述线圈本体安装于所述线圈支撑结构的外表面;所述线圈本体包括若干电子元件,所述线圈本体中的至少部分所述电子元件对应所述腔体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体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本体包括至少两个端环以及多个金属腿,两个所述端环间隔、平行设置于所述线圈支撑结构的外表面,多个所述金属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端环连接;所述端环和/或所述金属腿上具有多个/多组所述电子元件,多个/多组所述电子元件间隔和/或连续设置;所述腔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腔体分别对应至少一个/一组所述电子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体线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元件为设置在所述端环或所述金属腿上的频率调谐电容;或者,
所述电子元件为与所述线圈本体连接的一个或多个开关二极管;或者,
所述电子元件为串联在所述端环或所述金属腿上的调谐/失谐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体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线圈本体外侧的屏蔽层,所述屏蔽层包裹所述线圈本体且在所述屏蔽层的端口设置弧形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体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层包括屏蔽线圈和与所述屏蔽线圈连接的电容器件,所述电容器件与所述电子元件在沿所述线圈支撑结构的径向方向上错开设置。
10.一种磁共振系统,包括磁体组件,所述磁体组件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安装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5-9任一项所述的体线圈,所述体线圈收容于所述磁体组件的安装孔中。
CN202021196142.7U 2020-06-24 2020-06-24 线圈支撑结构、体线圈以及磁共振系统 Active CN2127232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96142.7U CN212723297U (zh) 2020-06-24 2020-06-24 线圈支撑结构、体线圈以及磁共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96142.7U CN212723297U (zh) 2020-06-24 2020-06-24 线圈支撑结构、体线圈以及磁共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23297U true CN212723297U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63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96142.7U Active CN212723297U (zh) 2020-06-24 2020-06-24 线圈支撑结构、体线圈以及磁共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232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81203B (zh) 一种用于磁共振成像的射频线圈单元和射频线圈
US6943551B2 (en) Magnetic resonance antenna
US5003265A (e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an RF coil system
US4649348A (en) Radio frequency coils fo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ystems
EP0629875B1 (en) Magnetic resonance gradient coil and RF screen
CN101133953B (zh) 用于将磁共振断层造影仪的天线结构隔开的分隔壁
US20090206840A1 (en) Magnetic resonance receive coil array integrated into wall of scanner bore
GB2465238A (en) Bore Tube Assembly
KR20150022700A (ko) 자기 공명 코일, 상기 자기 공명 코일로 작동되는 자기 공명 장치와 자기 공명 시스템, 그리고 자기 공명 코일을 작동하기 위한 방법
US8766632B2 (en) Magnetic resonance device, reflector array and high-frequency shield system for a magnetic resonance device
US20130278264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amping common-mode energy
CN103645452A (zh) 多通道射频线圈装置和使用该装置的磁共振成像系统
CN106908746A (zh) 头部磁共振成像设备及其头部梯度线圈组件
CN212723297U (zh) 线圈支撑结构、体线圈以及磁共振系统
US20080161675A1 (en) Ultra-Short Mri Body Coil
US7109715B2 (en) Generator of time-variable magnetic fields of a magnetic resonance device and magnetic resonance device
US7221163B2 (en) Magnetic resonance system with suppression of capacitive coupling between an RF source and the subject
US7098661B2 (en) Magnetic resonance device with a high frequency shield having a high frequency short circuit to the circuits boundary surface of the basic field magnet
CN208999553U (zh) 一种体发射线圈组件及医学成像系统
RU183997U1 (ru) Радиочастотная катушка магнитно-резонансного томографа
US7015695B2 (en) Shielded TEM surface array for parallel imaging
US7250764B2 (en) Shielded dome resonator for MR scanning of a cerebrum
JP2005506167A (ja) 2つの平行な端部導体を持つ無線周波数コイル
US11221382B2 (en) Optimized infant MRI system with cryocooled RF coil
GB2407872A (en) Generator of time-variant magnetic fields of a magnetic resonance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