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18964U - 可弯折支撑结构、拍摄支撑装置、风扇及灯具 - Google Patents

可弯折支撑结构、拍摄支撑装置、风扇及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18964U
CN212718964U CN202021239345.XU CN202021239345U CN212718964U CN 212718964 U CN212718964 U CN 212718964U CN 202021239345 U CN202021239345 U CN 202021239345U CN 212718964 U CN212718964 U CN 2127189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bendable
sleeve
state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3934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云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isdom Boa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isdom Boa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isdom Boa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isdom Boa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3934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189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189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189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弯折支撑结构、拍摄支撑装置、风扇及灯具。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包括第一底座、可弯折支撑组件及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底座用于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二底座可安装在所述第一底座上,在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底座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底座,另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一底座的方向延伸,使得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一底座共同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在第二状态,所述第二底座至少部分可相较于所述第一状态朝向所述第一底座回缩或所述第二底座从所述第一底座上拆离,进而至少由所述第一底座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

Description

可弯折支撑结构、拍摄支撑装置、风扇及灯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弯折支撑结构、具有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的拍摄支撑装置、风扇及灯具。
背景技术
现有一些支撑结构,如用于拍摄支撑装置的支撑结构或支撑风扇、灯具等小型用电设备的支撑结构,通常具有可伸缩功能,以适应不同的支撑高度需求或便于收纳、携带。
然而,随着具有支撑结构各种装置、设备被普遍使用,用户对支撑结构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以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弯折支撑结构、具有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的拍摄支撑装置、风扇及灯具。
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弯折支撑结构包括:
第一底座,用于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
可弯折支撑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底座上;及
第二底座,可安装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二底座包括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其中,
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底座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底座,另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一底座的方向延伸,使得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一底座共同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
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底座至少部分可相较于所述第一状态朝向所述第一底座回缩或所述第二底座从所述第一底座上拆离,进而至少由所述第一底座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拍摄支撑装置,其包括:
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用于夹持拍摄设备;及
如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的可弯折支撑结构,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用于连接并支撑所述夹持机构。
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扇,所述风扇包括:
风扇主体;
如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的可弯折支撑结构,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所述风扇主体。
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灯具,所述灯具包括:
发光组件;
如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的可弯折支撑结构,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所述发光组件。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弯折支撑结构、拍摄支撑装置、风扇及灯具中,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在满足弯折功能的基础上,当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支撑的物体体积/重量较大,特别是在弯折状态时,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难于平衡支撑时,所述第二底座可以朝远离所述底座的方向延伸,使得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一底座共同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达到稳定支撑的技术效果;当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支撑的物体体积/重量较小,无需所述第二底座进行辅助支撑时,所述第二底座至少部分可相较于所述第一状态朝向所述第一底座回缩或所述第二底座从所述第一底座上拆离,进而至少由所述第一底座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使得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占用体积较小、便于收纳与携带。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座包括第一底座主体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底座包括第二底座主体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主体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拆卸、可滑动或可转动配合,使得所述第二底座主体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底座主体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且共同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在所述第二状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底座主体可相较于所述第一状态朝向所述第一底座主体回缩或所述第二底座主体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上拆离,进而至少由所述第一底座主体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由上述可知,通过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实现所述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使得整体支撑结构的结构较为简单。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的第一滑动件,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主体的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二滑动件与所述第一滑动件滑动配合使得所述第二底座主体在所述第一状态及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通过第一滑动件及第二滑动件将所述第二底座主体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上时,需要使用所述第二底座主体时,直接将所述第二底座主体滑动拉出,不需要使用所述第二底座主体时,可以将所述第二底座主体滑动收回至与第一底座主体相接,非常方便所述第二底座的使用、收纳。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底座主体一端的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收容于所述第一滑槽且可沿所述第一滑槽滑动。通过滑槽部与滑杆部实现滑动配合,也使得整体结构较为简单,且便于组装。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座主体包括第一底盖,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底盖的一侧,所述第一滑槽位于所述第一底盖远离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滑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底盖上,有利于降低第一底座主体的重量,达到轻便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座主体包括第一底盖及第一底板,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底盖的一侧,所述第一底板位于所述第一底盖远离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滑槽位于所述第一底板远离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的一侧或者位于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一底盖之间。可以理解,所述第一滑槽位于所述第一底板远离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的一侧或者位于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一底盖之间,可以达到第一滑槽可隐藏、整体结构美观的效果。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座主体包括第一底盖,所述第一底盖包括基板及连接所述基板边缘的侧壁,所述侧壁朝向所述第一底盖内侧凹陷形成所述第一滑槽。可以理解,所述侧壁朝向所述第一底盖内侧凹陷形成所述第一滑槽,使用时不干涉底部的支撑,用户体验更佳。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动件及所述第二滑动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可以理解,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滑动件及所述第二滑动件可使得连接稳固,且整体结构平衡性较佳。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远离所述第一底座的部分可朝向第一预设方向弯折,所述辅助支撑件的伸出方向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相反或所述第二底座的伸出方向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呈预设角度,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为90度到180度。可以理解,所述辅助支撑件的伸出方向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相反。可以理解,所述辅助支撑件的伸出方向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相反时,使得在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弯折且重心朝向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偏移时,所述辅助支撑件可以有效改善因可弯折支撑组件弯折且重心偏移,使得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在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弯折时也具有较好的支撑效果。可以理解,所述第二底座的伸出方向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呈预设角度,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为90度到180度时,使得在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弯折且重心朝向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偏移时,所述第二底座可以改善因可弯折支撑组件弯折且重心偏移,使得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在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弯折时也具有较好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为可弯折伸缩连接的可弯折支撑组件,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包括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及第一弯折连接组件,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包括第一枢接件及第二枢接件,所述第一枢接件包括第一枢接部及连接所述第一枢接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套管的一端;所述第二枢接件包括第二枢接部及连接所述第二枢接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套管,所述第二枢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枢接部枢接,
其中,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包括支撑状态、弯折状态及收缩状态,
在所述收缩状态,所述第一套管、所述第一枢接部、所述第二枢接部收容于所述第二套管中,
在所述支撑状态,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二套管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套管的至少部分伸出所述第二套管,
在所述弯折状态,所述第一套管、所述第一枢接部及所述第二枢接部中至少所述第一套管伸出所述第二套管,且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呈预设角度弯折连接,进而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二套管通过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弯折连接。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可以为可伸缩弯折支撑组件,在满足可伸缩、便于收纳与携带、支撑高度可调等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位于第一套管及第二套管之间的第一弯折连接组件,使得第一套管及第二套管之间除了可伸缩之外还可以实现可弯折连接,从而便于调整支撑高度及支撑角度,方便用户在多种应用场景中使用,如通过弯折连接实现夹持机构、风扇主体及发光组件的位置、高度及角度调整等,提升了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还包括辅助套管,所述辅助套管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且所述辅助套管与所述第二套管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套管连接,在所述收缩状态,所述辅助套管也收容于所述第二套管中。所述辅助套管可加强对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套管的支撑和连接,使得本实施例的支撑结构具有较好的支撑强度及可靠性,并且使用寿命也可以提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具有可弯折支撑结构的拍摄支撑装置处于收缩状态且第二底座处于第二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拍摄支撑装置处于收缩状态且第二底座处于第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拍摄支撑装置处于支撑状态且第二底座处于第二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拍摄支撑装置处于支撑状态且第二底座处于第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拍摄支撑装置的部分爆炸图。
图6是图5所示拍摄支撑装置IV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IV部分的反面示意图。
图8是图5所示拍摄支撑装置V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图4所示拍摄支撑装置的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的爆炸图。
图10是图1所示拍摄支撑装置处于弯折状态且第二底座处于第二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所示拍摄支撑装置处于弯折状态且第二底座处于第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拍摄支撑装置的部分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支撑结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的拍摄支撑装置处于弯折状态且第二底座处于第二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4所示拍摄支撑装置处于弯折状态且第二底座处于第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的拍摄支撑装置处于弯折状态且第二底座处于第二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所示拍摄支撑装置处于弯折状态且第二底座处于第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具有可弯折支撑结构的风扇处于弯折状态且第二底座处于第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具有可弯折支撑结构的灯具处于弯折状态且第二底座处于第一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非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请参阅图1至图11,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拍摄支撑装置100可以包括夹持机构2、可弯折支撑结构1。其中,所述夹持机构2用于夹持拍摄设备,如手机、相机、平板电脑等,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支撑所述夹持机构2。
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包括可弯折支撑组件10、第一底座5、第二底座6。所述第一底座5用于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可弯折支撑组件10安装在所述第一底座5上。所述第二底座6安装在所述第一底座5上。所述第二底座6包括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请参阅图2、图4及图11,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底座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底座5,另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一底座5的方向延伸,使得所述第二底座6与所述第一底座5共同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请参阅图1、图3及图10,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底座6至少部分可相较于所述第一状态朝向所述第一底座5回缩或所述第二底座6从所述第一底座5上拆离,进而至少由所述第一底座5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
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在满足弯折功能的基础上,当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支撑的物体体积/重量较大,特别是在弯折状态时,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难于平衡支撑时,所述第二底座6可以朝远离所述第一底座5的方向延伸,使得所述第二底座6与所述第一底座5共同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达到稳定支撑的技术效果;当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支撑的物体体积/重量较小,无需所述第二底座6进行辅助支撑时,所述第二底座6至少部分可相较于所述第一状态朝向所述第一底座5回缩或所述第二底座6从所述第一底座5上拆离,进而至少由所述第一底座5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使得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占用体积较小、便于收纳与携带。
可以理解,所述第二底座6优选在可弯折支撑组件10处于弯折状态时导致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平衡性不佳时,安装在所述第一底座5上,但是在可弯折支撑组件10处于其他状态且需要时,也可以安装在所述第一底座5上。
请参阅图9,图9是图4所示拍摄支撑装置100的第一底座5及第二底座6的爆炸图,所述第一底座5包括第一底座主体51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51的第一连接部52,所述第二底座6包括第二底座主体61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的第二连接部62,所述第二连接部6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52可拆卸、可滑动,使得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可以理解,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5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52及所述第二连接部62连接且共同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在所述第二状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52及所述第二连接部62,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可相较于所述第一状态朝向所述第一底座主体51回缩或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51上拆离,进而至少由所述第一底座主体51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动件521及所述第二滑动件621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且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51、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相对应的两侧。所述第二连接部6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52可拆卸、可滑动,使得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5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52及所述第二连接部62连接且共同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在所述第二状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52及所述第二连接部62,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可相较于所述第一状态朝向所述第一底座主体51回缩或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51上拆离,进而至少由所述第一底座主体51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由上述可知,通过第一连接部52及第二连接部62,实现所述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使得整体支撑结构的结构较为简单。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52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51的第一滑动件521,所述第二连接部62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的第二滑动件621,所述第二滑动件621与所述第一滑动件521滑动配合使得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在所述第一状态及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动件521可以为第一滑槽521a,所述第二滑动件621可以为第一滑杆621a,所述第一滑杆621a收容于所述第一滑槽521a且可沿所述第一滑槽521a滑动。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二底座6的至少部分可通过所述第一滑杆621a在所述第一滑槽521a内滑动,使得所述第二底座6可在滑动拉出的所述第一状态与滑动回缩与第一底座5相接的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所述第一底座主体51包括第一底盖511,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10设置于所述第一底盖511的一侧,所述第一滑槽521a位于所述第一底盖511远离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10的一侧。通过第一滑动件521及第二滑动件621将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51上时,需要使用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时,直接将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滑动拉出,不需要使用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时,可以将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滑动收回至与第一底座主体51相接,非常方便所述第二底座6的使用、收纳。并且所述第一滑动件521采用所述第一滑槽521a的结构,所述第二滑动件621采用所述第一滑杆621a的结构,所述第一滑杆621a收容于所述第一滑槽521a且可沿所述第一滑槽521a滑动。通过所述第一滑槽521a与所述第一滑杆621a实现滑动配合,也使得整体结构较为简单,且便于组装。
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10远离所述第一底座5的部分可朝向第一预设方向弯折,所述第二底座6的伸出方向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相反。可以理解,所述第二底座6的伸出方向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相反时,使得在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10弯折且重心朝向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偏移时,所述第二底座6可以有效改善因可弯折支撑组件10弯折且重心偏移,使得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在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10弯折时也具有较好的支撑效果。具体地,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可以朝向右侧,所述第二底座6的伸出方向(如滑出方向)可以朝向左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底座的伸出方向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可以呈预设角度,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为90度到180度时,使得在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10弯折且重心朝向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偏移时,所述第二底座6可以改善因可弯折支撑组件10弯折且重心偏移,使得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在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10弯折时也具有较好的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可弯折支撑结构1可以为可伸缩弯折支撑结构,即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10为可伸缩弯折支撑组件,其可以包括伸缩状态、支撑状态及弯折状态。请参阅图1-8、图11-12,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10包括第一套管11、第二套管12及第一弯折连接组件13,其中,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13包括第一枢接件131及第二枢接件132,所述第一枢接件131包括第一枢接部131a及连接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的第一连接部131b,所述第一连接部131b连接所述第一套管11的一端;所述第二枢接件132包括第二枢接部132a及连接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的第二连接部132b,所述第二连接部132b连接所述第二套管12,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与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枢接,使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可以伸缩弯折,所述可伸缩弯折支撑结构1包括支撑状态、弯折状态及收缩状态,从而使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上的拍摄设备可以处于不同的高度、角度、位置等。
详细地,在所述收缩状态,所述第一套管11、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可基本收容于所述第二套管12中,使得整个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的体积可以减小到所述第二套管12的体积大小,所述收缩状态下,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可以置于桌面上支撑拍摄设备,特别适用于用户直播。
在所述支撑状态,所述第一套管11与所述第二套管12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套管11的至少部分伸出所述第二套管12。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支撑状态,所述第一套管11的部分还可以伸出所述第二套管12,所述第一套管11的另外一部分、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及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均收容于所述第二套管1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支撑状态,所述第一套管11与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可以均伸出所述第二套管12,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可以收容于所述第二套管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管11、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及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可均伸出所述第二套管12。
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31b被收容于所述第一套管11的一端以与所述第一套管1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132b被收容于所述第二套管12以与所述第二套管12连接;所述支撑状态下,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可以置于地面支撑拍摄设备,用户可以通过拍摄对象的高度灵活调整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的长度。
进一步地,可以理解,除所述第一套管11、所述第二套管12外,为增加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的可伸缩范围,提升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的应用场景,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的可弯折支撑组件10还可以包括若干连接套管14、15、及连接于相邻两个套管之间的连接组件16。具体地,所述连接套管14可伸缩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套管11远离所述第二套管12的一端,所述连接套管15可伸缩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套管12远离所述第一套管11的一端。相邻两个套管之间(如第一套管11与连接套管14之间、连接套管14与连接套管14之间、第二套管12与连接套管15之间、连接套管15与连接套管15之间)可对应设置一连接组件16,用于使得相邻两个套管之间实现可伸缩连接。
此外,可以理解,相邻两个套管中,位于下方的套管(即远离所述夹持机构2的套管)的内径略大于位于上方的套管(即邻近所述夹持机构2的套管)的外径,使得位于上方的套管可缩入或伸出下方的套管。具体地,所述连接组件16可以包括安装在下方套管的限位套168及夹于上方的套管的外壁及下方的套管的内壁之间的至少一定位件167;本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定位件167为弧型;所述至少一定位件167包括第一定位件167a及与所述第一定位件167a相对设置的第二定位件167b;所述第一定位件167a与所述第二定位件167b中的一个为塑料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167a与所述第二定位件167b中的另外一个为金属定位件。所述限位套168用于防止上方的套管脱离下方的套管。
进一步地,在所述弯折状态,所述第一套管11、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及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中至少所述第一套管11伸出所述第二套管12,且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与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呈预设角度弯折连接,进而所述第一套管11与所述第二套管12通过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13弯折连接,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弯折状态,所述第一套管11、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及所述第二枢接部132b也可以均伸出所述第二套管12。所述弯折状态下,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可以通过调整弯折角度使所述夹持机构2夹持的拍摄设备按用户需要的角度进行拍摄,使用更加方便,提升用户体验。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弯折状态下,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及所述第二枢接部132b之间的弯折连接角度(即所述预设弯折角度,也等于所述第一套管11与所述第二套管12之间的夹角)可以为90度,从而夹持机构2上的拍摄设备可以拍摄放置在水平桌面或者地面上的物体,如证件、文档等。但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及所述第二枢接部132b之间的弯折连接角度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设定为70度、80度、110度、120度等多种,并不以90度为限。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及所述第二枢接部132b之间的枢接摩擦力,使得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及所述第二枢接部132b之间的弯折连接角度可以在0-180度范围内进行调整,以满足用户以不同弯折角度进行拍摄的要求。
另外,如图7所示,可以理解,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与所述第二枢接部132b之间的弯折连接可以是: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朝向一侧(如图10所示的右侧)弯折,从而与所述第二枢接部132b之间形成弯折连接(如90度的弯折连接),或者,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与所述第二枢接部132b之间的弯折连接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朝向另一侧(如图10所示的左侧)弯折,从而与所述第二枢接部132b之间形成弯折连接(如90度的弯折连接),以适应不同位置或角度的物体的拍摄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包括枢孔131c,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包括枢孔132c,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13还包括第一枢轴件134,所述第一枢轴件134通过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的枢孔131c及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的枢孔132c将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与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枢接。所述第一枢轴件134包括第一帽部134a及连接所述第一帽部134a的第一轴部134b,所述第一轴部134b穿过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的所述枢孔131c及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的所述枢孔132c,所述弯折连接组件13还包括第一锁固件134c,所述第一锁固件134c固定在所述第一轴部134b远离所述第一帽部134a的一端,从而所述第一锁固件134c及所述第一帽部134a将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及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夹于其间。
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与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中的一个包括第一基体132d及与所述第一基体132d相对设置的第二基体132e,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与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中的另外一个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两个基体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包括第一基体132d及与所述第一基体132d相对设置的第二基体132e,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两个基体之间,每个基体设置有一个所述枢孔132c,所述第一枢轴件134穿过第一基体132d的枢孔132c、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与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中的另外一个的枢孔131c并深入所述第二基体132e的枢孔132c中将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与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枢接。通过所述第一基体132d、所述第二基体132e将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的至少部分夹持限位,并通过所述第一枢轴件进行枢接,保障了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13在弯折过程中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与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的枢接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还可以具有多种变更实施例,只要能够实现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与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的可弯折连接(也是可转动连接)即可,因实现方式无法穷举,此处也不再进行赘述。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13还可以包括两个具有第一通孔135a的第一垫片135及具有第二通孔136a的第二垫片136,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与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中的另外一个的两侧均具有与所述枢孔132c连通的凹槽131d,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的两侧具有与所述枢孔131c连通的凹槽131d,所述第一垫片135与所述第二垫片136分别位于所述两侧的凹槽131d中,所述第一枢轴件134穿过第一基体132d的枢孔132c、所述第一通孔135a、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与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中的另外一个的枢孔131c、所述第二通孔136a并深入所述第二基体132e的枢孔132c中将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与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枢接。所述第一垫片135、所述第二垫片136减小了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与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之间的摩擦,便于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13进行弯折,也并增加了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与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之间的枢接固定强度。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体132e远离所述第一基体132d一侧具有与所述第二基体132e的枢孔132c连通的第一容置槽132f,所述第一锁固件134c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132f中,使所述第一锁固件134c与所述第二基体132e融为一体,不会在伸缩过程中对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造成阻碍。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包括本体131e及连接于所述本体131e及所述第一连接部131b之间的限位部131f,所述本体131e与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枢接,所述限位部131f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31b形成台阶部131g,所述第一套管11收容所述第一连接部131b且所述第一套管11的端面抵接所述限位部131f。在伸缩过程中,所述台阶部131g可以对所述第一套管11进行限位。
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13还包括夹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32b及所述第二套管12的内壁之间的至少一定位件137,所述定位件137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套管1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32b之间的摩擦力;所述至少一定位件137可以为弧型。本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定位件137包括第一定位件137a及与所述第一定位件137a相对设置的第二定位件137b,所述两个定位件137a、137b相对设置,用于共同调节上述摩擦力。为达到较为适中的力度,所述第一定位件137a与所述第二定位件137b中的一个可以为塑料定位件,所述第一定位件137a与所述第二定位件137b中的另外一个可以为金属定位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13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套管12邻近所述第一套管11的一端的限位套138,所述限位套138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32b外围,用于防止所述第二连接部132b脱离所述第二套管12。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套管11、所述第二套管12的个数为两个或者多个时,所述定位件137、所述限位套138的个数也可以为多个,相邻所述第一套管11及相邻所述第二套管12间均可以通过一对所述定位件137、所述限位套138进行限位,防止相邻所述第一套管11、相邻所述第二套管12脱离。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弯折连接组件3,所述第二弯折连接组件3用于连接于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及所述夹持机构2之间,使得所述夹持机构2可相对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转动,所述第二弯折连接组件3包括具有第三枢接件31及第四枢接件32,所述第三枢接件31包括第三枢接部311及与所述第三枢接部311连接的第三连接部312,所述第三连接部312与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连接,所述第四枢接件32包括第四枢接部321及与所述第四枢接部321连接的第四连接部322,所述第三枢接部311与所述第四枢接部321枢接,所述第四连接部322与所述夹持机构2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三枢接部311与所述第四枢接部321枢接,使得所述第三枢接部311与所述第四枢接部321可相对转动实现不同角度的弯折连接,进而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322的所述夹持机构2与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311的支撑结构1之间的角度可以调节,进而所述夹持机构2上的拍摄设备的拍摄角度可以调节。
所述第三枢接部311具有枢孔311a,所述第四枢接部321具有枢孔321a,所述第二弯折连接组件3还包括第二枢轴件33,所述第二枢轴件33通过所述第三枢接部311的枢孔311a及所述第四枢接部321的枢孔321a将所述第三枢接部311与所述第四枢接部321枢接,所述第二枢轴件33包括第二帽部331及连接所述第二帽部331的第二轴部332,所述第二轴部332穿过所述第三枢接部311的枢孔311a及所述第四枢接部321的枢孔321a,所述第二弯折连接组件3还包括第二锁固件34,所述第二锁固件34固定在所述第二轴部332远离所述第二帽部321的一端,从而所述第二锁固件34及所述第二帽部331将所述第三枢接部311及所述第四枢接部321夹于其间。可以理解,所述第三枢接部311与所述第四枢接部321a的枢接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还可以具有多种变更实施例,只要能够实现所述所述第三枢接部311与所述第四枢接部321a的可弯折连接(也是可转动连接)即可,因实现方式无法穷举,此处也不再进行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部312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三枢接部311的第一转动部312a及连接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的第二转动部312b,所述第一转动部312a与所述第二转动部312b转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三连接部312可带动所述第三枢接部311、所述第四枢接件32及所述夹持机构2绕着所述第二套管12的延伸方向所定义的轴线自转。用户可以通过调整所述夹持机构2旋转的角度从而使拍摄设备拍摄到不同方位的对象,更加方便了用户的使用,提升了用户体验。具体地,所述第一转动部312a与所述第二转动部312b转动连接,可使得所述第三连接部312带动所述第三枢接部311、所述第四枢接件32及所述夹持机构2绕着所述第二套管12的延伸方向所定义的轴线在0-360度范围内自转,优选地,所述夹持机构2绕着所述第二套管12的延伸方向所定义的轴线旋转180度时,用户可以切换所述拍摄设备的前后置摄像头进行拍摄,所述夹持机构2绕着所述第二套管12的延伸方向所定义的轴线继续旋转至360度时,可以切换回原位置进行拍摄。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套管14包括包括邻近所述夹持机构2的第一连接套管14a,所述第一连接套管14a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312;所述第一转动部312a包括连接所述第三枢接部311的卡合部312c、及连接所述卡合部312c远离所述第三枢接部311的杆部312d、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部312a远离所述卡合部312c的一端且与所述杆部312d连接的固定部312e、及弹性件312f;所述第二转动部312b套设于所述杆部312d外围且与所述卡合部312c啮合,所述弹性件312f夹在所述固定部312e与所述第二转动部312b之间;所述第二转动部312b包括限位端312g及连接所述限位端312g的管部312h,所述限位端312g与所述卡合部312c啮合,所述管部312h与所述限位端312g形成台阶部,所述第一连接套管14收容所述固定部312e及所述管部312h,且所述第一连接套管14a的端面抵接所述限位端312g,从而对所述第一连接套管14a进行限位。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套管14a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312,但是,在一种变更实施例中,可弯折支撑组件10可以不包括连接套管14及14a,进而所述第一套管11远离所述第一枢接件131的一端还用于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312;所述第一转动部312a包括连接所述第三枢接部311的卡合部312c、及连接所述卡合部312c远离所述第三枢接部311的杆部312d、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部312a远离所述卡合部312c的一端且与所述杆部312d连接的固定部312e、及弹性件312f;所述第二转动部312b套设于所述杆部312d外围且与所述卡合部312c啮合,所述弹性件312f夹在所述固定部312e与所述第二转动部312b之间;所述第二转动部312b包括限位端312g及连接所述限位端312g的管部312h,所述限位端312g与所述卡合部312c啮合,所述管部312h与所述限位端312g形成台阶部,所述第一连接套管14收容所述固定部312e及所述管部312h,且所述第一连接套管14a的端面抵接所述限位端312g,从而对所述第一套管11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还包括发光组件4,所述发光组件4与所述第四枢接件321连接,且所述第四枢接件321可带动所述夹持机构2及所述发光组件4相对于所述第三枢接件31及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转动。在拍摄过程中,所述发光组件4可以提供辅助拍摄光源,为用户提供更佳的拍摄环境及拍摄效果。具体地,所述发光组件4可以包括支撑件41、发光件42及灯罩43。所述支撑件41与所述第四枢接件32相连,所述发光件42设置所述支撑件41上,其可以包括电路板及设置于电路板上的发光元件(如发光二极管)。所述灯罩43罩设于所述发光板42远离所述支撑件41的一侧;所述支撑件41、所述发光件42及所述灯罩43均为环形结构;所述支撑件41包括固定部41a,所述固定部41a为所述支撑件41的环形结构中的一段,所述固定部41a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第四枢接部321与所述第四连接部322,且所述夹持机构2位于所述支撑件41的环形结构之中。所述夹持机构2可以包括支撑板21及连接所述支撑板21且朝向第一方向延伸的夹持部22,所述发光板42用于朝向所述第一方向发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套管15还包括位于远离所述夹持机构2的一端的第二连接套管15a,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还包括支撑底座5,所述第二连接套管15a安装在所述支撑底座5上;所述支撑底座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51及第二基板52,所述第二基板52位于所述第一基板51与所述夹持机构2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套管15a安装在所述第二基板52上。所述支撑底座5可以为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提供稳定支撑,便于稳定拍摄。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套管15a安装在所述支撑底座5上,但是,在一种变更实施例中,可弯折支撑组件10可以不包括连接套管15及15a,进而所述第二套管12安装在所述支撑底座5上;所述支撑底座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51及第二基板52,所述第二基板52位于所述第一基板51与所述夹持机构2之间,所述第二套管12安装在所述第二基板52上。所述支撑底座5可以为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提供稳定支撑,便于稳定拍摄。
以下结合图1-2、图3-4及图10-11,对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的支撑结构1可处于的三种状态进行简要介绍。可以理解,如图1、2所示,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10的各套管15、12、11、14可以依次收缩,使得位于上方的多个套管15、12、11、14、14a等大部分均收缩于最下方的套管15a中,此时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的支撑高度较小,也便于与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进行收纳、携带等,也可适用于将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放置于桌面上进行的拍摄或补光等。特别是,在所述收缩状态,所述第一套管11、所述第二套管12及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13均可收缩至最下方的套管15a中,还可以使得所述第一套管11、所述第二套管12及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13达到可隐藏、不易被损坏、美观等效果。若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处于收缩状态时,夹持机构2夹持的拍摄设备较大或较重,也可以将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滑动拉出,使所述第二底座6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使得所述第二底座6与所述第一底座5共同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即如图2所示,使得所述第二底座6与所述第一底座5共同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所述夹持机构2及其夹持的拍摄设备。
进一步地,当需要调整支撑结构1的支撑高度时,可使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10的至少部分套管伸出,从而支撑结构1的支撑高度变高,具体地,如图3-4所示,当所述套管都完全伸出时,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可以达到最高的支撑高度。然而,可以理解,在不需要适用最高的支撑高度时,也可以使得部分支撑套管部分伸出或者部分套管完全伸出即可,而无需使所有套管均完全伸出。若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处于支撑状态时,夹持机构2夹持的拍摄设备较大或较重,也可以将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滑动拉出,使所述第二底座6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使得所述第二底座6与所述第一底座5共同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即如图4所示,使得所述第二底座6与所述第一底座5共同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所述夹持机构2及其夹持的拍摄设备。
进一步地,如图10-11所示,当需要调整支撑结构1使得所述夹持机构2上的拍摄设备可以对准水平支撑面(如桌面、地面)的物体进行拍摄时,可以将所述第二套管12的至少部分拉出,所述第一套管11拉出所述第二套管12,用外力弯折所述第一枢接部、所述第一套管11及连接所述第一套管的其他连接套管14及连接于连接套管14a上的夹持机构1等,使得所述第一枢接部带动第一套管11及连接所述第一套管的其他连接套管14及连接于连接套管14a上的夹持机构1等相较于所述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二套管12、所述连接套管15等转动(可朝向左侧或右侧任意一侧转动),进而方便所述夹持机构2上的拍摄设备对水平支撑面(如桌面、地面)的物体进行拍摄。此时,可以理解,也可以通过调节所述第一套管11、所述连接套管14、14a等的伸出长度,来调节所述夹持机构2的位置;也可以通过调节所述第二套管12、所述连接套管15、15a的伸出长度,来调节所述夹持机构的高度。若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处于弯折状态时,夹持机构2夹持的拍摄设备较大或较重,也可以将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滑动拉出,使所述第二底座6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使得所述第二底座6与所述第一底座5共同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即如图11所示,使得所述第二底座6与所述第一底座5共同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所述夹持机构2及其夹持的拍摄设备。
可以理解,所述图1-2、图3-4及图10-11所示的支撑机构1的各状态之间的切换,可以通过外力调节各套管之间的收缩、弯折状态来实现,所述第二底座6的可拆卸与状态切换,因操作方式也较为简单,所属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均可理解,此处就不进行赘述。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图3-4及图10-11每个状态下,都可以通过第二弯折连接组件调节所述夹持机构2可相对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的连接角度及/或转动角度等,使得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的夹持机构2夹持的拍摄设备可以对应拍摄不同角度、位置等目标物体。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弯折支撑结构1、拍摄支撑装置100中,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在满足弯折功能的基础上,当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支撑的物体体积/重量较大,特别是在弯折状态时,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难于平衡支撑时,所述第二底座6可以朝远离所述第一底座5的方向延伸,使得所述第二底座6与所述第一底座5共同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达到稳定支撑的技术效果;当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支撑的物体体积/重量较小,无需所述第二底座6进行辅助支撑时,所述第二底座6至少部分可相较于所述第一状态朝向所述第一底座5回缩或所述第二底座6从所述第一底座5上拆离,进而至少由所述第一底座5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使得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占用体积较小、便于收纳与携带。
进一步地,通过第一连接部52及第二连接部62,实现所述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使得整体支撑结构的结构较为简单。
进一步地,通过第一滑动件521及第二滑动件621将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51上时,需要使用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时,直接将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滑动拉出,不需要使用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时,可以将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滑动收回至与第一底座主体51相接,非常方便所述第二底座的使用、收纳。
进一步地,通过第一滑槽521a与第一滑杆621a部实现滑动配合,也使得整体结构较为简单,且便于组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滑槽521a设置于所述第一底盖511上,有利于降低第一底座主体51的重量,达到轻便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通过所述可弯折的支撑结构1,在满足可伸缩、便于收纳与携带、支撑高度可调等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位于所述第一套管11及所述第二套管12之间的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13,使得所述第一套管11及所述第二套管12之间除了可伸缩之外还可以实现可弯折,从而便于调整所述夹持机构2的支撑高度及支撑角度,方便用户的多种应用场景中使用,如通过弯折实现夹持机构2上的发光组件及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位置、高度及角度调整等,提升了用户体验。
特别是,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在使用过程中,如用户在直播过程中使用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时,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上的拍摄设备(如手机)的摄像头(如前置摄像头或后置摄像头)可以对应用户的脸部或目标位置进行拍摄,此时所述拍摄设备的显示屏表面可以大致平行于竖直方向,然而,当进一步需要使用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上的拍摄设备拍摄位于一水平支撑面上的一物体时,此时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13使得第一枢接部带动第一套管11、连接套管14、夹持机构2及拍摄设备相较于第二枢接部转动(如转动90度),使得所述拍摄设备的摄像头(如后置摄像头)可以对应位于水平支撑面上的物体,所述拍摄设备的的显示屏则位于上方便于用户观看所述显示屏显示的被拍摄的物体,此时还可以调整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10的若干连接套管15的支撑高度以调节所述拍摄设备与被拍摄物体之间的距离,或者调整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10的若干连接套管14的伸缩长度以使得所述拍摄设备的摄像头可以与所述被拍摄物体正对等。可见,通过所述可伸缩弯折的支撑结构,使得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方便应用于多种场景,用户体验较高。
另外,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处于收缩状态时,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10的各套管15、12、11、14可以依次收缩,使得位于上方的多个套管15、12、11、14、14a等大部分均收缩于最下方的套管15a中,此时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的支撑高度较小,也便于与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进行收纳、携带等,也可适用于将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放置于桌面上进行的拍摄或补光等。特别是,在所述收缩状态,所述第一套管11、所述第二套管12及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13均可收缩至最下方的套管15a中,还可以使得所述第一套管11、所述第二套管12及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13达到可隐藏、不易被损坏、美观等效果。
请一并参阅图12、图13,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拍摄支撑装置100的部分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所示支撑结构1的组装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二种实施例的可弯折支撑结构1与第一种实施例中的可弯折支撑结构1基本相同,也就是说,上述对第一种实施例的可弯折支撑结构1的描述基本均适用于第二种实施例,请结合图5-图8,如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包括第一套管11、第二套管12及第一弯折连接组件13,其中,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13包括第一枢接件131及第二枢接件132,所述第一枢接件131包括第一枢接部131a及连接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的第一连接部131b,所述第一连接部131b连接所述第一套管11的一端;所述第二枢接件132包括第二枢接部132a及连接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的第二连接部132b,所述第二连接部132b连接所述第二套管12,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与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枢接,使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可以伸缩弯折,所述可弯折的支撑结构1包括支撑状态、弯折状态及收缩状态,从而使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上的拍摄设备可以处于不同的高度、角度、位置等。
详细地,在所述收缩状态,所述第一套管11、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可基本收容于所述第二套管12中,使得整个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的体积可以减小到所述第二套管12的体积大小,所述收缩状态下,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可以置于桌面上支撑拍摄设备,特别适用于用户直播。
在所述支撑状态,所述第一套管11与所述第二套管12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套管11的至少部分伸出所述第二套管12。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支撑状态,所述第一套管11的部分还可以伸出所述第二套管12,所述第一套管11的另外一部分、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及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均收容于所述第二套管1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支撑状态,所述第一套管11与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可以均伸出所述第二套管12,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可以收容于所述第二套管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管11、所述第一枢接部131a及所述第二枢接部132a可均伸出所述第二套管12。
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31b被收容于所述第一套管11的一端以与所述第一套管1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132b被收容于所述第二套管12以与所述第二套管12连接;所述支撑状态下,所述拍摄支撑装置100可以置于地面支撑拍摄设备,用户可以通过拍摄对象的高度灵活调整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的长度。
因上述第一种实施例已经对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以下主要介绍图12-13所示的第二种实施例的支撑结构1与第一种实施例中的支撑结构1的区别之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13还可以包括辅助套管133,所述辅助套管133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132b,且所述辅助套管133与所述第二套管12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连接部132b与所述第二套管12连接,在所述收缩状态,所述辅助套管133也收容于所述第二套管12中。所述辅助套管133可加强对所述第二连接部132b与所述第二套管12的支撑和连接,使得本实施例的支撑结构具有较好的支撑强度及可靠性,并且使用寿命也可以提高。
请一并参阅图14、图15,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的拍摄支撑装置100处于弯折状态且第二底座6处于第二状态的立体图。图15是图14所示拍摄支撑装置100处于弯折状态且第二底座6处于第一支撑状态的立体图。可以理解,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座主体51还可以包括第一底盖511及第一底板512,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10设置于所述第一底盖511的一侧,所述第一底板512位于所述第一底盖511远离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10的一侧,所述第一滑槽521a位于所述第一底板512远离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10的一侧或者位于所述第一底板512与所述第一底盖511之间。
请一并参阅图16、图17,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的拍摄支撑装置100处于弯折状态且第二底座6处于第二状态的立体图。图17是图16所示拍摄支撑装置100处于弯折状态且第二底座6处于第一状态的立体图。可以理解,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座主体51包括第一底盖511,所述第一底盖511包括基板511a及连接所述基板511a边缘的侧壁511b,所述侧壁511b朝向所述第一底盖511内侧凹陷形成所述第一滑槽521a。
请参阅图18,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具有可弯折支撑结构1的风扇200处于弯折状态且第二底座6处于第一状态的立体图。所述风扇200包括风扇主体7、可弯折支撑结构1,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支撑所述风扇主体7。
本实施例中,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可以为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中的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由于所述风扇200中的可弯折支撑结构1的具体结构与已经在上述拍摄支撑装置100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因此此处就不再进行赘述。
然而,可以理解,所述风扇200的可弯折支撑结构1也可以包括收缩状态、支撑状态及弯折状态,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的第二底座6可以在所述收缩状态、支撑状态及弯折状态中任意一个状态需要时(特别是在安装在所述弯折状态时),将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滑动拉出,使所述第二底座6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底座5及所述第二底座6可以共同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进而支撑所述风扇主体7,达到稳定支撑的技术效果;所述第二底座6也可以在所述收缩状态、支撑状态及弯折状态中任意一个状态下,将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滑动收回,使所述第二底座6处于拆卸或与所述第一底座5相连接所述第二状态,进而由所述第一底座5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使得具有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的风扇200占用体积较小、便于收纳与携带。
请参阅图19,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具有可弯折支撑结构1的灯具300处于弯折状态且第二底座6处于第一状态的立体图。所述灯具300包括发光组件4、可弯折支撑结构1,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支撑所述发光组件4。
本实施例中,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为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中的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由于所述灯具300中的可弯折支撑结构1的具体结构与已经在上述拍摄支撑装置100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因此此处就不再进行赘述。
然而,可以理解,所述灯具300的可弯折支撑结构1也可以包括收缩状态、支撑状态及弯折状态,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的第二底座6可以在所述收缩状态、支撑状态及弯折状态中任意一个状态需要时(特别是在安装在所述弯折状态时),将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滑动拉出,使所述第二底座6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底座5及所述第二底座6可以共同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进而支撑所述发光组件4,达到稳定支撑的技术效果;所述第二底座6也可以在所述收缩状态、支撑状态及弯折状态中任意一个状态下,将所述第二底座主体61滑动收回,使所述第二底座6处于拆卸或与所述第一底座5相连接所述第二状态,进而由所述第一底座5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使得具有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1的灯具300占用体积较小、便于收纳与携带。

Claims (14)

1.一种可弯折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包括:
第一底座,用于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
可弯折支撑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底座上;及
第二底座,可安装在所述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二底座包括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其中,
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底座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底座,另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一底座的方向延伸,使得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一底座共同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
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底座至少部分可相较于所述第一状态朝向所述第一底座回缩或所述第二底座从所述第一底座上拆离,进而至少由所述第一底座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弯折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包括第一底座主体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底座包括第二底座主体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主体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拆卸、可滑动配合,使得所述第二底座主体在所述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底座主体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且共同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
在所述第二状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底座主体可相较于所述第一状态朝向所述第一底座主体回缩或所述第二底座主体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上拆离,进而至少由所述第一底座主体设置于外部物体上以支撑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弯折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的第一滑动件,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底座主体的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二滑动件与所述第一滑动件滑动配合使得所述第二底座主体在所述第一状态及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弯折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件为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滑动件为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收容于所述第一滑槽且可沿所述第一滑槽滑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弯折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包括第一底盖,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底盖的一侧,所述第一滑槽位于所述第一底盖远离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弯折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包括第一底盖及第一底板,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底盖的一侧,所述第一底板位于所述第一底盖远离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滑槽位于所述第一底板远离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的一侧或者位于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一底盖之间。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弯折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主体包括第一底盖,所述第一底盖包括基板及连接所述基板边缘的侧壁,所述侧壁朝向所述第一底盖内侧凹陷形成所述第一滑槽。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弯折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件及所述第二滑动件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弯折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远离所述第一底座的部分可朝向第一预设方向弯折,所述第二底座的伸出方向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相反或者所述第二底座的伸出方向与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呈预设角度,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为90度至180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弯折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为可弯折伸缩连接的可弯折支撑组件,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包括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及第一弯折连接组件,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包括第一枢接件及第二枢接件,所述第一枢接件包括第一枢接部及连接所述第一枢接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套管的一端;所述第二枢接件包括第二枢接部及连接所述第二枢接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套管,所述第二枢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枢接部枢接,
其中,所述可弯折支撑组件包括支撑状态、弯折状态及收缩状态,
在所述收缩状态,所述第一套管、所述第一枢接部、所述第二枢接部收容于所述第二套管中,
在所述支撑状态,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二套管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套管的至少部分伸出所述第二套管,
在所述弯折状态,所述第一套管、所述第一枢接部及所述第二枢接部中至少所述第一套管伸出所述第二套管,且所述第一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呈预设角度弯折连接,进而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二套管通过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弯折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弯折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连接组件还包括辅助套管,所述辅助套管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且所述辅助套管与所述第二套管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套管连接,在所述收缩状态,所述辅助套管也收容于所述第二套管中。
12.一种拍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拍摄支撑装置包括:
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用于夹持拍摄设备;及
如权利要求1-11项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弯折支撑结构,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用于连接并支撑所述夹持机构。
13.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包括:
风扇主体;
如权利要求1-11项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弯折支撑结构,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用于连接并支撑所述风扇主体。
14.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具包括:
发光组件;
如权利要求1-11项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弯折支撑结构,所述可弯折支撑结构用于连接并支撑所述发光组件。
CN202021239345.XU 2020-06-29 2020-06-29 可弯折支撑结构、拍摄支撑装置、风扇及灯具 Active CN2127189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39345.XU CN212718964U (zh) 2020-06-29 2020-06-29 可弯折支撑结构、拍摄支撑装置、风扇及灯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39345.XU CN212718964U (zh) 2020-06-29 2020-06-29 可弯折支撑结构、拍摄支撑装置、风扇及灯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18964U true CN212718964U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63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39345.XU Active CN212718964U (zh) 2020-06-29 2020-06-29 可弯折支撑结构、拍摄支撑装置、风扇及灯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189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18464B2 (en) Tripod head
JP4448140B2 (ja) カメラ付き無線端末の位置決め用付属品
US9323134B2 (en) Portable document camera and assembly for enabling same
CN110908223B (zh) 云台拍摄器
US11082588B2 (en) Camera apparatus and terminal device
US20170366215A1 (en) I-Scope Cell Phone Smart Case Providing Camera Functonality
CN212657532U (zh) 可伸缩弯折的支撑结构、拍摄支撑装置、风扇及灯具
WO2013015771A1 (en) Display device stand
US20210364896A1 (en) Foldable camera stand
US8477237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djustable camera
CN213018644U (zh) 可弯折支撑结构、拍摄支撑装置、风扇及灯具
CN212718964U (zh) 可弯折支撑结构、拍摄支撑装置、风扇及灯具
CN213018643U (zh) 可弯折支撑结构、拍摄支撑装置、风扇及灯具
CN112912658B (zh) 可伸缩弯折的支撑结构、拍摄支撑装置、风扇及灯具
CN212718976U (zh) 拍摄支撑装置
CN213629534U (zh) 可伸缩弯折的支撑结构、拍摄支撑装置、风扇及灯具
CN215569118U (zh) 可伸缩弯折的支撑结构、电子装置、风扇及灯具
CN112912657B (zh) 可伸缩弯折的支撑结构、拍摄支撑装置、风扇及灯具
US6903926B2 (en) Hideable accessory platform
US11899497B1 (en) Article mounting apparatus and system comprising same
US20240117919A1 (en) Gimbal
US20240148129A1 (en) Mobile device attachment and container for food or liquid
US918581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rotation mechanism
US20230396280A1 (en) Accessory support devic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KR101816267B1 (ko) 휴대용 전자기기의 액세서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