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17776U - 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闭环马达与照相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闭环马达与照相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17776U
CN212717776U CN202020466955.7U CN202020466955U CN212717776U CN 212717776 U CN212717776 U CN 212717776U CN 202020466955 U CN202020466955 U CN 202020466955U CN 212717776 U CN212717776 U CN 2127177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wire
damping glue
spring
outer ring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6695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济
耿德良
蔡振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Shicoh Motor Co Ltd
New Shico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Shico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Shicoh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Shico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6695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177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177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177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闭环马达与照相装置,包括单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和多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单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内环和第一外环,所述第一内环与第一外环之间设有若干组簧丝组,其中每组簧丝组均包括一根第一簧丝和一根第二簧丝,第一簧丝和第二簧丝之间通过阻尼胶粘接;所述多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与单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类似,同样是在相邻的簧丝之间点阻尼胶,多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具体包括两个主弹片和一个辅弹片;本实用新型在两两簧丝之间点阻尼胶,也可做到抑制马达的共振问题,用于改善马达的共振问题;同时本实用在在簧丝处点阻尼胶,便于点胶作业。

Description

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闭环马达与照相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圈马达领域,具体是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闭环马达与照相装置。
背景技术
手机镜头对焦主要采用的是VCM马达,俗称音圈马达或者音圈电机。主要原理是在一个永久磁场内,通过改变马达内线圈的直流电流大小,将电流转化为机械力,来控制VCM弹簧片的拉伸位置,从而带动透镜上下运动而达成透镜聚焦的功能,可以达到微距离移动整个镜头,改变焦距,实现清晰影像的目的。
VCM马达主要分为开环马达(Open loop)、闭环马达(Close loop)、 OIS光学防抖马达。目前市场应用中的镜头中主要是采用开环马达;
开环马达的控制方式是控制——相应——控制,没有反馈信号,直接输出,这样的好处是结构简单,容易实现,能实现自动对焦功能;开环马达的主要特点是能实现自动对焦功能,技术成熟、结构简单、体积小,匹配性强可以与所有镜头匹配,但是对焦耗时长、耗电,对焦时定位点不精准、性能一般。
闭环马达的控制方式是控制——相应——反馈——控制,中间引进了检测电流,生成了反馈信号,减少了透镜来回移动的次数,从而提高了摄像头的对焦速度。闭环式马达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方式确实提高了手机镜头的对焦精度与速度;闭环马达的主要特点是对焦速度快精确度高,功耗低,成像效果突出,技术还不成熟,制作复杂,量产难度大,良品率低,调校难度高,价格高。
现有闭环马达结构中,多为移动件与固定件之间点阻尼胶,用来抑制马达的共振问题;现有点阻尼胶位置多为移动件与固定件之间,点胶位置狭小,不便于点胶作业及后续的固化作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变马达点阻尼胶位置、方便作业操作、提升作业效率提供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闭环马达与照相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包括单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和多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
其中,单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内环和第一外环,所述第一内环与第一外环之间设有若干组簧丝组,其中每组簧丝组均包括一根第一簧丝和一根第二簧丝,第一簧丝和第二簧丝之间通过阻尼胶粘接;所述第一簧丝包括第一S形部,第一S形部的一端延伸设有第一外延伸部,第一S 形部与第一外延伸部之间圆弧过渡设置,第一S形部的另一端延伸设有第一内延伸部,第一S形部与第一内延伸部之间设与第一弯折部;其中第一外延伸部与第一外环的内圈连接,第一内延伸部与内环的外圈连接;所述第二簧丝包括第二S形部,第二S形部的一端延伸设有第二外延伸部,第二S形部与第二外延伸部之间圆弧过渡设置,第二S形部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弯折部A,第二弯折部A连接有第二弯折部B,第二弯折部B延伸设有第二内延伸部;其中第二外延伸部与第一外环的内圈连接,第二内延伸部与内环的外圈连接;
其中,所述多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与单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类似,同样是在相邻的簧丝之间点阻尼胶,多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具体包括两个主弹片和一个辅弹片,所述辅弹片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内圈和第二外圈,第二内圈和第二外圈之间通过第三簧丝连接,第三簧丝包括第三S形部,第三S形部的两端分别延伸设有第三外延伸部和第三内延伸部,第三外延伸部和第三内延伸部分别与第二外圈和第二内圈连接;所述主弹片包括一体成型的载体固定部和底座安装部,载体固定部呈圆弧形且载体固定部位于第二内圈上方;载体固定部和底座安装部之间通过第四簧丝连接,第四簧丝包括第四S形部,第四S形部的两端分别延伸设有第四外延伸部和第四内延伸部,第四外延伸部和第四内延伸部分别与底座安装部和载体固定部连接;其中相邻的第三簧丝和第四簧丝之间通过阻尼胶粘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环的内圈外圈均呈八边形,第一外环的内圈的八个边分别为四个斜边和四个直边,同时第一外延伸部和第二外延伸部均位于第一外环的斜边和直边的交界处。
进一步的,所述阻尼胶位于同一组的第一簧丝的第一S形部和第二簧丝的第二弯折部A之间且粘接第一S形部和第二弯折部A。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簧丝的第三S形部与第四簧丝的第四S形部通过阻尼胶粘接。
一种闭环马达,包括有上述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还包括有底座和外壳,所述底座顶部还扣合有外壳,外壳为一与底座适配的且顶部开口设置的矩形壳体,其中外壳的边角处均为圆弧过渡设置,外壳用于与底座相互扣合;
所述底座的上方设有上盖,上盖为矩形环状,底座与上盖之间设有磁铁,外壳和底座扣合形成的内腔内设有载体,载体的外部固定安装有线圈,磁铁与线圈对应设置;所述载体顶部通过上弹片与上盖连接,上弹片为单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所述载体底部通过下弹片与底座连接,下弹片为多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包括一个顶壁及四个自该顶壁弯折延伸向下的侧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环与载体顶部固定连接,第一外环与上盖顶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内圈和载体固定部分别与载体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外圈与底座固定连接,底座的四角处开设有供底座安装部放置的空位,底座安装部固定安装在空位内。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公开的一种照相装置,包括有闭环马达。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公开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有照相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簧丝处点阻尼胶,便于点胶作业;
2、在两两簧丝之间点阻尼胶也可做到抑制马达的共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中单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一种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中单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中多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中主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中辅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闭环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种闭环马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种闭环马达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5,一种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包括单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和多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
其中,单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内环100和第一外环 200,所述第一内环100与第一外环200之间设有若干组簧丝组300,其中每组簧丝组300均包括一根第一簧丝310和一根第二簧丝320,第一簧丝310和第二簧丝320之间通过阻尼胶330粘接;所述第一簧丝310包括第一S形部 311,第一S形部311的一端延伸设有第一外延伸部312,第一S形部311与第一外延伸部312之间圆弧过渡设置,第一S形部311的另一端延伸设有第一内延伸部313,第一S形部311与第一内延伸部313之间设与第一弯折部 314;其中第一外延伸部312与第一外环200的内圈连接,第一内延伸部313 与内环的外圈连接;所述第二簧丝320包括第二S形部321,第二S形部321 的一端延伸设有第二外延伸部322,第二S形部321与第二外延伸部322之间圆弧过渡设置,第二S形部321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弯折部A324,第二弯折部A324连接有第二弯折部B325,第二弯折部B325延伸设有第二内延伸部323;其中第二外延伸部322与第一外环200的内圈连接,第二内延伸部323与内环的外圈连接;同时,所述阻尼胶330位于同一组的第一簧丝310的第一S 形部311和第二簧丝320的第二弯折部A324之间且粘接第一S形部311和第二弯折部A324;
所述第一外环200的内圈外圈均呈八边形,第一外环200的内圈的八个边分别为四个斜边201和四个直边202,同时第一外延伸部312和第二外延伸部322均位于第一外环200的斜边201和直边202的交界处;
其中,所述多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与单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类似,同样是在相邻的簧丝之间点阻尼胶,多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具体包括两个主弹片 900和一个辅弹片910,所述辅弹片910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内圈911和第二外圈912,第二内圈911和第二外圈912之间通过第三簧丝920连接,第三簧丝920包括第三S形部921,第三S形部921的两端分别延伸设有第三外延伸部922和第三内延伸部923,第三外延伸部922和第三内延伸部923分别与第二外圈912和第二内圈911连接;所述主弹片900包括一体成型的载体固定部901和底座安装部902,载体固定部901呈圆弧形且载体固定部90位于第二内圈911上方;载体固定部901和底座安装部902之间通过第四簧丝930 连接,第四簧丝930包括第四S形部931,第四S形部931的两端分别延伸设有第四外延伸部932和第四内延伸部933,第四外延伸部922和第四内延伸部 933分别与底座安装部902和载体固定部901连接;其中相邻的第三簧丝920 和第四簧丝930之间通过阻尼胶330粘接,具体的,所述第三簧丝920的第三S形部921与第四簧丝930的第四S形部931通过阻尼胶330粘接;
如图6-8一种闭环马达,包括有上述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还包括有底座500和外壳600,
所述底座500顶部还扣合有外壳600,外壳600为一与底座500适配的且顶部开口设置的矩形壳体,其中外壳600的边角处均为圆弧过渡设置,外壳 600用于与底座500相互扣合从而保护底座500和上盖的600内部的部件;
具体的,所述外壳600包括一个顶壁601及四个自该顶壁601弯折延伸向下的侧壁102;
所述底座500的上方设有上盖800,上盖800为矩形环状,底座500与上盖800之间设有磁铁801,外壳600和底座500扣合形成的内腔内设有载体 700,载体700的外部固定安装有线圈701,磁铁801与线圈701对应设置;
所述载体700顶部通过上弹片与上盖800连接,上弹片为单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具体的,所述第一内环100与载体700顶部固定连接,第一外环 200与上盖800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载体700底部通过下弹片与底座500连接,下弹片为多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具体的,所述第二内圈911和载体固定部901分别与载体700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外圈912与底座500固定连接,底座500的四角处开设有供底座安装部902放置的空位501,底座安装部902固定安装在空位501 内;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的一种照相装置,包括有闭环马达。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有照相装置,以实现照相的功能。
其中本实用新型中的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热铆、卡接、点胶、锡焊、激光焊接。
在马达结构中,由于结构件有自身的固有频率,所以易发生共振现象,现在马达结构中增点阻尼胶;现有点阻尼胶位置多为移动件与固定件之间,点胶位置狭小,不便于点胶作业及后续的固化作业;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弹片阻尼结构,可以使得闭环式音圈电机在快速对焦的时候,当载体运动到指定位置时,在载体受力运动时,两两簧丝之间点阻尼胶,可做到抑制马达的共振,用于改善马达的共振问题;同时本实用在在簧丝处点阻尼胶,便于点胶作业。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Claims (9)

1.一种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和多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
其中,单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内环和第一外环,所述第一内环与第一外环之间设有若干组簧丝组,其中每组簧丝组均包括一根第一簧丝和一根第二簧丝,第一簧丝和第二簧丝之间通过阻尼胶粘接;所述第一簧丝包括第一S形部,第一S形部的一端延伸设有第一外延伸部,第一S形部与第一外延伸部之间圆弧过渡设置,第一S形部的另一端延伸设有第一内延伸部,第一S形部与第一内延伸部之间设与第一弯折部;其中第一外延伸部与第一外环的内圈连接,第一内延伸部与内环的外圈连接;所述第二簧丝包括第二S形部,第二S形部的一端延伸设有第二外延伸部,第二S形部与第二外延伸部之间圆弧过渡设置,第二S形部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弯折部A,第二弯折部A连接有第二弯折部B,第二弯折部B延伸设有第二内延伸部;其中第二外延伸部与第一外环的内圈连接,第二内延伸部与内环的外圈连接;
其中,所述多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具体包括两个主弹片和一个辅弹片,所述辅弹片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内圈和第二外圈,第二内圈和第二外圈之间通过第三簧丝连接,第三簧丝包括第三S形部,第三S形部的两端分别延伸设有第三外延伸部和第三内延伸部,第三外延伸部和第三内延伸部分别与第二外圈和第二内圈连接;所述主弹片包括一体成型的载体固定部和底座安装部,载体固定部呈圆弧形且载体固定部位于第二内圈上方;载体固定部和底座安装部之间通过第四簧丝连接,第四簧丝包括第四S形部,第四S形部的两端分别延伸设有第四外延伸部和第四内延伸部,第四外延伸部和第四内延伸部分别与底座安装部和载体固定部连接;其中相邻的第三簧丝和第四簧丝之间通过阻尼胶粘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环的内圈外圈均呈八边形,第一外环的内圈的八个边分别为四个斜边和四个直边,同时第一外延伸部和第二外延伸部均位于第一外环的斜边和直边的交界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胶位于同一组的第一簧丝的第一S形部和第二簧丝的第二弯折部A之间且粘接第一S形部和第二弯折部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簧丝的第三S形部与第四簧丝的第四S形部通过阻尼胶粘接。
5.一种闭环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还包括有底座和外壳,所述底座顶部还扣合有外壳,外壳为一与底座适配的且顶部开口设置的矩形壳体,其中外壳的边角处均为圆弧过渡设置,外壳用于与底座相互扣合;所述底座的上方设有上盖,上盖为矩形环状,底座与上盖之间设有磁铁,外壳和底座扣合形成的内腔内设有载体,载体的外部固定安装有线圈,磁铁与线圈对应设置;所述载体顶部通过上弹片与上盖连接,上弹片为单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所述载体底部通过下弹片与底座连接,下弹片为多簧片结构阻尼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闭环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一个顶壁及四个自该顶壁弯折延伸向下的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闭环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环与载体顶部固定连接,第一外环与上盖顶部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闭环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圈和载体固定部分别与载体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外圈与底座固定连接,底座的四角处开设有供底座安装部放置的空位,底座安装部固定安装在空位内。
9.一种照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5-8任意一项所述的闭环马达。
CN202020466955.7U 2020-04-02 2020-04-02 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闭环马达与照相装置 Active CN2127177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66955.7U CN212717776U (zh) 2020-04-02 2020-04-02 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闭环马达与照相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66955.7U CN212717776U (zh) 2020-04-02 2020-04-02 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闭环马达与照相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17776U true CN212717776U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05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66955.7U Active CN212717776U (zh) 2020-04-02 2020-04-02 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闭环马达与照相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1777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1097A (zh) * 2021-07-14 2021-11-23 常州市桑豪车辆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音圈马达及其调节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1097A (zh) * 2021-07-14 2021-11-23 常州市桑豪车辆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音圈马达及其调节方法
CN113691097B (zh) * 2021-07-14 2022-08-19 常州市桑豪车辆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音圈马达及其调节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85014B2 (ja) ボイスコイルモーター、カメラ及び携帯電話
WO2021135185A1 (zh) 光学变焦马达、摄像装置及移动终端
WO2022253217A1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2314046A (zh) 照相机模块
CN111624726A (zh) 一种云台自动变焦音圈电机
US4842392A (en) Objective lens driving unit
JP2021509967A (ja) 駆動機構、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CN107135344A (zh) 一种微型光学变焦模组
CN105093473A (zh) 摄像头模组
CN212717776U (zh) 基于多簧丝结构点阻尼胶结构、闭环马达与照相装置
CN101587221B (zh) 相机模组的镜头组
CN212647123U (zh) 一种云台自动变焦音圈电机
CN212278047U (zh) 音圈电机加强型阻尼结构
CN208224576U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208367303U (zh) 透镜驱动马达、相机及移动终端装置
CN215340502U (zh) 镜头驱动装置
CN114114601A (zh) 镜头驱动机构及其框架
CN207926758U (zh) 一种小型音圈马达和摄像模组
CN212518754U (zh) 弹簧连接结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产品
CN204925488U (zh) 摄像头模组
US20220247298A1 (en) Damping spring, voice coil motor equipped with damping springs, and camera device
CN111669026A (zh) 一种大行程远焦音圈电机
KR101706386B1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CN215181135U (zh) 阻尼胶安装结构、透镜驱动、摄像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5811717U (zh) 一种音圈马达的防尘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