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11257U - 一种抛石整平船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抛石整平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11257U
CN212711257U CN202021393765.3U CN202021393765U CN212711257U CN 212711257 U CN212711257 U CN 212711257U CN 202021393765 U CN202021393765 U CN 202021393765U CN 212711257 U CN212711257 U CN 2127112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olley
cart
leveling frame
walking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9376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邝镜明
张永强
姜寿红
黎斌
孔维达
李汪讳
马家杰
李冠欢
陈育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alvage Bureau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alvage Burea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alvage Bureau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alvage Bureau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112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112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Handling Of Building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抛石整平船,包括船体,在船体上设有月池,船体包括主甲板和二层甲板,在二层甲板上设有输料投料装置,在主甲板上通过升降机构设有可升降的整平架装置,在输料投料装置与整平架装置之间设有溜石管装置;整平架装置包括口字形基架,在口字形基架上还设有桩腿装置,该方案的船体漂浮在海面上,用来抛石的整平架装置由升降机构悬吊着,桩腿装置在工作时只承载整平架的重量,本方案的桩腿承载的重量较现有技术的桩腿承载的重量大大降低,因此桩腿在插入海底时不会插入很深,在移动整平架装置时,能轻易将桩腿拔出;该方案的溜石管装置,进料斗和料斗装置分开设置,单独被驱动,运行的精度高,抛出的石料落点准确、排列规则。

Description

一种抛石整平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深海抛石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抛石整平船。
背景技术
随着基建技术的发展,现在远距离跨海通道的建设一般采用桥梁与隧道相结合的方式,常用的建设海底通道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盾构机在海床的下方开出隧道形成海底通道,另一种是在海床上铺设多个沉管,再将多个沉管连通形成海底通道。其中沉管隧道对地基要求较低,特别适用于软基、河床或海床较浅易于用水上疏浚设施进行基槽开挖的工程地点。由于其埋深小,包括连接段在内的隧道线路总长较采用矿山法和盾构法修建的隧道显著缩短。沉管断面形状可圆可方,选择灵活。基槽开挖、管段预制、浮运沉放和内部铺装等各工序可平行作业,彼此干扰较少,管段预制质量易于控制,因此越来越被重视。
沉管隧道的施工步骤包括基槽开挖、基础施工和沉管安装及接头处的处理等,基槽开挖是选用戽斗式挖泥机、带切泥头的吸泥机或挖泥机、带爪斗的起重机等设备开辟出基槽;基础施工包括先铺粗石、再铺细石;沉管安装包括吊装沉管并在沉管的两侧回填碎石等。
在申请号为201310009177.3,公告日为2016.02.10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平台式抛石整平船及其施工方法,整平船包括:船体、分别设于船体上的第一GPS 定位系统和操作室、设于船体中央的月池、横跨月池的整平导向机构、安装在整平导向机构上的抛石整平装置、以及石料输送机构。该船体稳定,施工效率和安全性较高,施工后的基床平面度高。且通过四根桩腿将整平船抬升离开海面/ 河面并进行超荷压载,保证整平船在施工过程中船体的稳定,在抛石整平过程中受波浪、水流、风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小。通过抛石管顶部的第二GPS 定位系统接收三维坐标数据并结合抛石管长度、抛石管倾斜角度及底部液压缸的行程进行碎石基床的标高控制,其测量精度控制精确。
该方案的抛石整平船是通过四根桩腿立在海上,抛石整平船作业的环境是深水的海域,几十米长的桩腿自身的重量都非常重,再加上船体及石料的重量,四根桩腿需要承受的重量非常大,在施工作业后往往出现桩腿插入海底太深而无法拔出的现象,出现这种状况时,只能将插入海底的桩腿切除,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该方案的抛石方式是通过移动抛石管的顶部来实现的,这种设置使得抛石管的重量全部由行走小车来承担,而行走小车又是在行走大车上运动的,因此行走小车和行走大车的结构强度需要很高,要提高结构强度,必须提高组成行走小车和行走大车结构件的规格尺寸,无疑会增大船体的重量,作业时使桩腿更深地插入海底;且由于抛石管的长度长、重量大,通过移动抛石管的顶部来抛石时,由于运动时的惯性和水流对抛石管的冲击,会导致抛石管的底部摆动严重,偏离抛石管顶部的运动轨迹,抛出的石料会因此而落点不准确、排列不规则;另外驱动行走小车和行走大车行走的驱动装置的功率需要很大;且如此长度的桩腿和抛石管的加工成本高、难度大。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抛石整平船,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抛石整平船桩腿插入海底后难拔出的问题,能有效减轻抛石整平船自身的重量、降低制造的成本和加工的难度;还可解决抛石管由于长度长、重量重而导致石料的落点不准确、排列不规则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抛石整平船,包括船体,在船体上设有月池,船体包括主甲板和二层甲板,在二层甲板上设有横跨月池的输料投料装置,在主甲板上通过升降机构设有可升降的整平架装置,在输料投料装置与整平架装置之间设有溜石管装置;
升降机构包括设在船体与整平架装置之间的三个以上的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包括设在船体上的升降起升绞车,升降起升绞车上缠绕有第一钢丝绳,沿第一钢丝绳设有动滑车,绕过动滑车的第一钢丝绳与船体相连;在船体上设有转向滑轮组,在动滑车上连接有第二钢丝绳,第二钢丝绳绕过转向滑轮组与整平架装置相连;
整平架装置包括口字形基架,沿口字形基架的横向方向滑动地设有横跨口字形基架的整平架大车,在口字形支架上设有驱动整平架大车沿口字形基架的横向方向滑动的整平架大车驱动装置,在整平架大车上滑动地设有整平架小车,在整平架大车上设有驱动整平架小车沿整平架大车的长度方向滑动的整平架小车驱动装置,在口字形基架上还设有三个以上的桩腿装置;
溜石管装置包括设在行走小车上的进料斗,在进料斗上滑动地设有活动溜石管;在整平架小车上设有料斗装置,在活动溜石管与料斗装置之间设有溜石软管;活动溜石管通过溜石管升降装置与行走小车相连。
以上结构,船体始终漂浮在海面上,用来抛石的整平架装置由升降机构悬吊着,虽然整平架装置上也设置有桩腿装置,但是桩腿装置在工作时只承载整平架的重量,不需要承载船体和石料的重量,而现有技术中抛石整平船的桩腿需要承载桩腿自身的重量、船体的重量和石料的重量,相比之下,本方案的桩腿承载的重量较现有技术的桩腿承载的重量大大降低,因此桩腿在插入海底时不会插入很深,在移动整平架装置时,能轻易将桩腿拔出;同时,该方案的桩腿规格尺寸可大幅缩小,这样桩腿的重量轻、制造简单、加工的难度低;该方案的溜石管装置,进料斗和料斗装置分开设置,单独被驱动,运行的精度高,抛出的石料落点准确、排列规则。
进一步的,输料投料装置包括设在二层甲板上的沿月池的横向两侧平行设置的行走大车滑动装置,在行走大车滑动装置上滑动地设有行走大车,在行走大车上设有驱动行走大车沿行走大车滑动装置滑动的行走大车驱动装置,在行走大车上沿行走大车的长度方向设有第二皮带输送装置,在行走大车上沿行走大车的长度方向设有行走小车滑动装置,在行走小车滑动装置上滑动地设有行走小车,在行走小车上设有驱动行走小车沿行走小车滑动装置滑动的行走小车驱动装置,在船体上设有为第二皮带输送装置供料的第一皮带输送装置。
以上结构,行走大车滑动装置为行走大车提供导向的轨道,行走大车驱动装置驱动行走大车运动,行走大车又为行走小车提供导向的轨道,行走小车驱动装置驱动行走小车运动,这样行走小车就能沿二层甲板实现横向和纵向的运动,石料由第一皮带输送装置经第二皮带输送装置输送到行走小车,为料斗装置供料。
进一步的,所述行走大车滑动装置包括沿船体的横向方向设在船体两侧的工字型滑轨和设在行走大车上的两组以上的行走大车行走轮,行走大车行走轮与工字型滑轨配合,工字型滑轨包括顶板、底板和竖板,竖板的顶端与顶板相连,竖板的底端与底板相连,顶板、底板和竖板相连形成两个凹槽,在每个凹槽内设有一个行走大车行走轮,行走大车行走轮通过行走大车行走轮支架设在行走大车的底部;在工字型滑轨顶板的两侧各设有一个行走大车侧限位轮,行走大车侧限位轮通过行走大车侧限位轮支架设在行走大车的底部;
行走大车驱动装置包括设在工字型滑轨顶板上的行走大车驱动齿条,在行走大车上设有行走大车驱动马达,在行走大车驱动马达的输出轴上设有行走大车驱动齿轮,行走大车驱动齿轮与行走大车驱动齿条啮合,在行走大车上且位于行走大车驱动齿条具有齿的一侧相对的一侧设有抵挡行走大车驱动齿条的齿条抵挡轮,齿条抵挡轮通过齿条抵挡轮支架设在行走大车的底部;
行走小车滑动装置包括沿行走大车的长度方向设在行走大车顶部两侧的行走小车滑轨和设置在行走小车上的两个以上的行走小车行走轮,行走小车行走轮与行走小车滑轨配合;
行走小车驱动装置包括设在行走大车顶部的行走小车驱动齿条,在行走小车上设有行走小车驱动马达,在行走小车驱动马达的输出轴上设有行走小车驱动齿轮,行走小车驱动齿轮与行走小车驱动齿条啮合;
第一皮带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输送支架,在第一输送支架的一端设有第一主动轮,在第一输送支架的另一端设有第一从动轮,在第一输送支架上设有驱动第一主动轮旋转的第一输送驱动装置,在第一输送支架上且位于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之间设有一组以上的第一托辊,围绕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和第一托辊设有第一输送带;在第一输送支架上设有第一卸料小车滑轨,在第一卸料小车滑轨上设有第一卸料小车,第一卸料小车包括第一卸料小车支架,第一卸料小车支架正对着第一输送带的输送方向的一侧倾斜设置,在第一卸料小车支架的底部设有第一卸料小车滚轮,第一卸料小车滚轮在第一卸料小车滑轨上滚动,在第一卸料小车支架倾斜的一侧设有一组以上的第一托辊,在第一卸料小车的顶部且位于最顶部的第一托辊的侧面设有顶部转向轮,在第一卸料小车的底部设有底部转向轮,第一输送带沿倾斜面上的第一托辊布置,且绕过顶部转向轮和底部转向轮,第一卸料小车与行走大车相连;
第二皮带输送装置包括第二输送支架,在第二输送支架的一端设有第二主动轮,在第二输送支架的另一端设有第二从动轮,在第二输送支架上设有驱动第二主动轮旋转的第二输送驱动装置,在第二输送支架上且位于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之间设有一组以上的第二托辊,围绕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和第二托辊设有第二输送带;在第二输送支架上设有第二卸料小车滑轨,在第二卸料小车滑轨上设有第二卸料小车,第二卸料小车包括第二卸料小车支架,第二卸料小车支架正对着第二输送带的输送方向的一侧倾斜设置,在第二卸料小车支架的底部设有第二卸料小车滚轮,第二卸料小车滚轮在第二卸料小车滑轨上滚动,在第二卸料小车支架倾斜的一侧设有一组以上的第二托辊,在第二卸料小车的顶部且位于最顶部的第二托辊的侧面设有顶部转向轮,在第二卸料小车的底部设有底部转向轮,第二输送带沿倾斜面上的第二托辊布置,且绕过顶部转向轮和底部转向轮,第二卸料小车与行走小车相连。
以上结构,工字型滑轨不仅能为行走大车行走轮提供轨道,还能限制行走大车行走轮的上下位置,防止行走大车倾倒;行走大车侧限位轮能限制行走大车的侧向位置,防止行走大车跑偏;
行走大车采用齿轮齿条啮合的方式驱动,结构简单,驱动可靠;由于行走大车驱动齿轮在旋转时会对行走大车驱动齿条产生巨大的推力,因此设置齿条抵挡轮来抵消行走大车驱动齿条所受的力,使齿轮齿条平稳啮合;
行走小车滑轨为行走小车行走轮提供运动轨道,行走小车同样采用齿轮齿条啮合的方式驱动,结构简单,驱动可靠;
以上的第一皮带输送装置,第一卸料小车可沿第一卸料小车滑轨做往复运动,第一输送带沿倾斜面上的第一托辊布置,且绕过顶部转向轮和底部转向轮,第一卸料小车被行走大车驱动,这样,第一输送带上的石料会被卸料小车抬升输送到第一顶部转向轮处,再落到第二皮带输送装置上;
以上的第二皮带输送装置,第二卸料小车可沿第二卸料小车滑轨做往复运动,第二输送带沿倾斜面上的第二托辊布置,且绕过顶部转向轮和底部转向轮,第二卸料小车被行走小车相连驱动,这样,第一输送带上的石料会被卸料小车抬升输送到第二顶部转向轮处,再落到进料斗内。
进一步的,升降装置还包括设在船体上的第一定滑轮,从升降起升绞车发出的第一钢丝绳绕过动滑车后再绕过第一定滑轮,绕过第一定滑轮的第一钢丝绳再次绕过动滑车后与船体相连;转向滑轮组包括第一水平转向滑轮、第二水平转向滑轮和竖向转向滑轮,与动滑车连接的第二钢丝绳穿过第一水平转向滑轮、第二水平转向滑轮和竖向转向滑轮后与口字形基架相连。
以上设置,动滑车与第一定滑轮配合使用,在动滑车与第一定滑轮上缠绕第一钢丝绳后,可节省升降起升绞车的拉力;第一水平转向滑轮和第二水平转向滑轮使第二钢丝绳在水平方向转向,竖向转向滑轮使第二钢丝绳的走向由水平方向转到竖直方向,从而拉住口字形基架。
进一步的,整平架大车驱动装置包括沿口字形基架的横向方向设在口字形基架一侧的大车驱动轮装置,大车驱动轮装置包括大车驱动轮,在大车驱动轮装置上设有驱动大车驱动轮旋转的大车驱动马达,在口字形基架的另一侧设有大车从动轮装置,大车从动轮装置包括大车从动轮,在大车驱动轮与大车从动轮之间设有大车驱动链条,大车驱动链条与整平架大车相连;
整平架小车驱动装置包括设在料斗装置上的小车驱动轮装置和设在小车驱动轮装置下方的两个小车转向轮装置,小车驱动轮装置和两个小车转向轮装置呈品字形排列,小车驱动轮装置包括小车驱动轮,在小车驱动轮装置上设有驱小车驱动轮旋转的小车驱动马达,小车转向轮装置包括小车转向轮,在小车驱动轮上设有小车驱动链条,小车驱动链条的一端绕过其中一个小车转向轮与整平架大车的一端相连,小车驱动链条的另一端绕过另一个小车转向轮与整平架大车的另一端相连;
桩腿装置包括固定套筒、伸缩套筒和桩腿油缸,固定套筒与整平架固定连接,桩腿油缸的缸体设在固定套筒的顶部,伸缩套筒可滑动地设在固定套筒内,桩腿油缸的活塞杆与伸缩套筒的顶部相连,在伸缩套筒的底部设有支撑板。
以上整平架大车驱动装置,结构和驱动方式都简单,使用时,整平架大车只需要间歇运动,因此对链条的要求较低,通过控制大车驱动马达的正反转即可实现口字形基架沿横向方向的往复运动;
以上整平架小车驱动装置,由于整平架小车需要连续运动,容易磨损,为了保证整平架小车的运行精度,链条不宜过长,该结构设置,使用的链条短,运行精度高;同样通过控制小车驱动马达的正反转即可实现口字形基架沿纵向方向的往复运动。
以上桩腿装置的设置,通过调节桩腿油缸可以调节伸缩套筒伸出的长度,以适应海底不平整的环境。
进一步的,在口字形基架的顶部沿横向方向的两侧各设有一条整平架大车滑轨,在整平架大车上设有沿整平架大车滑轨滑动的两个以上的整平架大车滚轮,在整平架大车上还设有与整平架大车滑轨配合且限制整平架大车位置的两组以上的整平架大车限位装置;整平架大车滑轨包括整平架大车滑轨横板;整平架大车限位装置包括设在整平架大车滑轨横板两侧的整平架大车侧限位轮,整平架大车侧限位轮通过整平架大车侧限位轮支架设在整平架大车的底部;整平架大车限位装置还包括设在整平架大车滑轨横板底部的整平架大车防翻轮,整平架大车防翻轮通过整平架大车防翻轮支架设在整平架大车的底部;在整平架大车的顶部沿纵向方向的两侧各设有一条整平架小车滑轨,在整平架小车上设有沿整平架小车滑轨滑动的两个以上的整平架小车滚轮,在整平架小车上还设有与整平架小车滑轨配合且限制整平架小车位置的两组以上的整平架小车限位装置;整平架小车滑轨包括整平架小车滑轨横板;整平架小车限位装置包括设在整平架小车滑轨横板两侧的整平架小车侧限位轮,整平架小车侧限位轮通过整平架小车侧限位轮支架设在整平架小车的底部;整平架小车限位装置还包括设在整平架小车滑轨横板底部的整平架小车防翻轮,整平架小车防翻轮通过整平架小车防翻轮支架设在整平架小车的底部。
以上结构,整平架大车侧限位轮设置在整平架大车滑轨横板的两侧,这种设置可以限制整平架大车在纵向方向上发生偏移;整平架大车防翻轮设在整平架大车滑轨横板的底部可以防止整平架大车发生倾覆;整平架小车侧限位轮设置在整平架小车滑轨横板两侧,这种设置可以限制整平架小车在横向方向上发生偏移;整平架小车防翻轮设在整平架小车滑轨横板的底部可以防止整平架小车发生倾覆。
进一步的,溜石管升降装置包括设在活动溜石管上的活动溜石管滑轮、设在行走小车上的溜石管升降绞车和行走小车滑轮,从溜石管升降绞车发出的钢丝绳绕过行走小车滑轮和活动溜石管滑轮回到溜石管升降绞车;活动溜石管与溜石软管之间设有可偏摆的球形铰接头;溜石软管与料斗装置之间设有可偏摆的球形铰接头,球形铰接头包括可相互滑动的内球头座和外球头套,在外球头套的内侧顶部设有摩擦片,内球头座包括内球头座法兰盘,在内球头座法兰盘上设有内球形座体,内球形座体远离内球头座法兰盘的一端设有开口,在开口处设有往内球形座体外部倾斜的抵挡部;外球头套包括外球头套法兰盘,在外球头套法兰盘上设有与内球形座体的球形部分外形匹配的外球形座体;在外球头套法兰盘上还铰接有翻转法兰盘,翻转法兰盘的一侧与外球头套法兰盘相铰接,在翻转法兰盘的另一侧与外球头套法兰盘之间设有连接装置。
以上结构,溜石管升降绞车能通过钢丝绳平稳地升降活动溜石管;通过设置球形铰接头,溜石软管的两端均可以偏摆,可以防止溜石软管在受到水流的冲击时直接拉扯活动溜石管和料斗装置,影响料斗装置的正常运行;翻转法兰盘与外球头套法兰盘可通过连接装置连接或分离,当需要搁置整平架装置时,打开连接装置,使翻转法兰盘与外球头套法兰盘以铰接处为旋转中心而打开,这样,整平架装置在上移时,不会对溜石软管形成折叠的状态而损坏溜石软管。
料斗装置包括设在整平架小车上的出料斗,在出料斗上设有闸门装置,闸门装置包括铰接在出料斗内的闸板,在闸板的顶端铰接有连杆,连杆的底端与闸板的顶端铰接,在出料斗上设有开合闸驱动液压缸,开合闸驱动液压缸的缸体固定在出料斗上,开合闸驱动液压缸的活塞杆与连杆的顶端铰接。
以上结构,为了保证抛石后的石层平整、不缺料,抛石前会让料斗装置中装满石料,以上在出料斗上设置闸门装置的设置,当抛完一个作业区域的石料,移动至下一作业区域前,通过关闭闸门装置的闸板,让石料滞留在出料斗内,这样既不会浪费石料,又不会让洒落的石料影响铺好的石料层和待铺石料的基槽。
进一步的,在主甲板上设有对整平架装置进行姿态调整的整平架姿态调整机构,整平架姿态调整机构包括对称布置在主甲板上的四个姿态调整装置,姿态调整装置包括设在主甲板上的姿态调整绞车和设在船体底部的姿态调整导向滑轮和姿态调整可偏转滑轮,姿态调整绞车上缠绕有姿态调整钢丝绳,从姿态调整绞车发出的姿态调整钢丝绳绕过姿态调整导向滑轮和姿态调整可偏转滑轮与口字形基架相连,其中从主甲板左舷前侧发出的姿态调整钢丝绳连接在口字形基架的左后侧;从主甲板左舷后侧发出的姿态调整钢丝绳连接在口字形基架的左前侧;从主甲板右舷前侧发出的姿态调整钢丝绳连接在口字形基架的右后侧;从主甲板右舷后侧发出的姿态调整钢丝绳连接在口字形基架的右前侧,且从姿态调整可偏转滑轮处到与口字形基架相连处之间的姿态调整钢丝绳在口字形基架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与口字形基架形成的夹角为α,0°<α<30°。
整平架装置在海底会受到水流的冲击,如果不加以限制,整平架装置会发生位移,导致抛出的石料排列不整齐,以上四个姿态调整装置的设置能从口字形基架的四个角处施力限制口字形基架的位置,例如,当整平架装置正面受到来自船艏的水流的冲击时,整平架装置会有向船艉移动的趋势,此时位于主甲板左舷前侧和主甲板右舷前侧的姿态调整绞车收紧钢丝绳,拉住口字形基架,防止整平架装置往船艉移动;上述α夹角角度值的设置,可使主甲板与口字形基架的结构设置合理,钢丝绳所施的力能合理地作用到口字形基架上。
进一步的,在口字形基架上铰接有测量架,测量架的底部与口字形基架铰接,在测量架的顶部设有第二GPS定位系统,在船体上还设有第一GPS定位系统。
以上铰接设置测量架,在拖航时,测量架可折下搁置在口字形基架上,满足限高要求;使用时,测量架竖直,测量架的顶端高出主甲板,第二GPS定位系统露出水面;第二GPS定位系统与第一GPS定位系统用于抛石整平船的定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主甲板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二层甲板的俯视图;
图6为图3中A处放大图;
图7为图2中B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皮带输送装置的主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皮带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升降装置的布置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钢丝绳的绕绳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整平架装置的俯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整平架装置的主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整平架装置的右视图;
图15为图14中C处放大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中整平架大车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3中D处放大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中整平架小车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中溜石管装置的结构主视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中溜石管装置的结构右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中溜石管装置的结构俯视图;
图22为图19中E处放大图;
图23为图20中F处放大图;
图24为溜石管升降钢丝绳的绕绳图;
图25为图19中I处放大图
图26为图19中G处放大图;
图27为图20中H处放大图;
图28为整平架姿态调整装置布置的俯视图;
图29为整平架姿态调整装置布置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29所示:一种抛石整平船,包括船体1,当船体1处于图1所示的状态时,上方为船艏、下方为船艉、左侧为左舷、右侧为右舷,沿X轴方向为横向,沿Y轴方向为纵向,在船体1的中央设有月池100,船体1包括主甲板101和二层甲板102,在二层甲板102上设有横跨月池100的输料投料装置2,在主甲板101上通过升降机构设有可升降的整平架装置4,在输料投料装置2与整平架装置4之间设有溜石管装置5。在说明书附图中,P为海平面。
如图1、图6和图7所示,输料投料装置2包括设在二层甲板102上的沿月池100的横向两侧平行设置的行走大车滑动装置21,在行走大车滑动装置21上滑动地设有行走大车22,本实施例中,行走大车22为箱型双梁结构,在行走大车22上设有驱动行走大车22沿行走大车滑动装置21滑动的行走大车驱动装置23,在行走大车22上沿行走大车22的长度方向设有第二皮带输送装置24,在行走大车22上沿行走大车22的长度方向设有行走小车滑动装置25,在行走小车滑动装置25上滑动地设有行走小车26,在行走小车26上设有驱动行走小车26沿行走小车滑动装置25滑动的行走小车驱动装置27,在船体1上设有为第二皮带输送装置24供料的第一皮带输送装置28。
如图6所示,行走大车滑动装置21包括沿二层甲板102的横向方向平行设在月池100两侧的工字型滑轨211和设在行走大车22底部的两组以上的行走大车行走轮,行走大车行走轮与工字型滑轨211配合,本实施例中,在行走大车22的底部设有四组行走大车行走轮,即在行走大车22的每一端各设有两组行走大车行走轮,每组行走大车行走轮又包括四个行走大车行走轮212,工字型滑轨211包括顶板2110、底板2112和竖板2111,竖板2111的顶端与顶板2110相连,竖板2111的底端与底板2112相连,顶板2110、底板2112和竖板2111相连形成两个凹槽2113,在同一工字型滑轨211的两个凹槽2113内对称的设有行走大车行走轮212,行走大车行走轮212通过行走大车行走轮支架213设在行走大车的底部;在每组行走大车行走轮212处且位于工字型滑轨211的顶板2110的两侧各设有一个行走大车侧限位轮214,行走大车侧限位轮通过行走大车侧限位轮支架215设在行走大车22的底部。
如图6所示,行走大车驱动装置23包括设在工字型滑轨211的顶板2110上的行走大车驱动齿条231,本实施例中,行走大车驱动齿条231通过行走大车驱动齿条垫块2310设在顶板2110上,行走大车驱动齿条垫块2310在行走大车驱动齿条231的齿的下方设有避位缺口,避位缺口能避开与行走大车驱动齿条231啮合的驱动齿轮,能使驱动齿轮与行走大车驱动齿条231完全啮合,提升驱动的效果和稳定性,在行走大车22上设有行走大车驱动马达230,在行走大车驱动马达230的输出轴上设有行走大车驱动齿轮232,行走大车驱动齿轮232与行走大车驱动齿条231啮合,在行走大车22上且位于行走大车驱动齿条231具有齿的一侧相对的一侧设有抵挡行走大车驱动齿条231的齿条抵挡轮233,齿条抵挡轮233通过齿条抵挡轮支架234设在行走大车22的底部。
以上设置,行走大车行走轮212支撑行走大车22,当需要行走大车22运动时,启动行走大车驱动马达230,行走大车驱动马达230的输出轴旋转,带动行走大车驱动齿轮232旋转,由于行走大车驱动齿条231是固定在工字型滑轨211上的,而工字型滑轨211又是固定在二层甲板102上的,所以行走大车驱动齿轮232的旋转能驱动行走大车在二层甲板102上运动,行走大车侧限位轮214从工字型滑轨211的两侧限制行走大车22偏移,使行走大车22沿工字型滑轨211平稳移动。
如图7所示,行走小车滑动装置25包括沿行走大车22的长度方向设在行走大车22顶部两侧的行走小车滑轨251和设置在行走小车26上的两个以上的行走小车行走轮252,行走小车行走轮252与行走小车滑轨251配合;本实施例中,在行走小车26的同一侧的两端各设有一个与行走小车滑轨251配合的行走小车行走轮252,行走小车行走轮252上设有凹槽,行走小车滑轨251卡在凹槽内,行走小车滑轨251通过行走小车滑轨座250设在行走小车22上,并且行走小车滑轨251的底部两侧各由一条滑轨压板253压住,滑轨压板253由螺栓254固定在行走小车滑轨座250上。
行走小车驱动装置27包括设在行走小车滑轨座250上的行走小车驱动齿条271,在行走小车26上设有行走小车驱动马达270,在行走小车驱动马达270的输出轴上设有行走小车驱动齿轮272,行走小车驱动齿轮272与行走小车驱动齿条271啮合,本实施例中,行走小车驱动齿条271焊接在行走小车滑轨座250上,在行走小车滑轨座250上开设有为行走小车驱动齿轮272避位的凹槽2500,凹槽2500能为行走小车驱动齿轮272提供避位,使行走小车驱动齿轮272与行走小车驱动齿条271完全啮合,提升驱动的稳定性。
以上设置,行走小车滑轨251通过行走小车行走轮252支撑行走小车26,当需要行走小车26运动时,启动行走小车驱动马达270,行走小车驱动马达270的输出轴旋转,带动行走小车驱动齿轮272旋转,由于行走小车驱动齿条271通过行走小车滑轨座250固定在行走大车22上,所以行走小车驱动齿轮272的旋转可驱动行走小车26沿行走小车滑轨251平稳运动。
第二皮带输送装置24与第一皮带输送装置28结构一致,下面以第一皮带输送装置28为例来具体说明第二皮带输送装置24和第一皮带输送装置28的具体结构。
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皮带输送装置28包括第一输送支架280,在第一输送支架280的一端设有第一主动轮281,在第一输送支架280的另一端设有第一从动轮282,在第一输送支架280上设有驱动第一主动轮281旋转的第一输送驱动装置283,本实施例中,第一输送驱动装置283包括第一输送电机 2831和第一输送减速机2832,第一输送电机 2831的输出轴与第一输送减速机2832的输入轴相连,第一输送减速机2832的输出轴与第一主动轮281相连,在第一输送支架280上且位于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之间设有一组以上的第一托辊284,本实施例中,第一托辊284为V型托辊,V型托辊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再累述其具体结构;围绕第一主动轮281、第一从动轮282和第一托辊284设有第一输送带285;在第一输送支架280上沿着第一输送支架长度方向的两侧各设有一条第一卸料小车滑轨,在第一卸料小车滑轨上设有第一卸料小车286,第一卸料小车286包括第一卸料小车支架,第一卸料小车支架正对着第一输送带285的输料方向的一侧倾斜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卸料小车支架包括第一卸料小车主支架2861和与第一卸料小车主支架2861相连的三角形的第一卸料小车副支架2862,在第一卸料小车主支架2861和第一卸料小车副支架2862的底部均设有第一卸料小车滚轮287,其中第一卸料小车主支架2861的底部对称设有四个第一卸料小车滚轮;第一卸料小车副支架2862的底部对称设有两个第一卸料小车滚轮,第一卸料小车滚轮287在第一卸料小车滑轨上滚动,在第一卸料小车副支架2862倾斜的一侧设有一组以上的第一托辊,在第一卸料小车主支架2861的顶部且位于最上部的第一托辊的侧面设有第一顶部转向轮288,在第一卸料小车的底部设有第一底部转向轮289,第一输送带285沿倾斜面上的第一托辊布置,且绕过第一顶部转向轮288和第一底部转向轮289,第一卸料小车286与行走大车22相连。
当需要第一皮带输送装置28输送碎石时,启动第一输送电机 2831,第一输送电机2831驱动第一输送减速机2832工作,第一输送减速机2832驱动第一主动轮281旋转,通过第一输送带285和第一从动轮282,第一输送带285能沿着第一输送支架280上的第一托辊运动;由于第一卸料小车286沿第一卸料小车滑轨滑动,且第一输送带285绕过顶部转向轮288和底部转向轮289,所以当行走大车22驱动第一卸料小车286运动时,第一卸料小车286能沿第一卸料小车滑轨运动到第一卸料小车滑轨上任意位置,第一输送带285运送的碎石在经过平移运动后,沿第一卸料小车286爬坡,最后在第一顶部转向轮288处掉落,该装置能将第一输送带285运送的碎石卸至运动的行走大车22上。
第二皮带输送装置包括第二输送支架,在第二输送支架的一端设有第二主动轮,在第二输送支架的另一端设有第二从动轮,在第二输送支架上设有驱动第二主动轮旋转的第二输送驱动装置,在第二输送支架上且位于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之间设有一组以上的第二托辊,围绕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和第二托辊设有第二输送带;在第二输送支架上设有第二卸料小车滑轨,在第二卸料小车滑轨上设有第二卸料小车,第二卸料小车包括第二卸料小车支架,第二卸料小车支架正对着第二输送带的输送方向的一侧倾斜设置,在第二卸料小车支架的底部设有第二卸料小车滚轮,第二卸料小车滚轮在第二卸料小车滑轨上滚动,在第二卸料小车支架倾斜的一侧设有一组以上的第二托辊,在第二卸料小车的顶部且位于最顶部的第二托辊的侧面设有顶部转向轮,在第二卸料小车的底部设有底部转向轮,第二输送带沿倾斜面上的第二托辊布置,且绕过顶部转向轮和底部转向轮,第二卸料小车与行走小车相连。
如图10和图11所示,升降机构包括设在船体1与整平架装置4之间的三个以上的升降装置3,本实施例中,升降装置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升降装置3均设在主甲板101上,且沿着主甲板101的横向和纵向中心面对称布置,升降装置3包括设在船体1上的升降起升绞车30,升降起升绞车上缠绕有第一钢丝绳31,沿第一钢丝绳31设有动滑车32,在船体1上还设有第一定滑轮33,绕过动滑车32的第一钢丝绳31绕过第一定滑轮33,绕过第一定滑轮33的第一钢丝绳31再次绕过动滑车32后与船体1相连;在船体1上还设有转向滑轮组,转向滑轮组包括第一水平转向滑轮34、第二水平转向滑轮35和竖向转向滑轮36,在动滑车32上连接有第二钢丝绳37,一端与动滑车32连接的第二钢丝绳37穿过第一水平转向滑轮34、第二水平转向滑轮35和竖向转向滑轮后36与整平架装置4相连。
以上第一钢丝绳31与动滑车32、第一定滑轮33形成了四倍率的绕绳结构,能有效减小升降起升绞车30的输出功率,即可以选用小功率的升降起升绞车,节约成本,当需要提升整平架装置4时,同时启动四台升降起升绞车30,第一钢丝绳31即缠绕在升降起升绞车30上,拉动动滑车32往升降起升绞车30移动,动滑车32从水平方向拉扯第二钢丝绳37,经过第一水平转向滑轮34和第二水平转向滑轮35的水平转向,第二钢丝绳37两次改变施力方向,再经过竖向转向滑轮36的竖向转向,原本水平布置的第二钢丝绳37转变成了竖直方向布置,即可以从垂直方向拉扯整平架装置4。
如图12至图18所示,整平架装置4包括口字形基架40,本实施例中,口字形基架40由四根圆管形构件焊接成口字形,沿口字形基架40的横向方向滑动地设有横跨口字形基架40的整平架大车41,本实施例中,整平架大车41为双梁结构,在口字形基架40的顶部沿横向方向的两侧各设有一条整平架大车滑轨411,整平架大车滑轨411为十字形滑轨,整平架大车滑轨411的底部焊接在口字形基架40上,并在整平架大车滑轨411与口字形基架40之间焊接有加强筋板,在整平架大车41的底部设有沿整平架大车滑轨411滑动的两个以上的整平架大车滚轮412,整平架大车滑轨411包括整平架大车滑轨横板4111;在整平架大车41上还设有与整平架大车滑轨横板4111的侧面配合且限制整平架大车41位置的两组以上的整平架大车限位装置43,整平架大车限位装置43包括设在整平架大车滑轨横板4111两侧的整平架大车侧限位轮430,整平架大车侧限位轮430通过整平架大车侧限位轮支架431设在整平架大车41的底部;整平架大车限位装置43还包括设在整平架大车滑轨横板4111底部的整平架大车防翻轮432,整平架大车防翻轮432通过整平架大车防翻轮支架433设在整平架大车41的底部。
在口字形基架40上设有驱动整平架大车41沿口字形基架40的横向方向滑动的整平架大车驱动装置44,本实施例中,在口字形基架沿横向方向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整平架大车驱动装置44,整平架大车驱动装置44包括沿口字形基架40的横向方向设在口字形基架40一侧的大车驱动轮装置441,大车驱动轮装置441包括大车驱动轮4411,在大车驱动轮装置441上设有驱动大车驱动轮4411旋转的大车驱动马达4410,在口字形基架40的另一侧设有大车从动轮装置442,大车从动轮装置442包括大车从动轮4421,在大车驱动轮4411与大车从动轮4421之间设有大车驱动链条443,大车驱动链条443与整平架大车41相连,本实施例中,大车驱动链条443选用无挡锚链,大车驱动链条443绕过大车驱动轮4411和大车从动轮4421,在大车驱动链条443的两端均设有螺栓拉杆4431,在整平架大车41两条梁上各设有一个连接耳4131,在连接耳4131上开设有通孔,大车驱动链条443两端的螺栓拉杆4431分别穿过通孔,最后在螺栓拉杆4431上拧上螺丝4432,将大车驱动链条443与整平架大车41相连。
以上设置,当需要移动整平架大车41时,启动大车驱动马达4410,通过大车驱动链条443,整平架大车41可沿整平架大车滑轨411运动;如果需要反向移动整平架大车41,只需要让大车驱动马达4410反转即可。
在整平架大车41的顶部沿纵向方向的两侧各设有一条整平架小车滑轨415,在整平架小车滑轨415上滑动地设有整平架小车42,本实施例中,整平架小车为双梁结构;整平架小车滑轨415为十字形滑轨,整平架小车滑轨415的底部焊接在整平架大车41上,并在整平架小车滑轨415与整平架大车41之间焊接有加强筋板,在整平架小车的底部设有沿整平架小车滑轨415滑动的两个以上的整平架小车滚轮425,整平架小车滑轨415包括整平架小车滑轨横板4151,在整平架小车的底部还设有与整平架小车滑轨415配合且限制整平架小车42位置的两组以上的整平架小车限位装置44;整平架小车限位装置44包括设在整平架小车滑轨横板4151两侧的整平架小车侧限位轮440,整平架小车侧限位轮440通过整平架小车侧限位轮支架441设在整平架小车42的底部;整平架小车限位装置44还包括设在整平架小车滑轨横板4151底部的整平架小车防翻轮442,整平架小车防翻轮442通过整平架小车防翻轮支架443设在整平架小车42的底部。
在整平架大车41上和整平架小车42上设有驱动整平架小车42沿整平架大车41的长度方向滑动的整平架小车驱动装置47;在整平架小车42的双梁之间设有料斗装置48,料斗装置48包括出料斗480,整平架小车驱动装置47包括设在出料斗480上的小车驱动轮装置471和设在小车驱动轮装置下方的两个小车转向轮装置472,小车驱动轮装置471和两个小车转向轮装置472呈品字形排列,小车驱动轮装置471包括小车驱动轮4711,在小车驱动轮装置471上设有驱小车驱动轮4711旋转的小车驱动马达4712,小车转向轮装置472包括小车转向轮4721,在小车驱动轮4711上设有小车驱动链条473,本实施例中,小车驱动链条473选用无挡锚链,小车驱动链条473的一端绕过其中一个小车转向轮4721与整平架大车41的一端相连,小车驱动链条473的另一端绕过另一个小车转向轮4721与整平架大车41的另一端相连,小车驱动链条473与整平架大车41的连接方式跟大车驱动链条443与整平架大车41的连接方式相同。
在口字形基架40上还设有三个以上的桩腿装置49;本实施例中,桩腿装置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设在口字形基架40沿纵向方向的一侧,另外两个设在口字形基架40沿纵向方向的另一侧,桩腿装置49包括固定套筒490、伸缩套筒491和桩腿油缸492,固定套筒490与口字形基架40通过法兰连接,桩腿油缸492的缸体设在固定套筒的顶部,伸缩套筒491可滑动地设在固定套筒490内,桩腿油缸492的活塞杆与伸缩套筒491的顶部相连,在伸缩套筒491的底部设有支撑板493,整平架装置4在由升降机构降下的过程中,桩腿油缸492启动,伸缩套筒491连同支撑板493伸出,在口字形基架40上设置有倾角仪,倾角仪能反馈口字形基架40的倾斜角度参数,桩腿油缸492配置有行程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能够实时反馈桩腿油缸492的行程和桩腿装置在海底的深度参数,当整平架装置4完全落在海底后,依据倾角仪反馈的倾斜角度参数,各桩腿油缸单独动作,将口字形基架40调至水平位置。
在口字形基架40的四个角处竖直设有立柱401。
如图19至图27所示,溜石管装置5包括设在行走小车26上的进料斗51,本实施例中,进料斗51包括进料斗本体510和设在进料斗本体510底部的固定溜石管511,在固定溜石管511上滑动地设有活动溜石管52;活动溜石管52通过溜石管升降装置53与行走小车26相连,溜石管升降装置53控制活动溜石管52的升降,溜石管升降装置53包括设在活动溜石管52底部右前侧的第一活动溜石管滑轮531、设在活动溜石管52底部左前侧的第二活动溜石管滑轮532、设在活动溜石管52底部右后侧的第三活动溜石管滑轮533、设在活动溜石管52底部左后侧的第四活动溜石管滑轮534;还包括设在行走小车26顶部右前侧的第五行走小车滑轮535、设在行走小车26顶部右后侧的第六行走小车滑轮536、设在行走小车26顶部左前侧的第七行走小车滑轮537和设在行走小车26顶部左后侧的第八行走小车滑轮538;溜石管升降装置53还包括设在行走小车26顶部的溜石管升降绞车539,在溜石管升降绞车539的卷筒上缠绕有溜石管升降钢丝绳5310,溜石管升降钢丝绳5310依次绕过第五行走小车滑轮535、第一活动溜石管滑轮531、第三活动溜石管滑轮533、第六行走小车滑轮536、第八行走小车滑轮538、第四活动溜石管滑轮534、第二活动溜石管滑轮532和第七行走小车滑轮537后缠绕回溜石管升降绞车539的卷筒上,且缠绕在溜石管升降绞车539卷筒上出绳的同一侧,当需要提升活动溜石管52时,见图23,启动溜石管升降绞车539,让溜石管升降绞车539的卷筒顺时针旋转,第一活动溜石管滑轮531、第二活动溜石管滑轮532、第三活动溜石管滑轮533和第四活动溜石管滑轮534可视为动滑轮组,当溜石管升降钢丝绳5310缠绕在溜石管升降绞车539的卷筒上,即可提升活动溜石管52,当需要降下活动溜石管52时,只需要启动溜石管升降绞车539,让溜石管升降绞车539的卷筒逆时针旋转即可。
在活动溜石管52与料斗装置之间设有溜石软管54;活动溜石管52与溜石软管54之间设有可偏摆的球形铰接头55;溜石软管54与料斗装置之间设有可偏摆的球形铰接头55,如图25所示,球形铰接头55包括可相互滑动的内球头座551和外球头套552,在外球头套552的内侧顶部设有摩擦片553,内球头座551包括内球头座法兰盘5511,在内球头座法兰盘5511上设有内球形座体5512,内球形座体5512远离内球头座法兰盘5511的一端设有开口,在开口处设有往内球形座体5512外部倾斜的抵挡部55120;外球头套552包括外球头套法兰盘5521,在外球头套法兰盘5521上设有与内球形座体5512的球形部分外形匹配的外球形座体5520;在外球头套法兰盘5521上还铰接有翻转法兰盘5523,翻转法兰盘5523的一侧与外球头套法兰盘5521相铰接,在翻转法兰盘5523位于与铰接位相反的一侧与外球头套法兰盘5521之间设有连接装置;本实施例中,连接装置为连接螺栓554。
料斗装置48还包括设在出料斗480上的闸门装置,本实施例中,闸门装置包括铰接在出料斗480相对两侧上的闸板481,闸板481的中部铰接在出料斗480上,在闸板481的顶端铰接有连杆482,连杆482的底端与闸板481的顶端铰接,在出料斗480上设有开合闸驱动液压缸483,开合闸驱动液压缸483的缸体固定在出料斗480上,开合闸驱动液压缸483的活塞杆与连杆482的顶端铰接。该结构,启动开合闸驱动液压缸483,开合闸驱动液压缸483的活塞杆推出时,推动连杆482下移,闸板481绕铰接轴转动,闸板481的底部往出料斗480的中心摆动,直至完全封闭出料斗480的底端;当开合闸驱动液压缸483的活塞杆回缩时,可以打开出料斗480的底端,作业时,为了保证抛石后的石层平整、不缺料,抛石前会让料斗装置48中装满石料,以上设置,当抛完一个作业区域的石料,移动至下一作业区域前,通过关闭闸门装置的闸板481,让石料滞留在出料斗480内,这样既不会浪费石料,又不会让洒落的石料影响铺好的石料层和待铺石料的基槽。
如图28和图29所示:以图28为视角方向,上方为船艏、下方为船艉、左侧为左舷、右侧为右舷,在主甲板101上设有对整平架装置4进行姿态调整的整平架姿态调整机构,整平架姿态调整机构包括对称布置在主甲板101上的四个姿态调整装置6,姿态调整装置6包括设在主甲板101上的姿态调整绞车61和设在船体1底部的姿态调整导向滑轮62和姿态调整可偏转滑轮63,姿态调整绞车61上缠绕有姿态调整钢丝绳64,从姿态调整绞车61发出的姿态调整钢丝绳64绕过姿态调整导向滑轮62和姿态调整可偏转滑轮63与口字形基架40相连,其中从主甲板左舷前侧发出的姿态调整钢丝绳连接在口字形基架的左后侧;从主甲板左舷后侧发出的姿态调整钢丝绳连接在口字形基架的左前侧;从主甲板右舷前侧发出的姿态调整钢丝绳连接在口字形基架的右后侧;从主甲板右舷后侧发出的姿态调整钢丝绳连接在口字形基架的右前侧。
从姿态调整可偏转滑轮处到与口字形基架相连处之间的姿态调整钢丝绳在口字形基架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与口字形基架形成的夹角为α,0°<α<30°。
整平架装置4在海底会受到水流的冲击,虽然整平架装置4通过桩腿装置49放置在海底,但是如果水流速度大,仍有可能将整平架装置移位,导致抛出的石料排列不整齐,以上四个姿态调整装置6的设置能从口字形基架40的四个角处施力限制口字形基架40的位置,例如,当整平架装置4正面受到来自船艏的水流的冲击时,整平架装置4会有向船艉移动的趋势,此时位于主甲板左舷前侧和主甲板右舷前侧的姿态调整绞车61收紧姿态调整钢丝绳64,拉住口字形基架40,防止整平架装置4往船艉移动;上述α夹角角度值的设置,可使主甲板101与口字形基架40的结构设置合理,姿态调整钢丝绳64所施的力能合理地作用到口字形基架40上。
在口字形基架40的立柱401上铰接有测量架7,如图2和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测量架7的底部与立柱401铰接,在测量架7的顶部设有备用的第二GPS定位系统;拖航时,测量架7可折下搁置在口字形基架40上,满足限高要求;使用时,测量架竖直,测量架的顶端高出主甲板101,第二GPS定位系统露出水面;在船体1上还设有用于抛石整平船定位的第一GPS定位系统。
作业时,抛石整平船由拖船拖至作业海域,通过第一GPS定位系统将抛石整平船精确定位;通过升降装置3降下整平架装置,待整平架装置3下降到预定的高度后,启动桩腿装置49,利用桩腿装置49支撑口字形基架40;供料船将石料输送至第一皮带输送装置28,第一皮带输送装置28将石料输送至第二皮带输送装置,第二皮带输送装置将石料卸至行走小车22上的进料斗51内,石料通过固定溜石管511、活动溜石管52和溜石软管54落至出料斗480内,同时启动行走大车驱动马达230、行走小车驱动马达270、大车驱动马达4410和小车驱动马达4712,行走小车26与整平架小车42同步运动,将石料铺在开设好的基槽内,在石料抛出的同时,通过出料斗480的底部将石料刮平,该实用新型,船体1始终漂浮在海面上,海水承载船体1,不需要桩腿装置49来支撑,桩腿装置49在工作时只承载整平架装置4的重量,不需要承载船体1和石料的重量,因此桩腿在插入海底时不会插入很深,在移动整平架装置4时,能轻易将桩腿拔出;同时,该方案的桩腿规格尺寸可大幅缩小,这样桩腿的重量轻、制造简单、加工的难度低;姿态调整装置6能稳固整平架装置,防止整平架装置4移动;该方案的溜石管装置5,进料斗51和料斗装置48分开设置,单独被驱动,运行的精度高,抛出的石料落点准确、排列规则。

Claims (10)

1.一种抛石整平船,包括船体,在船体上设有月池,船体包括主甲板和二层甲板,在二层甲板上设有横跨月池的输料投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主甲板上通过升降机构设有可升降的整平架装置,在输料投料装置与整平架装置之间设有溜石管装置;
升降机构包括设在船体与整平架装置之间的三个以上的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包括设在船体上的升降起升绞车,升降起升绞车上缠绕有第一钢丝绳,沿第一钢丝绳设有动滑车,绕过动滑车的第一钢丝绳与船体相连;在船体上设有转向滑轮组,在动滑车上连接有第二钢丝绳,第二钢丝绳绕过转向滑轮组与整平架装置相连;
整平架装置包括口字形基架,沿口字形基架的横向方向滑动地设有横跨口字形基架的整平架大车,在口字形支架上设有驱动整平架大车沿口字形基架的横向方向滑动的整平架大车驱动装置,在整平架大车上滑动地设有整平架小车,在整平架大车上设有驱动整平架小车沿整平架大车的长度方向滑动的整平架小车驱动装置,在口字形基架上还设有三个以上的桩腿装置;
溜石管装置包括设在行走小车上的进料斗,在进料斗上滑动地设有活动溜石管;在整平架小车上设有料斗装置,在活动溜石管与料斗装置之间设有溜石软管;活动溜石管通过溜石管升降装置与行走小车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抛石整平船,其特征在于:输料投料装置包括设在二层甲板上的沿月池的横向两侧平行设置的行走大车滑动装置,在行走大车滑动装置上滑动地设有行走大车,在行走大车上设有驱动行走大车沿行走大车滑动装置滑动的行走大车驱动装置,在行走大车上沿行走大车的长度方向设有第二皮带输送装置,在行走大车上沿行走大车的长度方向设有行走小车滑动装置,在行走小车滑动装置上滑动地设有行走小车,在行走小车上设有驱动行走小车沿行走小车滑动装置滑动的行走小车驱动装置,在船体上设有为第二皮带输送装置供料的第一皮带输送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抛石整平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大车滑动装置包括沿船体的横向方向设在船体两侧的工字型滑轨和设在行走大车上的两组以上的行走大车行走轮,行走大车行走轮与工字型滑轨配合,工字型滑轨包括顶板、底板和竖板,竖板的顶端与顶板相连,竖板的底端与底板相连,顶板、底板和竖板相连形成两个凹槽,在每个凹槽内设有一个行走大车行走轮,行走大车行走轮通过行走大车行走轮支架设在行走大车的底部;在工字型滑轨顶板的两侧各设有一个行走大车侧限位轮,行走大车侧限位轮通过行走大车侧限位轮支架设在行走大车的底部;
行走大车驱动装置包括设在工字型滑轨顶板上的行走大车驱动齿条,在行走大车上设有行走大车驱动马达,在行走大车驱动马达的输出轴上设有行走大车驱动齿轮,行走大车驱动齿轮与行走大车驱动齿条啮合,在行走大车上且位于行走大车驱动齿条具有齿的一侧相对的一侧设有抵挡行走大车驱动齿条的齿条抵挡轮,齿条抵挡轮通过齿条抵挡轮支架设在行走大车的底部;
行走小车滑动装置包括沿行走大车的长度方向设在行走大车顶部两侧的行走小车滑轨和设置在行走小车上的两个以上的行走小车行走轮,行走小车行走轮与行走小车滑轨配合;
行走小车驱动装置包括设在行走大车顶部的行走小车驱动齿条,在行走小车上设有行走小车驱动马达,在行走小车驱动马达的输出轴上设有行走小车驱动齿轮,行走小车驱动齿轮与行走小车驱动齿条啮合;
第一皮带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输送支架,在第一输送支架的一端设有第一主动轮,在第一输送支架的另一端设有第一从动轮,在第一输送支架上设有驱动第一主动轮旋转的第一输送驱动装置,在第一输送支架上且位于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之间设有一组以上的第一托辊,围绕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和第一托辊设有第一输送带;在第一输送支架上设有第一卸料小车滑轨,在第一卸料小车滑轨上设有第一卸料小车,第一卸料小车包括第一卸料小车支架,第一卸料小车支架正对着第一输送带的输送方向的一侧倾斜设置,在第一卸料小车支架的底部设有第一卸料小车滚轮,第一卸料小车滚轮在第一卸料小车滑轨上滚动,在第一卸料小车支架倾斜的一侧设有一组以上的第一托辊,在第一卸料小车的顶部且位于最顶部的第一托辊的侧面设有第一顶部转向轮,在第一卸料小车的底部设有第一底部转向轮,第一输送带沿倾斜面上的第一托辊布置,且绕过第一顶部转向轮和第一底部转向轮,第一卸料小车与行走大车相连;
第二皮带输送装置包括第二输送支架,在第二输送支架的一端设有第二主动轮,在第二输送支架的另一端设有第二从动轮,在第二输送支架上设有驱动第二主动轮旋转的第二输送驱动装置,在第二输送支架上且位于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之间设有一组以上的第二托辊,围绕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和第二托辊设有第二输送带;在第二输送支架上设有第二卸料小车滑轨,在第二卸料小车滑轨上设有第二卸料小车,第二卸料小车包括第二卸料小车支架,第二卸料小车支架正对着第二输送带的输送方向的一侧倾斜设置,在第二卸料小车支架的底部设有第二卸料小车滚轮,第二卸料小车滚轮在第二卸料小车滑轨上滚动,在第二卸料小车支架倾斜的一侧设有一组以上的第二托辊,在第二卸料小车的顶部且位于最顶部的第二托辊的侧面设有第二顶部转向轮,在第二卸料小车的底部设有第二底部转向轮,第二输送带沿倾斜面上的第二托辊布置,且绕过第二顶部转向轮和第二底部转向轮,第二卸料小车与行走小车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抛石整平船,其特征在于:升降装置还包括设在船体上的第一定滑轮,从升降起升绞车发出的第一钢丝绳绕过动滑车后再绕过第一定滑轮,绕过第一定滑轮的第一钢丝绳再次绕过动滑车后与船体相连;转向滑轮组包括第一水平转向滑轮、第二水平转向滑轮和竖向转向滑轮,与动滑车连接的第二钢丝绳穿过第一水平转向滑轮、第二水平转向滑轮和竖向转向滑轮后与口字形基架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抛石整平船,其特征在于:整平架大车驱动装置包括沿口字形基架的横向方向设在口字形基架一侧的大车驱动轮装置,大车驱动轮装置包括大车驱动轮,在大车驱动轮装置上设有驱动大车驱动轮旋转的大车驱动马达,在口字形基架的另一侧设有大车从动轮装置,大车从动轮装置包括大车从动轮,在大车驱动轮与大车从动轮之间设有大车驱动链条,大车驱动链条与整平架大车相连;
整平架小车驱动装置包括设在料斗装置上的小车驱动轮装置和设在小车驱动轮装置下方的两个小车转向轮装置,小车驱动轮装置和两个小车转向轮装置呈品字形排列,小车驱动轮装置包括小车驱动轮,在小车驱动轮装置上设有驱小车驱动轮旋转的小车驱动马达,小车转向轮装置包括小车转向轮,在小车驱动轮上设有小车驱动链条,小车驱动链条的一端绕过其中一个小车转向轮与整平架大车的一端相连,小车驱动链条的另一端绕过另一个小车转向轮与整平架大车的另一端相连;
桩腿装置包括固定套筒、伸缩套筒和桩腿油缸,固定套筒与整平架固定连接,桩腿油缸的缸体设在固定套筒的顶部,伸缩套筒可滑动地设在固定套筒内,桩腿油缸的活塞杆与伸缩套筒的顶部相连,在伸缩套筒的底部设有支撑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抛石整平船,其特征在于:在口字形基架的顶部沿横向方向的两侧各设有一条整平架大车滑轨,在整平架大车上设有沿整平架大车滑轨滑动的两个以上的整平架大车滚轮,在整平架大车上还设有与整平架大车滑轨配合且限制整平架大车位置的两组以上的整平架大车限位装置;整平架大车滑轨包括整平架大车滑轨横板;整平架大车限位装置包括设在整平架大车滑轨横板两侧的整平架大车侧限位轮,整平架大车侧限位轮通过整平架大车侧限位轮支架设在整平架大车的底部;整平架大车限位装置还包括设在整平架大车滑轨横板底部的整平架大车防翻轮,整平架大车防翻轮通过整平架大车防翻轮支架设在整平架大车的底部;在整平架大车的顶部沿纵向方向的两侧各设有一条整平架小车滑轨,在整平架小车上设有沿整平架小车滑轨滑动的两个以上的整平架小车滚轮,在整平架小车上还设有与整平架小车滑轨配合且限制整平架小车位置的两组以上的整平架小车限位装置;整平架小车滑轨包括整平架小车滑轨横板;整平架小车限位装置包括设在整平架小车滑轨横板两侧的整平架小车侧限位轮,整平架小车侧限位轮通过整平架小车侧限位轮支架设在整平架小车的底部;整平架小车限位装置还包括设在整平架小车滑轨横板底部的整平架小车防翻轮,整平架小车防翻轮通过整平架小车防翻轮支架设在整平架小车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抛石整平船,其特征在于:溜石管升降装置包括设在活动溜石管上的活动溜石管滑轮、设在行走小车上的溜石管升降绞车和行走小车滑轮,从溜石管升降绞车发出的钢丝绳绕过行走小车滑轮和活动溜石管滑轮回到溜石管升降绞车;活动溜石管与溜石软管之间设有可偏摆的球形铰接头;溜石软管与料斗装置之间设有可偏摆的球形铰接头,球形铰接头包括可相互滑动的内球头座和外球头套,在外球头套的内侧顶部设有摩擦片,内球头座包括内球头座法兰盘,在内球头座法兰盘上设有内球形座体,内球形座体远离内球头座法兰盘的一端设有开口,在开口处设有往内球形座体外部倾斜的抵挡部;外球头套包括外球头套法兰盘,在外球头套法兰盘上设有与内球形座体的球形部分外形匹配的外球形座体;在外球头套法兰盘上还铰接有翻转法兰盘,翻转法兰盘的一侧与外球头套法兰盘相铰接,在翻转法兰盘的另一侧与外球头套法兰盘之间设有连接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抛石整平船,其特征在于:料斗装置包括设在整平架小车上的出料斗,在出料斗上设有闸门装置,闸门装置包括铰接在出料斗内的闸板,在闸板的顶端铰接有连杆,连杆的底端与闸板的顶端铰接,在出料斗上设有开合闸驱动液压缸,开合闸驱动液压缸的缸体固定在出料斗上,开合闸驱动液压缸的活塞杆与连杆的顶端铰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抛石整平船,其特征在于:在主甲板上设有对整平架装置进行姿态调整的整平架姿态调整机构,整平架姿态调整机构包括对称布置在主甲板上的四个姿态调整装置,姿态调整装置包括设在主甲板上的姿态调整绞车和设在船体底部的姿态调整导向滑轮和姿态调整可偏转滑轮,姿态调整绞车上缠绕有姿态调整钢丝绳,从姿态调整绞车发出的姿态调整钢丝绳绕过姿态调整导向滑轮和姿态调整可偏转滑轮与口字形基架相连,其中从主甲板左舷前侧发出的姿态调整钢丝绳连接在口字形基架的左后侧;从主甲板左舷后侧发出的姿态调整钢丝绳连接在口字形基架的左前侧;从主甲板右舷前侧发出的姿态调整钢丝绳连接在口字形基架的右后侧;从主甲板右舷后侧发出的姿态调整钢丝绳连接在口字形基架的右前侧,且从姿态调整可偏转滑轮处到与口字形基架相连处之间的姿态调整钢丝绳在口字形基架所在的平面上的投影与口字形基架形成的夹角为α,0°<α<3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抛石整平船,其特征在于:在口字形基架上铰接有测量架,测量架的底部与口字形基架铰接,在测量架的顶部设有第二GPS定位系统,在船体上还设有第一GPS定位系统。
CN202021393765.3U 2019-09-30 2020-07-15 一种抛石整平船 Active CN21271125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623759 2019-09-30
CN201921662375 2019-09-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11257U true CN212711257U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06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93765.3U Active CN212711257U (zh) 2019-09-30 2020-07-15 一种抛石整平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1125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23663A (zh) * 2023-07-21 2023-08-22 中天科技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海上风电基础用的全方位防冲刷施工系统及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23663A (zh) * 2023-07-21 2023-08-22 中天科技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海上风电基础用的全方位防冲刷施工系统及其方法
CN116623663B (zh) * 2023-07-21 2023-09-22 中天科技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海上风电基础用的全方位防冲刷施工系统及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52561A (zh) 一种抛石整平船的工作方法
CN112573113A (zh) 一种抛石整平船
CN110847185B (zh) 一种抛石、夯实一体船
CN110667787A (zh) 一种用于桩基抛填的抛石船
CN212711257U (zh) 一种抛石整平船
CN110805044B (zh) 一种抛石、夯实一体船的工作方法
CN212714952U (zh) 一种抛石整平船的整平架装置
CN213324785U (zh) 一种抛石整平船的料斗装置
CN211494398U (zh) 一种抛石整平船的溜石管装置
CN213323580U (zh) 一种抛石整平船整平架装置的姿态调整装置
CN110844008B (zh) 一种抛石、夯实一体船的抛石装置
CN213625592U (zh) 一种抛石整平船中整平架的升降、搁置和锚定装置
CN214356557U (zh) 一种海底铺管装置
CN112009968A (zh) 一种抛石整平船的行走投料装置
CN112009969A (zh) 一种抛石整平船的碎石运输装置
CN111997060A (zh) 一种抛石整平船的整平架装置
CN110805042B (zh) 一种抛石、夯实一体船的抛石装置的工作方法
JPS58173223A (ja) 海底均し装置
CN211228512U (zh) 一种桥梁底部施工用抛石船
JP3538085B2 (ja) 杭材料の搬送システム
CN206070609U (zh) 链式深度可调挖斗组件
CN110805043B (zh) 一种抛石及夯实装置
CN112344096B (zh) 一种海底管道整平、铺设、锁固、埋设设备的施工方法
CN112377676B (zh) 一种铺设海底管道的方法
CN216765898U (zh) 一种桥梁桩基冲刷防护施工船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28

Address after: 510290 No.1 courtyard, 2356 Nanzhou Road, Haizh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SALVAGE BUREAU

Address before: 510260 No. 536 East Binjiang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Haizhuqu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SALVAGE BUREAU OF THE MINISTRY OF TRANSPOR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