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70996U - 叠合梁组件 - Google Patents

叠合梁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70996U
CN212670996U CN202021263892.1U CN202021263892U CN212670996U CN 212670996 U CN212670996 U CN 212670996U CN 202021263892 U CN202021263892 U CN 202021263892U CN 212670996 U CN212670996 U CN 2126709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bottom plate
composite
composite beam
lamin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6389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关坤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Tianyuan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Tianyuan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Tianyuan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Tianyuan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6389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709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709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709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叠合梁组件,一种叠合梁组件,包括:梁主体,所述梁主体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包括超高性能混凝土层;以及叠合梁:所述叠合梁设于所述底板的上部,所述叠合梁包括混凝土层;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于所述梁主体内部,所述加强筋包括纤维增强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叠合梁组件通过使用梁主体与纤维增强筋进行配合,保证叠合梁组件的力学性能的同时,提升梁主体内部的加强筋在潮湿环境中的耐腐蚀性,由此提升叠合梁组件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叠合梁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叠合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叠合梁组件。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梁内部钢筋容易受到潮湿环境的影响锈蚀,进而影响梁的使用寿命。在近海工程中的建筑更容易受到氯盐的侵蚀,氯盐会引起混凝土中的钢筋的严重腐蚀破坏,进而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甚至造成房屋坍塌的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叠合梁组件,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叠合梁组件通过使用梁主体与纤维增强筋进行配合,保证叠合梁组件的力学性能的同时,提升梁主体内部的加强筋在潮湿环境中的耐腐蚀性,由此提升叠合梁组件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叠合梁组件,一种叠合梁组件包括:梁主体,所述梁主体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包括超高性能混凝土层;以及叠合梁:所述叠合梁设于所述底板的上部,所述叠合梁包括混凝土层;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于所述梁主体内部,所述加强筋包括纤维增强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叠合梁组件,使用超高性能混凝土层形成底板,混凝土层形成叠合梁,并通过将底板与叠合梁进行配合,使梁主体具有较好的抗压、抗拉、断裂韧性等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梁主体的制作成本,此外,高性能混凝土层制成的底板还可以提升叠合梁主体的延性及变形能力,使得叠合梁组件在发生破坏前有明显的特征,更符合工程实际需求。在梁主体内部布置纤维增强筋,可以与梁主体配合,可以增强叠合梁组件在潮湿环境中的耐腐蚀性能,使叠合梁组件可以适用于潮湿环境,增强叠合梁组件的使用寿命。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梁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叠合梁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底板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包括:多个纵筋,多个所述纵筋设于所述底板的内部且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纵筋在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间隔开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还包括:多个腰筋组件,多个所述腰筋组件在所述叠合梁的内部沿着所述叠合梁的高度方向间隔开布置,且每个所述腰筋组件沿着所述叠合梁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其中每个所述腰筋组件包括:多个腰筋,多个所述腰筋沿着所述叠合梁的宽度方向间隔开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还包括:多个箍筋,多个所述箍筋设于所述梁主体内部,多个所述箍筋呈环状结构且外套在所述纵筋和所述腰筋外部,多个所述箍筋沿着所述梁主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箍筋的上端超过所述叠合梁的上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还包括:多个拉筋,每个所述拉筋外套在所述腰筋组件的多个所述腰筋的外部,其中每个所述腰筋组件的长度方向上设有多个所述拉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纵筋的直径大于所述腰筋的直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梁主体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设有第一定位凹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梁主体的顶部设有第二定位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叠合梁组件的主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叠合梁组件的正面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叠合梁组件的侧面剖面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叠合梁组件的右侧视图。
附图标记:
叠合梁组件100;
梁主体1;
底板11;超高性能混凝土层111;
叠合梁12:混凝土层121;
第一定位凹槽13;第二定位凹槽14;
加强筋2;纤维增强筋20;纵筋21;腰筋组件22;腰筋221;箍筋23;拉筋2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叠合梁组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叠合梁组件100,叠合梁组件100为一根完整叠合梁12在长度方向上的截断,图1所示的左端为截断部分,右端为完整部分。如图1-图4所示,包括梁主体1和加强筋2,加强筋2设于梁主体1内部,加强筋2包括纤维增强筋20。加强筋2可以增强梁主体1的力学性能。而纤维增强筋20不仅强度高、性价比突出、耐久性能好,稳定性好,还具有电绝缘性、抗燃烧、耐高温等多种优异性能,同时纤维增强筋20还具有使用于潮湿环境耐锈蚀的优点。由此,在梁主体1的内部使用纤维增强筋20,可以防止加强筋2受潮锈蚀。进一步的,设有纤维增强筋20的梁主体1也可以增强梁主体1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如图1-图4所示,梁主体1包括:底板11、叠合梁12。底板11包括超高性能混凝土层111,以及叠合梁12设于底板11的上部,叠合梁12包括混凝土层121。
具体的,如图1-图4所示,梁主体1由底板11和叠合梁12组成,底板11和叠合梁12在上下方向上布置。其中,底板11使用超高性能混凝土制成超高性能混凝土层111,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抗拉、断裂韧性和耐久性高,作为梁主体1的底板11可以提升叠合梁组件100的整体的应力性能,此外,超高性能混凝土层111还可以提升叠合梁主体1的延性及变形能力,使得叠合梁组件100在发生破坏前有明显的特征,更符合工程实际需求。叠合梁12使用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层121,可以有效降低叠合梁组件100的制作成本。由此可知,使用超高性能混凝土层111形成的底板11与使用混凝土层121形成的叠合梁12,可以在保证叠合梁组件100整体的力学性能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叠合梁组件100的制作成本。
进一步的,使用加强筋2与梁主体1配合,可以使叠合梁组件100满足力学性能的基础上,使叠合梁组件100可以在使用于沿海地区的潮湿环境时,梁主体1内部的加强筋2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从而可以增强叠合梁组件100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叠合梁组件100,使用超高性能混凝土层111形成底板11,混凝土层121形成叠合梁12,并通过将底板11与叠合梁12进行配合,使梁主体1具有较好的抗压、抗拉、断裂韧性等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梁主体1的制作成本,此外,超高性能混凝土层111制成的底板11还可以提升梁主体1的延性及变形能力,使得叠合梁组件100在发生破坏前有明显的特征,更符合工程实际需求。在梁主体1内部布置纤维增强筋20,可以与梁主体1配合,可以增强叠合梁组件100在潮湿环境中的耐腐蚀性能,使叠合梁组件100可以适用于潮湿环境,增强叠合梁组件100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叠合梁组件100,可以使用海砂海水进行制作,可以极大地缓解目前河砂资源缺乏的问题,同时可以增加海砂海水的利用率。此外,在沿海地区使用海砂海水进行叠合梁组件100的制作,可就地取材,极大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便于提升施工效率。
进一步的,如图1-图4所示,叠合梁12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底板11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也就是说,例如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上,叠合梁12的尺寸大于底板11的尺寸,可以在保证叠合梁组件100的力学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叠合梁组件100的制作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叠合梁组件100中,如图1-图4所示,加强筋2包括多个纵筋21。多个纵筋21设于底板11的内部且沿底板11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纵筋21在底板11的宽度方向间隔开设置。
具体的,多个纵筋21设于底板11的内部,在如图1所示的梁主体1的长度方向上,纵筋21沿底板1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如图4所示的梁主体1的宽度方向上,即图4中所示的左右方向上,多个纵筋21为平行的间隔开设置于底板11的内部,由此通过纵筋21的设置,纵筋21与底板11进行配合,可以在保证叠合梁组件100既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还可以提高防潮耐腐蚀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加强筋2可以使用直径为6~25mm的纤维增强塑料筋代替传统的钢筋,多个纵筋21可以使用直径20mm的纤维增强筋20。
进一步的,如图1-图4所示,加强筋2还包括多个腰筋组件22,多个腰筋组件22在叠合梁12的内部沿着叠合梁12的高度方向间隔开布置,且每个腰筋组件22沿着叠合梁1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其中每个腰筋组件22包括多个腰筋221,多个腰筋221沿着叠合梁12的宽度方向间隔开布置。
具体的,如图2-图4所示,叠合梁组件100的高度方向,即如图3和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上,多个腰筋组件22间隔开设置,可以提升叠合梁12的整体的应力性能,提升叠合梁12的刚度。每个腰筋组件22包括多个腰筋221,多个腰筋221在叠合梁12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开布置,也就是说,同一个腰筋组件22中的多个腰筋组件22平行设置并处于同一平面内,由此使多个腰筋221的排布更加合理,可以进一步提升叠合梁12的整体刚度。
更进一步的,如图1-图4所示,加强筋2还包括多个箍筋23,多个箍筋23设于梁主体1内部,多个箍筋23呈环状结构且外套在纵筋21和腰筋221外部,多个箍筋23沿着梁主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具体的,如图1-图4所示,多个箍筋23在梁主体1的内部设置,并且多个箍筋23在梁主体1的内部沿着梁主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布置。同时,箍筋23呈矩形环状结构,并套设于多个腰筋组件22的纵筋21和腰筋221外部。由此,通过箍筋23与多个纵筋21和腰筋221的配合,使加强筋2的整体配合更加的稳定,更加牢固,进而可以增强叠合梁组件100的整体稳定性。
如图1-图4所示,每个箍筋23的上端超过叠合梁12的上端。每个箍筋23在梁主体1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且每个箍筋23的上端均超过叠合梁12的上表面,由此可以使梁主体1在后期装配时,通过箍筋23上端超过叠合梁12的端部与外部结构连接后,梁主体1的装配会更加的稳定。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叠合梁组件100中,加强筋2还包括多个拉筋24,每个拉筋24外套在腰筋组件22的多个腰筋221的外部,其中每个腰筋组件22的长度方向上设有多个拉筋24。
具体的,如图3所示,多个拉筋24在梁主体1的内部沿着梁主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并且,在梁主体1的内部,例如图3所示的上下方向上,多个拉筋24沿着梁主体1的高度方向间隔开设置。此外,如图3所示,每个拉筋24与每个腰筋组件22内的多个腰筋221进行配合,即拉筋24的两端与多个腰筋组件22的最外侧的两个腰筋221进行卡接,进而通过多个拉筋24与多个腰筋组件22的多个腰筋221配合,提升叠合梁组件100的横向的承载能力。
其中,多个纵筋21的直径大于腰筋221的直径,由此纵筋21可以与底板11进行配合,进一步提升底板11的力学性能,还可以提升底板11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纵筋21可以配置直径20mm的纤维增强筋20,多个腰筋221可以配置直径为12mm的纤维增强筋20,多个箍筋23可以配置直径为8mm的纤维增强筋20,并且多个箍筋23的配置的纵向间距为200mm。多个拉筋24可以配置直径为6mm的纤维增强筋20,并且多个箍筋23的配置的纵向间距为400mm。由此可以保证加强筋2在梁主体1内部的合理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梁主体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设有第一定位凹槽13,通过第一定位凹槽13的设置,可以使梁主体1与外部结构进行后期浇筑的过程中,梁主体1的端部可以更好的与外部结构进行接触,增加与外部结构的接触面积,提升梁主体1与外部结构的连接的强度。
第一定位凹槽13的最小深度可以为50mm。由此可以使梁主体1与外部结构进行后期浇筑的过程中,更好的与外部结构进行接触,增加与外部结构的接触面积,提升梁主体1与外部结构的连接的强度,进而提升叠合梁组件100使用时的装配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4所示,梁主体1的顶部设有第二定位凹槽14。通过第二定位凹槽14设于梁主体1的顶部,也就是如图3和图4所示的梁主体1的上表面。由此如图3和4所示,第二定位凹槽14在梁主体1的顶面形成敞开口的凹槽,进而使梁主体1的两端面整体形成U型结构。第二定位凹槽14可以使梁主体1的顶部在与外部结构浇筑时,增加梁主体1的顶部与外部结构的接触面接,增加梁主体1的顶部与外部结构的连接的强度,从而增加叠合梁组件100在后期装配时的装配稳定性。
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叠合梁组件100的底板11中使用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层111的成分配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以使底板11的性能满足不同的使用环境,使叠合梁组件100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的需要而调整底板11的成分比例,进而使叠合梁组件100的实用性更强。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叠合梁组件100的梁主体1的截面尺寸可以为300mmx800mm,叠合梁组件100的梁主体1距梁端距离为200mm。其中,叠合梁组件100的底板11厚度可以为40~120mm,实际厚度根据叠合梁组件100的尺寸、受力情况、与加强筋2的共同作用效果而定,叠合梁组件100的底板11强度等级为C100。混凝土层121形成的叠合梁12的强度等级为C30~C60,同样可根据工程实际需要而定。
可选的,上文中所说的纤维增强筋20可以包括碳纤维筋(简称CFRP筋)、玄武岩纤维筋(简称BFRP筋)、玻璃纤维筋(简称GFRP筋)和芳纶纤维筋(简称AFRP)。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叠合梁组件100中的纤维增强筋20选用玄武岩纤维筋,使用玄武岩纤维筋可以在保证叠合梁组件100具有较轻质量的同时有效提升叠合梁组件100的刚度及力学性能。
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叠合梁组件100的制作方法可以如下:
S1:底板11的制作:在叠合梁组件100的制作模板中放置纤维增强筋20形成的筋笼后,浇筑一定厚度的超高性能混凝土至模板底部成为超高性能混凝土层111,进而使超高性能混凝土层111形成梁主体1的底板11。进一步的,采用插入式振捣棒进行振捣,使超高性能混凝土层111均匀密实,用灰刀抹平超高性能混凝土层111的顶部,最后进行蒸压养护。
S2:叠合梁组件100的制作:待超高性能混凝土层111养护完成后,对超高性能混凝土层111形成的底板11的顶面进行凿毛处理,避免叠合面处发生剪切滑移。浇筑混凝土至模板中后形成混凝土层121,进而形成叠合梁12,进行振捣、压实,并进行覆盖塑料薄膜与湿润养护,浇水养护28天后脱模形成叠合梁组件10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叠合梁组件100的制作步骤并不限于上述步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叠合梁组件100的具体步骤。其中,超高性能混凝土层111的配合比可以为水泥:RPC掺合料:海砂:钢纤维:海水:高效减水剂=24:6:55:5:4.9:0.72。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叠合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梁主体,所述梁主体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包括超高性能混凝土层;以及
叠合梁:所述叠合梁设于所述底板的上部,所述叠合梁包括混凝土层;
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于所述梁主体内部,所述加强筋包括纤维增强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梁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底板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包括:
多个纵筋,多个所述纵筋设于所述底板的内部且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纵筋在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间隔开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叠合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还包括:
多个腰筋组件,多个所述腰筋组件在所述叠合梁的内部沿着所述叠合梁的高度方向间隔开布置,且每个所述腰筋组件沿着所述叠合梁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其中每个所述腰筋组件包括:多个腰筋,多个所述腰筋沿着所述叠合梁的宽度方向间隔开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叠合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还包括:
多个箍筋,多个所述箍筋设于所述梁主体内部,多个所述箍筋呈环状结构且外套在所述纵筋和所述腰筋外部,多个所述箍筋沿着所述梁主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叠合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箍筋的上端超过所述叠合梁的上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叠合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还包括:多个拉筋,每个所述拉筋外套在所述腰筋组件的多个所述腰筋的外部,其中每个所述腰筋组件的长度方向上设有多个所述拉筋。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叠合梁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纵筋的直径大于所述腰筋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主体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设有第一定位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主体的顶部设有第二定位凹槽。
CN202021263892.1U 2020-06-30 2020-06-30 叠合梁组件 Active CN2126709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63892.1U CN212670996U (zh) 2020-06-30 2020-06-30 叠合梁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63892.1U CN212670996U (zh) 2020-06-30 2020-06-30 叠合梁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70996U true CN212670996U (zh) 2021-03-09

Family

ID=74818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63892.1U Active CN212670996U (zh) 2020-06-30 2020-06-30 叠合梁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709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558037U (zh) 一种frp板-混凝土组合梁
CN113089928A (zh) 碳纤维-frp-钢筋复层网格海水海砂混凝土叠合板及其制作方法
KR100808938B1 (ko) 콘크리트용 섬유강화 복합체 보강근
US9580355B2 (en) Concrete reinforcement system
CN208718220U (zh) 一种采用gfrp筋的型钢混凝土柱
CN212670996U (zh) 叠合梁组件
CN110056117B (zh) 波纹面空心frp型材海砂混凝土板结构
CN107313552A (zh) 一种frp板-混凝土组合梁
CN215330930U (zh) Frp管钢筋组合iccp-ss海水海砂混凝土叠合梁
CN216276463U (zh) 碳纤维筋与钢筋复合iccp-ss海水海砂混凝土梁
CN210482643U (zh) 一种夹芯保温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
CN210917956U (zh) 一种以复合材料网格为箍筋的混凝土梁
CN113216512A (zh) 碳纤维筋与钢筋复合iccp-ss海水海砂混凝土梁
CN106948550A (zh) 一种frp管‑核心钢骨海砂混凝土柱
CN109838015B (zh) 配置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网格筋的高抗剪性能混凝土剪力墙
CN113152775A (zh) 一种ecc增强的钢薄壁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215406915U (zh) 碳纤维-frp-钢筋复层网格海水海砂混凝土叠合梁
CN114033101B (zh) 一种全frp筋增强海水海砂混凝土高延性梁及其应用
CN205591386U (zh) 一种高强不锈钢丝增强ecc加固混凝土墙体
CN215851756U (zh) 一种装配式漂浮装置与漂浮结构单体
CN219327222U (zh) 一种预制玄武岩筋混凝土叠合楼板
CN116517188B (zh) 一种异形梁及其制作方法
CN215802678U (zh) 碳纤维贴面frp管材-钢筋组合海水海砂混凝土柱
CN113216511A (zh) Frp管钢筋组合iccp-ss海水海砂混凝土叠合梁
CN217128747U (zh) 一种配置复合材料格栅的混凝土组合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