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67143U - 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67143U
CN212667143U CN202021082815.6U CN202021082815U CN212667143U CN 212667143 U CN212667143 U CN 212667143U CN 202021082815 U CN202021082815 U CN 202021082815U CN 212667143 U CN212667143 U CN 2126671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diode
relay
triode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8281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强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Banhu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Banhu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Banhu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Banhu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8281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671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671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671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所述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包括:接触感应部件,包括X轴接触感应部件和Y轴接触感应部件;控制部件,分别与所述X轴接触感应部件和Y轴接触感应部件电连接;通断执行部件,包括充电通断执行部件和CAN总线通断执行部件,均与所述控制部件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在电动汽车充电时,将通信信号以接触式方式传递,无需加装信号专用电源,简化了电动汽车的充电结构,进一步便于立体车库充电装置的推广以及充电设备成本的降低。

Description

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接触式充电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充电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人们生活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其保有量逐年增加,随着汽车的大量生产应用,导致了高消耗和高排放,为了减少对国家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我国的汽车工业逐渐向发展新能源汽车转型。电动汽车由于具备高效节能、零排放的特点,已被列为新能源汽车的首选方案,并作为汽车工业进行转型的重点领域。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规模及数量也相应增长。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人口较为密集的中心城区,为电动汽车寻找充电停车位非常困难。将立体车库与充电系统融为一体的立体充电车库,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其中,柔性接触式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由于具有广泛实用性,是未来立体车库充电装置的主要趋势,但是传统的柔性接触式充电装置,其信号控制电路往往需要额外的辅助电源,安装在移动载车平台上的充电桩的部分装置加装辅助电源较为复杂,且成本较高。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无需辅助电源即可进行信号传输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实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无法提供一种无需辅助电源即可进行信号传输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所述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包括:接触感应部件,包括X轴接触感应部件和Y轴接触感应部件;控制部件,分别与所述X轴接触感应部件和Y轴接触感应部件电连接;通断执行部件,包括充电通断执行部件和CAN总线通断执行部件,均与所述控制部件电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X轴接触感应部件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行程开关、第一光耦和第一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第一直流电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行程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行程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光耦的原边阳极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原边阴极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阴极与地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副边集电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光耦的副边发射极与地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Y轴接触感应部件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行程开关、第二光耦和第二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行程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行程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光耦的原边阳极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原边阴极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阴极与地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副边集电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二光耦的副边发射极与地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件控制芯片和程序烧写口;所述控制芯片设有第一接触信号接收端、第二接触信号接收端、充电通断信号发送端和CAN总线通断信号发送端。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信号接收端与所述第一光耦的副边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接触信号接收端与所述第二光耦的副边集电极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通断执行部件包括第一充电连接确认线的通断执行部件和第二充电连接确认线的通断执行部件。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电连接确认线的通断执行部件包括第一继电器、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和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串联于第一充电连接确认线中,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四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地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通断信号发送端连接;所述第二充电连接确认线的通断执行部件包括第二继电器、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和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串联于第二充电连接确认线中,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四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第十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地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通断信号发送端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CAN总线通断执行部件包括CAN高位数据线的通断执行部件和CAN低位数据线的通断执行部件。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CAN高位数据线的通断执行部件包括第三继电器、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和第三三极管;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串联于CAN高位数据线中,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第五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四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阳极、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第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地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CAN总线通断信号发送端连接;所述CAN低位数据线的通断执行部件包括第四继电器、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七二极管、第八二极管和第四三极管;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串联于CAN低位数据线中,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一端、第七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四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阳极、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五电阻的一端、第十六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地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CAN总线通断信号发送端连接。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电动汽车充电时,通过检测行程开关的接触状态来控制充电确认线和CAN信号线的通断,实现了将通信信号以接触式方式传递,无需加装信号专用电源,简化了电动汽车的充电结构,进一步便于立体车库充电装置的推广以及充电设备成本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于一实施例中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于一实施例中的接触感应部件电路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于一实施例中的控制部件电路图。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于一实施例中通断执行部件电路图。
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于一实施例中充电枪电缆对应的插座端口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
11 接触感应部件
12 控制部件
13 通断执行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通过检测行程开关的接触状态来控制充电确认线和CAN信号线的通断,实现了将通信信号以接触式方式传递。充电桩通过行程开关或接近开关来判断电动汽车上的充电接口与车位的充电接口是否可靠的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的信号的柔性接触机构和动力的柔性接触机构是同一机械构造,信号接触完好代表动力接触也完好,信号通信交互成功充电桩自身才会自动启动动力传输。
所述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固定安装在立体车库框架上,电动汽车是停放在设有移动单元的立体车库移动载车平台上,将移动单元的充电枪插入电动汽车,之后立体车库的控制系统控制移动载车平台移动到指定位置,当移动载车平台到达指定位置后,接触感应部件检测到接触完好,将信号发送至控制部件,以使控制部件控制通断执行部件进行线路的接通。移动单元与固定单元的连接方式为机械柔性接触,即移动单元和固定单元至少有一个的连接端头是可伸缩的。
请参阅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于一实施例中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1包括:接触感应部件11、控制部件12和通断执行部件13。
请参阅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于一实施例中的接触感应部件电路图。如图2所示,所述接触感应部件11包括X轴接触感应部件和Y轴接触感应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X轴接触感应部件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行程开关SQ1、第一光耦U1和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
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第一直流电源+24V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行程开关SQ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行程开关SQ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光耦U1的原边阳极连接。
所述第一光耦U1的原边阴极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阴极与地连接。
所述第一光耦U1的副边集电极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二直流电源+5V连接。
所述第一光耦U1的副边发射极与地GND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Y轴接触感应部件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二行程开关SQ2、第二光耦U2和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
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24V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行程开关SQ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行程开关SQ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光耦U2的原边阳极连接。
所述第二光耦U2的原边阴极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的阴极与地连接。
所述第二光耦U2的副边集电极与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直流电源+5V连接。
所述第二光耦U2的副边发射极与地GND连接。
具体地,所述控制芯片为MCU(微型处理器),通过检测行程开关的状态来控制CC1和CC2信号的通断以及CAN_H和CAN_L CAN通信的通断,并通过指示灯LED1、LED2显示行程开关的状态。
SQ1为X轴的行程开关,SQ2为Y轴的行程开关。当X方向上柔性接触式充电的触点可靠接触时,SQ1的行程开关吸合,吸合的同时,指示灯LED1发光;当Y方向上柔性接触式充电的触点可靠接触时,SQ2的行程开关吸合,吸合的同时,指示灯LED2发光。
请参阅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于一实施例中的控制部件电路图。如图3所示,所述控制部件12分别与所述X轴接触感应部件和Y轴接触感应部件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件控制芯片U3和程序烧写口P1。控制芯片U3和程序烧写口P1通过SWD_CLK、RESET和SWD_DIO三个引脚连接。
所述控制芯片设有第一接触信号接收端SQ1、第二接触信号接收端SQ2、充电通断信号发送端Relay_ctl_CC1、Relay_ctl_CC2和CAN总线通断信号发送端Relay_ctl_CAN_H、Relay_ctl_CAN_L。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触信号接收端SQ1与所述第一光耦的副边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接触信号接收端SQ2与所述第二光耦的副边集电极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实际应用中,所述接触感应部件不仅可以使用行程开关实现接触检测,还可以通过接近开关或其他位置、行程检测器件实现接触检测。
请参阅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于一实施例中通断执行部件电路图。如图4所示,所述通断执行部件13包括充电通断执行部件和CAN总线通断执行部件,均与所述控制部件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充电通断执行部件包括第一充电连接确认线CC1的通断执行部件和第二充电连接确认线CC2的通断执行部件。
所述第一充电连接确认线的通断执行部件包括第一继电器K1、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一三极管Q1。
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串联于第一充电连接确认线CC1中,串联的两个连接端为CC1_1和CC1_2。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24V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K1的第四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D1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地GND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通断信号发送端Relay_ctl_CC1连接。
所述第二充电连接确认线的通断执行部件包括第二继电器K2、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二三极管Q2。
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串联于第二充电连接确认线CC2中,串联的两个连接端为CC2_1和CC2_2。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R8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24V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K2的第四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十电阻R1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地GND连接,所述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通断信号发送端Relay_ctl_CC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CAN总线通断执行部件包括CAN高位数据线的通断执行部件和CAN低位数据线的通断执行部件。
所述CAN高位数据线的通断执行部件包括第三继电器K3、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和第三三极管Q3。
所述第三继电器K3的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串联于CAN高位数据线CAN_H中,串联的两个连接端为CAN_H1(S+)和CAN_H2(S+)。所述第三继电器K3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24V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与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K3的第四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阳极、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地GND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与所述CAN总线通断信号发送端Relay_ctl_CAN_H连接。
所述CAN低位数据线的通断执行部件包括第四继电器K4、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和第四三极管Q4。
所述第四继电器K4的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串联于CAN低位数据线CAN_L中,串联的两个连接端为CAN_L1(S-)和CAN_L2(S-)。所述第四继电器K4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第七二极管D7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24V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阴极与所述第八二极管D8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K4的第四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八二极管D8的阳极、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地GND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与所述CAN总线通断信号发送端Relay_ctl_CAN_L连接。
第一继电器K1控制CC1信号的通断,第二继电器K2控制CC2信号的通断。第三继电器K3控制CAN_H信号的通断,第四继电器K4控制CAN_L信号的通断。当MCU检测到SQ1和SQ2的行程开关同时吸合时,说明柔性充电桩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触点可靠接触,MCU就可以控制继电器K1,K2,K3和K4吸合,以使CC1和CC2,CAN_H和CAN_L信号导通。
请参阅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于一实施例中充电枪电缆对应的插座端口示意图。如图5所示显示了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接口的插头与插座的端子定义。其中,DC+表示直流电源正极,DC-表示直流电源负极,PE表示保护接地,连接供电设备地线和车辆电平台,S+表示供电设备与电动汽车之间的充电通信CAN_H,S-表示供电设备与电动汽车之间的充电通信CAN_L,CC1和CC2表示充电连接确认,A+表示低压辅助电源正极,A-表示低压辅助电源负极。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根据国家标准中对电动汽车充电端口定义的不同进行适应性的修改也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例如,既可以通过通断执行部件实现CC1、CC2的通断,也可以通过通断执行部件实现CC、CP的通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在电动汽车充电时,通过检测行程开关的接触状态来控制充电确认线和CAN信号线的通断实现了将通信信号以接触式方式传递,无需加装信号专用电源,简化了电动汽车的充电结构,进一步便于立体车库充电装置的推广以及充电设备成本的降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有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9)

1.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包括:
接触感应部件,包括X轴接触感应部件和Y轴接触感应部件;
控制部件,分别与所述X轴接触感应部件和Y轴接触感应部件电连接;
通断执行部件,包括充电通断执行部件和CAN总线通断执行部件,均与所述控制部件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X轴接触感应部件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行程开关、第一光耦和第一发光二极管;
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第一直流电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行程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行程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光耦的原边阳极连接;
所述第一光耦的原边阴极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阴极与地连接;
所述第一光耦的副边集电极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直流电源连接;
所述第一光耦的副边发射极与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Y轴接触感应部件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行程开关、第二光耦和第二发光二极管;
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行程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行程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光耦的原边阳极连接;
所述第二光耦的原边阴极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阴极与地连接;
所述第二光耦的副边集电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直流电源连接;
所述第二光耦的副边发射极与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件控制芯片和程序烧写口;
所述控制芯片设有第一接触信号接收端、第二接触信号接收端、充电通断信号发送端和CAN总线通断信号发送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信号接收端与所述第一光耦的副边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二接触信号接收端与所述第二光耦的副边集电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通断执行部件包括第一充电连接确认线的通断执行部件和第二充电连接确认线的通断执行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充电连接确认线的通断执行部件包括第一继电器、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和第一三极管;
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串联于第一充电连接确认线中,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四引脚分别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地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通断信号发送端连接;
所述第二充电连接确认线的通断执行部件包括第二继电器、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和第二三极管;
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串联于第二充电连接确认线中,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的一端、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四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阳极、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九电阻的一端、第十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地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充电通断信号发送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CAN总线通断执行部件包括CAN高位数据线的通断执行部件和CAN低位数据线的通断执行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CAN高位数据线的通断执行部件包括第三继电器、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和第三三极管;
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串联于CAN高位数据线中,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第五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四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六二极管的阳极、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第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地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CAN总线通断信号发送端连接;
所述CAN低位数据线的通断执行部件包括第四继电器、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七二极管、第八二极管和第四三极管;
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串联于CAN低位数据线中,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一端、第七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四引脚分别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阳极、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五电阻的一端、第十六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与所述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地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CAN总线通断信号发送端连接。
CN202021082815.6U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 Active CN2126671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82815.6U CN212667143U (zh)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82815.6U CN212667143U (zh)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67143U true CN212667143U (zh) 2021-03-09

Family

ID=74823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82815.6U Active CN212667143U (zh)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671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58646A (zh) * 2021-06-08 2021-08-13 北京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供电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58646A (zh) * 2021-06-08 2021-08-13 北京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供电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17450U (zh) 一种具有显示屏的一体式电动汽车充电枪
CN101834389B (zh) 一种插头和插座
CN208715006U (zh) 一种新型机器人自动充电桩
CN104578219A (zh) 一种具有近场通信功能的无线充电底座
CN110520326B (zh) 转换器分离型电动汽车充电系统以及设置于电线杆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
CN105389896A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桩
CN212667143U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
CN109031107A (zh) 检测高压继电器触点通断的电子辅助触点电路
CN102170162A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机装置
CN203205921U (zh) 便携式电动车充电装置
CN109367413A (zh) 带安全插头的车车互联充电桩及其电源插头
CN209650068U (zh) 带车车互联功能的充电桩
CN209329712U (zh) 具有充电指示的充电装置
CN208636402U (zh) 检测高压继电器触点通断的电子辅助触点电路
CN109263503A (zh) 带车车互联功能的充电桩
CN205905812U (zh) 一种新型直流一体式充电桩
CN207403602U (zh) 一种升降横移类机械式停车设备的有线充电系统
CN205311356U (zh) 一种多功能充电桩
CN209150562U (zh) 一种智能计量插座箱
CN208369289U (zh) 一种基于nb-iot的充电桩过流过载保护系统
CN202014126U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机装置
CN207078016U (zh) 用于电动车的非接触式充电连接线
CN210101378U (zh) 充电连接器电磁锁及温度采集控制的装置
CN211605595U (zh) 具有充放电功能的非车载充电机
CN201708404U (zh) 一种插头和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charging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s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09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09

Pledgee: Zhejiang Tailong Commercial Bank Co.,Ltd. Shanghai Minhang Sub branch

Pledgor: SHANGHAI BANHU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231000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