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24095U - 自动发卡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动发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24095U
CN212624095U CN202021801692.7U CN202021801692U CN212624095U CN 212624095 U CN212624095 U CN 212624095U CN 202021801692 U CN202021801692 U CN 202021801692U CN 212624095 U CN212624095 U CN 2126240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d
conveying
roller
conveying roll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0169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长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Changcheng Zhongk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Changcheng Zhongk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74705530&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212624095(U)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Changcheng Zhongk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Changcheng Zhongk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80169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240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240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240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发卡装置,包括左侧板、右侧板和连接于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的卡片传送板和传输通道槽;所述卡片传送板的后部上方与左侧板和右侧板形成储卡槽,所述传输通道槽设置于卡片传送板的前部上方,卡片传送板和传输通道槽之间形成卡片传输通道;卡片传送板和传输通道槽的前端连接有出卡口;所述卡片传送板的下方安装有驱动电机、第一传送辊、第二传送辊、第一被动辊和第四传送辊,其中,第一传送辊和第二传送辊位于储卡槽下方,第一被动辊和第四传送辊位于卡片传输通道下方;所述传输通道槽的上方安装有第三传送辊和第二被动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发卡装置,其结构简单而巧妙,通过较小的体积,精准实现了卡片的单张分离和输送。

Description

自动发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卡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发卡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智能卡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如:银行卡、公交卡、门禁卡、消费储值卡以及身份证件等;而为了便于智能卡的自助发放,市面上出现了一些自动发卡装置。
然而,现有的发卡机中,一方面结构较为复杂,导致其体积较为庞大,不利于产品的生产与运输;另一方面局部传动机构设计不合理,容易出现多张卡片粘连送出的情况,无法保证卡片的单张精准输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自动发卡装置,其结构简单而巧妙,通过较小的体积,精准实现了卡片的单张分离和输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发卡装置,包括左侧板、右侧板和连接于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的卡片传送板和传输通道槽;
所述卡片传送板的后部上方与左侧板和右侧板形成储卡槽,所述传输通道槽设置于卡片传送板的前部上方,卡片传送板和传输通道槽之间形成卡片传输通道;卡片传送板和传输通道槽的前端连接有出卡口;
所述卡片传送板的下方安装有驱动电机、第一传送辊、第二传送辊、第一被动辊和第四传送辊,所述第一传送辊、第二传送辊、第一被动辊和第四传送辊沿卡片传送板由后端到前端的方向依次设置,其中,第一传送辊和第二传送辊位于储卡槽下方,第一被动辊和第四传送辊位于卡片传输通道下方;所述传输通道槽的上方安装有第三传送辊和第二被动辊;
所述传输通道槽的底面和卡片传送板上开设有若干窗孔,所述第一传送辊、第二传送辊、第三传送辊、第四传送辊、第一被动辊和第二被动辊的表面从窗孔处露出;
所述第三传送辊和第一被动辊相对设置,第三传送辊和第一被动辊的表面间的最小间距略大于卡片;第四传送辊和第二被动辊相对设置,第四传送辊和第二被动辊的表面互相贴合;
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连接于左侧板或右侧板上,所述第一传送辊、第二传送辊、第三传送辊、第四传送辊和第一被动辊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左侧板和右侧板上,所述第二被动辊的两端转动连接于传输通道槽中;
所述第一传送辊和第二传送辊与驱动电机通过同步带同步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传送辊、第三传送辊和第四传送辊通过同步带同步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末端以及第一至第四传送辊的轴的一端从右侧板穿出,并分别连接一传动齿轮;其中,驱动电机、第一传送辊和第二传送辊端部的传动齿轮通过第一同步齿带同步转动连接,第二传送辊、第三传送辊和第四传送辊的传动齿轮通过第二同步齿带同步转动连接;
第三传送辊的一端连接的传动齿轮为双层齿轮,所述双层齿轮的其中一层与第一同步齿带连接,另一层与第二同步齿带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齿带张紧机构,所述齿带张紧机构包括张紧板和转动连接于张紧板上的张紧轮,所述张紧板上设有腰圆调节孔,张紧板通过螺丝穿过腰圆调节孔固定于右侧板的外侧,使张紧轮由外向内压紧第二同步齿带。
进一步地,第三传送辊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一高度调节板上,所述高度调节板上开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腰圆调节孔;第三传送辊两端的高度调节板分别通过螺丝穿过腰圆调节孔,固定于左侧板和右侧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储卡槽内设有第一检测器,所述第一检测器设置于左侧板或右侧板的内壁上,用于检测储卡槽内卡片的余量。
进一步地,所述卡片传输通道内设有第二检测器,所述第二检测器设置于传输通道槽的底面或卡片传送板上靠近出卡口处,用于检测卡片在卡片传输通道的通过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被动辊的两端分别通过一弹性下压机构连接于传输通道槽;所述弹性下压机构包括下压块、弹簧和卡接框架,所述下压块设置于第二被动辊的轴的端部上方,所述卡接框架设置于下压块上方且与传输通道槽卡接,所述弹簧的一端与卡接框架的顶部内壁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下压块连接;所述弹簧将下压块向下弹性压紧,以将第二被动辊弹性向下压紧,使第二被动辊的表面贴合于第四传送辊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发卡装置其结构简单而巧妙,通过较小的体积,精准实现了卡片的单张分离和输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发卡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发卡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二被动辊和传输通道槽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发卡装置,包括左侧板12、右侧板11和连接于左侧板12和右侧板11之间的卡片传送板31和传输通道槽32;
所述卡片传送板31的后部上方与左侧板12和右侧板11形成储卡槽,所述传输通道槽32设置于卡片传送板31的前部上方,卡片传送板31和传输通道槽32之间形成卡片传输通道;卡片传送板31和传输通道槽32的前端连接有出卡口5。
所述卡片传送板31的下方安装有驱动电机3、第一传送辊21、第二传送辊22、第一被动辊41和第四传送辊24,所述第一传送辊21、第二传送辊22、第一被动辊41和第四传送辊24沿卡片传送板31由后端到前端的方向依次设置,其中,第一传送辊21和第二传送辊22位于储卡槽下方,第一被动辊41和第四传送辊24位于卡片传输通道下方;所述传输通道槽32的上方安装有第三传送辊23和第二被动辊42;
所述传输通道槽32的底面和卡片传送板31上开设有若干窗孔,所述第一传送辊21、第二传送22辊、第三传送辊23、第四传送辊24、第一被动辊41和第二被动辊42的表面从窗孔处露出;
所述第三传送辊23和第一被动辊41相对设置,第三传送辊23和第一被动辊41的表面间的最小间距略大于卡片;第四传送辊24和第二被动辊42相对设置,第四传送辊24和第二被动辊42的表面互相贴合;
所述驱动电机3固定连接于左侧板12或右侧板11上,所述第一传送辊21、第二传送辊22、第三传送辊23、第四传送辊24和第一被动辊41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左侧板12和右侧板11上,所述第二被动辊42的两端转动连接于传输通道槽32中;
所述第一传送辊21和第二传送辊22与驱动电机3通过同步带同步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传送辊22、第三传送辊23和第四传送辊24通过同步带同步转动连接。
具体地,所述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的末端以及第一至第四传送辊21、22、23、24的轴的一端从右侧板11穿出,并分别连接一传动齿轮;其中,驱动电机3、第一传送辊21和第二传送辊22端部的传动齿轮通过第一同步齿带61同步转动连接,第二传送辊22、第三传送辊23和第四传送辊24的传动齿轮通过第二同步齿带62同步转动连接;
第三传送辊23的一端连接的传动齿轮为双层齿轮,所述双层齿轮的其中一层与第一同步齿带61连接,另一层与第二同步齿带62连接。
进一步地,第三传送辊2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一高度调节板33上,所述高度调节板33上开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腰圆调节孔;第三传送辊23两端的高度调节板33分别通过螺丝穿过腰圆调节孔,固定于左侧板12和右侧板11上。通过高度调节板33,能够调节第三传送辊23和第一被动辊41之间的距离,以使本实用新型能够适配各种厚度的卡片。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被动辊42的两端分别通过一弹性下压机构连接于传输通道槽32。如图3所示,所述弹性下压机构包括下压块83、弹簧82和卡接框架81,所述下压块83设置于第二被动辊42的轴的端部上方,所述卡接框架81设置于下压块83上方且与传输通道槽32卡接,所述弹簧82的一端与卡接框架81的顶部内壁连接,弹簧82的另一端与下压块83连接;所述弹簧82将下压块81向下弹性压紧,以将第二被动辊42弹性向下压紧,使第二被动辊42的表面贴合于第四传送辊24的表面。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包括齿带张紧机构,所述齿带张紧机构包括张紧板71和转动连接于张紧板71上的张紧轮72,所述张紧板72上设有腰圆调节孔,张紧板71通过螺丝穿过腰圆调节孔固定于右侧板11的外侧,使张紧轮72由外向内压紧第二同步齿带72。
进一步地,所述储卡槽内设有第一检测器,所述第一检测器设置于左侧板12或右侧板11的内壁上,用于检测储卡槽内卡片的余量。所述卡片传输通道内设有第二检测器,所述第二检测器设置于传输通道槽32的底面或卡片传送板31上靠近出卡口5处,用于检测卡片在卡片传输通道的通过状态。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卡片由下往上堆叠于储卡槽中,当自动发卡装置收到出卡信号时,驱动电机3转动并通过第一同步齿带71带动第一传送辊21和第二传送辊22转动,第一传送辊21和第二传送辊22转动在储卡槽的下方将位于最底部的卡片向卡片传输通道递送;同时,第二传送辊22端部的传动齿轮通过第二同步齿带72带动第三传送辊23和第四传送辊24转动。第三传送辊23在卡片传输通道入口处上方,向卡片传输通道中的卡片的顶面施加向储卡槽内运动的摩擦力;由于第二传送辊22与第一被动辊41之间刚好只能允许一张卡片通过,因此,当最底部的卡片粘连出其他卡片时,会被第三传送辊23挡住并推回储卡槽内,确保了只向卡片传输通道中输送单张卡片。进一步地,卡片传输通道中的第四传送辊24和第二被动辊42则将卡片传输至出卡口5处,供用户取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7)

1.一种自动发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侧板、右侧板和连接于左侧板和右侧板之间的卡片传送板和传输通道槽;
所述卡片传送板的后部上方与左侧板和右侧板形成储卡槽,所述传输通道槽设置于卡片传送板的前部上方,卡片传送板和传输通道槽之间形成卡片传输通道;卡片传送板和传输通道槽的前端连接有出卡口;
所述卡片传送板的下方安装有驱动电机、第一传送辊、第二传送辊、第一被动辊和第四传送辊,所述第一传送辊、第二传送辊、第一被动辊和第四传送辊沿卡片传送板由后端到前端的方向依次设置,其中,第一传送辊和第二传送辊位于储卡槽下方,第一被动辊和第四传送辊位于卡片传输通道下方;所述传输通道槽的上方安装有第三传送辊和第二被动辊;
所述传输通道槽的底面和卡片传送板上开设有若干窗孔,所述第一传送辊、第二传送辊、第三传送辊、第四传送辊、第一被动辊和第二被动辊的表面从窗孔处露出;
所述第三传送辊和第一被动辊相对设置,第三传送辊和第一被动辊的表面间的最小间距略大于卡片;第四传送辊和第二被动辊相对设置,第四传送辊和第二被动辊的表面互相贴合;
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连接于左侧板或右侧板上,所述第一传送辊、第二传送辊、第三传送辊、第四传送辊和第一被动辊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左侧板和右侧板上,所述第二被动辊的两端转动连接于传输通道槽中;
所述第一传送辊和第二传送辊与驱动电机通过同步带同步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传送辊、第三传送辊和第四传送辊通过同步带同步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发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的末端以及第一至第四传送辊的轴的一端从右侧板穿出,并分别连接一传动齿轮;其中,驱动电机、第一传送辊和第二传送辊端部的传动齿轮通过第一同步齿带同步转动连接,第二传送辊、第三传送辊和第四传送辊的传动齿轮通过第二同步齿带同步转动连接;
第三传送辊的一端连接的传动齿轮为双层齿轮,所述双层齿轮的其中一层与第一同步齿带连接,另一层与第二同步齿带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发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齿带张紧机构,所述齿带张紧机构包括张紧板和转动连接于张紧板上的张紧轮,所述张紧板上设有腰圆调节孔,张紧板通过螺丝穿过腰圆调节孔固定于右侧板的外侧,使张紧轮由外向内压紧第二同步齿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发卡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三传送辊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一高度调节板上,所述高度调节板上开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腰圆调节孔;第三传送辊两端的高度调节板分别通过螺丝穿过腰圆调节孔,固定于左侧板和右侧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发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卡槽内设有第一检测器,所述第一检测器设置于左侧板或右侧板的内壁上,用于检测储卡槽内卡片的余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发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片传输通道内设有第二检测器,所述第二检测器设置于传输通道槽的底面或卡片传送板上靠近出卡口处,用于检测卡片在卡片传输通道的通过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发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被动辊的两端分别通过一弹性下压机构连接于传输通道槽;所述弹性下压机构包括下压块、弹簧和卡接框架,所述下压块设置于第二被动辊的轴的端部上方,所述卡接框架设置于下压块上方且与传输通道槽卡接,所述弹簧的一端与卡接框架的顶部内壁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下压块连接;所述弹簧将下压块向下弹性压紧,以将第二被动辊弹性向下压紧,使第二被动辊的表面贴合于第四传送辊的表面。
CN202021801692.7U 2020-08-25 2020-08-25 自动发卡装置 Active CN2126240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01692.7U CN212624095U (zh) 2020-08-25 2020-08-25 自动发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01692.7U CN212624095U (zh) 2020-08-25 2020-08-25 自动发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24095U true CN212624095U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05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01692.7U Active CN212624095U (zh) 2020-08-25 2020-08-25 自动发卡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240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80763A1 (en) Banknote processing device and cash-out and cash-in mechanism thereof
WO2016150138A1 (zh) 一种纸币堆叠装置及纸币处理设备
CN212624095U (zh) 自动发卡装置
CN103559752B (zh) 自动彩票出票机
CN206901449U (zh) 自动折纸机
CN213458095U (zh) 一种新型自动发卡装置
CN212160707U (zh) 一种自动发卡装置
CN208433064U (zh) 票据纠偏装置及票据发放设备
CN111376622A (zh) 自动盖章机
CN216230861U (zh) 一种金融统计用的练习钞压平装置
CN206833497U (zh) 一种新型数签机器人
CN109178994A (zh) 一种电子证书签发机的上料机构
CN108116704A (zh) 全自动新生儿疾病筛查卡快速粘贴装置
CN206605492U (zh) 一种可拼接式机械手及包括该机械手的清分机
CN211443161U (zh) 一种问卷调查投入自动整理收集装置
CN207902806U (zh) 全自动新生儿疾病筛查卡快速粘贴装置
CN204936515U (zh) 二维码在线打印设备
CN201867836U (zh) 票卡清点机构
CN113112676A (zh) 一种金融自助设备的存取钞机构
CN108211329B (zh) 扑克牌点牌机
CN110517577A (zh) 一种双面二维码标签加工装置
CN211997941U (zh) 一种打印机送纸装置
CN219884753U (zh) 全自动发药装置
CN206278743U (zh) 票卡发送机构
CN219716125U (zh) 一种卡片高速发料的防划伤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