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05670U - 海啸监测设备和海啸预警系统 - Google Patents

海啸监测设备和海啸预警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05670U
CN212605670U CN202022073425.9U CN202022073425U CN212605670U CN 212605670 U CN212605670 U CN 212605670U CN 202022073425 U CN202022073425 U CN 202022073425U CN 212605670 U CN212605670 U CN 2126056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sunami
communication
floating body
tsunami monitoring
release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7342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冠英
张新文
黄桦
王研
周保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Sea Survey Technology Center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Sea Marine Buoy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Sea Survey Technology Center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Sea Marine Buoy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Sea Survey Technology Center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Sea Marine Buoy Center)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Sea Survey Technology Center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Sea Marine Buoy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02207342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056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056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056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4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e.g. of flood or hurricane; Forecasting, e.g. risk assessment or mapp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海啸监测设备和海啸预警系统。该设备包括:海啸监测电子舱;监测到海啸的海啸监测电子舱,输出释放指令与海啸信息;通信浮体;用于连接岸站和海啸监测电子舱;通信浮体接收海啸信息,将海啸信息转发给岸站;海啸监测设备还包括释放机构;释放机构连接在海啸监测电子舱和通信浮体之间;释放机构接收释放指令,断开与通信浮体之间的连接,以使通信浮体上浮。本申请的海啸监测设备布放工作量少、灵活性强、安全性高,在海上运行时生存周期长,运营成本低。

Description

海啸监测设备和海啸预警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海啸监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海啸监测设备和海啸预警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地球内部物理性质和地震、海啸灾害的关注越来越深入。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全球有记载的破坏性海啸大约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约六、七年发生一次。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的地震海啸就占了约80%。因此对海啸的监测预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现有的海啸实时监测系统依赖于海面浮标,其通常采用锚泊式固定,并通过缆线与海底传感器相连接,海底传感器监测到海啸波到来时,通过线缆将数据传输至海面浮标,再通过卫星发送回岸站。这种工作方式仅适用于浅海区域,且费时费力,安装工程量大。针对布放在上千米水深的海啸监测浮标,虽然可以采用声学通讯方式解决了数据传输缆安装的问题,但布放和回收上千米的用于锚定浮标的缆绳工程量较大,而且海面浮标容易遭到轮船碰撞、人为破坏等。一旦海面浮标体被破坏,整个海啸监测系统就无法正常工作,需要租船出海回收和维修海啸监测浮标,再重新投放海啸浮标。整个过程耗时、耗力、运营成本巨大。
在实现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传统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目前的海啸预警系统,存在安全性低、安装工程量大、费时费力成本高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海啸监测设备,包括:
海啸监测电子舱;监测到海啸的海啸监测电子舱,输出释放指令与海啸信息;
通信浮体;用于连接岸站和海啸监测电子舱;通信浮体接收海啸信息,将海啸信息转发给岸站;
海啸监测设备还包括释放机构;释放机构连接在海啸监测电子舱和通信浮体之间;释放机构接收释放指令,断开与通信浮体之间的连接,以使通信浮体上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信浮体包括均安装于密封壳体内的电池、电子处理单元以及卫星天线;其中,密封壳体内的顶部预留空腔;
电池设于密封壳体内的底部;卫星天线设于密封壳体内的顶部;
电子处理单元分别与电池、卫星天线以及海啸监测电子舱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信浮体还包括设于密封壳体外、且固定于浮体底部的软绳;
通信浮体通过软绳与释放机构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信浮体的数量为若干个,释放机构的数量与通信浮体的数量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仪器安装架以及与仪器安装架相连接的下沉装置;
海啸监测电子舱和释放机构均固定于仪器安装架的上层面板和下层面板之间;
仪器安装架的上层面板上开设有圆孔,通信浮体穿过圆孔连接释放机构;圆孔的数量与通信浮体的数量相同;
下沉装置安装于仪器安装架的下层面板的下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下沉装置为配重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声学释放器、上浮装置以及设于配重板上表面中心区域的拉手型装置;其中,上浮装置连接声学释放器;
声学释放器穿过且固定于仪器安装架的上层面板和下层面板的中心孔,声学释放器底部的释放钩与拉手型装置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浮装置包括缆绳和若干个玻璃浮球;
声学释放器的顶部通过缆绳与玻璃浮球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于仪器安装架上层面板和下层面板之间的电池舱。
一种海啸预警系统,包括岸站以及如上述的海啸监测设备;
海啸监测设备通过卫星网络连接岸站。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海啸监测设备位于监测区域时,通过海啸监测电子舱实时监测海啸信息,监测到海啸的海啸监测电子舱输出海啸信息至通信浮体,并输出释放指令控制释放机构断开与通信浮体之间的连接,则通信浮体依靠自身浮力上浮至水面,上浮至水面的通信浮体将海啸信息通过卫星网络发送至岸站,从而指示岸站进行海啸预警。本申请的海啸监测设备可以直接布放于海底监测区域,不需要提前测量布放站点的水深数据,布放机动灵活性较强、安装工程量小,省时省力,且隐蔽性强,不易遭到海面船只的破坏,在检测到海啸时通信浮体携带海啸信息通过自身浮力上浮到海面将海啸信息转发出,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及时地检测到海啸信息进行预警,保护人们人身财产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海啸监测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通信浮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释放机构与通信浮体的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海啸监测设备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海啸监测设备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海啸预警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申请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空间关系术语例如“在...下”、“在...下面”、“下面的”、“在...之下”、“在...之上”、“上面的”等,在这里可以用于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它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当明白,除了图中所示的取向以外,空间关系术语还包括使用和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翻转,描述为“在其它元件下面”或“在其之下”或“在其下”元件或特征将取向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在...下面”和“在...下”可包括上和下两个取向。此外,器件也可以包括另外地取向(譬如,旋转90度或其它取向),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描述语相应地被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通过居中元件连接另一个元件。此外,以下实施例中的“连接”,如果被连接的对象之间具有电信号或数据的传递,则应理解为“电连接”、“通信连接”等。
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可以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具有”等指定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可能性。同时,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传统的海啸监测设备通过在海面上设置浮标,利用光电复合缆将海面浮标和海底的海啸监测器相连接,从而使浮标与岸站进行数据传输,但海面的浮标容易受到船只的破坏,这将大大增加装置的安装工程量以及运营成本。
基于以上原因,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不需要海面浮标配合、不受系留缆绳长度的限制而单独使用的海啸监测设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海啸监测设备,可以包括:
海啸监测电子舱;监测到海啸的海啸监测电子舱,输出释放指令与海啸信息;
通信浮体;用于连接岸站和海啸监测电子舱;通信浮体接收海啸信息,将海啸信息转发给岸站;
海啸监测设备还包括释放机构;释放机构连接在海啸监测电子舱和通信浮体之间;释放机构接收释放指令,断开与通信浮体之间的连接,以使通信浮体上浮。
其中,本申请的海啸监测设备既能监测深海区域的海啸,也能监测靠近岸边的海啸,在使用该海啸监测设备时,将其投放入所需监测的区域即可,投放的区域按实际需要选择。释放机构将通信浮体与海啸监测电子舱连接为整体,海啸监测电子舱未监测到海啸时,释放机构不工作,将通信浮体固定住,防止其上浮至海面,当海啸监测电子舱监测到海啸时,则启动释放机构和通信浮体开始工作,释放机构接收到释放指令时才释放通信浮体,断开与通信浮体之间的连接。通信浮体在水中可以依靠自身浮力上浮至水面与岸站进行通信,岸站在接收到海啸信息时将进行海啸预警措施。海啸信息可以包括海啸波强度、时间等。
具体地,将本申请的海啸监测设备投放至需要监测的区域时,正常工作状态下,海啸监测电子舱实时监测海底海啸信息,通信浮体和释放机构可以处于关闭状态,使得装置整体的功耗较低;当海啸监测电子舱监测到海啸发生时,启动通信浮体和释放机构开始工作,海啸监测电子舱将海啸信息传输给通信浮体,通信浮体将海啸信息存储下来,同时释放机构接收到释放信号后释放通信浮体,则通信浮体携带海啸信息与释放机构分离,通信浮体不再受到释放机构的限制,在水中依靠自身浮力不断上浮至海面;当通信浮体到达海面后,则通过卫星网络将海啸信息发送至岸站。
本申请通过设计释放机构将通信浮体和海啸监测电子舱连接为一个整体,海啸监测电子舱监测到海啸时,通过启动释放机构和通信浮体,利用释放机构将携带海啸信息的通信浮体释放,则通信浮体与释放装置分离,通信浮体不断上浮至海面从而达到及时、快捷地将海啸信息传输至岸站进行海啸预警。本申请的海啸监测设备锚系结构简单,不受系留缆绳长度的限制,可以布放在浅水海域,也可以布放在上千米的深水海域,不需要提前测量布放站点的水深数据,布放机动灵活性较强,不需要从海底到水面的长系留缆绳,布放方便,工作量较少,没有配套的水面浮标也能实现卫星通信,只要将其投放于海底即可实现监测和抛射式通讯,减少了水面标体被破坏的风险,系统隐藏性好,抗破坏能力强,安全性高,且系统整体功耗较低,在海上运行时生存周期更长。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通信浮体可以包括均安装于密封壳体内的电池、电子处理单元以及卫星天线;其中,密封壳体内的顶部预留空腔;
电池设于密封壳体内的底部;卫星天线设于密封壳体内的顶部;
电子处理单元分别与电池、卫星天线以及海啸监测电子舱相连接。
其中,通信浮体的顶部可以为半球型,主体可以为圆柱体,底部是平的;电池、电子处理单元以及卫星天线均安装与密封壳体内,电池可以为碱性电池,重量较大的电池位于密封壳体底部时,由于密封壳体顶部预留了空腔,因此该通信浮体位于水中时可以保持直立上浮。
具体而言,当海啸监测电子舱检测到海啸时,启动通信浮体,电池为电子处理单元和卫星天线供电;海啸监测电子舱将海啸信息传输至通信浮体的电子处理单元,通信浮体可以在被释放后保持直立上浮,在上浮至海面后,电子处理单元将携带的海啸信息通过卫星天线发送出去,岸站在接收到通信浮体发送的海啸信息后将进行及时的海啸预警。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通信浮体还可以包括设于密封壳体外、且固定于浮体底部的软绳;
通信浮体通过软绳与释放机构相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通信浮体的数量可以为若干个,释放机构的数量与通信浮体的数量相同。
其中,通信浮体通过固定于浮体密封壳体外底部的软绳与释放机构相连接,释放机构可以包括铜丝,释放机构的铜丝拉住通信浮体底部的软绳,限制其上浮。通信浮体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设置,考虑到安装位置有限以及电池的供电能力,而且海啸每年一般发生1-2次,可以安装4个通信浮体,4个通信浮体可以监测2年。相应地,每个通信浮体对应一个释放机构,即释放机构的数量与通信浮体的数量相同。
并且,海啸监测电子舱在预设周期到来时获取海啸压力波的幅度;获取到海啸压力波的海啸监测电子舱将该幅度与预设阈值相比较;若幅度大于预设阈值,则海啸监测电子舱确认发生海啸,并输出海啸信息和释放指令。
预设周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例如可以将预设周期设定为15秒,即海啸监测电子舱每隔15秒检测一次海啸压力波的幅度,海啸压力波的幅度通过实际检测的水深压力减去预期压力计算得到,预期压力与潮汐和低频波动密切相关,同样的,预期压力每隔预设时间更新一次,即预期压力每隔15秒更新一次的同时,海啸监测电子舱通过检测水深压力减去预期压力计算更新得到海啸压力波的幅度。预设阈值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海洋的背景噪声决定最小侦测阈值,例如基于过往的观测经验,中国南海的合理阈值为3厘米,即预设阈值设定为3厘米。
具体地,海啸监测设备投放于中国南海的海底监测区域时,可以自行监测海啸波,而不用依靠陆地发送指令。海啸监测设备的海啸监测电子舱每隔预设周期15秒更新一次预期压力,并通过实际检测到的水深压力减去预期压力计算获得海啸压力波的幅度,海啸监测电子舱将该海啸压力波的幅度与预设阈值3厘米进行比较;当海啸压力波的幅度小于3厘米时,确认未发生海啸,海啸监测电子舱继续监测海啸;下一个15秒后,再次更新海啸压力波的幅度并判断是否发生海啸,若检测到海啸压力波的幅度大于3厘米时,则确认发生海啸,海啸监测电子舱启动通信浮体和释放机构开始工作,并将海啸信息发送至通信浮体的电子处理单元,同时海啸监测电子舱将释放指令发送给释放机构,释放机构接收到释放指令后熔断铜丝,将通信浮体释放抛射出去,则通信浮体不再受到铜丝的限制,携带海啸信息上浮至海面,从而通信浮体的卫星天线将海啸信息发送出去,通过卫星网络将海啸信息传输至岸站。
本申请的释放机构与通信浮体之间通过铜丝拉住软绳的方式连接,且利用在通信浮体顶部预留空腔则在水中可以保持直立上浮的原理,使得本申请的海啸监测设备不受系留缆绳畅度的限制,没有配套的水面浮标,减少了水面标体被破坏的风险,系统隐蔽性好,抗破坏能力强,布放工程量小,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效果好。且本申请的海啸监测电子舱可以不用依靠陆地发送指令,即可在海底自行监测海啸波,并且根据海啸监测电子舱内置的海啸监测算法不断实时更新检测海啸波,在检测到海啸波的情况下通过释放机构释放携带海啸信息的通信浮体释放抛射出去,从而将海啸信息及时地通过上浮至海面的通信浮体传输至岸站,保证了装置监测海啸信息的准确性以及数据的时效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仪器安装架以及与仪器安装架相连接的下沉装置;
海啸监测电子舱和释放机构均固定于仪器安装架的上层面板和下层面板之间;
仪器安装架的上层面板上开设有圆孔,通信浮体穿过圆孔连接释放机构;圆孔的数量与通信浮体的数量相同;
下沉装置安装于仪器安装架的下层面板的下方。
其中,仪器安装架的上下层面板可以为薄长方体,仪器安装架可以将其他元件连接为一个整体,每个通信浮体也相应地对应仪器安装架上层面板的一个圆孔,例如若设置4个通信浮体,则可以在仪器安装架上层面板的四个角的位置开设4个圆孔,每个圆孔对应放入一个通信浮体,装置位于水中时,通信浮体可以上浮,但是由于释放机构的铜丝将通信浮体底部的软绳拉住,则通信浮体可以保持直立状态穿过上层面板的圆孔,圆孔直径大于通信浮体圆形底部的直径,因此当释放机构熔断铜丝时,通信浮体可以轻松穿过圆孔进行上浮,如图3所示为释放机构与通信浮体的结构连接示意图。下沉装置可以保证作为一个整体的海啸监测设备总重力大于水的浮力,因此海啸监测设备可以下沉且固定于海底。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下沉装置可以为配重板;海啸监测设备还可以包括固定于仪器安装架上层面板和下层面板之间的电池舱,电池舱中安装有碱性电池包。
具体地,海啸监测设备投放于海底监测区域时,配重板将海啸监测设备整体稳定固定于海底;电池舱为海啸监测电子舱以及释放机构供电;当海啸监测电子舱监测到海啸时,将海啸信息发送至4个通信浮体中的一个,以及将释放指令发送至释放机构;释放机构熔断铜丝释放通信浮体,通信浮体则携带海啸信息依靠自身浮力穿过仪器安装架上层面板对应的圆孔直立上浮,上浮至海面后将海啸信息通过卫星网络发送至岸站。此时,海底的海啸监测设备依然还在实时监测海啸信息,当再次发现海啸发生时,海啸监测电子舱将再次监测到的海啸信息发送至另一个通信浮体;同样的,该通信浮体通过上述方式将海啸信息传输至岸站从而及时进行海啸预警。
以上,本申请的海啸监测设备通过下沉装置可以稳定固定于海底,在海啸发生时,通过熔断释放机构的铜丝释放通信浮体,并利用通信浮体自身的浮力上浮至海面的方式,及时将海啸信息通过卫星网络发送至岸站进行预警处理,保证了海啸信息的准确新和数据的时效性。整个装置的隐蔽性好,抗破坏能力强,在海上运行时生存周期更长。并且本申请的海啸监测设备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通信浮体的数量,由于装置整体的功耗较低,因此可以长时间坐底监测,并可以将多次海啸信息发送至岸站,减少了布放的工作量,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提供了一种海啸监测设备,可以包括:
海啸监测电子舱、通信浮体、释放机构、仪器安装架以及与仪器安装架相连接的下沉装置;海啸监测电子舱用于本体处于监测区域时监测海啸信息,通信浮体连接海啸监测电子舱,释放机构分别连接海啸监测电子舱和通信浮体;海啸监测电子舱和释放机构均固定于仪器安装架的上层面板和下层面板之间;仪器安装架的上层面板上开设有圆孔,通信浮体穿过圆孔连接释放机构;圆孔的数量与通信浮体的数量相同;下沉装置安装于仪器安装架的下层面板的下方。下沉装置可以为配重板;海啸监测设备还可以包括固定于仪器安装架上层面板和下层面板之间的电池舱,电池舱中安装有碱性电池包。
通信浮体可以包括均安装于密封壳体内的电池、电子处理单元以及卫星天线;其中,密封壳体内的顶部预留空腔;电池设于密封壳体内的底部;卫星天线设于密封壳体内的顶部;电子处理单元分别与电池、卫星天线以及海啸监测电子舱相连接;电子处理单元用于接收海啸信息,并将海啸信息通过卫星天线发送至岸站。
通信浮体还可以包括设于密封壳体外、且固定于浮体底部的软绳;通信浮体通过软绳与释放机构相连接;通信浮体的数量可以为若干个,释放机构的数量与通信浮体的数量相同。
海啸监测电子舱用于在预设周期到来时获取海啸压力波的幅度;海啸监测电子舱将幅度与预设阈值相比较;若幅度大于预设阈值,则海啸监测电子舱确认发生海啸,并输出海啸信息和释放指令。即当海啸监测电子舱监测到海啸时,输出释放指令和海啸信息;释放机构接收到释放指令时释放通信浮体;通信浮体接收海啸信息并上浮至海面,通过卫星网络将海啸信息发送至岸站;海啸信息用于指示岸站进行海啸预警。
海啸监测设备还可以包括声学释放器、上浮装置以及设于配重板上表面中心区域的拉手型装置;其中,上浮装置连接声学释放器;
声学释放器穿过且固定于仪器安装架的上层面板和下层面板的中心孔,声学释放器底部的释放钩与拉手型装置相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上浮装置可以包括缆绳和若干个玻璃浮球;声学释放器的顶部通过缆绳与玻璃浮球相连接。
其中,声学释放器、电池舱、海啸监测电子舱、释放机构均通过U型卡箍和螺丝固定在仪器安装架中;配重板和仪器安装架之间通过穿过且固定于仪器安装架上层面板和下层面板中心孔的声学释放器相连接,仪器安装架放置于配重板上方,可上下自由活动。上浮装置的设置是为了给海啸监测设备提供一定的浮力,当配重板通过声学释放器连接着仪器安装架时,整体的总浮力小于整体的重力,因此海啸监测设备可以稳定固定于海底;但当声学释放器将配重板释放后,声学释放器底部的释放钩松开配重板上表面中心区域的拉手型装置,则此时除去配重板的剩余部分的总浮力大于剩余部分的总重力,因此剩余部分可以上浮至海面,方便工作人员将其进行回收。
具体地,本申请的海啸监测设备投放在海底监测区域时是一个整体,平时靠配重板固定在海底不动,实时监测水压信息,判断是否有海啸波到来;当监测到有海啸波时,海啸监测电子舱将海啸信息传输给通信浮体,并启动熔断释放机构的铜丝,将通信浮体释放抛射出去;卫星通信浮体依靠自身浮力上浮至水面,并通过卫星网络将海啸信息发送至岸站。
当海啸监测设备未监测到海啸,处于空闲状态时,若需要将海啸监测设备进行回收维修维护,则可以通过给声学释放器发送指令,启动声学释放器的电机将声学释放器的释放钩打开,即声学释放器的释放钩与配重板的拉手型装置分离,释放脱钩;配重板留在海底,因为配重板是一次性的,不用回收,每次投放海啸检测装置时配置新的配重板;由于玻璃浮球为海啸监测设备提供了很大的浮力,海啸监测设备(除去配重板)在水中的总浮力大于海啸监测设备(除去配重板)的重力,则玻璃浮球将海啸监测设备(除去配重板)上浮至水面,从而便于回收。
以上,本申请的海啸监测设备只有水下部分,系统锚系结构简单,不受系留缆绳长度的限制,可以布放在浅水海域,也可以布放在上千米的深水海域,不需要提前测量布放站点的水深数据,布放机动灵活性较强。同时,本申请的海啸监测设备没有配套的水面浮标也能实现卫星通信,只需要布放在海底就能实现监测和释放抛射式通讯,减少水面标体被破坏的可能,系统隐瞒性好,抗破坏能力强,在海上运行时生存周期更长。在海底正常工作时只有海啸监测单位在工作,其他设备处于关闭状态,当检测到海啸来临时才启动其他装置实现释放、抛射和卫星通信,系统整体功耗较低,可长时间坐底监测。整个海啸监测设备集监测、通讯、释放回收于一体,布放回收方便,工作量较少,效率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提供了一种海啸预警系统,可以包括岸站以及如上述的海啸监测设备;
海啸监测设备通过卫星网络连接岸站。
具体地,海啸监测设备投放于海底监测区域,海啸监测设备的海啸监测电子舱实时监测水压信息,判断是否有海啸波到来;当监测到有海啸波时,海啸监测设备的海啸监测电子舱将海啸信息传输给海啸监测设备的通信浮体,并启动熔断海啸监测设备的释放机构的铜丝,将通信浮体释放抛射出去;卫星通信浮体依靠自身浮力上浮至水面,并通过卫星网络将海啸信息发送至岸站。岸站在接收到海啸监测设备的通信浮体发送过来的海啸信息时,对海啸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相应的海啸预警措施,例如将海啸即将到来的相关信息通过短信的方式发送给人们,或者将海啸预警信息通过电视节目的形式播放出去,让人们可以及时获取海啸到来的信息,从而提前做好防护措施,保障人身财产安全。
以上,本申请的海啸预警系统可以实时通过利用海啸监测设备及时获取准确的海啸信息,再通过岸站进行海啸预警,提醒人们提前做好防护措施,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本申请的海啸预警系统监测的海啸数据准确且能够保证数据的时效性,系统的安全性高,且运营成本低。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有些实施例”、“其他实施例”、“理想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征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描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海啸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海啸监测电子舱;监测到海啸的所述海啸监测电子舱,输出释放指令与海啸信息;
通信浮体;用于连接岸站和所述海啸监测电子舱;所述通信浮体接收所述海啸信息,将所述海啸信息转发给所述岸站;
所述海啸监测设备还包括释放机构;所述释放机构连接在所述海啸监测电子舱和所述通信浮体之间;所述释放机构接收所述释放指令,断开与所述通信浮体之间的连接,以使所述通信浮体上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啸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浮体包括均安装于密封壳体内的电池、电子处理单元以及卫星天线;其中,所述密封壳体内的顶部预留空腔;
所述电池设于所述密封壳体内的底部;所述卫星天线设于所述密封壳体内的顶部;
所述电子处理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池、所述卫星天线以及所述海啸监测电子舱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啸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浮体还包括设于所述密封壳体外、且固定于浮体底部的软绳;
所述通信浮体通过所述软绳与所述释放机构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啸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浮体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释放机构的数量与所述通信浮体的数量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海啸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仪器安装架以及与所述仪器安装架相连接的下沉装置;
所述海啸监测电子舱和所述释放机构均固定于所述仪器安装架的上层面板和下层面板之间;
所述仪器安装架的上层面板上开设有圆孔,所述通信浮体穿过所述圆孔连接所述释放机构;所述圆孔的数量与所述通信浮体的数量相同;
所述下沉装置安装于所述仪器安装架的下层面板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海啸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装置为配重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海啸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声学释放器、上浮装置以及设于所述配重板上表面中心区域的拉手型装置;其中,所述上浮装置连接所述声学释放器;
所述声学释放器穿过且固定于所述仪器安装架的上层面板和下层面板的中心孔,所述声学释放器底部的释放钩与所述拉手型装置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海啸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浮装置包括缆绳和若干个玻璃浮球;
所述声学释放器的顶部通过所述缆绳与所述玻璃浮球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海啸监测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仪器安装架上层面板和下层面板之间的电池舱。
10.一种海啸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岸站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海啸监测设备;
所述海啸监测设备通过卫星网络连接所述岸站。
CN202022073425.9U 2020-09-21 2020-09-21 海啸监测设备和海啸预警系统 Active CN2126056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73425.9U CN212605670U (zh) 2020-09-21 2020-09-21 海啸监测设备和海啸预警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73425.9U CN212605670U (zh) 2020-09-21 2020-09-21 海啸监测设备和海啸预警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05670U true CN212605670U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04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73425.9U Active CN212605670U (zh) 2020-09-21 2020-09-21 海啸监测设备和海啸预警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056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59690A (zh) * 2020-09-21 2020-11-20 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国家海洋局南海浮标中心) 海啸监测装置和海啸预警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59690A (zh) * 2020-09-21 2020-11-20 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国家海洋局南海浮标中心) 海啸监测装置和海啸预警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59690A (zh) 海啸监测装置和海啸预警系统
CN110562391A (zh) 一种深海资料浮标系统
KR101858845B1 (ko) 어구통합관리시스템
KR101249535B1 (ko) 어망 감시 시스템
Meinig et 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s in real-time tsunami measuring,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CN108955764A (zh) 深海工程地质环境原位长期实时观测系统及方法
CN207881747U (zh) 水下锚泊立体观测系统
CN212605670U (zh) 海啸监测设备和海啸预警系统
CN205374739U (zh) 一种全方位水下监控系统
KR200449774Y1 (ko) 비상알림 기능을 갖는 수난 안전용 부표장치
AU2020100396A4 (en) Satellite transmission ocean bottom seismic detection apparatus
CN114572347A (zh) 一种海啸预警监测系统
KR101197753B1 (ko) 어망 감시기
CN207718596U (zh) 一种智能洪水预警系统
CN201654246U (zh) 短周期海底地震仪
Venkatesan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reliability of the Indian tsunami buoy system
CN212134670U (zh) 一种应用于海洋浮标的在线监测及数据管理系统
CN217022807U (zh) 一种海啸预警监测设备
CN110657883A (zh) 自供电装置及一种海洋背景声场观测系统
CN115682997A (zh) 一种浮球式应急洪涝水深测定装置
CN205982627U (zh) 一种压力传感逆式回声仪
KR200449346Y1 (ko) 수난 안전용 부표장치
CN212658823U (zh) 一种实时化深海逆式回声观测系统
CN217132183U (zh) 一种加强型浮标波浪仪
CN113654529A (zh) 一种潮汐水位监测的智能监测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