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92510U - 一种愈合基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愈合基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92510U
CN212592510U CN202021860507.1U CN202021860507U CN212592510U CN 212592510 U CN212592510 U CN 212592510U CN 202021860507 U CN202021860507 U CN 202021860507U CN 212592510 U CN212592510 U CN 2125925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healing
gingival
regeneration
healing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86050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俊宇
赖红昌
李元
乔士冲
钱姝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Priority to CN20202186050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925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925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925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ntal Prosthetic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愈合基台,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愈合帽和用于连接种植体的连接部,愈合帽从近连接部端至远连接部端依次设有再生段、龈下段和龈缘段;再生段的高度为2.2~2.8mm,外形为待种植牙位上原天然牙同位置内收0.8~1.2mm的形状;龈下段为牙龈平面至牙龈平面以下0.3~0.7mm的区域,外形为待种植牙位上原天然牙同位置内收0.2~0.6mm的形状;龈缘段为龈下段以上0.8~1.2mm的区域,外形为待种植牙位上原天然牙同位置的形状。本实用新型能够封闭牙槽窝,避免内部的骨替代材料暴露而发生感染,且对原有的牙龈具有支撑作用,能够获得理想的牙龈形态。

Description

一种愈合基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种植体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愈合基台。
背景技术
近年来,牙种植体由于其极高的成功率(>95%)已经成为缺牙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我国患者接受了超过250万颗种植体植入治疗,且我国患者的种植体植入数近年来都保持着年均超过30%的增长率。
在种植技术发展的早期,所有的种植体都需要在牙龈粘膜以下进行6个月的愈合后才能进行功能负荷。随着种植外科理念的进步和发展,使用种植愈合基台进行穿粘膜愈合的技术成为临床的主流技术。种植愈合基台的使用可以避免进行二次手术,减少患者的创伤和降低治疗费用。
目前,主流的商品化种植愈合基台均为圆形钛合金的预成的形态。在常规种植术后其塑造的穿龈轮廓为圆形与义齿的圆三角形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经常需要使用额外的临时义齿塑形以获得更理想的牙龈形态。另一方面,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使用即刻种植,即在拔牙后即刻植入种植体的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也对种种植愈合基台提出个性化形态的要求。即刻种植时通常需要种植愈合基台能够封闭牙槽窝以避免内部的骨替代材料暴露而发生感染,此外也需要种植愈合基台能够对原有的牙龈进行一定的支撑。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愈合基台。本实用新型能够封闭牙槽窝,避免内部的骨替代材料暴露而发生感染,且对原有的牙龈具有支撑作用,能够获得理想的牙龈形态。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愈合基台,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愈合帽和用于连接种植体的连接部,所述愈合帽从近连接部端至远连接部端依次设有再生段、龈下段和龈缘段;
所述再生段的高度为2.2~2.8mm,所述再生段的外形为待种植牙位上原天然牙同位置内收0.8~1.2mm的形状;
所述龈下段为牙龈平面至牙龈平面以下0.3~0.7mm的区域,所述龈下段的外形为待种植牙位上原天然牙同位置内收0.2~0.6mm的形状;
所述龈缘段为所述龈下段以上0.8~1.2mm的区域,所述龈缘段的外形为待种植牙位上原天然牙同位置的形状。
牙龈平面即与牙龈平齐的平面。
优选地,所述龈下段的上缘被设置为当所述愈合基台被安装至待种植牙位中时,所述龈下段的上缘能与待种植牙位处的牙周牙龈齐平。
优选地,所述龈缘段远种植体的端面上设有安装孔。
优选地,选自如下连接方式之一:
连接方式一:所述愈合帽与所述连接部为一体式;
连接方式二:所述愈合帽与所述连接部为可拆卸式连接;
连接方式三:所述再生段从近连接部端至远连接部端依次设有第一再生单元和第二再生单元;所述第一再生单元与所述第二再生单元为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一再生单元和所述连接部为一体式。
更优选地,连接方式一中,所述连接部从近愈合帽端至远愈合帽端依次设有第一固定单元和用于连接所述种植体的第一螺纹段。
更优选地,连接方式二中,所述连接部从远愈合帽端至近愈合帽端依次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种植体的第一螺纹段、第一固定单元和用于连接所述愈合帽的第二螺纹段,所述愈合帽的底部设有带有螺纹的凹槽,所述凹槽的螺纹与所述第二螺纹段的螺纹匹配。
更优选地,连接方式三中,所述第一再生单元设有第一再生螺纹段,所述第二再生单元的底部设有带有螺纹的凹槽,所述凹槽的螺纹与所述第一再生螺纹段的螺纹匹配,所述连接部从近愈合帽端至远愈合帽端依次设有第一固定单元和用于连接所述种植体的第一螺纹段。
更优选地,连接方式三中,所述第一再生单元的高度为0.4~0.6mm,所述第二再生单元的高度为1.8~2.2mm。
优选地,所述愈合基台的材料包括聚醚醚酮和一氧化钛,或者聚醚醚酮和羟基磷灰石。聚醚醚酮可以为
Figure BDA0002659050020000021
i4 G或
Figure BDA0002659050020000022
i2 G。
如上所述,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能够封闭牙槽窝,避免内部的骨替代材料暴露而发生感染,且对原有的牙龈具有支撑作用,能够获得理想的牙龈形态。
2)本实用新型愈合基台的材料包括聚醚醚酮和一氧化钛,或者聚醚醚酮和羟基磷灰石,能够提高愈合基台的强度,提高单纯聚醚醚酮愈合帽的可抛光性能,减少菌斑堆积,能显著提高材料表面的生物学相容性。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连接方式一的愈合基台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连接方式三的愈合基台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连接方式三的愈合基台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连接方式三的愈合基台使用时的爆炸图。
图5显示为愈合基台使用时在口腔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为愈合基台使用时在口腔内的示意图。
图7显示为导入患者DICOM数据的Medraw软件窗口显示图。
图8显示为重建的三维模型。
图9显示为模拟拔出牙齿的过程图。
图10显示为模拟种植体的摆放图。
图11显示为设计好的愈合基台图。
附图标记
1 愈合帽
11 再生段
111 第一再生单元
1111 第一再生螺纹段
112 第二再生单元
1121 凹槽
12 龈下段
13 龈缘段
14 安装孔
2 连接部
21 第一固定单元
22 第一螺纹段
3 种植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11。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一种愈合基台,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愈合帽1和用于连接种植体3的连接部2,所述愈合帽1从近连接部端至远连接部端依次设有再生段11、龈下段12和龈缘段13;
所述再生段11的高度为2.2~2.8mm,所述再生段11的外形为待种植牙位上原天然牙同位置内收0.8~1.2mm的形状;
所述龈下段12为牙龈平面至牙龈平面以下0.3~0.7mm的区域,所述龈下段12的外形为待种植牙位上原天然牙同位置内收0.2~0.6mm的形状;
所述龈缘段13为所述龈下段12以上0.8~1.2mm的区域,所述龈缘段13的外形为待种植牙位上原天然牙同位置的形状。
所述再生段11的高度为2.2~2.8mm,所述再生段11的外形为待种植牙位上原天然牙同位置内收0.8~1.2mm的形状,以留出足够空间给血凝块、植骨材料或者软组织移植材料。
所述龈下段12为牙龈平面至牙龈平面以下0.3~0.7mm的区域,所述龈下段12的外形为待种植牙位上原天然牙同位置内收0.2~0.6mm的形状,以尽可能保留软组织厚度。
所述龈缘段13为所述龈下段12以上0.8~1.2mm的区域,所述龈缘段13的外形为待种植牙位上原天然牙同位置的形状,以确保牙槽窝的完整封闭,避免食物和菌斑进入种植区域。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龈下段12的上缘被设置为当所述愈合基台被安装至待种植牙位中时,所述龈下段12的上缘能与待种植牙位处的牙周牙龈齐平。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龈缘段13远种植体的端面上设有安装孔14。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选自如下连接方式之一:
连接方式一:所述愈合帽1与所述连接部2为一体式。
连接方式二:所述愈合帽1与所述连接部2为可拆卸式连接。
连接方式三:所述再生段11从近连接部端至远连接部端依次设有第一再生单元111和第二再生单元112;所述第一再生单元111与所述第二再生单元112为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一再生单元111和所述连接部2为一体式。
如图1所示,连接方式一中,所述连接部2从近愈合帽端至远愈合帽端依次设有第一固定单元21和用于连接所述种植体的第一螺纹段22。
连接方式二中,所述连接部2从远愈合帽端至近愈合帽端依次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种植体的第一螺纹段22、第一固定单元21和用于连接所述愈合帽1的第二螺纹段,所述愈合帽1的底部设有带有螺纹的凹槽,所述凹槽的螺纹与所述第二螺纹段的螺纹匹配。
如图2所示,连接方式三中,所述第一再生单元111设有第一再生螺纹段1111,所述第二再生单元112的底部设有带有螺纹的凹槽1121,所述凹槽1121的螺纹与所述第一再生螺纹段1111的螺纹匹配,所述连接部2从近愈合帽端至远愈合帽端依次设有第一固定单元21和用于连接所述种植体的第一螺纹段22。所述愈合基台使用时,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愈合基台经第一再生螺纹段1111、凹槽1121以及第一螺纹段22与种植体3连接。
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再生单元111的高度为0.4~0.6mm,所述第二再生单元112的高度为1.8~2.2mm。
实施例1
一种愈合基台,如图1所示,包括愈合帽1和用于连接种植体3的连接部2,所述愈合帽1和所述连接部2为一体式;所述愈合帽1从近连接部端至远连接部端依次设有再生段11、龈下段12和龈缘段13;
所述再生段11的高度为1.8~2.2mm,所述再生段11的外形为待种植牙位上原天然牙同位置内收0.8~1.2mm的形状;
所述龈下段12为牙龈平面至牙龈平面以下0.3~0.7mm的区域,所述龈下段12的外形为待种植牙位上原天然牙同位置内收0.2~0.6mm的形状;
所述龈缘段13为所述龈下段12以上0.8~1.2mm的区域,所述龈缘段13的外形为待种植牙位上原天然牙同位置的形状。
所述连接部2从近愈合帽端至远愈合帽端依次设有第一固定单元21和用于连接所述种植体的第一螺纹段22。
所述愈合基台的材料包括聚醚醚酮和一氧化钛,聚醚醚酮为
Figure BDA0002659050020000051
i4 G,聚醚醚酮和一氧化钛的质量比为3:1。该愈合基台的强度为90MPa,该材料能够提高愈合基台的强度,提高单纯聚醚醚酮愈合帽的可抛光性能,减少菌斑堆积。
愈合基台的制备方法:基于患者DICOM数据合适的阈值参数,重建患者的头模,模拟拔牙、种植体的放置,并按照患者的牙缺损情况设计个体化愈合基台,最后借助3D打印技术,打印实物。由此来达到根据每个患者的牙缺损情况不同,设计出不同形态的愈合基台,并代替传统愈合基台的效果。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构建患者上下颌模型;
11)如图7所示,导入患者DICOM数据至Medraw软件,调节合适的窗宽窗位,观察患者的数据是否可用。患者DICOM数据为患者CBCT数据。
12)如图8所示,调整CBCT的灰度值直至牙槽骨面连续光滑重建三维模型。
2)在所述上下颌模型上模拟拔出牙齿,并模拟种植体的摆放;
21)如图9所示,在软件中模拟拔出一颗牙齿。
22)如图10所示,拔出牙齿后,根据患者牙缺损情况,模拟种植体的摆放。
3)依据牙龈平面至牙龈平面以上0.8~1.2mm区域中天然牙的外表面构建龈缘段模型;依据从牙龈平面至所述牙龈平面以下0.3~0.7mm的区域中天然牙外表面内收0.2~0.6mm的形状构建龈下段模型;依据龈下段以下2.2~2.8mm的区域中天然牙外表面内收0.8~1.2mm的形状构建再生段模型,在龈缘段模型远种植体的端面上构建安装孔,从而获得初始愈合帽模型;模拟与所述初始愈合帽模型一体的连接部模型且与种植体匹配,构建连接部模型从近初始愈合帽模型端至远初始愈合帽模型端依次设有第一固定单元模型和用于连接种植体的第一螺纹段模型,从而获得愈合基台模型;
如图11所示,放入种植体后,根据剩余的牙缺损形态,设计个体化愈合基台;
4)将设计完成后的个性化愈合基台模型导出STL文件,并交由3D打印中心,使用包括聚醚醚酮和一氧化钛的3D打印的原料打印。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8)

1.一种愈合基台,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愈合帽(1)和用于连接种植体(3)的连接部(2),所述愈合帽(1)从近连接部端至远连接部端依次设有再生段(11)、龈下段(12)和龈缘段(13);
所述再生段(11)的高度为2.2~2.8mm,所述再生段(11)的外形为待种植牙位上原天然牙同位置内收0.8~1.2mm的形状;
所述龈下段(12)为牙龈平面至牙龈平面以下0.3~0.7mm的区域,所述龈下段(12)的外形为待种植牙位上原天然牙同位置内收0.2~0.6mm的形状;
所述龈缘段(13)为所述龈下段(12)以上0.8~1.2mm的区域,所述龈缘段(13)的外形为待种植牙位上原天然牙同位置的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愈合基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龈下段(12)的上缘被设置为当所述愈合基台被安装至待种植牙位中时,所述龈下段(12)的上缘能与待种植牙位处的牙周牙龈齐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愈合基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龈缘段(13)远种植体的端面上设有安装孔(1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愈合基台,其特征在于,选自如下连接方式之一:
连接方式一:所述愈合帽(1)与所述连接部(2)为一体式;
连接方式二:所述愈合帽(1)与所述连接部(2)为可拆卸式连接;
连接方式三:所述再生段(11)从近连接部端至远连接部端依次设有第一再生单元(111)和第二再生单元(112);所述第一再生单元(111)与所述第二再生单元(112)为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一再生单元(111)和所述连接部(2)为一体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愈合基台,其特征在于,连接方式一中,所述连接部(2)从近愈合帽端至远愈合帽端依次设有第一固定单元(21)和用于连接所述种植体的第一螺纹段(22)。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愈合基台,其特征在于,连接方式二中,所述连接部(2)从远愈合帽端至近愈合帽端依次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种植体的第一螺纹段(22)、第一固定单元(21)和用于连接所述愈合帽(1)的第二螺纹段,所述愈合帽(1)的底部设有带有螺纹的凹槽,所述凹槽的螺纹与所述第二螺纹段的螺纹匹配。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愈合基台,其特征在于,连接方式三中,所述第一再生单元(111)设有第一再生螺纹段(1111),所述第二再生单元(112)的底部设有带有螺纹的凹槽(1121),所述凹槽(1121)的螺纹与所述第一再生螺纹段(1111)的螺纹匹配,所述连接部(2)从近愈合帽端至远愈合帽端依次设有第一固定单元(21)和用于连接所述种植体的第一螺纹段(22)。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愈合基台,其特征在于,连接方式三中,所述第一再生单元(111)的高度为0.4~0.6mm,所述第二再生单元(112)的高度为1.8~2.2mm。
CN202021860507.1U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愈合基台 Active CN2125925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60507.1U CN212592510U (zh)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愈合基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860507.1U CN212592510U (zh)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愈合基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92510U true CN212592510U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05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60507.1U Active CN212592510U (zh) 2020-08-31 2020-08-31 一种愈合基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925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02780B2 (en) Customized dental prosthesis for periodontal or osseointegration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7708557B2 (en) Customized dental prosthesis for periodontal- or osseointegration,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9801697B2 (en) Integrated support device for providing temporary primary stability to dental implants and prosthesis, and related methods
CA2814981C (en) Healing abutment system for bone contouring
US20130209961A1 (en) Dental Implant Assembly, Implant, and Prosthesis to Replace a Nonfunctional Natural Tooth and Related Methods
WO2003037209A1 (en) Biocompatible form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US20200046467A1 (en) Gingival Ovate Pontic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CN110353835A (zh) 一种即刻种植的个性化复合结构牙种植体制备方法
Pozzi et al. The implant biologic Pontic designed Interface: description of the technique and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evaluation
CN111728719A (zh) 一种个性化基台-冠一体式临时修复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870372A (zh) 一种愈合基台及构建方法、制备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设备
CN210095958U (zh) 天然解剖根形种植体
CN212592510U (zh) 一种愈合基台
Bitter A rotated palatal flap ridge preservation technique to enhance restorative and hard and soft tissue esthetics for tooth replacement in the anterior maxilla
Bishara et al. Implant restorations: establishing a proper emergence profile
CN211049657U (zh) 一种定制化聚醚醚酮可摘局部义齿支架
Hinds Intraoral digital impressions to enhance implant esthetics
WO2013124260A2 (en) Dental implant assembly, implant, prosthesis to replace a nonfunctional natural tooth, integrated support device for providing temporary primary stability to dental implants and prosthesis, and related methods
CN219594849U (zh) 一种牙支持式的临时修复导板
CN211049659U (zh) 一种个性化聚醚醚酮可摘局部义齿
Yang et al. Prefabricating Implant-supported Interim Prosthesis from CBCT Scans: a Case Report of Digital Immediate Implant Restoration
El Chaar Soft Tissue Assessment and Enhancement in Implant Dentistry
CN112957147A (zh) 利用生物解剖结构愈合扫描体制作牙冠或基台的方法
Ho The Use of Provisionalisation in Implantology
Pereira Nunes et al. Maxillary Sinus Elevation Using the Bone Ring Technique with Immediate Implantation: A Case Repor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