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36417U - 电子装置与其枢轴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与其枢轴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536417U CN212536417U CN202020943579.6U CN202020943579U CN212536417U CN 212536417 U CN212536417 U CN 212536417U CN 202020943579 U CN202020943579 U CN 202020943579U CN 212536417 U CN212536417 U CN 2125364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butting
- shaft
- electronic device
- machine body
-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第一机体、第二机体及枢轴结构。枢轴结构设置于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之间使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活动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枢轴结构包含轴件、第一结合件及第二结合件。轴件具有轴心。第一结合件结合于轴件并连接第一机体。第二结合件具有抵顶部并枢设于轴件且连接第二机体。在第一位置时,抵顶部与第一结合件位于轴心的同一侧,且第一机体的底部平行于抵顶面;在第二位置时,抵顶部与第一结合件分别位于轴心的不同侧,且抵顶部抵顶于抵顶面使第一机体抬升并与抵顶面产生夹角。本申请另揭示一种枢轴结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与枢轴结构有关。
背景技术
电子装置,例如笔记型电脑,多半需要置放于一平面(抵顶面)以利使用者操作。而在电子装置使用的过程中,电子装置将因内部机件的运作而产生热能,当电子装置大面积地贴靠于抵顶面使用时将不利于电子装置的散热,而有影响运作效能之虞。因此,现有电子装置会在既有的结构基础下配置另外的机构来产生散热效果,如此将会产生额外的空间需求,提高了内部机件配置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第一机体、第二机体及枢轴结构。枢轴结构连接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且使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活动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枢轴结构包含轴件、第一结合件及第二结合件。轴件具有轴心。第一结合件结合于轴件并用以连接第一机体。第二结合件枢设于轴件并用以连接第二机体,第二结合件具有抵顶部。在第一位置时,抵顶部与第一结合件位于轴心的同一侧,且第一机体的底部平行于抵顶面;在第二位置时,抵顶部绕轴心旋转而与第一结合件分别位于轴心的不同侧,且抵顶部抵顶于抵顶面产生抵顶力,使第一机体抬升并与抵顶面产生夹角。
本申请另提供一种枢轴结构,适用于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含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通过枢轴结构活动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枢轴结构包含轴件、第一结合件及第二结合件。轴件具有轴心。第一结合件结合于轴件并用以连接第一机体。第二结合件枢设于轴件,并用以连接第二机体,第二结合件具有抵顶部。其中在第一位置时,抵顶部与第一结合件位于轴心的同一侧,且第一机体的底部平行于抵顶面;当在第二位置时,抵顶部绕轴心旋转而与第一结合件分别位于轴心的不同侧,且抵顶部抵顶于抵顶面产生一抵顶力,使第一机体抬升并与抵顶面产生夹角。
关于本申请涉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其它的优点与功效,将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电子装置位于第一位置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申请电子装置的枢轴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电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为本申请电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图5为本申请枢轴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6为图5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立体外观图;
图7为本申请电子装置的一实施例位于第二位置的立体外观图;
图8为本申请电子装置另一实施例位于第二位置的局部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电子装置另一实施例位于第一位置的侧视图;
图10为本申请电子装置另一实施例位于第二位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申请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兹通过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图式,对本申请做一详细说明,说明如后:
于本文中,所描述的用语“包含、包括、具有”或其它任何类似用语意是非仅限于本文所列出的此等要件而已,而是可包括未明确列出但却是该组件或装置中通常固有的其它要件。
于本文中,所描述的用语“一”或“一个”来描述所述的组件、装置等。此举只为了方便说明,并且对本申请的范畴提供一般性的意义。因此,除非很明显地另指他意,否则此种描述应理解为包括一个或至少一个,且单数也同时包括多个。
请配合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电子装置位于第一位置P1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电子装置可以是笔记型电脑、显示面板、扬声器、播放媒体装置,或其他输出/输入装置,本申请不以此为限。
请参考图1,电子装置包含枢轴结构100、第一机体M1以及第二机体M2。枢轴结构100设置在第一机体M1与第二机体M2之间,以使第一机体M1及第二机体M2通过枢轴结构100而能相对开启活动于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之间。
请参阅图2至图4,图2为本申请电子装置的枢轴结构100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电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图4为本申请电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请参考图2,枢轴结构100包含轴件10、第一结合件20以及第二结合件30。轴件10具有轴心O。
第一结合件20结合于轴件10并用以连接第一机体M1。第二结合件30枢设于轴件10并用以连接第二机体M2,且第二结合件30具有抵顶部A。于第一位置P1时,抵顶部A与第一结合件20位于轴心O的同一侧,且第一机体M1的底部平行于抵顶面S;当在第二位置P2时,抵顶部A绕轴心O旋转而与第一结合件20分别位于轴心O的不同侧,且抵顶部A抵顶于抵顶面S产生抵顶力,使第一机体M1抬升并与抵顶面S产生夹角。
参阅图2至图4,一实施例中,第一结合件20是固定结合于轴件10的其中一端。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结合件20具有平板状的第一结合部21用以结合第一机体M1。
参阅图2至图4,一实施例中,第二结合件30枢设于轴件10。于此实施例中,第二结合件30包含依序衔接的第一延伸段31、第二结合部32以及第二延伸段33。由图2的俯视方向来看,第一延伸段31是沿垂直轴件10的方向延伸长度,第二结合部32沿垂直第一延伸段31的方向延伸长度并且平行于轴件10,第二延伸段33沿垂直第二结合部32的方向延伸长度。
一实施例中,第二结合件30的第一延伸段31、第二结合部32以及第二延伸段33可以是分体构件或是单体构件。在第一延伸段31、第二结合部32及第二延伸段33为分体构件的实施例中,可以便于使用者改变各分体构件的长度、形状或尺寸以适用于不同的第一机体M1或第二机体M2。
参阅图2,一实施例中,第二结合件30以第一延伸段31的一端枢接于轴件10。
参阅图2,一实施例中,第二结合部32是衔接于第一延伸段31的另一端,于此实施例中,第二结合部32为平板结构用以结合第二机体M2。
参阅图2,一实施例中,第二延伸段33远离第二结合部32的一端为凸轮形平面的抵顶部A。在此,抵顶部A与第二结合部32的平板结构是概为垂直关系,但本申请并不以此为限。
参阅图2至图4,一实施例中,抵顶部A的外轮廓形状概为三角形,因此,抵顶部A的外轮廓具有第一抵顶端A1、第二抵顶端A2及定点端A3三个端点。以垂直轴件10的延伸方向来看(即图3视图方向),抵顶部A的定点端A3与轴件10的轴心O重叠,而第一抵顶端A1、第二抵顶端A2及定点端A3三者之间的连线可以大致构成为三角形。
参阅图3,在第一位置P1时,抵顶部A与第一结合件20位于轴心O的同一侧,且抵顶部A不接触或以第一抵顶端A1接触抵顶面S,进而使第一机体M1的底部处于平行于抵顶面S的状态。在抵顶部A以第一抵顶端A1接触抵顶面S的实施例中,第一抵顶端A1为平面以与抵顶面S贴合并且不抬升第一机体M1。
参阅图3,一实施例中,在垂直轴件10的延伸方向来看,轴件10的轴心O与第一抵顶端A1之间的最短连线距离为第一长度L1,轴件10的轴心O与第二抵顶端A2之间的最短连线距离为第二长度L2,第二长度L2大于第一长度L1。
如此一来,由于定点端A3与轴件10的轴心O重叠,因此当第二结合部32随第二机体M2转动以活动至第二位置P2时,定点端A3是与轴件10的轴心O相同地仅于相同位置转动,而抵顶部A的第一抵顶端A1及第二抵顶端A2则是环绕轴件10的轴心O枢摆,并且使得抵顶部A的第一抵顶端A1及第二抵顶端A2位移至轴心O的另一侧,使抵顶部A的第一抵顶端A1及第二抵顶端A2与第一结合件20位于轴心O的不同侧。
参阅图1至图4,图1、图2为枢轴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位于第一位置P1的状态,当枢轴结构100适用于电子装置并位于第一位置P1时,第二机体M2是贴近于第一机体M1的闭合状态。而图4为枢轴结构100的一实施例位于第二位置P2的状态,当枢轴结构100适用于电子装置并位于第二位置P2时,第二机体M2是远离第一机体M1的开启状态。
基于前述,参阅图3及图4,当第二机体M2相对第一机体M1开启的动作过程中,第二机体M2的转动动作带动第二结合件30以轴件10为转轴转动位移,而在第二结合件30转动位移的过程中,第二结合件30的抵顶部A以第一抵顶端A1或第二抵顶端A2相对于抵顶面S,并基于第二抵顶端A2与抵顶面S交互作用而致使第一机体M1成为与抵顶面S具有夹角的状态。
如此一来,在第一机体M1与抵顶面S具有夹角时便能与抵顶面S间产生空隙进而提供第一机体M1散热的管道,避免第一机体M1过热影响效能,提高第一机体M1的使用寿命。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枢轴结构100除了能提供枢接第一机体M1及第二机体M2的既有功能之外,更能与第一机体M1交互作用而使电子装置具有散热效能,电子装置不因满足散热效能而影响内部空间配置。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结合件30与抵顶面S的交互作用具体是第二结合件30的第二抵顶端A2由不与抵顶面S作用的型态改变成为与抵顶面S作用并产生抵顶力的型态而撑起第一机体M1,使第一机体M1也成为倾斜于抵顶面S,而与抵顶面S产生夹角的样态。
详而言之,在第一位置P1时,第二结合件30的第二抵顶端A2不直接或间接靠抵于抵顶面S,而当第二机体M2由第一位置P1位移至第二位置P2时,第二机体M2带动第二结合件30枢转,第二结合件30以轴件10为转轴枢转,此时,第二结合件30的第二抵顶端A2绕轴件10转动位移。在此过程中,第二抵顶端A2枢转位移靠近抵顶面S,而由于此实施例的第二抵顶端A2与轴心O之间的第二长度L2大于第一抵顶端A1与轴心O之间的第一长度L1,因此,在第二位置P2时,第二抵顶端A2将会直接或间接抵靠于抵顶面S,而当第二抵顶端A2直接或间接抵靠于抵顶面S时,第二抵顶端A2施力于抵顶面S,而抵顶面S同时相对于第二抵顶端A2产生抵顶力。于此,抵顶力为抵顶面S相对于第二抵顶端A2产生的反作用力。
而由于枢轴结构100是设置于第一机体M1,因此,抵顶面S于此相对于第二结合件30产生的抵顶力也就相当于施加于第一机体M1,而第一机体M1便在受到抵顶力后被撑起而与抵顶面S产生夹角。
参阅图3及图4,一实施例中,第一机体M1朝向抵顶面S且对应枢轴结构100的位置可以设有第一开口M11。于此实施例中,在第一位置P1时,枢轴结构100是完全不凸出于第一机体M1朝向抵顶面S的一面,且枢轴结构100的第二结合件30的第一抵顶端A1朝向抵顶面S。
参阅图3及图4,而在第二位置P2时,枢轴结构100的第二结合件30随第二机体M2相对第一机体M1枢转,在第二结合件30枢转后,第二结合件30成为相对于抵顶面S倾斜的样态。并且,第二结合件30枢转后改以第二抵顶端A2朝向抵顶面S,且第二抵顶端A2由第一机体M1的第一开口M11伸出并抵靠于抵顶面S,当第二结合件30由第一开口M11伸出时,第二结合件30就能撑起第一机体M1设置枢轴结构100的一侧,使第一机体M1的局部脱离抵顶面S,而与抵顶面S间产生间隙,进而提高散热效果。
参阅图7至图10,一实施例中,第一机体M1更包含第一盖体M12,第一盖体M12枢设于第一机体M1并能相对第一开口M11启闭,于此,在第一位置P1时,第一盖体M12是位于封闭第一开口M11的位置,因此,使得电子装置在未使用时保持完整、封闭的外观,确保收纳状态时的防尘效果。如此一来,当位于第二位置P2时,第二结合件30的第二抵顶端A2作用于第一盖体M12,使第一盖体M12远离第一开口M11并支撑于抵顶面S,于此状态下,第一开口M11被开启,使第一机体M1的内部空间通过第一开口M11与外界连通,以达快速散热之效。
参阅图5至图10,在一实施例中,枢轴结构100更包含导引件40以导引第二结合件30沿特定路径位移。此实施例中,导引件40枢设于第一机体M1并具有导引部41,而第二结合件30连接于第二机体M2的另一端可滑移地设置于导引部41。如此一来,当第二结合件30随第二机体M2枢转时,第二结合件30连接于第二机体M2的另一端滑移于导引件40的导引部41内,并且施力于导引件40,使导引件40成为倾斜状态以支撑起第一机体M1,第一机体M1被撑起而与抵顶面S间产生间隙而同样能具有散热之效。
参阅图7至图10,在第一机体M1具有第一盖体M12的实施例中,导引件40可以是固定于第一盖体M12上以形成与第一机体M1的枢接。于此实施例中,导引件40为立方体结构,导引部41为凹槽,而第二结合件30更包含导杆34,导杆34设置于第二结合件30的抵顶部A,第二结合件30的导杆34可滑移地设置于凹槽内。
如此一来,当第二结合件30随第二机体M2枢转时,第二结合件30的枢转动作带动导杆34,导杆34受到导引件40的导引部41的导引而滑移于导引部41内而能沿特定路径位移。并且,在导杆34于导引部41内滑移的同时,导杆34施力于导引部41,使得导引件40带动第一盖体M12枢转远离第一开口M11,第一开口M11成为开放状态,以利于第一机体M1的散热。
值得说明的是,前述实施例的导引件40的导引部41为凹槽,而第二结合件30以导杆34设置于导引部41,然本申请的导引部41及导引部41的配合结构并不以此为限,将导引部41设为凸部,而第二结合件30上设置凹槽以配合凸部,也是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可轻易思及者。
参阅图7至图10,一实施例中,第一机体M1可以更设有第二盖体M14。于此实施例中,第一机体M1朝向第二机体M2的一面设有连通第一机体M1内部的第二开口M13,第二盖体M14枢设于第一机体M1朝向第二机体M2的一面并能相对第二开口M13启闭。于此,在第一位置P1时,第二盖体M14是位于封闭第二开口M13的位置,因此同样能够保持电子装置于未使用状态时的外观完整性及封闭性,确保收纳状态时的防尘效果。并且,当位于第二位置P2时,第二结合件30的第一抵顶端A1由第二开口M13伸出而推抵第二盖体M14,使第二盖体M14远离第二开口M13,第二开口M13成为开启状态,使第一机体M1的内部空间能同时通过第一开口M11及第二开口M13与外界连通,提供更佳的散热效果。
虽然本申请已通过所述的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5)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第一机体;
第二机体;以及
枢轴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机体及所述第二机体之间使所述第一机体及所述第二机体活动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包含:
轴件,具有轴心;
第一结合件,结合于所述轴件,并连接所述第一机体;以及
第二结合件,枢设于所述轴件,并连接所述第二机体,所述第二结合件具有抵顶部;
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抵顶部与所述第一结合件位于所述轴心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机体的底部平行于抵顶面;当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抵顶部绕所述轴心旋转而与所述第一结合件分别位于所述轴心的不同侧,且所述抵顶部抵顶于所述抵顶面产生抵顶力,使所述第一机体抬升并与所述抵顶面产生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机体具有开口,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抵顶部由所述开口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机体更具有第一盖体,所述第一盖体枢设于所述第一机体的一面,所述第一盖体可相对所述开口启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导引件,所述导引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并具有导引部,所述第二结合件的所述抵顶部可滑移地设置于所述导引件的导引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导杆设置于所述第二结合件的抵顶部,所述导引部为凹槽,所述导杆可滑移地设置于所述导引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结合件包含依序衔接的第一延伸段、第二结合部以及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枢接于所述轴件,所述第二延伸段具有所述抵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抵顶部包含第一抵顶端、第二抵顶端及定点端,在垂直所述轴件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定点端重叠于所述轴件的轴心,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抵顶端抵顶于所述抵顶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在垂直所述轴件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定点端、所述第一抵顶端及所述第二抵顶端三者间的连线构成三角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在垂直所述轴件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定点端与所述第一抵顶端及所述第二抵顶端之间的最短连线距离分别为第一长度及第二长度,所述第一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机体更具有第二盖体,所述第二盖体枢设于所述第一机体,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抵顶端朝向所述第二盖体并致使所述第二盖体局部分离于所述第一机体。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结合部延伸长度的方向平行于所述轴件延伸长度的方向,所述第一延伸段及所述第二延伸段延伸长度的方向分别垂直所述第二结合部延伸长度的方向。
12.一种枢轴结构,适用于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含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所述第一机体及所述第二机体通过所述枢轴结构活动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轴结构包含:
轴件,具有轴心;
第一结合件,结合于所述轴件,用以连接所述第一机体;以及
第二结合件,枢设于所述轴件,用以连接所述第二机体,所述第二结合件具有抵顶部;
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抵顶部与所述第一结合件位于所述轴心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机体的底部平行于抵顶面;当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抵顶部绕所述轴心旋转而与所述第一结合件分别位于所述轴心的不同侧,且所述抵顶部抵顶于所述抵顶面产生抵顶力,使所述第一机体抬升并与所述抵顶面产生夹角。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枢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结合件包含依序衔接的第一延伸段、第二结合部以及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枢接于所述轴件,所述第二延伸段具有所述抵顶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枢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结合部延伸长度的方向平行于所述轴件延伸长度的方向,所述第一延伸段及所述第二延伸段延伸长度的方向分别垂直所述第二结合部延伸长度的方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枢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抵顶部包含第一抵顶端、第二抵顶端及定点端,在垂直所述轴件的延伸方向上,所述定点端重叠于所述轴件的轴心,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抵顶端抵顶于所述抵顶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943579.6U CN212536417U (zh) | 2020-05-29 | 2020-05-29 | 电子装置与其枢轴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943579.6U CN212536417U (zh) | 2020-05-29 | 2020-05-29 | 电子装置与其枢轴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536417U true CN212536417U (zh) | 2021-02-12 |
Family
ID=74543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943579.6U Active CN212536417U (zh) | 2020-05-29 | 2020-05-29 | 电子装置与其枢轴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536417U (zh) |
-
2020
- 2020-05-29 CN CN202020943579.6U patent/CN21253641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706886B2 (en) | Fold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US11221654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9871067B (zh) | 转轴模块与电子装置 | |
US8300394B2 (en) | Track guided hinge for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TWI539884B (zh) | 電子裝置 | |
TWI432990B (zh) | 隱藏式輸出入介面裝置 | |
US7586740B2 (en) | Housing of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CN212536417U (zh) | 电子装置与其枢轴结构 | |
WO2024193444A1 (zh) | 铰链机构和电子设备 | |
CN115328269A (zh) | 笔记型计算机 | |
US11617277B2 (en) | Hinge mechanism | |
WO2024093710A1 (zh) | 电子设备 | |
CN117419098B (zh) | 转动机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 |
US11797060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pivot structure thereof | |
JP4396043B2 (ja) | 電子機器 | |
US8203836B2 (en) | Cover structure | |
CN210579636U (zh) | 电子装置 | |
US7450391B2 (en) | Computer front bezel with movable cover | |
WO2024087992A1 (zh) |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
TWI807940B (zh) | 折疊式電子裝置 | |
JP7503981B2 (ja) | 推力変換機構 | |
US11397454B2 (en) | Notebook computer and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 |
WO2024078285A1 (zh) |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 |
WO2024187841A1 (zh) | 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 |
WO2024159870A1 (zh) |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