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22107U - 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22107U
CN212522107U CN202020277527.XU CN202020277527U CN212522107U CN 212522107 U CN212522107 U CN 212522107U CN 202020277527 U CN202020277527 U CN 202020277527U CN 212522107 U CN212522107 U CN 2125221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und
drainage tube
area
connecting part
disinf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7752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雯珺
陈萍
卞薇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Nin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Priority to CN20202027752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221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221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221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包括有引流管连接部和创口连接部,引流管连接部呈片状,且被设置为能合围成管形,引流管连接部从远创口端至近创口端依次设有第一固定区及消毒区;创口连接部呈片状,且被设置为能合围成一端窄口一端扩口的回转腔体;所述第一固定区的近消毒区端与创口连接部的窄口展开端相连接,且所述消毒区设于所述创口连接部的内腔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能够稳固引流管于创口处,拆卸、更换便捷,能够防止皮肤过敏、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临床手术后,患者有时需长时间留置引流管引流体腔内积液,以使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或组织液体导引至体外。比如扩张器埋置术后会有>=3个月的注水期,注水管可通过皮下创口,延至体外。由于扩张器可同时、多个埋置于身体各个部位,如头皮下、颞部、鼻根部等隐蔽、凹凸部位,且注水管直径较细,约2mm,而皮肤创口直径<1cm,现有的装置无法满足临床需要。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引流管多为医用塑料或橡胶材质制成,其固定方式或采用丝线在管壁周围捆绑结扎后缝合于皮肤表面,为防止感染或外露,多用纱布覆盖引流口,或采用酒精棉球覆盖且外用胶布黏贴,或直接采用敷贴黏贴。
纱布覆盖或采用酒精棉球覆盖且外用胶布黏贴,不易固定,极易脱落,造成创口暴露,容易发生感染和导管移位,同时,大面积胶布粘贴易致过敏,容易引发水泡等,尤其是引流管的外端摆动时,会带动引流管的创口部位活动,反复损伤创口。且部分创口为头皮、骨突处等凹凸部位,常规手段只适用于面积较大的平整皮肤上的创口。且在整个注水置管期间患者都不敢洗澡,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直接采用敷贴黏贴,现有的敷贴多为直筒型,较难满足同时贴合底部创口又要包裹上端引流管的要求。
另外,长期佩戴引流管的患者,如外置式扩张器注水患者在>=3个月的注水期间并不住院治疗,属于门诊患者,患者居家期间由于导管植入处的伤口无法保障其消毒覆盖水平,临床多见伤口暴露在外或虽有消毒棉球覆盖,但固定不到位依旧导致伤口外露,容易引起感染,使患者痛苦加大,会导致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有必要研发一种新型固定引流管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更换便捷、能够消毒、不易感染,有效固定引流管的装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包括有引流管连接部和创口连接部,所述引流管连接部呈片状,且被设置为能合围成管形,引流管连接部从远创口端至近创口端依次设有第一固定区及消毒区;所述创口连接部呈片状,且被设置为能合围成一端窄口一端扩口的回转腔体;所述第一固定区的近消毒区端与创口连接部的窄口展开端相连接,且所述消毒区设于所述创口连接部的内腔侧。
优选地,所述消毒区的远第一固定区端设有翻边。
更优选地,所述翻边一般应向引流管连接部外腔侧延伸。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翻边垂直于消毒区的主体。
更优选地,所述消毒区的远第一固定区端的翻边的两边分别设有相匹配的第三粘结带。
优选地,所述创口连接部自窄口展开端至扩口展开端依次设有透气区及第二固定区,所述透气区及第二固定区均呈片状,所述透气区被设置为能合围成一端窄口一端扩口的回转腔体主体,所述第二固定区被设置为能围合形成所述回转腔体扩口端的翻边。
更优选地,所述消毒区的高度不低于透气区合围形成的回转腔体的高度。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消毒区的高度与透气区合围形成的回转腔体的高度一致。
更优选地,所述透气区的两边分别设有相匹配的第二粘结带。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区的内侧设有第一黏胶层。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区的两边分别设有相匹配的第一粘结带,用以合围形成管形。
优选地,所述消毒区的内侧设有第一消毒层。
优选地,所述翻边的内侧设有第二消毒层。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消毒层与第二消毒层连接为一体。
优选地,所述消毒区仅上缘与创口连接部的窄口展开端连接,其余部分与创口连接部相分离。
优选地,所述第二固定区的内侧设有第二黏胶层。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通过设置第一粘结带、第二粘结带及第三粘结带等部件,拆卸方便,更换便捷。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消毒层及第二消毒层,抗菌消炎,防止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通过设置透气区与消毒区,形成空隙,给创口透气,避免创口不透气所导致的皮肤瘙痒、过敏、感染,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通过采用第一黏胶层、第二黏胶层,使装置有效固定引流管于创口处,不易脱落。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通过采用透明防水材料,便于在出现如创口暴露、缝线脱落等情况时,及时更换防感染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的伸展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的包裹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 引流管连接部
11 第一固定区
12 消毒区
13 翻边
14 第一粘结带
15 第三粘结带
2 创口连接部
21 透气区
22 第二固定区
23 第二粘结带
3 第一黏胶层
41 第一消毒层
42 第二消毒层
5 第二黏胶层
A 第一管口
a 第一管口展开端
B 第二管口
b 第二管口展开端
C 窄口
c 窄口展开端
D 扩口
d 扩口展开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有引流管连接部1和创口连接部2,引流管连接部1呈片状,且被设置为能合围成管形,引流管连接部1从远创口端至近创口端依次设有第一固定区11及消毒区12;创口连接部2呈片状,且被设置为能合围成一端窄口C一端扩口D的回转腔体;所述第一固定区11的近消毒区端与创口连接部2的窄口展开端c相连接,且所述消毒区12设于所述创口连接部2的内腔侧。
如图2所示,上述引流管连接部1合围成管形时,引流管连接部1两端分别具有第一管口A及第二管口B,第一管口A至第二管口B的管径一致。如图1所示,当引流管连接部1展开时,第一管口A形成第一管口展开端a,第二管口B形成第二管口展开端b。第一管口展开端a为引流管连接部1的远创口端,亦为第一固定区11的远消毒区端;第二管口展开端b为引流管连接部1的近创口端,亦为消毒区12的远第一固定区端。当引流管连接部1使用时,引流管连接部1合围成管形用于包裹留置在创口的引流管,引流管连接部1的远创口端远离创口,引流管连接部1的近创口端贴近创口。
如图2所示,上述创口连接部2合围成回转腔体时,窄口C至扩口D的管径逐渐变大。如图1所示,当创口连接部2展开时,窄口C形成窄口展开端c,扩口D形成扩口展开端d。
当创口连接部2使用时,创口连接部2合围成回转腔体,围于包裹引流管的消毒区12外,创口连接部2的窄口展开端c远离创口,扩口展开端d贴近创口。
如图2所示,创口连接部2的内腔侧对应创口连接部2合围成回转腔体的内侧。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所述消毒区12的远第一固定区端设有翻边13。
如图2所示,翻边13一般应向引流管连接部1外腔侧延伸。引流管连接部1外腔侧对应引流管连接部1合围成管形的外侧。翻边13能够黏贴覆盖在创口上,从而使引流管连接部1能够固定在创口留置的引流管。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翻边13垂直于消毒区12的主体。从而能够更好固定在创口留置的引流管,并对创口进行密封及消毒。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消毒区12的远第一固定区端的翻边13的两边分别设有相匹配的第三粘结带15。所述翻边13的两边是指,当翻边13与消毒区12连接的边为上边时,与上边相邻且垂直的相对两边。从而便于翻边13的两边相连接,将创口覆盖在内。所述第三粘结带15可为单面具有黏性的材料,具体如魔术贴或单面胶,拆卸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创口连接部2自窄口展开端至扩口展开端依次设有透气区21及第二固定区22,所述透气区21及第二固定区22均呈片状,所述透气区21被设置为能合围成一端窄口C一端扩口D的回转腔体主体,所述第二固定区22被设置为能围合形成所述回转腔体扩口端的翻边。
为了确保创口被完整覆盖,消毒区12的高度不低于透气区21合围形成的回转腔体的高度。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消毒区12的高度与透气区21合围形成的回转腔体的高度一致以确保敷贴平整。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透气区21的两边分别设有相匹配的第二粘结带23。所述透气区21的两边是指,当透气区21与第二固定区22连接的边为上边时,与上边相邻且垂直的相对两边。从而便于透气区21的两边相连接,形成钟状形态,以便支撑与透气区21相连接的第二固定区22,能够有效固定在用于覆盖创口的翻边13的外部,第二固定区22与翻边13在同一水平方向上围绕创口呈同心圆分布。所述第二粘结带23可为单面具有黏性的材料,具体如魔术贴或单面胶,拆卸方便。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固定区11的内侧设有第一黏胶层3。所述第一固定区11内侧是指,第一固定区11贴近需要进行包裹固定对象的一侧侧面。具体来说,所述第一固定区11用于包裹引流管时,与引流管接触的一侧侧面。所述第一黏胶层3的一侧面与第一固定区11相贴,所述第一黏胶层3的另一侧面可与引流管相贴,从而实现第一固定区11包裹于引流管外。所述第一黏胶层3采用的材料为双面均具有黏性的材料,具体如双面胶。可以同时粘结第一固定区11与引流管,从而同时连接第一固定区11与引流管,使第一固定区11固定引流管。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固定区11的两边分别设有相匹配的第一粘结带14,用以合围形成管形。所述第一固定区11的两边是指与远创口端垂直的两边。当第一固定区11包裹引流管时,第一固定区11的两边通过第一粘结带14相连接,将引流管包裹在内,形成直筒状形态。所述第一粘结带14可为单面具有黏性的材料,具体如魔术贴或单面胶,拆卸方便。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消毒区12的内侧设有第一消毒层41。
所述消毒区12的内侧是指,消毒区12贴近需要进行包裹消毒对象的一侧侧面。具体来说,所述消毒区12用于包裹引流管时,与引流管接触的一侧侧面。使用时,所述第一消毒层41的外侧与消毒区12相贴合,所述第一消毒层41的内侧贴近引流管。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翻边13的内侧设有第二消毒层42。
所述翻边13的内侧是指,翻边13贴近需要进行固定消毒对象的一侧侧面。具体来说,所述翻边13用于固定在创口上时,与创口接触的一侧侧面。使用时,所述第二消毒层42的外侧与翻边13相贴合,所述第二消毒层42的内侧贴近创口。
所述第一消毒层41与第二消毒层42采用具有抗菌消炎、防感染的材料,具体如创可贴中的敷垫。从而能够对引流管至创口区域进行抗菌消炎、防感染。其中,第二消毒层42能够360°全方位围住创口所在区域,有效防止感染。
在一个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消毒层41与第二消毒层42连接为一体。从而防止细菌从第一消毒层41与第二消毒层42之间进入创口,造成感染。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消毒区12仅上缘与创口连接部2的窄口展开端c连接,其余部分与创口连接部2相分离。从而能够使消毒区12及翻边13包裹引流管至创口区域后,如图2所示,消毒区12与创口连接部2之间留有空隙,使得创口即可透气以避免过敏,又能避免感染。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透气区21宜采用具有一定硬度及弹性形变性的材料,例如软塑料。在优选的案例中,透气区21还具备防水及透气性能。例如可采用带孔软塑料为支撑材料,贴合防水透气的材料如半透膜形成。所述透气区21需具有一定硬度及弹性形变性,以在围合创口后形成钟罩以与消毒区12之间形成空隙。透气区21可包围创口形成防水透气的腔体,保证创口部位不接触水的同时能透气。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固定区22的内侧设有第二黏胶层5。所述第二固定区22的内侧是指,第二固定区22贴近需要进行固定对象的一侧侧面。具体来说,所述第二固定区22的内侧贴近患者邻近创口的周边区域皮肤。
所述第二黏胶层5的外侧与第二固定区22相贴合,使用时,所述第二黏胶层5的内侧贴在患者邻近创口的周边区域皮肤上。
所述第二黏胶层5为双面均具有黏性的材料,具体如双面胶。可以同时粘结第二固定区22与创口周边的水平区域,从而连接第二固定区22与创口周边的水平区域,使第二固定区22固定于创口周边的水平区域。如图2所示,所述创口周边的水平区域是指,创口周围离创口较近的水平区域。能够用于支撑装置并形成空隙。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实施例中所述的各黏胶层,其暴露面均应设有离型纸,实施例中所述的各粘结带若采用胶面粘贴,则粘结带的胶面也应设有离型纸。离型纸在使用前应揭去。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引流管连接部分1中的第一固定区11、创口连接部分2中的第二固定区22均可采用透明防水材料,具体如TPU材质的透明防水薄膜,便于观察引流管与创口周边情况,便于在出现如创口暴露、缝线脱落等情况时,及时更换防感染装置。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引流管连接部分1中的消毒区12及翻边13采用单面具有黏性的材料,具体如创可贴中的胶布,用于消毒区12连接第一消毒层41,翻边13连接第二消毒层42。
下面结合图1-2,说明本实用新型中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的使用过程。
使用者获得如图1-2所示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后,在患者的创口留置引流管后,通过第一固定区11两边的第一粘结带14连接,将引流管连接部分1中的第一固定区11及消毒区12包裹于引流管外,合围形成管形。通过翻边13两边的第三粘结带15连接,使翻边13将创口覆盖在内。通过第一固定区11与引流管之间的第一黏胶层3,连接第一固定区11与引流管,使第一固定区11固定引流管。消毒区12通过第一消毒层41对靠近创口的引流管进行抗菌消炎、防感染,翻边13通过第二消毒层42对创口区域进行抗菌消炎、防感染。
再通过创口连接部分2中透气区21两边的第二粘结带23连接,使创口连接部分2中第二固定区22合围成钟状形态,有效固定在用于覆盖创口的翻边13的外部。通过第二固定区22内侧的第二黏胶层5,连接第二固定区22与创口周边区域,使第二固定区22固定于覆盖创口的翻边13的外部区域。由于创口连接部分2与消毒区12之间存在空隙,使消毒区12及翻边13所覆盖的引流管至创口区域,可透气以避免过敏,又能避免感染。拆卸更换时,分别解开第一固定区11两边的第一粘结带13、翻边13两边的第三粘结带15、透气区21两边的第二粘结带23,即可取下防感染装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能够稳固引流管于创口处,拆卸、更换便捷,能够防止皮肤过敏、术后感染与影响伤口愈合。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引流管连接部(1)和创口连接部(2),所述引流管连接部(1)呈片状,且被设置为能合围成管形,引流管连接部(1)从远创口端至近创口端依次设有第一固定区(11)及消毒区(12);所述创口连接部(2)呈片状,且被设置为能合围成一端窄口(C)一端扩口(D)的回转腔体;所述第一固定区(11)的近消毒区端与创口连接部(2)的窄口展开端(c)相连接,且所述消毒区(12)设于所述创口连接部(2)的内腔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区(12)的远第一固定区端设有翻边(13),所述翻边(13)向引流管连接部(1)外腔侧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区(12)的远第一固定区端的翻边(13)的两边分别设有相匹配的第三粘结带(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创口连接部(2)自窄口展开端(c)至扩口展开端(d)依次设有透气区(21)及第二固定区(22),所述透气区(21)及第二固定区(22)均呈片状,所述透气区(21)被设置为能合围成一端窄口(C)一端扩口(D)的回转腔体主体,所述第二固定区(22)被设置为能围合形成所述回转腔体扩口端的翻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区(12)的高度不低于透气区(21)合围形成的回转腔体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区(21)的两边分别设有相匹配的第二粘结带(2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区(11)的内侧设有第一黏胶层(3);所述第一固定区(11)的两边分别设有相匹配的第一粘结带(14)。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区(12)的内侧设有第一消毒层(41);所述翻边(13)的内侧设有第二消毒层(4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区(12)仅上缘与创口连接部(2)的窄口展开端(c)连接,其余部分与创口连接部(2)相分离。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区(22)的内侧设有第二黏胶层(5)。
CN202020277527.XU 2020-03-09 2020-03-09 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 Active CN2125221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77527.XU CN212522107U (zh) 2020-03-09 2020-03-09 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77527.XU CN212522107U (zh) 2020-03-09 2020-03-09 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22107U true CN212522107U (zh) 2021-02-12

Family

ID=74526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77527.XU Active CN212522107U (zh) 2020-03-09 2020-03-09 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221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54946B2 (en) Wound protecting and fixing device
US7988673B2 (en) Protective dressing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ES2882851T3 (es) Dispositivo de sellado absorbente para un estoma intestinal
JP2018083099A (ja) 創傷治療装置
US20090287133A1 (en) Disposable or Reclosable Wound or Skin Condition Dressing and Treatment System
JPH04506011A (ja) 流体接続装置及び方法
CN215425516U (zh) 一种多种用途的伤口敷料贴
US20210100691A1 (en) Wound exudate management systems
CN212522107U (zh) 一种用于引流管创口的防感染装置
US20210069021A1 (en) Multi-layered dressing
CN210542805U (zh) 一种一次性使用留置引流导管及其配套使用的固定装置
CN209951672U (zh) 一种胆道引流管换药护理套件
CN200951153Y (zh) 野战用绷带
CN219614028U (zh) 一种术中使用一次性无菌包手装置
CN102961796A (zh) 静脉置管防水贴膜
CN220124927U (zh) 一种男用导尿装置
CN211485865U (zh) 一种引流管二次固定敷料贴
CN219539049U (zh) 一种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冲洗、引流装置
CN217138456U (zh) 一种开有便于外伤护理窗口的防水医用胶布
CN215608634U (zh) 一种造口术后伤口护理装置
CN220142286U (zh) 一种带防护套的血透管
CN211068720U (zh) 一种上、下肢皮肤创面护理装置
CN210144862U (zh) 含有芦荟及茶的创可贴
CN213373006U (zh) 一种医用透明敷料复合贴及其专用材料包
CN209900405U (zh) 一种中心静脉置管新型保护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