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11290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11290U
CN212511290U CN202021220967.8U CN202021220967U CN212511290U CN 212511290 U CN212511290 U CN 212511290U CN 202021220967 U CN202021220967 U CN 202021220967U CN 212511290 U CN212511290 U CN 2125112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wall
cooking appliance
water
applianc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2096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海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2096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112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112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112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底壳(20),所述底壳外底面(25)上具有向所述底壳(20)内凸起的凹陷结构(40),且所述凹陷结构(40)与所述底壳内底面(23)对应的侧壁(41)上开设排水孔(22),以使所述底壳内底面(23)上的液体通过所述排水孔(22)向所述底壳(20)外排出。本实用新型在防止水渍从排水孔(22)倒流到烹饪器具内部的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磁炉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烹饪器具,是利用电磁感应进行加热的电磁烹饪器具,由高频感应线圈盘(即励磁线圈)、控制器及铁磁材料锅底炊具等单元分组成,使用时,线圈盘中通入交变电流,线圈周围便产生一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力线穿过金属锅体,在锅底中产生大量涡流,从而产生烹饪所需的热。由于电磁炉具有无油烟、可移动以及方便简洁的特点,已成为家庭厨房的必备品。
电磁炉一般都会在与锅具接触的位置设置一个感温组件,对锅具底部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以防止烹饪器具出现安全隐患。而测温组件的安装会造成电磁炉的面板和感温组件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水渍会通过感温组件和电磁炉的面板之间的间隙进入电磁炉的内部,为了避免水渍对烹饪器具的内部电路造成损坏,目前,如图1中所示,通常在电磁炉的内部设置一个导流架70,感温组件设置与导流架70内,导流架70内设有设有凹槽71和与凹槽71相连通的排水管72。导流架70的一端与面板10连接,且凹槽71与感温组件和面板10之间的间隙相对设置,导流架70的另一端通过安装套80与电磁炉下壳体上的集液套90密封连接,组成防返流腔,通过集液套90内的排水孔将防返流腔内水渍排出的同时,能够防止电磁炉倒置时,水渍从排水孔倒流到电磁炉内部,引起烧机现象。
然而,导流架和集液套密封形成防返流腔的结构比较复杂,防倒流效果差,并且生产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接水漏斗和密封圈的结构比较复杂,防倒流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底壳,所述底壳外底面上具有向所述底壳内凸起的凹陷结构,且所述凹陷结构与所述底壳内底面对应的侧壁上开设排水孔,以使所述底壳内底面上的液体通过所述排水孔向所述底壳外排出。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底壳外底面上设置向底壳内凸起的凹陷结构,并且在凹陷结构与壳体内底面对应的侧壁上开设排水孔。这样不但可以将进入底壳内的水渍从排水孔排出,还可以在烹饪器具倒置时,将从烹饪器具底壳外底面进入的水渍集中在凹陷结构内,从而有效避免水渍从排水孔倒流至烹饪器具内部,引起烧机现象。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无需设置密封圈,就能够达到烹饪器具倒置时,防止水渍从排水孔倒流到烹饪器具内部的目的。因此,本实用新型在防止水渍从排水孔倒流到烹饪器具内部的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安装,有助于降低烹饪器具的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凹陷结构包括侧壁和底壁,且所述侧壁的一端与所述底壁相连,所述侧壁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壳的底面相连,所述排水孔开设在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壳的底面相连的一端处。
这样通过将凹陷结构设计成包括侧壁和底壁的结构,可以保证凹陷结构具有一定的深度,从而可以有效收集从烹饪器具底壳外底面进入底壳内部的水渍;另外,将排水孔开设在侧壁与底壳底面连接的一端处,可以保证底壳内的水渍可以顺利的排出底壳。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壁包括上侧壁和下侧壁,所述上侧壁位于所述下侧壁与所述底壁之间,所述排水孔开设在所述下侧壁上;
且所述上侧壁和所述底壁围成防倒流槽。
这样通过上侧壁和底壁围成的防倒流槽结构,能够便于收集从烹饪器具底壳外底面进入底壳内部的水渍,另外,排水孔开设在下侧壁上,可以保证排水孔的排水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上侧壁与所述下侧壁连接的一端到所述底壳内底面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底壁到所述底壳内底面的最小高度。
这样的上侧壁高度可以保证防倒流槽的深度,从而保证防水倒流槽可以将从底壳外底面进入底壳内部的水渍,防止水渍从底壳进入烹饪器具内部,引起烧机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凹陷结构的所述底壁为向所述底壳内凸起的弧形壁。
这样的弧形壁表面圆滑,可以增加水渍的流动性,从而可以更加方便的将从底壳外底面进入底壳内的水渍收集,并且在将烹饪器具清洁完毕正立后,弧形壁内的水渍可以沿着弧形壁缓慢的向下流出,从而可以防止水渍被甩底壳内,造成烧机现象。另外,弧形壁表面光滑、无死角,容易清洁。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水孔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排水孔沿着所述下侧壁的周向间隔设置。
这样将排水孔围绕侧壁设置多个,可以保证不同方向的水渍均可以通过排水孔流出,另外,将排水孔间隔设置可以保证侧壁与底壳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高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壳内底面上设有导水壁,所述导水壁绕着所述凹陷结构围成集液槽,所述排水孔与所述集液槽连通。
这样通过在底壳内底面上设置导水壁,并且导水壁绕着凹陷结构围成集液槽,可以有效的将进入烹饪器具的水渍限制在倒水壁内,进而从排水孔排出,从而缩小水渍的流动范围,降低水渍造成的烧机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集液槽内设有多个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的一端与所述导水壁的内壁相连,所述限位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凹陷结构的侧壁相连;
且相邻两个所述限位件之间的所述凹陷结构侧壁上开设所述排水孔。
这样通过在集液槽内设置多个限位件,可以将导水壁和凹陷结构连接,进而增加导水壁以及凹陷结构的强度,进而提高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件为隔板,且所述隔板将所述集液槽分割为多个集液子槽。
这样通过隔板将集液槽分割为多个集液子槽,可以有效减少水渍的流动范围,进而保证水渍从最近的排水孔流出。另外,隔板的结构简单且体积小,不但可以增加导水壁和凹陷结构的连接强度,还可以保证集液槽的体积,不会因隔板的设置而影响水渍的收集。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凹陷结构、所述限位件、所述导水壁和所述底壳一体成型。
这样通过将凹陷结构、限位件、导水壁和底壳设计成一体成型的结构,工艺简单,且连接处均为缝隙,从而保证水渍不会从各部件之间的缝隙流入烹饪器具的电路部分,进而引起烧机。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拆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底壳内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底壳内底面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底壳外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底壳外底面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导流组件处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凹陷结构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烹饪器具;
10:面板;
11:测温孔;
20:底壳;
21:缺口;
22:排水孔;
23:内底面;
24:支撑脚;
25:外底面;
40:凹陷结构;
41:侧壁;
411:上侧壁;
412:下侧壁;
42:底壁;
50:导水壁;
51:集液槽;
511:限位件;
512:集液子槽;
52: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烹饪器具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拆分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底壳内底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底壳内底面A部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底壳外底面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底壳外底面B部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导流组件处的剖视图。
如图2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可以包括底壳20、面板10、导流组件(未示出),面板10可以盖设在底壳20上并与底壳20形成一个腔体。其中,底壳20的外底面25上具有向底壳20内凸起的凹陷结构40,且凹陷结构40与底壳内底面23对应的侧壁41上开设排水孔22,以使底壳内底面23上的液体通过排水孔22向底壳20外排出。导流组件可以设在腔体内,导流组件内具有导流通道。导流通道的一端可以与面板10上的测温孔11相对设置,导流通道的另一端可以位于底壳20的底部,并与底壳20的排水孔22相连通,从而通过导流组件能够将从测温孔11进入的水渍引导至排水孔22,最终通过排水孔22将经测温孔11流入导流组件内的水渍排出烹饪器具100的外部,以避免水渍对烹饪器具100的内部器件(比如电路板等)造成损坏,引起烹饪器具100的烧机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无需将导流组件密封在底壳20内,并在底壳20能形成防返流腔,通过在底壳20的外底面25上直接设置向底壳20内凸起的凹陷结构40,并且在凹陷结构40与壳体内底面23对应的侧壁41上开设排水孔22,不但可以在烹饪器具100使用时,将通过测温孔11进入的水渍排出,还可以在烹饪器具100倒置时,防止水渍从排水孔22倒流至烹饪器具100内部。因此,本实用新型在防止水渍从排水孔22倒流到烹饪器具100内部的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安装,有助于降低烹饪器具100的制造成本。
应理解的是,烹饪器具100的内部器件(比如加热盘、电路板、散热风机等,在图中未标示)均安装在该腔体内,从而实现烹饪器具100对于锅具的加热、控制以及散热功能。其中,面板10与底壳20的连接方式可以参考现有烹饪器具100中面板10与底壳20的连接方式。在本实施例中,不在对其做进一步赘述。
进一步的,烹饪器具100还可以包括对锅具底部温度进行实时监测的感温组件(在图中未标示),感温组件可以通过测温孔11伸出面板10或者与面板10平齐。导流组件内设有感温组件,也就是说,感温组件可以位于导流组件内,通过导流组件对感温组件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感温组件和导流组件的内壁之间可以限定出部分导流通道。该部分导流通道可理解为感温组件和导流组件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这样面板10上的水渍可以通过感温组件和导流组件的内壁限定出的导流通道进入导流组件内,进而通过排水孔22排出,以避免水渍对烹饪器具100内部的元器件造成损坏。
具体的,如图6所示,底壳20的外底面25上还设有多个(比如3个或者4个)支撑脚24,通过多个支撑脚24可以将烹饪器具100的底壳20支撑在放置台上,使得底壳20的外底面25与放置台之间存在间距。这样由于底壳20的外底面25与放置台之间存在间距,能够便于通过排水孔22将水渍排出烹饪器具100的外部。示例性的,支撑脚24可以通过卡接、紧固件或者其他的方式与底壳10的外底面25的四角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支撑脚24的数量以及连接方式并不做进一步限定。
如图4至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100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凹陷结构40可以包括侧壁41和底壁42,且侧壁41的一端与底壁42相连,侧壁41的另一端与底壳20的底面相连,排水孔22开设在侧壁41与底壳20的底面相连的一端处。
具体的,底壁42用于承接从底壳20的外底面25进入底壳20内部的水渍,而侧壁41则用于将水渍包围在侧壁41和底壁42围成的凹陷结构40内,以防止水渍进入到底壳20内部,从而达到防倒流的目的。另外,侧壁41还用于支撑底壁42和提供设置排水孔22的空间,从而保证水渍可以通过排水孔22排出。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凹陷结构40的侧壁41上开设排水孔22时,可以将侧壁41的部分区域远离凹陷结构40的中心朝向底壳20的外底面25延伸并形成多个缺口21,缺口21与排水孔22连通,即本申请中,侧壁41上开设排水孔22时,通过将凹陷结构40的侧壁41朝向底壳20的外底面25一端开设缺口21来形成与底壳内部连通的排水孔22。
在本实施例中,底壳20上的多个缺口21间隔设置,图7所示,底壳20的外底面25上形成4个缺口21,4个缺口21相对两个相连形成十字型。
另外,对于缺口21的尺寸在本实施例中也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该缺口21开设后能够保证侧壁上形成与底壳20内连通的排水孔22即可,这样底壳20内的液体从排水孔22顺利排出即可。
进一步的,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凹陷结构处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位于凹陷结构40的侧壁41与导水壁50之间的底壳20的内底面23呈倾斜状,且底壳20的内底面23靠近排水孔22的一端朝向下倾斜,这样可以使水渍可以顺着底壳20的内底面23上的斜坡流出烹饪器具100,并且可以防止水渍滞留在壳体内部,在倒置清洁时,水渍又回流至烹饪器具100中。
作为解释说明,一般擦拭烹饪器具100时使用的工具的含水量较少,因此一般不会出现大量水渍进入凹陷结构40。因此,本实施例中,对于侧壁41、底壁42和排水孔22的形状和尺寸并不做进一步限定,只要能够防止从底壳20下表面进入底壳20内部的水渍,并且能够将从测温孔11进入的水渍排出即可。
进一步的,如图9所示,侧壁41还可以包括上侧壁411和下侧壁412,上侧壁411位于下侧壁412与底壁42之间,排水孔22开设在下侧壁412上;且上侧壁411和底壁42围成防倒流槽。这样通过上侧壁411和底壁42围成的防倒流槽结构,能够便于收集从烹饪器具100底壳20外表面进入底壳20内部的水渍,另外,排水孔22开设在下侧壁412上,可以保证排水孔22的排水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侧壁41围绕底壁42向靠近底壳20的方向延伸,其中侧壁41向下延伸的长度至少可以保证防倒流槽的深度大于零,从而保证防倒流槽能够起到防止倒流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下侧壁412上的排水孔22围绕下侧壁412间隔设置,并且其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三个、四个或五个,并且,排水孔22的尺寸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设定,只要能够便于排水即可。
如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上侧壁411与下侧壁412连接的一端到底壳内底面23的高度小于或等于底壁42到底壳内底面23的最小高度。示例性的,如果上侧壁411与下侧壁412连接的一端到底壳内底面23的高度为h,底壁42到底壳内底面23的最小高度为H,那么H大于或等于h,也就是说上侧壁411和底壁42围成的防倒流槽的深度大于零,从而保证防水倒流槽可以将从底壳20外表面进入底壳20内部的水渍,防止水渍从底壳20进入烹饪器具100内部,引起烧机现象。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凹陷结构40的底壁42为向底壳20内凸起的弧形壁。需要说明的是,弧形壁表面圆滑,可以增加水渍的流动性,从而可以更加方便的将从底壳20外表面进入底壳20内的水渍收集,并且在将烹饪器具100清洁完毕正立后,弧形壁内的水渍可以沿着弧形壁缓慢的向下流出,从而可以防止水渍被甩底壳20内,造成烧机现象。另外,弧形壁表面光滑、无死角,容易清洁。
需要说明的是,凹陷结构40的底壁42可以为其它结构,例如,三棱锥型壁、四棱锥型壁、多边形平面壁等,底壁42可以和侧壁41形成向底壳20内凸起的凹陷结构40即可。
进一步的,排水孔22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排水孔22沿着下侧壁412的周向间隔设置。这样将排水孔22围绕侧壁41设置多个,可以保证不同方向的水渍均可以通过排水孔22流出,另外,将排水孔22间隔设置可以保证侧壁41与底壳20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提高烹饪器具10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底壳内底面23上还可以设有导水壁50,导水壁50绕着凹陷结构40围成集液槽51,排水孔22与集液槽51连通。这样通过在底壳内底面23上设置导水壁50,并且导水壁50绕着凹陷结构40围成集液槽51,可以有效的将进入烹饪器具100的水渍限制在倒水壁内,进而从排水孔22排出,从而缩小水渍的流动范围,降低水渍造成的烧机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导流组件的另一端可以抵在集液槽51的顶部(如图未示出),用于将水渍引导至集液槽51。这样通过集液槽51可以对经导流组件排出至排水孔22内的水渍进行进一步引导和存储,最终通过排水孔22排出,以避免水渍进入烹饪器具100的内部。
进一步的,如图6至图8所示,集液槽51内设有多个限位件511,限位件511的一端与导水壁50的内壁相连,限位件511的另一端与凹陷结构40的侧壁41相连;且相邻两个限位件511之间的凹陷结构40侧壁41上开设排水孔22。这样通过在集液槽51内设置多个限位件511,可以将导水壁50和凹陷结构40连接,进而增加导水壁50以及凹陷结构40的强度,进而提高烹饪器具100的使用寿命。另外,导流组件可以通过限位件511抵在集液槽51的顶部,从而使得导流组件可以通过集液槽51与排水孔22相连通,实现对水渍的引导。与此同时,通过在相邻两个限位件511之间设置排水孔22,能够使得水渍可以均匀、快速的通过排水孔22排出,以避免水渍在集液槽51内的聚积。
具体的,导流组件靠近限位件511的一端可以抵在限位件511上,并通过限位件511抵在集液槽51的顶部。这样通过限位件511不仅能够对导流组件起到支撑限位的作用,而且能够将导流组件的排水口通过集液槽51与排水孔22相连通,以便于水渍的排出。
在烹饪器具100正放时,水渍可以通过感温组件和导流组件之间的间隙进入底壳20内,最终进入集液槽51内,通过集液槽51内的排水孔22排出。
进一步的,如图8和图9所示,每个限位件511均设有限位部,限位部用于对导流组件进行限位。这样通过限位部能够对导流组件起到限位的作用,以便于导流组件的安装。
示例性的,限位部可以为限位件511上朝向集液槽51中心一侧的缺口。
需要说明的是,集液槽51朝向面板10的一面可以为敞口室结构或者半封闭式结构。在实施例中对于集液槽51的结构并不做进一步限定。集液槽51上还开设有开口52,以便感温组件的走线。
如图3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限位件511为隔板,且隔板将集液槽51分割为多个集液子槽512。通过隔板将集液槽51分割为多个集液子槽512,可以有效减少水渍的流动范围,进而保证水渍从最近的排水孔22流出。另外,隔板的结构简单且体积小,不但可以增加导水壁50和凹陷结构40的连接强度,还可以保证集液槽51的体积,不会因隔板的设置而影响水渍的收集。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凹陷结构40、限位件511、导水壁50和底壳20一体成型。这样的成型方式可以保证底壳20的强度,而且可以保证凹陷结构40、限位件511、导水壁50和底壳20中互相连接的部位没有缝隙,从而可以保证水渍不会从部件的连接缝隙中泄漏。另外,此种成型方式操作简单,可以降低烹饪器具100的成本。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无需在底壳20内设置防返流腔,仅需在导流组件的配合下,在底壳20上设置凹陷结构40,即可达到烹饪器具100倒置时,水渍从排水孔22倒流到烹饪器具100内部的目的。因此,本实施例不仅具有结构简单、易于装配的特点,而且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烹饪器具100的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在防止水渍从排水孔22倒流到烹饪器具内部的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易于装配的特点,有助于降低烹饪器具的制造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磁炉、电饭煲等。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壳(20),所述底壳外底面(25)上具有向所述底壳(20)内凸起的凹陷结构(40),且所述凹陷结构(40)与所述底壳内底面(23)对应的侧壁(41)上开设排水孔(22),以使所述底壳内底面(23)上的液体通过所述排水孔(22)向所述底壳(20)外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结构(40)包括侧壁(41)和底壁(42),且所述侧壁(41)的一端与所述底壁(42)相连,所述侧壁(41)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壳(20)的底面相连,所述排水孔(22)开设在所述侧壁(41)与所述底壳(20)的底面相连的一端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41)包括上侧壁(411)和下侧壁(412),所述上侧壁(411)位于所述下侧壁(412)与所述底壁(42)之间,所述排水孔(22)开设在所述下侧壁(412)上;
且所述上侧壁(411)和所述底壁(42)围成防倒流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壁(411)与所述下侧壁(412)连接的一端到所述底壳内底面(23)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底壁(42)到所述底壳内底面(23)的最小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结构(40)的所述底壁(42)为向所述底壳(20)内凸起的弧形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孔(22)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排水孔(22)沿着所述下侧壁(412)的周向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内底面(23)上设有导水壁(50),所述导水壁(50)绕着所述凹陷结构(40)围成集液槽(51),所述排水孔(22)与所述集液槽(51)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槽(51)内设有多个限位件(511),所述限位件(511)的一端与所述导水壁(50)的内壁相连,所述限位件(511)的另一端与所述凹陷结构(40)的侧壁(41)相连;
且相邻两个所述限位件(511)之间的所述凹陷结构(40)侧壁(41)上开设所述排水孔(2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511)为隔板,且所述隔板将所述集液槽(51)分割为多个集液子槽(512)。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结构(40)、所述限位件(511)、所述导水壁(50)和所述底壳(20)一体成型。
CN202021220967.8U 2020-06-28 2020-06-28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25112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20967.8U CN212511290U (zh) 2020-06-28 2020-06-28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20967.8U CN212511290U (zh) 2020-06-28 2020-06-28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11290U true CN212511290U (zh) 2021-02-09

Family

ID=74440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20967.8U Active CN212511290U (zh) 2020-06-28 2020-06-28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112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11638A1 (en) Electric kettle
KR20200112320A (ko) 전기 주전자
KR20200112322A (ko) 전기 주전자
CN212511290U (zh) 烹饪器具
CN115052504A (zh) 烹饪装置
CN220852239U (zh) 一种灶具底板、灶具及集成灶
CN213395468U (zh) 烹煮装置和测温装置
KR20200112327A (ko) 전기 주전자
CN211243251U (zh) 一种洗碗机底座的水位限制结构及其洗碗机
CN220024792U (zh) 一种具有排水结构的烹饪器
CN213272733U (zh) 电加热器具
CN218105616U (zh) 一种具有防渗漏和隔热保护功能的家用智能炒锅锅盖
CN216494920U (zh) 锅体和具有该锅体的烹饪器具
CN217137675U (zh) 煎烤器具
CN216602442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6047891U (zh) 底座和烹饪器具
CN220793208U (zh) 集成灶
CN211232987U (zh) 电磁炉
CN211093851U (zh) 洗碗机
CN211093849U (zh) 洗碗机
CN220045626U (zh) 烹饪器具
CN214949233U (zh) 一种具有油烟处理功能的电磁煲仔炉
CN211984964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20695202U (zh) 家用电器
CN210095443U (zh) 一种烹饪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