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62276U - 一种通电导轨及轨道插座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电导轨及轨道插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62276U
CN212462276U CN202021463345.8U CN202021463345U CN212462276U CN 212462276 U CN212462276 U CN 212462276U CN 202021463345 U CN202021463345 U CN 202021463345U CN 212462276 U CN212462276 U CN 2124622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rail
conducting strip
accommodating cavity
section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6334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立和
王会玖
余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ngni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ul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ul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ul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46334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622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622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62276U/zh
Priority to US17/802,862 priority patent/US20230163542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82467 priority patent/WO2022016893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电导轨及轨道插座,属于电气器件领域。该通电导轨包括:导轨本体、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和第三导电片;导轨本体的内部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容置腔,导轨本体顶部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开口与容置腔连通;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分别位于开口两侧的容置腔的顶壁内侧,沿导轨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和第二导电片的底部用于电接触;第三导电片位于容置腔的底壁内侧,且沿导轨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其顶部用于电接触。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中的一个为L极导电片,另一个为N极导电片,第三导电片为E极导电片。该通电导轨的厚度较小,并且第一和第二导电片与电连接器的电接触面积较小,利于降低摩擦力,减少磨损。

Description

一种通电导轨及轨道插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电导轨及轨道插座。
背景技术
轨道插座是一种装配在可通电导轨不同位置处的插座,以便于用户在导轨布置到的位置处任意取电。
相关技术中,轨道插座包括:通电导轨和电连接器,其中,通电导轨的内部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容置腔,其中,容置腔相对的侧壁上分别具有插套结构的L极导体和N极导体,容置腔的底壁上具有E极导体;电连接器的底部具有与上述各导体对应的弹性触针。电连接器装配至导轨的容置腔后,使弹性触针分别插入L极导体和N极导体中即可取电。
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由于L极导体和N极导体均采用了体积较大的插套结构,不仅使导轨较厚,且在弹性触针插入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导致更多的磨损。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电导轨及轨道插座,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通电导轨,所述通电导轨包括:导轨本体、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和第三导电片;
所述导轨本体的内部具有沿所述导轨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容置腔,所述导轨本体的顶部具有沿所述导轨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
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分别位于所述开口两侧的所述容置腔的顶壁内侧,且均沿所述导轨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的底部用于电接触;
所述第三导电片位于所述容置腔的底壁内侧,且沿所述导轨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导电片的顶部用于电接触;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中的一个为L极导电片,另一个为N极导电片,所述第三导电片为E极导电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片、所述第二导电片均包括连接部和电接触部;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容置腔相应位置处的壁绝缘连接;
所述电接触部为空心凸起结构,且所述电接触部的凸起方向面向所述容置腔的底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接触部包括:第一支撑段、接触段和第二支撑段,且所述第一支撑段和所述第二支撑段均倾斜设置;
所述第一支撑段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段的第二端向所述容置腔的底壁方向延伸并与所述接触段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接触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段的第二端向所述容置腔的顶壁方向延伸。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段的第二端与所述容置腔的顶壁之间具有间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接触部还包括:水平段,所述水平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段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水平段的第二端沿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段的方向延伸;
所述水平段与所述容置腔的顶壁之间具有间隙。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电导轨还包括:绝缘隔板;
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绝缘隔板与所述容置腔相应位置处的壁绝缘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部呈弯折状;
所述绝缘隔板的内壁具有侧部卡块,所述侧部卡块与所述绝缘隔板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弯折状卡槽;
所述连接部卡嵌于所述弯折状卡槽内以实现固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均包括:沿长度方向分布的多个导电片段和多个间隙,每一所述间隙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导电片段之间。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插座,所述轨道插座包括:电连接器和上述的任一种通电导轨;
所述电连接器用于通过所述通电导轨的开口插入所述通电导轨的容置腔内进行取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包括:顺次电性连接的插座部、导向部和取电部;
所述插座部位于所述通电导轨外部;
所述导向部贯穿所述通电导轨的所述开口并伸入至所述容置腔内;
所述取电部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并能够在所述容置腔内旋转;
其中,所述取电部的位于所述导向部两侧的顶部分别具有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导电片和所述第二导电片电接触;
所述取电部的底部具有第三触片,用于与所述第三导电片电接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通电导轨,在导轨本体的容置腔内沿长度方向分别布置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和第三导电片,以上各导电片均为片状结构,具有更小的体积,使得容置腔的体积也相应减小,进而使通电导轨得以有效减厚。由于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均位于容置腔的顶壁上,并且两者仅底部用于电接触,这样,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与电连接器的电接触面积得以减小,进而使摩擦面积减小,利于降低磨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通电导轨的剖面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通电导轨的局部轴测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第一导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示例性通电导轨的剖面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轨道插座的剖面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性轨道插座的局部轴测图;
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地由第一视角获取的性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示例地由第二视角获取的性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导轨本体,11-容置腔,12-开口,
101-顶板,102-底板,103-第一侧板,104-第二侧板,105-定位槽,
21-第一导电片,22-第二导电片,23-第三导电片,
201-连接部,
2011-第一水平连接段,2012-竖直连接段,2013-第二水平连接段,
202-电接触部,
2021-第一支撑段,2022-接触段,2023-第二支撑段,2024-水平段,
2025-第三倾斜段,2026-电接触段,2027-第四倾斜段,
203-导电片段,
204-间隙,
3-绝缘隔板,31-第一型腔部,32-第二型腔部,
301-侧部卡块,
3011-第一水平卡接段,3012-第一竖直卡接段,3013-第二水平卡接段,
302-底部卡块,3021-第二竖直卡接段,3022-第三水平卡接段,
4-电连接器,
41-插座部,411-插座外壳,412-插孔,
42-导向部,
43-取电部,431-第一触片,432-第二触片,433-第三触片,
44-底盘,441-定位块,
45-按钮,46-保护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轨道插座是一种移动式插座,包括:电连接器和通电导轨,其中,通电导轨用于供电,电连接器用于取电,电连接器沿着通电导轨滑动,能够在通电导轨任意取电位置处进行取电。外部电器件与电连接器例如通过插接方式进行电性连接时,通电导轨、电连接器、外部电器件形成导电通路,实现通电导轨对外部电器件的供电。由于轨道插座中的电连接器可移动,使得与电连接器连接的外部电器件的取电方式更加灵活。
相关技术中,通电导轨的内部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容置腔,容置腔沿长度方向的相对的侧壁上分别具有插套结构的L极导体和N极导体,容置腔的沿长度方向的底壁上具有E极导体。电连接器的底部具有与上述各导体对应的弹性触针,电连接器的底部装配至导轨的容置腔后,对应于L极导体和N极导体的两个弹性触针分别插入L极导体和N极导体中进行取电。
由于L极导体和N极导体均采用了体积较大的插套结构,且,插套状结构的L极导体和N极导体均位于容置腔的侧壁上,使通电导轨的厚度须足够厚来容纳以上导体。同时,L极导体和N极导体的顶部和底部均用于电接触,这样在弹性触针插入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导致更多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电导轨,如附图1或者附图2所示,该通电导轨包括:导轨本体1、第一导电片21、第二导电片22和第三导电片23。
导轨本体1的内部具有沿导轨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容置腔11,导轨本体1的顶部具有沿导轨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12,开口12与容置腔11连通。
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分别位于开口12两侧的容置腔11的顶壁内侧,且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均沿导轨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的底部用于电接触;第三导电片23位于容置腔11的底壁内侧,且沿导轨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三导电片23的顶部用于电接触。
其中,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中的一个为L极导电片,另一个为N极导电片,第三导电片23为E极导电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通电导轨,在导轨本体1的容置腔11内沿长度方向分别布置第一导电片21、第二导电片22和第三导电片23,以上各导电片均为片状结构,具有更小的体积,使得容置腔11的体积也相应减小,进而使通电导轨1得以有效减厚。由于第一导电片21、第二导电片22均位于容置腔11的顶壁上,并且两者仅底部用于电接触,这样,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与电连接器的电接触面积得以减小,进而使摩擦面积减小,利于降低磨损。
以下就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通电导轨1中的各部件的结构布置分别进行阐述:
对于导轨本体1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1所示,导轨本体1包括:顶板101、底板102和两个第一侧板103,其中,一个第一侧板10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顶板101和底板102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一侧的上端和下端连接,另一个第一侧板10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顶板101和底板102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另一侧的上端和下端连接,具有上述连接关系的两个第一侧板103、顶板101和底板102配合构成容置腔11。
顶板101上,例如顶板101的中部沿顶板10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开口12,开口12与容置腔11连通,开口12用于供电连接器的取电部插入,以使电连接器的取电部顺利进入容置腔11内进行取电。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1所示,容置腔11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侧板104,两个第二侧板104分别位于开口12的两侧,第二侧板104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相应位置处的顶板101和底板102连接,例如垂直连接。
容置腔11被两个第二侧板104分隔成三部分,分别是:中间腔体、以及位于中间腔体两侧的侧部腔体,其中,中间腔体内设置上述第一导电片21、第二导电片22和第三导电片23,这样,电连接器的取电部由开口12插入中间腔体内来与以上各导电片电接触即可。
侧部腔体内设置有加强结构,示例地,该加强结构可以为平行于顶板101和底板102的加强板(图中未标注),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103和第二侧板104连接,如此可以显著提高导轨本体1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轨本体1还包括:两个盖板(图中未标注),其中,两个盖板分别位于顶板101和底板102垂直于长度方向的两端,每一盖板同时与顶板101、底板102和两个侧板103的端部连接。利用盖板来封堵容置腔11的两个端口,以对容置腔11内部的各部件进行防护。
盖板与顶板101、底板102和两个侧板103的端部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连接。举例来说,盖板上设置有螺钉过孔,加强板对应于螺钉过孔的位置处设置螺钉安装套(图中未标注),螺钉穿过盖板上的螺钉过孔与螺钉安装套螺纹连接,即可实现上述可拆卸连接。
对于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
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中的一个为L极(火线)导电片,另一个为N极(零线)导电片,两者对称地设置于开口12两侧的容置腔11的顶壁内侧。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的结构相同,如此以简化通电导轨的结构。
关于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在长度方向上的结构布置,作为一种示例,如附图3所示,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均包括:沿长度方向分布的多个导电片段203和多个间隙204,其中,每一间隙204位于相邻的两个导电片段203之间。
以第一导电片21举例来说,参见附图3,多个导电片段203沿第一导电片2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分布,且每一导电片段203的底部均用于电接触。每一间隙204沿第一导电片21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不贯穿第一导电片21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这样,第一导电片21仍然会保持为一整体式结构。
由于间隙204的存在,多个导电片段203能够避免受到彼此的影响,举例来说,当多个电连接器的取电部同时插入通电导轨1的容置腔11内时,多个电连接器的取电部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导电片段203进行电接触,这样,某一电连接器的取电部仅仅会向上支撑与其接触的导电片段203,仅使该导电片段203具有向上运动的趋势,而不会使与该导电片段203相邻的其他导电片段203也获得向上运动的趋势,即,这些其他导电片段203保持在原始位置,这样,多个电连接器的取电部能够与相应位置处导电片段203实现更加可靠的电接触。
另外,间隙204的存在,还利于对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进行减重,利于节省原料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个间隙204的宽度相同,示例地,间隙204的宽度为1mm-4mm,例如为1mm、2mm、3mm、4mm等,上述宽度的间隙204不仅能够使各导电片段203之间实现有效的机械隔离,同时还便于在以上各导电片上冲蚀成型。
关于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在宽度方向上的结构布置,作为一种示例,如附图4所示,第一导电片21、第二导电片22均包括:连接部201和电接触部202;连接部201与容置腔11相应位置处的壁绝缘连接。
电接触部202为空心凸起结构,且所述电接触部202的凸起方向面向容置腔11的底壁,如此设置,电接触部202在与电连接器的取电部接触时,由于其空心凸起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弹性,利于减少磨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接触部202为弧形凸起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4所示,电接触部202包括:第一支撑段2021、接触段2022和第二支撑段2023,且第一支撑段2021和第二支撑段2023均倾斜设置。
第一支撑段2021的第一端与连接部201连接,第一支撑段2021的第二端向容置腔11的底壁方向延伸并与接触段2022的第一端连接;接触段2022的第二端与第二支撑段2023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支撑段2023的第二端向容置腔11的顶壁方向延伸。其中,接触段2022可以是水平状,也可以是圆弧状。
第一支撑段2021的第二端向容置腔11的底壁方向延伸并与接触段2022的第一端连接,并且,第二支撑段2023的第一端也向容置腔11的底壁方向延伸并与接触段2022的第一端连接,使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的电接触部202构成凸起方向面向容置腔11底壁的空心凸起结构。
接触段2022的底部用于电接触,在第一支撑段2021和第二支撑段2023的支撑下,接触段2022与容置腔11的顶壁之间形成间隙,使电接触部202具有弹性。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均为金属片,利于增加电接触部202的弹性。
接触段2022与容置腔11的顶壁之间的间隙高度与第一支撑段2021和第二支撑段2023的倾斜度以及长度直接相关,通过对第一支撑段2021和第二支撑段2023的倾斜度和长度进行不同的设计,来适应性地获取不同的上述间隙高度。
示例地,接触段2022与容置腔11的顶壁之间的间隙高度为1.5mm-5mm,例如,为2mm、2.5mm、3mm、3.5mm、4mm、4.5mm等。
以第一导电片21举例来说,电连接器的取电部与第一导电片21的底部多次电接触后,会对第一导电片21的底部造成一定磨损,使接触段2022的底部接触位置上移。在该种情况下,为了使电连接器的取电部始终与第一导电片21的底部保持接触,在安装第一导电片21时,使接触段2022的底部接触位置由正常接触位置处下移一定距离,来补偿由于该磨损造成的接触段2022底部接触位置上移问题(其中,接触段2022底部接触位置的下移距离一般根据其底部被磨损部位的磨损厚度来确定)。
可见,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电连接器的取电部与接触段2022的底部电接触时,由于电接触部202具有弹性,电连接器的取电部与接触段2022的底部接触时向上挤压接触段2022使其发生弹性变形,这样,即使接触段2022的底部接触位置相对于正常接触位置下移,也仍然能够与电连接器的取电部实现顺利地电接触。在多次电接触后,即使接触段2022的底部被磨损,其底部接触位置仍然能够维持在正常接触位置范围内,以实现与电连接器的取电部的正常电接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通电导轨中,第二支撑段2023的第二端与容置腔11的顶壁之间具有间隙,示例地,第二支撑段2023的第二端与容置腔11的顶壁之间的间隙的高度为1mm-2.5mm。通过在第二支撑段2023的第二端与容置腔11的顶壁之间设置上述间隙,利于增加电接触部202的弹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通电导轨中,如附图4所示,电接触部202还包括:水平段2024,其中,水平段2024的第一端与第二支撑段2023的第二端连接,水平段2024的第二端沿远离接触段2022的方向延伸。水平段2024平行于容置腔11的顶壁,并且,水平段2024与容置腔11的顶壁之间具有间隙。
示例地,水平段2024与容置腔11的顶壁之间的间隙的高度为1mm-2.5mm。
当电连接器的取电部与接触段2022的底部电接触并向上挤压接触段2022时,水平段2024能够与容置腔11的顶壁接触,利用容置腔11的顶壁对水平段2024提供稳定支撑,能够防止具有弹性的电接触部202发生变形,利于提高电接触部202的结构稳定性。
对于第三导电片23
第三导电片23为E极导电片,第三导电片23与容置腔11的底壁连接,例如,还可与开口12相对。
第三导电片23上沿长度方向可以不设置上述的间隙204,也可以设置上述的间隙204以达到减重的目的。
在第三导电片23的宽度方向上,如附图5所示,第三导电片23包括:两个连接部201和电接触部202,其中,两个连接部201分别与电接触部202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连接。
作为一种示例,如附图5所示,第三导电片23的电接触部202包括:第三倾斜段2025、电接触段2026和第四倾斜段2027,其中,第三倾斜段2025的第一端与一个连接部201连接,第三倾斜段2025的第二端沿远离容置腔11底壁的方向延伸,且第三倾斜段2025的第二端与电接触段2026的第一端连接,电接触段2026的第二端与第四倾斜段2027的第一端连接,第四倾斜段2027的第二端沿靠近容置腔11底壁的方向延伸,且第四倾斜段2027的第二端与另一连接部201连接。其中,电接触段2026可以是水平状(参见附图5),也可以使圆弧状。
如此设置,使第三导电片23的电接触部202构成凸起方向面向容置腔11顶壁(例如,面向开口12)的空心凸台结构,使第三导电片23的电接触部202具有弹性。第三导电片23为金属片,利于增加其电接触部202的弹性。
应用时,电接触段2026的顶部与电连接器的取电部的底部电接触,并且,基于第三导电片23的上述结构,可以确保在磨损情况下,电接触段2026的顶部与电连接器的取电部的底部仍然会保持良好的接触。
以上各导电片的连接部201与容置腔11相应位置处的壁绝缘连接,当导轨本体1的材质为绝缘材料,例如,高分子聚合树脂材料、陶瓷材料等时,此时,连接部201直接与容置腔11相应位置处的壁连接即可。
当导轨本体1的材质为导电材料,例如,铝合金等金属材料等时,此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通电导轨还包括:绝缘隔板3,以上各导电片的连接部201通过绝缘隔板3与容置腔11相应位置处的壁连接,以达到绝缘连接的目的。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6所示,绝缘隔板3包括:具有第一型腔的第一型腔部31和具有第二型腔的第二型腔部32。
第一型腔部31的第一型腔实质上属于开口12,用于使电连接器的取电部插入通过,并且,第一型腔部31与导轨本体1在开口12两侧的壁卡接,且容纳于开口12内部。示例地,导轨本体1的顶壁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卡槽,第一型腔部31的顶部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与卡槽相对应的卡块,卡块卡接于卡槽内,以实现第一型腔部31与导轨本体1之间的卡接。
第二型腔部32与第一型腔部31连接,且容纳于容置腔11,具体是容置腔11的中间腔体内部。第二型腔部32的第二型腔实质上属于容置腔11,用于容纳第一导电片21、第二导电片22和第三导电片23。此时,连接部201与绝缘隔板3连接实质上是连接部201与第二型腔部32的内壁连接。
在一种情形下,连接部201与容置腔11的壁直接连接,或者,在另一种情形下,连接部201与绝缘隔板3直接连接,这两种情形下对应的具体连接方式可以相同。
以下就通电导轨包含绝缘隔板3的情形,示例说明各导电片的连接部201与绝缘隔板3的连接方式:
对于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的连接部201与绝缘隔板3的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4所示,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的连接部201呈弯折状;绝缘隔板3的内壁具有侧部卡块301,侧部卡块301与绝缘隔板3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弯折状卡槽;连接部201卡嵌于弯折状卡槽内以实现固定。
进一步举例来说,如附图4所示,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的弯折状的连接部201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水平连接段2011、竖直连接段2012和第二水平连接段2013,其中,第一水平连接段2011和第二水平连接段2013位于竖直连接段2012的同侧。
第一水平连接段2011与竖直连接段2012的下端连接,第二水平连接段2013与竖直连接段2012的上端连接,且第二水平连接段2013的顶壁抵靠于绝缘隔板3的顶壁内侧。
作为一种示例,如附图4所示,侧部卡块301包括:第一水平卡接段3011、第一竖直卡接段3012和第二水平卡接段3013,其中,第一水平卡接段3011的第一端与绝缘隔板3的侧壁内侧连接,第一水平卡接段3011的第二端与第一竖直卡接段301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竖直卡接段3012的第二端沿靠近绝缘隔板3的顶壁的方向延伸,并且第一竖直卡接段3012的第二端与绝缘隔板3的顶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二水平卡接段3013位于第一水平卡接段3011上方,两者之间具有第二间隙;第二水平卡接段3013的第一端与第一竖直卡接段3012连接,第二水平卡接段3013的第二端沿靠近绝缘隔板3的侧壁的方向延伸,且第二水平卡接段3013的第二端与绝缘隔板3的侧壁内侧之间具有第三间隙。
上述的第一间隙、第二间隙以及第三间隙配合构成上述弯折状卡槽。
应用时,第一水平连接段2011卡嵌于第一水平卡接段3011和第二水平卡接段3013之间的第二间隙内,竖直连接段2012卡嵌于第二水平卡接段3013与绝缘隔板3的侧壁内侧之间的第三间隙中,第二水平连接段2013卡嵌于第一竖直卡接段3012与绝缘隔板3的顶壁内侧之间的第一间隙中。这样,第一水平连接段2011、竖直连接段2012和第二水平连接段2013实现了同时与侧部卡块301卡接。
在安装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时,由容置腔11的其中一个端口进入,使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的连接部201插入由侧部卡块301构成的卡腔中即可。待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安装完成后,利用盖板来封堵容置腔11的两个端口,来对容置腔11内部的各部件进行防护。
对于第三导电片23的连接部201与绝缘隔板3的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5所示,第三导电片23的连接部201位于电接触部202相对的两端,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片状结构;绝缘隔板3的底壁内侧具有底部卡块302,第三导电片23的连接部201与底部卡块302卡接。
示例地,底部卡块302包括:第二竖直卡接段3021和第三水平卡接段3022,其中,第二竖直卡接段3021的第一端与绝缘隔板3的底壁内侧连接,第二竖直卡接段3021的第二端与第三水平卡接段3022的第一端连接,这样,第三水平卡接段3022、第二竖直卡接段3021和绝缘隔板3的底壁配合构成卡腔,第三导电片23的连接部201限位于该卡腔内。
在安装第三导电片23时,由容置腔11的其中一个端口进入,使第三导电片23两端的连接部201插入对应的卡腔中即可。待第三导电片23安装完成后,利用盖板来封堵容置腔11的两个端口,来对容置腔11内部的各部件进行防护。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轨道插座,如附图7或者附图8所示,该轨道插座包括:电连接器4、以及上述涉及的任一种通电导轨,其中,电连接器4用于通过通电导轨的开口12插入通电导轨的容置腔11内进行取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轨道插座,基于使用的通电导轨的厚度较小,且各导电片的抗磨损效果更好,使得该轨道插座不仅具有更小的体积,且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可以在通电导轨的导轨本体1外部,例如底部引出一插头(未示出),该插头中具有N极引线、L极引线和E极引线。示例地,L极引线和N极引线分别与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电性连接,E极引线与第三导电片23电性连接,以使插头与各导电片之间构成导电通路。
应用时,通过将通电导轨的插头插入固定于墙壁、桌面等固定物品上的固定插座中,利用该固定插座来为通电导轨供电。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7、附图9或者附图10所示,电连接器4包括:顺次电性连接的插座部41、导向部42和取电部43。
其中,插座部41位于导轨本体1的外部,如附图9所示,插座部41包括:插座外壳411、位于插座外壳411内部的插套(未示出)、位于插座外壳411顶部且与插套对应的插孔412,外部电器件的插头通过插孔412插入上述插套内,即可进行插入取电。
导向部42与插套座41中的插套电性连接,并且导向部42贯穿通电导轨的开口12并伸入至容置腔11内(当具有绝缘隔板时,导向部42实质上是贯穿第一型腔部31的第一型腔并伸入至第二型腔部32的第二型腔内)。导向部42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与开口12的宽度相适配,两者间隙配合,这样,在电连接器4沿导轨本体1滑动时,导向部42可以不仅能够沿开口12移动,同时,开口12的内壁还能够对导向部42进行支撑,进而确保取电部43始终处于容置腔11内期望的位置处。
如附图9所示,取电部43位于容置腔11内,并能够在容置腔11内旋转。取电部43的顶部,例如顶部中间位置与导向部42电性连接,取电部43位于导向部42两侧的顶部分别具有第一触片431和第二触片432,第一触片431用于与第一导电片21电接触,第二触片432用于与第二导电片22电接触(参见附图7)。取电部43的底部具有第三触片433,第三触片433用于与第三导电片23电接触(参见附图7)。
其中,第一触片431和第二触片432分别位于取电部43沿长度方向上的两侧。插座部41中的插套、导向部42、取电部43的第一触片431、第二触片432和第三触片433依次电性连接,形成取电通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第一触片431和第二触片432均设置于取电部43的顶部位置,同时位于取电部43的顶部和插座部41的底部之间的间隙中,这样,第一触片431和第二触片432不易被触及,不仅使得用电更安全,且第一触片431和第二触片432还不易被污染,利于提高电连接器4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取电部43采用一体式包胶成型,如此设置,使得取电部43具有高强度,不易发生变形,同时还利于降低取电部43的厚度。
取电部43由导轨本体1的开口12插入其容置腔11中时,使取电部43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开口12的长度方向,如此,以顺利通过开口12进入容置腔11,并且,此时取电部43能够沿导轨本体1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以在非取电状态下移动至合适的取电位置。
在特定取电位置处利用取电部43进入取电时,旋转取电部43使其长度方向垂直于开口12的长度方向,这样,取电部43两侧的第一触片431和第二触片432分别位于开口12的两侧,进而与开口12两侧的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进行电接触。
进一步地,如附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4还包括:底盘44,其中,底盘44可转动地设置在插座部41的插座外壳的底部,底盘44的底部设置有定位结构,例如定位块441。相应地,如附图7所示,导轨本体1的顶部,也就是顶板101的上表面设置有与该限位结构相适配的容纳结构,例如,适配容纳定位块441的定位槽105。
电连接器4的取电部43插入容置腔11内部,底盘44抵靠于导轨本体1的顶壁上,并且底盘44上的定位块441进入导轨本体1顶部的定位槽105内,这样,底盘44相对于导轨本体1不会发生转动。通过旋转插座部41,即可带动取电部43相对于底盘44旋转,也就是,带动取电部43相对于导轨本体1旋转,进而使其上的各触片与容置腔11内部的各导电片在接触状态与非接触状态之间转换。
底盘44与插座部41之间具有旋转锁止结构,该旋转锁止结构用于将取电部43稳定地止位于取电位置处,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旋转。如附图10所示,插座部41的插座外壳上设置有按钮45,按钮45被配置为在受到按压时,解除旋转锁止结构对取电部43的止位,使取电部43继续旋转。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附图9或者附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器4还包括:与底盘44固定连接的保护壳46,保护壳46用于容纳非取电状态下的取电部43,保护壳46的形状和结构应当能保证其能够通过开口12插入容置腔11内。
取电部43收容于保护壳46中时,这两者构成的整体可以通过开口12进入容置腔11,在取电部43旋转时,由于保护壳46与底盘44固定连接,所以,保护壳46能够始终停留在原位,以避免对取电部43的电接触造成干涉。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通电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电导轨包括:导轨本体(1)、第一导电片(21)、第二导电片(22)和第三导电片(23);
所述导轨本体(1)的内部具有沿所述导轨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容置腔(11),所述导轨本体(1)的顶部具有沿所述导轨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开口(12),所述开口(12)与所述容置腔(11)连通;
所述第一导电片(21)和所述第二导电片(22)分别位于所述开口(12)两侧的所述容置腔(11)的顶壁内侧,且均沿所述导轨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电片(21)和第二导电片(22)的底部用于电接触;
所述第三导电片(23)位于所述容置腔(11)的底壁内侧,且沿所述导轨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导电片(23)的顶部用于电接触;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片(21)和所述第二导电片(22)中的一个为L极导电片,另一个为N极导电片,所述第三导电片(23)为E极导电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电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片(21)、所述第二导电片(22)均包括连接部(201)和电接触部(202);
所述连接部(201)与所述容置腔(11)相应位置处的壁绝缘连接;
所述电接触部(202)为空心凸起结构,且所述电接触部(202)的凸起方向面向所述容置腔(11)的底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电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接触部(202)包括:第一支撑段(2021)、接触段(2022)和第二支撑段(2023),且所述第一支撑段(2021)和所述第二支撑段(2023)均倾斜设置;
所述第一支撑段(2021)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部(201)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段(2021)的第二端向所述容置腔(11)的底壁方向延伸并与所述接触段(2022)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接触段(202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段(202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段(2023)的第二端向所述容置腔(11)的顶壁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电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段(2023)的第二端与所述容置腔(11)的顶壁之间具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电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接触部(202)还包括:水平段(2024),所述水平段(202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段(202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水平段(2024)的第二端沿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段(2023)的方向延伸;
所述水平段(2024)与所述容置腔(11)的顶壁之间具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通电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电导轨还包括:绝缘隔板(3);
所述连接部(201)通过所述绝缘隔板(3)与所述容置腔(11)相应位置处的壁绝缘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电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01)呈弯折状;
所述绝缘隔板(3)的内壁具有侧部卡块(301),所述侧部卡块(301)与所述绝缘隔板(3)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弯折状卡槽;
所述连接部(201)卡嵌于所述弯折状卡槽内以实现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电导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片(21)和所述第二导电片(22)均包括:沿长度方向分布的多个导电片段(203)和多个间隙(204),每一所述间隙(204)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导电片段(203)之间。
9.一种轨道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插座包括:电连接器(4)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通电导轨;
所述电连接器(4)用于通过所述通电导轨的开口(12)插入所述通电导轨的容置腔(11)内进行取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轨道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4)包括:顺次电性连接的插座部(41)、导向部(42)和取电部(43);
所述插座部(41)位于所述通电导轨外部;
所述导向部(42)贯穿所述通电导轨的所述开口(12)并伸入至所述容置腔(11)内;
所述取电部(43)被配置为能够进入所述容置腔(11)内,并能够在所述容置腔(11)内旋转;
其中,所述取电部(43)的位于所述导向部(42)两侧的顶部分别具有第一触片(431)和第二触片(432),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导电片(21)和所述第二导电片(22)电接触;
所述取电部(43)的底部具有第三触片(433),用于与所述第三导电片(23)电接触。
CN202021463345.8U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通电导轨及轨道插座 Active CN2124622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63345.8U CN212462276U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通电导轨及轨道插座
US17/802,862 US20230163542A1 (en) 2020-07-22 2021-03-23 Adapter and rail socket
PCT/CN2021/082467 WO2022016893A1 (zh) 2020-07-22 2021-03-23 适配器及轨道插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63345.8U CN212462276U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通电导轨及轨道插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62276U true CN212462276U (zh) 2021-02-02

Family

ID=74484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63345.8U Active CN212462276U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通电导轨及轨道插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622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86213A (zh) 一种通电导轨及轨道插座
CN201556743U (zh) 卡缘连接器
CN212991518U (zh) 轨道式电源和适配器
EP1811615A3 (en) Safety lampholder
CN212517619U (zh) 轨道连接器、轨道接电线及轨道灯
CN101119002A (zh) 电子转接器
EP2538501B1 (en) Connector
CN212462276U (zh) 一种通电导轨及轨道插座
CN212751294U (zh) 一种适配器及轨道插座
CN218386095U (zh) 一种轨道式电源插座
CN208797209U (zh) 电连接器
CN102055086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1212103A (zh) 电连接器
CN213584492U (zh) 一种轨道式插排及轨道式插座系统
CN201629428U (zh) 电缆连接器
CN208782079U (zh) 一种直插式模块插座
CN215527899U (zh) 端子
CN220710682U (zh) 一种插座套
CN205385130U (zh) 导电端子、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CN220440057U (zh) 一种带开关的电动车充电插座
CN113937561B (zh) 一种旋转接触电连接组件
CN218385915U (zh) 插座轨道及具有其的轨道插座系统
CN213362112U (zh) 轨道拼接器、轨道及照明装置
CN217589599U (zh) 一种滑触线进线接插头
CN218101973U (zh) 一种带数显的转接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