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62112U - 一种线端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端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62112U
CN212462112U CN202021031044.8U CN202021031044U CN212462112U CN 212462112 U CN212462112 U CN 212462112U CN 202021031044 U CN202021031044 U CN 202021031044U CN 212462112 U CN212462112 U CN 2124621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insulator
outer conductor
conductor
inner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3104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Electric Connecto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Electric Connec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Electric Connecto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Electric Connecto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3104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621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621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621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端连接器,包括:第一外壳;第一外导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内;绝缘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导体内,所述绝缘体的前端面设有第一孔,所述绝缘体的后端面设有第二孔,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连通,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连通形成第一台阶面,所述绝缘体的外周面设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一孔连通,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一孔连通;内导体,所述内导体的外周面设有倒刺和突部。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内导体的直径不变下,可增大绝缘体的第一孔的孔径并且使内导体能够稳定地固定在绝缘体中,从而降低驻波比数值,改善SI信号完整性。

Description

一种线端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通信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在汽车的线端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车用数据连接器组件,是用于车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包括板端连接器和线端连接器,该线端连接器包括外壳、内导体、外导体、绝缘体,该外导体固定在外壳中,该绝缘体固定在外导体中,该外导体与同轴线的屏蔽层电性连接,该内导体固定在绝缘体中,该内导体与同轴线的中心导体电性连接。
不足之处是:内导体的外周面设有倒刺,内导体的固定采用倒刺与绝缘体干涉配合方式,此种方式确定了绝缘体的内孔的尺寸,但是为了降低驻波比数值,改善SI信号完整性,在内导体的直径不变的情况,需要增大绝缘体的内孔的直径,然而,如果增大绝缘体的内孔直径,该内导体的倒刺无法与绝缘体的内孔达到干涉配合,最终无法将内导体稳定地固定在绝缘体中。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线端连接器,在内导体的直径不变下,可增大绝缘体的第一孔的孔径并且使内导体能够稳定地固定在绝缘体中,从而降低驻波比数值,改善SI信号完整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线端连接器,包括:
第一外壳;
第一外导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内;
绝缘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导体内,所述绝缘体的前端面设有第一孔,所述绝缘体的后端面设有第二孔,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连通,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连通形成第一台阶面,所述绝缘体的外周面设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一孔连通,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一孔连通;
内导体,所述内导体的外周面设有倒刺和突部;
第一绝缘卡扣,与所述第一卡槽配合,所述第一绝缘卡扣设有第一定位部;
第二绝缘卡扣,与所述第二卡槽配合,所述第二绝缘卡扣设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配合构成套筒;
其中,所述内导体的外周面与所述套筒的内孔配合,所述倒刺与所述套筒配合,所述突部与所述第一台阶面配合,从而使内导体稳定地固定于绝缘体内。
优选的,还包括第二外导体,所述第二外导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内,所述第二外导体设有扣槽,所述绝缘体的外周面设有扣部,所述扣槽与所述扣部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绝缘卡扣和第二绝缘卡扣均设有定位凸部,所述第一外导体的内孔设有第二台阶面,所述定位凸部与所述第二台阶面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外导体与所述第二外导体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外导体与所述第二外导体套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内导体的外周面与所述套筒的内孔配合,使内导体在绝缘体内径向定位,倒刺与所述套筒,所述突部与所述第一台阶面,使内导体在绝缘体内轴向定位,从而使内导体稳定地固定于绝缘体内,而且在内导体的直径不变下,绝缘体的第一孔可以增大孔径,从而降低驻波比数值,改善SI信号完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插接后,该板端连接器的外壳、线端连接器的第一外壳、第一密封圈和前端盖的结构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外壳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盖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斜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导体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外导体、第二外导体、绝缘体、内导体、第一绝缘卡扣、第二绝缘卡扣的爆炸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外导体、第二外导体、绝缘体、内导体、第一绝缘卡扣和第二绝缘卡扣的主视图。
图10为图9的A-A线截面图;
图11为图9的B-B线截面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绝缘体的剖面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绝缘卡扣和第二绝缘卡扣的结构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线端连接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在内导体的直径不变下,为了改善SI信号完整性而增大绝缘体的内孔孔径,导致内导体不能稳定地固定在绝缘体中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通过内导体的外周面与所述套筒的内孔配合,使内导体在绝缘体内径向定位,倒刺与所述套筒,所述突部与所述第一台阶面,使内导体在绝缘体内轴向定位,从而使内导体稳定地固定于绝缘体内,而且在内导体的直径不变下,绝缘体的第一孔可以增大孔径,从而降低驻波比数值,改善SI信号完整性。本申请实施例应用在汽车通信领域,例如用于连接车身上摄像头。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如图1至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
一种线端连接器100,包括第一外壳110、第二外壳120、第一外导体130、第二外导体140、绝缘体150、内导体160、第一密封圈170、第二密封圈180、前端盖190、后端盖1100、第一绝缘卡扣1110和第二绝缘卡扣1120。
如图1至图2所示,第一外壳110与第二外壳120为一体化结构,第一外壳110与第二外壳120之间形成一个定位插槽111,方便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插接在一起。
第一外壳110包括第一通孔112和肩部113。
第一外导体130固定于第一外壳110的第一通孔112内。
绝缘体150固定于第一外导体130内。
内导体160固定于绝缘体150的内孔中。
第一密封圈170套接于第一外壳110的外周面上。
前端盖190固定于第一外壳110的前端,所述前端盖190设有第二通孔191和第一限位部192,所述第一通孔112与所述第二通孔191连通。
第二密封圈180固定于第一通孔112内,后端盖1100固定于第一外壳110的后端。
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圈170位于所述肩部113和所述第一限位部192之间,以阻止第一密封圈170从所述第一外壳110脱离。
第二密封圈180的外周面与第一通孔112过盈配合,该第二密封圈180的内孔与同轴线300的外周面过盈配合,以阻止流体从第一外壳110的后端流入到线端连接器内部。
第二外导体140固定于第一外壳110的第一通孔112内,第二外导体140与第一外导体130接触导电,该第二外导体140与同轴线300的屏蔽层电性连接,使第一外导体130和第二外导体140起屏蔽作用。
内导体160与同轴线300的中心导体电性连接,使内导体160传递电信号。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限位部192与所述第一密封圈170抵触,所述肩部113与所述第一密封圈170抵触。如图3所示,为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插接后,该板端连接器的外壳210、线端连接器的第一外壳110、第一密封圈170和前端盖190的结构位置示意图,由于线端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反复对插后,容易使第一密封圈170翻起,通过上述结构,第一密封圈170的前端和后端同时受到挤压,这样就不容易翻起,同时提高密封可靠性。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前端盖190设有径向凸部193,所述径向凸部193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92连接,所述径向凸部193与所述第一外壳110的前端面114抵触,提高密封可靠性,进一步阻止流体从前端盖190与第一外壳110之间流入到线端连接器内部。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限位部192设有卡点194,所述第一外壳110的外周面设有卡槽115,所述卡点194与所述卡槽115配合。通过卡点194与卡槽115配合对第一外壳110固定在第一外壳110的前端,结构简单。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前端盖190设有定位销195,所述第一外壳110的前端设有定位孔116,所述定位销195与所述定位孔116配合。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二通孔191设有第二限位部196,所述第一通孔112设有第三限位部117,所述第一外导体130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196与所述第三限位部117之间,所述第一外导体130设有第四限位部131,所述第四限位部131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96配合,所述第三限位部117与所述第一外导体130的端部132配合。上述结构对第一外导体130进行定位,结构简单。
第一外导体130、第二外导体140和内导体160为导电金属材质,例如铜。
如图12所示,所述绝缘体150的前端面设有第一孔151,所述绝缘体150的后端面设有第二孔152,所述第一孔151与所述第二孔152连通,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连通形成第一台阶面153,所述绝缘体150的外周面设有第一卡槽154和第二卡槽155,所述第一卡槽154与所述第一孔151连通,所述第二卡槽155与所述第一孔151连通;
图10所示,所述内导体160的外周面设有倒刺161和突部162;
图10和图13所示,第一绝缘卡扣1110与所述第一卡槽154配合,所述第一绝缘卡扣1110设有第一定位部1111;
图10和图13所示,第二绝缘卡扣1120与所述第二卡槽155配合,所述第二绝缘卡扣1120设有第二定位部1121,所述第一定位部1111与所述第二定位部1121配合构成套筒1130;
图10和图11所示,其中,所述内导体160的外周面与所述套筒1130的内孔配合,所述倒刺161与所述套筒1130配合,所述突部162与所述第一台阶面153配合,从而使内导体160稳定地固定于绝缘体150内。
图8和图11所示,优选的,所述第二外导体140设有扣槽141,所述绝缘体150的外周面设有扣部156,所述扣槽141与所述扣部156配合。通过上述结构,将绝缘体150与第二外导体140固定在一起,结构简单。
图8和图11所示,优选的,所述第一绝缘卡扣1110和第二绝缘卡扣1120均设有定位凸部1140,所述第一外导体130的内孔设有第二台阶面133,所述定位凸部1140与所述第二台阶面133配合。通过上述结构,将绝缘体150安装在第一外导体130时,可以预压定位,安装方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4)

1.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外壳;
第一外导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内;
绝缘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导体内,所述绝缘体的前端面设有第一孔,所述绝缘体的后端面设有第二孔,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连通,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连通形成第一台阶面,所述绝缘体的外周面设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一孔连通,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一孔连通;
内导体,所述内导体的外周面设有倒刺和突部;
第一绝缘卡扣,与所述第一卡槽配合,所述第一绝缘卡扣设有第一定位部;
第二绝缘卡扣,与所述第二卡槽配合,所述第二绝缘卡扣设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配合构成套筒;
其中,所述内导体的外周面与所述套筒的内孔配合,所述倒刺与所述套筒配合,所述突部与所述第一台阶面配合,从而使内导体稳定地固定于绝缘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外导体,所述第二外导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内,所述第二外导体设有扣槽,所述绝缘体的外周面设有扣部,所述扣槽与所述扣部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卡扣和第二绝缘卡扣均设有定位凸部,所述第一外导体的内孔设有第二台阶面,所述定位凸部与所述第二台阶面配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线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导体与所述第二外导体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外导体与所述第二外导体套接。
CN202021031044.8U 2020-06-08 2020-06-08 一种线端连接器 Active CN2124621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31044.8U CN212462112U (zh) 2020-06-08 2020-06-08 一种线端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31044.8U CN212462112U (zh) 2020-06-08 2020-06-08 一种线端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62112U true CN212462112U (zh) 2021-02-02

Family

ID=74492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31044.8U Active CN212462112U (zh) 2020-06-08 2020-06-08 一种线端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6211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11410A (zh) * 2023-04-11 2023-05-12 东台正耀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h-mtd连接器
CN117039517A (zh) * 2023-08-18 2023-11-10 东莞市信翰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11410A (zh) * 2023-04-11 2023-05-12 东台正耀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h-mtd连接器
CN117039517A (zh) * 2023-08-18 2023-11-10 东莞市信翰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97563B2 (en) Conducting member and connector having conducting member
KR101144255B1 (ko) Rf 커넥터 조립체
US7393218B1 (e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overmolded shielded housing
CN107453158B (zh) 一种线束连接器及一种线缆连接方法
US8475206B2 (en) Coaxi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CN212462112U (zh) 一种线端连接器
CN106911045B (zh) 屏蔽连接结构
US11901678B2 (en) Contact membe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966797B2 (en) High-speed cable assembly
CN107196112B (zh) 汽车高速连接器
CA2375326A1 (en) Test probe and connector
US20040106304A1 (en) Coaxial cable termination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to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US20230223725A1 (en) Cable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JPH07502137A (ja) 二通り使用の電気/電子ピン端子システム
CN107317198B (zh) 一种卡扣式bnc射频三同轴连接器
US6447335B1 (en) Cable end connector
US20090318021A1 (en) Ultraminiature coax connector
CN212849016U (zh) 一种线端连接器
CN108068727B (zh) 一种高压穿缸连接器
US3975079A (en) Pin and socket terminal connector using clad material
CN211980965U (zh) Fakra线束公端连接器
CN110277684B (zh) 连接器
JP3174236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の編組接続構造
CN212323293U (zh) 一种fak线束母头连接器
CN217334451U (zh) 一种便于插接的bnc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