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57217U - 一种双循环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循环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57217U
CN212457217U CN202020560904.0U CN202020560904U CN212457217U CN 212457217 U CN212457217 U CN 212457217U CN 202020560904 U CN202020560904 U CN 202020560904U CN 212457217 U CN212457217 U CN 2124572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joint
cold
hot
water cooler
radi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6090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056090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572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572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572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循环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属于空调机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半导体制冷片、冷端水冷器、热端水冷器。半导体制冷片,位于冷端水冷器和热端水冷器的中间;冷端水冷器与半导体制冷片的左接触面相接触;热端水冷器与半导体制冷片的右接触面相接触;还包括冷端液体循环泵、热端液体循环泵、冷端散热器及热端散热器,冷端液体循环泵与冷端水冷器相连接,且与冷端散热器相连接;热端液体循环泵与热端水冷器相连接,且与热端散热器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以半导体制冷技术为基础,解决传统空调工作出水的问题,热端水冷器、热端液体循环泵和热端散热器组成一个散热循环,解决了热端发热的问题。冷端水冷器、冷端液体循环泵和冷端散热器组成一个制冷循环,大大提高冷端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双循环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循环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
背景技术
传统空调利用压缩机制冷原理,压缩机将气态的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液态制冷剂,并送到室外机冷凝器,液态的制冷剂经毛细管进入室内机的蒸发器,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且压强降低而汽化,变成气态制冷剂进而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实现制冷的目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蒸发器后就会凝结成水滴,成了传统空调出水和积水的问题。
现有一种半导体材料的制冷方式叫半导体制冷,又称为热电制冷。利用半导体材料显著的帕尔帖效应。半导体N型半导体材料和P型半导体材料联结成电偶,电流通过半导体形成的PN结的回路时,在PN结的接触面上的热电能量的转移,电流由N型元件流向P型元件的接头吸收热量,成为冷端;由P型元件流向N型元件的接头释放热量,成为热端。
而目前半导体制冷存在缺陷在其热端会产生大量的热,包含帕涅尔效应释放的热量和制冷片本身的焦耳热,因此出现严重发烫的现象,这影响了冷端的正常工作,且本身制冷时消耗的能量大于制冷量,所以致使半导体制冷片的工作效率非常低,故半导体制冷需对热端进行有效的散热。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通过利用半导体制冷的技术,解决传统空调出水积水的问题。另外,通过热端水冷器、热端液体循环泵和热端散热器组成一种循环散热解决了半导体制冷热端严重发烫的问题,冷端水冷器、冷端液体循环泵和冷端散热器组成另一循环,充分利用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吸收水的热量,冷水随循环到冷端散热器吸收空气中的热,大大提高半导体制冷片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循环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包括半导体制冷片、冷端水冷器、热端水冷器。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位于冷端水冷器和热端水冷器的中间;所述冷端水冷器与半导体制冷片的左接触面相接触;所述热端水冷器与半导体制冷片的右接触面相接触;
一种双循环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还包括冷端液体循环泵、热端液体循环泵、冷端散热器及热端散热器,所述冷端液体循环泵与所述冷端水冷器相连接,且与所述冷端散热器相连接;所述热端液体循环泵与所述热端水冷器相连接,且与所述热端散热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冷端水冷器一面设有第一管接头和第二管接头;所述热端水冷器一面设有第三管接头和第四管接头;所述冷端液体循环泵设有第五管接头和第六管接头;所述冷端液体循环泵位于冷端水冷器的顶部;所述热端液体循环泵设有第七管接头和第八管接头;所述热端液体循环泵位于热端水冷器的顶部;所述第一管接头与所述第五管接头管道连接;所述第三管接头与所述第七管接头管道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冷端散热器一面设有第九管接头和第十管接头;所述冷端散热器位于冷端水冷器的左侧;所述热端散热器一面设有第十一管接头和第十二管接头;所述热端散热器位于热端水冷器的右侧;所述第六管接头与所述第九管接头管道连接;所述第八管接头与所述第十一管接头管道连接;所述第二管接头与所述第十管接头管道连接;所述第四管接头与所述第十二管接头管道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还包括冷端风扇和热端风扇;所述冷端风扇紧贴在所述冷端散热器设有第九管接头和第十管接头的一面上;所述热端风扇紧贴在所述热端散热器设有第十一管接头和第十二管接头的一面上;所述冷端风扇与所述冷端散热器螺丝连接;所述热端风扇与所述热端散热器螺丝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冷端风扇与所述冷端散热器接触的对称面安装有冷端风扇挡片;所述热端风扇与所述热端散热器接触的对称面安装有热端风扇挡片;所述冷端风扇挡片与冷端风扇通过螺丝连接;所述热端风扇挡片与热端风扇通过螺丝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还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设有肋板;所述肋板开有一个矩形孔;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嵌在矩形孔里面;所述肋板固定在外壳体的其中一个侧板上,且与外壳体的底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外壳体内还设有挡风固定板;所述挡风板位于所述热端液体循环泵与所述热端风扇之间,且与肋板平行;所述挡风板与热端液体循环泵同一边开有两个矩形孔;所述挡风板固定在外壳体的两侧板之间,且与外壳体的底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外壳体底角处均设有支脚;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还包括左封板和右封板;所述左封板位于外壳体的左侧,所述右封板位于外壳体的右侧;所述左封板与所述右封板与外壳体螺丝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以半导体制冷技术为基础,具备工作时,无需排水,没有震动、噪音的优势。
2.通过热端水冷器、热端液体循环泵和热端散热器组成一个循环组件,使半导体制冷热端散热良好,解决了热端发热的问题。
3.冷端水冷器、冷端液体循环泵和冷端散热器组成另一循环组件,大大提高半导体制冷端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的B-B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的管道连接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半导体制冷片;2、冷端水冷器;21、第一管接头;22、第二管接头;3、热端水冷器;31、第三管接头;32、第四管接头;4、冷端液体循环泵;41、第五管接头;42、第六管接头;5、热端液体循环泵;51、第七管接头;52、第八管接头;6、冷端散热器;61、第九管接头; 62、第十管接头;7、热端散热器;71、第十一管接头;72、第十二管接头;8、冷端风扇;81、冷端风扇挡片;9、热端风扇;91、热端风扇挡片;10、外壳体;101、肋板;102、挡风固定板;103、支脚;11、左封板;12、右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3所示,一种双循环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包括半导体制冷片1、冷端水冷器2、热端水冷器3。半导体制冷片1位于冷端水冷器2和热端水冷器3的中间;冷端水冷器2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左接触面相接触;热端水冷器3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右接触面相接触;
如图1、图2及图5所示,一种双循环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还包括冷端液体循环泵4、热端液体循环泵5、冷端散热器6及热端散热器7,冷端液体循环泵4与冷端水冷器2相连接,且与冷端散热器6相连接;热端液体循环泵5与热端水冷器3相连接,且与热端散热器7相连接;
如图1、图2及图5所示,冷端水冷器2一面设有第一管接头21和第二管接头22;热端水冷器3一面设有第三管接头31和第四管接头32;冷端液体循环泵4设有第五管接头41和第六管接头42;冷端液体循环泵4位于冷端水冷器2的顶部;热端液体循环泵5设有第七管接头51和第八管接头52;热端液体循环泵5位于热端水冷器3的顶部;其中,第一管接头21 与第五管接头41管道连接;第三管接头31与第七管接头51管道连接。
如图2及图5所示,冷端散热器6一面设有第九管接头61和第十管接头62;冷端散热器6位于冷端水冷器2的左侧;热端散热器7一面设有第十一管接头71和第十二管接头72;热端散热器7位于热端水冷器3的右侧;其中,第六管接头42与第九管接头61管道连接;第八管接头52与第十一管接头71管道连接;第二管接头22与第十管接头62管道连接;第四管接头32与第十二管接头72管道连接。
如图1及图3所示,一种双循环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还包括冷端风扇8和热端风扇9;冷端风扇8紧贴在冷端散热器6设有第九管接头61 和第十管接头62的一面上;热端风扇9紧贴在热端散热器7设有第十一管接头71和第十二管接头72的一面上;冷端风扇8与冷端散热器6螺丝连接;热端风扇9与热端散热器7螺丝连接。为提高冷端散热器6和热端散热器7的空气流动,使在冷端散热器6和热端散热器7的能量交换更加充分,冷端散热器6和热端散热器7上均设两台冷端风扇8和热端风扇9。
如图1至图3所示,冷端风扇8与冷端散热器6接触的对称面安装有冷端风扇挡片81;热端风扇9与热端散热器7接触的对称面安装有热端风扇挡片91;冷端风扇挡片81与冷端风扇8通过螺丝连接;热端风扇挡片 91与热端风扇9通过螺丝连接。
如图2至图4所示,一种双循环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还包括外壳体10;外壳体10内设有肋板101;肋板101开有一个矩形孔;半导体制冷片1嵌在矩形孔里面;肋板101固定在外壳体10的其中一个侧板上,且与外壳体10的底板连接。
如图1至图4所示,外壳体10内还设有挡风固定板102;避免热端散热器7排出的热气掺杂到冷端散热器6释放的冷气中,影响制冷的效果。挡风板102位于热端液体循环泵5与热端风扇9之间,且与肋板101平行;挡风板102与热端液体循环泵5同一边开有两个矩形孔,起到便于安装导管的作用,挡风板102固定在外壳体10的两侧板之间,且与外壳体10的底板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外壳体10底角处均设有支脚103,为保证外壳体 10支撑的稳定,外壳体10每个底角处至少设一个支脚。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双循环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还包括左封板11和右封板12;左封板11位于外壳体10的左侧,右封板12位于外壳体10的右侧;左封板11与右封板12与外壳体10螺丝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整体所需消耗的总功率:
制冷芯片*3:72*3=216W
循环泵*2:7.2*2=14.4W
风轮/风扇*4:2.4*4=9.6W
总功率:216+14.4+9.6=240W
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以半导体制冷技术为基础,具备工作时,无需排水,没有震动、噪音的优势。且通过热端水冷器、热端液体循环泵和热端散热器组成一个循环组件,使半导体制冷热端散热良好,解决了热端发热的问题。冷端水冷器、冷端液体循环泵和冷端散热器组成另一循环组件,又大幅度提高半导体制冷端的工作效率。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循环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其特征在于:
包括半导体制冷片(1)、冷端水冷器(2)、热端水冷器(3),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位于冷端水冷器(2)和热端水冷器(3)的中间;
所述冷端水冷器(2)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左接触面相接触;
所述热端水冷器(3)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右接触面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冷端液体循环泵(4)、热端液体循环泵(5)、冷端散热器(6)及热端散热器(7),
所述冷端液体循环泵(4)与所述冷端水冷器(2)相连接,且与所述冷端散热器(6)相连接;
所述热端液体循环泵(5)与所述热端水冷器(3)相连接,且与所述热端散热器(7)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端水冷器(2)一面设有第一管接头(21)和第二管接头(22);
所述热端水冷器(3)一面设有第三管接头(31)和第四管接头(32);
所述冷端液体循环泵(4)设有第五管接头(41)和第六管接头(42);所述冷端液体循环泵(4)位于冷端水冷器(2)的顶部;
所述热端液体循环泵(5)设有第七管接头(51)和第八管接头(52);所述热端液体循环泵(5)位于热端水冷器(3)的顶部;
所述第一管接头(21)与所述第五管接头(41)管道连接;
所述第三管接头(31)与所述第七管接头(51)管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端散热器(6)一面设有第九管接头(61)和第十管接头(62);所述冷端散热器(6)位于冷端水冷器(2)的左侧;
所述热端散热器(7)一面设有第十一管接头(71)和第十二管接头(72);所述热端散热器(7)位于热端水冷器(3)的右侧;
所述第六管接头(42)与所述第九管接头(61)管道连接;
所述第八管接头(52)与所述第十一管接头(71)管道连接;
所述第二管接头(22)与所述第十管接头(62)管道连接;
所述第四管接头(32)与所述第十二管接头(72)管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冷端风扇(8)和热端风扇(9);
所述冷端风扇(8)紧贴在所述冷端散热器(6)设有第九管接头(61)和第十管接头(62)的一面上;
所述热端风扇(9)紧贴在所述热端散热器(7)设有第十一管接头(71)和第十二管接头(72)的一面上;
所述冷端风扇(8)与所述冷端散热器(6)螺丝连接;
所述热端风扇(9)与所述热端散热器(7)螺丝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端风扇(8)与所述冷端散热器(6)接触的对称面安装有冷端风扇挡片(81);
所述热端风扇(9)与所述热端散热器(7)接触的对称面安装有热端风扇挡片(91);
所述冷端风扇挡片(81)与冷端风扇(8)通过螺丝连接;
所述热端风扇挡片(91)与热端风扇(9)通过螺丝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外壳体(10);
所述外壳体(10)内设有肋板(101);所述肋板(101)开有一个矩形孔;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嵌在矩形孔里面;
所述肋板(101)固定在外壳体(10)的其中一个侧板上,且与外壳体(10)的底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体(10)内还设有挡风固定板(102);
所述挡风固定板(102)位于所述热端液体循环泵(5)与所述热端风扇(9)之间,且与肋板(101)平行;所述挡风固定板(102)与热端液体循环泵(5)同一边开有两个矩形孔;
所述挡风固定板(102)固定在外壳体(10)的两侧板之间,且与外壳体(10)的底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体(10)底角处均设有支脚(10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左封板(11)和右封板(12);
所述左封板(11)位于外壳体(10)的左侧,所述右封板(12)位于外壳体(10)的右侧;
所述左封板(11)与所述右封板(12)与外壳体(10)螺丝连接。
CN202020560904.0U 2020-04-15 2020-04-15 一种双循环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 Active CN2124572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60904.0U CN212457217U (zh) 2020-04-15 2020-04-15 一种双循环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60904.0U CN212457217U (zh) 2020-04-15 2020-04-15 一种双循环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57217U true CN212457217U (zh) 2021-02-02

Family

ID=74473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60904.0U Active CN212457217U (zh) 2020-04-15 2020-04-15 一种双循环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572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6534319A (ja) 電力電子素子冷却システム及び分布式発電システム
JPH024163A (ja) 電力用半導体素子の冷却装置
CN101193526A (zh) 大功率电子器件散热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散热装置
CN203628875U (zh) 散热器组件、空调器及空调系统
CN109210640A (zh) 一种散热装置和使用该散热装置的空调器
CN212457217U (zh) 一种双循环半导体制冷的微型空调
CN112432256A (zh) 控制电路板、电器盒、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0450335C (zh) 一种制冷装置功率器件的散热冷却方法
CN114245665B (zh) 一种空调
CN216291978U (zh) 一种一体化机柜空调
CN212205158U (zh) 一种空调用过冷装置
CN109496106A (zh) 一种机柜液冷散热系统
CN210568872U (zh) 一种散热装置和空调器
CN210742865U (zh) 一种基于循环制冷与热电转换的能量回收散热系统
CN210179777U (zh) 一种便携式小型空调
CN209415607U (zh) 一种散热装置和使用该散热装置的空调器
CN210040176U (zh) 一种氟冷变频板机组
CN206206180U (zh) 高背压式压缩机、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CN216633133U (zh) 一种侧出风的便携式焊接机
CN218218102U (zh) 一种电力电子用散热器
CN212644765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9415279U (zh) 一种新型制冷装置
CN216308029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106286307A (zh) 高背压式压缩机、空调系统和制冷设备
CN214198944U (zh) 控制电路板、电器盒、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