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41147U - 转动开合机构及设有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动开合机构及设有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41147U
CN212441147U CN202021002842.8U CN202021002842U CN212441147U CN 212441147 U CN212441147 U CN 212441147U CN 202021002842 U CN202021002842 U CN 202021002842U CN 212441147 U CN212441147 U CN 2124411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closing
edge
rotary
aeros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0284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家太
陈时凯
谭志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0284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411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411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411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动开合机构,转动开合机构包括:固定座,包括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固定座开设有连通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第一连通孔;开合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开合件,每个开合件绕第一方向可转动地安装于第一表面以使开合组件具有封闭第一连通孔的闭合状态与打开第一连通孔的开启状态;转动件,套设于固定座并与开合组件传动连接,转动件开设有第二连通孔;转动件可绕第一方向相对固定座转动以驱动开合组件在开启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切换。上述转动开合机构及设有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转动开合机构本身的体积较小,且在开启状态与闭合状态切换时不会占用更多空间,从而在保证具有足够的开合幅度的同时不会过多增加设有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体积。

Description

转动开合机构及设有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转动开合机构及设有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用于控制腔体的开口端开闭的开合机构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例如阀门等开关元件)、建筑(例如可开合的门体)等领域,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机构。
以可应用于烟支替代品领域与医疗领域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为例,一些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用于储存气溶胶生成物的储存仓与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物以生成气溶胶的气溶胶生成仓,储存仓与气溶胶生成仓之间通常设有开合机构以控制储存仓与气溶胶生成仓连通或断开。当储存仓与气溶胶生成仓相互连通时,储存仓中的气溶胶生成物可进入气溶胶生成仓中,当储存仓与气溶胶生成仓相互断开时,气溶胶生成仓中的加热元件可对气溶胶生成仓中的气溶胶生成物进行烘烤而不会影响到储存仓中的气溶胶生成物。
然而,传统的开合机构为了保证足够的打开幅度,通常需要占用较大空间,从而减小了储存仓的容积而减小了气溶胶生成物的储存量,为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使用带来了不便,不利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进一步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开合机构占用空间较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占用空间较小的转动开合机构及设有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一种转动开合机构,所述转动开合机构包括:
固定座,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固定座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连通孔;
开合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开合件,每个所述开合件绕所述第一方向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表面以使所述开合组件具有封闭所述第一连通孔的闭合状态与打开所述第一连通孔的开启状态;以及
转动件,套设于所述固定座并与所述开合组件传动连接,所述转动件开设有第二连通孔,当所述开合组件处于所述开启状态时,所述第二连通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通孔对应连通;
其中,所述转动件可绕所述第一方向相对所述固定座转动以驱动所述开合组件在所述开启状态与所述闭合状态之间切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开合件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与自由端,所述固定端绕所述第一方向可转动地限位于所述固定座;当所述开合组件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相邻两个所述开合件的部分边缘相互抵接;当所述开合组件处于所述开启状态时,相邻两个所述开合件相互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合件的所述固定端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座的所述第一表面凸设有沿周向环绕所述第一连通孔间隔设置的多个固定柱,每个所述开合件通过所述固定孔与一个所述固定柱可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合件具有第一边沿、第二边沿以及第三边沿,所述第一边沿与所述第二边沿分别自所述固定端延伸至所述自由端,所述第一边沿与所述第二边沿之间的距离沿所述固定端指向所述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三边沿位于所述第一边沿与所述第二边沿远离所述固定端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边沿与所述第三边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当所述开合组件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任意一个所述开合件的第一边沿抵持于与其相邻的所述开合件的所述第三边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开合件的所述第一边沿设有切削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开合件的所述第一边沿弯曲延伸且朝所述第二边沿的方向凹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开设有至少两个转动槽,所述开合件朝向所述转动件的一侧凸设有限位柱,每个所述开合件的所述限位柱对应限位于一个所述转动槽内;
当所述转动件绕所述第一方向相对所述固定座转动时,所述限位柱在所述转动槽内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槽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端与第二限位端,所述转动槽相对所述第二连通孔的中心轴线的距离自所述第一限位端至所述第二限位端逐渐增大;
当所述开合组件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所述限位柱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端;当所述开合组件处于所述开启状态时,所述限位柱限位于所述第二限位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转动槽沿周向围绕所述第二连通孔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转动槽弯曲延伸且朝远离所述第二连通孔的方向凸出。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上述转动开合机构,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具有储存腔与气溶胶生成腔,所述转动开合机构设于所述储存腔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腔之间,所述转动开合机构用于连通或断开所述储存腔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腔。
上述转动开合机构及设有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转动开合机构本身的体积较小,且在开启状态与闭合状态切换时不会占用更多空间,从而在保证具有足够的开合幅度的同时不会过多增加设有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转动开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转动开合机构的爆炸图;
图4为图2所示转动开合机构的开合件的正视图;
图5为图2所示转动开合机构由闭合状态切换至开启状态的过程中某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转动开合机构由闭合状态切换至开启状态的过程中某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转动开合机构由闭合状态切换至开启状态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气溶胶生成装置;20、储存腔;40、气溶胶生成腔;60、转动开合机构;61、固定座;612、第一连通孔;614、固定柱;63、开合组件;632、开合件;6321、固定孔;6322、限位柱;6323、第一边沿;6324、第二边沿;6325、第三边沿;65、转动件;652、第二连通孔;654、转动槽;6541、第一限位端;6543、第二限位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转动开合机构60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下面以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为雾化烟丝等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为例,对本申请的中转动开合机构60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仅用以作为范例说明,并不会限制本申请的技术范围。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也可具体为安装有转动开合机构60的其它装置,例如开关阀门、门窗等,在此不作限定。
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具有相邻设置的储存腔20与气溶胶生成腔40,储存腔20用于储存气溶胶生成物,气溶胶生成腔40内设有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物的加热元件以对气溶胶生成物进行加热。转动开合机构60设于储存腔20与气溶胶生成腔40之间,用户通过操控转动开合机构60控制储存腔20与气溶胶生成腔40相互连通或断开。
具体地,未使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时,用户可先将气溶胶生成物储存至储存腔20内,此时储存腔20与气溶胶生成腔40通过转动开合机构60相互断开,从而防止储存腔20中的气溶胶生成物进入气溶胶生成腔40中。当需要使用气溶胶生成装置100时,用户可控制转动开合机构60连通储存腔20与气溶胶生成腔40,储存腔20内的至少部分气溶胶生成物因为重力、振动等原因从储存腔20经过转动开合机构60进入气溶胶生成腔40内。当一定量的气溶胶生成物进入气溶胶生成腔40后,用户可控制转动开合机构60重新断开储存腔20与气溶胶生成腔40,气溶胶生成腔40内的加热元件可对气溶胶生成腔40内的气溶胶生成物进行加热,气溶胶生成物受热雾化产生气溶胶以供用户吸食。在加热过程中,由于储存腔20与气溶胶生成腔40通过转动开合机构60相互隔离,因此气溶胶生成腔40中的热量不会传递至储存腔20。可以理解,由于除了转动开合机构60之外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其它结构不属于本申请的主要发明点,故不在此赘述。
请参阅2及图3,转动开合机构60包括固定座61、开合组件63以及转动件65,开合组件63与转动件65分别配接于固定座61,用户可通过控制转动件65控制开合组件63开合以连通或断开储存腔20与气溶胶生成腔40。
具体地,固定座61呈圆盘状结构,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且平行设置的圆形的第一表面与圆形的第二表面。固定座61的中心位置开设有连通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第一连通孔612,第一连通孔612的横截面为圆形,第一连通孔612的中心轴线与固定座61的中心轴线重合且沿第一方向延伸。如此,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储存腔20与气溶胶生成腔40可通过第一连通孔612相互连通。可以理解,第一连通孔612的形状不限于此,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设置为其它规则或不规则形状。
进一步地,固定座61的第一表面凸设有用于限位开合组件63的固定柱614。具体地,多个固定柱614沿周向环绕第一连通孔612间隔设置,每个固定柱614均靠近第一连通孔612的边缘,且每个固定柱614的中心轴线沿第三方向延伸。
开合组件63包括至少两个开合件632,每个开合件632绕第一方向可转动地安装于固定座61的第一表面,开合件632可相对第一连通孔612转动至不同位置,从而使开合组件63具有打开第一连通孔612的开启状态(如图7所示)与封闭第一连通孔612的闭合状态(如图2所示)。
每个开合件632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与自由端,固定端开设有与固定座61上的一个固定柱614配接的固定孔6321。因此,固定端绕第一方向可转动地限位于固定座61,每个开合件632可以固定柱614为转动中心绕第一方向转动而相对第一连通孔612处于不同位置。当开合组件63处于闭合状态时,相邻两个开合件632的部分边缘相互抵接以遮蔽第一连通孔612;当开合组件63处于开启状态时,相邻两个开合件632相互分离以打开第一连通孔612。
如图4所示,更具体地,每个开合件632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横截面大致呈花瓣状,具有第一边沿6323、第二边沿6324以及第三边沿6325。其中,第一边沿6323与第二边沿6324自固定端延伸至自由端,且第一边沿6323与第二边沿6324之间的距离沿固定端指向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三边沿6325位于第一边沿6323与第二边沿6324远离固定端的一侧。此外,第一边沿6323与第三边沿6325的夹角呈钝角,因此不会导致相邻开合件632发生干涉导致开合件632无法顺畅转动。
如图2及图4所示,当开合组件63处于闭合状态时,开合组件63在固定座61上的正投影大致呈与第一连通孔612同心且直径大于第一连通孔612的圆形,每个开合件632的第二边沿6324共同形成开合组件63的外轮廓,任意一个开合件632的第一边沿6323抵持于与其相邻的开合件632的第三边沿6325。当开合组件63处于打开状态时,开合组件63在固定座6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连通孔612的边缘外侧以完全暴露第一连通孔612。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开合件632的第一边沿6323弯曲延伸且朝第二边沿6324的方向凹陷,每个开合件632的第三边沿6325弯曲延伸且向远离第一边沿6323的方向凸出,第一边沿6323设有切削刃。
如此,当开合组件63由打开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时,第一边沿6323与第三边沿6325相互配合而具有切割作用,从而切割储存腔20与气溶胶生成腔40之间的气溶胶生成物。由于设有切削刃的第一边沿6323弯曲延伸且向第二边沿6324的方向凹陷,因此进一步提高了切割效果。可以理解,切削刃的形状不限,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请继续参阅图2及图3,转动件65呈圆盘状结构,包括转动件顶壁及由转动件顶壁边缘向同一方向延伸形成的转动件侧壁,转动件侧壁沿周向环绕转动件顶壁,转动件65的内径大于固定座61的外径以罩设于固定座61设有开合组件63的一侧。转动件65的转动件顶壁开设有形状与大小与第一连通孔612相同的第二连通孔652,当开合组件63处于开启状态时,第二连通孔652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连通孔612对应连通。
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件65开设有多个弧形的转动槽654,多个转动槽654沿周向环绕第二连通孔652间隔设置,每个转动槽654包括在转动件65的转动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限位端6541与第二限位端6543,转动槽654相对第一连通孔612的中心轴线的距离自第一限位端6541至第二限位端6543逐渐增大,且每个转动槽654弯曲延伸且向远离第二连通孔652的方向突出。
每个开合件632朝向转动件65的一侧凸设有限位柱6322,且限位柱6322靠近开合件632的第二边沿6324的中部,每个开合件632的限位柱6322对应限位于一个转动槽654内。当转动件65绕第一方向相对固定座61转动时,限位柱6322可在转动槽654内沿一定的轨迹移动。
由于转动槽654自第一限位端6541至第二限位端6543相对第二连通孔652的距离逐渐增大,因此转动件65绕固定座61的中心轴线的转动可转化为所有开合件632绕固定柱614的转动,进而实现开合组件63在开启状态与闭合状态之间切换。当限位柱6322限位于第一限位端6541时,限位柱6322相对第一连通孔612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最小,开合组件63处于闭合状态;当限位柱6322限位于第二限位端6543时,限位柱6322相对第一连通孔612的中心轴线的距离最大,开合组件63处于开启状态。
较佳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合组件63包括三个开合件632,相应地,固定座61的第一表面凸设有三个固定柱614,每个固定柱614用于限位一个开合件632,转动件65也开设有三个转动槽654,每个转动槽654带动一个开合件632转动。如此,开合组件63具有较快的开启速度,且相邻开合件632之间不会产生干涉而影响开合的顺畅程度。可以理解,开合件632、固定柱614以及转动槽654的数量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
请参阅图2、图5至图7,开合组件63自闭合状态切换至开启状态的过程如下:
用户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转动件65,转动件65以固定座61的中心轴线的转动中心绕第一方向持续转动,开合件632在转动件65的带动下分别绕各自配接的固定柱614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直至抵持于转动件65的转动件侧壁而无法继续转动。此时,第一连通孔612与第二连通孔652相互连通。
可以理解,开合组件63自开启状态切换至闭合状态的过程与上述由闭合状态切换至开启状态的过程相反,故不在此赘述。
上述转动开合机构60及设有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转动开合机构60大致呈圆盘状结构,转动开合机构60本身的体积较小,且在开启状态与闭合状态切换时不会占用更多空间,从而在保证具有足够的开合幅度的同时不会过多增加设有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体积。而且,开合件632在可实现开合作用的同时具有切割气溶胶生成物的作用,从而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无需设置额外的切割机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转动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开合机构包括:
固定座,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固定座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连通孔;
开合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开合件,每个所述开合件绕所述第一方向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表面以使所述开合组件具有封闭所述第一连通孔的闭合状态与打开所述第一连通孔的开启状态;以及
转动件,罩设于所述固定座并与所述开合组件传动连接,所述转动件开设有第二连通孔,当所述开合组件处于所述开启状态时,所述第二连通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连通孔对应连通;
其中,所述转动件可绕所述第一方向相对所述固定座转动以驱动所述开合组件在所述开启状态与所述闭合状态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开合件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与自由端,所述固定端绕所述第一方向可转动地限位于所述固定座;当所述开合组件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相邻两个所述开合件的部分边缘相互抵接;当所述开合组件处于所述开启状态时,相邻两个所述开合件相互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动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件的所述固定端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座的所述第一表面凸设有沿周向环绕所述第一连通孔间隔设置的多个固定柱,每个所述开合件通过所述固定孔与一个所述固定柱可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动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件具有第一边沿、第二边沿以及第三边沿,所述第一边沿与所述第二边沿分别自所述固定端延伸至所述自由端,所述第一边沿与所述第二边沿之间的距离沿所述固定端指向所述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三边沿位于所述第一边沿与所述第二边沿远离所述固定端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边沿与所述第三边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当所述开合组件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任意一个所述开合件的第一边沿抵持于与其相邻的所述开合件的所述第三边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动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开合件的所述第一边沿设有切削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动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开合件的所述第一边沿弯曲延伸且朝所述第二边沿的方向凹陷。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动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开设有至少两个转动槽,所述开合件朝向所述转动件的一侧凸设有限位柱,每个所述开合件的所述限位柱对应限位于一个所述转动槽内;
当所述转动件绕所述第一方向相对所述固定座转动时,所述限位柱在所述转动槽内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动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槽包括在所述转动件驱动所述开合组件由所述开启状态切换至所述闭合状态的转动方向上位于相对两端的第一限位端与第二限位端,所述转动槽相对所述第二连通孔的中心轴线的距离自所述第一限位端至所述第二限位端逐渐增大;
当所述开合组件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所述限位柱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端;当所述开合组件处于所述开启状态时,所述限位柱限位于所述第二限位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动开合机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转动槽沿周向围绕所述第二连通孔间隔设置,且每个所述转动槽弯曲延伸且朝远离所述第二连通孔的方向凸出。
10.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动开合机构,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具有储存腔与气溶胶生成腔,所述转动开合机构设于所述储存腔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腔之间,所述转动开合机构用于连通或断开所述储存腔与所述气溶胶生成腔。
CN202021002842.8U 2020-06-04 2020-06-04 转动开合机构及设有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124411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02842.8U CN212441147U (zh) 2020-06-04 2020-06-04 转动开合机构及设有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02842.8U CN212441147U (zh) 2020-06-04 2020-06-04 转动开合机构及设有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41147U true CN212441147U (zh) 2021-02-02

Family

ID=74478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02842.8U Active CN212441147U (zh) 2020-06-04 2020-06-04 转动开合机构及设有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411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16415A (zh) 转动开合机构及设有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US20030019873A1 (en) Hinge device for storage container
JP2002068353A (ja) 収納用ケース
CN212441147U (zh) 转动开合机构及设有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TWM610419U (zh) 工具盒
KR200375840Y1 (ko) 회전 개폐식 화장품 용기
CN216612449U (zh) 一种可提高膨松剂取用精度的存储机构
KR101810076B1 (ko) 음식 용기의 댐핑힌지 어셈블리
CN212912808U (zh) 盖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9289293U (zh) 加料组件及料理机
JP3805626B2 (ja) ブラインドの回転機構
CN112841939B (zh) 一种储物柜
CN220308964U (zh) 外壳组件及具有其的空气炸锅
CN111449527B (zh) 烹饪器具和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
JPS6211521Y2 (zh)
JP2003000316A (ja) 開閉機構及び扇子
CN215490372U (zh) 一种简便的提手装配结构
JP2020172794A (ja) 施解錠制御装置
CN217509875U (zh) 卷烟盒
CN218884406U (zh) 家用电器用风门组件和家用电器
CN220979160U (zh) 下铰链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20411413U (zh) 一种收纳盒
JP2542870Y2 (ja) 容器の開閉扉
CN210899514U (zh) 一种角度可调的转轴结构
CN219528733U (zh) 一种冰箱及其铰链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