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10994U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10994U
CN212410994U CN202021096728.6U CN202021096728U CN212410994U CN 212410994 U CN212410994 U CN 212410994U CN 202021096728 U CN202021096728 U CN 202021096728U CN 212410994 U CN212410994 U CN 2124109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plate
display device
back plate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9672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金龙
马吉航
胡小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9672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109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109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109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背板、光源和散热组件,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显示面板位于背板的第一侧,光源设置于背板的第一侧,且光源位于显示面板与背板之间,光源用于产生光线,以使显示面板显示图像,散热组件设置在背板的第二侧,散热组件用于对光源进行散热,防止热量聚集,导致光源被烧坏,无法产生光线,影响显示面板显示图像。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是一种借助于薄膜晶体管驱动的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它主要是以电流刺激液晶分子偏转以配合背光源在液晶面板上显示画面。
液晶显示器主要包括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等组成部分,背光模组用于向液晶面板提供背光源,背光模组包括背板以及位于背板一侧的光源,光源一般包括电路板和设置在电路板上的LED灯,用于产生光线,然而,在光源产生光线的过程中,电路板和电路板上的LED灯会散发出热量。
然而,现有的显示装置中,电路板和电路板上的LED灯散发的热量较多,而且,电路板和电路板上的LED灯散发的热量会集中在背板上,当热量长时间聚集而无法消散的话,会使得光源的温度不断升高,导致光源被烧坏,无法产生光线,使得液晶面板无法显示图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能够对光源进行散热,使得液晶面板能够持续显示图像。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背板、光源和散热组件,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显示面板位于背板的第一侧,光源设置于背板的第一侧,且光源位于显示面板与背板之间,光源用于产生光线,以使显示面板显示图像,散热组件设置在背板的第二侧,散热组件用于对光源进行散热,防止热量聚集,导致光源被烧坏,无法产生光线,影响显示面板显示图像。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组件包括壳体和散热板,壳体连接于背板,且壳体和背板的第二侧共同围成散热腔,散热腔具有和壳体外侧连通的通风口,散热板位于散热腔内,且散热板和背板之间具有热传导,通过设置散热板,散热板能够对背板上的热量进行散除,防止热量的聚集。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板为多个,且散热板设置在背板的第二侧,散热板覆盖背板第二侧的至少部分区域,多个散热板能够覆盖背板的更多面积,从而能够对背板上的热量进行有效散除。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板覆盖背板的第二侧的至少一半面积。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板包括底板和设置在底板上的多个散热鳍片,底板贴设在背板的第二侧,散热鳍片间隔设置,以在相邻散热鳍片之间形成导流通道,由于相邻散热鳍片之间形成导流通道,因此,能够对热量的流动起到导向作用,提升散热板的散热效率。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板上开设有安装孔,且散热板通过穿设在安装孔中的紧固件与背板连接,以实现散热板与背板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便于对散热板进行装、拆。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口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连通散热腔与壳体的外侧,散热板位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外部气流通过进风口进入散热腔内,外部气流将散热板上的热量输送至出风口,从而实现对显示装置的散热。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位于散热腔底部,出风口的位置高于进风口的位置,由于热空气都集中在上部,所以将出风口设置于进风口的上方,更有利于热量的散除。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风机,风机设置在散热板的背离背板的一侧,且风机的出风侧与出风口相对,通过设置风机,能够快速地将热量从散热腔吹送至出风口,进而使热量排至壳体的外侧,提高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为多个,且多个出风口间隔设置,风机的数量和出风口的数量相对应,且风机和出风口一一对应设置,由于风机和出风口一一对应设置,因此,当风机对热量进行吹送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定向输送,提高了风机对热量的输送效率,进而提高了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背板、光源和散热组件,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背板用于支撑显示面板,且显示面板位于背板的第一侧,光源设置于背板的第一侧,且光源位于显示面板与背板之间,光源用于产生光线,以使显示面板显示图像,散热组件设置在背板的第二侧,散热组件用于对光源进行散热,通过设置散热组件,因而能够对光源产生的热量进行散除,使显示面板能够持续正常地显示图像,解决了现有的显示装置中,电路板和电路板上的LED灯散发的热量较多,热量长时间聚集无法消散,导致光源被烧坏,无法产生光线,使得显示面板无法显示图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的背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的中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的前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连接处的截面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非连接处的截面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地侧端的连接处的截面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地侧端的连接处的又一截面图;
图6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地侧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地侧端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电路板组件与中框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固定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二固定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散热板在背板上的分布示意图;
图10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散热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风机与壳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0e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散热组件与背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背光模组;11-背板;111-槽体;112-第一外缘部;1121-第一折弯部;1122-第二折弯部;11221-第三连接孔;116-第二外缘部;1161-第四连接孔;12-反射片;13-扩散板;14-膜片;15-中框;151-第一延伸部;1511-第五连接孔;152-第二延伸部;1521-第二连接孔;16-前壳;161-第三延伸部;1611-第六连接孔;162-第四延伸部;1621-第一连接孔;17-光源;2-显示面板;3-柔性电路板;31-第一延伸片;32-第二延伸片;4-主电路板;5-柔性扁平线缆;6-第一固定支架;61-第一固定部;62-第二固定部;63-凸出部;64-第一限位槽;7-第二固定支架;71、71a、71b-第二限位槽;72-主体;721-第一侧板;722-第二侧板;723-第一底板;73-第一连接板;74-第二连接板;75-第一限位板;76-第二限位板;77-缺口;78-插槽;8-散热板;81-第二底板;82-散热鳍片;83-导流通道;9-风机;10-壳体;20-进风口;30-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液晶显示器主要由背光源、液晶面板和驱动电路构成。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需要依靠背光源提供的光源实现亮度显示。
液晶显示器的显像原理,是将液晶置于两片导电玻璃之间,靠两个电极间电场的驱动,引起液晶分子扭曲向列的电场效应,以控制背光源透射或遮蔽功能,从而将影像显示出来。若加上彩色滤光片,则可显示彩色影像。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爆炸图。
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1和显示面板2,背光模组1用于向显示面板2提供背光源。
沿着显示装置中光线的出光方向,背光模组1依次包括起到支撑作用的背板11、反射片12、扩散板13、膜片14、中框15、前壳16以及位于背板11和扩散板13之间的光源17。
显示面板2用于显示图像,显示面板2包括显示区域和设置在显示面板2至少一侧的电路板组件,通过电路板组件实现对整个显示面板2的驱动显示。
显示装置的边框等支撑结构包括天侧、左侧、右侧和地侧,其中天侧和地侧相对,左侧和右侧相对,天侧分别与左侧的一端和右侧的一端相连,地侧分别与左侧的另一端和右侧的另一端相连。
光源17用于产生光线,光源17位于显示装置的地侧。
光源17可以为灯条或者灯带或灯板的形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源17包括多个灯板,灯板以拼接的方式构成一面光源,位于背板11靠近扩散板13的一侧,光源17可以包括电路板以及位于电路板上的多颗LED灯,光源17发出的光线进入到扩散板13。
反射片12用于将光线反射到出光方向上,利于光源17发出的光线均匀分布。反射片12固定于背板11的表面。
反射片12具有白色的反射面,反射片12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热塑性聚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
扩散板13使入射光充分散射,实现更柔和、均匀的照射效果。反射片12位于扩散板13的入光侧。
扩散板13通过在PMMA、PC、PS、PP等基材基础中添加无机或有机光扩散剂、或者通过基材表面的微特征结构的阵列排列为调整光线,使光线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反射与散射,从而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实现入射光充分散射以此产生光学扩散的效果。
膜片14位于扩散板13的出光侧,用于对光线进行增亮。
膜片14可包括一张或多张膜片14,包括棱镜膜、增亮膜中的至少一种。
相应地,显示装置中的显示面板2、背板11、反射片12、扩散板13和膜片14也分别包括天侧、左侧、右侧和地侧。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的背板1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的中框15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的前壳16的结构示意图,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连接处的截面图,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非连接处的截面图,图6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地侧端的连接处的截面图,图6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地侧端的连接处的又一截面图,图6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地侧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地侧端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电路板组件与中框15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如图2所示,背板11整体呈矩形结构。背板11位于显示面板2的较远端,具有支撑和承载光源17、反射片12、扩散板13、膜片14和显示面板2的作用。
如图2、图5a和图5b所示,背板11包括槽体111、连接在槽体111天侧、左侧和右侧端的第一外缘部112以及连接在槽体111地侧端的第二外缘部116,光源17位于槽体111内,第一外缘部112包括第一折弯部1121和第二折弯部1122,第一折弯部1121与槽体111的侧壁垂直连接,第二折弯部1122与第一折弯部1121垂直连接,第二外缘部116与槽体111的地侧壁垂直连接,反射片12的边缘抵接在第一折弯部1121的前端和第二外缘部116的前端上。
如图3所示,中框15为一矩形框体结构,中框15套设在背板11外侧。
中框15设置于显示面板2的至少一侧边,用于支撑显示面板2。
中框15包括第一延伸部151和第二延伸部152,其中,第一延伸部151面向显示面板2,第二延伸部152连接于第一延伸部151的外边缘,并朝向显示面板2的侧方弯折,且第二延伸部152与第一延伸部151相垂直,第二延伸部152的非连接端向背离显示面板2的方向延伸。
以显示面板2为基准,第一延伸部151面向显示面板2,第二延伸部152围设在显示面板2外,具体是,第二延伸部152分布在显示面板2的天侧、左侧、右侧和地侧。
如图5a和图5b所示,第一延伸部151与第一折弯部1121相平行,第二延伸部152与第二折弯部1122相平行,膜片14、扩散板13和反射片12由外向内依次夹设在第一延伸部151与第一折弯部1121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框15为金属件,由于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因此便于加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框15可以为钣金件。此时,中框15由折弯设备加工而成,其中,第一延伸部151与第二延伸部152所成的弯折形状均由折弯设备在对中框15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形成,此处,折弯设备可以是折弯机。这样只需要利用折弯设备的折弯即可形成中框15,中框15的制作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此外,中框15也可以为其它加工方式形成,此处对中框15的具体加工和成型方式不加以限制。
如图4所示,前壳16为一矩形框体结构,前壳16套设在中框15外侧,前壳16用于遮蔽和保护位于显示面板2侧方的电路板组件。其中,电路板组件可以位于显示面板2的地侧。
如图4、图5a和图5b所示,前壳16包括第三延伸部161和第四延伸部162,其中,第三延伸部161背向显示面板2,第四延伸部162连接于第三延伸部161的外边缘,并朝向显示面板2的侧方弯折,且第四延伸部162与第三延伸部161相垂直,第四延伸部162的非连接端向背离显示面板2的方向延伸。
以显示面板2为基准,第三延伸部161背向显示面板2,第四延伸部162围设在显示面板2外,具体是,第四延伸部162可以分布在显示面板2的四边侧缘。
如图5a和图5b所示,第三延伸部161与第一延伸部151相平行,第四延伸部162与第二延伸部152相平行,显示面板2夹设在第一延伸部151与第三延伸部161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和中框15类似,前壳16也可以由折弯设备加工而成。
如图5a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前壳16、中框15和背板11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
具体的,如图5a所示,在前壳16、中框15和背板11的天侧、左侧和右侧,第四延伸部162、第二延伸部152与第二折弯部1122之间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将前壳16、中框15和背板11的天侧、左侧和右侧连接起来,此处的螺纹紧固件可以选择螺钉等标准件。
具体的,第四延伸部162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一连接孔1621,第二延伸部152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连接孔1521,第二折弯部1122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三连接孔11221,第三连接孔11221、第二连接孔1521与第一连接孔1621对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孔1621、第二连接孔1521和第三连接孔11221均可以为螺纹孔,此时,螺纹紧固件能够由外向内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1621、第二连接孔1521和第三连接孔11221将第四延伸部162、第二延伸部152与第二折弯部1122连接起来,以实现前壳16、中框15和背板11的天侧、左侧和右侧的连接。
如图6b所示,为了避让开主电路板4,在前壳16、中框15和背板11的地侧端,通过将位于地侧端的第三延伸部161、第一延伸部151与第二外缘部116之间通过螺纹紧固件进行连接,以实现前壳16、中框15和背板11在地侧端的连接,此处的螺纹紧固件为螺钉。
具体的,第二外缘部116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四连接孔1161,第一延伸部151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五连接孔1511,第三延伸部161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六连接孔1611,第六连接孔1611、第五连接孔1511与第四连接孔1161对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连接孔1161、第五连接孔1511和第六连接孔1611均可以为螺纹孔,此时,螺纹紧固件能够由内向外依次穿过第四连接孔1161、第五连接孔1511和第六连接孔1611将第二外缘部116、第一延伸部151与第三延伸部161连接起来,以实现前壳16、中框15和背板11的地侧的连接。
如图6a所示,第二外缘部116与膜片14之间通过螺纹紧固件进行连接,以将背板11的地侧端与膜片14的地侧端进行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中框15的地侧端设有多个固定支架,多个固定支架分别用于固定电路板组件中的不同部件,以将电路板组件设置在显示面板2的地侧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支架为注塑件,相比于现有的显示装置中的胶框结构,本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支架,可以分散的设置在显示面板2地侧的不同局部位置,并对电路板组件在相应位置的部件进行固定,而不需要横跨整个显示面板2的地侧,固定支架的尺寸较小、结构较简单,因此降低了显示装置开模时的复杂度,制造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支架通过以下至少一种方式设置于中框15上:粘接、螺纹紧固件连接、卡接。
具体的,电路板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柔性电路板3和至少一个主电路板4,柔性电路板3和主电路板4一一对应,且柔性电路板3连接在对应的主电路板4和显示面板2之间,其中,主电路板4连接在地侧端的第二延伸部152上,且主电路板4位于地侧端的第二延伸部152与第四延伸部162之间,柔性电路板3位于地侧端的第一延伸部151与第三延伸部161之间。
如图7所示,主电路板4与显示装置的主板之间通过柔性扁平线缆(Flexible FlatCable,FFC)5进行连接,其中,柔性扁平线缆5作为数据传输线缆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主电路板4具体为Source板,Source板能够用来选择信号源,柔性电路板3具体为覆晶薄膜板(Chip On Flex,COF)。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包括两层子面板,第一子面板和第二子面板上下叠置,第一子面板的一侧包括多个柔性电路板3,以及与柔性电路板3相连接的主电路板4,第二子面板的一侧包括多个柔性电路板3,以及与柔性电路板3相连接的主电路板4。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子面板上的柔性电路板3和主电路板4叠设,第二子面板上的柔性电路板3和主电路板4叠设。
如图6a-图7所示,示出了电路板组件包括四个柔性电路板3和四个主电路板4,四个柔性电路板3分为两组,每组包含叠设的两个柔性电路板3,四个主电路板4同样分为两组,每组包含叠设的两个主电路板4,且每组主电路板4与每组柔性电路板3对应设置。
具体的,两组主电路板4和两组柔性电路板3的分布方向与地侧的第一延伸部151、第二延伸部152的延伸方向一致,即两组主电路板4和两组柔性电路板3相对分布在显示装置的左右两侧。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固定支架包括第一固定支架6和第二固定支架7,第一固定支架6可拆卸的连接在中框15上,第一固定支架6用于对显示面板2进行限位,并且对柔性电路板3进行保护,第二固定支架7连接在位于中框15地侧端的第二延伸部152上。
具体的,第一固定支架6的天侧面可以抵接在显示面板2上,使得第一固定支架6可以支撑显示面板2,对显示面板2进行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支架6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在中框15上,第二固定支架7粘接在第二延伸部152上。
而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固定支架6粘接在中框15上,而第二固定支架7利用螺纹紧固件连接在中框15上,或者是第一固定支架6和第二固定支架7均和中框15粘接,再或者是第一固定支架6和第二固定支架7均通过螺纹紧固件和中框15连接。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固定支架6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二固定支架7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8所示,第一固定支架6包括相互连接且互相垂直的第一固定部61和第二固定部62,第一固定部61贴设于第一延伸部151上,第二固定部62贴设于第二延伸部152上,第一固定部61上设置有两个沿背离中框15的方向延伸的凸出部63,两个凸出部63间隔设置且两个凸出部63分布在第一固定部61的左、右两侧,以在两个凸出部63之间形成第一限位槽64,柔性电路板3被定位在第一限位槽64内,使得柔性电路板3将主电路板4与显示面板2连接起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槽6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固定部61的延伸方向一致,具体的,第一固定部6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延伸部151平行,第一限位槽64的槽底和柔性电路板3上均开设有避让孔,在进行安装时,使柔性电路板3上的避让孔与位于第一限位槽64的槽底上的避让孔重合,即可实现对柔性电路板3的定位。
具体的,柔性电路板3包括位于第一限位槽64内的第一延伸片31和与第一延伸片31垂直的第二延伸片32,第二延伸片32贴合在主电路板4上,第一延伸片31上开设有避让孔。
具体的,凸出部63可以为一矩形凸块,凸出部63的宽度与第一固定部61的宽度相匹配,凸出部63上具有连接孔631,螺纹紧固件通过连接孔631将第一固定部61与第一延伸部151相连,以实现第一固定支架6与中框15的可拆卸连接。
具体的,凸出部63远离第二固定部62的一侧能够抵接在显示面板2上,对显示面板2进行支撑,并起到限位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61与第二固定部62的连接处形成圆角。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61与第二固定部62的连接处形成倒角,或者,第一固定部61与第二固定部62的连接处为直角连接。
如图9所示,第二固定支架7上开设有两个第二限位槽71,两个第二限位槽71相对于第二延伸部152的表面层叠设置,第二限位槽71的两端开口,且第二限位槽71的延伸方向与显示面板2相互平行,主电路板4卡设在第二限位槽71内,具体是,主电路板4能够穿过第二限位槽71。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槽7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延伸部152的延伸方向一致,以使主电路板4关于第二延伸部152平行设置。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支架7的主体72整体呈“U”形,主体72具有互相平行的第一侧板721和第二侧板722,第一侧板721和第二侧板722之间通过第一底板723相连,且第一底板723与第一侧板721、第二侧板722相垂直。
其中,第一侧板721的地侧端为与第二侧板722相对的一端,第一侧板721的天侧端与位于地侧端的第二延伸部152相连,第一侧板721的内侧与第一底板723的第一端相连,而第一侧板721的外侧连接有限位凸起724,限位凸起724对主电路板4的安装具有导向作用,有利于对主电路板4进行安装。
具体的,限位凸起724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第一平面朝向第一底板723,第二平面朝向第二侧板722,限位凸起724的朝向远离第一底板723的方向的一侧具有楔形面,第一平面、第一底板723、第一侧板721以及第二侧板722共同围成了第二限位槽71a,限位凸起724与第二侧板722之间形成了插槽78。
在该第二限位槽71a的形状限制下,主电路板4能够通过两种不同方式放置入第二限位槽71a中,一种是,沿着第二限位槽71a的端部开口插入第二限位槽71a内,此时,主电路板4的插入方向可以和中框15的延伸方向平行;另一种是,由外向内,通过插槽78插入第二限位槽71a内。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限位凸起724上具有楔形面,因此,当将主电路板4通过插槽78插入第二限位槽71a内时,楔形面能够对主电路板4的移动起到导向作用,便于对主电路板4进行安装。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支架7还包括第一连接板73和第二连接板74,第一连接板73和第二连接板74均与第二侧板722相垂直,且第一连接板73和第二连接板74均连接在第二侧板722的地侧端,第一连接板73位于第二连接板74的外侧,第一连接板73的地侧端连接有与第一连接板73垂直的第一限位板75,第二连接板74的地侧端连接有与第二连接板74垂直的第二限位板76,第一限位板75、第二限位板76、第一连接板73、第二连接板74与第二侧板722共同围成了第二限位槽71b。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板75与第二限位板76之间形成缺口77,缺口77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限位板75、第二限位板76平行,且缺口77与第二限位槽71b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两个第二限位槽71也可以具有其它结构和形式。例如,可以让两个第二限位槽71均为具有槽口,也可以让两个第二限位槽71均为类似通孔的封闭结构。此处对于第二限位槽71的实现形式和具体形状不加以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支架7为可弯折的弹性件,由于弹性件能够实现较大的变形量,因此,便于对主电路板4进行安装。
具体的,由于第二固定支架7为可弯折的弹性件,且第一限位板75与第二限位板76之间形成缺口77,因此,当将主电路板4插入第二限位槽71b内时,会使得第二限位槽71b内的空间扩张,便于对主电路板4进行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支架7由硅胶制成。
图10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散热板在背板上的分布示意图,图10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散热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风机与壳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10e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散热组件与背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散热组件,散热组件设置在背板11的第二侧(后侧),散热组件用于对设置在背板11的第一侧(显示装置前侧)的光源17进行散热,为了便于说明,下文都采用前、后侧进行叙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设置散热组件,能够对光源17产生的热量进行散除,防止光源17被烧坏,从而能够保证光源17能够持续、正常地产生光线,使得显示面板2能够持续、正常地显示图像。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组件包括壳体10和散热板8,壳体10连接于背板11,且壳体10和背板11的后侧共同围成散热腔,散热腔具有和壳体10外侧连通的通风口,散热板8位于散热腔内,且散热板8和背板11之间具有热传导。
具体的,散热板8能够将背板11上的热量传送至散热腔内,之后热量再通过通风口流动至壳体10外,从而实现对光源17的散热,使光源17能够持续产生光线。
如图10a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板8为多个,且散热板8设置在背板11的后侧,散热板8覆盖背板11后侧的至少部分区域,通过设置多个散热板8,使得散热板8可以覆盖背板11后侧的更多面积,从而使得多个散热板8能够将背板11上的热量更多地传导至散热腔中,提升散热板8的导热效率,进而提升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
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散热板8覆盖背板11的后侧的至少一半面积。
具体的,散热板8会覆盖背板11后侧的较大面积区域,因此背板11上的热量能够通过多个散热板8传导至散热腔中,从而使得背板11上的热量能够快速散除。
具体的,多个散热板8包括多排散热板8,每排散热板8包含的散热板8的数目相等,从而形成散热板阵列。
在本实施例中,背板11的后侧所设置的多块散热板8沿竖直方向排列为两排,每排散热板包含4个散热板8,这样散热板8形成规则排布的散热板阵列。
如图10b所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板8包括第二底板81和设置在第二底板81上的多个散热鳍片82,第二底板81贴设在背板11的后侧,散热鳍片82间隔设置,以在相邻散热鳍片82之间形成导流通道83。
由此,间隔设置的散热鳍片82加大了散热板8与周边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散热板8的散热效率;同时,由于散热鳍片82之间能够形成导流通道83,所以空气携带背板11上的热量后,能够通过导流通道83进行定向流动,从而能够加快气流的流动速度和流动效率,使得背板11上的热量能够快速散除。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板8由铝或铝合金制成。此外,在其它可选的实施例中,散热板8也可以由铜等其它导热性较好的金属或者其它材料制成,此处对散热板8的具体材料不加以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板8上开设有安装孔,且散热板8通过穿设在安装孔中的紧固件与背板11连接,从而实现散热板8与背板11的可拆卸连接,既便于对散热板8进行安装,又便于对散热板8进行拆卸、更换,便于使用。
在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散热板8通过螺纹紧固件与背板11进行连接。示例性的,螺纹紧固件可以是螺钉,在此对螺纹紧固件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风口包括进风口20和出风口30,进风口20和出风口30均连通散热腔与壳体10的外侧,散热板8位于进风口20和出风口30之间。
具体的,外部气流从进风口20进入散热腔内,将背板11传导至散热板8上的热量,吹送至出风口30,热量通过出风口30排至壳体10的外侧,以实现热量的散除。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20位于散热腔底部,出风口30的位置高于进风口20的位置,由于热气流的密度小,因而热气流会向显示装置的天侧端流动,将出风口30设置于进风口20的天侧,便于热气流通过出风口30向壳体10的外侧流动。
如图10c和图10d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散热组件还包括风机9,风机9设置在散热板8的背离背板11的一侧,且风机9的出风侧与出风口30相对。
具体的,当风机9工作时,风机9将外部气流通过进风口20抽送至散热腔内,继而,风机9使外部气流将背板11上传导至散热板8上的热量吹送至风机9的出风侧,由于出风侧与出风口30相对,则使得热量能够快速从出风口30通过,排至壳体10的外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30为多个,且多个出风口30间隔设置,风机9的数量和出风口30的数量相对应,且风机9和出风口30一一对应设置,从而使得被吹送至风机9出风侧的气流能够快速通过出风口30排至壳体10的外侧。
由于设置了多个出风口30,因而使得单位时间内被排出的热量更多,提高了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
具体的,当背板11上的热量传导至散热板8上时,启动风机9,此时,外部气流通过进风口20进入散热腔,当外部气流流动至散热板8所处位置时,会通过导流通道83进行流,进而和散热板8上的热气流一块流动至风机9的出风侧,通过出风口30流动至壳体10的外侧,以实现对背板11的散热,防止光源17被烧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2、背板11、光源17和散热组件,显示面板2用于显示图像,背板11用于支撑显示面板,且显示面板2位于背板11的前侧,光源17设置于背板11的前侧,且光源17位于显示面板2与背板11之间,光源17用于产生光线,以使显示面板2显示图像,散热组件设置在背板11的后侧,散热组件用于对光源17进行散热,防止热量聚集,导致光源17被烧坏,从而能够保证光源17能够持续、正常地产生光线,使得显示装置能够持续、正常地显示图像。
显示装置的上述室内单元不限于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组成和方法,而是可以将实施例构造为使得全部或一些实施例选择性地彼此结合。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
背板,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板的第一侧;
光源,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背板的第一侧,且所述光源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背板之间,所述光源用于产生光线,以使所述显示面板显示图像;以及
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设置在所述背板的第二侧,所述散热组件用于对所述光源进行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壳体和散热板,所述壳体连接于所述背板,且所述壳体和所述背板的第二侧共同围成散热腔,所述散热腔具有和所述壳体外侧连通的通风口;
所述散热板位于所述散热腔内,且所述散热板和所述背板之间具有热传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板为多个,且所述散热板设置在所述背板的第二侧,所述散热板覆盖所述背板第二侧的至少部分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板覆盖所述背板的第二侧的至少一半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板包括底板和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多个散热鳍片,所述底板贴设在所述背板的第二侧,所述散热鳍片间隔设置,以在相邻所述散热鳍片之间形成导流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板上开设有安装孔,且所述散热板通过穿设在所述安装孔中的紧固件与所述背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口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连通所述散热腔与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散热板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散热腔底部,所述出风口的位置高于所述进风口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散热板的背离所述背板的一侧,且所述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出风口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口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出风口间隔设置;
所述风机的数量和所述出风口的数量相对应,且所述风机和所述出风口一一对应设置。
CN202021096728.6U 2020-06-12 2020-06-12 显示装置 Active CN2124109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96728.6U CN212410994U (zh) 2020-06-12 2020-06-12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96728.6U CN212410994U (zh) 2020-06-12 2020-06-12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10994U true CN212410994U (zh) 2021-01-26

Family

ID=74406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96728.6U Active CN212410994U (zh) 2020-06-12 2020-06-12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1099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38609A (zh) * 2020-06-12 2020-09-08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38609A (zh) * 2020-06-12 2020-09-08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18997B (zh) 显示装置
CN110036704B (zh) 室外显示装置
CN110121741B (zh) 户外显示装置
US7762707B2 (en) Backlight unit
TWI418898B (zh) 背光單元及使用該背光單元之液晶顯示器
JP448247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8075150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US7663730B2 (en) Heat radiator and display unit
US7287879B2 (en) Thermal module and backlight system using the same
US9383506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US9039219B2 (en) Display apparatus
JP4954222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US20080238273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0573949A (zh)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US9046255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JP5523228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2410994U (zh) 显示装置
US9303856B2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CN111638609A (zh) 显示装置
JP5508021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209551A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
US836883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181846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6535058B2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WO2019163555A1 (ja) 画像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