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08873U - 新风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新风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08873U
CN212408873U CN202021263608.0U CN202021263608U CN212408873U CN 212408873 U CN212408873 U CN 212408873U CN 202021263608 U CN202021263608 U CN 202021263608U CN 212408873 U CN212408873 U CN 2124088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air outlet
module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6360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紫生
马列
薛玮飞
林健辉
周何杰
黄俊豪
黄愉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6360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088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088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088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室内机,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其中新风模块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风机组件和出风部,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风道,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有第二风道,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一风轮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以引导室内空气进入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轮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内以引导室外空气进入所述第二风道;所述出风部的进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室内的恒温空气和室外的新鲜空气通过出风部充分混合后吹出,混合后的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较小,提升了新风的舒适性;同时混合后的新风能提升单位时间内的风量,提升了新风的送风距离。

Description

新风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新风模块直接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由于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存在温差,直接引入室内使得体感较差。因此,部分新风模块采用将室外空气和蒸发器换热后的空气混合吹出的方式降低室外空气的温差,但普遍存在混风效果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风模块,通过设置两个分别用于引入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风道,并且通过出风部充分混合后吹出,从而改善新风吹出的温度,提升了新风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新风模块的空调室内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模块,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风道;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有第二风道;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一风轮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以引导室内空气进入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轮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内以引导室外空气进入所述第二风道;出风部,所述出风部的进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模块,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具有第一风道的第一壳体和具有第二风道的第二壳体,第一风道通过第一风轮引入室内空气,第二风道通过第二风轮引入室外空气,室内的恒温空气和室外的新鲜空气分别在风道的出风口进入出风部充分混合后吹出,混合后的新风气流与室内空气的温差较小,提升了新风气流的舒适性;同时混合后的新风气流能提升单位时间内的风量,提升了新风气流的送风距离,而且大风量为室内环境提供更大的气流扰动,使得室内空气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部的截面面积自进风端向出风端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部的截面的宽度自所述进风端向所述出风端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部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收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部的出风端的宽度为D,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的宽度为D1,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的宽度为D2,所述D、所述D1 和所述D2满足:D≥D2,D2≥D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部的出风端的宽度D、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的宽度D1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的宽度D2满足:D2=(0.5-0.9)D, D1=(0.4-0.8)D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驱动连接所述第一风轮,所述第二电机驱动连接所述第二风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设有隔板,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安装于所述隔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部的出风端位于所述新风模块的前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风道的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上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净化组件,所述净化组件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内以对进入所述第二风道的室外空气进行净化处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以上实施例所述的新风模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新风模块设置具有第一风道的第一壳体和具有第二风道的第二壳体,第一风道通过第一风轮引入室内空气,第二风道通过第二风轮引入室外空气,室内的恒温空气和室外的新鲜空气分别在风道的出风口进入出风部充分混合后吹出,混合后的新风气流与室内空气的温差较小,提升了新风气流的舒适性;同时混合后的新风气流能提升单位时间内的风量,提升了新风气流的送风距离,而且大风量为室内环境提供更大的气流扰动,使得室内空气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进而提升了空调室内机的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2中截面A-A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截面B-B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截面C-C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前盖被移除;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新风装置、原方案的新风装置和只有第一出风口三种情况下的第一风轮转速和新风风量的分布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新风装置在第一风轮转速为2000rpm、在第一风轮转速为2800rpm和原方案的新风装置在风轮转速为2000rpm三种情况下的距出风口距离和新风气流温度的分布图。
附图标号:
新风模块10;前盖20;格栅21;换热器组件30;
第一壳体100;第一风道110;第一进风口120;第一出风口130;
第二壳体200;第二风道210;第二进风口220;第二出风口230;
风机组件300;第一风轮310;第二风轮320;第一电机330;第二电机340;
出风部400;
隔板500;
净化组件6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新风模块10,应用于空调器等空气处理设备,新风模块10可以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到室内以保证室内环境空气的新鲜度,降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本实施例的新风模块10包括第一壳体 100、第二壳体200和风机组件300。第一壳体100形成有第一风道110,第二壳体 200形成有第二风道210,第一风道110和第二风道210相互独立设置。风机组件 300包括第一风轮310和第二风轮320,第一风轮310和第二风轮320可以采用离心风轮,离心风轮具有风量大、风压大、通风时间短等特点,有利于提高新风的换气效率;另外,第一风轮310和第二风轮320可分别采用一个电机驱动,也可以采用同一个电机驱动,在此并不具体限定。进一步说明的是,第一壳体100设有与第一风道110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20和第一出风口130,第一进风口120与室内连通,第一风道110通过第一风轮310引入室内空气;第二壳体200设有与第二风道210 连通的第二进风口220和第二出风口230,第二进风口220通过新风管(图中未示出)与室外连通,第二风道210通过第二风轮320引入室外空气。第一出风口130 和第二出风口230可并排设置,或间隔设置,在此并不具体限定。
参照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新风模块10,还包括出风部 400,出风部400由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延伸形成,也可以为独立的可与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分别密封连接的构件结构,出风部400的进风端分别与第一出风口130和出风口连通。出风部400与第一出风口130和第二出风口230 密封连接,室内的恒温空气和室外的新鲜空气分别在第一出风口130和第二出风口 230同时吹出至出风部400,出风部400实现室内气流和室外气流两股气流的充分混合后吹出至室内。可以理解的是,室内气流和室外气流在出风部400内形成热对流,从而改善室外气流流入室内的温度,降低了混合后的新风气流与室内空气的温差,使得吹到人体时新风气流的温度与室内空气的温度相近,提升了新风气流的舒适性。同时,混合后的新风气流能提升单位时间内的风量,提升了新风气流的有效送风距离,使得新风气流在较远距离可以感知,而且大风量为室内环境提供更大的气流扰动,使得室内空气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进一步说明的是,相对于采用增加冷媒管或电辅热装置等方法对新风模块10吹出的新风温度进行调节,本实施例的新风模块10生产成本低,且安全性好。
参照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部400的截面面积自进风端向出风端逐渐减小。可以理解的是,出风部400的出风端小于进风端,使得出风部400的有效出风面积减小,在第一风道110和第二风道210的总风量一定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出风部400吹出的新风气流的速度,从而提升有效送风距离。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有效送风距离是出风口距可测得0.3m/s的风速点的距离。
参照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部400的截面的宽度自进风端向出风端逐渐减小,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宽度指出风部400沿左右方向的尺寸,出风部400的出风端可以朝向第一壳体100的一侧偏移,也可以朝向第二壳体200的一侧偏移,也可以通过两侧向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的连接处收缩,在此不再具体限定。对出风部400的截面宽度进行收窄,能保证第一风道110 和第二风道210的出风顺畅度,避免第一风道110的第二风道210在汇入出风部 400的过程中造成风压损失,从而降低了出风部400的出风风速。
参照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部400朝向第二壳体200的一侧收窄,即出风部400的出风端位于朝向第一壳体100的一侧,使得新风模块10的整体尺寸更小,且有利于空调室内机的外观结构布置。
参照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部400的出风端的宽度为D,第一风道110的出风口的宽度为D1,第二风道210的出风口的宽度为D2, D、D1和D2满足:D≥D2,D2≥D1。一般而言,为了提高新风的效果,第二风道 210的第二风轮320厚度较之于第一风道110的第一风轮310厚度大,因此D2≥D1,室外气流的风量和风速均大于室内气流,若D2的值太小会导致室外气流出风不畅,部分室外气流会挤入第一风道110,从而降低了出风部400的有效出风量,因此 D≥D2。
参照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具体的,为了保证新风的效果,而且提高有效送风距离,D、D1和D2满足:D2=(0.5-0.9)D,D1=(0.4-0.8)D2。上述参数的设计可以保证新风气流的舒适性的同时,也可以使新风气流吹得更远,使得新风气流在室内环境中分布更加均匀。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风机组件300还包括第一电机330和第二电机340,第一电机330驱动连接第一风轮310,第二电机 340驱动连接第二风轮320。具体的,第一电机330和第二电机340均采用外转子电机,即电机安装于风轮的内部。第一风轮310和第二风轮320分别通过两个电机独立控制,使得两个风轮可以采用不同的转速运行,从而可以分别控制第一风道 110的风量和第二风道210的风量,能够更好地控制出风部400混合后吹出的新风气流的温度,满足不同的新风气流的风量和温度的要求。举例来说,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且室外温度高于室内温度时,如果新风气流的温度较高,可以通过控制第一电机330增大转速,从而增加室内气流的风量,使新风气流混入更多的室内空气,从而降低出风部400吹出的新风气流的温度,提升新风气流的舒适度。另外,通过调整第一风轮310和第二风轮320的厚度尺寸,可以实现室内气流和室外气流在出风部400吹出的新风气流中的占比,可根据不同环境的使用需求进行设计。
参照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风道110内的第一风轮310和第二风道210内的第二风轮320分别采用独立的电机驱动,分别测得原方案在风轮转速2000rpm时新风的风量,及本方案(维持第二风轮320转速2000rpm)第一风轮310转速在1600-2800rpm时第一出风口130的风量。如图9所示,在室外环境温度为-30℃,室内环境为26℃时将新风管连至室外,测试位于室内的新风模块10在距离出风口不同位置的混合后的新风气流温度分布。如上述图表所示,在维持第二风轮320转速恒定状态下,调节第一风轮310 转速能够增大室内气流在出风部400吹出的风量中的占比,以获得更大的风量和更佳的出风温度,有效将室内气流和室外气流进行混合并提升送风距离。另外,维持第二风轮320转速2000rpm时,通过改变第一风轮310的转速,增加室内气流有效改善室内混合风温度分布,解决新风气流直接排入室内由于温差引起的热舒适性问题;而且通过调整室内气流在混合新风气流中的占比,保证较大新风风量的同时,降低新风气流达到室内温度的有效距离,解决温度局部分布不均导致的新风气流舒适性差和不可感知等痛点。
参照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并排设置,使得新风模块10的结构更加紧凑,缩小了空调室内机的尺寸。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的连接处设有隔板500,第一电机330和第二电机340安装于隔板500,其结构稳定,装配方便。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部400的出风端位于新风模块10的前端部。出风部400的新风气流从新风模块10的前端部吹出,使得第一出风口130吹出的室内气流和第二出风口230吹出的室外气流能够快速充分地混合,进一步提升了新风气流的有效送风距离,使得人体可以感知到新风气流,提升了混合后的新风气流的舒适性。
参照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20 位于第一壳体100的上端部,第一进风口120向上延伸至从空调室内机的上方,在第一风轮310的作用下,将室内的循环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20吸入第一风道110 中,从而保证了第一出风口130处的混风效果。
参照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模块10还包括净化组件600,净化组件600用于对空气进行净化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净化组件600可以为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活性炭过滤网等结构,在此不再具体限定。净化组件600位于第二风道210内,一般位于第二进风口220和第二风轮320 之间,用于将进入第二风道210的空气进行过滤、除尘或消毒等处理,提高新风气流的洁净度。
参照图5、图6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以上实施例的新风模块10。新风模块10安装于空调室内机的内部,一般与换热器组件30 并排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的安装位置可以为图7 所示的左右方向布置,也可以采用相反的方向布置,在此并不具体限定。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新风模块10设置具有第一风道110的第一壳体100和具有第二风道210的第二壳体200,第一风道110通过第一风轮310引入室内空气,第二风道210通过第二风轮320引入室外空气,室内的恒温空气和室外的新鲜空气分别在风道的出风口进入出风部400充分混合后吹出,混合后的新风气流与室内空气的温差较小,提升了新风气流的舒适性;同时混合后的新风气流能提升单位时间内的风量,提升了新风气流的送风距离,而且大风量为室内环境提供更大的气流扰动,使得室内空气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进而提升了空调室内机的用户体验。
参照图6和图7所示,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前盖20,前盖20和新风模块10的出风口之间具有间隙,以便于出风部400吹出的新风气流实现进一步混合。进一步的,前盖20在与出风部400相对的位置处设有格栅21,格栅21采用阵列设置的多个通孔的结构,使得混合后的新风气流在通过格栅21后更进一步混合,使得吹到人体时新风气流的温度与室内空气的温度相近,提升了新风气流的舒适性,提升了用户体验。
参照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组件30,新风模块10位于换热器组件30的一侧,第一壳体100朝向换热器组件 30的一侧设置,第二壳体200位于空调室内机的端部一侧,使得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结构更为紧凑,而且便于新风管的布置。另外,出风部400朝向第二壳体200 的一侧收窄,即出风部400的出风端位于朝向第一壳体100的一侧,有利于空调室内机的外观结构布置,使得整体外观更加美观。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2)

1.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第一风道;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形成有第二风道;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一风轮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以引导室内空气进入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轮位于所述第二壳体内以引导室外空气进入所述第二风道;
出风部,所述出风部的进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的截面面积自进风端向出风端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的截面的宽度自所述进风端向所述出风端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收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的出风端的宽度为D,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的宽度为D1,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的宽度为D2,所述D、所述D1和所述D2满足:D≥D2,D2≥D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的出风端的宽度D、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的宽度D1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的宽度D2满足:D2=(0.5-0.9)D,D1=(0.4-0.8)D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还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驱动连接所述第一风轮,所述第二电机驱动连接所述第二风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设有隔板,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安装于所述隔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部的出风端位于所述新风模块的前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的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上端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净化组件,所述净化组件位于所述第二风道内以对进入所述第二风道的室外空气进行净化处理。
12.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
CN202021263608.0U 2020-06-30 2020-06-30 新风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24088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63608.0U CN212408873U (zh) 2020-06-30 2020-06-30 新风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63608.0U CN212408873U (zh) 2020-06-30 2020-06-30 新风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08873U true CN212408873U (zh) 2021-01-26

Family

ID=74405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63608.0U Active CN212408873U (zh) 2020-06-30 2020-06-30 新风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0887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9008A (zh) * 2021-05-20 2022-01-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9008A (zh) * 2021-05-20 2022-01-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88920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CN21024176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1720890A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11623417A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21674460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566020U (zh) 新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212408873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CN206478737U (zh)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CN111878906A (zh) 引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0345426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6222464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106705230A (zh)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CN216814376U (zh) 风管式空调室内机
CN201110602Y (zh)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212901764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6478809U (zh)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CN109556180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5164280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012842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098875B (zh) 低噪音轨道交通空调机组
CN107192014A (zh) 空调室内机
CN20945906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094796U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212511459U (zh) 引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9735464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