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06925U - 阀门组件和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 - Google Patents

阀门组件和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06925U
CN212406925U CN202020800077.8U CN202020800077U CN212406925U CN 212406925 U CN212406925 U CN 212406925U CN 202020800077 U CN202020800077 U CN 202020800077U CN 212406925 U CN212406925 U CN 2124069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avity
valve assembly
ball
valve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0007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一帆
伍中宇
张满意
刘亮亮
李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ted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nited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ted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United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0007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069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069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069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eck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阀门组件和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所述阀门组件包括: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容腔的壳体;用于与一阀球配合关闭或打开阀门组件的阀座,阀座具有第二容腔且连通第一容腔;用于限定阀球的移动位置的挡套,挡套中开设有第三容腔;以及,用于在阀座和第三容腔之间移动阀球的位置调节部件;第三容腔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开口使得阀门组件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三容腔与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使得阀门组件具有经第三容腔的侧壁外侧和第三容腔中流出的双流道,进而使得阀球能够实现完全打开的状态,从而降低阀门组件的腔体内的压力,提升流体的供应效率,降低阀门组件打开时的流体噪音。

Description

阀门组件和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阀门组件和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
背景技术
燃油高压泵已经在汽车市场上广泛应用于直喷系统,通过建立高压燃油,提升燃烧效率和优化排放。此类燃油高压泵通常都是单柱塞泵,包括进口阀和出口阀。其中,进口阀用于控制前端进入压缩腔体的进油量;出口阀用于保证在加压行程中加压燃油从加压腔单向流入高压系统,而在吸油行程中防止高压区的燃油回漏到低压油路。出口阀主要包括球阀和板阀两种结构。
参阅图1,图1是现有的一球阀出口阀的示意图,从图1中可看出,泵的壳体11具有一容腔,球阀出口阀中的阀座12、阀球13、挡套14和弹簧15装配到容腔中,形成一个阀流道。在燃油高压泵供油阶段,阀球13位于实线圈所在的位置,阀球13打开并由挡套14提供止挡位,此时,阀球13与阀座12之间形成间隙,燃油可以从加压腔流向高压需求端,即燃油从容腔的入口端111进入,沿着流道L的方向流动,经过出口端112流向高压需求端;在燃油高压泵吸油阶段,阀球13位于虚线圈所在的位置,阀球13在液压力和弹簧15的作用下回落到阀座12上,与阀座12共同密封关断,防止高压需求端的燃油回流,以达到保压的功能。
从图1中可看出,现有的球阀出口阀在阀球13打开时,只形成了一个绕过阀球13侧部的外侧流道(即流道L),而未形成有效的从阀球13的背后(即阀球13的背向阀座12的一侧)流出的内侧流道。外侧流道经过阀座12和阀球13之间的间隙,从阀球13的侧面流出,进入高压需求端;而在阀球13的背后,由于阀球13打开时与挡套14之间密封,使得阀球13与挡套14之间无间隙(即图1中所示的A1处没有间隙),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流道让流体充分流动,导致在阀球13的背后会形成局部流动的死区。这种情况下,因阀球13表面的液压力反向于阀球13的运动方向,阀球13打开时在流场中受到较大的背压和回位液压力,以至于阀球13实际最终停留在非全开的悬浮状态,参阅图2,图2是图1所示的球阀出口阀中的阀球非全开时的示意图,从图2中可看出,位置A1处的阀球13与挡套14之间存在缝隙。而因为阀球13的不完全打开,会导致在阀球13和阀座12之间的阀口处形成节流效应,增大了局部压力损失,在保证高压需求端的系统压力的情况下使得泵的腔体内的压力远远高于高压需求端的系统压力;而泵的腔体内的压力升高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增大燃油高压泵的内应力,增大驱动端的能耗、力矩和负载应力,降低燃油高压泵供油效率,恶化出口阀开启时的噪音表现。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球阀出口阀的结构进行改进,以避免产生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阀门组件和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使得所述阀门组件能够实现完全打开的状态,进而降低了所述阀门组件的腔体内的压力,提升流体的供应效率,降低所述阀门组件打开时的流体噪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阀门组件,包括:
壳体,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容腔;
用于与一阀球配合关闭或打开阀门组件的阀座,所述阀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中,且所述阀座具有第二容腔,所述阀门组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容腔与所述第二容腔连通;
用于限定所述阀球的移动位置的挡套,所述挡套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中并将所述阀球限定在所述挡套和所述阀座之间,且所述挡套中开设有第三容腔,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三容腔轴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开口,所述开口使得所述阀门组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三容腔与所述第一容腔和所述第二容腔连通,进而使得经所述第二容腔之后,形成经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外侧流出的第一流道和经所述第三容腔的背向所述阀座的一端流出的第二流道;以及,
用于在所述阀座和所述第三容腔之间移动所述阀球的位置调节部件,所述位置调节部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容腔的背向所述阀座的一端的底壁上。
可选的,所述挡套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上。
可选的,所述开口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时,所有的所述开口均匀地分布于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
可选的,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限定所述阀球的轴向移动位置的止挡面,所述止挡面所在的位置比所述开口的背向所述阀座的一端所在的位置更靠近所述阀座。
可选的,所述止挡面与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直角或钝角。
可选的,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限定所述阀球的轴向移动位置的所述止挡面时,所有的所述止挡面均匀地分布于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
可选的,所述挡套包括用于限定所述阀球的径向移动位置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的背向所述阀座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开口的侧壁顶部。
可选的,所述位置调节部件为回位弹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包括:进口阀、管路和本实用新型的所述阀门组件,所述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进口阀和所述阀门组件。
可选的,所述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为燃油高压泵,所述管路为高压管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阀门组件,包括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容腔的壳体;用于与一阀球配合关闭或打开阀门组件的阀座,所述阀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中,且所述阀座具有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的第二容腔;用于限定所述阀球的移动位置的挡套,所述挡套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中并将所述阀球限定在所述挡套和所述阀座之间,且所述挡套中开设有第三容腔,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三容腔轴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开口,所述开口使得所述阀门组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三容腔与所述第一容腔和所述第二容腔连通;以及,用于在所述阀座和所述第三容腔之间移动所述阀球的位置调节部件,所述位置调节部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容腔的背向所述阀座的一端的底壁上。通过上述各个部件使得所述阀门组件具有经所述挡套中的第三容腔的侧壁外侧流出的第一流道以及经所述挡套中的第三容腔的背向所述阀座的一端流出的第二流道的双流道设计,进而使得所述阀门组件能够实现完全打开的状态,从而降低了所述阀门组件的腔体内的压力,提升了流体的供应效率,降低了所述阀门组件打开时的流体噪音。
2、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由于具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阀门组件,使得所述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的负载应力得到降低、流体供应效率得到提高以及流体噪音得到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一球阀出口阀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球阀出口阀中的阀球非全开时的示意图;
图3是现有的另一球阀出口阀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阀门组件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的阀门组件中的挡套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1~图5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壳体;111-入口端;112-出口端;12-阀座;13-阀球;14-挡套;15-弹簧;16-导向部;21-壳体;211-入口端;212-出口端;213-加大部;22-阀座;23-阀球;24-挡套;241-止挡面;242-开口;243-导向部;25-位置调节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阀门组件和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阀门组件,参阅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阀门组件的示意图,从图4中可看出,所述阀门组件包括壳体21、阀座22、阀球23、挡套24和位置调节部件25,所述壳体21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容腔;所述阀座22用于与所述阀球23配合关闭或打开阀门组件,所述阀座22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中,且所述阀座22具有第二容腔,所述阀门组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容腔与所述第二容腔连通;所述挡套24用于限定所述阀球23的移动位置,所述挡套24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中并将所述阀球23限定在所述挡套24和所述阀座22之间,且所述挡套24中开设有第三容腔,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三容腔轴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开口,所述开口使得所述阀门组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三容腔与所述第一容腔和所述第二容腔连通,进而使得经所述第二容腔之后,形成经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外侧流出的第一流道和经所述第三容腔的背向所述阀座22的一端流出的第二流道;所述位置调节部件25用于在所述阀座22和所述第三容腔之间移动所述阀球23,所述位置调节部件25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容腔的背向所述阀座22的一端的底壁上。
下面参阅图4和图5对所述阀门组件进行详细说明,图5是图4所示的阀门组件中的挡套的示意图。
所述壳体21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容腔。所述外界包括管路以及与管路连接的开口阀等部件。所述第一容腔具有入口端211和出口端212,所述出口端212的内径可以大于所述入口端211的内径,以使得流体从所述入口端211进入并经过所述阀门组件之后,流速逐渐降低且各个位置的流速逐渐均匀。所述流体可以为燃油或水等液体。当所述阀门组件安装于燃油高压泵中时,所述第一容腔的入口端211与柱塞加压室连通,所述第一容腔的出口端212与高压油路连通。
所述第一容腔具有内径相对所述入口端211和出口端212增大的加大部213,所述加大部213设置在所述挡套24的背向所述阀座22的一端处,以使得经过所述挡套24中的第三容腔之后的流体与经过所述挡套24的外侧的流体能够在所述加大部213中充分混合,进而使得从所述出口端212流出的流体的流速均匀。
所述阀座22用于与一阀球23配合关闭或打开阀门组件,所述阀座22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中,且所述阀座22具有第二容腔,所述阀门组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容腔与所述第二容腔连通。所述阀座22设置于所述入口端211中,所述阀座22可以环绕设置于所述入口端211的内侧壁上,和/或,所述阀座22的背向所述阀球23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入口端211的内侧壁向所述入口端211的中心延伸形成的台阶上。
所述阀座22的面向所述阀球23的一端的内侧壁(即图4中的位置B1处)的形状可以与所述阀球23的形状匹配,以使得在所述阀门组件处于关闭状态时,增大所述阀座22与所述阀球23密封的接触面积,进而使得密封效果更好,避免了流体的回流,保压效果更好。所述阀座22的面向所述阀球23的一端的内侧壁可以为一倾斜曲面或倾斜平面;当为倾斜曲面时,倾斜曲面能够与所述阀球23的球面完全贴合,进而使得所述阀座22与所述阀球23的密封效果更好。
所述挡套24用于限定所述阀球23的移动位置,所述挡套24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中并将所述阀球23限定在所述挡套24和所述阀座22之间,且所述挡套24中开设有第三容腔。所述第三容腔的背向所述阀座22的一端上的开孔的尺寸需足够大,以使得流体能够经此开孔快速流向所述出口端212,以优化经所述第三容腔中的流道。
所述挡套24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21的内壁上,可以将所述挡套24的侧壁外侧固定于所述壳体21的内侧壁上。
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限定所述阀球23的轴向移动位置的止挡面241;当所述阀门组件处于完全地打开状态时,所述阀球23与所述止挡面241接触,也避免所述阀球23继续朝背向所述阀座22的方向移动。当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限定所述阀球23的轴向移动位置的所述止挡面241时,所有的所述止挡面241优选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以使得所述阀球23与所述止挡面241接触时更加稳定,不会移动而影响流体流动。
所述止挡面241与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直角,即所述止挡面241垂直于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或者,所述止挡面241与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以使得所述阀球23打开之后与所述止挡面241接触时,所述止挡面241与所述阀球23之间是面的撞击而不是角的撞击,从而避免因角的撞击而导致的应力集中受损。所述止挡面241的形状可以与所述阀球23的形状匹配,以优化止挡效果,例如可以为平面或曲面。
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三容腔轴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开口242,所述开口242使得所述阀门组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三容腔与所述第一容腔和所述第二容腔连通,进而使得流体经所述第二容腔之后,形成经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外侧流出的第一流道和经所述第三容腔的背向所述阀座22的一端流出的第二流道。当所述开口24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时,所有的所述开口242优选均匀地分布于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以使得流体的流速在所述第三容腔更加均匀。从图5中可看出,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三容腔轴向延伸的三个开口242,三个开口242均匀地分布于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
所述止挡面241所在的位置比所述开口242的背向所述阀座22的一端所在的位置更靠近所述阀座22,以使得所述开口242具有足够大的尺寸让流体流入所述第三容腔中,进而优化经所述第三容腔的流道。所述开口242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等形状。
所述位置调节部件25用于在所述阀座22和所述第三容腔之间移动所述阀球23,具体地,所述阀球23的移动空间限定在所述止挡面241和所述阀座22之间。所述位置调节部件25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容腔的背向所述阀座22的一端的底壁上,所述挡套24的背向所述阀座22的一端上的开孔的尺寸可以在不影响所述位置调节部件25的安装固定的前提下设置为最大。所述位置调节部件25与所述阀球23之间接触但未连接;当所述阀门组件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位置调节部件25提供给所述阀球23朝向所述阀座22方向的作用力,以使得所述阀球23与所述阀座22之间密封;当所述阀门组件需要打开时,从所述入口端211流入的所述流体提供给所述阀球23背向所述阀座22方向的作用力,以使得所述阀球23远离所述阀座22直至接触到所述止挡面241,此时,所述阀球23也施加给所述位置调节部件25一定的作用力,使得所述位置调节部件25处于压缩状态;当需要再次关闭所述阀门组件时,所述流体提供给所述阀球23的作用力逐渐减小,在处于压缩状态的所述位置调节部件25的回弹力下,所述阀球23会被推动以快速回位到与所述阀座22接触,进而使得所述阀球23与所述阀座22之间密封。
所述位置调节部件25可以为回位弹簧或者由回位弹簧与伸缩杆组成的组件等,以沿着所述第三腔体的轴向移动所述阀球23,使得所述阀球23能够快速回位。
从上述内容可知,通过在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设置沿所述第三容腔轴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开口242,使得当所述阀球23离开所述阀座22之后,即所述阀门组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开口242作为流体的流通通道,使得流体流入所述第三容腔中并经所述第三容腔的背向所述阀座22的一端流出。并且,从图4中可看出,当所述阀球23与所述止挡面241接触时,即所述阀门组件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流体从所述第一容腔的入口端211流入,经过所述第二容腔,并经过所述阀座22和所述阀球23之间的缝隙之后分为两个流道,其中,第一流道L1为流体经所述挡套24(或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外侧流向所述第一容腔的出口端212,第二流道L2为流体通过所述开口242流入所述第三容腔中,并经所述第三容腔的背向所述阀座22的一端流向所述第一容腔的出口端212。因此,当所述阀门组件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流体除了经所述挡套24的侧壁外侧流出之外,还有一个经所述第三容腔的背向所述阀座22的一端流出的流道。其中,经所述第三容腔的背向所述阀座22的一端流出的流道使得在所述阀球23离开所述阀座22时,所述阀球23的背向所述阀座22的一侧所受到的液体阻力得到减小,保证所述阀门组件能够实现完全打开的状态,进而实现局部节流效应减弱,减小了所述阀门组件的腔体内的压力。但是,如果仅有经所述第三容腔的背向所述阀座22的一端流出的流道时,所述阀球23的背向所述阀座22的一侧的缓冲液阻太小,所述阀球23的面向所述阀座22的一侧会受到流体的较大正面冲击速度和加速度,从而降低所述位置调节部件25等部件的冲击寿命;而经所述挡套24的侧壁外侧流出的流道能够实现流体的分流,限制所述阀球23的冲击载荷,因此,也需要同时具有经所述挡套24的侧壁外侧流出的流道,从而实现所述阀门组件的双流道设计。
通过设计所述阀门组件具有经所述挡套24的侧壁外侧流出的流道以及经所述挡套24中的第三容腔的背向所述阀座22的一端流出的流道的双流道,优化了出流流道,使得所述阀门组件能够实现完全打开的状态,进而降低了所述阀门组件的腔体内的压力,同时降低了泵的壳体和驱动组件的负载应力,泵的壳体和驱动组件(凸轮,挺柱等)得以使用更低成本的钢材,或者可以将低等级的钢材用于更高的压力系统,从而降低原材料的成本;并且,能够提升流体的供应效率,降低所述阀门组件的腔体内的压力能够降低死区导致的流体的供应效率的损失以及降低缝隙泄露导致的流体的供应效率的损失;同时,所述阀门组件打开时的流体噪音是造成泵体噪音的主要部分之一,而降低所述阀门组件的内外腔的压差,可以有效的减小流体噪音。
另外,所述挡套24可以包括用于限定所述阀球23的径向移动位置的导向部243,如图4所示,所述导向部243的背向所述阀座22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开口242的侧壁顶部,所述导向部243可以与所述开口242的侧壁一体成型。所述导向部243的面向所述阀座22的一端可以与所述阀座22接触或不接触。
而若所述阀门组件中未设置导向部,参阅图3,图3是现有的另一球阀出口阀的示意图,从图3中可看出,挡套14和阀座12之间并未设置导向部,那么,会导致阀球13打开和回位的动态轨迹不可控,不利于流场稳定和球阀出口阀的快速响应。或者,若导向部安装在阀座上,如图1所示,导向部16安装于阀座12的面向挡套14的一端,此时,由于在阀球13打开时需要保留流体的流通通道,使得需要在导向部16的圆周一圈去除一部分的侧壁,以使得流体可以流通,这样就导致导向部16是非圆周均匀的固定在阀座12上,阀座12的装配力通过非均匀结构使得密封面A2发生非均匀形变,进而导致阀座12与阀球13之间出现密封不良,从而导致保压能力变差。因此,图4中通过将所述导向部243设置于所述开口242的侧壁顶部,使得将密封的特性和导向的特性分离到两个部件上,所述导向部243在对所述阀球23实现导向的同时,所述导向部243的非均匀结构也不会对所述阀球23和所述阀座22之间的密封效果产生影响,提升了所述阀门组件的保压能力,进而满足越来越严格的发动机在启停、混动切换等工况下对高压油路等的保压要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阀门组件,包括:壳体,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容腔;用于与一阀球配合关闭或打开阀门组件的阀座,所述阀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中,且所述阀座具有第二容腔,所述阀门组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容腔与所述第二容腔连通;用于限定所述阀球的移动位置的挡套,所述挡套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中并将所述阀球限定在所述挡套和所述阀座之间,且所述挡套中开设有第三容腔,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三容腔轴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开口,所述开口使得所述阀门组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三容腔与所述第一容腔和所述第二容腔连通,进而使得经所述第二容腔之后,形成经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外侧流出的第一流道和经所述第三容腔的背向所述阀座的一端流出的第二流道;以及,用于在所述阀座和所述第三容腔之间移动所述阀球的位置调节部件,所述位置调节部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容腔的背向所述阀座的一端的底壁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阀门组件通过双流道设计使得所述阀门组件能够实现完全打开的状态,进而降低了所述阀门组件的腔体内的压力,提升流体的供应效率,降低所述阀门组件打开时的流体噪音。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包括:进口阀、管路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阀门组件,所述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进口阀和所述阀门组件。在所述进口阀和所述阀门组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进口阀、管路和阀门组件连通。所述阀门组件可以作为出口阀,流体通过所述进口阀流入所述管路,并通过所述阀门组件流出。所述进口阀和所述阀门组件之间还可连接其它部件。由于具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阀门组件,使得所述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的负载应力得到降低、流体供应效率得到提高以及设备噪音得到降低。
所述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可以为燃油高压泵,所述管路为高压管路。在所述燃油高压泵供油阶段,所述阀门组件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所述阀门组件中的挡套的止挡面止挡阀球,燃油经过所述阀球和阀座之间的缝隙流入所述阀门组件的腔体中,并经过所述挡套中的第三腔体的背向阀座的一端的流道和所述挡套侧壁外侧的流道流出,进而流向高压需求端;在燃油高压泵吸油阶段,所述阀门组件处于关闭状态,所述阀球和所述阀座密封,关断燃油的流动,并且防止高压需求端的燃油回流,以达到保压的功能。
由于在所述阀门组件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燃油同时经过所述挡套中的第三腔体的背向阀座的一端的流道和所述挡套侧壁外侧的流道流出,降低了所述阀门组件的腔体内的压力,同时降低了燃油高压泵的壳体和驱动组件的负载应力,燃油高压泵的壳体和驱动组件(凸轮,挺柱等)得以使用更低成本的钢材,或者可以将低等级的钢材用于更高的压力系统,从而降低原材料的成本;并且,能够提升供油效率,降低所述阀门组件的腔体内的压力能够降低死区导致的供油效率的损失以及降低柱塞缝隙泄露导致的供油效率的损失;同时,所述阀门组件打开时的流体噪音是造成燃油高压泵体噪音的主要部分之一,而降低所述阀门组件的内外腔的压差,可以有效的减小流体噪音。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阀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一容腔;
用于与一阀球配合关闭或打开阀门组件的阀座,所述阀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中,且所述阀座具有第二容腔,所述阀门组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容腔与所述第二容腔连通;
用于限定所述阀球的移动位置的挡套,所述挡套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中并将所述阀球限定在所述挡套和所述阀座之间,且所述挡套中开设有第三容腔,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设置有沿所述第三容腔轴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开口,所述开口使得所述阀门组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三容腔与所述第一容腔和所述第二容腔连通,进而使得经所述第二容腔之后,形成经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外侧流出的第一流道和经所述第三容腔的背向所述阀座的一端流出的第二流道;以及,
用于在所述阀座和所述第三容腔之间移动所述阀球的位置调节部件,所述位置调节部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三容腔的背向所述阀座的一端的底壁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套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时,所有的所述开口均匀地分布于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限定所述阀球的轴向移动位置的止挡面,所述止挡面所在的位置比所述开口的背向所述阀座的一端所在的位置更靠近所述阀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面与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直角或钝角。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阀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限定所述阀球的轴向移动位置的所述止挡面时,所有的所述止挡面均匀地分布于所述第三容腔的侧壁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套包括用于限定所述阀球的径向移动位置的导向部,所述导向部的背向所述阀座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开口的侧壁顶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调节部件为回位弹簧。
9.一种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进口阀、管路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阀门组件,所述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进口阀和所述阀门组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为燃油高压泵,所述管路为高压管路。
CN202020800077.8U 2020-05-14 2020-05-14 阀门组件和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 Active CN2124069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00077.8U CN212406925U (zh) 2020-05-14 2020-05-14 阀门组件和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00077.8U CN212406925U (zh) 2020-05-14 2020-05-14 阀门组件和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06925U true CN212406925U (zh) 2021-01-26

Family

ID=74376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00077.8U Active CN212406925U (zh) 2020-05-14 2020-05-14 阀门组件和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069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36545B1 (en) High-pressure fuel supply pump
US20180045155A1 (en) High-Pressure Fuel Supply Pump
CN101424237B (zh) 高压液体供给泵
US6223725B1 (en) High-pressure fuel supply assembly
US20080273992A1 (en) Cavitation-deterring energy-efficient fluid pump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US20140182451A1 (en) Pressure relief valve and high pressure pump with such valve
JP2006207384A5 (zh)
CN106255823A (zh) 高压燃料供给泵
KR100367032B1 (ko) 고압 연료펌프
CN111173916B (zh) 用于机动车变速器的液压系统的冷却优先阀
US6427664B1 (en) Pressure booster for a fuel injection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N212406925U (zh) 阀门组件和具有阀门组件的泵体
KR101504495B1 (ko) 유체의 제어 또는 계량용 밸브 장치
CN108798823B (zh) 一种基于双腔反馈的三级变排量控制系统
CN107939473B (zh) 一种先导阀控制三级变排量机油泵
US20040069352A1 (en) Check valve
US9394898B2 (en) Spring element and corresponding piston pump for delivering fluids
US20160108781A1 (en) Variable-flow rate oil pump
US9719475B2 (en) Control valve, in particular for metering in a fluid for a delivery pump which is arranged downstream
CN211449693U (zh) 一种流量平稳的燃油计量阀
CN100564864C (zh) 用于控制高压流体系统中的连接的阀
JP6959109B2 (ja) リリーフ弁機構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燃料供給ポンプ
CN205446005U (zh) 一种柱塞泵阀组
CN216975079U (zh) 一种燃油输油泵及汽车
JP2018150911A (ja) リリーフ弁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燃料供給ポン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