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01536U - 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飞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01536U
CN212401536U CN202020267656.0U CN202020267656U CN212401536U CN 212401536 U CN212401536 U CN 212401536U CN 202020267656 U CN202020267656 U CN 202020267656U CN 212401536 U CN212401536 U CN 2124015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rn
aircraft
rotor assembly
connection
structur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6765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ngdong Qian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ngdong Qian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ngdong Qians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ngdong Qian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6765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015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015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015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飞行器,涉及航空技术领域。该飞行器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至少两个机臂结构,每个机臂结构至少包括:第一机臂、第二机臂和连接件,第一机臂和第二机臂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旋翼组件,第一机臂上的旋翼组件的旋转轴方向朝向背离第二机臂的一侧,第二机臂上的旋翼组件的旋转轴方向朝向第一机臂的一侧;第一机臂通过连接件与第二机臂连接,连接件位于第一机臂和第二机臂两端的旋翼组件之间;机架结构,其中一个机臂结构的第一机臂、第二机臂和连接件中的至少一项通过机架结构与另一个机臂结构的第一机臂、第二机臂和连接件中的至少一项连接。该实施方式可以解决现有飞行器无法满足大载重要求的问题。

Description

飞行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飞行器。
背景技术
随着飞行器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且为了满足物流或载人等需求,对飞行器的载重要求越来越高。以无人机为例,大载重无人机成为一种行业趋势,但是现有无人机的载重量大多是在160Kg以下,无法满足大载重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飞行器,能够解决现有飞行器无法满足大载重要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飞行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包括:
至少两个机臂结构,每个所述机臂结构至少包括:第一机臂、第二机臂和连接件,所述第一机臂和所述第二机臂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旋翼组件,所述第一机臂上的所述旋翼组件的旋转轴方向朝向背离所述第二机臂的一侧,所述第二机臂上的所述旋翼组件的旋转轴方向朝向所述第一机臂的一侧;所述第一机臂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机臂连接,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机臂和所述第二机臂两端的旋翼组件之间;
机架结构,其中一个所述机臂结构的第一机臂、第二机臂和连接件中的至少一项通过所述机架结构与另一个所述机臂结构的第一机臂、第二机臂和连接件中的至少一项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机臂和所述第二机臂中的至少一个呈U形结构。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旋翼组件的桨叶的内凹部,所述内凹部的开口指向所述旋翼组件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机臂上的旋翼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机臂的远离所述第二机臂的一侧,所述第二机臂上的旋翼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机臂的靠近所述第一机臂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为轴对称结构。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机臂连接;
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机臂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的边界超出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的边界,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的连接处形成所述内凹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呈U形杆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开口指向所述第一机臂,所述第二连接部呈L形杆状结构。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
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机臂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内凹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内凹部的开口指向所述旋翼组件一侧;
第四连接部,所述内凹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机臂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三连接部、所述内凹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均为杆状结构。
可选地,所述机架结构包括:
机架,其中一个机臂结构的第一机臂、第二机臂和连接件中的至少一项通过所述机架与另一个机臂结构的第一机臂、第二机臂和连接件中的至少一项连接;
起落架,所述起落架与所述机架连接。
可选地,所述机架包括:
第五连接部,所述第五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所述机臂结构的第一机臂连接;
第六连接部,所述第六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所述机臂结构的第二机臂连接;
第七连接部,所述第七连接部分别与所述第六连接部和所述起落架连接,所述起落架位于远离所述第六连接部一侧。
可选地,所述飞行器还包括:
至少一个容纳舱,所述容纳舱与所述机架结构连接,两个相邻机臂结构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容纳舱置于所述容纳空间中。
可选地,所述机架包括:
至少一个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于承载所述容纳舱。
可选地,所述飞行器的机身具有一对称面,所述机臂结构位于所述对称面的两侧,所述旋翼组件的旋转轴平行于所述机身的对称面。
上述实用新型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飞行器是通过机架结构将至少两个机臂结构进行连接,飞行器可以实现共轴多旋翼的布局方式,并且通过机臂结构的连接件可以缩短机臂的悬臂梁长度,进而优化了所述机臂的受力情况,使得所述机臂结构能够满足大载重的要求。
上述的非惯用的可选方式所具有的进一步效果将在下文中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六;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七;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八;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之九;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十;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一;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二;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三;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十四;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十五;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之十六;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对现有技术方案和产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用于载人的飞行器多为多旋翼机型。为了使得现有飞行器能够满足大载重的要求,可以对飞行器的轴数以及旋翼桨等方面进行改进。但是,在现有的“螺旋桨平铺”的布局形式下,由于轴距和轴数均与桨径之间有制约关系,单纯地增加轴数和桨径难以实现增加飞行器载重的目的。同时,轴数和桨径过大,会使得轴距过大,这使得飞行器的机体尺寸过大,最终使得机臂的受力情况进一步地恶化。
由于共轴多旋翼的布局方式在增大轴数和桨径时不会过大增大飞行器的机体尺寸,可以将共轴多旋翼的布局方式用于解决现有飞行器无法满足大载重要求的问题。但是共轴多旋翼的飞行器会存在其他一些问题,如机臂的悬臂梁长度过长,从而导致机臂的受力较大;或者当位于下层的旋翼组件向下布置时,要避免旋翼组件打地或者与起落架碰撞等影响,需要将起落架设置的高一些,这都会增加飞行器的自重。
为了改善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飞行器,该飞行器可以用于载人或载物等,该飞行器可以为飞机或无人机等。图1至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16所示,该飞行器包括:至少两个机臂结构1和机架结构2,至少两个机臂结构1并列设置,每个所述机臂结构1至少包括:第一机臂10、第二机臂11和连接件12;其中,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旋翼组件15,所述第一机臂10上的所述旋翼组件15的旋转轴方向朝向背离所述第二机臂11的一侧,所述第二机臂11上的所述旋翼组件15的旋转轴方向朝向所述第一机臂10的一侧,所述旋翼组件15包括电机、电调(可选)和螺旋桨等;所述第一机臂10通过所述连接件12与所述第二机臂11连接,所述连接件12位于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两端的旋翼组件15之间,所述连接件12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旋翼组件15的桨叶的内凹部121,所述内凹部121的开口120指向所述旋翼组件15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机臂10位于所述第二机臂11的上方,即至少两个机臂11分别位于不同层,可以通过所述连接件12将位于不同层的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进行连接,为了缩短所述机臂11的悬臂梁长度,可以将所述连接件12与所述机臂11的连接位置尽量靠近所述旋翼组件15一侧,此时所述连接件12和所述旋翼组件15之间会产生干涉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旋翼组件15的旋转轴、所述第一机臂10和第二机臂11位于同一平面内。需要解释的是,所述旋翼组件15的旋转轴方向可以理解为每个所述旋翼组件15的旋转轴对应的纵向升力方向,其中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即为所述旋翼组件15的旋转轴方向。参见图1,所述第一机臂10上的旋翼组件15的旋转轴方向朝向所述第一机臂10的背离所述第二机臂11的一侧,所述第二机臂11上的旋翼组件15的旋转轴方向朝向所述第一机臂10一侧。例如,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可以平行设置,所述旋翼组件15的旋转轴可以垂直于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
所述飞行器的机身具有一对称面,所述机身的轴线位于所述机身的对称面上,所述旋翼组件15的旋转轴垂直于所述机身的轴线且平行于所述机身的对称面。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机臂结构位于所述飞行器的机身两侧,所述第一机臂10和第二机臂11所在平面可以与所述机身的对称面平行或与所述机身的对称面设置有预设夹角。以上有关所述第一机臂10和第二机臂11的设置位置的描述只是示例并非限定,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并不具体限定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的设置位置。
为了防止所述连接件12和所述旋翼组件15之间产生干涉,可以在所述连接件12上设置所述内凹部121,即所述内凹部121用于防止所述旋翼组件15与所述连接件12之间产生干涉。这样,通过所述连接件12可以将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进行连接,可以实现共轴多旋翼的布局方式,并且旋翼组件分为上下两层,在增大轴数和桨径的情况下不会过于增大机体尺寸;并且通过所述连接件可以缩短机臂11的悬臂梁长度,进而优化了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的受力情况,使得所述机臂结构1能够满足大载重的要求,最终解决现有飞行器无法满足大载重要求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内凹部121用于为所述旋翼组件15提供内凹的容纳空间,即通过所述内凹部121可以形成“用于包纳旋翼桨尖部分的空间”,通过所述内凹部121可以避免所述连接件12与所述旋翼组件15产生干涉,可以使得所述连接件12与所述机臂11的连接位置尽量靠近所述旋翼组件15一侧。通过所述连接件12能够缩短至少两个机臂11的悬臂梁长度,进而可以优化机臂11的受力情况。也就是说,该机臂结构1在增加飞行器的轴数和桨径的同时,不会过大增加机臂11的悬臂梁长度,有利于优化机臂11的受力,同时也有利于控制飞行器的机体尺寸,避免机体过大以及结构自重过大。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内凹部121与所述旋翼组件15对应设置,所述内凹部21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所述旋翼组件15的设置位置以及布局方式确定。其中,可以将所述旋翼组件15向下设置或向上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机臂10上的旋翼组件15向上设置是指所述第一机臂10上的旋翼组件15位于所述第一机臂10的远离所述第二机臂11的一侧。所述第二机臂11上的旋翼组件15向上设置是指所述第二机臂11上的旋翼组件15位于所述第二机臂11的靠近所述第一机臂10的一侧。所述第一机臂10上的旋翼组件15向下设置是指所述第一机臂10上的旋翼组件15位于靠近所述第二机臂11一侧,所述第二机臂11上的旋翼组件15向下设置是指所述第二机臂11上的旋翼组件15位于远离所述第二机臂11一侧。所述旋翼组件15的布局方式可以单旋翼或共轴多旋翼等方式。
例如: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旋翼组件15,所有的旋翼组件15均向上设置,所述第一机臂10位于所述第二机臂11的上方,设置在所述第二机臂11上的旋翼组件15会与所述连接件12产生干涉,此时可以将所述内凹部121设置在所述连接件12的靠近所述第二机臂11一侧处,如图1至图8所示。或者,所有的旋翼组件15均向下设置,所述第一机臂10位于所述第二机臂11的上方,设置在所述第一机臂10上的旋翼组件15会与所述连接件12产生干涉,可以将所述内凹部121设置在所述连接件12的靠近所述第一机臂10一侧处。
继续参见图1至图3以及图9和图1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机臂结构1还包括:电机座13,所述电机座13的一端与所述旋翼组件15连接,所述电机座1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机座13可以以直接连接方式或间接连接方式与所述机臂11连接。当所述电机座13与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直接连接时,所述电机座13可以通过螺纹或焊接等方式与所述机臂11直接连接;当所述电机座13与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间接连接时,所述机臂结构1还包括:管夹14,所述电机座13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管夹14与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连接,通过所述管夹14可以便于将所述电机座13固定在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上。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连接件12可以进一步通过焊接、螺栓连接或铆接等方式与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连接,以上有关所述连接件12分别与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的连接方式的描述只是示例并非限定,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具体限定所述连接件12分别与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的连接方式。
在飞行器的降落过程中,所述旋翼组件15会与地面或者起落架22产生干涉。为了解决以上干涉问题,可以增加所述旋翼组件15的高度,同时还可以调整所述旋翼组件15的安装方式以及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的结构,例如:将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U形结构,并将所述旋翼组件15向上设置,来避免旋翼组件15对起落架22设计产生影响。其中可以通过多种实施方式来增加所述旋翼组件15的高度,接下来以其中两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
方式一:通过调整电机座13的高度来调整所述旋翼组件15的高度。例如:可以通过调整上下两层的电机座13的高度来调节上下两层的旋翼组件15之间的距离。
方式二:通过调整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的结构来调整所述旋翼组件15的高度。例如:参见图13和图17,可以将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U形结构或凹形结构,当多个所述机臂11均为U形结构时,可以将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的开口朝向同一方向。为了避免在降落的过程中位于下侧的所述旋翼组件15与地面产生干涉,可以将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二机臂11设置为U形结构。
继续参见图13和图17,为了避免产生应力集中,可以采用两端带弧形的“凹形结构”或U形结构来实现,进而缩短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之间的距离,进而减小飞行器的机体尺寸。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所述连接件可以实现上下两层机臂的连接,使得两层机臂均可以实现向上布置,避免旋翼组件对起落架22设计的影响。
方式三:调整所述旋翼组件15的设置方式,所述旋翼组件15的设置方式可以分为向上设置和向下设置。通过将旋翼组件15向上设置,可以增加所述旋翼组件15的高度。例如:为了避免位于下层的旋翼组件15与地面或起落架22产生干涉,可以将位于下层的旋翼组件15或所有的旋翼组件15向上设置。
需要强调的是,可以将方式一、方式二和方式三单独使用,或者可以将方式一、方式二和方式三进行结合使用。优选地,可以将方式一、方式二和方式三结合使用。例如:参见图13和图17,可以将所有旋翼组件15向上设置,并将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均设置为U形结构,来避免或减小旋翼组件15对起落架22的影响,有利于优化起落架22的结构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有关提高所述旋翼组件15高度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只是示例并非限定,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仅限于以上三种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12的作用是将位于不同层的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进行连接,并缩短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的悬臂梁长度。所述连接件12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可以实现以上作用,接下来以其中两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
其中,所述连接件1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当所述连接件12为一体结构,可以通过3D打印、铸造、注塑或模压成型等方式制成;当所述连接件12为分体结构,所述连接件12的各个部分可以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制成。其中可以根据所述连接件12的具体材质确定所述连接件12的加工工艺。同时,为了进一步保证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的受力均衡,可以将所述连接件12设置为轴对称结构。
方式一:
继续参见图2和图12,所述连接件12还包括:第一连接部122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123,所述第一连接部1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机臂10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12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12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机臂1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22的另一端的边界超出所述第二连接部123的一端的边界,使得所述第一连接部12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3的一端的连接处形成内凹结构,即内凹部121。
继续参见图2和图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122呈U形杆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122的开口指向所述第一机臂10;所述第二连接部123呈L形杆状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12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例如:所述第二连接部12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呈L形结构的所述第二连接部123背对设置。
方式二:
继续参见图17,所述连接件12还包括:第三连接部124和第四连接部125,所述第三连接部12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机臂10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124的另一端与所述内凹部121的一端连接,所述内凹部121的开口指向所述旋翼组件15一侧;所述内凹部1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部12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12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机臂11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部124、所述内凹部121和所述第四连接部125均为杆状结构,由所述第三连接部124、所述内凹部121和所述第四连接部125共同形成“凹”形结构。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内凹部121为U形杆状结构,所述内凹部121的开口指向所述旋翼组件15一侧。
继续参见图1至图16,所述机架结构2用于将相邻两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所述第一机臂10、所述第二机臂11和所述连接件12进行连接。所述机架结构2具体可以包括:机架21和起落架22,其中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第一机臂10、第二机臂11和/或连接件12通过所述机架21与另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第一机臂10、第二机臂11和/或连接件12连接;所述起落架22与所述机架21连接。
例如:所述第一机臂10位于远离所述起落架22一侧,所述第二机臂11位于靠近所述起落架22一侧。所述机架21与所述机臂结构1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并以其中几种优选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
其中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第一机臂10和第二机臂11可以分别与另外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第一机臂10和第二机臂11连接;或者,其中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第一机臂10和第二机臂11和连接件12可以分别与另外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第一机臂10和第二机臂11和连接件12连接;或者,其中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第一机臂10可以与另外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第二机臂11连接,其中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第二机臂11可以与另外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第一机臂10连接。又或者,其中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连接件12可以与另外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第一机臂10和/或第二机臂11连接,另外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连接件12可以与其中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第一机臂10和/或第二机臂11连接。又或者,其中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连接件12与另外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连接件12连接。优选地,为了便于在两个相邻的所述机臂结构1之间形成容纳空间16,可以将其中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第一机臂10和第二机臂11分别与另外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第一机臂10和第二机臂11进行连接;同时为了提高机架21的结构强度,可以将其中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连接件与另外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连接件连接。
继续参见图1,所述机架21包括:第五连接部211、第六连接部212和第七连接部213;所述第五连接部211的两端分别与位于两个相邻的所述机臂结构1上且远离所述起落架22一侧的两个机臂连接;所述第六连接部212的两端分别与位于两个相邻的所述机臂结构1上且靠近所述起落架22一侧的两个机臂连接;所述第七连接部213用于安装固定所述起落架22,所述第七连接部213分别与所述第六连接部212和所述起落架22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五连接部211、所述第六连接部212和所述第七连接部213均可以为杆状结构,所述第五连接部211、所述第六连接部212和所述第七连接部213的数量均可以为至少一个。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五连接部211、所述第六连接部212和所述第七连接部213的数量越多,所述机架21的结构强度越大。当所述第五连接部211为多个时,多个所述第五连接部211可以并列设置或交叉设置,其中图1至图16所示的为两个所述第五连接部211并列设置时的情形。所述第六连接部212的结构与所述第五连接部211的结构类似,即所述第六连接部212为多个时的情形可以参照所述第五连接部211为多个时的情形,在此不再赘述。当所述第七连接部213为多个时,多个所述第七连接部213可以并列且对称设置,图1至图16所示的为两个所述第七连接部213并列且对称设置时的情形。
继续参见图9至图16,为了使得所述飞行器可以容纳人或物等,所述飞行器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容纳舱3,即所述容纳舱3可以用于容纳人或物等,所述容纳舱3与所述机架结构2连接,两个相邻机臂结构1之间形成容纳空间16,所述容纳舱3置于所述容纳空间16中。为了便于将所述容纳舱3固定在所述机架21上,可以在所述机架2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部214,所述支撑部214用于承载所述容纳舱3。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舱3可以用于容纳人、货物和/或设备等。现有飞行器是将电池等设备的仓储空间与载人空间设置在一起,不利于用于物流行业,同时也不利于设备的维修维护与保养。为了解决该问题,所述容纳舱3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其中一个容纳舱31可以用于容纳人,另外一个容纳舱32可以用于容纳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容纳空间16分为设备空间和载物空间,设备空间用于安装电池等;载物空间用于载物或者载人。并设置至少两个容纳舱3,其中一个容纳舱31可以用于容纳人,另外一个容纳舱32可以用于容纳设备,并可以将分别用于容纳人和设备的容纳舱31,32分别放置在载物空间和设备空间中,有利于设备的维修保养;同时有利于保证飞行器的重心处于两层旋翼组件之间,有利于提高飞行器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214除了可以用于承载容纳舱3,所述支撑部214还可以用于增加所述机架21的结构强度。所述支撑部214的实施方式可以有多种,以其中几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
方式一:
当所述第六连接部212为多个时,可以在两个相邻的所述第六连接部212之间设置支撑部214,所述支撑部214可以为平行设置和/或交叉设置的多个杆状结构。例如:所述支撑部214为“十”字形或“田”字形的杆状结构,可以在所述支撑部214上放置用于容纳设备的容纳舱3,即设备舱。
方式二:
继续参见图1,可以在所述第五连接部211和所述第六连接部212之间设置H形杆状结构,并在两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连接件之间设置杆状结构,即可以通过H形杆状结构与两个所述连接件之间的杆状结构形成所述支撑部214,可以在所述支撑部214上放置用于容纳人的容纳舱31,如图9至图16。
方式三:
当所述第五连接部211为多个时,可以在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五连接部211之间设置支撑部214,所述支撑部214可以为平行设置和/或交叉设置的多个杆状结构,所述支撑部214可以用于容纳设备的容纳舱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方式一、方式二和方式三只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种优选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仅限于如上所述的三种方式。另外,可以将上述的方式一、方式二和方式三单独使用,或将上述的方式一、方式二和方式三中的至少一种方式进行结合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实现共轴多旋翼的布局方式,在增大轴数和桨径的情况下不会过于增大机体尺寸;并且通过所述连接件可以缩短第一机臂10和第二机臂11的悬臂梁长度,进而优化了所述第一机臂10和第二机臂11的受力情况,使得所述机臂结构1能够满足大载重的要求,最终解决现有飞行器无法满足大载重要求的问题。
并且,所述旋翼组件分为上下两层,旋翼组件的控制策略多样,可以通过优化上下两层旋翼组件的参数,可以提高飞行器的性能,使得飞行器的载重大。并可以将分别用于容纳人和设备的容纳舱3分别放置在载物空间和设备空间中,有利于设备的维修保养;同时有利于保证飞行器的重心处于两层旋翼组件之间,有利于提高飞行器的稳定性。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机臂结构(1),每个所述机臂结构(1)至少包括:第一机臂(10)、第二机臂(11)和连接件(12),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旋翼组件(15),所述第一机臂(10)上的所述旋翼组件(15)的旋转轴方向朝向背离所述第二机臂(11)的一侧,所述第二机臂(11)上的所述旋翼组件(15)的旋转轴方向朝向所述第一机臂(10)的一侧;所述第一机臂(10)通过所述连接件(12)与所述第二机臂(11)连接,所述连接件(12)位于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两端的旋翼组件(15)之间;
机架结构(2),其中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第一机臂(10)、第二机臂(11)和连接件(12)中的至少一项通过所述机架结构(2)与另一个所述机臂结构(1)的第一机臂(10)、第二机臂(11)和连接件(12)中的至少一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臂(10)和所述第二机臂(11)中的至少一个呈U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2)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旋翼组件(15)的桨叶的内凹部(121),所述内凹部(121)的开口(120)指向所述旋翼组件(15)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臂(10)上的旋翼组件(15)位于所述第一机臂(10)的远离所述第二机臂(11)的一侧,所述第二机臂(11)上的旋翼组件(15)位于所述第二机臂(11)的靠近所述第一机臂(10)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2) 为轴对称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2)包括:
第一连接部(122),所述第一连接部(1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机臂(10)连接;
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123),所述第二连接部(12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12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机臂(1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22)的另一端的边界超出所述第二连接部(123)的一端的边界,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22)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23)的一端的连接处形成所述内凹部(1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22)呈U形杆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122)的开口指向所述第一机臂(10),所述第二连接部(123)呈L形杆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2)包括:
第三连接部(124),所述第三连接部(12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机臂(10)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124)的另一端与所述内凹部(121)的一端连接;
第四连接部(125),所述内凹部(1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部(12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12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机臂(1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部(121)、所述第三连接部(124)和所述第四连接部(125)均为杆状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结构(2) 包括:
机架(21),其中一个机臂结构(1)的第一机臂(10)、第二机臂(11)和连接件(12)中的至少一项通过所述机架(21)与另一个机臂结构(1)的第一机臂(10)、第二机臂(11)和连接件(12)中的至少一项连接;
起落架(22),所述起落架(22)与所述机架(21)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21)包括:
第五连接部(211),所述第五连接部(2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所述机臂结构(1)的第一机臂(10)连接;
第六连接部(212),所述第六连接部(2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所述机臂结构(1)的第二机臂(11)连接;
第七连接部(213),所述第七连接部(213)分别与所述第六连接部(212)和所述起落架(22)连接,所述起落架位于远离所述第五连接部(211)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还包括:
至少一个容纳舱(3),所述容纳舱(3)与所述机架结构(2)连接,两个相邻机臂结构(1)之间形成容纳空间(16),所述容纳舱(3)置于所述容纳空间(16)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21)包括:
至少一个支撑部(214),所述支撑部(214)用于承载所述容纳舱(3)。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的机身具有一对称面,所述机臂结构位于所述对称面的两侧,所述旋翼组件(15)的旋转轴平行于所述机身的对称面。
CN202020267656.0U 2020-03-06 2020-03-06 飞行器 Active CN2124015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67656.0U CN212401536U (zh) 2020-03-06 2020-03-06 飞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67656.0U CN212401536U (zh) 2020-03-06 2020-03-06 飞行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01536U true CN212401536U (zh) 2021-01-26

Family

ID=74377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67656.0U Active CN212401536U (zh) 2020-03-06 2020-03-06 飞行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015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41478B1 (en) Compound helicopter
EP2933187B1 (en) Rotary wing aircraft with a multiple beam tail boom
CA3050051C (en) A compound helicopter with a fixed wing arrangement
CN109178301A (zh) 一种固定翼旋翼混合无人机
CN110588962A (zh) 具有包括气动优化的罩部的推力产生单元的多旋翼飞行器
CN112722289A (zh) 一种结合多轴旋翼的自旋翼飞行器
CN210011885U (zh) 一种固定翼物流无人机
CN212401536U (zh) 飞行器
CN210027900U (zh) 一种多旋翼载人飞行器的电池仓及包含该电池仓的载人飞行器
KR20170096623A (ko) 회전익기용 일체형 선체를 지닌 서브플로어 구조물
CN210338280U (zh) 一种多旋翼载人飞行器
CN216969996U (zh) 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CN212401520U (zh) 机臂结构和飞行器
CN110155313A (zh) 一种多旋翼载人飞行器
CN115214904A (zh) 一种eVTOL飞机飞行试验台架
CN113200149B (zh) 一种基于进气道的固定翼无人机承力结构
CN110155312B (zh) 一种多旋翼载人飞行器的电池仓及包含该电池仓的载人飞行器
CN114771820A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RU145089U1 (ru) Беспилотный летате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вертикального взлета и посадки
CN218368317U (zh) 动力电池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飞行器
CN208102332U (zh) 一种新型双层多旋翼无人机
CN112478178A (zh) 一种单旋翼无副翼无人机发动机放置安装结构
CN217598816U (zh) 一种高载荷无人机机身
CN111498106A (zh) 一种倾转混动电传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CN217436038U (zh) 无人机机身结构和无人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