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95686U - 灭火装置 - Google Patents

灭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95686U
CN212395686U CN202020531362.4U CN202020531362U CN212395686U CN 212395686 U CN212395686 U CN 212395686U CN 202020531362 U CN202020531362 U CN 202020531362U CN 212395686 U CN212395686 U CN 2123956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extinguishing
fire
core
circuit board
hea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3136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坚
黄永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hangke Safety Emergenc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Changke Fire Figh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Changke Fire Figh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Changke Fire Figh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3136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956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956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956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灭火装置,所述灭火装置适用于有生物体存在的室内空间,所述灭火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敞开,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盖体,所述盖体设在所述壳体的顶部;至少一个灭火芯,所述灭火芯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灭火芯为固体,所述灭火芯燃烧时产生无毒的灭火气体适于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喷向所述壳体外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灭火装置,通过使灭火芯为固体,使壳体内无压力存在,无需定期维护保养。而且,由于灭火芯燃烧时产生无毒的灭火气体,灭火气体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使整个灭火装置具备灭火安全性,适用于有人存在的室内空间。

Description

灭火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灭火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建筑物火灾比例呈上升趋势。建筑物火灾致人死伤数量巨大,且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也呈直线上升趋势。相关技术中,气体灭火系统产生的灭火气体通常具有毒性且污染破坏性较大,会对人造成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灭火装置,所述灭火装置产生的灭火气体安全无害,可以在有人存在的空间内使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灭火装置,所述灭火装置适用于有生物体存在的室内空间,所述灭火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敞开,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盖体,所述盖体设在所述壳体的顶部;至少一个灭火芯,所述灭火芯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灭火芯为固体,所述灭火芯燃烧时产生无毒的灭火气体适于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喷向所述壳体外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灭火装置,通过使灭火芯为固体,使壳体内无压力存在,无需定期维护保养。而且,由于灭火芯燃烧时产生无毒的灭火气体,灭火气体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使整个灭火装置具备灭火安全性,适用于有人存在的室内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灭火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报警器,至少两个所述报警器邻近所述壳体设置,所述壳体内设有线路板,所述灭火芯上设有发热元件,所述线路板和所述发热元件电连接,当至少两个所述报警器报警时所述线路板控制所述发热元件通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报警器为烟感报警器、感温火灾探测器或红外感应报警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内设有线路板,所述壳体上设有网络接口,所述网络接口与所述线路板通讯连接,所述网络接口通过网络连线与远程控制器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内设有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上设有触发部,所述壳体上设有按键,所述按键与所述触发部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灭火芯上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发热元件,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凹槽的内壁面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灭火芯包括多个第一灭火芯和多个第二灭火芯,每个所述第一灭火芯上形成有所述凹槽,多个所述第一灭火芯上的多个所述发热元件构成多组发热元件组,每组所述发热元件组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发热元件,多组所述发热元件组依次通电发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灭火芯为三个,三个第一灭火芯上的三个所述发热元件依次通电发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槽包括凹槽底壁和两个凹槽侧壁,两个所述凹槽侧壁彼此相对,所述凹槽底壁连接在两个所述凹槽侧壁之间,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凹槽底壁和两个所述凹槽侧壁均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安装支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灭火芯点燃后形成k型气溶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灭火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灭火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灭火装置的再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灭火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灭火装置的左视图;
图6是图1中所示的灭火装置的右视图;
图7是图1中所示的灭火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图1中所示的灭火装置的仰视图;
图9是图1中所示的灭火装置的爆炸图,其中未示出按键;
图10是图1中所示的灭火装置的剖视图;
图11是图9中所示的灭火装置的第二壳体的本体的立体图;
图12是图9中所示的灭火装置的第二壳体的第二盖体的立体图;
图13是图9中所示的灭火装置的第一壳体的立体图;
图14是图9中所示的灭火装置的第一盖体的立体图;
图15是图9中所示的灭火装置的罩体的立体图;
图16是图9中所示的灭火装置的安装支架的立体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灭火芯、发热元件和点火线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所示的灭火芯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7中所示的发热元件的示意图;
图20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灭火装置的分隔板的示意图;
图20b是图20a中所示的分隔板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灭火装置的电池上壳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灭火装置的电池下壳的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灭火装置的按键的示意图;
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灭火装置的保险片的示意图;
图2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灭火装置的按键套的示意图;
图2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灭火芯在第二壳体内的分布示意图;
图2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路板与远程控制端的示意图;
图2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灭火装置的立体图;
图29是图28中所示的灭火装置的灭火芯的排布示意图;
图3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供电电池的立体图;
图31是图30中所示的供电电池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32是图30中所示的供电电池的再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33是图30中所示的供电电池的主视图;
图34是图30中所示的供电电池的左视图;
图35是图30中所示的供电电池的右视图;
图36是图30中所示的供电电池的仰视图;
图3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供电电池的装配示意图;
图3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灭火装置的局部立体图;
图39是图38中所示的灭火装置的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100:灭火装置;
1:壳体;11:第一容纳腔;111:第一通孔;
12:第二容纳腔;121:线路板;122:供电电池;
1221:限位凸起;13:第一壳体;131:第一盖体;
1311:翻边;14:第二壳体;141:本体;1411:第三容纳腔;
1412:第一内壁;14121:引线通道;1413:第二内壁;1414:连接壁;
1415:第二通孔;142:第二盖体;15:罩体;151:安装孔;
16:按键;17:网络接口;2:灭火芯;21:凹槽;211:发热元件;
212:点火线;213:凹槽底壁;214:凹槽侧壁;3:安装支架;
4:分隔板;41:延伸板;411:容纳空间;42:弹性部;
421:限位孔;4211:开口;422:弹性扣;4221:扣部;
43:安装口;5:电池壳;51:电池上壳;52:电池下壳;
53:盲孔;6:保险片;7:按键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3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灭火装置100。其中,灭火装置100适用于有生物体存在的室内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室内空间”指建筑物的内部,也就是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例如居民楼、写字楼、商场、饭店厨房、大中小仓库或酒店的房间内或楼道内等。当然,灭火装置100也可以在密闭空间内使用,例如沙井、坑道、泵房或计算机房等。
如图1-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灭火装置100,包括壳体1、盖体和至少一个灭火芯2。具体地,壳体1的顶部敞开,壳体1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1,盖体设在壳体1的顶部。灭火芯2设在壳体1内,灭火芯2为固体,灭火芯2燃烧时产生无毒的灭火气体适于通过第一通孔111喷向壳体1外部。
例如,灭火芯2可以是一种基于气溶胶的凝结灭火剂,它是可燃成分/组分的特殊混合物,主要成分为硝酸钾、双氰胺和有机树脂三种物质组成,在制成品后以固态存在,没有压缩气体,且物理特性稳定,可在零下60℃至零上160℃内存储。一旦被高温加热到某个温度区间,即会剧烈燃烧并释放大量灭火气体(灭火气体经毒性测试报告,为安全无毒无害的)充满整个室内空间,灭火芯2燃烧产生的钾离子进入到火焰链中把氧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带走,从而打断火焰链,导致火不能继续燃烧,但不会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从而实现灭火作用。由此,由于灭火芯2燃烧产生无毒的灭火气体,使整个灭火装置100具备灭火安全性,适用于有生物体(例如人)存在的室内空间。而且,由于灭火芯2为固体,无需压缩气体推动,使壳体1内无压力存在,无需定期维护保养。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灭火装置100,通过使灭火芯2为固体,使壳体1内无压力存在,无需定期维护保养。而且,由于灭火芯2燃烧时产生无毒的灭火气体,灭火气体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使整个灭火装置100具备灭火安全性,适用于有人存在的室内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0、图17和图26,灭火装置100还包括至少两个报警器(图未示出),至少两个报警器邻近壳体1设置。壳体1内设有线路板121,灭火芯2上设有发热元件211,发热元件211和线路板121电连接,当至少两个报警器报警时线路板121控制发热元件211通电。例如,当壳体1上设有两个报警器时,如果两个报警器同时报警,则视为火警,通过网络专用连线向线路板121直接发出启动命令,从而智能自主启动,实现“无人值守”功能;当只有一个报警器报警时,云端APP可以启动推送功能,通过运营商的4G或5G信号,把事发区域的监控视频推送到系统管理员的手机上,同时提供“灭火”和“取消”两个选择按钮,由管理员决定操作。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灭火装置100的智能自主启动,且可以提高灭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中,每个报警器可以为烟感报警器、感温火灾探测器或红外感应报警器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壳体1内设有线路板121,壳体1上设有网络接口17,网络接口17与线路板121通讯连接,网络接口17通过网络连线与远程控制器相连。例如,线路板121上可以设有跳线接脚,通过网络连线可布线接到室外专用控制盒的启动按钮(图未示出)。其中,跳线接脚与现场手动启动功能相同,当按下室外控制盒上的启动按钮时,可以实现远程启动。由此,可以实现灭火装置100的远程启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0和图23,壳体1内设有线路板121,线路板121上设有触发部(图未示出),壳体1上设有按键16,按键16与触发部相对。例如,当室内起火时,操作人员可以按压壳体1上的按键16,使按键16与触发部接触,触发部被触发后,线路板121控制发热元件211通电,发热元件211发热后点燃灭火芯2,实现灭火,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按键16和触发部,可以实现灭火装置100的现场手动启动,使灭火芯2燃烧产生的灭火气体有效扑灭室内明火。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17和图18,灭火芯2上形成有凹槽21,凹槽21内设有发热元件211,发热元件211与凹槽21的内壁面接触。例如,在图17-图19和图26的示例中,发热元件211设在灭火芯2的凹槽21内,且凹槽21的内壁面与发热元件211接触。当室内起火时,发热元件211发热,由于发热元件211与凹槽21的内壁面接触,当发热元件211的温度达到灭火芯2的燃点时,灭火芯2被点燃并释放大量灭火气体,从而扑灭明火。由此,通过在灭火芯2上的凹槽21内设有发热元件211,且发热元件211与凹槽21的内壁面接触,发热元件211的热量可以直接有效地传递给灭火芯2,从而点燃灭火芯2使灭火芯2释放大量灭火气体,有效扑灭室内明火。而且,如此设置的灭火装置100在室内未安装消防喷淋系统或消防喷淋系统未启动时也可以有效灭火,可以避免小火发展为不可控的大火,无需等待消防车前来救火,可以避免出现人员伤亡以及巨大的财产损失,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性。另外,将发热元件211设在凹槽21内可以节省发热元件211的占用空间,使整个灭火装置100的结构简单,方便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灭火芯2包括多个第一灭火芯(如图17、图18和图26所示)和多个第二灭火芯(图未示出),每个第一灭火芯上形成有凹槽21,多个第一灭火芯上的多个发热元件211构成多组发热元件组,每组发热元件组包括至少一个发热元件211,多组发热元件组依次通电发热。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多个第二灭火芯上未设置凹槽21,从而第二灭火芯上无发热元件211。其中,第一灭火芯负责点火,而第二灭火芯紧挨在其旁边,当第一灭火芯成功点燃,其燃烧温度在1000℃左右,在第一容纳腔11的狭小空间内,会把周边所有第二灭火芯都点燃,形成“火烧连营”效果,得益于壳内空间设计,不必要把所有灭火芯2都做成第一灭火芯,这样可以大幅减少发热元件211组的数量和供电电池122的数量。
为了便于描述,将首先通电的一组发热元件组称为“第一组发热元件组”。例如,当室内起火时,多组发热元件组可以在线路板121的控制下依次排队通电发热,第一组发热元件组发热后可以点燃第一组发热元件组中的发热元件211所在的第一灭火芯,被点燃的第一灭火芯可以引燃其余的第一灭火芯及第二灭火芯,达到“火烧连营”的效果,从而释放灭火气体,实现室内灭火。在第一组发热元件组之后通电的发热元件组起到冗余备份的作用,以在第一组发热元件组点火失败时实现补点火。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多组发热元件组,多组发热元件组可以保证在起火初期灭火芯2能够被及时点燃,从而释放大量灭火气体,实现灭火,极大地提高了灭火装置100灭火的可靠性。
可选地,参照图26,第一灭火芯可以为三个,三个第一灭火芯上的三个发热元件211依次通电发热。其中,三个第一灭火芯上的三个发热元件211可以按照程序“1通道-2通道-3通道”依次通电发热。由此,可以实现“三度冗余”保障,即当三个发热元件211中的其中一个或其中两个有故障导致点火失败时,另外一个发热元件211可以确保点火成功。图26中显示了三个第一灭火芯用于示例说明的目的,但是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之后、显然可以理解将该方案应用到其它数量的第一灭火芯的技术方案中,这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凹槽21包括凹槽底壁213和两个凹槽侧壁214,两个凹槽侧壁214彼此相对,凹槽底壁213连接在两个凹槽侧壁214之间,发热元件211与凹槽底壁213和两个凹槽侧壁214均接触。由此,通过使发热元件211与凹槽底壁213和两个凹槽侧壁214均接触,增大了发热元件211与灭火芯2的接触面积,使发热元件211与灭火芯2实现三面接触,从而使发热元件211的热量可以有效传递给灭火芯2,使灭火芯2可以被迅速点燃并向室内释放大量灭火气体,实现快速灭火。
可选地,参照图1-图9和图16,壳体1的底部设有安装支架3。安装支架3可以与壳体1可拆卸地相连。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安装支架3,方便灭火装置100的安装,使灭火装置100可以适用于多种安装环境,例如,可以吊顶使用、挂壁使用或直接放在桌上使用。
可选地,灭火芯2点燃后形成k型气溶胶。其中,k型气溶胶的代表化学成分为硝酸钾。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灭火装置100属于气溶胶灭火器(aerosolextinguisher)。气溶胶是物质在气体中的胶态混合物。胶态是物质以精细地分布方式在液体或气体中存在的状态,其中,粒子大于分子且小于悬浮中的粒子。在这种状态中,气溶胶是干的、悬浮的物质,该悬浮的物质在第一种情形中表现为混乱的白烟。只要在空间内存在极大的温差,则该物质仍在悬浮中。灭火机制如下;在干的固体灭火剂的触发后,其作为干的气溶胶排出。干的气溶胶凭借通过结合自由基于涉燃烧过程的连锁反应而化学地灭火。结合自由基阻止了在物质的外部表面层中能够与其它物质反应的自由电子,从而中断燃烧过程。在于的气溶胶中的微小尺寸的粒子的表面上主要地发生了两个作用。粒子越小,机制的作用越有效。气溶胶灭火器由包含固体形式的灭火剂的无压容器组成。该物质在电点火或热点火后燃烧。微观地细灭火粉此处在高速下以雾的形式排出。该雾像气体一样扩散且是高效的灭火剂。但是,这些灭火器的应用的领域迄今为止仍限制于较小的封闭空间,以达到所期望的集中。
可选地,发热元件211的加热时间为t,其中t满足:1s≤t≤30s。具体地,例如,当时间t<1s时,发热元件211的加热时间过短,发热元件211的温度可能达不到灭火芯2的燃点温度,从而可能无法点燃灭火芯2,不能在起火初期迅速灭火;当时间t>30s时,点火工作早已完成,而发热元件211还在加热,造成不必要的加热时间过长。其中,t优选3s≤t≤8s。由此,通过使发热元件211的加热时间t满足:1s≤t≤30s,保证灭火芯2在起火初期能够被点燃,实现迅速灭火。
可选地,灭火芯2的燃点温度为T,其中T满足:200℃≤T≤1000℃。由此,当200℃≤T≤1000℃时,可以在起火初期迅速点燃灭火芯2,使灭火芯2释放的灭火气体可以充满室内,有效扑灭室内明火,且可以保证灭火的准确性,防止灭火芯2误点燃。进一步可选地,T进一步满足:400℃≤T≤550℃。
可选地,灭火芯2在湿度95%以下可以正常燃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和图19所示,发热元件211为沿轴向螺旋延伸的发热丝绕组。如此设置,发热元件211凝聚热的能力较高,可以形成热涡流,从而可以迅速点燃灭火芯2,实现灭火。
可选地,发热丝绕组可采用顺时针或逆时针绕法,发热丝绕组的外径与凹槽21宽度一致或略小。其中,发热丝绕组的圈数为C,C满足:1≤C≤10,C优选满足:3≤C≤5。发热丝绕组的线径为φ,其中φ满足:0.1mm≤φ≤2.0mm,φ优选满足:0.2mm≤φ≤0.4mm。发热丝绕组的圈间距为S,其中所述S满足:0.5mm≤S≤5.0mm,S优选步满足:1.0mm≤S≤1.5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9、图10和图17,壳体1内限定出彼此隔离开的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灭火芯2设在第一容纳腔11内,第二容纳腔12内设有线路板121和供电电池122,供电电池122与线路板121电连接,发热元件211的两端分别通过点火线212与线路板121电连接。例如,在图9、图10和图17的示例中,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彼此隔离开,线路板121和供电电池122设在第二容纳腔12内。其中,供电电池122用于给线路板121供电。第一容纳腔11内设有灭火芯2。发热元件21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点火线212,点火线212与线路板121电连接。例如,当第一容纳腔11内的灭火芯2燃烧时,第一容纳腔11内的温度会迅速上升,例如可以达到1000℃高温,但由于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彼此物理隔离开,第一容纳腔11内的高温不会影响线路板121或供电电池122的正常工作。可选地,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之间可以设有隔热垫例如硅酸铝陶瓷纤维隔热垫,以进一步减小热传递。由此,通过使壳体1内限定出彼此隔离开的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可以有效避免高温对第二容纳腔12内的线路板121和供电电池122的伤害。其中,壳体1可以为金属壳体,以实现快速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结合图27,线路板121在休眠模式和工作模式之间可切换,线路板121在首次通电时默认为工作模式,当线路板121在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启动命令时,线路板121由工作模式切换至休眠模式。例如,当线路板121首次通电时,线路板121默认为工作模式,此时线路板121处于清醒状态。当在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启动命令时,线路板121将自动进入休眠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当线路板121为休眠模式时,电器元件关闭,只有一个控制单元有较低电量的供电或监控,当线路板121接收到启动命令后,可以通过上述控制单元唤醒其它电器单元。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减小线路板121的耗电量,延长供电电池122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7,壳体1上设有网络接口17,网络接口17与线路板121通讯连接,当线路板121出现异常或供电电池122的电压低于预定电压时,与网络接口17通讯连接的远程控制端输出报警信号。其中,灭火装置100可以通过布线至远程控制端,远程控制端可以设有唤醒按钮和自检按钮。当进行点火程序检测时,可以依次点击唤醒按钮和自检按钮,让线路板121切换至工作模式,当远程访问监测时检测到程序正常则返回一个状态信号给远程控制端,如不正常将返回一个警告信号,提示检修。
例如,灭火芯2可以包括多个第一灭火芯(如图17和图18所示)和多个第二灭火芯(图未示出),每个第一灭火芯上形成有凹槽21,线路板121适于控制多个第一灭火芯上的多个发热元件211依次通电。例如当第一灭火芯为三个时,线路板121控制三个第一灭火芯上的三个发热元件211依次通电。三个发热元件211分别对应线路板121上的三个通道,例如可以分别为1通道、2通道和3通道。网络接口17与线路板121通讯连接,外部可通过受限网络权限访问灭火装置100,远程命令执行模拟点火程序测试功能,检查线路板121是否工作正常。具体地,当进行点火程序检测时,将线路板121上的点火程序模拟运行一次,即1通道通电若干秒后,再到2通道通电相同秒数,最后到3通道也通电相同秒数,此时并不对发热元件211真实通电点火。通过上述过程,可以实现线路板121的健康反馈功能。
供电电池122位于第二容纳腔12内,当线路板121为休眠模式时,所消耗的几乎是供电电池122自身自放电,有着稳定的自耗电曲线。然而,长时间的自耗电同样会有临界值,当低于点火要求的电压值时,就需要更换供电电池122。在设计线路板121时,点火线212路会通过远程布线,在远程控制端可以实时访问到供电电池122电压,并能显示到云系统上,当电压降低达到警报数值时,系统会给出低压报警,方便后台管理员通知专人前往该灭火装置100更换电池。
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实现线路板121的健康反馈和供电电池122的电压反馈,保证灭火装置100可以正常运行,实现有效灭火。
可选地,发热元件211可以为镍铬合金电阻丝等。由此,当发热元件211为镍铬合金电阻丝时,镍铬合金电阻丝在高温环境中的强度高,长期高温运行不易变形,不易改变结构,且镍铬合金电阻丝的常温塑性好,变形后的修复较为简单。而且,镍铬合金电阻丝的辐射率高、不带磁性、耐腐蚀能力好且使用寿命长。当然,发热元件211还可以为其他可以通过通电发热的材料,而不限于镍铬合金电阻丝。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9-图15所示,壳体1包括第一壳体13和第二壳体14。具体而言,第一壳体13的顶部设有第一盖体131,第一壳体13和第一盖体131之间限定出第一容纳腔11,第一壳体13的侧壁上形成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通孔111。第二壳体14设在第一容纳腔11内,第二壳体14的侧壁与第一壳体13的侧壁彼此间隔开,第二壳体14的侧壁上形成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通孔1415,多个第二通孔1415与多个第一通孔111错开设置。灭火芯2设在第二壳体14内,灭火芯2燃烧产生的至少部分灭火气体经第一盖体131反弹后,依次经第二通孔1415和第一通孔111排出。
例如,在图1、图2、图9-图15的示例中,第一容纳腔11由第一盖体131和第一壳体13共同限定出,第一壳体13的侧壁上形成有多个第一通孔111,且多个第一通孔111间隔设置。第二壳体14容纳在第一容纳腔11内,第二壳体14的侧壁与第一壳体13的侧壁内外间隔设置,多个第二通孔1415形成在第二壳体14的侧壁上,且多个第二通孔1415间隔设置,灭火芯2设在第二壳体14内。当点燃灭火芯2时,灭火芯2燃烧释放的灭火气体首先从多个第二通孔1415喷出,由于多个第二通孔1415与多个第一通孔111错开设置,从第二通孔1415喷出的气体会沿第一壳体13的内壁流向多个第一通孔111,最终从多个第一通孔111喷向室内,实现快速灭火。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壳体13和第二壳体14且使第二壳体14的侧壁与第一壳体13的侧壁彼此间隔开,第二壳体14内的灭火芯2燃烧产生的高温不会全部释放至第一壳体13,可以有效降低多个第一通孔111处的温度(例如,表面温度可以降至500℃-600℃)。而且,通过使多个第二通孔1415与多个第一通孔111错开设置,可以延长灭火气体的喷射路径,防止灭火芯2燃烧产生的火焰残留物随灭火气体一同喷向室内,使火焰残留物可以保留在第一容纳腔11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9-图11和图13所示,多个第一通孔111沿周向彼此间隔开地形成在第一壳体13的上部,多个第二通孔1415沿周向彼此间隔开地形成在第二壳体14的下部。例如,在图9-图11和图13的示例中,多个第一通孔111形成在第一壳体13的上部,且多个第一通孔111沿第一壳体13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多个第二通孔1415形成在第二壳体14的下部,且多个第二通孔1415沿第二壳体14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由此,通过上述设置,灭火气体可以从多个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通孔111均匀喷向室内,使灭火气体可以360°散开,迅速充满整个室内空间,实现快速灭火。
可选地,结合图1-图6、图9、图10和图14,第一盖体131的边缘设有向下延伸的翻边1311。由此,通过使第一盖体131的边缘设有向下延伸的翻边1311,使灭火气体从第一通孔111喷出后会喷向上述翻边1311,从而使灭火气体可以改变喷射路径,向下喷出,避免现场启动灭火装置100时直接喷到人,提高了灭火装置100的安全性,且保证灭火气体可以覆盖整个室内空间,实现快速灭火。
进一步地,参照图1-图6、图9、图10和图14,翻边1311从上到下朝向远离第一壳体13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如此设置,使翻边1311与第一壳体13之间具有较大的空间,灭火气体喷向翻边1311后可以沿翻边1311很好地喷向室内,提高了灭火气体的喷射效率,保证了灭火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9-图15和图17,灭火装置100还包括罩体15。具体地,罩体15设在第一盖体131的远离第一壳体13的一侧,罩体15与第一盖体131之间限定出第二容纳腔12,第二容纳腔12内设有线路板121和供电电池122,供电电池122与线路板121电连接。灭火芯2上设有发热元件211,发热元件211的两端分别通过点火线212与线路板121电连接。例如,在图9、图10和图17的示例中,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彼此隔离开,线路板121和供电电池122设在第二容纳腔12内。其中,供电电池122用于给线路板121供电。第一容纳腔11内设有灭火芯2。发热元件21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点火线212,点火线212与线路板121电连接。例如,当第一容纳腔11内的灭火芯2燃烧时,第一容纳腔11内的温度会迅速上升,例如可以达到1000℃高温,但由于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彼此隔离开,第一容纳腔11内的高温不会影响线路板121或供电电池122的正常工作。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罩体15并使罩体15与第一盖体131之间限定出第二容纳腔12,可以有效避免高温对第二容纳腔12内的线路板121和供电电池122的伤害。
可选地,参照图9、图20a和图20b,第二容纳腔12内设有分隔板4,分隔板4与第一盖体131上下间隔设置,线路板121和供电电池122设在分隔板4的上方。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分隔板4,分隔板4可以对第二容纳腔12内的线路板121和供电电池122起到保护作用,有效防止了第二壳体14内的高温对第二容纳腔12内的线路板121和供电电池122产生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a和图20b所示,分隔板4上设有间隔设置的两个延伸板41,每个延伸板41沿朝向远离分隔板4的方向延伸,两个延伸板41与分隔板4之间限定出容纳空间411,供电电池122容纳在容纳空间411内。如此设置,供电电池122可以被限定在两个延伸板41和分隔板4之间,限定了供电电池122的移动,使整个灭火装置100的结构更加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例中,参照图30-图39,分隔板4上具有弹性部42,弹性部42位于两个延伸板41之间,弹性部42上设有限位孔421,限位孔421的一端具有与分隔板4的外周缘连通的开口4211,开口4211的尺寸小于限位孔421的尺寸,供电电池122底部设有限位凸起1221,限位凸起1221穿过开口4211配合在限位孔421内,以限定供电电池122的移动。由此,通过使开口4211的尺寸小于限位孔421的尺寸且限位凸起1221配合在限位孔421内,可以起到很好的限位作用,防止供电电池122被意外取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尺寸”可以指宽度,直径等,尺寸的含义可以根据由于开口4211和限位孔421的形状而定,在此处不作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20b和图37,分隔板4上形成有贯穿分隔板4的外周缘的安装口43,弹性部42与安装口43的底壁相连且与安装口43的两个侧壁彼此间隔开,弹性部42具有朝向分隔板4的外周缘延伸的两个弹性扣422,两个弹性扣422彼此间隔设置以限定出限位孔421,两个弹性部42的自由端具有彼此相对的扣部4221以限定出开口4211。
例如,在图20b和图37的示例中,每个弹性部42的自由端均具有斜面,以起到导向作用。安装时,使供电电池122沿延伸板41的长度方向滑入容纳空间411内。当供电电池122底部的限位凸起1221经过弹性部42自由端的斜面到达扣部4221时,由于开口4211的尺寸小于限位凸起1221的尺寸,此时两个弹性部42自由端的扣部4221在限位凸起1221的作用下会朝向背离彼此的方向移动。当限位凸起1221完全进入限位孔421内时,两个弹性部42自由端的扣部4221恢复原状,对供电电池122呈包围封锁状态,不能再自由取出。由此,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对供电电池122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使供电电池122不能被轻易取出。而且,如此设置,结构简单,零部件较少,可以免除螺丝紧固的繁琐,方便安装。
可选地,参照图30-图39,供电电池122具有电池壳5,电池壳5的底部形成有朝向远离分隔板4的方向凹入的盲孔53,盲孔53位于开口4211处。例如,在图30-图39的示例中,上述盲孔53为圆孔,当供电电池122安装完成后,电池壳5的表面弧线与罩体15的表面弧线完全吻合,没有抽拉提手,罩体15与第一盖体131之间的隔层空间无法容纳手指,因此无法徒手取出供电电池122。当需要更换或检修供电电池122时,由于盲孔53可以从开口4211处露出,可以用一支带90°弯曲的专用工具,从隔层中插入电池壳5底部的盲孔53,以把供电电池122勾拉出来。由此,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拆作用,防止供电电池122被轻易拆下。
可选地,参照图21和图22,电池壳5可以包括电池上壳51和电池下壳52,电池上壳51和电池下壳52可以通过卡扣结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结合图9-图12,第二壳体14包括本体141和第二盖体142。本体141的顶部敞开,本体141的侧壁与第一壳体13的侧壁彼此间隔开,本体141的侧壁上形成有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通孔1415,本体141内限定出第三容纳腔1411,第三容纳腔1411内设有灭火芯2。第二盖体142设在本体141的顶部,第二盖体142的对应第三容纳腔1411的部分与第一盖体131上下间隔设置。例如,在图9-图12的示例中,多个第二通孔1415形成在本体141的侧壁上,本体141的顶部设有第二盖体142,灭火芯2设在第三容纳腔1411内。可选地,本体141的顶部边缘可以水平向外延伸,第二盖体142的边缘与本体141的边缘相对,第二盖体142的边缘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与本体141的边缘连接紧固。第二盖体142的中部与第三容纳腔1411相对,且第二盖体142的中部与第一盖体131上下间隔设置。由此,通过使第二盖体142的对应第三容纳腔1411的部分与第一盖体131上下间隔设置,可以有效隔离开第二容纳腔12与第三容纳腔1411,进一步防止第三容纳腔1411内的高温损坏第二容纳腔12内的线路板121和供电电池122。
可选地,第二盖体142与第一盖体131之间可以设有隔热垫例如硅酸铝陶瓷纤维隔热垫,以进一步减小热传递,有效防止第三容纳腔1411内的高温对线路板121和供电电池122产生影响。
进一步地,参照图10和图11,本体141包括第一内壁1412、第二内壁1413和连接壁1414。具体地,第一内壁1412形成为环形结构,第一内壁1412内限定出中空的引线通道14121,第一内壁1412设在第一容纳腔11内。第二内壁1413环绕在第一内壁1412的外周侧。连接壁1414连接在第一内壁1412的底部和第二内壁1413的底部之间,连接壁1414、第一内壁1412和第二内壁1413共同限定出第三容纳腔1411,点火线212穿过第二通孔1415和引线通道14121与线路板121电连接。由此,通过设置上述的第一内壁1412、第二内壁1413和连接壁1414且第一内壁1412内限定出中空的引线通道14121,缩短了点火线212的走线路径,点火线212的长度可以较小,从而可以减少点火线212的用料,降低成本。而且,如此设置,可以无需额外占用走线空间,使整个灭火装置100的结构更加合理紧凑。
可选地,如图10所示,第二壳体14的底壁与第一壳体13的底壁上下间隔设置。如此设置,第二壳体14的底壁与第一壳体13的底壁之间可以用于容纳灭火芯2燃烧产生的火焰残留物,防止灭火芯2燃烧产生的火焰残留物影响灭火气体的喷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26,灭火芯2为多个,多个灭火芯2构成多组灭火芯组,多组灭火芯组沿第二壳体14的径向排布,每组灭火芯组包括周向设置的多个灭火芯2。例如,在图26的示例中示出了两组灭火芯组,每组灭火芯组中的多个灭火芯2沿第二壳体14的周向设置,每个灭火芯2大体为圆柱形。其中,每个灭火芯2燃烧产生的灭火气体可以灭3.3立方米空间的火。由此,通过上述设置,灭火芯2的布置合理,使灭火气体可以从多个第一通孔111均匀喷出,实现迅速灭火。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结合图28和图29,多组灭火芯组并列设置,且多组灭火芯组紧密排布,相邻两组灭火芯组中的相邻两个灭火芯2错开布置,每组灭火芯组中的多个灭火芯2无间隔紧密排布。如此设置,第二壳体内可以容纳数量更多的灭火芯2,从而可以实现较大空间内的灭火。
需要说明的是,灭火芯的排布方式还可以有多种,例如各种线性阵列排布,而不限于以上两种。
可选地,结合图24,灭火装置100还包括保险片6,保险片6位于按键16与罩体15之间。由此,当室内未起火时,保险片6可以卡住按键16,使按键16与触发部不接触,以防止误触发;当室内起火时,可以拔出保险片6,按压按键16使按键16与线路板121的触发部相接触,从而使线路板121控制发热元件211通电发热。
可选地,参照图9和图25,灭火装置100进一步包括按键套7,按键套7固定在罩体15上,与按键16相连。例如,参照图9和图25,罩体15的顶部可以形成有安装孔151,按键套7设在安装孔151处,按键16设在按键套7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火装置适用于有生物体存在的室内空间,所述灭火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敞开,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
盖体,所述盖体设在所述壳体的顶部;
至少一个灭火芯,所述灭火芯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灭火芯为固体,所述灭火芯燃烧时产生无毒的灭火气体适于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喷向所述壳体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两个报警器,至少两个所述报警器邻近所述壳体设置,
所述壳体内设有线路板,所述灭火芯上设有发热元件,所述发热元件和所述线路板电连接,当至少两个所述报警器报警时所述线路板控制所述发热元件通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报警器为烟感报警器、感温火灾探测器或红外感应报警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线路板,所述壳体上设有网络接口,所述网络接口与所述线路板通讯连接,所述网络接口通过网络连线与远程控制器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线路板,所述线路板上设有触发部,
所述壳体上设有按键,所述按键与所述触发部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火芯上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发热元件,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凹槽的内壁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火芯包括多个第一灭火芯和多个第二灭火芯,每个所述第一灭火芯上形成有所述凹槽,多个所述第一灭火芯上的多个所述发热元件构成多组发热元件组,每组所述发热元件组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发热元件,多组所述发热元件组依次通电发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灭火芯为三个,三个第一灭火芯上的三个所述发热元件依次通电发热。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凹槽底壁和两个凹槽侧壁,两个所述凹槽侧壁彼此相对,所述凹槽底壁连接在两个所述凹槽侧壁之间,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凹槽底壁和两个所述凹槽侧壁均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安装支架。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火芯点燃后形成k型气溶胶。
CN202020531362.4U 2020-04-10 2020-04-10 灭火装置 Active CN2123956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31362.4U CN212395686U (zh) 2020-04-10 2020-04-10 灭火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31362.4U CN212395686U (zh) 2020-04-10 2020-04-10 灭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95686U true CN212395686U (zh) 2021-01-26

Family

ID=74369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31362.4U Active CN212395686U (zh) 2020-04-10 2020-04-10 灭火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9568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09671A (zh) * 2020-04-10 2021-10-19 广州长科消防器材有限公司 灭火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09671A (zh) * 2020-04-10 2021-10-19 广州长科消防器材有限公司 灭火装置
CN113509671B (zh) * 2020-04-10 2024-01-19 深圳市长科安全应急科技有限公司 灭火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1161792A1 (ja) 防災装置
EP1750810B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tecting an object against fire
JP5993271B2 (ja) 蓄電装置
US20110284251A1 (en) Fire extinguishing device and fire management system
CN212395686U (zh) 灭火装置
JP2017004959A (ja) 蓄電装置
CN213100556U (zh) 灭火装置
CN113509669B (zh) 灭火装置
KR101292512B1 (ko) 고체에어로졸 소화기 작동장치
WO2021203416A1 (zh) 灭火装置
KR20170132457A (ko) 온도센서를 이용한 캡슐형 소화장치
CN215309895U (zh) 微型灭火装置
CN212395685U (zh) 灭火装置
CN113509671B (zh) 灭火装置
KR101214303B1 (ko) 멀티작동 타입의 고체에어로졸 소화기
CN113509670A (zh) 灭火装置
CN210129272U (zh) 一种塑料结构的火灾声警报器
CN204864626U (zh) 气溶胶灭火装置
CN113134194A (zh) 灭火贴
CN215781103U (zh) 厨房灭火保障装置及厨房灭火保障系统
CN209790695U (zh) 一种家庭应急智能消防箱
RU2781652C1 (ru) Автоном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жаротушения с фиксацией на DIN-рейку 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м инициированием
CN210698571U (zh) 一种气溶胶灭火装置
RU2791321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ожаротушения с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м инициированием
CN212090624U (zh) 灭火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405, No. 240, Tianhe East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0000 (office only)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Changke safety emergenc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room 130, No.5 building, no.358 middle Zhongshan Avenue,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Changke Fire Fighting Equip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11

Address after: 518000, Building 1, Aerospace Building, No. 51 Gaoxin South Ninth Road, Gaoxin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708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Changke Safety Emergenc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405, No. 240, Tianhe East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0000 (office only)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Changke safety emergency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