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88744U - 一种折叠房屋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折叠房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88744U
CN212388744U CN202021548677.6U CN202021548677U CN212388744U CN 212388744 U CN212388744 U CN 212388744U CN 202021548677 U CN202021548677 U CN 202021548677U CN 212388744 U CN212388744 U CN 2123887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frame
rotating
piece
wall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4867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Xufu Integrated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Yuchuangzhi Metal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Yuchuangzhi Metal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Yuchuangzhi Metal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4867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887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887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887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折叠房屋,包括基础框架和箱体组件,基础框架包括底板、顶板和侧板,底板和顶板的两侧边之间分别通过侧板连接;箱体组件包括底墙板、顶墙板、侧墙板和正墙板,底板上设有第一转动件,底墙板上设有第一配合件,底墙板的一端通过第一转动件和第一配合件的转动配合与底板转动连接,正墙板与底墙板的另一端转动连接,顶板上设有第二转动件,顶墙板设有第二配合件,顶墙板通过第二转动件和第二配合件的转动配合与顶板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基础框架和箱体组件,通过基础框架与箱体组件进行转动连接,实现将箱体组件折叠于基础框架上,方便折叠房屋进行折叠。

Description

一种折叠房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活动房屋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房屋。
背景技术
在对建筑进行施工或对某一建筑进行临时看守时,需要临时搭建活动板房,在野外短时间工作、休闲或者发生自燃灾害时,也需要搭建临时的帐篷或活动板房。现有的活动房屋多以焊接、拼装为主要安装方式,房屋使用的材料也以重钢结构为主,不仅重量及体积较大,而且安装过程较为复杂,并且这种组装方式得到的活动板房强度和稳定性也不高。
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几种结构类型的折叠房屋,但是构造较为复杂,需要的配件较多,安装过程繁琐,不适于大力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折叠房屋。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折叠房屋,包括基础框架和箱体组件,所述基础框架包括底板、顶板和侧板,所述底板和顶板的两侧边之间分别通过侧板连接;所述箱体组件包括底墙板、顶墙板、侧墙板和正墙板;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一转动件,所述底墙板的一端设有第一配合件,所述底墙板的通过第一转动件和第一配合件的转动配合与底板转动连接;所述正墙板与底墙板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顶板上设有第二转动件,所述顶墙板设有第二配合件,所述顶墙板通过第二转动件和第二配合件的转动配合与顶板转动连接;所述侧板上设有第三转动件,所述侧墙板上设有第三配合件,所述侧墙板通过第三转动件和第三配合件的转动配合与侧板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地技术方案为,当所述基础框架上设有一组箱体组件时,所述箱体组件设于基础框架的前侧或后侧,所述基础框架的另一侧设有封堵板;当所述基础框架上设有两组箱体组件时,所述箱体组件分别设于基础框架的前侧和后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和第三转动件均包含沿长度方向设置的转槽部和抵接部,所述第一配合件、第二配合件和第三配合件均包含沿长度方向设置的转轴部和定位部,所述转轴部在转槽部内进行转动,所述抵接部与定位部抵接定位。
优选地,所述抵接部与定位部之间设有密封装置和防雨装置。
优选地,所述顶墙板由基础框架向正墙板方向向下倾斜设置,所述顶墙板的外侧边与正墙板的顶部搭接。
优选地,邻近正墙板的侧墙板上设有定位装置,所述侧墙板通过定位装置与正墙板定位连接。
优选地,所述侧板的上下端分别通过顶板和底板卡接连接,所述侧板的两竖向侧边为竖边框,两竖边框之间设有板材组件,所述竖边框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穿孔,所述穿孔内穿设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底部穿过底板,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的顶部穿过顶板,并固定有吊环。
优选地,所述基础框架上的底板的宽度大于侧板的宽度,所述侧板位于底板侧边的中部,位于侧板两侧的底板上预留有侧墙板、顶墙板、正墙板和底墙板依次折叠后进行存放的空间,所述顶板宽度大于侧板宽度,所述侧板位于顶板侧边的中部,位于侧板两侧的顶板上预留有侧墙板折叠后进行存放的空间。
优选地,所述底板的底面边角处设有千斤顶和/或万向轮。
优选地,所述底墙板的底面边角处设有千斤顶。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动件设于底板的长边方向上,所述第一配合件设于对应的底墙板上,所述第一转动件包括第一转槽部和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转槽部位于第一转动件的上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第一转动件的下部,所述第一配合件包括第一转轴部和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转轴部在第一转槽部内进行转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第一抵接部的贴合侧相匹配,当所述底墙板和底板平行时,所述第一抵接部与第一定位部抵接定位,所述底墙板向上转动至与底板垂直时,所述第一转轴部停止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二转动件设于顶板的长边方向上,所述第二配合件设于对应的顶墙板上,所述第二转动件包括第二转槽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转槽部位于第二转动件的下部,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第二转动件的上部,所述第二配合件包括第二转轴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转轴部在第二转槽部内进行转动,所述第二定位部和第二抵接部的贴合侧相匹配,当所述顶墙板转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抵接部和第二定位部抵接定位,所述顶墙板向下转动至与底板垂直时,所述第二转轴部停止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三转动件设于侧板的竖向边上,所述第三配合件设于对应的侧墙板上,所述第三转动件包括第三转槽部和第三抵接部,所述第三转槽部位于第三转动件的内侧,所述第三抵接部位于第三转动件的外侧,所述第三配合件包括第三转轴部和第三定位部,所述第三转轴部在第三转槽部内进行转动,所述第三定位部和第三抵接部的贴合侧相匹配,当所述侧墙板转动至与侧板平行时,所述第三抵接部和第三定位部抵接定位,所述侧墙板向基础框架内侧转动至与侧板垂直时,所述第三转轴停止转动。
优选地,所述顶墙板以第二转槽部为中心进行转动,所述顶墙板向上转动时通过第二抵接部与顶墙板抵接定位,所述顶墙板向下转动至与底板垂直时停止转动,所述第二边框分别位于顶板的短边方向上,所述顶板通过第二边框与侧板固定连接,所述顶边框和第二边框组成的框体内设有板材组件。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的折叠房屋设有基础框架和箱体组件,通过在基础框架上转动设置箱体组件,连接基础框架和箱体组件的转动装置为沿长度方向设置的沿长度方向设置的转槽部、抵接部、转轴部和定位部,箱体组件上的转轴部在基础框架上的转槽部内进行转动连接,并通过抵接部与定位部抵接定位,来对箱体组件上各个墙板进行定位,长条设置的转动装置,能够增加转槽部和转轴部的接触面积,基础框架和箱体组件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提高整个折叠房屋的密封性,提高防雨、防风和防尘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中的基础框架上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一组箱体组件组成单间房屋,或者在基础框架上安装两组箱体组件组成双间房屋,能够使不同大小空间的折叠房屋用于不同的使用场所,对折叠房屋的空间充分利用,避免造成对折叠房屋空间的浪费,节约资源。
(3)本实用新型中的顶墙板和正墙板的接触处通过弧形凹槽和凸起进行搭接,并通过设置密封装置来保证侧墙板和正墙板之间的密封性,使折叠房屋具有防雨、防尘和防风的效果。
(4)本实用新型中邻近正墙板的侧墙板上设有定位装置,所述侧墙板通过定位装置与正墙板定位连接,定位装置使侧墙板和正墙板进行固定连接,来加强整个折叠房屋的稳固性。
(5)本实用新型中的侧板上的两竖边框上设有固定杆,固定杆穿设于竖边框内部,固定杆的底部穿过侧板底部的边框并固定,固定杆的顶部穿过侧板顶部的边框并固定设有吊环,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杆上的吊环对整个折叠房屋进行吊装,由于固定杆贯穿设于侧板的两竖边框上,这样的结构设计不仅能够对侧板进行加固,也可以使吊装过程中,通过固定杆的作用使基础框架整体进行吊装,防止在吊装过程中,折叠房屋散架,保证吊装过程中的安全性。
(6)本实用新型中的基础框架上底板的宽度大于侧板的宽度,侧板位于底板侧边的中部,位于侧板两侧的底板上预留有侧墙板、顶墙板、正墙板和底墙板依次折叠后进行存放的空间,所述顶板宽度大于侧板宽度,所述侧板位于顶板侧边的中部,位于侧板两侧的顶板上预留有侧墙板折叠后进行存放的空间,该结构的基础框架能够使折叠后的折叠房屋呈凭证的长方体结构,便于对折叠房屋的运输和储存,减少折叠房屋的储存空间。
(7)本实用新型中在底板上设有千斤顶和/或万向轮,并在底墙板上设有千斤顶,先通过底板上的万向轮对整个折叠房屋进行转移,在整个折叠房屋到达预设位置后,通过底板上的千斤顶来调节基础框架的平衡,调好平衡后的基础框架,将箱体组件中的墙板进行展开,再通过底墙板上的千斤顶对展开后的折叠房屋进行调节平行,使展开后的折叠房屋的内部底面处于水平面上,便于对折叠房屋内部进行装饰,方便后期对折叠房屋的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实施例1中所述折叠房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所述折叠房屋的侧视图;
图3为实施例1中所述折叠房屋的主视图;
图4为实施例2中所述折叠房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基础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底板和顶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底板和第一转动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底墙板的平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底墙板上第一配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底墙板上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转动件和第一配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转动件和第一配合件的局部结构主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四转动件和第四配合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四转动件和第四配合件的局部结构图;
图17为图16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四转动件和第四配合件的局部结构主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四配合件上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正墙板上安有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正墙板的上框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正墙板的下框架组件和第四配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正墙板的侧框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正墙板上第二固定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正墙板上安有窗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顶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顶墙板的俯视图;
图28为图27中A-A剖视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正墙板和顶墙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正墙板和顶墙板的局部结构主视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顶板和第二转动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转动件和第二配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转动件和第二配合件的剖视图;
图3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转动件和第三配合件的主视图;
图3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转动件和第三配合件的端面图;
图3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转动件和第三配合件的后视图;
图3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侧墙板的主视图;
图38为图37中B-B的剖视图;
图39为图38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0为图38中H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1为图1中C-C的剖视图;
图42为图14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侧墙板的固定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4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侧墙板的定位插销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底板,11-底边框,111-第一转动件,112-第一转槽部,113-第一抵接部,114-第一限位部,12-底板连接部,121-底边框第一延伸部,122-底边框第二延伸部,2-顶板,21-顶边框,211-第二转动件,2111-第二转槽部,2112-第一密封部,2113-第二密封部,2114-转角密封件,212-第二固定件,22-第二边框,3-侧板,31-第三转动件,311-弧形凹槽,312-折弯部,313-转动支撑部,3131-第三延伸部,3132-弧形延伸部,3133-第四延伸部,3134-第五延伸部,3135-第六延伸部,3136-第七延伸部,3137-第八延伸部,314-侧板连接部,315-第二延伸部,3151-第九延伸部,32-吊环,33-固定杆,4-底墙板,41-第一配合件,411-第一转轴部,412-第一转轴连接部,413-第一转轴,414-第一弧形槽,415-连接件,42-底墙板连接部,421-第一限位凹槽,422-底墙板第三延伸部,423-底墙板第四延伸部,43-第一卡接部,44-第一下框架,441-第一框架,442-第二框架,443-第三框架,444-第四框架,45-支撑装置,451-下支撑连接件,452-第一型材,453-下支撑卡接件,454-下支撑架,455-第二型材,456-下支撑板,457-下支撑架连接件,458-上支撑板,459-上支撑卡接件,46-搭板,47-第四转动件,471-第二弧形凹槽,472-第二限位部,473-转动件第一延伸部,474-转动件第二延伸部,475-转动件第三延伸部,476-转动件第四延伸部,477-转动件第五延伸部,478-转动件第六延伸部,479-转动件第七延伸部,4710-转动件第八延伸部;5-顶墙板,51-第二配合件,511-第二转轴部,512-弧形槽,513-第一横向端,514-第一竖向端,52-顶框,521-第一固定边,522-第二固定边,523-第三固定边,5231-内凹部,5232-挡条,524-第四固定边,525-第三固定件,526-第四固定件,53-上顶板,54-下顶板,55-第一连接部,56-第二连接部,57-定位条,58-第二卡接件,581-第二卡勾,59-第一卡勾,6-侧墙板,61-第三配合件,611-第三转轴部,612-转轴连接部,613-侧墙板连接部,614-弧形空腔,615-卡接部,616-第一延伸部,617-限位板,618-防滑纹,62-外边框,621-左框架,622-上框架,623-右框架,624-下框架,63-内框架,64-台阶,65-固定件,66-支撑部,661-支撑部外板,662-支撑部内板,67-密封条安装部,68-定位插销,7-正墙板,71-第四配合件,711-第四转轴,712-第四转轴连接部,713-第四弧形槽,714-正墙板第九延伸部,715-正墙板第十延伸部,716-密封件,7161-第一密封板,7162-第二密封板,7163-第三限位块,7164-加强件,72-上框架组件,721-上框架外部,722-上框架内部,73-顶墙板连接部,731-凸台,732-顶墙板第一延伸部,74-下框架组件,741-下框架外部,742-下框架内部,75-侧框架组件,751-侧框架外部,752-侧框架第二延伸部,753-侧框架内部,76-门结构,77-第二卡接部,78-第二固定件,79-支撑件,710-支撑脚,720-窗结构,8-千斤顶,9-万向轮,10-板材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实施例1:一种折叠房屋,折叠房屋包括基础框架和箱体组件,附图1、2和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基础框架上设有两组箱体组件,箱体组件分别设于基础框架的前侧和后侧,基础框架和两组箱体组件组成双间折叠房屋,适用于需要较大空间房屋的工况中;本实施例中的基础框架包括底板1、顶板2和侧板3,底板1和顶板2的两短侧边之间分别通过侧板3连接;箱体组件包括底墙板4、顶墙板5、侧墙板6和正墙板7,底板1上设有第一转动件111,底墙板4上设有第一配合件41,底墙板4通过第一转动件111和第一配合件41的转动配合与底板1转动连接,正墙板7与底墙板4转动连接,顶板2上设有第二转动件211,顶墙板5设有第二配合件51,顶墙板5通过第二转动件211和第二配合件51的转动配合与顶板2转动连接,侧板3上设有第三转动件31,侧墙板6上设有第三配合件61,侧墙板6通过第三转动件31和第三配合件61的转动配合与侧板3转动连接,本实施例的基础框架中底板1的两短边侧的底部固定有加强板,底板1的边角处设有千斤顶8和万向轮9,其中,万向轮9分设于地板的四个边角处,并固定于加强板上,千斤顶8固定于万向轮9外侧的加强板上,箱体组件中的底墙板4的外侧边底部固定设有千斤顶8,折叠好的基础框架通过万向轮9进行短距离的位置调整,在通过位于底板1上的千斤顶8和底墙板4上的千斤顶8对展开后的折叠房屋的平衡性进行调整,并保持折叠房屋的稳定性,万向轮9的设计能够更方便快速地对基础框架进行转移,基础框架通过万向轮9达到预设弟弟那后,再通过底板1上的千斤顶8进行调节基础框架边角的平衡,使基础框架内的底板1处于水平面上,再展开箱体组件,调整底墙板4上的千斤顶8,使整个折叠房屋的底面处于水平面上,保持折叠房屋的平衡。
如附图5和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基础框架包括底板1、顶板2和侧板3,底板1和顶板2的两短侧边之间分别通过侧板3连接;底板1包括位于长边方向的底边框11、位于短边方向的第一边框以及位于底边框11和第一边框之间的板材组件10,顶板2包括位于长边方向的顶边框21、位于短边方向的第二边框22以及位于顶边框21和第二边框22之间的板材组件10,侧板3包括位于竖向方向的竖边框、位于底部和顶部的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22以及位于侧板3中部的板材组件10;本实施例中的底板1、顶板2和侧板3中各个边框和板材组件10连接处均设有第一固定件,第一固定件上包括第一承接板、第一卡槽和第一卡板,第一承接板沿各个边框向外延伸并位于板材组件10外侧,第一承接板内侧的各个边框侧面设有第一卡槽,第一卡板与第一卡槽配合卡接,并与第一承接板组成U型卡口,板材组件10通过U型卡口与竖边框固定连接;优选地,第一承接板和第一卡板与板材组件10接触面分别设有呈锯齿状的条纹,条纹的设计能够增加板材组件10与第一固定件之间的摩擦力,使板材组件10的安装更稳固;本实施例在底板的底面还安装有保温层,保温层的安装通过在第一承接板的下方的底板边框侧面设有卡槽和卡板,其中卡槽和卡板配合卡接,并与第一承接板组成U型卡口。本实施例中底板1、顶板2和侧板3中各个边框的拼接处的两端面均采用45°翼角结构连接,外形美观,各个边框的边角内侧设有固定件,固定件为L型结构,通过固定件将各个边框各边可拆卸的固定相连,组装方便。本实施例中侧板3卡接于第一边框和第二边框22之间,竖边框的内部设有贯通的通口,通口内分别穿设有固定杆33,固定杆33的顶部和底部分别穿过第二边框22和第一边框,固定杆33的底部与第一边框固定连接,位于同一第二边框22上的固定杆33顶部穿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位于第二边框22上,固定杆33的顶部分别设有吊环32,吊环32位于固定板上方,固定杆33可选为两端带有外螺纹的钢筋,固定杆33的底部穿过加强板通过螺栓紧固,固定杆33的顶部通过螺栓与第二边框22固定连接,在固定杆33的顶部固定有吊环32,为了便于吊环32的安装,吊环32优选为带有螺栓的吊环,通过固定杆33两端的螺栓加强紧固第一边框、侧板3和第二边框22的连接关系,使第一边框、侧板3和第二边框22的连接关系更加稳固,通过吊环32在吊装基础框架时,吊环32上的拉力会通过固定杆33使底板1连带着侧板3和顶板2一起进行吊装,保证了通过吊环32进行吊装的安全性。本实施例中底板1的宽度大于侧板3的宽度,侧板3位于底板1侧边的中部,位于侧板3两侧的底板1上预留有侧墙板、顶墙板、正墙板、底墙板依次折叠后进行存放的空间,顶板2宽度大于侧板3宽度,侧板3位于顶板2侧边的中部,位于侧板3两侧的顶板2上预留有侧墙板折叠后进行存放的空间;本实施例中先将基础框架上的侧墙板进行折叠,再进行折叠顶墙板,最后将正墙板折叠于底墙板上,使正墙板和底墙板同时向基础框架侧折叠,使折叠后的侧墙板6、顶墙板5、正墙板7、底墙板4与基础框架组成规整的长方体结构,收纳空间小,便于折叠后基础框架的运输和储存,减少储存空间。
如附图6、7和9所示,本实施例中基础框架的底板1包括底边框11和第一边框,底边框11分别位于底板1的长边方向上,底板1上的短边方向上固定有第一边框,沿底边框11的长度方向上设有第一转动件111,第一转动件111设于底板1的长边方向上,第一配合件41设于对应的底墙板4上,通过第一转动件111和第一配合件41转动连接底板和底墙板,确保了结构稳定性,组件配合巧妙,装配精度高,转动连接强度高,且不易损坏;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和第一配合件的两端外侧均设有45度切角,方便第一转动件111和第一配合件41分别作为底板和底墙板的边框的一部分;如图11、12和13所示,第一转动件111包括第一转槽部112和第一抵接部113,第一转槽部112位于第一转动件111的上部,第一抵接部113位于第一转动件111的下部,第一配合件41包括第一转轴部411和第一定位部,第一转轴部411在第一转槽部112内进行转动,第一定位部与第一抵接部113的贴合侧相匹配,当底墙板4和底板1平行时,第一抵接部113与第一定位部抵接定位,底墙板4向上转动至与底板1垂直时,第一转轴部411停止转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配合件41包括第一转轴连接部412,第一转轴连接部412的一端连接第一转轴413,另一端连接底墙板连接部42,第一转动件111包括与第一转轴连接部412转动连接的第一转槽部112,第一转轴413、第一转轴连接部412和底墙板连接部42之间形成适于容纳第一配合件41的第一弧形槽414,第一配合件41还包括设于第一转槽部112上部靠近底墙板连接部42一侧的第一限位部114,第一限位部114与第一弧形槽414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14一体式设置于第一转槽部112的上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14也可以是通过紧固件固定于第一转槽部112的上部;第一配合件41还包括设于第一转槽部112下部的第一抵接部113,第一抵接部113为向外凸出的外凸部,底墙板连接部42靠近的第一配合件41一侧的面上设有适于与第一抵接部113相配合的第一限位凹槽421即第一定位部,外凸部和第一限位凹槽421匹配,确保底墙板展开后的稳定性和承压性能;底板连接部12远离第一转轴部411的一侧设有横向的底边框第一延伸部121和设置在底边框第一延伸部121上竖向的底边框第二延伸部122,底边框第一延伸部121的两侧板面上均设有凸纹,方便安装底板1增加摩擦力,确保连接稳定;底墙板连接部42远离第一配合件41的一侧设有横向的底墙板第三延伸部422和设置在第三延伸部3131上竖向的底墙板第四延伸部423,底墙板第三延伸部422的两侧板3面上均设有凸纹,方便安装底墙板4,增加摩擦力,确保连接稳定,底墙板连接部42和底板连接部12远离第一转轴部411的一侧均设有第一卡接部43,能方便快捷地连接底板1和底墙板4,操作简单且连接稳定,底板1的各个边框与板材组件10接触侧均设有底边框第一延伸部121、底边框第二延伸部122和第一卡接部43,安装时,先将板材组件10放于底边框第一延伸部121,通过底边框第二延伸部122对板材组件10进行限制定位,此时位于板材组件10上的第一卡接部上设于与第一卡接部卡接的卡板,通过卡板将板材组件10固定于卡板和底边框第一延伸部121之间,卡板与板材组件10的相贴合处设有凸纹,使板材组件10稳固地安装于卡板和底边框第一延伸部121之间,为了在底板的下方安装保温层组件,分别在底边框第二延伸部122和底墙板第四延伸部423的下方设置卡接部和卡板,通过卡板和卡接部的配合使保温层组件固定于底板下方;本实施例中底墙板连接部42底部还设有连接件415,连接件415为横板部和竖板部组成的T型结构;横板部与底板连接部螺纹连接;竖板部适于与底墙板连接,进一步确保与底板的连接稳固,确保安全性能;底板1的各个边框相拼接处的两端面均采用45°翼角结构连接,外形美观,底板1的各个边框的边角内侧设有固定件,固定件为L型结构,通过固定件将各个边框各边可拆卸的固定相连,组装方便,本实施例中的底板和底墙板通过第一转动件和第一配合件转动连接,且确保底板展开使与底板水平放置,且相互抵接,确保结构稳定性,组件配合巧妙,装配精度高,转动连接强度高,且不易损坏。
如附图8、9、10和11所示,与第一配合件41连接的底墙板4包括矩形的框架和设于框架内的板材组件10,框架包括设于底板1四周适于承载底板1的第一下框架44,以及设于底板1四周上部并适于与第一下框架44配合的搭板46,第一下框架44和搭板46相互配合锁紧底板1的边缘,第一下边框44包括首尾相接的第一框架441、第二框架442、第三框架443和第四框架444;第一框架441上设有适于与底板1转动连接的第一配合件41,第三框架443上设有适于与折叠房屋正墙板7连接的第四转动件47,底板1上设有若干支撑装置45,支撑装置45包括上支撑部66和下支撑部66,下支撑部66包括下支撑连接件451和设于下支撑连接件451下部的下支撑架454,下支撑连接件451设于相邻板材组件10的空隙内,下支撑架454设于板材组件10的下部,适于支撑下支撑连接件451和板材组件10,下支撑连接件451包括第一型材452和一体成型于第一型材452两侧的下支撑卡接件453;下支撑卡接件453与上支撑部66配合;下支撑架454包括U型的第二型材455和一体成型于第二型材455顶部并向两侧延伸的下支撑板456;第二型材455适于支撑第一型材452;下支撑板456适于支撑底板1组件;下支撑架454还包括一体成型于第二型材455两侧的下支撑架连接件457,以及与上支撑板458结构一致且与下支撑架连接件451匹配的底部支撑板,下支撑架454与底部支撑板之间还设有保温板,另外的底墙板的材质为蜂窝铝,具有高承压性能,但导热性能强进而底墙板的保温性能差,因此,在较寒冷地区可设置保温板进行保温;下支撑连接件451、下支撑架454均为一体成型的型材,结构稳定,承压能力高;上支撑部66包括上支撑板458和设置于上支撑板458下部的上支撑卡接件459;上支撑卡接件459与下支撑卡接件453匹配,上支撑板458设置于板材组件10上部;上支撑板458与板材组件10接触的面上设有凸起纹路;下支撑连接件、下支撑架均为一体成型的型材,结构稳定,承压能力高;下支撑板456的顶面和底面均设有凸起纹路,有效增加摩擦力,增大连接性能,提高稳定性,底墙板通过在框架内设置若干线性均布的板材组件,并在板材组件间隙处设置支撑装置,有效增加了底墙板整体的承压能力,为了提高房屋的保温效果,在底墙板的底部设有保温层。
如附图14、15、16、17和1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底墙板4和正墙板7转动连接,其中在底墙板4上设有第四转动件47,与之对应的正墙板7上设有第四配合件71,第四转动件47和第四配合件71均为一体成型的型材,提高了连接强度,且重量更为轻便,方便运输;第四转动件47的两端以及第四配合件71的两端均设有45°切角,方便第四转动件47和第四配合件71分别作为折叠房屋底墙板和正墙板的边框的一部分;第四转动件47上设有第二弧形凹槽471,第四配合件71的下部设有第四转轴连接部712,第四转轴连接部712嵌设并转动配合在第二弧形凹槽471内,实现快速便捷的连接,正墙板7展开时,第四配合件71与第四转动件47相互抵接,确保了结构稳定性,组合配合巧妙,装配精度高,转动连接强度高,且不易损坏;第四配合件71还包括第四转轴连接部712,第四转轴连接部712的一端连接第四转轴711,另一端连接第四配合件71,第四转轴711、第四转轴连接部712和第四配合件71之间形成适于容纳第四转动件47的第四弧形槽713,第四转动件47还包括设于第二弧形凹槽471靠近第四配合件71一端上的第二限位部472,第二限位部472的设定使正墙板的转动稳定,确保正墙板展开后的稳定性,和承压性能,第二限位部472与第四弧形槽713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472一体式设置于第二弧形凹槽471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472也可以是通过紧固件固定于第二弧形凹槽上;第二弧形凹槽471的另一端设有依次连接的转动件第一延伸部473、转动件第二延伸部474、转动件第三延伸部475,转动件第一延伸部473、转动件第二延伸部474和转动件第三延伸部475组成了适于第四转轴连接部712配合的第三限位部,进一步确保转动稳定,确保正墙板7展开后的稳定性和承压性能;转动件第三延伸部475末端靠近第四配合件71的一侧设有竖向的转动件第四延伸部476,正墙板7展开时,转动件第四延伸部476适于与第四配合件71相互抵接,确保安全性能;转动件第四延伸部476中部靠近第四转轴连接部712一侧的面上设有横向的转动件第五延伸部477,转动件第三延伸部475上设有倒L型的转动件第六延伸部478,转动件第四延伸件、转动件第五延伸件、转动件第六延伸件以及第四配合件71共同形成了放置工型密封件的密封槽,确保整体的密封性能和防风防水能力提升;第四转动件47的一侧设有横向的转动件第七延伸部479和设置在转动件第七延伸部479上竖向的转动件第八延伸部4710,转动件第七延伸部479的两侧板3面上均设有凸纹,方便安装底墙板4,增加摩擦力,确保连接稳定,位于转动件第七延伸部479的上方的第四转动件47上设有卡接部615,卡接部615与卡板配合连接,板材组件10放于转动件第七延伸部479上,通过安装卡板,使板材组件10固定于转动件第七延伸部479和卡板组成的U型卡槽内,卡板与板材组件10接触处设有凸纹;第四配合件71远离第四转动件47的一侧设有正墙板第九延伸部714和设置在正墙板第九延伸部714上横向的正墙板第十延伸部715,正墙板第九延伸部714的内侧板3面设有凸纹,方便安装正墙板7,增加摩擦力,确保连接稳定;本实施例中的第四配合件71的两端设有密封件716,如附图19所示,密封件716包括夹角呈90°的第一密封板7161和第二密封板7162;第一密封板7161与第四配合件螺纹连接;第二密封板7162上设有第三限位部7163,适于防止第四转轴711在第二弧形凹槽471上滑脱;第一密封板7161和第二密封板7162之间设有加强件7164。
如附图20和2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正墙板7包括框架组件和固定安装在框架组件内的板材组件10,框架组件包括上框架组件72、下框架组件74和侧框架组件75;上框架组件72、下框架组件74和侧框架组件75的两端面均采用45°翼角结构,使得相邻两个框架组件拼接更加精准和牢固,且外形更美观,板材组件10上设有门结构76和/或窗结构720,门结构76和窗结构720的安装并不局限于正墙板7,也可设于其他墙板上,上框架组件72包括固定连接的上框架外部721和上框架内部722,上框架外部721设有顶墙板连接部73,如附图21和22所示,顶墙板连接部73与折叠房屋的顶墙板5相配合并伸入顶墙板5内;顶墙板连接部73包括凸台731和顶墙板第一延伸部732,顶墙板第一延伸部732设置在凸台731右侧,即正墙板7的外侧,并沿凸台731的顶部倾斜向下延伸,使得顶板2能更稳定地搭接在正墙板7上,同时具有防尘、防水和防风的作用。此外,顶墙板第一延伸部732与凸台731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可放置密封条,进一步提高上框架组件72的防尘、防水和防风性能;下框架组件74包括固定连接的下框架外部741和下框架内部742,下框架外部741设有沿下框架组件74长度方向设置的一体式第四转轴连接部712,可与折叠房屋底墙板4转动连接,第四转轴连接部712为空心转轴,实现正墙板7与折叠房屋底墙板4的转动连接,改变了传统的正墙板7与底墙板4采用铰链的转动连接方式,提高了正墙板7与底墙板4的装配精度和连接强度,延长整体折叠房屋的使用寿命;如附图23和24所示。侧框架组件75包括固定连接的侧框架外部751和侧框架内部753,侧框架外部751的外侧设有与相邻侧板3相配合的侧框架第二延伸部752,起到限位的作用,使侧墙板6和正墙板7相垂直,同时能有效盖住侧墙板6与正墙板7搭接处的缝隙,起到防风、防水和防尘的作用;本实施例的上框架外部721、上框架内部722、下框架外部741、下框架内部742、侧框架外部751和侧框架内部753均采用型材,其中,上框架内部722、下框架内部742和侧框架内部753结构相同;各框架内部和外部均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二卡接部77,方便组装;框架组件与板材组件10相接触的面均设有凹凸不平的防滑纹,从而增加与板材组件10接触面的摩擦力,进一步提高框架组件与板材组件10的连接强度;上框架组件72、下框架组件74和侧框架组件75内部均设有第二固定件78,第二固定件78为L型结构,通过第二固定件78将各框架组件可拆卸的固定相连,组装方便;板材组件10包括垂直固定在上框架组件72和下框架组件74之间的支撑件79和板体,支撑件79设有两根,进一步提高了侧墙板6的强度;门结构76或窗结构720与两根支撑件79均固定连接;框架组件的外表面和支撑件79的内表面上均设有四个支撑脚710,当正墙板7折叠后,可避免正墙板7被上下的墙板压坏,起到保护作用。
如附图31、32和3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顶板2包括顶边框21和第二边框22,顶边框21分别位于顶板2的长边方向上,沿顶边框21的长度方向上设有第二转动件211,第二转动件211和第二配合件51均为中空的型材,采用中空的型材作为第二转动件211和第二配合件51能够大大减轻折叠房屋的重量,而且型材易于加工,投入成本低;第二转动件211设于顶板2的长边方向上,第二配合件51设于对应的顶墙板5上,第二转动件211包括第二转槽部2111和第二抵接部,第二转槽部2111为弧形套,弧形套可以是与第二转动件211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使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第二转动件211上,第二转槽部2111位于第二转动件211的下部,第二抵接部位于第二转动件211的上部,第二配合件51包括第二转轴部511和第二定位部,第二转轴部511为转动轴,第二转轴部511在第二转槽部2111内进行转动,第二转轴部511中的转动轴嵌设于弧形套中,并与弧形套转动连接,第二定位部和第二抵接部的贴合侧相匹配,当顶墙板5转动至预设位置时,即当折叠房屋的顶墙板5展开时,第二抵接部和第二定位部抵接定位,顶墙板5向下转动至与底板1垂直时,第二转轴部511停止转动;第二转动件211和第二配合件51采用转动轴与弧形套配合的方式转动,不仅连接更加稳定,而且转动轴与弧形套之间接触面积大,从而提高了折叠房屋的防水性,第二转轴部511中的转动轴优选采用截面为圆形的空心轴,为了避免第二转槽部2111上的弧形套与第二配合部之间产生干涉,第二配合部的一侧设有与第二转槽部2111位置对应的弧形槽512,能够给与第二转槽部2111上的弧形套运动的空间,使得第二转槽部2111上的弧形套转动更加流畅,保证了其使用寿命,为了保证整个折叠房屋的整体的密封性,第二转动件211的两端均设有转角密封件2114,转角密封件2114的一端与第而转动件211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向下的凸耳;为了提高第二配合件51和第二转动件211之间的密封性,第二转动件211的一侧设有用于与第二配合件51顶部密封的第一密封部2112以及用于与第二配合件51侧壁密封的第二密封部2113,第一密封部2112和第二密封部2113内均设有密封条,第一密封部2112的外侧面向下延伸形成防雨板,防雨板能够防止雨水倒流进折叠房屋内,第一密封条、第二密封条和防雨板的设置使第二转动件211和第二配合件51的顶面和侧壁之间的密封性大大提高,防雨板能够防止雨水倒流,从而保证防水性能;为了便于第二配合件51与顶墙板5的定位安装,在第二配合件51的顶部远离第二转动件211的一侧设有用于与顶墙板5定位的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由与第二配合件51一体成型的第一横向端513和与第二配合件51一体成型的第一竖向端514形成,为了便于第二转动件211与基础框架的定位安装。
如附图26、27和2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顶墙板5包括顶框52和设于顶框52内的板材组件10,顶框521的一端设有与基础框架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55,另一端设有与正墙板7搭接的第二连接部56。顶框52的底部设有用于将顶墙板5卡接在顶框52内的第二卡接件58;顶框52由第一固定边521、第二固定边522、第三固定边523和第四固定边524首尾依次拼接形成;第一固定边521、第二固定边522、第三固定边523和第四固定边524的两端均具有45度翼角,更加易于顶框52的拼装,而且拼装后更加美观;第一固定边521与第二固定边522的拼接处以及第一固定边521与第四固定边524的拼接处均通过L型的第三固定件525固定;第三固定边523与第二固定边522拼接处以及第三固定边523与第四固定边524的拼接处均通过T型的第四固定件526固定;作为优选,第一固定边521、第二固定边522、第三固定边523和第四固定边524均为中空的型材,能够减轻顶框52的重量,易于携带。为了减轻折叠房屋的顶板2的重量,提高便携性,板材组件10包括上顶板532和下顶板542,上顶板532的底部的边缘一体成型有向下凸起的环形裙边。下顶板542与环形裙边以及上顶板532之间形成腔体。为了提高板材组件10安装的便捷性,提高安装速度,第一固定边521、第二固定边522、第三固定边523和第四固定边524的顶部均设有向内延伸的定位条57,内侧壁上均设有第一卡勾59。第二卡接件58包括四根卡条,每个卡条上均设有与第一卡勾59配合的第二卡勾581。为了保证顶墙板5中板材组件10安装的稳定性,定位条57和卡条相对的两个端面上均设有防滑纹618,防滑纹618优选为锯齿状。为了便于第一连接部55即第二转轴部511的加工,第一连接部55为设于第一固定边521外侧,并与第一固定边521一体成型的中空转轴。为了便于第二连接部56的加工,第二连接部56设于第三固定边523的外侧,并与第三固定边523一体成型。第二连接部56的底部设有内凹部5231,并且内凹部5231的外侧设有向内的勾台,以保证其与正墙板7之间搭接的密封性。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第一连接部55和第二连接部56,便于折叠房屋的顶墙板5与基础框架的转动连接,而且保证了折叠房屋与正墙板7搭接的密封性,同时通过第二卡接件58将板材组件10固定在顶框52,固定十分便捷。
如附图29和3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正墙板7上的顶墙板连接部73和顶墙板5上的第三固定边523搭接连接,顶墙板连接部73和第三固定边523均为中空的型材,为了保证折叠房屋展开后转角处的密封效果,在第三固定边的两端均设有第一转角密封件5233,以便进一步提高折叠房屋中顶墙板和正墙板连接结构的防水、防尘和防风性;第三固定边523的底部设有内凹部5231,上框架组件的顶部设有伸入内凹部5231中的上凸部即凸台731,上凸部的外侧设有第二限位槽,内凹部5231的外侧设有伸入第二限位槽内的挡条5232,凸台731上的顶墙板第一延伸部732卡入挡条5232上的第二限位槽内,通过挡条5232,能够防止绝大部分的雨水、风和灰尘;为了便于正墙板7的收纳,第三固定边523的内凹部5231与顶墙板5连接件的上凸部均呈弧形,在正墙板7收回时,第三固定边523的内凹部5231能够对顶墙板5连接件的上凸部起到导向作用,以便于正墙板7的收纳;在第二限位槽内设有密封条,能够提高顶墙板5与正墙板7连接结构的防水、防尘和防风性;顶墙板5与侧墙板6的顶部接触,顶墙板5上设有防护板,防护板与侧墙板6之间的侧墙板6上设有密封条,密封条设于侧墙板6的顶部外侧面上,用于封闭侧墙板和顶墙板之间的间隙,提高折叠房屋整体的防雨、防风和防尘效果;为了使展开后的侧墙板6和底墙板4之间具有较好地密封性,在侧墙板6的底面上滚动设有至少一个钢珠,并在侧墙板6设有密封条,密封条设于侧墙板的外部外侧面上,侧墙板6上在钢珠的滚动作用下能够轻易地打开,而且能够防止侧墙板6与底墙板4摩擦影响侧墙板6的展开效果,在侧墙板6定位后,使侧墙板6上密封条紧贴底墙板4进行定位,并通过侧墙板6上定位插销将侧墙板和正墙板固定连接,侧墙板6上的密封条对应的底墙板边框上向上突出设有护板,其中密封条位于侧墙板与护板之间,为通过钢珠和侧墙板6上的密封条的相互作用,能够使展开后的侧墙板6和底墙板4之间进行密封,为了展开后的侧墙板6能够更好地定位,在侧墙板6展开定位后,在侧墙板和底墙板之间的交接处设有固定条,固定条上穿设有两螺栓孔,固定条上的两螺栓孔分别对应侧墙板和底墙板的外侧面上,通过螺栓穿过螺栓孔将侧墙板和底墙板进一步固定连接,增加侧墙板的安装稳固性,提高使用舒适度。
如附图34、35和3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侧板3包括竖边框和板材组件10,竖边框位于侧板3的竖向方向上,沿竖边框的长度方向上设有第三转动件31,第三转动件31设于侧板3的竖向边上,第三配合件61设于对应的侧墙板6上,第三转动件31包括第三转槽部和第三抵接部,第三转槽部位于第三转动件31的内侧,第三抵接部位于第三转动件31的外侧,第三转槽部为空心结构,减轻重量,第一转动件为一体式结构,连接强度更高,第三配合件61包括第三转轴部611和第三定位部,第三转轴部611在第三转槽部内进行转动,第三定位部和第三抵接部的贴合侧相匹配,第三转轴部611为空心结构,减轻重量,第三转轴部611上设有转轴连接部612,转轴连接部6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转轴部611和侧墙板连接部613固定连接,第三转轴部611、转轴连接部612和侧墙板6连接处靠近第三转轴部611的一侧共同形成适于避让第三转动件31的弧形空腔614,第三转动件31的内侧延长方向设有弧形凹槽311即第三转槽部,第三转动件31靠近侧墙板连接部613的一侧设有与弧形空腔614相配合的折弯部312,折弯部312和弧形空腔614的结构设计能够巧妙的避让第三转动件31,使得侧墙板连接部613能够顺利转动;第三转动件31上设有固定连接的转动支撑部313和侧板连接部314,第三转轴部611转动设置在弧形凹槽311和转动支撑部313所形成的空腔内,侧墙板连接部613和侧板连接部314均为一体成型的型材,减轻重量的同时又能保证较高强度,生产工艺简单,加工成本低;侧墙板连接部613和侧板连接部314远离第三转轴部611的一侧均设有卡接部615,便于与两侧的基础框架和侧墙板6的边框相连接;侧墙板连接部613和侧板连接部314与对应的卡接部615开口方向相反的一侧均设有向远离第三转轴部611一侧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616,第一延伸部616的内侧设有一体成型的限位板617,第一延伸部616的内侧远离第三转轴部611的一端设有凹凸不平的防滑纹618,便于安装侧墙板6和侧板3,增加摩擦力,使其连接更加牢固,侧板连接部314与对应的卡接部615开口方向相反的一侧设有向第三转轴部611一侧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315;转动支撑部313包括一体成型的依次相连设置的第三延伸部3131、弧形延伸部3132、第四延伸部3133、第五延伸部3134和第六延伸部3135;第三延伸部3131和第六延伸部3135分别与侧板连接部314靠近第三转轴部611的一侧和第二延伸部315固定连接;转动支撑部313还设有密封条安装部67,包括依次固定相连设置在第五延伸部3134靠近侧墙板连接部613一侧的第七延伸部3136和第八延伸部3137以及固定设置在第二延伸部315的内侧的第九延伸部3151;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密封条安装部,便于安装密封条,起到防水防风的作用;转动支撑部313和侧墙板连接部内设有固定杆33,侧板3中竖边框的内表面留设有至少一个方孔34,便于布线和安装插座;当侧墙板6转动至与侧板3平行时,侧墙板连接部613和第九延伸部3151抵接定位,即第三抵接部和第三定位部抵接定位,侧墙板6向基础框架内侧转动至与侧板3垂直时,第三转轴部611停止转动,侧板3上的各个边框上均设有卡接部615、第一延伸部616、限位板617和防滑纹618,通过将板材组件10放于第一延伸部616的防滑纹618上,通过限位板617进行限位,在卡接部615上设有与之相匹配的卡板,通过卡板卡接于卡接部615上将板材组件10进行固定,卡板与板材组件10贴合处设有防滑纹618,侧板3的各个边框相拼接处的两端面均采用45°翼角结构连接,外形美观,侧板3的各个边框的边角内侧设有固定件65,固定件65为L型结构,通过固定件65将外框架62各边可拆卸的固定相连,组装方便。
如附图37至44所示,与侧板3转动连接的侧墙板6包括框架组件和固定安装在框架组件内的板材组件10,框架组件包括设于板材组件10四周外侧的外框架62以及设于板材组件10四周内侧并与外框架62固定连接的内框架63,外框架62包括左框架621以及结构相同的上框架622、右框架623和下框架624;本实施例中的侧墙板6上可设置门结构和/或窗结构,便于通风的同时方便人员进出折叠房屋;外框架62的各边和内框架63的各边均设有相互配合的卡接部615,使得两者组装更加方便;左框架621设有适于与基础框架中侧板转动连接的第三配合件61;上框架622、右框架623和下框架624的外侧均设有与相邻墙板相配合的台阶64,便于折叠房屋的顶墙板5搭接在上框架622上,以及侧墙板6与底墙板4和正墙板7相搭接;左框架621的顶部高于右框架623的顶部,使得上框架622整体呈倾斜状态,从而使搭接上框架622上的顶墙板5呈倾斜状态,便于淌水;外框架62和内框架63各边的两端面均采用45°翼角结构,使得相邻两个框架边拼接更牢固,且外形更美观;与板材组件10相接触的左框架621内侧设有卡接部615、第一延伸部616、限位板617和防滑纹618,侧板3上的上框架622、右框架623和下框架624与板材组件10相邻侧均设有与左框架621相同的卡接部615、第一延伸部616、限位板617和防滑纹618,其中板材组件10放于第一延伸部616的防滑纹618上,通过限位板617进行限位,在卡接部615上设有与之相匹配的内框架63,将内框架63卡接于卡接部615上将板材组件10进行固定,内框架63与板材组件10贴合处设有防滑纹618,外框架62的内侧设有固定件65,固定件65为L型结构,通过固定件65将外框架62各边可拆卸的固定相连,组装方便;板材组件10包括垂直固定在上框架622和下框架624之间的支撑部66以及通过支撑部66相连的板体,通过设置支撑部66进一步提高了侧墙板6的强度;板体为中空结构,减轻折叠房屋的整体重量,同时可以在中空结构内填充隔热材料;支撑部66包括相互卡接设置的支撑部外板661和支撑部内板662,支撑部外板661和支撑部内板662与板体相接触的面、外框架62与板材组件10相接触的面以及内框架63板材组件10相接触的面上均设有凹凸不平的防滑纹618,从而增加接触面的摩擦力,进一步提高框架组件与板材组件10的连接强度以及支撑部66和板体的连接强度;为了提高折叠房屋的防水、防风及防尘功能,在上框架622的顶侧和外侧、右框架623的右侧和外侧以及下框架624的底侧和外侧均设有密封条安装部67;邻近正墙板7的侧墙板6上设有定位插销68,所述侧墙板6通过定位插销68与正墙板7定位连接,板材组件10上设有贯穿右框架623的定位插销68,本实施例设有两个插销组件,便于将侧墙板6与正墙板7固定连接,拆装均方便,折叠更快速。
本实施例中的折叠房屋设有基础框架和箱体组件,通过在基础框架上转动设置箱体组件,连接基础框架和箱体组件的转动装置为沿长度方向设置的沿长度方向设置的转槽部、抵接部、转轴部和定位部,箱体组件上的转轴部在基础框架上的转槽部内进行转动连接,并通过抵接部与定位部抵接定位,来对箱体组件上各个墙板进行定位,长条设置的转动装置,能够增加转槽部和转轴部的接触面积,基础框架和箱体组件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提高整个折叠房屋的密封性,提高防雨、防风和防尘的效果。
实施例2:一种折叠房屋,折叠房屋包括基础框架和箱体组件,如附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基础框架上设有一组箱体组件,箱体组件设于基础框架的前侧,其中基础框架的后侧设有封堵板,本实施例中的基础框架和一组箱体组件组成单间折叠房屋,本实施例中的其他部件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在此便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折叠房屋为设置的单间房屋,对需要单间房屋的使用者比较适用。
如上所述,尽管参照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表示和表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其不得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自身的限制。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前提下,可对其在形式上和细节上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0)

1.一种折叠房屋,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框架和箱体组件,所述基础框架包括底板、顶板和侧板,所述底板和顶板的两侧边之间分别通过侧板连接;所述箱体组件包括底墙板、顶墙板、侧墙板和正墙板;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一转动件,所述底墙板的一端设有第一配合件,所述底墙板的通过第一转动件和第一配合件的转动配合与底板转动连接;所述正墙板与底墙板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顶板上设有第二转动件,所述顶墙板设有第二配合件,所述顶墙板通过第二转动件和第二配合件的转动配合与顶板转动连接;所述侧板上设有第三转动件,所述侧墙板上设有第三配合件,所述侧墙板通过第三转动件和第三配合件的转动配合与侧板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房屋,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基础框架上设有一组箱体组件时,所述箱体组件设于基础框架的前侧或后侧,所述基础框架的另一侧设有封堵板;当所述基础框架上设有两组箱体组件时,所述箱体组件分别设于基础框架的前侧和后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折叠房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和第三转动件均包含沿长度方向设置的转槽部和抵接部,所述第一配合件、第二配合件和第三配合件均包含沿长度方向设置的转轴部和定位部,所述转轴部在转槽部内进行转动,所述抵接部与定位部抵接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折叠房屋,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与定位部之间设有密封装置和防雨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折叠房屋,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墙板由基础框架向正墙板方向向下倾斜设置,所述顶墙板的外侧边与正墙板的顶部搭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折叠房屋,其特征在于,邻近正墙板的侧墙板上设有定位装置,所述侧墙板通过定位装置与正墙板定位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折叠房屋,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的上下端分别通过顶板和底板卡接连接,所述侧板的两竖向侧边为竖边框,两竖边框之间设有板材组件,所述竖边框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穿孔,所述穿孔内穿设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底部穿过底板,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的顶部穿过顶板,并固定有吊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房屋,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框架上的底板的宽度大于侧板的宽度,所述侧板位于底板侧边的中部,位于侧板两侧的底板上预留有侧墙板、顶墙板、正墙板和底墙板依次折叠后进行存放的空间,所述顶板宽度大于侧板宽度,所述侧板位于顶板侧边的中部,位于侧板两侧的顶板上预留有侧墙板折叠后进行存放的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房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底面边角处设有千斤顶和/或万向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房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墙板的底面边角处设有千斤顶。
CN202021548677.6U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折叠房屋 Active CN2123887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48677.6U CN212388744U (zh)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折叠房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48677.6U CN212388744U (zh)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折叠房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88744U true CN212388744U (zh) 2021-01-22

Family

ID=74253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48677.6U Active CN212388744U (zh) 2020-07-30 2020-07-30 一种折叠房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8874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59667A (zh) * 2020-07-30 2022-02-18 常州宇创志金属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房屋
CN116220210A (zh) * 2023-04-04 2023-06-06 河北宝丰轻钢彩板有限责任公司 可折叠式高保温野营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59667A (zh) * 2020-07-30 2022-02-18 常州宇创志金属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房屋
CN116220210A (zh) * 2023-04-04 2023-06-06 河北宝丰轻钢彩板有限责任公司 可折叠式高保温野营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59667A (zh) 一种折叠房屋
CN212388744U (zh) 一种折叠房屋
CN102691352B (zh) 模块化集成房屋
CN108301512B (zh) 一种集装箱型折叠式组合房屋及折叠房屋组
CN113914478B (zh) 模块化装配式建筑
CN111424952A (zh) 一种爬架转角连接装置及爬架总成
CN212388745U (zh) 一种折叠房屋的基础框架
CN219033978U (zh) 一种用于采用装配式预制外墙工程的分体式装配外防护架
CN115404995B (zh) 一种可重复拆装的钢结构集成房屋建筑体系及装配方法
CN111168410A (zh) 拼接组合式工作台
CN216007738U (zh) 一种用于房屋建筑工程的升降式施工平台
JP2013036325A (ja) 早期設置型仮設住宅
CN213205015U (zh) 一种折叠式建筑外墙支架
CN215926292U (zh) 一种可快速拼接式集装箱房屋
CN213174183U (zh) 折叠房屋的侧墙板
CN114059666A (zh) 一种折叠房屋的基础框架
CN210887592U (zh) 折叠式商铺
CN113202330B (zh) 拼装式立体移动营房
CN220059190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防护网
CN202108262U (zh) 组合屋
CN216840244U (zh) 便捷式金属古瓦
CN111075027A (zh) 一种可拆装式铝合金折叠房
CN219431477U (zh) 光伏车棚的防水系统
CN213477197U (zh) 一种折叠房屋基础框架的侧面框架组件
TWM595666U (zh) 具有仿古瓦外觀效果的直立鎖邊屋面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17

Address after: 213000 No.3, East Hehai Road, Tianning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su Xufu Integrated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3000 No.108 Longwei Road, Chunjiang Town, Xinbei District,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angzhou yuchuangzhi Metal Manufactur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