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81095U - 透镜驱动结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产品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结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81095U
CN212381095U CN202021556383.8U CN202021556383U CN212381095U CN 212381095 U CN212381095 U CN 212381095U CN 202021556383 U CN202021556383 U CN 202021556383U CN 212381095 U CN212381095 U CN 2123810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lens driving
group
magnets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5638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在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Shicoh Motor Co Ltd
New Shico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Shico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Shicoh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Shico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5638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810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810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810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透镜驱动结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产品,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透镜驱动结构,包括连接于动子的第一磁石组、连接于定子的第一柔性板、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柔性板并与所述第一磁石组相对设置的第一线圈组,所述第一磁石组均包括三个依次排列的第一磁体,三个所述第一磁体排列方向延动子移动方向设置,其中位于中间的第一磁体朝向第一线圈组的磁极与两侧的第一磁体相反;所述第一线圈组包括两个相邻排列的第一线圈。本实用新型实现第一线圈组与第一磁石组之间的磁力作用更平稳,使动子移动更稳定,并便于对动子移动的精度控制。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结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产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相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到透镜驱动结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产品。
背景技术
现有的自动对焦装置均是利用音圈马达同镜头以及影像传感器、电路板累加高度形成,由于手机像素的提高以及产品高度要求越来越薄,现有技术在产品的使用上出现瓶颈。
大光圈以及高像素的镜头整体的光学高度比较高,造成现有累计的产品高度无法满足超薄的手机机身的需求。因此需要使用透镜驱动装置,在手机内横向排放,并增加了光学转换部件,由透镜驱动装置、镜头组、棱镜等组成,以特殊的光学三棱镜让光线折射进入镜头组,实现成像。
现有的潜望式马达(透镜驱动装置)主要包括动子、定子,透镜驱动装置的AF驱动(线圈+磁石)一般都是在动子的某一侧或者分设于动子的两侧;其中的弹片大都是在动子的上端侧或其两侧,而且由于弹片腕部结构的设计不同,在动子相对于定子运动时,难免会产生位置的偏差,造成了对Tilt控制的精度不高;并且在目前透镜驱动装置中,采用的驱动形式常为线圈和磁石配合的方式实现的,与线圈配合的磁石一般是一组磁石,当推力偏弱时再增加一组,即变为4个磁石,不管是一组还是二组磁石,其磁力作用机构方式是相同的,这种电磁式的驱动方式,在潜望式马达中会出现不同位置上推力变化较大,造成了马达的线性度差,尤其是大行程时,马达的线性度更加差,无法做到动子平稳运动,并且多组磁石占用的空间较大,也不利于马达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样一种结构进行改善,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透镜驱动结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产品,实现第一线圈组与第一磁石组之间的磁力作用更平稳,使动子移动更稳定,并便于对动子移动的精度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透镜驱动结构,包括连接于动子的第一磁石组、连接于定子的第一柔性板、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柔性板并与所述第一磁石组相对设置的第一线圈组,所述第一磁石组均包括三个依次排列的第一磁体,三个所述第一磁体排列方向延动子移动方向设置,其中位于中间的第一磁体朝向第一线圈组的磁极与两侧的第一磁体相反;所述第一线圈组包括两个相邻排列的第一线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柔性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线圈组相对应并检测磁通量的检测元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线圈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柔性板朝向第一磁石组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检测元件与所述第一磁石组分设于所述第一柔性板两侧表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磁石组中位于中间的第一磁体长度长于两侧的第一磁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磁石组背离第一线圈组的一侧设置有导磁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有上述的马达的驱动结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一种照相装置,具有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一种电子产品,具有上述的照相装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三个第一磁体相互错开的连接方式,使得三个磁体相互吸附在一起,并且通过设置两个相邻排列的第一线圈,实现第一线圈组与第一磁石组之间的磁力作用更平稳,使动子移动更稳定,并便于对动子移动的精度控制,并且3个磁石和2个绕组线圈的驱动方式,不仅推力增加,也极大改善了大行程的线性度,而且占用空间也较小。
由于三个第一磁体排列方式,实现检测元件检测到更多的磁通量,并经过IC元件控制和模拟,得到更好的电流和行程的线性度,提高控制动子移动精度。
通过导磁片可以避免漏磁,及磁场外溢,避免出现干扰情况。
可实现动子平稳移动,并提高移动控制的精度,同时通过第一柔性板对应的检测元件独立供电,亦能感测动子角度位置变化,并通过感应元件将角度位置变化信号传输IC元件,IC元件通过独立控制第一线圈电流,平衡角度的变化,继而达到最优的光轴,实现Tilt的高精度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1隐去第一柔性板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的爆炸示意图。
图中数字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601、第一柔性板;602、第一磁石组;603、第一线圈组;604、第一磁体;605、第一线圈;701、第二磁石组;702、第二柔性板;703、第二线圈;704、第二磁体;8、检测元件;9、导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图示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一种透镜驱动结构,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连接于动子的第一磁石组602、连接于定子的第一柔性板601、电连接于第一柔性板601并与第一磁石组602相对设置的第一线圈组603,其中第一线圈组603固定连接于第一柔性板601朝向第一磁石组602的表面,第一线圈组603与第一磁石组602相对设置并可实现驱动第一磁石组602及动子移动,第一柔性板601可以为FPC板。
第一磁石组602均包括三个依次排列的第一磁体604,三个第一磁体604排列方向延动子移动方向设置,其中位于中间的第一磁体604朝向第一线圈组603的磁极与两侧的第一磁体604相反,并且第一磁石组602中位于中间的第一磁体604长度长于两侧的第一磁体604。第一线圈组603包括两个相邻排列的第一线圈605,两个第一线圈605分别位于对应相邻两个第一磁体604之间位置。
通过三个第一磁体604相互错开的连接方式,使得三个磁体相互吸附在一起,并且通过设置两个相邻排列的第一线圈605,实现第一线圈组603与第一磁石组602之间的磁力作用更平稳,使动子移动更稳定,并便于对动子移动的精度控制,并且3个磁石和2个绕组线圈的驱动方式,不仅推力增加,也极大改善了大行程的线性度,而且占用空间也较小。
为方便检测磁通量并进行精度控制,第一柔性板601固定有与第一线圈组603相对应并检测磁通量的检测元件8(检测元件8为霍尔元件,为现有技术),检测元件8与第一线圈组603分设于第一柔性板601两侧,并且检测元件8与第一柔性板601电连接。由于三个第一磁体604排列方式,实现检测元件8检测到更多的磁通量,并经过IC元件控制和模拟,得到更好的电流和行程的线性度,提高控制动子移动精度。
在第一磁石组602背离第一线圈组603的一侧设置有导磁片9,通过导磁片9可以避免漏磁,及磁场外溢,避免出现干扰情况。
实施例2: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有实施例1的马达的驱动结构,如图1至图4所示,且该透镜驱动装置中,第一磁石组602、第一线圈组603、检测元件8均设置为两组,两组第一磁石组602位于动子的同一侧壁,并且两组第一磁石组602相对于动子中心方向呈对称设置,两组第一线圈605、两组检测元件8均电连接于第一柔性板601并与两组第一磁石组602相对应,通过上述结构可实现动子平稳移动,并提高移动控制的精度,同时通过第一柔性板601对应的检测元件8独立供电,亦能感测动子角度位置变化,并通过感应元件将角度位置变化信号传输IC元件,IC元件通过独立控制第一线圈605电流,平衡角度的变化,继而达到最优的光轴,实现Tilt的高精度控制。
本实施例为提高防抖性能,在动子背离第一磁石组602的一侧设置有OIS组件,OIS组件包括两组设置于动子背离第一磁石组602的一侧表面的第二磁石组701、连接于定子的第二柔性板702、两个设置于第二柔性板702并与第二磁石组701一一对应的第二线圈703,两个第二磁石组701分设于动子中心线方向的两侧且与第一磁石组602呈相对设置,第二柔性板702可以为FPC板。OIS驱动机构中,第二磁石组701包括两个依次排列的第二磁体704,两个第二磁体704磁极相反并朝向第二线圈703,并且两个第二磁体704排列方向垂直于动子移动方向。通过OIS组件实现对动子防抖功能,确保动子沿其最优的光轴方向移动。
实施例3:一种照相装置,具有实施例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实施例4:一种电子产品,具有实施例3所述的照相装置。
在本文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描述方便,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9)

1.一种透镜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连接于动子的第一磁石组(602)、
连接于定子的第一柔性板(601)、
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柔性板(601)并与所述第一磁石组(602)相对设置的第一线圈组(603),
所述第一磁石组(602)均包括三个依次排列的第一磁体(604),
三个所述第一磁体(604)排列方向延动子移动方向设置,其中位于中间的第一磁体(604)朝向第一线圈组(603)的磁极与两侧的第一磁体(604)相反;
所述第一线圈组(603)包括两个相邻排列的第一线圈(6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镜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板(601)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线圈组(603)相对应并检测磁通量的检测元件(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透镜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605)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柔性板(601)朝向第一磁石组(602)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透镜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元件(8)与所述第一磁石组(602)分设于所述第一柔性板(601)两侧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镜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石组(602)中位于中间的第一磁体(604)长度长于两侧的第一磁体(60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镜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石组(602)背离第一线圈组(603)的一侧设置有导磁片(9)。
7.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透镜驱动结构。
8.一种照相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9.一种电子产品,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相装置。
CN202021556383.8U 2020-07-31 2020-07-31 透镜驱动结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产品 Active CN2123810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56383.8U CN212381095U (zh) 2020-07-31 2020-07-31 透镜驱动结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产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56383.8U CN212381095U (zh) 2020-07-31 2020-07-31 透镜驱动结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产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81095U true CN212381095U (zh) 2021-01-19

Family

ID=74172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56383.8U Active CN212381095U (zh) 2020-07-31 2020-07-31 透镜驱动结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产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810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253217A1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1483376B (zh) 音圈马达
EP4096077A1 (en) Voice coil motor having five-axis ois structure, camera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2135047U (zh) 一种镜头驱动装置
CN106443950A (zh) 超薄移轴中置式光学防抖音圈马达
CN203894463U (zh) 一种可同时实现光学变焦和光学防抖的对焦马达
CN212381095U (zh) 透镜驱动结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产品
CN212343613U (zh)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产品
CN111769717A (zh) 透镜驱动结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产品
CN215953944U (zh) 一种用于连续变焦的电磁式摄像驱动装置
CN111740561A (zh) 透镜驱动机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产品
WO2022100580A1 (zh) 音圈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706186B (zh) 光学变焦马达、摄像装置及移动终端
CN212343603U (zh) 透镜驱动机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产品
CN207020434U (zh) 一种闭环自动对焦马达的配合结构
CN116300268A (zh) 一种自动对焦结构及其摄像装置
CN216162778U (zh) 闭环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7616764A (zh) 转动机构及其摄像模组、驱动装置及其电子设备
US20220308422A1 (en) Af motor structur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product
CN210666160U (zh) 摄像头模组
US20220247298A1 (en) Damping spring, voice coil motor equipped with damping springs, and camera device
CN113777746A (zh) 一种子母式压电驱动装置
CN111796389A (zh) 摄像头模组
CN218767737U (zh) 一种三轴防抖摄像驱动装置
CN212433488U (zh) 驱动结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