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76917U - 一种便携式风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式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76917U
CN212376917U CN202020888763.5U CN202020888763U CN212376917U CN 212376917 U CN212376917 U CN 212376917U CN 202020888763 U CN202020888763 U CN 202020888763U CN 212376917 U CN212376917 U CN 2123769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ir
air inlet
portable
portable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8876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庄少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Windspee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Windspee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Windspee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Windspee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8876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769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769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769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风扇,便携式风扇包括至少一风扇主体,风扇主体包括至少一进风口及至少一出风口,以径向方向为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以轴向方向为进风口的进风方向,进风口及所述出风口呈90°设置,为用户提供更为集中的出风范围,提高用户使用便携式风扇的有效利用率。由于对进风盖进行中空设置,使得外界的气流可通过进风盖的中心位置进入风扇主体,提高了便携式风扇的进风效率,也减小了进风阻力,当用户使用便携式风扇时,进风盖靠近人体时,还可通过吸取人体周围的热气进一步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散热方式,也即用户既可通过出风口获取出风气流进行散热,也可通过进风口吸取人体热量,多样的散热方式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散热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便携式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式风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风扇。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便携的消暑工具,用户在户外活动时通常使用便携式风扇消除闷热天气带来的不适。现有的便携式风扇分为手持风扇与挂脖风扇,其中,手持风扇需要用户手持操作,而现有的挂脖风扇大多以轴向方向为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仅从出风口处获取出风气流进行散热,其散热方式单一,难以有效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散热,不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便携式风扇散热方式单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风扇。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便携式风扇,所述便携式风扇包括至少一风扇主体,所述风扇主体进一步包括至少一进风口及至少一出风口,以径向方向为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以轴向方向为所述进风口的进风方向;所述风扇主体进一步包括进风盖,所述进风盖为中空设置。
优选地,所述进风盖进一步包括导风环及连接环,二者固定连接,所述导风环与所述连接环呈阶梯状设置,且所述导风环及所述连接环之间设置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风扇主体进一步包括封盖,所述进风盖与所述封盖可拆卸式连接或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封盖周侧设置有镂空结构,所述封盖边缘对应所述镂空结构处设置有凸起;所述进风盖边缘对应所述镂空结构处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凸起相互匹配。
优选地,所述进风盖设置有定位销,所述封盖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销相互匹配的第二定位孔。
优选地,所述进风盖与所述封盖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卡接、磁吸或螺纹连接中任一种。
优选地,所述风扇主体进一步包括扇叶、轮板及轮轴,所述轮板围绕在所述轮轴外周侧,所述扇叶均匀分布在所述轮板两侧。
优选地,所述扇叶进一步包括第一扇叶组及第二扇叶组,所述第一扇叶组及所述第二扇叶组的叶片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扇叶组及所述第二扇叶组非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便携式风扇进一步包括环状件、至少一连接件及至少一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一端与所述环状件转动连接,所述传动件另一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风扇主体通过所述连接件相对所述环状件移动。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板、配合板及罩壳,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罩壳连接界定一容置空间,所述配合板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传动件抵持在所述配合板上;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一通槽,所述传动件穿过所述通槽与所述配合板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风扇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风扇包括至少一风扇主体,其中,风扇主体进一步包括至少一进风口及至少一出风口,以径向方向为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以轴向方向为进风口的进风方向,进风口及所述出风口呈90°设置,使得便携式风扇的小范围送风功能更加完善,为用户提供更为集中的出风范围,提高用户使用便携式风扇的有效利用率。由于风扇主体进一步包括进风盖,将进风盖进行中空设置,使得外界的气流可通过进风盖的中心位置进入风扇主体,提高了便携式风扇的进风效率,也减小了进风阻力,同时,当用户使用便携式风扇时,进风盖靠近人体时,还可通过吸取人体周围的热气进一步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散热方式,也即用户既可通过出风口获取出风气流进行散热,也可通过进风口吸取人体热量,多样的散热方式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散热体验。
2、由于进风盖进一步包括导风环及连接环,导风环及连接环之间设置有间隙,当便携式风扇处于使用状态时,不仅可以通过中空设置的进风盖的中心位置吸取外界的气流,还可通过导风环及连接环之间的间隙处吸取外界的气流,使得进风盖具有两处进风口,进一步提高便携式风扇的进风效率。导风环与连接环呈阶梯状设置,当进风盖靠近人体一面时,由于导风环与连接环未处于同一平面上,使得进风口不会被人体完全阻隔,也使得用户的衣物或发丝不会轻易被绞进进风盖,保证了便携式风扇的进风效率。
3、本实用新型的风扇主体进一步包括封盖,且出风口设置在封盖上,当进风盖与封盖可拆卸式连接时,用户可通过进风盖与封盖的分离获取更大的进风效率以及散热效率,也即用户可通过取下进风盖的方式扩大便携式风扇的进风范围,更便捷地吸取人体热量,从而实现更进一步地散热效果;当进风盖与封盖一体成型时,可在保证进风效率的同时增强进风盖与封盖的整体性。
4、通过在封盖周侧设置有镂空结构,以及在封盖边缘对应镂空结构处设置凸起,且在进风盖边缘对应镂空结构处设置缺口,缺口与凸起相互匹配,便于进风盖与封盖进行定位,使得进风盖与封盖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在进风盖上设置定位销,封盖对应定位销处设置第二定位孔,通过相互匹配的定位销及第二定位孔的结构设置进一步为进风盖与封盖实现准确定位提供了便利。
5、风扇主体进一步包括扇叶、轮板及轮轴,其中,轮板围绕在轮轴外周侧,扇叶设置在轮板上,由于扇叶包括第一扇叶组及第二扇叶组,第一扇叶组及第二扇叶组设置在轮板远离轮轴一端,且第一扇叶组及第二扇叶组均匀分布在轮板的两侧,当便携式风扇处于使用状态时,第一扇叶组及第二扇叶组会跟随轮板发生转动,通过将第一扇叶组及第二扇叶组的叶片方向设置为一致方向以及将二者进行非对称设置,这样的设置使得扇叶具有导流功能,也即扇叶转动时交错设置的第一扇叶组与第二扇叶组可产生不同的出风气流,进一步使得出风气流更加密集,增加了便携式风扇的出风气压,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散热。
6、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风扇进一步包括环状件、至少一连接件及至少一传动件,其中,传动件一端与环状件转动连接,传动件另一端与连接件连接,风扇主体通过连接件相对环状件移动,通过设置传动件使得便携式风扇具有对风扇主体的使用状态进行伸缩调整的功能。
7、由于连接件包括连接板、配合板及罩壳,连接板与罩壳连接界定一容置空间,其中,配合板设置在容置空间中,传动件抵持在配合板上,使得配合板与传动件之间的接触与外界环境分隔开,避免二者的连接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保证用户对便携式风扇的伸缩功能进行调整的稳定性。通过在连接板上设置通槽,使得传动件得以穿过通槽与配合板连接,由于传动件的移动受到通槽的限制,避免了传动件出现传动不稳的现象,从而保证了便携式风扇的伸缩调节功能的稳定性,限制了伸缩范围,进一步强化了便携式风扇的支撑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便携式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便携式风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便携式风扇的风扇主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便携式风扇的风扇主体的又一视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便携式风扇的使用状态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便携式风扇的风扇主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便携式风扇;
11、环状件;111、容纳槽;113、固定板;1131、转轴;1133、第一定位孔;115、辅助板;12、传动件;121、第一齿形结构;13、连接件;131、连接板;1311、通槽;133、配合板;1331、第二齿形结构;135、罩壳;15、风扇主体;150、供电装置;151、进风盖;1510、进风口;1511、导风环;1513、连接环;1515、缺口;1517、定位销;153、封盖;1530、出风口;1531、凸起;1533、第二定位孔;155、扇叶;1551、第一扇叶组;1552、第二扇叶组;157、轮板;159、轮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风扇1,便携式风扇1包括环状件11、至少一连接件13及至少一风扇主体15,连接件13与风扇主体15连接,风扇主体15通过连接件13相对环状件11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件13的数量为两个,风扇主体15的数量设置为两个,用户通过将环状件11围绕在用户颈部进行使用,风扇主体15可置于用户颈部两侧为用户提供散热功能。
作为一种变形实施例,连接件13的数量可设置为两个,风扇主体15的数量设置为一个,用户可将风扇主体15置于用户胸前进行使用。
可选地,连接件13可与风扇主体15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当二者固定连接时,风扇主体15可在连接件13的带动下相对环状件11进行伸缩调节;当二者转动连接时,便携式风扇1既可通过连接件13进行伸缩调节,还可转动风扇主体15调整使用角度,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感。
请参阅图2,连接件13包括连接板131、配合板133及罩壳135,连接板131与罩壳135连接界定一容置空间,配合板133设置在容置空间中。便携式风扇1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传动件12,传动件12一端与环状件11转动连接,传动件12另一端与连接件13连接,并抵持在配合板133上。
具体地,传动件12上设有第一齿形结构121,配合板133上设有与第一齿形结构121相适配的第二齿形结构1331,风扇主体15通过第一齿形结构121及第二齿形结构1331相对环状件11移动。
可以理解,由于第一齿形结构121及第二齿形结构1331相互适配,也即二者的相互配合为连接件13与环状件11的传动连接提供了便利,实现了便携式风扇1的伸缩调节功能,也解决了用户使用便携式风扇1时存在的支撑不稳定的问题。与现有的具有伸缩调节功能的便携式风扇1相比,在实现支撑功能上具有更加稳定的特点,便于用户在运动状态下获取出风范围更加稳定的散热,为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感。
可以理解,由于配合板133设置在容置空间中,传动件12抵持在配合板133上,使得配合板133与传动件12之间的接触与外界环境分隔开,避免二者的连接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保证用户对便携式风扇1的伸缩功能进行调整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将连接件13与环状件11的曲率设置为相同的数值,由于连接件13与环状件11的曲率相同,当连接件13沿着环状件11实现伸缩传动时,避免了传动件12出现传动不稳的现象,既保证了伸缩传动的稳定性,也强化了便携式风扇1的支撑稳定性。
可选地,连接件13可内置在环状件11中并相对环状件11移动,也可将连接件13贴靠在环状件11侧部实现二者之间的相对移动。
进一步地,环状件11对应传动件12处设置有用于放置部分传动件12的容纳槽111,可以理解,传动件12靠近环状件11一端收纳在容纳槽111中,使得传动件12用于与环状件11转动连接的这一部分得到保护,进一步对便携式风扇1在调整风扇主体15的角度这一方面的功能进行了结构层次的保护。
可选地,传动件12相对环状件11发生转动的转动范围设置在30°~240°之间。可以理解,容纳槽111可为传动件12提供转动空间,保证传动件12与环状件11之间的转动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2,连接板131上开设有一通槽1311,传动件12穿过通槽1311与配合板133传动连接。可以理解,通过在连接板131上设置通槽1311,使得传动件12得以穿过通槽1311与配合板133连接,由于传动件12的移动受到通槽1311的限制,避免了传动件12出现传动不稳的现象,从而保证了便携式风扇1的伸缩调节功能的稳定性,限制了伸缩范围,进一步强化了便携式风扇1的支撑稳定性。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通槽1311的长度L小于或等于配合板133设置第二齿形结构1331的长度M,通槽1311的宽度W与传动件12对应通槽1311处的宽度X相适配。
可以理解,通过对通槽1311的长度及宽度进行限制,使得连接件13可以在通槽1311尺寸的限制下沿着环状件11实现伸缩传动,限制了伸缩范围,有助于稳定环状件11及连接件13之间通过齿形结构传动连接的可靠性,从而保证便携式风扇1的稳定调节功能。
请继续参阅图2,环状件11进一步包括固定板113及辅助板115,固定板113与辅助板115连接或一体成型。具体地,固定板113靠近风扇主体15一端设置有转轴1131及与转轴1131匹配的第一定位孔1133,传动件12套设在转轴1131上。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固定板113实现环状件11与连接件13的连接,而辅助板115可用于承接传动件12,避免传动件12两端受力不均导致损坏。当固定板113与辅助板115连接时,有助于保证传动件12的传动安全性及稳定性;当固定板113与辅助板115一体成型时,可进一步增强环状件11的整体性,简化便携式风扇1的结构设计。
作为可选变形实施例,可将转轴1131及传动件12一体设置,使得传动件12的结构更具备整体性从而具有更稳定的传动能力;抑或将转轴1131与固定板113进行一体设置,只需实现传动件12与固定板113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即可。上述两种变形实施例皆可对转轴1131的尺寸进行调整,例如转轴1131的长度可进行适应性减小,既可保证转动实施,也可减少转轴1131对材料的消耗,节省成本。
请结合图3和图4,风扇主体15包括供电装置150、进风盖151及封盖153,进风盖151与封盖153可拆卸式连接或一体成型,供电装置150用于为风扇主体15的运转提供电能。
可以理解,当进风盖151与封盖153可拆卸式连接时,用户可通过进风盖151与封盖153的分离获取更大的进风效率以及散热效率;当进风盖151与封盖153一体成型时,可在保证进风效率的同时增强进风盖151与封盖153的整体性。
具体地,进风盖151上设置有至少一进风口1510,封盖153上设置有至少一出风口1530,其中,进风口1510的进风方向为风扇主体15的轴向方向,出风口1530的出风方向为风扇主体15的径向方向。
可以理解,与以轴向方向为出风方向的便携式风扇1的出风范围通常比以径向方向为出风方向的便携式风扇1的出风范围更大也更加分散,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便携式风扇1以径向方向为出风口1530的出风方向,以轴向方向为进风口1510的进风方向,进风口1510及出风口1530呈90°设置,使得便携式风扇1的小范围送风功能更加完善,为用户提供更为集中的出风范围,提高用户使用便携式风扇1的有效利用率。
进一步地,进风盖151包括导风环1511及连接环1513,二者固定连接,导风环1511与连接环1513呈阶梯状设置,且导风环1511及连接环1513之间设置有间隙,且进风盖151的中心处为中空设置。
可以理解,将进风盖151进行中空设置,使得外界的气流可通过进风盖151的中心位置进入风扇主体15,提高了便携式风扇1的进风效率,也减小了进风阻力,同时,当用户使用便携式风扇1时,进风盖151靠近人体时,还可通过吸取人体周围的热气进一步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散热方式,也即用户既可通过出风口1530获取出风气流进行散热,也可通过进风口1510吸取人体热量,多样的散热方式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散热体验。
请参阅图5,图中箭头表示气流方向,由于导风环1511及连接环1513之间设置有间隙,当便携式风扇1处于使用状态时,不仅可以通过中空设置的进风盖151的中心位置吸取外界的气流,还可通过导风环1511及连接环1513之间的间隙处吸取外界的气流,使得进风盖151具有两处进风口1510,进一步提高便携式风扇1的进风效率。导风环1511与连接环1513呈阶梯状设置,当进风盖151靠近人体一面时,由于导风环1511与连接环1513未处于同一平面上,使得进风口1510不会被人体完全阻隔,也使得用户的衣物或发丝不会轻易被绞进进风盖151,保证了便携式风扇1的进风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便携式风扇1的初始状态为两个风扇主体15的进风盖151位于便携式风扇1内侧的相对位置,用户在使用便携式风扇1时,由于进风盖151中空的结构设计,可吸走人体热量,当风扇主体15的相对环状件11发生转动时,进风盖151相对人体的位置可发生变化,用户可根据需要对风扇主体15的使用状态进行调整。
请继续结合图3和图4,封盖153周侧设置有镂空结构,封盖153边缘对应镂空结构处设置有凸起1531;进风盖151边缘对应镂空结构处设置有缺口1515,缺口1515与凸起1531相互匹配。进风盖151设置有定位销1517,封盖153对应定位销1517处设置有第二定位孔1533,定位销1517及第二定位孔1533相互匹配。
可以理解,镂空结构即为设置在封盖153上的出风口1530对应的结构设计。通过设置相互匹配的凸起1531及缺口1515,便于进风盖151与封盖153进行定位,使得进风盖151与封盖153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在进风盖151靠近封盖153一端且未设置缺口1515处设置定位销1517,封盖153靠近进风盖151一端且未设置凸起1531处对应定位销1517设置第二定位孔1533,通过相互匹配的定位销1517及第二定位孔1533的结构设置进一步为进风盖151与封盖153实现准确定位提供了便利。
可以理解,当进风盖151与封盖153进行卡接时,用户可通过取下进风盖151的方式扩大便携式风扇1的进风范围,更便捷地吸取人体热量,从而实现更进一步地散热效果。
作为一种变形实施例,进风盖151与封盖153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为磁吸或螺纹连接等连接方式。
请参阅图6,风扇主体15进一步包括扇叶155、轮板157及轮轴159,轮板157围绕在轮轴159外周侧,其中,扇叶155进一步包括第一扇叶组1551及第二扇叶组1552,第一扇叶组1551及第二扇叶组1552均匀分布在轮板157的两侧。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扇叶组1551及第二扇叶组1552的叶片方向一致,第一扇叶组1551及第二扇叶组1552非对称设置。
可以理解,当便携式风扇1处于使用状态时,第一扇叶组1551及第二扇叶组1552会跟随轮板157发生转动,通过将第一扇叶组1551及第二扇叶组1552的叶片方向设置为一致方向以及将二者进行非对称设置,这样的设置使得扇叶155具有导流功能,也即扇叶155转动时交错设置的第一扇叶组1551与第二扇叶组1552可产生不同的出风气流,进一步使得出风气流更加密集,增加了便携式风扇1的出风气压,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散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风扇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风扇包括至少一风扇主体,其中,风扇主体进一步包括至少一进风口及至少一出风口,以径向方向为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以轴向方向为进风口的进风方向,进风口及所述出风口呈90°设置,使得便携式风扇的小范围送风功能更加完善,为用户提供更为集中的出风范围,提高用户使用便携式风扇的有效利用率。由于风扇主体进一步包括进风盖,将进风盖进行中空设置,使得外界的气流可通过进风盖的中心位置进入风扇主体,提高了便携式风扇的进风效率,也减小了进风阻力,同时,当用户使用便携式风扇时,进风盖靠近人体时,还可通过吸取人体周围的热气进一步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散热方式,也即用户既可通过出风口获取出风气流进行散热,也可通过进风口吸取人体热量,多样的散热方式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散热体验。
2、由于进风盖进一步包括导风环及连接环,导风环及连接环之间设置有间隙,当便携式风扇处于使用状态时,不仅可以通过中空设置的进风盖的中心位置吸取外界的气流,还可通过导风环及连接环之间的间隙处吸取外界的气流,使得进风盖具有两处进风口,进一步提高便携式风扇的进风效率。导风环与连接环呈阶梯状设置,当进风盖靠近人体一面时,由于导风环与连接环未处于同一平面上,使得进风口不会被人体完全阻隔,也使得用户的衣物或发丝不会轻易被绞进进风盖,保证了便携式风扇的进风效率。
3、本实用新型的风扇主体进一步包括封盖,且出风口设置在封盖上,当进风盖与封盖可拆卸式连接时,用户可通过进风盖与封盖的分离获取更大的进风效率以及散热效率,也即用户可通过取下进风盖的方式扩大便携式风扇的进风范围,更便捷地吸取人体热量,从而实现更进一步地散热效果;当进风盖与封盖一体成型时,可在保证进风效率的同时增强进风盖与封盖的整体性。
4、通过在封盖周侧设置有镂空结构,以及在封盖边缘对应镂空结构处设置凸起,且在进风盖边缘对应镂空结构处设置缺口,缺口与凸起相互匹配,便于进风盖与封盖进行定位,使得进风盖与封盖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在进风盖上设置定位销,封盖对应定位销处设置第二定位孔,通过相互匹配的定位销及第二定位孔的结构设置进一步为进风盖与封盖实现准确定位提供了便利。
5、风扇主体进一步包括扇叶、轮板及轮轴,其中,轮板围绕在轮轴外周侧,扇叶设置在轮板上,由于扇叶包括第一扇叶组及第二扇叶组,第一扇叶组及第二扇叶组设置在轮板远离轮轴一端,且第一扇叶组及第二扇叶组均匀分布在轮板的两侧,当便携式风扇处于使用状态时,第一扇叶组及第二扇叶组会跟随轮板发生转动,通过将第一扇叶组及第二扇叶组的叶片方向设置为一致方向以及将二者进行非对称设置,这样的设置使得扇叶具有导流功能,也即扇叶转动时交错设置的第一扇叶组与第二扇叶组可产生不同的出风气流,进一步使得出风气流更加密集,增加了便携式风扇的出风气压,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散热。
6、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风扇进一步包括环状件、至少一连接件及至少一传动件,其中,传动件一端与环状件转动连接,传动件另一端与连接件连接,风扇主体通过连接件相对环状件移动,通过设置传动件使得便携式风扇具有对风扇主体的使用状态进行伸缩调整的功能。
7、由于连接件包括连接板、配合板及罩壳,连接板与罩壳连接界定一容置空间,其中,配合板设置在容置空间中,传动件抵持在配合板上,使得配合板与传动件之间的接触与外界环境分隔开,避免二者的连接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保证用户对便携式风扇的伸缩功能进行调整的稳定性。通过在连接板上设置通槽,使得传动件得以穿过通槽与配合板连接,由于传动件的移动受到通槽的限制,避免了传动件出现传动不稳的现象,从而保证了便携式风扇的伸缩调节功能的稳定性,限制了伸缩范围,进一步强化了便携式风扇的支撑稳定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风扇包括至少一风扇主体,所述风扇主体进一步包括至少一进风口及至少一出风口,以径向方向为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以轴向方向为所述进风口的进风方向;
所述风扇主体进一步包括进风盖,所述进风盖为中空设置。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盖进一步包括导风环及连接环,二者固定连接,所述导风环与所述连接环呈阶梯状设置,且所述导风环及所述连接环之间设置有间隙。
3.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主体进一步包括封盖,所述进风盖与所述封盖可拆卸式连接或一体成型。
4.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盖周侧设置有镂空结构,所述封盖边缘对应所述镂空结构处设置有凸起;所述进风盖边缘对应所述镂空结构处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凸起相互匹配。
5.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盖设置有定位销,所述封盖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销相互匹配的第二定位孔。
6.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盖与所述封盖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卡接、磁吸或螺纹连接中任一种。
7.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主体进一步包括扇叶、轮板及轮轴,所述轮板围绕在所述轮轴外周侧,所述扇叶均匀分布在所述轮板两侧。
8.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叶进一步包括第一扇叶组及第二扇叶组,所述第一扇叶组及所述第二扇叶组的叶片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扇叶组及所述第二扇叶组非对称设置。
9.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风扇进一步包括环状件、至少一连接件及至少一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一端与所述环状件转动连接,所述传动件另一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风扇主体通过所述连接件相对所述环状件移动。
10.如权利要求9中所述便携式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板、配合板及罩壳,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罩壳连接界定一容置空间,所述配合板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传动件抵持在所述配合板上;
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一通槽,所述传动件穿过所述通槽与所述配合板连接。
CN202020888763.5U 2020-05-23 2020-05-23 一种便携式风扇 Active CN2123769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88763.5U CN212376917U (zh) 2020-05-23 2020-05-23 一种便携式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88763.5U CN212376917U (zh) 2020-05-23 2020-05-23 一种便携式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76917U true CN212376917U (zh) 2021-01-19

Family

ID=74178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88763.5U Active CN212376917U (zh) 2020-05-23 2020-05-23 一种便携式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769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77844B (zh) 吹风机
CN107313958B (zh) 用于风扇的驱动组件及具有的风扇
CN109639030A (zh) 一种高速电机及包括其的电吹风
CN212376917U (zh) 一种便携式风扇
CN113384057B (zh) 调节组件及吹风机
CN212376918U (zh) 一种便携式风扇
CN211648507U (zh) 一种高效吸尘器风机总成及其吸尘器
CN106392836B (zh) 电动工具
CN212909136U (zh) 一种无刷直流电机
CN210290183U (zh) 具有风道结构的装置
CN103394426A (zh) 一种具有自吸水功能与吸哺式雾化盘组成的雾化电机
CN216056645U (zh) 电机及护发器具
CN110671367A (zh) 一种利于散热的吹风机
JP3225881U (ja) 手持ち携帯扇風機
CN218266492U (zh) 挂脖风扇
CN211648524U (zh) 一种便于固定的小风扇
CN215014299U (zh) 一种低压直流吹风梳
CN215860866U (zh) 挂脖风扇
CN211039166U (zh) 一种利于散热的吹风机
CN216922555U (zh) 一种便携式电风扇
CN212615501U (zh) 一种扇风效果良好的挂脖风扇
CN204889291U (zh) 带风扇的椅子
CN212838512U (zh) 塔扇
CN214533654U (zh) 可周向旋转的风扇
CN214710519U (zh) 一种带一体式风扇的空调服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